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2克己复礼(教师版)
克己复礼教师版
《〈论语〉选读》一课一练·克己复礼一、基础知识1.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周监于二代B.盖十世希不失矣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答案】D (A.“监”通“鉴”,借鉴。
B.“希”通“稀”,少。
C.“错”通“措”,放置。
)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B.郁郁乎文.(完美)哉盖阙如..(空缺,不作处理)也C.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答案】B(A.克:约束;归:称许。
C.鲜:少。
D.期:一年。
)3.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答案】D(都是连词,如果。
A. 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4.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请问其.目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答案】C(与句末“与”配合表示测度语气,大概,恐怕;其余为第三人称,代人或物。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B.食旨不甘C.举善而教不能,则劝D.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答案】D(A项中两个“是”、“臣”、“父”、“子”中的第二个均属于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甘”形容词用作动词;C.项中“善”形容词用作名词。
)6.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甚矣吾衰也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C.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D.甚矣,汝之不惠【答案】C(C句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为主谓倒装句。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二课 克己复礼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尧舜相禅,人民在“圣王”统治之下沐浴德治教化的美好传说。
虽然这一时期的历史今天无稽可考,但是,这一时期的礼乐政教与民俗,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后来周公正是顺承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制礼作乐”,一方面为社会生活确立典章制度,另一方面为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规范,从而使中华文化沿着“人文化成”的道路大大前进了一步。
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周公的一套礼乐制度由于并不为贵族集团所遵守,就只能徒具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难以真正体现礼乐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孔子为了实现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
为此,孔子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鲜明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对居上者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用人不器”等德性上的要求。
与此同时,孔子也对处于与居上者相对关系的居下者的德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等。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悌)”“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等立身处世原则。
孔子提出的这些立身处世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字音字形(1)八佾.(yì)舞于庭 (2)觚.(ɡū)不觚 (3)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sān ɡ) (5)钻.(zuān )燧改火 (6)期.(jī)可已矣 (7)旧谷既没.(mò),新谷既升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xiǎn )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复,回归,恢复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 (3)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 (4)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 (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 (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9)曾是..以为孝乎:曾,乃、竟然;是,这 (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 (11)期.可已.矣: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 (12)食旨.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 (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 (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连接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语 (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6)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示假设关系5.词类活用(1)觚不觚.: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宾语前置(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5)野哉,由也:主谓倒装(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7)曾是以为孝乎:介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二 克己复礼 Word版含答案
话题链接——主张礼治天下归仁1.教材赏悟“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行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
礼,指周礼,其实就是孔子认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道德上达到的自由自主的境界。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
我们从“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克己复礼为仁”里面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克己”,即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孔子经常用“君子”的标准对照自己,力求完善。
