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境

合集下载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情趣?请说出他们的区别。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齐白石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1864年1月1日(农历癸亥年一八六三年冬月二十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

名纯芝,字渭清,又字兰亭。

27岁改名璜,字频生,别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

1870年,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常用习字本、账薄纸作画。

1878年,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

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

1888年,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

1889年,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得胡沁园帮助,脱离木工生活,专习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

1950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4月间,曾和毛泽东共进晚餐,朱德作陪。

10月,把82岁时所作的《鹰》和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赠送毛泽东。

参加北京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

冬,为《人民日报》画《和平鸽》1951年2月,画作10余幅参加沈阳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

1952年,用三天时间,为北京亚太地区和平大会创作丈二巨幅《白花与和平鸽》。

同年,多次创作题为《和平胜利》《和平万岁》的作品。

1953年1月7日,北京文化艺术界200余人参加“齐白石90岁生日庆祝会”,文化部授予齐白石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

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

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

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教育论文《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2019年意境的同义词

2019年意境的同义词

意境的同义词意境的同义词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意境的同义词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意境的同义词资料,欢迎阅读,意境的同义词境界、情境、境意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 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修饰词语,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

辨析,1 /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

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

”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

”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

”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 柳永词中晓风残月的意境很美。

2) 画家努力使这幅仕女画具有一种闭月羞花的意境。

3) 这幅图案犬牙相制,别有一番意境。

4) 他的小说语言精妙绝伦,意境超凡入圣,不愧为名家大作!5) 元人黄公望的山水画,真是尺寸千里,意境深远,使人玩味无穷。

6) 他高妙的弹奏技巧,把这首曲子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意象 张明生

意象 张明生
诗歌鉴赏 之 意象意境类
什么是意象? 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 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 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 的统一.通俗的说, 的统一.通俗的说,意象是意与象的 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 融合, 思的统一,是包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思的统一,是包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 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意象意境类答题思路
答题步骤 :意象—意境特点——思想情感 意象—意境特点——思想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基本表述形式
(1)这首诗通过哪些什么样的意象,营造了 这首诗通过哪些什么样的意象, 刻画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刻画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 面:…………,营造了……的意境,写出 …………,营造了……的意境, 的意境 了作者……的情感 心情). 的情感( 了作者……的情感(心情).
答案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 嫩竹荷花清新可爱, 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 菱而归的景象.( .(景 菱而归的景象.(景)表现 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情)
4,【2008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2008高考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高考海南宁夏卷】 成后面的问题. 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 ):字天启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 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这里指水瓮. 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题: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问题:.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关于具象意象意境

关于具象意象意境

关于具象、意象、意境和意境营造方法第一节什么是具象具象是指物体的具体形象。

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具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

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第二节什么是意象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

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该词原为哲学概念。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烈马”就是意象。

为什么呢?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同样,“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好人”与“坏人” 就是意象。

又比如:“山”和“水” 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

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烈马” 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了。

在一首诗里面,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将军”,那么这首诗在风格上就会显得比较大气,也有利于刻画“将军”高大威武的形象;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牧民,那么这首诗便可能会具有粗犷的风格了;如果配上一个“侏儒”呢,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了。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意象意境

意象意境

三、意象、意境类(一)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声声慢》中表现寂寞伤感的梧桐、细雨。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意境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和境界,是一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如《登高》中的猿、鸟、落木、长江……构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二)常见题型1、意象类:①这首诗(或者是“某一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②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展现边塞风光③本诗中的××意象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2、意境类:①本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场景/场面)③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试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

(三)解题技巧(自然物象的鉴赏)(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四)答题步骤1、意象类:①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景物、事物)②概括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意境类:①概括画面: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时间、地点、特点)。

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画面特点,)②结合诗句分析:通过描写××、××、××……意象,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营造的意境。

(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③抒情的作用: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山水画的意境》课文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 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 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意象: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 亲人。
意境:
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 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 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 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 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常见意象意境----花草类
• (1)梅花 • 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不怕打 击挫折、敢为天下先 • 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纯净 洁白 •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高 尚情操 • 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常见意象意境----花草类
典型例题剖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用联想想象展现画面,是翻译、想 象、扩展的综合体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 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 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 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概括意象的基本属性和特点,说明 意境氛围的特征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具体说明诗人的思想情感心境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 适的心境。
意象意境类答题思路
答题步骤 :意象—意境特点——思想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基本表述形式
(1)这首诗通过哪些什么样的意象,营造了 (刻画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什么是意境》阅读答案

《什么是意境》阅读答案

《什么是意境》阅读答案《什么是意境》阅读答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使用了“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 月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6.小楼思恋故国、思乡怀人。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简述意境的几种常见解释

简述意境的几种常见解释

简述意境的几种常见解释意境,是指作品中呈现的生动的艺术境界。

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意义;二是借助意象、意境把自己的意思和意义传达给读者,即表现什么样的内容。

