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18.2.2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判定》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究菱形的性质,从而得出菱形的判定方法。

教材还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对这两种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练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形,如钻石、骰子等,引导学生对菱形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菱形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菱形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菱形的判定方法。

3.讲解与练习:教师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布置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2 菱形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2 菱形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18.2.2 菱形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菱形》,它选自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二节。

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根据人教版教材的安排,平行四边形的研究将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先研究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再到研究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是继矩形之后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将围绕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应用展开,核心内容是菱形的性质。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主要用到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去探究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并会把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转化为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所以这节课不仅是前边所学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接下来正方形、梯形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它将在整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创造欲比较强,但是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弱,对“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方法掌握的也不太熟练,所以菱形性质的探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

我将采取实验操作、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去突破这一难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归纳和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教法学法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结合以上的背景分析和目标分析,这节课我将采用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学习的习惯,还能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方法基础。

18.2.2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 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一、说教学设计的背景菱形作为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具有特殊的属性和判定方法。

在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18.2.2节主要介绍了菱形的判定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菱形的判定方法的引入和启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展示几个几何图形,并问他们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2. 探究菱形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结合几何实物或者投影仪上的几何图形,给学生展示一个菱形的实例,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菱形的特点,如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对角线相等等。

通过展示多个菱形的实例,让学生发现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并提醒学生可以通过测量、观察图形的对称性等方法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3. 引导学生总结判定菱形的方法(15分钟)在学生基本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判定菱形的方法。

可以给学生一些例子,然后让他们独立思考并总结方法。

为了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可以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果一个四边形有四个边都相等,但是有两个不相等的对角线,那它是不是菱形?为什么?”4. 拓展练习(15分钟)根据已学知识设计一些菱形的判定题目,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帮助学生深化对菱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5. 归纳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重点强调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或者纸上画出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以便复习和巩固。

优质说课稿-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优质说课稿-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18.2 .2 菱形的判定
菱形
威县思源实验学校 王丽亚
《菱形的判定》
一、 说教材 二、 说教法 三、 说学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五、 说板书设计
《菱形的判定》
一、 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二、 说教法 三、 说学法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二 节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判定,它是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判定方法之后, 又一个特殊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它不仅 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探索正 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指明了方向。
把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你能判断
重叠部分ABCD的形状吗?
设计意图
A
D
F

B
EC
为了满足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求,拓宽学生的思维,我设 计了这道题目。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添加正确的辅助线,体会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
通过写数学日记,学生梳理知识,自我评价。我将挑选并展示精品日记,引导学 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活动
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的判定,建立自 信心。
《菱形的判定》
一、 说教材 二、 说教法 三、 说学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五、 说板书设计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
为突出重点,我一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 活动经验来设计问题,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 活动,经历菱形判定方法的形成过程。
且AB=A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B
O C
菱形还有其他的判定方法吗?
探究活动
活动要求:
①四人一小组,利用学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制作 菱形,限时3分钟。
②根据制作菱形的过程,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 面猜想菱形的判定方法。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2.2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教材中,菱形的性质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引入的,它与之前学习的矩形、正方形等四边形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掌握菱形的性质,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学习了矩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性质,对这些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菱形这个新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逐步掌握菱形的性质。

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证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可以适当引导他们进行一些证明和推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1.说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菱形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逐步掌握菱形的性质。

同时,我还需要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菱形的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2.举例法:通过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18.2.2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人教版】18.2.2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菱形的判定说课稿李贵武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判定,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它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判定方法之后,又一个特殊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探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指明了方向。

学习本课时,通过观察猜想,归纳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为以后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标理念, 我从四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经历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数学思考:(1)经历利用菱形的定义探究菱形其他判定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解决问题:(1)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判定方法之间的差异。

(2)通过对菱形判定过程的反思,获得灵活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经验。

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菱形的判定方法而展开的,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

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及灵活运用。

4、教材处理根据教学目标,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探索菱形的有关对角线的判定定理时,用教具演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在保持互相平分的前提下进行转动,当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垂直时,平行四边形变为菱形,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在探索菱形的另一个判定定理时,让学生根据它的特殊点去猜想边之间满足的关系,从而得出定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 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 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是菱形这一章节的继续深入学习。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理解菱形性质,并能运用菱形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知识。

但是,学生对菱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理解菱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菱形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性质。