因为“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仁”与“礼”的化身,“仁”即君子的“质”,“礼”即君子的“文”,文质彬彬的君子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2.名句赏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左传》◆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左传》◆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谷梁传》◆唯宽可以宽人,唯厚可以载物。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德必报,怨不仇。
——赵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旧唐书》◆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许衡◆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培根◆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3.典例赏析礼之所起《礼论》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教师版)
二、克己复礼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2.五世希不失矣(通“稀”,少)3.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通“悌”,敬爱兄长;通“欤”,句末语气词)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觚不觚.(像个觚)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像君王,像臣子,像父亲,像儿子)3.衣.夫锦(穿)4.食旨不甘.(觉得甜蜜)5.请事.斯语矣(按照……做)6.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定名分;说)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赞许)2.非.礼勿视(不符合)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按照……做)4.郁郁乎文.哉(完美)5.甚.矣,吾衰!(厉害、严重)6.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这个 / 什么)7.名不正.,则言不顺(纠正<一说“正当”>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少)9.有酒食,先生馔.(吃喝)10.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读jī,一周年)1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12.天下有道..不议。
(政治清明 / 百姓、平民)..,则庶人13.陪臣..执国命(重臣,隔了一层的臣)14.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时期、为期 / 太、甚)15.有事,弟子..服其劳(古义:子弟、年轻人;今义:学生、徒弟)16.有酒食,先生..馔(古义:年长者;今义:老师、医生、丈夫)17.曾是以为..孝乎(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句末语气词)2.郁郁乎.文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字,……的样子)3.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么)4.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罢了 / 句末语气词)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向)6.信.如君不君(如果)7.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前置宾语)8.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结构助词,的)9.予之.不仁也!(结构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助词,用在表重复的词语后面,表强调 / 说)11.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克己复礼为仁()2.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3.八佾舞于庭()4.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5.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状语后置句)6.甚矣,吾衰也。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二克己复礼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2.论语·雍也篇:“克己复礼,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论语·子罕篇:“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论语》中“克己复礼”的经典论述,理解古代儒家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探讨“克己复礼”的现实意义,提高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
2.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设置问题链、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针对素质方面的差异,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训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尊重、倾听和表达。
4.在行为习惯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堂管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参与度。此外,通过课堂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例如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实践案例。
-深入了解“克己复礼”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节制欲望等。
-探索“克己复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分析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人物形象如何体现“克己复礼”的道德品质。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交互式电子白板
-投影仪
-学生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
2.软件资源:
-电子教材《论语》选读
-文言文阅读辅助软件
-课堂管理与互动软件
3.课程平台:
-学校课程管理系统
-在线学习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信息化资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
