马拉色菌属的分类及其在几种皮肤病的分布情况

合集下载

马拉色菌病是怎么回事?

马拉色菌病是怎么回事?

马拉色菌病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马拉色菌病的病理病因,马拉色菌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马拉色菌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

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 -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

马拉色菌属生物学特性及其基因分型的研究

马拉色菌属生物学特性及其基因分型的研究

同,约为680 bp。所以可通过片段大小进行同菌种的
初筛,而要确定具体菌种则可通过测序对比。
3讨论

早在1846年花斑癣的病原体就被认识到了。但
在1990年以前,人们仅认识3种马拉色菌:糠秕马拉
色菌(Malassezia furfur)、厚皮马拉色菌(M.
pachydermatis)和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t作者简介:株琦(1978),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免疫学
万方数据
120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4 Apr,27(2)
基确定最优培养条件”],并纯化菌株。选择4种培养 基:改良花斑癣培养基。]、含菜子油花斑癣培养 基口]、Leeming和Norman培养基“o、mDixon培养 基,分别在25(:、30℃、32。C、34‘C、37 C培养,并分别 于2、4、7、14 d观察菌落。采用派克墨水染色法”J,显 微镜下观察有无菌丝、孢子。2.5%戊二醛固定菌体, 按常规方法包埋、染色”],JCM一100CXⅡ型透射电 镜下观察菌体内外超微结构。取少量培养物与无水 乙醇混合,混悬液经镀膜后扫描电镜下观察。9]。 1.3.1.2马拉色菌属生物学鉴定 (1)芽管试验: 将生长的菌落挑--4'环接种于无菌小牛血清中,置 37℃孵育3 h,2 d内观察有无芽管生长。(2)碳水化 合物同化实验:制备含菌平板,干燥后加葡萄糖、麦 芽糖、乳糖各一小块,37℃孵育24~48 h,观察局部 有无透明改变或生长现象。(3)碳水化合物发酵试 验:取菌落接种于含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的发酵管 内,置37‘C孵育,48 h后观察有无产酸产气。 1.3.1.3马拉色菌菌种生物学鉴定 (1)沙堡培养 基生长试验:菌种接种于沙堡培养基上,32 c培养7 ~14 d。能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者为厚皮马拉色菌。 其它马拉色菌种均不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2)吐温 试验:制备含菌平板,在平板上无菌打4个孔,分别 加入Tween 20、Tween 40、Tween 60、Tween 80,

内科学_各论_疾病:马拉色菌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马拉色菌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马拉色菌病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身体部位: 其他 全身 皮肤。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科室: 中医科 皮肤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简介:
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 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 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目前对马 拉色菌研究较子 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此外,本菌与 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病因:
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 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 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 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 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 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症状及病史:
了急性感染征兆时, 应通过真菌学检查确 诊。
1.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图 3):用乳酸酚苯胺蓝 直接染色,可查到集 簇或散在的孢子。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症状及病史:
感染皮肤角质层浅部和中部可见孢子,圆 形、卵圆或弧形。GMS、PAS或甲苯胺蓝染 色可更清楚。真皮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 毛囊炎取毛囊性丘疹检查,PAS染色在扩 大的毛囊腔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芽 生孢子,呈深玫瑰红色,聚集成堆,毛囊 上部及附近真皮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 系统性感染主要表现为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 0 8年 8月 第 3卷 第 4期 20
C i J盟yo,u ut 08 V l , o4 hn clA gs 20 o 3 N .

综 述

马拉 色 菌相 关疾 病 的现 状 与研 究 进展
赵颖 章 强强
( 复旦 大学附属 华 山医院皮肤科 , 海 2 0 4 ) 上 0 0 0
要 致病 菌种 。Ec i rhg 人 ¨ a等 研 究 了 9 6名 花 斑 癣 患者 , 9 % 的患者皮 损 中分离 出球 形 马拉 色 菌 , 从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皮 炎 、 屑病 、 银 甲真菌病 及新 生儿脓 疱病 等疾 病 。 随着抗 生素及 免疫 抑制剂 的大量 应用 , 与菌 血症 其
人又 发 现 了 6 个 新 的 种 , 别 命 名 为 M. 分
dr t 、 ema i M.j p n c M. a a、 y mao n i 、 s a o ia、 n n M. a te ss M.
脂 腺丰 富的部 位 , 反复发 作多 年不 愈 。 可 花斑 癣发病 被 认 为是 多 种 因 素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内源 性 因素 主要 包 括遗 传 易感 性 、 脂 腺 分 泌 皮
限制性 马 拉 色 菌 , 只 观 察 到 球 形 马拉 色 菌 的菌 但 丝, 因此 认为 , 形 马拉 色 菌 的 菌丝 是 花 斑 癣 的 主 球 要 致病 原 。 2 马拉 色菌 毛囊炎 马拉 色菌 毛囊 炎 是 由马拉 色菌 引起 的慢 性 毛
【 摘要 】 马拉色菌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 的正常菌群之一 , 其与花斑癣 、 马拉色菌毛囊炎 、 脂溢性皮 炎、 银屑病等 多种 疾
病 的相关性 日益受到关注 , 作者对马拉 色菌 的分类 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 、 病因 、 临床表现及诊断作一综述 。