2.难点:菱形性质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探究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菱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菱形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菱形判定和性质的PPT,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关于菱形的几何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菱形相关的图片和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如蜂巢、骰子等,引导学生关注菱形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案为什么是菱形的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8.2.2菱形 (1)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2菱形 (1)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2菱形(1)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第18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中的第2节“菱形”的第2个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菱形的定义、性质及相关的问题解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掌握菱形的定义;2.了解菱形的性质;3.能够应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菱形的概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菱形的定义;2.掌握菱形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能够应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引入一道与菱形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菱形?你们对菱形有什么了解?”。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初步了解菱形的概念。

2. 观察与讨论放映一组菱形图片,导入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观察图片后,提问学生对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的认识,并让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3. 深化认识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化对菱形性质的认识。

例如,让学生观察菱形的对角线、边长等,引导他们发现对角线相互垂直且相等、边长相等等性质。

4. 练习与运用设计一些练习题进行巩固和运用,检验学生对菱形性质的掌握程度。

例如,让学生完成一道菱形相关的问题,要求他们运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解决问题。

5. 拓展与延伸针对学生中的高手,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

同时,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6. 归纳与总结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归纳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并总结出菱形的相关特点和解题方法。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菱形的重要性和运用领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观察图片、讨论与深化认识、练习与运用、拓展与延伸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菱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指导和巩固,提高了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
-练习题包括:判断菱形、求菱形面积、周长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菱形的相关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菱形的知识?你觉得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菱形的特点: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对边平行且相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四边相等等。
-结合课本例题,讲解菱形的判定方法,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等。
-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掌握菱形的相关性质和判定方法。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18.2.2节后的练习题1、2、3。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实践应用题: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找出一个菱形,并说明其符合菱形判定方法的哪些条件。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菱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几何应用意识。
3.提高拓展题: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求解一个菱形的面积和周长?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几何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学会菱形的多种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能够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菱形判定方法,尤其是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四边相等等条件的灵活运用。

18.2.2菱形的判定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菱形的判定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 菱形的判定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18章第2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菱形的判定。

学生在进行菱形的判定时,需要掌握菱形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够通过判定四边形的性质来确定其是否为菱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菱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判断四边形的性质来确定其是否为菱形。

2.过程与方法:–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菱形的特点;–运用逻辑推理,发现菱形的判定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判断四边形的性质来确定其是否为菱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引入问题: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四边形的性质,你们能回忆一下四边形的哪些性质?2. 学习新知•循序渐进提供菱形的定义:–菱形的定义:具有以下两个性质的四边形为菱形:•所有边相等;•对角线相交于垂直平分点。

•引导学生归纳菱形的特点:–具有四个边长相等的特点;–具有四个角度相等的特点;–具有对角线相等且相交于垂直平分点的特点。

•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判定练习:–示例1:判断以下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四边形ABCD,AB = BC = CD = DA,AC垂直于BD。

•四边形EFGH,EF = FG = GH = HE,EG垂直于FH。

3.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判定菱形的方法:–思考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四个边长相等,能判断它是菱形吗?–思考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四个角度相等,能判断它是菱形吗?–思考3:通过判定对角线相等且相交于垂直平分点,能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吗?•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举例子来验证判定方法的正确性。

4.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进行总结。

5. 积极激励•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积极思考和解决几何问题。

18.2.2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18.2.2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18.2.2菱形(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菱形》。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菱形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讲为第二课,主要讲解菱形的性质探索及简单运用.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具有变化中的不变性,有对称美。

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延伸和特殊化,又是学习正方形的前提和基础,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特殊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的关系有重要的实例作用。

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的性质,教学中可用类比的方法研究。

学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它与普通四边形的联系,又要注意它的特殊之处。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八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②探索掌握菱形的性质,会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知道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3、情感与价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欣赏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感受身边的数学,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功,培养主动探求、勇于实践的精神,同时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数学的激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及性质的学习为基础,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菱形的性质,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活动,沿菱形的对角线折叠、旋转中发现到,但对于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区别与联系,还需通过多种方式辨析。

18.2.2菱形的性质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菱形的性质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 菱形的性质说课稿一、知识背景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第18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中的第2节,主要内容是关于菱形的性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到菱形的定义、判定方法以及一些重要性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定义和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菱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掌握菱形的重要性质,并能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借助图形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菱形的重要性质,包括对角线的性质和边角的性质。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菱形的定义,并能准确判定一个图形是否为菱形;–培养学生使用菱形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知识通过呈现一张图形,询问学生这个图形是什么,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菱形。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正式介绍菱形的定义,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判定该图形是否为菱形。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对比观察结果,并就判断依据进行交流。