政统与血统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字音字形(1)八佾.()舞于庭(2)觚.()不觚(3)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5)钻.()燧改火(6)期.()可已矣(7)旧谷既没.(),新谷既升(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郁郁乎...文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______________(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曾是..以为孝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期.可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食旨.不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词类活用(1)觚不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有是哉,子之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野哉,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是以为孝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化常识(1)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5)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6)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8.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是可忍,孰不可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名正言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犯上作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9.名句积累(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课克己复礼“同学们好”“老师好”,放学铃声响起,记者在漯河市十五中校门口看到:16名老师和学生,分两排站立,每当有师生途经此处时,便90度鞠躬问好,而受礼后的师生,也会鞠躬还礼。
90度鞠躬施礼,让人感受到礼仪之邦的儒雅之风,但每天上学、放学,师生组队迎送,全校上千名学生,一天下来,需要鞠多少次躬?需要还多少次礼?作为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懂得文明对于立身处世的重要,让传统美德回归。
至于“见面礼”,我们更期望简洁、明快,大可不必搞形式主义的“克己复礼”。
[对应学生用书P7]1.有子 名字叫有若(字子若),比孔子小43岁。
《史记》说“有若状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去世,弟子思慕,就立有若为师,像对待孔子一般侍奉。
2.宰我 以宰为氏,讳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
宰我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孔丛子·记义》中记载,宰我出使楚国,楚昭王要送一辆华丽的车子给孔子。
宰我说孔子对奢侈华丽的东西以及娱心乱性的音乐,都不会接受的,替孔子拒绝了楚昭王的礼物。
孔子得知之后,对宰我的做法表示称赞。
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导致周代的礼乐崩颓,所以,一心要恢复礼乐制度的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说法,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课标要求] 1.背诵12.1、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奚”、“阙如”、 “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 “目”、“事”、“诸”、“弟”、“女”在文 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 哉;是可忍孰不可忍;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式 的表达作用。
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发展要求]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君臣关系与宋儒所 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 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高二语文:《论语》之《克己复礼》教案之一苏教版(通用)
《克己复礼》教课设计教课目:1.理解“礼”和“仁”的含以及相互之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和虚。
3.背要点章( 12.1 , 3.1 ,16.2 , 13.3 )教课要点:掌握要点虚以及前置的作用,认识孔子仁礼的述。
教课点:通析孔子的答,理解“礼”与“仁”的关系,思虑“礼”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课安排:三教教课程:第一教一.入1.孔子的:(1)生虎养打扇(2)“七露”:眼露筋、耳露、鼻露孔、嘴露,眼、耳、鼻又均双露。
2.前方我学了他的政篇,下边我集体朗要背的5章:⋯⋯3.今日开始我来学他的礼篇。
二.翻 1-5 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和虚,掌握前置的特色和作用。
1.朗 1-5 章。
2.一个学生朗翻,其余同学看原文。
⋯⋯3.两个同学明要点(、虚),此外同学充。
克:克制复:回一日:一旦,表示假,有一天:由:依靠非礼:不切合礼事:做,从事:通“ ”,借郁郁:文彩丰富的子文:完美:4.掌握三个句子的句式特色:(1)克己复礼仁:判断句(2)八佾舞于庭:状后置(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吾衰甚矣也吾不复梦周公久矣前置,用来前置的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反应出孔子周礼的朝思暮想、无穷思慕。
也反应出孔子在年迈体衰和四碰钉子后的凄凉心情,体了孔子的感之深,三.理解文章内容:1.解:克己复礼:克,束,控制复,回礼,用以区尊卑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的礼式。
(主要指周礼)2.个点孔子在第一章就开篇提出,找出能反应个点的两句:(1)克己复礼是仁(2)非礼勿,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教:一章孔子述了“仁”和“礼”的关系:克己复礼就是“仁”的内涵,“礼”是“仁”的目和外。
要是“克己复礼”。
3.那么,孔子要回的是什么礼呢?那边看出来?⋯⋯尊崇周礼“周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教:穆先生:“孔子中国儒学之大宗,而孔子一生学,其最所尊仰者,周公。
4.孔子西周是理想完满的社会,而又“礼崩坏”。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2克己复礼(学生版)
二、克己复礼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周监于二代()2.五世希不失矣()3.则民无所错手足()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女安,则为之()6.盖阙如也()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觚不觚.()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衣.夫锦()4.食旨不甘.()5.请事.斯语矣()6.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非.礼勿视()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4.郁郁乎文.哉()5.甚.矣,吾衰!()6.是.可忍,孰.不可忍也?()7.名不正.,则言不顺()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9.有酒食,先生馔.()10.钻燧取火,期.可已矣()1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2.天下有道..不议。