马拉色菌介绍及说明

马拉色菌介绍及说明

马拉色菌介绍及说明一、菌属分类特征马拉色菌属(Malassizia spp.)属于半知菌,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

马拉色菌属是一种嗜脂酵母,是人体表面的一种正常菌群,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可作为病原菌引起疾病。

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将马拉色菌属分成了7个种: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钝形马拉色菌(M.obtuse)、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iae)。

二、致病性除厚皮马拉色菌外,其他6个种与正常皮肤菌丛和花斑癣损害有关。

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主要病原菌;有报道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皮肤垢着症等有关。

深部感染少见,主要见于静脉高营养者,且主要为儿童。

三、生物学特性该菌具有嗜脂性,除厚皮马拉色菌可以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外,只在含有长链脂肪酸的培养基上生长。

菌落在Dixon培养基和改良花斑癣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且最佳生长温度为34℃或37℃。

菌落孵育4天后开始生长,菌落逐渐增大形成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颜色逐渐变成黄、褐黄色。

四、属内菌种的鉴定(一)直接镜检KOH或墨水涂片直接光镜下观察,马拉色菌属的孢子呈成群、厚壁、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8μm,亦可见芽生孢子,为单极出芽,芽颈宽窄不一;菌丝粗短、弯曲或弧形,一端较钝。

(二)生化试验马拉色菌属芽管试验、碳水化合物同化实验、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沙堡培养试验用于鉴定厚皮马拉色菌,它是唯一非嗜脂的马拉色菌,可以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

过氧化氢酶试验用于鉴定限制性马拉色菌,它是唯一的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的马拉色菌。

七叶苷分解试验通过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如变黑至少1/3的为合轴马拉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只能使培养基的顶端变黑或为阴性,斯洛非、球形和限制马拉色菌为阴性。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

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

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

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犬常见皮肤病(五)马拉色菌皮炎狗狗皮肤病

犬常见皮肤病(五)马拉色菌皮炎狗狗皮肤病

犬常见皮肤病(五)马拉色菌皮炎狗狗皮肤病马拉色菌皮炎属于犬猫常见的皮肤真菌感染,患病部位会引起动物剧烈的瘙痒,皮肤变红,皮脂分泌过度,慢性感染的犬只还出现皮肤增厚,结痂等等,并发出特殊臭味,影响你和你爱犬的亲密互动和生活。

其实马拉色菌皮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病,犯病时也会经常困扰到你的爱犬,下面就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该皮肤病症。

这只狗狗叫囡囡,两周前是被好心人从垃圾桶边上捡回来的,本来准备做免疫,当医生走到囡囡身边,马上就闻到囡囡身上特殊的皮肤病臭味,检查发现囡囡的毛发不但全身打结,还有大量的皮屑,两个前肢有明显的皮肤增厚的脱毛,下面的图片都是囡囡的,大家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这个疾病,在这里谢谢囡囡提供的治疗哦~囡囡的右前肢上端有一块皮肤完全脱毛,皮肤增厚,皮屑明显。

(一)马拉色菌皮炎的病因犬的马拉色菌皮炎由于厚皮马拉色菌过度增殖引起。

厚皮马拉色菌属于一种常见的酵母菌,会少量存在于健康犬猫的外耳道、口、肛周及潮湿的皮肤皱褶中。

当其过度生长或皮肤对其敏感时,就会出现临床病症,即马拉色菌皮炎。

引起马拉色菌过度增殖的潜因有很多,例如食物过敏、内分泌疾病、遗传性过敏体质,等等。

当您的爱犬在舔毛清理自身时,将黏膜上存在的马拉色菌散播到全身各处,当皮肤环境适合马拉色菌生长时,就会产生皮肤病。

适合马拉色菌生长的条件主要包括潮湿、温暖、角质缺失,炎症环境,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等。

例如外耳和腋下是相对容易感染的部位。

当皮肤防御屏障发生破损时,是许多皮肤病易发的时候,其中马拉色菌就是一个典型,因为马拉色菌原来是与动物体有共生性,当宿主皮肤防御屏障发生破坏时,马拉色菌就会转变为致病菌,所以在犬的皮肤病中非常常见。

囡囡的耳部一样存在着马拉色菌感染,皮肤增厚明显,皮屑多,经常在家抓挠,可以看出发病时间已经超过2周,甚至可能是一个月。

囡囡的耳部一样存在着马拉色菌感染,皮肤增厚明显,皮屑多,经常在家抓挠,可以看出发病时间已经超过2周,甚至可能是一个月。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版)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版)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了真菌性皮肤病诊治指南系列,将陆续刊出供国内同行参考。

