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技法之运笔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传统技法的基本体系

中国书法传统技法的基本体系

中国书法传统技法的基本体系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实践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总结、创造并不断完善的汉字书写方法。

书法技法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书法技法由笔法、结字法、章法三部分组成。

这三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连,相互影响。

笔法笔法指运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方法,是使所书点画线条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的一种手段。

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它包括执笔和用笔两部分。

一、执笔执笔是毛笔的执持方法。

执笔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所书作品的好坏,因此,在初学时就养成正确的执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对执笔方法进行过多种尝试,诸如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握管法,等等,名目繁多莫衷一是。

苏轼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其实这"虚而宽"就是方法。

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书家的实践、筛选,终于总结出一种被大多数书家所接受的执笔法,即唐朝陆希声提出的"挟、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

“挟”,指大拇指第一节的内腹斜而仰地贴住笔的靠身一侧。

"押",指用食指的第一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的外侧。

"钩",指紧贴着食指的中指用第一节或第一、二节弯曲处钩住笔的外侧。

"格",指用无名指抵住笔管,配合食指、中指向内的钩力,既使笔基本平衡,同时又使运笔更加灵活。

"抵",指用小指自然地顺势托住无名指,从而使五指作用于笔时能更加协调,使力量达到均衡。

然而,同样是五字执笔法,由于手指弯曲的角度以及执笔的深浅与松紧程度不同而各呈其势。

只要在书写时手指、手腕能灵活方便,符合手的生理结构要求,所执之笔能基本垂直于纸面,便是正确的执笔方,无论写小字或写大字,坐着或站着,枕腕或悬腕,其执笔姿势都应该做到笔正而手灵。

掌握了正确的执笔之后,还应进一步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从而确保执笔的灵便。

1.枕腕法把右手枕在桌面上,或将左手手背垫在执笔的右腕下,叫枕腕法。

书法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书法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书法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式,它们刻在龟骨和兽骨上,记录了古代商朝的一些日常活动和祭祀事务。

金文则是商王的铭文,也是早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汉字渐渐成为了书写系统的主流形式,同时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被广泛运用于官方文件、碑刻、绘画等领域,成为了当时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历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书法不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从秦汉时期的隶书、魏晋时期的行书到唐宋时期的楷书、草书,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代表人物,这些历代名家和作品都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书法的基本功书法有其独特的技法和要求,学习书法首先需要掌握其基本功。

书法的基本功包括了笔墨纸砚四个方面的内容:笔是书写工具,墨是书写材料,纸是书写载体,砚是调和墨汁的容器。

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将书法艺术发挥到极致,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1.笔法:书法的笔法主要是指运笔的技法,包括了用笔、停笔、抬笔等方面的内容。

笔法的基本要求是方圆得体、横平竖直、轻重得当、虚实相间。

在书写中,要注意控制笔压和运笔力度,使得字迹骨韵清晰,布局得体。

除了这些基本要求外,不同的字体还有各自的特点和技法,学习书法时要分别对待,全面掌握。

2.墨法:书法的墨法主要是指如何使用墨汁,掌握墨的浓淡、湿润等特点,使其配合笔法创作出优美的字迹。

传统的墨法有“三变”、“四黑”、“五点”等概念,这些都是关于墨的运用技巧和墨色的表现方法,对于书法作品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纸法:纸法是指书法的载体,掌握纸法是书法创作的前提。

古代书法家常常以丝绢为书法载体,现代书法家主要使用宣纸、宣纸、毛边纸等纸张进行书写。

对于不同的纸张,书写效果也有所不同,学习书法需要不断磨练,找到适合自己的纸法表现方式。

硬笔书法运笔发力的技巧

硬笔书法运笔发力的技巧

硬笔书法运笔发力的技巧
硬笔书法是指用钢笔或铅笔等硬质笔类写出的书法艺术。

它是我国
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因其技法独特、造型新颖、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力强而备受青睐。

在运笔发力方面也有一些技巧,具体
如下:
1. 手臂发力:硬笔书法要发掘每个笔画的力量,尽可能多的压榨墨汁。

而手腕只能造成轻微的压力,因此在书写时需要充分利用手臂的力量,从肩部、上臂等肌肉处发力。

2. 控制笔尖:在书写过程中,要通过控制笔尖的角度、旋转方向等方
法来控制笔画粗细,使其符合书写要求。

要充分发挥笔尖的作用,将
墨汁充分挤出,节省纸张使用量。

3. 由深入浅:在书写过程中,要将笔触由深入浅,以保证笔画的稳定
和整洁。

一般来说,先书写字的边缘和轮廓,再填充内部造型,最后
收笔。

4. 运用肌肉发力:不同的笔画需要用不同的肌肉发力方式。

例如直线
笔画需要用手臂的发力技巧,而曲线笔画则需要运用手腕的转动,发
挥手的灵活度。

5. 打开笔尖:在书写时,如果笔尖撞到了纸面,可以通过打开笔尖的
方式来继续书写。

同时,打开笔尖还可以更好地保证字形的连贯性和
整洁度。

6. 确定好书写顺序:在书写前要明确书写的顺序,对于多画笔画的字,应该先从简单到复杂,先画一笔,再画另一笔,以此相加,保证书写
的连贯度和整洁度。

书法中如何用笔锋,深度解析!