()..,则庶人13.陪臣..执国命()14.三年之丧,期已..久矣()15.有事,弟子..服其劳()16.有酒食,先生..馔()17.曾是以为..孝乎()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郁郁乎.文哉()3.名不正,则.言不顺()4.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6.信.如君不君(诚然,表假设)()7.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8.三年之.丧,期已久矣()9.予之.不仁也!()10.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11.人而.不仁,如礼何?()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克己复礼为仁()2.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3.八佾舞于庭()4.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5.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6.甚矣,吾衰也。
()7.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8.有是哉,子之迂也。
()9.野哉,由也。
()10.子将奚先()11.未之有也()12.曾是以为孝乎()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周监于二代 B.则民无所错手足C.旧谷既没 D.盖阙如也【】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郁乎文.哉文:文采 B.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C.有酒食,先生馔.馔:吃喝 D.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期:一周年【】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孝乎..克己复礼 B.曾是以为C.有事,弟子..不中..服其劳 D.礼乐不兴,则刑罚【】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C.名不正,则.言不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D.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课后练习解析
第一段,从社会作用的角度讲礼。认为礼的作用在于控制人私欲膨胀,调节 社会财富分配的矛盾,既能“养人之欲”,又能维持等级差别(“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
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 还是走兽。现在的人如果不讲求礼,虽能说话,不是 和禽兽有同样的心吗?只有禽兽没有礼可言,所以 才会父子共妻。所以才有圣人产生礼仪来教诲人 们,使人们有了礼,知道用礼把自己同禽兽区别开来。
第二段,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认为二者 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礼,礼是人与 兽相区别的标志。
礼的精神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虽然是微贱 之辈,犹有可尊重的人,更不要说富贵的人们了。 唯是,富贵的人懂得爱好礼,才不至于骄傲而淫侈; 贫贱的人懂得礼,则其居心也不至于卑怯而无所措 其手足。
第三段,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礼。 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礼可使 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
探究: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 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 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 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答案是:人类生来就有欲望,欲望达不到不可能放弃 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的时候,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引起混 乱,乱起来就没有出路.古代圣贤憎恶这种混乱局面,所以制定礼义来区分人 的等级界限,用来适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追求.使人的欲望不超过物质供应 的限度,物质供应不是无限度地满足人的欲望,这两方面互相制约并有所增 长,这就是礼产生的原因。
二、克己复礼教学要求
1.背诵12.1、3.1、16.2、13.3。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 “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 “诸”、“弟”、“女”等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 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 乱。 4.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式的表 达作用。 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6.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7.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说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 儒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等主张的区别。
02克己复礼(含答案1)
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④予之不仁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3.B【①句末反问语气助词,②句中表停顿语气助词;③助词,表判
断,④句末语气助词助词,表感叹】
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⑴有事,弟子 子弟,年 门人徒 ⑶曾是以为 把…当 认为
服其劳
轻人
弟
孝乎
作
⑵有酒食,先 年长者 ①老师②称知识分子
生馔
③尊称男人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12分)
句子
类型
句子
类型
⑴奚其正?
疑问句宾语 ⑺甚矣吾衰也 前置
主语后 置
⑵久矣吾不复梦见 主语后置 ⑻曾是以为孝乎 宾语前
周公
置
⑶八佾舞于庭
宋儒的明天理,灭人欲是极端地压制人的欲望,“君叫臣死,臣不敢 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 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 极致。 3、结合“子夏问孝”一章,说说孔子为什么没有要求宰我守三年的丧 期。(5分) 答:该章中孔子提到要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最难,实则强调这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由此可知孔子将“三年之丧”的礼也建立在心安 的心理情感原则上,他认为发自内心的守孝才是真正的孝,而宰我并 非发自内心要为父母守三年孝。 4、孔子为何又严厉责备宰我“不仁”?(5分) 答:因为宰我不知回报父母三年怀抱之恩,心安理得地将孝期缩短为 一年,不仅违反了礼制,而且缺少仁爱之心。“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 部分,是传统社会稳定的根基。宰我违背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责备 他。 5、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结合章节)(6分) 答:礼并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 核,就是仁,所以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 (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 爱、博爱。(1.2)(2.8)(17.21) 6、说说下面三段文字各自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P10文言 练习四)(10分) 答:第一段,从社会作用的角度讲礼。认为礼的作用在于调节社会财 富分配的矛盾,既能“养人之欲”,又能维持等级差别(贵贱有等,长 幼有差) 第二段,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而 在于礼,礼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 第三段,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礼。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 礼可使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