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为:金学洙、冉玉平、李若瑜、李春阳、刘维达、郑岳臣、席丽艳、温海、赖维。

一、马拉色菌马拉色菌(malassezia spp)是一组常驻于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嗜脂性酵母,在人头皮、面部、外耳道、胸背部等皮肤表面均可分离到。

可引起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与溢脂性皮炎(头皮屑)和特应性皮炎密切相关;还可引起系统感染等。

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将菌种鉴定为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钝性马拉色菌(M.obtusa)、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iae)、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皮肤马拉色菌(M.dermatitis)、纳娜马拉色菌(M.nana)、日本马拉色菌(M.japonica)、大和马拉色菌(M.yamatoensis)、羊马拉色菌(M.caprae)、马马拉色菌(M.equina)等13个种。

除厚皮马拉色菌在不含油脂的培养基中转种也能生长外,其余各种都必须在含油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1.取材和镜检:对光滑皮损处用钝刀片刮去取鳞屑涂片;对鳞屑较少或婴幼儿不适宜刮去鳞屑者可用透明胶带直接贴于皮损表面,数分钟后揭下制片;对毛囊炎性皮损用镊子将毛囊角栓小心挤出后压片;加10%氢氧化钾后镜下观察可见孢子和菌丝。

孢子直径约3~8um,圆形至卵形、后壁、单极出芽,出芽处有项圈样结构,芽颈较宽;菌丝粗短,呈腊肠样,有分割。

用派克墨水加等量20%氢氧化钾溶液混匀让色,菌体为深蓝色。

2.真菌培养和鉴定:将鳞屑(或粘贴皮损的胶带)或毛囊角栓接种在含橄榄油或苋籽油的培养基,32~37摄氏度孵育,3天后长出乳酪色酵母样菌落,表面光滑,岁培养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变黄、褐黄色、镜下可见单极出芽的圆形和或卵形出芽孢子。

马拉色菌属及其相关疾病

马拉色菌属及其相关疾病
马拉色菌属及其相关疾病
马拉色菌属
(Malassezia spp.)
➢ 命名、分类
➢ 相关疾病
命名和分类的 演变过程
命名:
➢ 1846年花斑癣的病原体被认识,称 为马拉色菌。(Eichestedt)
➢ 1889年花斑癣的病原体又被称为糠秕 马拉色菌。(Baillon)
命名:
➢ 1904 Sabouraud: 孢子菌属 - 花斑癣:卵圆形糠秕孢子菌 - 健康人:圆形糠秕孢子菌
目前新增:7种 ➢ M.yamatoensis ➢ M.dermatis ➢ M.nana ➢ M.equina ➢ M. japonica ➢ M.caprae ➢ M.cunicoli
意义:
-命名、分类比较统一
-可能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不同的变种 -探明各菌种与皮肤病的关系 -不同菌种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 此病在爱滋病患者中发病率与正常人群 无显著性差异
➢ 有明显家庭内聚集性,发病取决于遗传 倾向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花斑糠疹: ➢ 诊断: 皮损处鳞屑10%氢氧化钾直接镜 检 见到典型的孢子和短小、棒状 菌丝
花斑糠疹:
➢ M.globosa是花斑糠疹最主要
的致病菌 西班牙南部--97% 日本--55%
是狗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皮肤的正常菌 群之一。虽然可引起早产儿和免疫功能 受损者发生致命性菌血症和其他医院内 感染,但其引起人类皮肤感染尚未见报 道。
马拉色菌肉芽肿
该病人曾饲养一条宠物狗,平时有密切 接触史。鉴于该狗的皮屑和耳屎作真菌 学检查时发现与患者有同样的真菌生长, 推测该例病人的皮肤感染来源于宠物狗 皮肤中的厚皮马拉色菌。
➢ 其在人体的频率及数量与人的年龄、皮 脂腺活跃与否等密切相关