书法中如何用笔锋,深度解析!

书法中如何用笔锋,深度解析!本文从笔性与笔锋两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学会用笔。

关注微信公众号:毛笔书法爱好者,欢迎加蜗牛微信shufa176176一起探讨书法。

笔性书法首选讲究笔法,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重视。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

初学者入门,接受良好的笔法训练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顺利发展的前提。

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

对这句名言,几百年来,“用笔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认,但总有人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质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仅以楷书的永字八法为例(启明按:关于永字八法,启功先生和田蕴章先生也有过比较经典的论述,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启明书法博客的这个文章《为什么初学书法要先练永字八法?仅练好永字八法就足够吗?》),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怎么能说明用笔不变呢?楷书已是如此,更何况篆隶行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同字体风格,笔画形象变化无穷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对笔法融会贯通的层面。

的确,入门时,觉得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不同书体有不同字体的运笔诀窍,丝毫混淆不得。

当功力和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渐发觉不同的点画运笔彼此之间大有可通之处,都符合某种必须遵守的规律,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笔画自然生动有力,而不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即使笔画外貌模仿出来了,也必然是形象虚浮、神态呆滞、僵硬造作。

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正是这种运笔必须遵守的深层规律。

所谓“笔法”,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

笔法具体包含有哪些重要规律呢?我们将两个方面来讲解笔法:(1)笔性(2)用笔的总原则。

毛笔书法技巧大全

毛笔书法技巧大全
柳公权
颜真卿
赵孟頫
欧阳询
书法基本技法
一、用笔方法
藏锋与露峰
所谓藏锋,就是书写时耍把笔锋藏在笔 画之内,从起笔到收笔都不露锋芒,这样产 生的线条就有一种含蓄充实、劲健厚重之美。 不少书法家也强调所有的线条都要“笔笔藏 锋”,在实践中严守这种要求的书法作品确 实不少。
然而也有不少书法家并不追求笔笔藏锋, 甚至有的地方有意识的要外现锋芒,用以表 现一种气势,取得一种独到的艺术效果。所 以承认出锋的要比承认侧锋的人多。不过笔 笔藏锋是一种艺术追求,而笔笔露锋则是书 法还没有入门的稚弱的表现。
1、逆锋向右上角起笔 2、折笔向左下顿笔 3、提笔折向右下作顿 4、微微提笔回锋收笔
8、右下点
1、顺锋起笔 2、向右下顿笔 3、提笔折锋向下顿笔 4、微微提笔向左上回
锋收笔
斜点
竖点
Hale Waihona Puke 垂点撇点挑点
(四)、撇 画
撇的种类
撇:长撇、短撇
平撇
平撇:又称啄或短撇,为一向 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 力道和气势。
4、右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右作顿 3、转笔向右下行笔 4、微微提笔向左上方回
锋收笔
5、右上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向左下方写
撇出锋,力至笔端
6、左上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右作顿 3、转笔向右下行稍驻 4、微微提笔,向左上方
回锋收笔
7、左下点
(三)点 画
点画
点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比如简单的一个“点”,书法家根据
不同的字体和它在不同字形上的位置,就 创造出很多不同的美感形象。
在古代的书法论著中就出现有:怪石、 凹陷、龟头、杏仁、相核、瓜子、铁铃、 龙瓜、逐日、羊角、鸡头、菱米.鼠尿、 群鹊、雁阵等等众多的联想名目。

书法教程-毛笔楷书

书法教程-毛笔楷书

书法教程第三篇毛笔楷书第一课 运笔法运笔法指的是如何使毛笔的笔锋在汉字的笔画中,按照一定的法则运行的方法和技巧,通常又称 “用笔”或者 “用笔法”。

用笔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所以,古人有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的说法。

本课从中锋与侧锋、起笔与收笔、提笔与按笔、方笔与圆笔、藏锋与露锋、转锋与折锋以及用笔的轻重快慢七个方面介绍运笔的基本要求。

一、 运笔的基本要求用毛笔书写汉字,每一笔画可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步骤。

1.中锋与侧锋毛笔的笔头分主毫和副毫,主毫又称主锋或中锋;副毫又称侧锋或偏锋。

书法要达到笔画的立体美,就必须用中锋行笔。

中锋行笔就是使笔头的中心锋芒尖始终运行在笔画的中心线上,即古人所说的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锋行笔书写出来的笔画墨匀圆润,具有立体质感。