《克己复礼》知识点和练习汇总2018教师版
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二:克己复礼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二、课文梳理1.“仁”是什么?颜渊问仁(12.1)——克己复礼为仁(“礼”即“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2.“礼”是什么?周监于二代(3.14)——周礼(周代的礼仪制度)甚矣吾衰也(7.5)——极力推崇“周礼”3.为什么要恢复“周礼”?(因为当前礼崩乐坏)八佾舞于庭(3.1)——痛斥僭越天子礼仪觚不觚(6.25)——感叹礼崩乐坏天下有道(16.2)——暗示天下无道卫君待子而为政(13.3)——说明名不正、言不顺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暗示等级制度破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4.如何恢复“周礼”?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严明等级制度(君君,臣臣)其为人也孝弟(1.2)——要求为人孝弟(“孝弟”是“仁之本”)(“孝”什么?如何做到“孝”?)子夏问孝(2.8)——“孝”不仅能“服其劳”“先生馔”(基础),更能保持“色”(心敬,保持和颜悦色)三年之丧(17.21)——“孝”强调“三年之丧”的礼(“礼”与“仁”是什么关系?)礼云礼云(17.11)——强调“礼乐”不在外在形式,(而在内心)。
人而不仁(3.3)——强调仁是礼乐的内核,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
【说明】1.“礼”不仅是具体的礼节仪式,而且包括古代社会一系列制度以及相关的宗教、政治、伦理等思想观念。
2.孔子纳“仁”入“礼”,提出“仁”“礼”结合的主张,在“礼崩乐坏”的当时,具有创新意义。
3.“礼”和“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常把两者相提并论。
因为“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音乐、舞蹈能起到感化人的作用。
“礼”有了“乐”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陶冶性情、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教师版2)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
6、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
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句子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其恕乎”。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二课克己复礼含答案
第二课克己复礼“同学们好"“老师好”,放学铃声响起,记者在漯河市十五中校门口看到:16名老师和学生,分两排站立,每当有师生途经此处时,便90度鞠躬问好,而受礼后的师生,也会鞠躬还礼。
90度鞠躬施礼,让人感受到礼仪之邦的儒雅之风,但每天上学、放学,师生组队迎送,全校上千名学生,一天下来,需要鞠多少次躬?需要还多少次礼?作为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懂得文明对于立身处世的重要,让传统美德回归。
至于“见面礼”,我们更期望简洁、明快,大可不必搞形式主义的“克己复礼"。
[课标要求] 1.背诵12.1、3。
1、16。
2、13.3章。
2.掌握“敏”、“希"、“奚"、“阙如”、 “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 “目”、“事"、“诸"、“弟”、“女”在文 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 哉;是可忍孰不可忍;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式 的表达作用。
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发展要求]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君臣关系与宋儒所 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 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说明]些句子翻译可以参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每一章的基本观点可以尝试用简短的词句加以概括。
错误!1.有子名字叫有若(字子若),比孔子小43岁。
《史记》说“有若状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去世,弟子思慕,就立有若为师,像对待孔子一般侍奉.2.宰我以宰为氏,讳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宰我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孔丛子·记义》中记载,宰我出使楚国,楚昭王要送一辆华丽的车子给孔子。
宰我说孔子对奢侈华丽的东西以及娱心乱性的音乐,都不会接受的,替孔子拒绝了楚昭王的礼物。
孔子得知之后,对宰我的做法表示称赞.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导致周代的礼乐崩颓,所以,一心要恢复礼乐制度的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说法,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行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
克己复礼教学实录 (语文版高二选修)
克己复礼教学实录 (语文版高二选修)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高二(4 )班记录:余珍对《论语》的教学一向有敬畏之感,如何在扎实字词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熏陶、人格陶冶。
这确实是个问题。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难哉,难哉。
(课前师生问好)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说老师好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传统力量的传承,这就是我们师生间的礼节。
礼无处不在,我们回忆生活中的礼(学生会有各种答案,祭祀、穿着、饮食等各方面,师相机点评)师:让我们看看孔子课堂上的礼节(出示孔子教学的图片,学生相互评论,老师归纳总结。
)什么是礼,我们朗读第一节,(生读)能快速背几句吗?(降低要求,无非是引发学生兴趣)生:能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师:背得不错啊,非礼现在是什么意思?生:调戏妇女(笑)师:这里的非礼是生:不合礼节。
生:这是古今异义词,师:这里提出了关于礼的四项基本原则。
(笑)这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用文中的话来回答生:克己复礼师:讲的是约束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为规范自己的举止,类似我们的学生的行为规范。
谈谈对这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