马拉色菌相关婴儿皮肤病

马拉色菌相关婴儿皮肤病

1 7 J Krafchik BR Therapeutic appmach to selected neonatal
eruptions.Demlat01 Ther,2005,18(2):184一189.
婴儿AD治疗具体方法包括洗澡和外用保湿 剂、止痒剂。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真菌 药、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性用药一般是安全的抗组 胺药物、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而最好不用抗真菌 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其中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是主 要的治疗方法。
4新生儿头部脓疱病
新生儿头部脓疱病表现为无粉刺的脓疱样损 害,有学者认为该病就是新生儿痤疮[13]。其诊断需 符合以下条件: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在颈部和头部 有脓疱,从脓疱中直接分离出马拉色菌,局部酮康
47
(6):417—422.
1 3 J Ro BI,Dawson TL The mle of sebaceous gland activ时aIld
scalp micmfloral metabolism in the eti0109y of seborrheic
dellllatitis and dandru正J Investig Demat01 SyIIlp Proc,
3特应性皮炎
婴儿期特应性皮炎(AD)又称婴儿湿疹,发病通 常开始于出生后第2或第3个月,皮损好发于两 颊、额及头皮,也可发展至躯干四肢,分为渗出性、 干燥性和脂溢性,需要与脂溢性皮炎、免疫缺陷及 银屑病鉴别[9]。病情发展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 而减轻,但也可持续发生,由婴儿期继续发展至儿 童期甚至成人期。AD的病因有很多,在婴儿一般认 为与营养及消化不良、对食物过敏或某些外界刺激 因子、遗传有关。马拉色菌在AD中主要作为抗原, 反复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引起变态反应,使病情 加重,当皮肤屏障遭破坏时,这种变态反应更为强 烈。有研究表明,AD患者对马拉色菌抗原的针刺反 应实验阳性率远远高于健康正常人,但成人AD患 者马拉色菌抗原的针刺反应实验阳性率和特异性 I姬阳性率高于儿童[10]。一项研究0~20岁AD患 者的报告也指出,对照组和患儿组马拉色菌培养阳 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儿皮损和非皮损区培养 阳性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患儿按年龄分 组后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10岁培养 阳性率为5%~15%,10~20岁为65%~100%[11]。 这可能说明马拉色菌在婴儿期AD和儿童期AD中 的作用并不如在成人中大。大量的研究也证实食物 与婴儿AD关系密切,大部分学者认为,持续地全母 乳喂养婴儿不易患病[12]。

马拉色菌培训演示ppt课件

马拉色菌培训演示ppt课件
马拉色菌与宿主相互作用
深入研究了马拉色菌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揭示了马拉色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策略及其对宿 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耐药性研究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马拉色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未来研究将重点关注马拉色菌的耐药机制及新型抗菌 药物的研发。
疫苗开发
针对马拉色菌感染的疫苗开发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通 过疫苗预防和治疗马拉色菌感染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4
马拉色菌感染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
局部治疗
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咪康唑等,涂抹在感 染部位,可有效抑制马拉色菌生长。
系统治疗
对于严重或广泛感染的患者,需要口服抗真菌药 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辅助治疗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搔抓,同时可使用 抗过敏药物缓解瘙痒症状。
预防措施建议
注意个人卫生
花斑癣
马拉色菌感染还可导致花 斑癣,使皮肤出现色素减 退或色素沉着斑片。
诊断方法及标准
临床表现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症状,如 红色丘疹、脓疱、油腻、红斑、 鳞屑等,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
通过取患者皮损处标本进行真菌 培养或镜检,观察是否有马拉色 菌生长或菌丝、孢子等结构,以 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如出现典型皮肤症状且真 菌培养或镜检阳性,即可诊断为 马拉色菌感染。
马拉色菌在正常情况下与人体和平共处,不会引起疾病。但在特定条件
下,如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力下降等,马拉色菌可能过度繁殖并引发皮
肤疾病如脂溢性皮炎、花斑癣等。
02
马拉色菌与人类关系
与皮肤健康关系
马拉色菌与皮肤健康密切 相关

对犬马拉色菌病的认识和诊治

对犬马拉色菌病的认识和诊治

对犬马拉色菌病的认识和诊治作者:何欣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06期马拉色菌是一种单细胞酵母菌,很常见。

归属于黑粉菌亚门的外担子菌纲下的马拉色菌目的马拉色菌属(又称为糠秕孢子菌属),在真菌学分类属于有丝孢菌。

马拉色菌一般呈椭圆形、圆形及圆筒形,细胞壁厚,细胞出芽时呈花生状。

马拉色菌是犬的口和肛门周围、外耳道和潮湿的皮肤褶皱内的常驻菌群,马拉色菌可以说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一般与细菌共存,因食物过敏、长期使用抗生素、内分泌疾病等皮肤免疫破坏的原因,使马拉色菌过度繁殖而导致犬出现皮肤炎症。

目前马拉色菌有7个种,即厚皮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最常见,犬比猫常见,动物和人均易感,它没有嗜脂性。

限制性马拉色菌在动物的头面部居多,特征有限,因此得名。

球形马拉色菌的细胞是有很多芽管的球形状,一般在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的病例中较常见。

合轴马拉色菌的细胞很小,以能分解到七叶苷为特征。

斯洛菲马拉色菌致病性不清,存在于人和动物体表。

钝形马拉色菌具有β-葡萄糖苷酶,相对其他种很少见。

流行:該病呈季节性流行,犬中耳道马拉色菌病的感染率最大。

那些耳郭大而下垂或内耳毛过多耳道通风不良等多种原因造成外耳道温度湿度发生改变,从而引起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的发生。

除耳部外,在犬的腋窝、会阴部、趾间和四肢折弯部等潮湿的部位常易感染发病。

犬发生马拉色菌病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挠耳朵,毛发脱落,皮肤发红,角质化,皮屑增多,个别因挠破而流脓,结痂,食欲不振,红疹而色素化(黑色或棕色色素沉着,伴有气味)。