所以,古人笪重光在 《书筏》中说:“能运中锋,虽败笔的法则,中锋运笔如图3-1( a )所示。

与中锋相对立的是侧锋。

所谓侧锋,是指运笔时,毛笔的笔尖主锋不在汉字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而是偏向一旁或一侧,侧锋运笔如图3-1 ( b )所示。

用侧锋写出的笔画扁平浮薄,墨迹不匀,初学者要尽量避免。

图3-1 运笔中锋与侧锋是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种运笔方法。

古书上有 “凡书要笔笔中锋”的说法,其实也不尽然,具体要看侧锋形成的原因。

一种是书者用笔失控形成的,叫败笔;另一种是书者有意识而为之。

后者或由偏转中,或由中转侧,笔画爽健利落,圆厚与活泼相间,这是一种书法美的追求。

历代有卓识的书法家都主张中锋立骨,侧锋取妍,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达到 “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的艺术效果。

2. 起笔与收笔起笔就是汉字书写时一个笔画的开始,收笔就是一个笔画的书写结束起笔与收笔是中国书法表现笔法最明显的部位。

历代书法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基本法则,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以藏为主,藏露结合;以逆为多,逆顺相杂。

起笔与收笔的几种运笔法如图3-2所示。

图3-2 起笔与收笔3.提笔与按笔提笔与按笔是运笔过程中使笔锋作上下运动,而造成汉字笔画富有书法美的细与粗、轻与重的用笔技法。

毛笔书法技法1---执笔、坐姿、立姿

毛笔书法技法1---执笔、坐姿、立姿

毛笔书法技法(1)——执笔姿势、坐姿和立姿执笔姿势笔、墨、纸、砚和字帖均已备齐,接着就是怎样临写的技法问题。

技法中首先接触到的是握笔及姿势问题。

第一节执笔法干任何事,只要使用工具,都涉及到如何拿工具的问题。

毛笔是书写的工具,你要想写好毛笔字,首先必须了解握笔的方法。

因为握笔的方法正确与否,对写出来字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执笔有哪些方法?自古至今,执笔的方法五花八门,可以说应有尽有(见图1)。

据已故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从古画上书写者的执笔姿势考证认为,古人是用三指执笔法写毛笔字的。

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盘腿坐在地上,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着的双腿上。

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机于,因为机子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

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

到来代桌椅板凳开始大兴,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更,执笔方法也变为五格执笔法了。

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却仍用三指执笔,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头,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

再如握管法,用手掌将笔杆整把地抓住书写。

撮管法是将五个手指的指尖并拢在一起,捏住笔杆的尾部书写。

古人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按、压、钩、顶、抵”五指执笔法。

二、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

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

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见图2)。

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

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

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毛笔书法就是用毛笔在纸上写字的法则,它不是简单的拿起笔来在纸上写出墨痕就行,毛笔的运行有基本规则和严格要求,否则写出的线条就会质量不好。

这就是古人强调的笔法问题。

所谓笔法,其实应该包括执笔法和行笔法两个范畴。

执笔法常用的有三指和五指执笔两种,这是最基本的技法问题,还要根据个人的书写习惯来确定,不是书法的根本问题,在这是就不赘述了。

在这个专题里我主要讲一下学习书法首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

中锋行笔是千古不易的笔法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说“笔法千古不易”。

他说的千古不易的笔法就是中锋行笔。

现代书法将毛笔笔锋的应用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中锋,二是侧锋,三是偏锋。

中锋和侧锋是正常的笔法,而偏锋是病笔,古人历来十分忌讳。

中锋,也叫正锋,是指笔锋铺开后,其方向与线条发展方向平行(下图1);侧锋则是指笔锋铺毫与线条发展方向略有角度,一般多不超过45度(下图2),如果铺毫与线条发展方向的角度接近垂直则成为偏侧,就是败笔(下图3)。

若就其作用而言,正锋写出的线条多道劲圆浑,深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侧锋写出的线条以坚挺雄削、凌厉外露而颇具锋芒。

其实古人在书论当中很少论及侧锋的概念,而将中锋和侧锋都归为正锋,侧锋是一个现代书法术语。

中锋和侧锋是古人常用的笔法,但写楷书应该以中锋行笔为主。

顺锋和逆锋都要尽量保持中锋行笔顺锋和逆锋都是书法中的重要笔法,在楷书中以顺锋行笔为主,在行草书中则顺逆锋交替使用,不分彼此。

所谓顺锋,一般是指直握笔管,如通常写字行笔的走向由左向右(如写横)或由上向下(如写竖)的行笔(上图4)。

所谓逆锋,则是指笔管的倾倒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反,逆着笔锋向前推进,所以一般笔管稍侧(上图5)。