生:就是看见漂亮的女子不能随便看,师:因为女人是老虎(笑)生:不符合礼节的不要听,不符合礼节的不要言,师: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发言,不要忘记举手,就是礼节。
在课堂上要专心,不能搞小动作,不能发短信,以后谁发短信,我要孔子出来直接和你交谈。
(笑)师:孔子认为如果做到了礼,那就是仁。
这是对谁讲?《论语》是语录体文字,说话往往看对象。
生:颜渊。
师:颜渊是谁,谁是颜渊?(笑)生:好学生,优秀的学生,学习相当用功,成绩不错。
生:关键是能吃苦,能不断的约束自己。
师:吃得苦中苦生:方为人上人。
师:老师改做,方为人中人。
师:颜回就是《论语》中经常受表扬的学生,平时喝冷水,吃粗饭,既不上网,也不发短信,一直很快乐。
以后我们会全面接触这个人。
看来孔子讲话也看对象的,当然颜回也愿意去实践。
高中 二 克己复礼论论语名师导航 选修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二克己复礼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重礼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
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一方面整个社会的人〔特别是“士〞〕都要可以以礼来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为仁〞;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统治者更要可以守“礼〞——“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下有道,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假设上下守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么就能彼此相安,和睦而融洽,理想中的社会也就实现了。
而日常伦理中的“孝弟〞,不仅是“礼〞的最为根底的内容,也是一切仁爱之心的根本。
根底梳理一、重要字词1.字音字形八佾.〔yì〕觚.〔ɡū〕馔.〔zhuàn〕钻燧.改火〔suì〕2.通假字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通“鉴〞,借鉴〕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刑罚不中,那么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3.重要词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聪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完美〕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掌握〕名不正,那么言不顺.〔合理,顺当〕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随意,马虎〕信.如君不君,臣不臣……〔诚然,这里有表示假设的意思〕而好犯上者,鲜.矣〔少〕君子务.本〔致力,从事〕有事,弟子服.其劳〔从事,担负〕食旨.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照着去做〕必也正.名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纠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词活用为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6.成语积累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克,抑制。
是可忍,孰不可忍:假设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对抗、起义。
克己复礼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克己复礼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克己复礼,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儒家指束缚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克己复礼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克己复礼》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礼”和“仁”的含义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控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背诵重点章节(12.1,3.1,16.2,13.3)教学重点:掌控重点实词虚词以及谓语前置的作用,了解孔子仁礼的论述。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孔子的问答,知道“礼”与“仁”的关系,摸索“礼”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进程:第一教时一.导入1.孔子的传说:(1)龙生虎养鹰打扇(2)“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
2.前面我们学过了他的为政篇,下面我们集体朗诵要背诵的5章:……3.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他的说礼篇。
二.翻译1-5章,掌控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控谓语前置的特点和作用。
1.朗诵1-5章。
……2.一个学生朗诵翻译,其他同学看原文。
……3.两个同学说明重点词语(实词、虚词),另外同学补充。
克:克制复:回来一日:一旦,表示假定,有一天归:称赞由:依靠非礼:不符合礼事:做,从事监:通“鉴”,鉴戒郁郁:文彩丰富的样子文:完善谓:评论4.掌控三个句子的句式特点:(1)克己复礼为仁:判定句(2)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吾衰甚矣也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谓语前置,用来强调前置的谓语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反应出孔子对周礼的梦寐以求、无穷思慕。
也反应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三.知道文章内容:1.解题:克己复礼:克,束缚,克制复,回来礼,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主要指周礼)2.这个观点孔子在第一章就开篇提出,请找出能反应这个观点的两句话:……(1)克己复礼是为仁(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教师归纳:这一章孔子论述了“仁”和“礼”的关系:克己复礼就是“仁”的内涵,“礼”是“仁”的目标和外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克己复礼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2.五世希不失矣(通“稀”,少)3.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通“悌”,敬爱兄长;通“欤”,句末语气词)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觚不觚.(像个觚)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像君王,像臣子,像父亲,像儿子)3.衣.夫锦(穿)4.食旨不甘.(觉得甜蜜)5.请事.斯语矣(按照……做)6.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定名分;说)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赞许)2.非.礼勿视(不符合)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按照……做)4.郁郁乎文.哉(完美)5.甚.矣,吾衰!(厉害、严重)6.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这个 / 什么)7.名不正.,则言不顺(纠正<一说“正当”>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少)9.有酒食,先生馔.(吃喝)10.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读jī,一周年)1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12.天下有道..不议。