大部分是因为饲养条件差导致,畜主不关心宠物的生活环境,使窝笼处于阴暗潮湿的地方而致。

机体一旦发生马拉色菌病,会因为马拉色菌分解脂质而导致形成细胞形态学改变和凋亡。

母犬可通过生殖道和舔舐幼犬而致幼犬发病。

诊断:病犬体温一般不超39℃,皮疹,如图1和图2。

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

马拉色菌属主要相关皮肤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马拉色菌属主要相关皮肤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马拉色菌属主要相关皮肤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黄欣;温海;施伟民
【期刊名称】《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5(032)003
【摘要】马拉色菌属主要相关皮肤病有花斑癣、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大量文献表明对皮损较少的花斑癣、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可局部
用药,对于多次复发和/或皮损广泛者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联合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患者抗真菌治疗也是其治疗指征.
【总页数】4页(P171-173,176)
【作者】黄欣;温海;施伟民
【作者单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卫生部真菌保藏中心;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卫生部真菌保藏中心;200065,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
【相关文献】
1.马拉色菌及其相关皮肤病诊治进展 [J], 冉玉平
2.微球菌属与相关皮肤病研究进展 [J], 杜秀君;路永红
3.伊曲康唑联合阿莫罗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J], 汪静文
4.伊曲康唑预防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临床观察 [J], 吴喜光
5.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临床分析 [J], 王洁;胡利发;杜华;徐彦春;任润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

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

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爱平马拉色菌(Malassezia)为一种嗜脂性酵母菌,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的正常菌群之一。

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某些易感因素作用下,马拉色菌常侵袭皮肤角质层引起浅部真菌感染,如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甲真菌病及新生儿脓疱病等疾病等。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充分掌握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和皮肤念珠菌病的诊治方法。

一、花斑糠疹(一)定义花斑糠疹是由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慢性、无症状的浅部真菌病,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在20~45岁,它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有遗传倾向,12.9~18.8%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符合多因素遗传。

(二)发病机制花斑糠疹的发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易感性、皮脂腺分泌过剩、多汗及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抑制等,外源性因素主要有环境湿度及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等。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马拉色菌由孢子相转变成菌丝相,侵入皮肤角质层,引起疾病。

(三)临床表现花斑糠疹多在躯干脂溢部位好发,热带地区常累及面部,婴儿常以额面部皮损首发。

皮损特征为色素沉着和/或色素减退斑,上覆少许细糠状鳞屑,形态可点状、钱币状或融合成片(图1~3)。

约1/3患者有中度痒感,一般患者并无症状,常因皮肤颜色的改变而前来就诊,Wood’s灯下可见黄色荧光。

真菌镜检显示,成群厚壁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和弯曲似S形的菌丝(图4)。

(四)治疗1.局部治疗局部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外用各种抗真菌药物,每日1~2次,连用2~4周既可。

如果花斑癣非常广泛,可选用一些特殊制剂,如2%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吡硫翁锌等,每晚1次,连用2周。

2.系统治疗对于皮损面积大、严重而单独局部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口服治疗,可选用伊曲康唑200~400 mg/d ,连续口服1~2周,建议同时联合局部治疗,效果更好。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治疗指南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治疗指南
洗浴: 洗澡时取2%酮康唑洗剂或二硫化硒 洗剂于皮损处,揉搓出泡沫,15分钟后洗 去,每晚一次,持续2周。
系统治疗
咪唑类如酮康唑 三唑类药物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 伊曲康唑每日200--400mg,连用4--6周。
然后200--400mg,每月一次。 配合外用治疗
防止复发
2%酮康唑洗剂洗澡,每周1次。 咪唑类,三唑类药物、丙烯胺类药物每月
脂溢性皮炎头皮屑脂溢性皮炎头皮屑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多毛多皮脂和多汗的部位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多毛多皮脂和多汗的部位常局限或开始于头皮部位初期常表现为毛囊周常局限或开始于头皮部位初期常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色小丘疹逐渐融合呈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或围红色小丘疹逐渐融合呈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可伴有不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成人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五天。 伊曲康唑400mg,每月一次。
脂溢性皮炎(头皮屑)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多毛、多皮脂和多汗的部位, 常局限或开始于头皮部位,初期常表现为毛囊周 围红色小丘疹,逐渐融合呈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或 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可伴有不 同程度的瘙痒,成人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头皮屑增多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在人群中 的发病率为1-3%,无明显性别差异,部分人伴皮 脂溢出明显,大多在青春期后发生。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治疗指南
2008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定义:
由嗜脂性酵母马拉色菌所致的皮肤及附属 器的感染称为皮肤马拉色菌病。该菌属作 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花斑糠疹(花斑癣) 和马拉色菌毛囊炎,且与脂溢性皮炎(头 皮屑)、特应性皮炎及某些银屑病等的发 病有关。
Hale Waihona Puke 花斑糠疹对各种外用药和口服药反应良好。 因为马拉色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转化与宿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
熊琳;冉玉平;周光平
【期刊名称】《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卷),期】2000(29)5
【摘要】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一直比较混乱,缺乏统一认识。