顺锋则是笔管几乎没有倾倒方向或是倾倒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同,如此书写的效果是笔着纸后,经过调整,顺向写下去,锋不过、不偏,写出来的点线易厚重圆润,平稳流畅。

逆锋写出来的点线涩重泼辣,飞白明显。

小学五年级上册书法第一课《运笔的提按》

小学五年级上册书法第一课《运笔的提按》

小学五年级上册书法第一课《运笔的提按》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提按运笔技法。

2.通过提按的技法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提与按的书写方法。

3.体验提按产生的线条变化美感。

教学分析1.教材编写分析《运笔的提按》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板块包括了“看一看、练一练、找一找、想一想”四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按、重按、提、轻提、由按到提、由提到按几种书写技法。

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掌握提按的运笔方法。

难点:掌握提按之间的转换技法。

教具准备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捺画,让学生整体感知捺画的基本形态。

请学生说说捺画的粗细变化是通过怎样的运笔技法实现的。

学生回答:通过毛笔的提按实现的。

2.出示本课课题:《运笔的提按》。

二、学习新知1.感知提按。

请学生观察回答:捺画中哪个部位最细,哪个部位最粗?这样的提按是怎么运笔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提按是毛笔书写中重要的技法。

提笔是指在垂直方向,向上提起笔毫的动作;按笔与“提”相对,指垂直向下按压笔毫的动作。

可以说,书写的过程就是提按动作转换的过程。

2.尝试书写。

教师示范提按基本技法(或播放相应视频)后,请学生尝试书写。

(1)用笔肚甚至笔根大胆按压笔毫,练习书写长线条,体验按笔的技法。

(2)用笔尖练习书写长线条,能写多细写多细,进行提笔练习,体验提笔的技法。

3.学习捺画的提按。

(1)分析捺画的提按变化过程:轻按起笔→折笔向右→渐行渐按→向右下重按→向右渐提渐行→快提后收笔。

(2)教师演示捺画的提按动作变化过程(并播放相应视频帮助学生形象的认知)。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评一评: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4.练习提按的转换。

(1)练习写撇点:从重按笔写撇,再由提笔到按笔写长点,组合练习撇点的写法,体验按笔→提笔→按笔的动作转换。

(2)练习写横撇:起笔轻按,收笔由按到提。

5.临习指导。

请学生试写三个例字,感知体验笔画提按所带来的美感。

粉笔字技法

粉笔字技法

粉笔字执笔、运笔、板书的姿势粉笔不同于毛笔和其他硬笔,自身是笔杆又是笔头,而且板书是立式书写,手腕、手臂均要悬起,因此执粉笔的方法也不同于其他笔类的执法。

通常采用‚三指法‛,即拇指、食指、中指三者齐力握笔,其中拇指、中指对应相抵,食指在前控制行笔方向,其余二指(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相依即可。

在前的食指距离粉笔头约1.5厘米,这样书写起采既着力又灵活,如果离粉笔头太近,执笔的手指某部位会靠在黑板上来回摩擦,影响书写的流利;如果离笔头太远,无力控制行笔,写出的笔画会太轻而不清晰,影响观者的视觉效果c执粉笔时还要指实掌虚。

‚指实‛即手指执笔要紧而有力量,写出的字才能刚劲有力;‚掌虚‛就是手心不能握拳,而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使运笔灵活,这样写出的字则流利而不呆板。

所谓运笔,就是在写字时,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运动过程。

这一过程留下白勺痕迹,就是点画,由点画再搭成字。

因此,讲究运笔,点画就有生气,再加上结体合理,字就美观。

否则,只是直统统地——画而过,点画则了无生气而且笨拙。

即使结字好,也难免板滞。

请比较下列点画的优劣。

讲究运笔,就是在不同点画的书写过程中,行笔讲究提按、顿挫、转折、快慢等。

‚提‛就是将粉笔从板面提起,使笔迹从粗到细(如果提笔最后离开板面,笔迹就由细到无);‚按‛就是将粉笔在板面上重按,使笔画变粗,运笔的提按往往是在同一笔画中完成,如斜撇的写法就是先按后提,以达到右上粗、左下细的笔画效果。

所谓‚顿‛,就是在‚按‛的基础上停顿一下,使点画的某一处圆浑而有力量。

‚顿‛经常在点画的起笔、收笔或勾挑捺角处体现出来。

‚挫’’是指转换笔尖方向的一种急促而有力的行笔方式,常和‚顿‛一起连用,称为‚顿挫‛,比如在钩画的出钩处就要用‚挫‛。

以竖钩为例,钩画就是先顿后挫,粉笔尖扭转方向而形成的一种运笔线路。

这样能收到蓄势跃出的效果(犹如踢足球,出脚时脚先向后收(蓄势)再踢出,使之强有力),如果没有‚挫‛笔扭转作准备,而径直出钩,其钩画则如断柴折芦,了无‚精神‛门所谓‚转折‛,也是改变粉笔尖书写方向的一种运动形式,但它不像‚挫‛那样急促而含‚扭’’的运笔动作,而是圆转地改变运笔方向和方折地改变运笔方向。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1.引言1.1 概述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书法艺术。