4.2 引入知识点教师通过引入一组具体的菱形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对角线和边角,并引导学生总结菱形的性质,包括: - 对角线相等; - 对角线互相平分。

引入知识点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推理和证明来解决该问题。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菱形的四个边角都是锐角。

4.3 学习新知识教师通过介绍菱形的判定方法,即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边长来判定一个图形是否为菱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 菱形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 菱形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教案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判定》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2.2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菱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理解菱形的特点。

但是,对于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发现和总结菱形的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菱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菱形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菱形的判定方法。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菱形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分析和讲解菱形的判定方法。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呢?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并判断其是否为菱形。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

4.巩固(10分钟)讲解实例分析中的关键步骤,让学生再次回顾和巩固菱形的判定方法。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菱形的判断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对方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同时指出学生在知识掌握、解题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准备菱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测量,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
1.生活实例:展示一组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如菱形装饰品、建筑图形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菱形的美和实用性。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我们之前学过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菱形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巩固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设计一道关于菱形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正方形打下基础。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预习习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问题结合。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判定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菱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菱形知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和基本几何定理出发,逐步展开证明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4)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菱形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突破方法:设置生活实例和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实物模型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菱形的性质。
(2)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这要求学生对判定方法有深入理解。
突破方法: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判定方法的应用。
(3)几何图形的证明:在证明菱形相关性质时,学生需要运用几何知识进行推理和证明,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有较高要求。
举例: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E,求证:AE=CE,BE=DE。
(3)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定义法、四边相等法、对角线垂直平分法。这是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的关键。
举例:判断四边形EFGH是否为菱形,其中EF=EH,GH=FE,∠EFG=∠HFG。
2.教学难点
(1)对菱形性质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直观图形和具体实例,理解并记住菱形的性质,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18.2.2菱形说课课件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18.2.2菱形说课课件

P571、2(必做)思考题(选做)
考虑到学生之间能力差异,采用不同层次作业的布置, 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能力 的发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使优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七、板书设计
18.2.2菱形 1、菱形的定义 2、菱形的性质 3、菱形的相关计算
电子白板展示区
(四)探究菱形的性质
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 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将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 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通过动手操作,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直 观道具,让学生初步感知菱形的特殊性质。
(四)探究菱形的性质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推理 考虑到学生之间能力差异,采用不同层次作业的布置,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能力的发展,体会到
学习的快乐,并使优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论证来得到性质。 (2)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在哪里?
二、学情分析
已知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 观察、分析、猜测、推理证明等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三)欣赏生活中的菱形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的方向入手去猜想菱形的性质,呼应了现代教学理念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着而不
是传播者。
教 为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探究性质 引导发现教学法为主,合作探究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感受 合作学习的成功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的探究。

八下数学《菱形的判定》说课稿【人教版】

八下数学《菱形的判定》说课稿【人教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 第二课时菱形的判定一、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2.2 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判定.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判定基础上来学习菱形的判定.菱形也是继学习了矩形后的另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判定需要让学生经历判定定理的生和理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判定定理的学习需要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等学习过程,渗透类比的思想,强调从数学本身提出问题,通过图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先提出判定图形是否成立的命题,然后运用演绎推理证明这些命题的真伪,得出图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明确图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的关系,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无论是知识的传承,还是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训练,都属于“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性质与判定”部分重要的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判定的探究与应用.二、目标和目标分析1.目标:①通过数学活动经历菱形判定定理的生成和理解过程.②类比矩形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经历菱形判定定理的发现、推理验证过程.③掌握菱形的判定定理,并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2.目标解析:目标①:让学生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活动,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让学生经历菱形判定定理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核心素养.目标②:通过类比矩形判定定理的研究,帮助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发现结论,形成猜想,运用演绎推理证明猜想,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这一核心素养.通过数学问题的挖掘,让学生经历问题本质的追寻,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目标③:通过数学问题的思考,巩固菱形判定定理的掌握,渗透类比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依据《课程标准》,遵循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判定定理等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几何图形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对类比思想也有了初步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对新的数学问题的探究,尤其是怎么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仍是八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从七年级入学开始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讲演的机会,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力层次较高,思维活跃,渴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还很薄弱.而本节课对逻辑推理和类比思想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估计学生能猜想到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但是较难把这些判定定理应用在实际题目中,也不容易理清不同判定定理的关系.因此判定定理的应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顺势先巩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一判定定理,再利用三线合一引导学生观察四条边的关系.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之一.而菱形判定的应用能有效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通过不同解法的展示和呈现,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流从而来突破本节课的第二难点.结合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菱形判定定理的实际应用.四、学策略分析1.知识储备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特殊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及角相等.同时已经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能够将菱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解决问题.而矩形的学习进一步厘清了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方法和内容.2.教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互动研讨,充分经历菱形判定定理探究的全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解决,渗透类比思想,提升思维水平的深刻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3.学法突出探究发现,实践操作,合作学习.4.教学媒体教具:教材、长方形白纸、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教学环境: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利用电子白板等功能,有助于学生对定理进行展示,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五、教学过程设计1.回顾反思提出问题问题1:菱形的定义是什么?你能说出菱形的性质有哪些吗?问题2:除了用定义来判定菱形外,还有其他的判定方法吗?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先回顾上节所学知识,复习菱形定义、性质的同时,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班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李贵武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判定,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它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判定方法之后,又一个特殊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探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指明了方向。