在诗词曲中,有两种意境最能吸引人:一是明快清新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是清幽冷寂的,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意境的第二层意思,也就是写法上讲究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人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某种感情或思想,使客观事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山居秋瞑》就是一首很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

全诗四句,“群木”、“山”、“水”、“竹”、“花”等自然景物都是诗人托物言志的对象。

诗人在诗中以“竹”来比喻自己的高尚情操,以“菊”来比喻自己的人格。

1、主要指诗歌的情景意境,也就是诗人创造的艺术形象,也叫意象,往往是自然界的景物、事物或某种抽象的情绪、感情等。

2、作者思想感情和他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交融,即“意与境会”的结果。

也就是景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情思,或主观情思显现了景物的客观状态。

诗的内容决定意境,而诗的形式又规定着意境的构成。

正因为诗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所以许多古今名篇才能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的艺术效果。

指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境界,称之为意境。

刘禹锡《竹枝词》说:“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以民歌的朴素自然之美,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艺术境界,使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一片明丽的风光之中。

我们从这首诗中不仅领略到了青春的欢乐和纯真,更感受到了女子对爱情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这就是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所营造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的艺术境界。

这里所说的意象,是指诗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事物。

要写好诗,就得用心灵去感受外物,体察万物,经过反复提炼,才能选择最能表达诗人感情、最富有感染力的事物入诗。

究竟什么是意 境

究竟什么是意 境

意境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

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

”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

”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

”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

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

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

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

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

什么是“意境”?

什么是“意境”?

什么是“意境”?⼀、意境的⼀般使⽤意境,常见于诗词等⽂学作品中,是⽤来形容⽂学作品的⼀个说法,⼈们经常⽤意境来评价⽂学作品。

此外,意境这个词也会出现在其它⽅⾯,例如图⽚、视频等。

意境的作⽤和意思,⼤体相同,其他⽅⾯的使⽤可以参考在⽂学作品中的使⽤。

⼆、意境的⼀般理解意境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都有这个疑问。

很多⼈都知道意境这个词,也有不同程度的关注。

关于意境的说法,也有很多种,⼩细节稍有差别,⼤体⼀样。

那么,意境到底是什么呢?在⼀般的认识和理解中,意境是意蕴和境界。

这种解释是⽐较常见的,⼴为⼈知,得到很多⼈的认可。

意境,是意蕴和境界。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对。

那么问题来了:意蕴和境界是什么呢?是不是⼜出现了新的问题呢?是不是还是有点不太懂呀?是的。

意蕴和境界是意境,意境是意蕴和境界。

这种说法完全正确,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他们只是字数不同⽽已,意思完全⼀样。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意境”这个词,很难解读,能够真正明⽩其中含义的⼈少之⼜少,有点“只可意会不可⾔传”的意味。

三、意境的最简单最正确的解读意境,是意思和境界、⽔平。

其中,意思是主要的,境界和⽔平是次要的。

意思,就是相关作品要表达的意思。

简单来讲,就是相关作品讲了什么?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境界、⽔平,就是相关作品的价值。

境界和⽔平,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是相关作品在所属的⾏业和领域中,所达到的⾼度。

通常来讲,就是相关作品“有多好”、“好在哪⾥”。

中⼼思想,这个词⼤家⼀定很熟悉。

提到“中⼼思想”,正常⼈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个很熟悉的问题“这篇⽂章(段落)的中⼼思想是什么?”。

没错,意境其实就是中⼼思想。

意境,本质上就是中⼼思想。

之所以出现“意境”这个词,是因为诗歌是⽂学⽂化作品中的精华,⼈们觉得诗歌是⼀种⾼雅的艺术,想要⽤“⾼雅”的词语来形容,⽤“中⼼思想”这样的词语,会显得有点普通。

就这样,“意境”这个词诞⽣了,⽽且基本上是诗词专⽤。

这本来也是⽂学⽂化的⼀种发展,谈不上对与错,可惜后来有所变化和偏离,很多⼈都不能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意境”,引发了很多问题,造成了很多损失,实在可惜!意境,也就是中⼼思想,是⽂学⽂化作品的基础规则之⼀。

诗歌意境的几个常识整理

诗歌意境的几个常识整理

诗歌意境的几个常识整理1、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

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

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或: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

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

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

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

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的说法。

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完美的展现。

《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

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诗薮》)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

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心营构之象”。

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

此时的“象”(或“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即含主体情志的客体物象。

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绘画艺术中,郑板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说”。