它源于中国,起初用于刻写印章,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书写体系。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和独特的书写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书法中的瑰宝。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篆隶运笔的基本原理是以篆书和隶书为基础,运用特定的笔法和构图规则来书写文字。

篆书是古代印章上所用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线条雄浑而遒劲。

而隶书则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是笔画细长而稳定。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不仅要求具备熟练的笔法技巧,还需要对文字的结构和构图有着深入的理解。

在运笔过程中,书法家需要根据文字的意义和表达的要求,灵活运用笔法和布局,以展现文字的美感和表达的力量。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殷商时期。

当时,篆字作为印章上的字体,被广泛使用。

随着时代的推移,篆字的书写方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篆字的形态雄浑有力,充满了古朴的韵味,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在篆籀之法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书法家对于字体的演变和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通过勤奋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使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逐渐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总而言之,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是一门需要熟练掌握笔法和构图规则,同时具备对文字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艺术形式。

它在中国书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相信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将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创造更多的艺术惊喜和美好的书写体验。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其中包括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通过这些内容引导读者进入全文的主题和目标。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篆隶运笔的基本原理和篆籀之法的起源与发展。

在篆隶运笔的基本原理部分,将详细介绍篆隶运笔的基本概念、技法和规则,并解释其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硬笔书法运笔轨迹

硬笔书法运笔轨迹

硬笔书法的运笔轨迹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涉及到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等各个环节。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硬笔书法运笔轨迹的要点:
1.起笔:在书写硬笔书法时,起笔是关键的一步。

起笔要稳,不能过重或过轻。

一般而言,起笔应该稍微重一些,然后逐渐过渡到行笔的轻细。

2.行笔:行笔是运笔过程中的主体部分。

在行笔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笔画的粗细
和方向。

一般来说,笔画应该逐渐变细,并且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或斜度,以增加书写的韵味和节奏感。

3.收笔:收笔是硬笔书法运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收笔时,要注意控制笔
画的力度和方向,使收笔自然、流畅。

一般来说,收笔应该稍微重一些,然后逐渐过渡到停顿,以增加书写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总之,硬笔书法的运笔轨迹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和掌握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体会,可以逐渐掌握运笔的技巧和规律,提高自己的硬笔书法水平。

硬笔书法基本笔画技法详解

硬笔书法基本笔画技法详解

捺画技法
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 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
点画技法
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 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 一次成画。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左点,写法基本同右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 向左偏一些,收笔时要顿笔。 竖点,实际上是右点的变形,当点在字头居中出现时,人们习惯将点的收笔处与下面笔画连接起来,因 此,这种点形态比较直。 长点,是在右点的基础上变长,行笔应慢一些。
提画技法
提画写法是,下笔较重,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收笔要出尖。提画在不同的字中角度和 长短略有不同笔写竖.到起钩处,稍停向左上钩出,出尖收笔,钩的尖角约为45度,出钩的部分要短一些。 弧弯钩 下笔稍轻,由轻到重向右下弧弯行笔,到起钩处略顿笔向左上钩出,收笔要出尖。书写时下笔处 和起钩处上下应在一条垂直线上。 戈钩 下笔梢重,向右下弧直行笔,到起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写戈钩关键是要保持一定的弧度, 大直、太弯都会影响整个字的美感。 卧钩 下笔稍轻,先向右下(笔画由轻到重),再圆转向右水平方向行笔,到起钩处向左上钩出,钩要出尖, 但不宜过大。
横折、横折钩、横撇、撇折、撇点
横折 下笔从左到右写横,到折处稍顿笔再折笔向下写竖。注意横要平,竖要直,折要一笔写成,中间不 可间断。折处不能写成“尖角”,也不能顿笔过大,形成“两个角”。 横析钩 下笔写短横,略顿笔后折向下,有时稍稍向左倾斜一点,到起钩处略顿笔后向左上方钩出,一笔 写成。 横撇 下笔写短横,略顿笔后向左下写撇。注意横要稍向右上斜一点,撇要出尖,一笔写成。 撇折 先下笔写短撇,出尖顿笔后折向右上写提,注意折处要顿笔,收笔要出尖。 撇点 下笔写撇,不出尖顿笔后折向右下写长点,收笔较重。注意上部撇和下部长点的角度要恰当。