近年来随着对马拉色菌属各菌种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学特性的研究,以及 PFGE和 RAPD的应用,该菌属被分为 7个种。

本文就马拉色菌属命名和分类的演变过程、 7个种的特性,以及分类的鉴定方法做一综述。

【总页数】3页(P310-312)
【关键词】马拉色菌属;命名;分类
【作者】熊琳;冉玉平;周光平
【作者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9.9
【相关文献】
1.马拉色菌属主要相关皮肤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黄欣;温海;施伟民
2.乏养菌属和颗粒链菌属分类及临床感染的研究进展 [J], 张青
3.中药谷精草对合轴马拉色菌和糠秕马拉色菌的敏感性检测研究 [J], 严洲平;王清玲;颜晓波;丁月芳;章强强
4.马拉色菌属的分类及其在几种皮肤病的分布情况 [J], 熊琳;冉玉平;周光平
5.马拉色菌相关人群及正常人群耳耵聍中马拉色菌带菌情况的调查 [J], 翟建新;吕桂霞;沈永年;胡素泉;陈伟;刘维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炎芽生菌

皮炎芽生菌

皮炎芽生菌简介皮炎芽生菌(Malassezia),又称马拉色菌,是一种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包括人类皮肤和其他动物的表皮等地方。

在特定环境下,如皮肤油脂过多或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时,皮炎芽生菌可能引起多种皮肤病,如头皮屑、毛囊炎和皮炎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皮炎芽生菌的生物学特性、对皮肤的影响以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

生物学特性•形态:皮炎芽生菌为小型真菌,呈卵形或椭圆形,在皮肤表面形成菌丝和孢子。

•生长环境:皮肤表面是皮炎芽生菌的主要栖息地,尤其在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生长繁殖,如头皮、面部和胸背部。

•代谢特点:皮炎芽生菌能分解皮肤表面的脂质,产生一些刺激性代谢产物,可能导致皮肤炎症。

皮肤病与皮炎芽生菌皮炎芽生菌在皮肤疾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下是几种常见皮肤病与皮炎芽生菌的关系: 1. 脂溢性皮炎:皮炎芽生菌受到激活后,可能引起头皮油脂太多,导致脂溢性皮炎,表现为头皮屑增多、头皮瘙痒等症状。

2. 毛囊炎:皮炎芽生菌感染毛囊时,可能引起毛囊炎,严重时形成脓疱。

常见于面部、头部等部位。

3.炎症性皮肤病:皮炎芽生菌可能引起皮肤炎症,如湿疹、皮脂膜炎等。

预防和治疗针对皮炎芽生菌引起的皮肤病,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清洁皮肤,减少油脂的过度分泌,可降低皮炎芽生菌滋生的机会。

-使用抗真菌药物:对患有皮肤真菌感染的患者,医生一般会建议使用抗真菌药膏或药物进行治疗。

- 调节饮食:避免过多甜食和油脂食物,有助于减少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结语总的来说,皮炎芽生菌作为一种真菌,在皮肤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与皮肤病的关系,对预防和治疗皮肤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保持皮肤清洁,适度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可以有效预防皮肤疾病的发生。

对于患有皮肤真菌感染的患者,及时就医、正确使用抗真菌药物也是很重要的。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使读者更加了解皮炎芽生菌及其相关疾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有效预防皮肤疾病的发生。

马拉色菌病

马拉色菌病
2%-3%石硫合剂
有机磷(gamma HCL和溴烯杀)
有机氯(马拉硫磷、亚胺硫磷和羟基甲基酞酰亚胺)
3其他治疗方法:
司拉克丁6-12mg/kg,局部应用一次或两次,间隔1个月;
0.025%-0.03%阿米曲士溶液,全身应用3次,中间间隔2周。
福来恩喷剂,6mL/kg,全身应用3次,中间间隔2周。
伊维菌素0.2-0.4mg/kg,SC,2-3次,中间间隔2周;或PO,每周一次,3-4周;肟化米尔倍霉素,0.75mg/kg,PO,每24小时一次,连用30天;或3mg/kg,每7天一次,连用21天。
马拉色菌病
特征:
厚皮马拉色菌是一种常在酵母菌,正常时少量存在于外耳道、口和肛门周围以及潮湿的皮褶内。当该菌在皮肤上过度生长或皮肤对其敏感时,即发生皮肤病。真菌的过度生长几乎总有潜在性原因,如遗传性过敏症、食物过敏、内分泌疾病、角化异常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在犬常见,在猫罕见。
犬:中度至剧烈瘙痒,有区域性或全身性脱毛、表皮脱落、红斑和皮脂溢。慢性感染的皮肤苔藓化、色素沉着和过度角化。身上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病变可位于指(趾)间隙、颈下、腋下、会阴部和/或腿褶。发生甲沟炎时,甲床呈暗褐色,破溃。常并发酵母菌引发的外耳炎。
4.对存在严重的跳蚤感染环境,要对宠物生活的主要场所灭蚤。室内可用杀成虫剂或昆虫生长调控剂(蚊螨醚、甲氧普烯)。室外可用杀成虫剂或专门为此设计的生物产品。
5.为减轻瘙痒,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PO,0.5mg/kg(犬)或1.0mg/kg(猫),每12小时一次,连用3-7天,后改为每24小时一次,连用3-7天,最后为每48小时一次,连用3-7天。也可使用长效醋酸甲泼尼龙,20mg/猫或4mg/kg,SC,用一次或间隔2-3周再注射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拉色菌属的分类及其在几种皮肤病的分布情况发表时间:2010-09-12发表者:皮肤科 (访问人次:24)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年第5期第33卷论著作者:熊琳冉玉平周光平代亚林单位:610041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关键词:马拉色霉菌属;分类法;皮肤疾病【摘要】目的研究马拉色菌属的分类及其在一些皮肤病的分布情况。