“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

唐代诗僧皎然所说的“文外之旨”。

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

(《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想象的审美特征。

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

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 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 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 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
的外延小于“意象”。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
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 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 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
的深切同情。 格调柔婉,内蕴清空。
• ‚阴柔美‛概括起来的四种类型: • ‚浓艳瑰丽‛
• ‚淡泊静谧‛ • ‚清新素雅‛ • ‚凄冷寒凉‛
• 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 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 )
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 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 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 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 然一体的同构关系。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 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
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
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 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 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 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 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
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
个特点: (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
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也是情景交 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 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
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 规定就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作 品都要创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 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是并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
• 质朴的线条,勾勒出一片浑朴苍茫、辽阔无际的草
原风光。透过苍茫空阔的景致,劲郁的笔调,我们
能体会到塞北风情的高远,内蕴的慷慨,意境的广
阔。
• 阳刚美‛ 细化有四种意境类型 :
• • • • ‚雄奇阔大‛ ‚旷放开朗‛ ‚苍凉悲壮‛ ‚深邃沉郁‛
•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上贯穿下来的‚初发芙蓉,自 然可爱‛,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
•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 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 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 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 更高的美的境界· · · · 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 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 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宗白华)
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 与境谐、境生象外,追求象外之象、 韵外之至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 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对人生、
宇宙形成深邃的领悟。中国古典文
论以意境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
意象之境 意由境生 境由情发
老庄哲学的两个基本思想: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 “道”包含“象”、产生“象”,但“象”
四、意境的形态划分
•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来看,意境的形态可以分为
阳刚和阴柔两种形态;
• 从意境的主体情感表露度,可以将意境的形态分
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从意境的主客体关系,又可以将意境的形态划分
为主体性意境、主客体浑融型意境和客体性意境
三种。
一)、阳刚与阴柔 阳刚意境 :具有气势雄浑,空间广阔,格调高 远,意蕴悠长等审美特征的意境。 •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
点透视、虚实处理、 计白当黑、意象造型
等,就是为了最大限
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
水 墨 画 中 的 ‚ 远 ‛
采取的表现手法。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中 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 “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苏轼) • ‚深山藏古寺‛ • ‚竹锁桥边卖酒家‛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踏花归去马蹄香‛
漫‛。
悲天 来高 ,地 识迥 盈, 虚觉 之宇 有宙 数之 无 穷 , 兴 尽
天落 一霞 色与 孤 鹜 齐 飞 , 秋 水 共 长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有什么特 点?或者说,它给人的美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 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
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
感受。
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我们 前面说‚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 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 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
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
特殊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 ‚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 意味的一种类型。
•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 朦胧美,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 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
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
神与形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 后者为实。
•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就说道:
•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 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
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 美感。
我们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 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 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 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西方艺 术没有意境,因为‚意境‛的特殊意蕴在于它
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
•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园林建
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景、隔景等美 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虚景,从而扩 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 ‚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 ‘马一角’,剩下的空白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 空白处更有意味。‛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
• 有我之境情感胜于景物;无我之境景物隐藏了情感。 ‚非
物无以见我‛是针对有我之境说的,虽然有我之境重在表现 诗人的主观情感,但也是通过对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观 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是针对无我之境说的,虽然无我之境, 重在描写景物,但也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含在其中。
西方艺术中当然有这样的作品。贝多芬的交响 曲就充满了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当然不 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人生感、历史感
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只要有人生感、历史感就
有意境。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 它不仅唱出了伏尔加纤夫的苦难,也不仅唱出 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 苦难,所以它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不能充分体现“道”,因为“象”是有限
的,而“道”不仅是“有”,还是“無”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 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 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 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 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
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
无境界。 ‛
• “无我之境”作为“有我之境”的对立面而出现,是
指情感比较含蓄,难以察觉到主体情感色彩的意境画
面。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 ‚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元好问《颖亭留别 》)
阴柔意境 :具有气势柔婉,韵味空灵,含蕴深沉,
境域幽远等审美特征的意境。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 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的词《梦江南》 )
• 本词以精粹的语言,含蓄深致的刻划了一个倚楼独
望、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由希望到
失望再到绝望的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
汉语131 崔丹
● 什么是意境
● 意境的哲学渊源
一、意境的结构特征 二、意境的本质特征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四、意境的形态划分
五、意境和意象不是同一概念
六、意境的哲理意蕴 七、意境的美感 八、西方艺术作品中也有意境 九、意境的五重境界
什么是意境?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
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
有我之境情感浓烈,浸染外物,把物人化了,意境宏 壮。多用拟人手法写物,是造境。 无我之境心情宁静,人融入外物,把人物化了,意 境优美。多用白描手法,是写境。
• 三)、主体性意境、客体性意境和主客体浑融性意

• A、所谓主体性意境是指意境的内蕴只为作者所熟知,读者
从作品中得到的意境只是一种不确定的‚假象‛,也就是 说不能深刻的领会到意境,对意境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B、客体性意境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其相似之处, 是指完全由客体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没有主体情感的掺 杂,主体撤出,绝对的不参与。也可以理解为罗兰〃巴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 远,平远。是中国山水画家为什么要画 ‚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 ‚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 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
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