毛笔的运笔方法---起笔、行笔和收笔

毛笔的运笔方法---起笔、行笔和收笔
4、学生讨论交流,谈收获。
3、学生练习
1、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媒体出示要点图片。生生互相点评,寻找不足和差距,互促共进。
3、教师再次示范。小结。
4、运笔点拨
运笔的方向与五指执笔法密切相关,执笔中的压、钩、格、抵等就控制着左右纵横和最后进退的运动。笔的纵向运锋,就是指笔锋与纸面成垂直的关系,所有提笔、蹲笔、顿笔都是垂直方向的上下运动。笔的横向运动,是各种横向的延伸运笔,表现在用笔上就有抢笔、行笔、挫笔、衄笔、翻笔、绞笔等。概括地讲笔的纵向运动是指提按,而提按要注意轻重相宜,笔的横向运动是指伸展,而伸展要注意粗细变化。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又说:“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方笔、圆笔
方笔与圆笔是笔画的二种不同形态,一般来讲以有棱角者为方笔,无棱角者为圆笔。方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顿笔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即“折以成方”,给人以刚健挺拔、方正严谨之感,魏碑大多用此方法形成棱角分明,锋颖犀利的点画线条。此外如欧阳询、柳公权的楷书中,特别是在笔画的转折处也常用此方法。圆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形成圆润之势,使之不露筋骨,内含浑厚遒劲,即“转以成圆”。初学者注意学方笔时,切勿将点画写得象刀切似的方整,这样就会变得僵硬。而学圆笔时,切勿将点画写得象鹅卵石似的光滑,这样就会变得油滑。要了解方笔与圆笔是不同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中有段对方笔、圆笔的论述较生动,他说:“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则用抽,方则用挈。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挈出之。”康有为这段话不仅讲了方笔、圆笔的用笔方法,而且讲了各自的不同形态,初学者可作参考。另外,初学者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方笔、圆笔在一种字体中没有绝对的区分,既不可能绝对的方笔,也不可能绝对的圆笔,而是以谁为主。如颜真卿的楷书《勤礼碑》以圆笔为主,但偶尔也用方笔。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以方笔为主,但有时也用圆笔。

书法的笔法

书法的笔法

书法的笔法——运笔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用笔毫在纸上运行。

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书法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

笔毫在纸上运行或笔锋运动的形式,是指笔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

一切运动都是在三维空间进行,如上下移动(提按)、平面移动、旋转等;同时伴随着时间范畴内进行的变化,如疾、涩、迟、留等。

用笔方笔法包含笔的笔锋使用部位、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的竖立程度、笔锋在笔画中所处的位置、笔的上下运动、笔的平面运动和笔的转动状态、笔的运行方向、笔的运行速度等。

用笔方法是由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来体现的。

一、用笔的分数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

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也称笔心),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

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

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

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

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

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

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靠笔尖的三分之二这一段称二分笔(见笔位图)。

显然,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轻盈、灵动、纤细、瘦劲。

图解毛笔的起笔与运笔

图解毛笔的起笔与运笔

图解毛笔的起笔与运笔展开全文运笔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

弹性破坏难以复原。

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这要求我们:1、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

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是这个道理。

三分笔示意图2、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

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惭弱下去,需做个“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大大增强了“笔力”。

3、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如同掭过一般,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

关健是利用反作用力弹直笔锋,反作用力有两种形式:(1)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所以回锋动作正确与否,应看笔锋是最有效地弹直顺利齐。

(2)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弹起笔锋。

如悬针,长撇就应这样用笔,悬针和撇的中后段常常显出丰腴之态,就是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重按而提出的。

所以运笔的时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欲弹走,笔一提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苏轼说“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笔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啊!如果是初学书法,小编推荐大家一种练习运笔调峰的方法,这也是一些高校教学使用的方法,画圈。

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以一点为中心慢慢向外扩散性画圆圈,就像小孩吃的大大卷一样。

这样练习运笔、画线条、调峰对以后学写草书也有帮助。

书法技法之运笔

书法技法之运笔

书法技法之运笔用笔第一,千古定则。

五字执管,悬肘如捉。

顺应生理,使转才活。

S 型运笔,提按顿挫。

用字八法,点画圣哲。

锋起行收,一画三过。

无往不收,无垂不缩。

一点三转,高山石堕。

行留相驻,横鳞竖勒。

撇捺拨蹬,一波三折。

钩挑蹲踢,蓄势弦射。

转折方圆,提锋暗过。

笔笔送到,疾徐迟涩。

笔意连贯,笔舞墨歌。

浓淡枯湿,视情定择。

关键用水,实践中得。

质感节奏,剑舞钗折。

筋骨血肉,笔法必夺。

讳忌信笔,死拽硬拖。

苦心琢磨,下笔换鹅。

运笔运笔是笔法的核心、关键,即控制驾驭毛笔的能力。

俗话讲,叫毛笔听话。

想写什么样的字就能写出什么样的字,想方则方,令圆则圆,粗细兼能,随心所欲。

运笔既是理论更是一个实践过程(由生T熟,由感性T理性一感性渐进过程),熟才能生巧。

元朝赵孟頫:“夫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相沿,用笔千古不易。

”明朝董其昌:“米芾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乃八字真言也。

” 清朝周星莲:“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

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

”清朝刘熙载:“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

故善书者用笔;而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清朝冯班:“作字唯有用笔与结字。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明丰坊:“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沈着痛快。