方法以标准株作对照,用生理生化学及形态学方法将150株来源于花斑癣(29株)、马拉色菌毛囊炎(16株)、脂溢性皮炎(49 株)、甲真菌病(33株)及正常人皮肤(23株)的马拉色菌进行分类及描述,并分析了各菌种在一些皮肤病的分布情况。

结果共分离出4个菌种:合轴马拉色菌 65株、糠秕马拉色菌13株、钝形马拉色菌1株、球形马拉色菌71株。

其中合轴马拉色菌和球形马拉色菌各占43.3%和47.3%;马拉色菌毛囊炎中全部为球形马拉色菌。

结论此分类系统为经济、简便及可应用的马拉色菌属分类鉴定系统;球形马拉色菌与马拉色菌毛囊炎密切相关。

Study on Taxonomy of the Genus Malassezi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t inSome DermatosesXIONG Lin,RAN Yuping,ZHOU Guangping,et al.(Department of Dermato-venereology, First Hospital, 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Chengdu 610041)【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axonomy of Malassezia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it in some dermatose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 strains of Malassezia yeasts from pityriasis versicolor (29 strains), Malassezia folliculitis (16 strains), seborrheic dermatitis (49 strains), onychomycosis (33 strains), and healthy individuals(23 strains) were studied, according to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 culture, and compared to standard strains. Results 4 species of Malassezia yeasts including M.sympodialis (65 strains), M.furfur (13 strains), M.obtusa (1 strain) and M.globosa (71 strains) were found, and M.sympodialis and M.globosa were accounted for 43.3% and 47.3% respectively. M.globosa were found in Malassezia folliculitis only. Conclusion The methods described in this study represent an economical, simple approach which is available for identification of Malassezia species. There is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M.globosa and Malassezia folliculitis.【Key words】 Malassezia Classification Skin diseases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的常驻菌群,与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某些银屑病有关。

近年来还有引起甲感染[1]和系统感染[2]的报道。

该菌属的多形性已为人所知。

我们以标准株作对照,用生理生化学及形态学方法对150株临床分离的马拉色菌进行分类和描述,并分析了各菌种在不同皮肤病的分布情况。

材料和方法一、菌株1.临床分离株:从本科真菌实验室选择马拉色菌150株,其来源分别为:花斑癣29株、马拉色菌毛囊炎16株、脂溢性皮炎49株、甲真菌病33株及正常人23株。

2.标准株: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CBS 7222)、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CBS 1878、M.furfur CBS 7019)、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fiae CBS 7956)、钝形马拉色菌(M.obtusa CBS 7876)、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CBS 7966)、限制性马拉色菌(M.restricta CBS 7877)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Gueho 教授惠赠。

二、培养基1.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3]:质量分数为1%蛋白胨、0.5%葡萄糖、0.1%酵母浸膏、0.4%牛胆盐、0.1%甘油、0.05%单硬脂酸甘油脂、0.05%吐温60、1%全脂牛奶、2%橄榄油、1.2%琼脂、0.5%放线菌酮、0.05%氯霉素。

2.七叶苷(Esculin)琼脂培养基:上述培养基加入0.2%枸橼酸铁、0.1%七叶苷。

3.沙堡培养基:质量分数为1%蛋白胨、4%葡萄糖、1.2%琼脂、0.5%放线菌酮、0.025%氯霉素。

图1马拉色菌属各菌种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32℃培养10d后的菌落形态图2马拉色菌属各菌种细胞形态(50%派克墨水染色,×1000)三、菌种分离、培养用刮屑法或胶带法在患者典型皮损或正常人面部取材,接种于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平板中,32℃培养7~14d。

将经50%派克墨水染色后确定为马拉色菌的第一代培养物在同种培养基平板上画线培养分离单菌落,取单菌落增菌保存。

四、菌种鉴定待鉴定菌株与标准菌株同时实验。

鉴定前48h活化菌种。

鉴定方法如下:1.将菌种接种于沙堡培养基上32℃培养7~14d,能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者为厚皮马拉色菌。