学习本课时,通过观察猜想,归纳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为以后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标理念, 我从四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经历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数学思考:(1)经历利用菱形的定义探究菱形其他判定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解决问题:(1)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判定方法之间的差异。

(2)通过对菱形判定过程的反思,获得灵活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经验。

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菱形的判定方法而展开的,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

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及灵活运用。

4、教材处理
根据教学目标,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探索菱形的有关对角线的判定定理时,用教具演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在保持互相平分的前提下进行转动,当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垂直时,平行四边形变为菱形,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印象
深刻;在探索菱形的另一个判定定理时,让学生根据它的特殊点去猜想边之间满足的关系,从而得出定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说教法
1、创设问题情境,恰当设疑,引发学生兴趣。

2、采用直观操作和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分散难点、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三、说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

四、说教学过程
活动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首先,复习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对菱形再认识,尤其对菱形的特殊性质的认识。

通过教师恰当设疑并进一步讲授,明确菱形的第一种判定方法,直接引入了活动主题。

同时,引出课题——菱形还其它的判定方法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2、探究与归纳菱形的第二个判定方法
让学生真实经历菱形判定方法的形成过程,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用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条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子,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架,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四边形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四边形总是平行四边形,并口头完成证明。

学生继续转动木条,探究木条具备怎样的条件就可变为菱形,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开展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

学生代表上台对猜想(即当木条互相垂直时,四边形为菱形)加以论证。

归纳菱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培养猜想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对猜想的论证,体现了直观操作与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逻辑推理的必要性,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活动3、菱形第二个判定方法的应用
例3、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B=5,AO=4,BO=3,
求证:□ABCD是菱形。

学生分析题意,通过交流,明确解体思路。

教师组织学
生交流,并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判断方法,指导学生完成论
证,并规范证明。

设计意图:从简单问题出发,让学生在证明过程中掌握
菱形的第二种判别方法的应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活动4、探究与归纳菱形的第三个判定方法
先画两条等长的线段AB、AD,然后分别以B、D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得到两弧的交点C,连接BC、CD,就得到了一个四边形,提问:观察画图的过程,你能说明得到的四边形为什么是菱形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思考后,展开讨论,共同寻求这个四边形是菱形的原因。

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指导学生探究。

学生代表发言,指出该四边形四条边相等,即有两组对边相等,它首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又有一组邻边相等,根据菱形定义即可判定该四边形是菱形。

得出从一般的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完成几何论证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从直观操作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使探究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通过说明理由,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菱形的定义,判定该四边形是菱形,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本活动进一步体现了实验几何和论证几何的有机结合。

活动5、菱形第三个判定方法的应用
如图,顺次连接矩形ABCD各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
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菱形。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拨证明的思路。

学生板演,教师点
评。

设计意图:通过添加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一道范例题,学生在做题之后,进一步掌握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的这一判定方法。

既巩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和矩形的性质,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活动6、随堂练习
几道简单的判断题和填空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学生课堂练习,然后上台演示自己的答案,并与同伴交流,给学生一个独立的思考和练习时间,加
深学生对菱形判定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达到及时查漏补缺的效果。

活动7、评价和反思
1、通过探究,本节课你得到了哪些结论?有什么认识?
2、菱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教师聆听学生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评价与反思,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菱形的三种判定方法,感受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树立自信心。

课后作业:教科书第60页习题18.2第6题,61页习题18.2第10题。

本节课活动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发现、推理等环节,探究出菱形的判定方法。

活动4通过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学生观察、推理、探究出菱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

活动2和活动4是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3和活动5都是运用菱形的判定证明,这是本节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采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