唯书亦然。

沈着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沈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 清朝笪重光:“古人云: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然则,亦中亦侧,亦侧亦中,复归于中。

”1. 运笔是毛笔综合运动,即有方向、速度、时间、节奏差异。

(1)方向:平移——使转、行进;上下——起收、提按。

(2)速度:行笔的快慢变化。

(3)节奏:笔势的急徐、疾涩交替。

(4)时间:笔顺与文字先后时序。

2. 运笔之要略:古人云:“求工于一笔之内。

”既要逆入、涩行、紧收。

每一个点画都有“起、行、收”三个动作过程,缺一不可,正是笔法的核心法则;所谓:一点三转,一波三折,一画三过笔,一气呵成,不可停笔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技法之运笔
用笔第一,千古定则。

五字执管,悬肘如捉。

顺应生理,使转才活。

S型运笔,提按顿挫。

用字八法,点画圣哲。

锋起行收,一画三过。

无往不收,无垂不缩。

一点三转,高山石堕。

行留相驻,横鳞竖勒。

撇捺拨蹬,一波三折。

钩挑蹲踢,蓄势弦射。

转折方圆,提锋暗过。

笔笔送到,疾徐迟涩。

笔意连贯,笔舞墨歌。

浓淡枯湿,视情定择。

关键用水,实践中得。

质感节奏,剑舞钗折。

筋骨血肉,笔法必夺。

讳忌信笔,死拽硬拖。

苦心琢磨,下笔换鹅。

运笔
运笔是笔法的核心、关键,即控制驾驭毛笔的能力。

俗话讲,叫毛笔听话。

想写什么样的字就能写出什么样的字,想方则方,令圆则圆,粗细兼能,随心所欲。

运笔既是理论更是一个实践过程(由生→熟,由感性→理性→感性渐进过程),熟才能生巧。

元朝赵孟頫:“夫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相沿,用笔千古不易。


明朝董其昌:“米芾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乃八字真言也。


清朝周星莲:“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

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


清朝刘熙载:“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

故善书者用笔;而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清朝冯班:“作字唯有用笔与结字。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明丰坊:“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沈着痛快。

唯书亦然。

沈着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沈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清朝笪重光:“古人云: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然则,亦中亦侧,亦侧亦中,复归于中。


1.运笔是毛笔综合运动,即有方向、速度、时间、节奏差异。

(1)方向:平移——使转、行进;上下——起收、提按。

(2)速度:行笔的快慢变化。

(3)节奏:笔势的急徐、疾涩交替。

(4)时间:笔顺与文字先后时序。

2. 运笔之要略:古人云:“求工于一笔之内。

”既要逆入、涩行、
紧收。

每一个点画都有“起、行、收”三个动作过程,缺一不可,正是笔法的核心法则;所谓:一点三转,一波三折,一画三过笔,一气
呵成,不可停笔也。

法严则拘,无法则乘。

3.运笔基本方法(技巧):
(1)起收:点画两端(起笔、收笔)的写法,对写好点画形象状态、态势(映带、贯气)至关重要。

写好起收才能达到点画有模有样,眉目清楚,映带迎让分明的艺术效果。

萧娴:“筋骨皮肉,脂泽风神,起笔交回反,,落笔往回收。


①起者:逆入平出以取势也。

所谓:横画竖下笔,竖画横下笔,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等均为起笔取势之法。

起笔之形则有方圆、藏露之别。

方笔:逆势落笔入纸顿切后提笔折行以求qiu劲。

圆笔:逆锋入纸转回,笔势含蓄,以求圆浑。

藏锋:起笔后逆向收回再行,使笔锋藏在点画之中,逆势动作以包其气。

露锋:顺势动作,笔锋不埋在点画之中,以纵其神。

②收者:接行笔之势,想勒马缰绳一样紧紧勒住。

所谓:无往不收,无垂不缩。

手笔之形亦同起笔一样,有方圆、藏露之异也。

起收笔入纸形态、位置可有上、中、下(横向点画),左、中、右(竖向点画)之别,以求贯气、通神。

“起与收”是对立统一的,是书写点画最基本手法,每一点画都有“起、行、收”三个连贯动作。

点画与点画之间有起收。

上一笔之收笔即为下一笔之起笔,第一笔与第二笔,
第二笔与第三笔……笔笔相连。

字与字之间亦有起与收,上一字之
收,即为下一字之起,字字相连。

形式有二:一为形连,二为意连,所谓笔断意连是也。

各种书体的每一种点画都有各自特殊的形体姿态的写法,然而又因点画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各个书家用笔结字的特点不同而不同。