2.过氧化氢酶试验:用无菌棉签挑一块菌落置于无菌载玻片上,滴加3%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气泡为阳性。

可鉴定出限制性马拉色菌。

3.吐温试验及PEG-35蓖麻油(CremophorEL)试验:取一环菌种与5mL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取 2mL菌悬液与16mL沙堡培养基(温度降至40~45℃)混合制成含菌平板。

用直径3mm打孔器在平板上无菌打孔5个,分别加入100%吐温20、 100%吐温40、100%吐温60、100%吐温80及100%PEG-35蓖麻油,32℃培养7~14d。

在以上5种脂源周围都能生长的为糠秕马拉色菌;高浓度吐温20和PEG-35蓖麻油周围无生长者为合轴马拉色菌;吐温80周围生长的面积明显小于其他吐温,同时PEG-35蓖麻油周围无生长者为斯洛菲马拉色菌。

吐温20、吐温80周围无生长者为钝形、球形和限制性马拉色菌。

4.七叶苷分解试验:取一环菌种接种于七叶苷琼脂培养基上32℃培养2~3d。

能使培养基变黑至少1/3的为合轴马拉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只能使培养基顶端变黑的为糠秕马拉色菌,可疑阳性可为厚皮马拉色菌和糠秕马拉色菌,阴性可为糠秕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和限制性马拉色菌。

5.形态学鉴定:主要用于区分钝形马拉色菌和球形马拉色菌。

孢子为球形者鉴定为球形马拉色菌,孢子为筒形者鉴定为钝形马拉色菌。

6.形态学观察:将所得各种马拉色菌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平板上画线分离出单菌落,32℃培养 10d,观察菌落形态;用无菌接种针挑取单菌落涂片,用50%派克墨水染色后观察孢子形态并照相;用2.5%戊二醛固定,按常规方法处理标本后在扫描电镜(AMRAY1000-B型)和透射电镜(JEM-100SX型)下观察并照相。

结果一、150株马拉色菌的鉴定结果经生理生化学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65株、糠秕马拉色菌13株、钝形马拉色菌1株、球形马拉色菌71 株,未发现厚皮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和限制性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属各菌种吐温试验和PEG-35蓖麻油试验沙堡培养基上32℃培养10d,合轴马拉色菌在高浓度吐温20和PEG-35篦麻油周围无生长,其余吐温周围生长良好;糠秕马拉色菌在所有脂源周围生长均良好;钝形马拉色菌仅在吐温60周围生长,其余脂源周围无生长;球形马拉色菌在所有脂源周围均无生长。

马拉色菌属各菌种七叶苷分解试验:七叶苷琼脂培养基上32℃培养72h,合轴马拉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使培养基完全变黑,糠秕马拉色菌使培养基轻微变黑;球形马拉色菌使培养基不变色。

二、各菌种形态学特征观察图3马拉色菌属各菌种细胞形态(扫描电镜,×10000)3a:合轴马拉色菌,卵形孢子,可见合轴出芽方式3b:钝形马拉色菌,筒形的孢子3c:糠秕马拉色菌,卵形孢子3d:球形马拉色菌,球形孢子图4马拉色菌属各菌种细胞形态(透射电镜,×10000)各菌种均有典型的内壁锯齿状结构4a:合轴马拉色菌4b:糠秕马拉色菌4c:钝形马拉色菌4d:球形马拉色菌马拉色菌各菌种菌落形态见图1,镜下各菌种孢子形态见图2,扫描电镜图象见图3,透射电镜图象见图4。

三、各菌种在几种皮肤病的分布来源于花斑癣的29株中,合轴马拉色菌14株(48.3%)、糠秕马拉色菌2株(6.9%)、球形马拉色菌13 株(44.8%);来源于马拉色菌毛囊炎中的16株全部为球形马拉色菌;来源于脂溢性皮炎的49株中,合轴马拉色菌14株(28.6%)、糠秕马拉色菌4 株(8.2%)、钝形马拉色菌1株(2.0%)、球形马拉色菌30株(61.2%);来源于甲真菌病的33株中,合轴马拉色菌22株(66.6%)、糠秕马拉色菌5株(15.2%)、球形马拉色菌6株(18.2%);来源于正常人的23株中,合轴马拉色菌15株(65.2%)、糠秕马拉色菌2株(8.7%)、球形马拉色菌6株(26.1%)。

讨论自1846年花斑癣的病原体被认识后,其命名及分类一直比较混乱。

通过对各菌种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特性的研究以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等的应用,该菌迄今被分为7个种[4]。

本文应用Guillot等[4-6]的方法,以标准株为对照,对马拉色菌进行生理生化学及形态学分类,得到4个种: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及球形马拉色菌,所占比例分别为 43.3%、8.7%、0.7%和4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