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方式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导入环节如果设计得好,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该怎样导入呢?怎样才能迈好这新课堂的第一步呢?我想就此结合几种导入方式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数学的原型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中学生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做准备。课前让学生调查常见商品的单价,上课时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到黑板上。讲:大家调查的这些价钱中“元”是货币单位,如果把“元”擦去,就得到一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整数?剩下的每个数中间多了一个什么?(小圆

点)像这样数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小数。在生活中我们除了经常用到整数外,还会时常碰到许多的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二、设疑激思,愤而求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周长的意义,接着出示用铁丝做成的“圆”的教具,让学生具体说说圆的周长是什么?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学生答案很多。如,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用线绕圆一周后拉直量它的长度;把铁丝剪断拉直量等等。在肯定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后问:“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无法直接在直尺上滚动怎么办?如果画在纸上的圆无法将其剪断或用线环绕又怎么办?”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三、操作比较,探求本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是建立在直观形象基础上以表象为支柱的。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借助实物演示、实际操作及语言描述等感知形式,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

认识。并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在引导学生认识线段和平面图形后,要求学生用一根火柴作三角形的一条边,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几根火柴?再让学生用六根火柴围三角形,看最多能围几个?(学生可能回答2个)操作后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考虑的,其实六根火柴可以围成四个三角形。(出示教具)问:它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出示各种物体,这些物体是不是立方体图形?谁知道它叫什么?(揭示课题)

通过操作比较,学生初步明确了线段、平面图形、立方体图形的联系与区别。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生会很感兴趣。

四、激化矛盾,理解新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并设法把矛盾激化到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商不变性质”运用中,余数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较难掌握。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矛盾。问: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学生肯定商是17,余数是1后反问:余数真是1吗?学生验证结论时,会发现验算结果得不到被除数3500。

学生通过反复检查,确认计算和验算过程都“正确”。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出现了,激化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他们去追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比较优劣,择优而学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题,其中一种方法简单,一种方法复杂,自然会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简易方法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整数连加简便运算”时,先在黑板上写一道题:2469+254+346,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要求直接计算,另一部分要求应用加法运算定律来做,并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要求全班学生进行比较,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家会发现右边的学生做得又对又快。然后揭示课题: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

导入新课的具体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灵活运用、精心设计。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都离不开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启迪性,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徒有其表。

编辑董慧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