故而用笔“起收”所取之势则因书体、书家之性情、时代风气、个人好恶而千差万别,但“起与收”的基本原则是共同的。

(2)提按:提按:提按是点画起收、轻重、粗细、转换笔锋处,交替变化使用之方法;是保证笔锋进出生动,起落富有弹性灵动之法。

或曰:毛笔出入纸面或在纸面上平移过程中上下方向的动作(单纯提与按是不存在的,也写不成字),即边行中边题边按、边按边提边行的一次完成的复制过程,以达到轻重虚实的艺术效果。

清朝刘熙载:“凡书要笔笔提、笔笔按。

辩按尤当于起锋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分离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

于重笔出正欲飞提;于轻笔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坠飘二病。


清朝徐用锡:“书法运用,提起按下,轻重之间,呼吸顿挫之间,不可少离。

要换笔,又要笔笔起,方是一笔。

一笔写行草绕上迎面下笔,方能圆劲得势。

顺笔溜滑,多成垂头塌之状,全无神采。

”清朝杨宾:“书法运用‘顿挫’二字,而‘顿’尤为重。

‘顿’不仅驻处,又以下笔时为主,次所谓意在笔先也。

驻笔之顿不过略停,发笔之顿,非用全副精神不可也。

字以方为体、圆为用;方为骨,圆
为肉。


①提者:笔锋收拢状。

一是便于笔锋中锋行笔,写出有质感、力
感线条。

二是便于转换笔锋改变行笔方向。


②按者:笔锋铺毫状,能形成粗重的点画,要有如弓簧之弹力感。

③由“按“衍生顿挫用笔,目的为蓄势,以利于出锋得势也。

所谓:
轻按为蹲,按中少停为驻;重按为顿,停为衄,移为挫也。

(3)使转:指毛笔的“使运翻折“,要诀是”中锋“行笔。

即能”提得起“笔行,以求疾涩、方圆的艺术效果。

①使者:令笔行也。

是控制毛笔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

即所谓“提
得起”笔,使毛笔在亦提亦按中向前行走。

忌一带而过。

其有疾涩之势,顺逆之分,快慢之别也。

疾:势疾也。

其势雄健,颇具骨力。

疾不是简单的快,而应是急遽有力,蓄势而发。

多为顺锋而出,用在撇,捺、钩、挑等点画出锋处。

涩:阻行之势也。

其沉着厚重,有骨、有筋肉。

其行笔如水中撑船,有阻力感。

所谓“横鳞”“竖勒”之法多为提毫逆锋而行,忌死按硬拖。

横画竖画显其涩也。

②转折:转与折也。

指书写点画时改变毛笔运行方向的两种方法。

圆用转,方为折。

转:
A.平移之转,或曰圆转,篆法也。

指毛笔作圆弧运动时,接触纸面的笔毫不封始终保持不变,以中锋作圆弧形平移,以产生质感圆滑匀净的线条。

小篆转笔全用此法。

隶、楷、行、草中的一个笔画自身的转动也用此法。

B.翻绞之转。

草法也,笔毫作圆弧运动时接触纸面的毫面不断发生变化,左右翻绞,在瞬间运动中,将中锋、侧锋、偏锋的变化连成一体,从而在翻绞、叠压、邹擦中产生千变万化的线条,其线条有时光滑,有时毛涩,有时枯辣,有时湿润等,具有丰富韵味和节奏,这手法多在草书中防范应用。

折:笔毫在平移时,在某一点上作方向的改变,形成一个折角,折角顶端为折点。

这种用笔方法为折笔。

折笔时侧锋现象在行草书中时有出现,这是顺势直下的结果,若要保持中锋,必须换锋“暗过”。

清?朱和羮《临池心解》:“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乃得真诀。

”包世臣《艺舟双楫》:“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

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过,不肯擫笔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

”折笔换锋有二,即提笔折锋和翻笔折锋。

A.提笔折锋:用提笔的方法调整笔锋,以使原来的中锋线条,在折点以后仍保持中锋运行。

用提笔顿折的方法,取得方笔效果的折笔叫方折。

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取得圆笔效果的圆折。

此法常用于楷书、隶书、行书。

B.翻笔折锋:在书写过程中,使原来中锋运行的毫面在折点上作毫面的
翻折,改变方向后的另一侧毫面继续作中锋运行。

这种作毫面相对方向改变的折笔方法称为翻折,亦即“锋用八面”。

其效果劲挺,行笔速度快,故在行、草书中大量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