(政治清明 / 百姓、平民)..,则庶人13.陪臣..执国命(重臣,隔了一层的臣)14.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时期、为期 / 太、甚)15.有事,弟子..服其劳(古义:子弟、年轻人;今义:学生、徒弟)16.有酒食,先生..馔(古义:年长者;今义:老师、医生、丈夫)17.曾是以为..孝乎(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句末语气词)2.郁郁乎.文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字,……的样子)3.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么)4.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罢了 / 句末语气词)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向)6.信.如君不君(如果)7.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前置宾语)8.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结构助词,的)9.予之.不仁也!(结构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助词,用在表重复的词语后面,表强调 / 说)11.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克己复礼为仁()2.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3.八佾舞于庭()4.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5.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状语后置句)6.甚矣,吾衰也。
()7.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8.有是哉,子之迂也。
()9.野哉,由也。
(主谓倒装句)10.子将奚先()11.未之有也()12.曾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句)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周监于二代 B.则民无所错手足C.旧谷既没 D.盖阙如也答案:C(“监”通“鉴”,借鉴;“错”通“措”,放置;“阙”通“缺”,空缺,表不发表意见。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郁乎文.哉文:文采 B.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C.有酒食,先生馔.馔:吃喝 D.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期:一周年答案:A(文:完美)【】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孝乎..克己复礼 B.曾是以为C.有事,弟子..不中..服其劳 D.礼乐不兴,则刑罚答案:D(一日:一旦;以为:把……当做;弟子:为人子、为人弟的年轻人;刑罚: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以金钱赎罪。
后泛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C.名不正,则.言不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D.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答案:C(乎:语气词,“乎”和“哉”连用,表反问语气 / 形容词词尾之:代词,前置宾语 /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则:连词,那么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 连词,表承接,就)【】5.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三项的一项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女安,则为之C.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D.觚不觚,觚哉!觚哉答案:B(安:意动用法,其余名作动)【】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克己复礼为仁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B.八佾舞于庭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有是哉,子之迂也D.曾是以为孝乎甚矣,吾衰也答案:D(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C主谓倒装句)【】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晚年感叹不复梦见周文王,即表明对周文王的深切怀念,又表明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彻底放弃,连做梦也不再想到传承周代文化。
B.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一种礼器,作为礼器就有一定的规制,如果失去了规制,“觚”也就不成其觚了。
孔子以此为喻,说明治理国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
C.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人子、为人弟的年轻人做事在前,有“勤”;享受在后,有“恭”,这不能算作真正的“孝”。
只有做到“养”且“敬”,才算作真正的“孝”。
D.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的本质不在于玉帛(行礼的物品)和钟鼓(奏乐的器具),即行礼、奏乐的具体行动,而在于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社会规范作用。
答案:A(此章是孔子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但大道却仍未能施行。
所谓“梦见周公”,未必是真的说梦,而是推行大道的隐语。
“周公”一般认为是“姬旦”,不是“周文王”。
)8.补充下面的名句。
(3分)⑴为政以德,,。
⑵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⑶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⑵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⑵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⑴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那么丰富多彩,真实完美啊!我依从周代的。
⑵人如果不仁爱,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爱,怎样对待乐呢?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⑴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⑵有人把宰我和孔子的这场争论成为“旷世争论”,这场争论给你怎样的思考?(2分)⑴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满一年也就可以结束了。
⑵一是孔子教学民主:师生争论激烈,宰我有毫不谦让之心,无曲意逢迎之意;无孔子民主教学氛围,宰我绝不敢率真陈述己见。
二是有言之教:孔子当着宰我的面难以启齿,便改为背后传言,一则保护宰我的自尊,二则避免和宰我正面冲突。
(仅供参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⑴用一个成语概括孔子的“政论”观。
(1分)⑵话语交际的成功取决于问答对应。
仔细研读本章,我们发现孔子的回答对子路的提问来说既有“问答对应”,也有“答非所问”,你如何理解孔子的“答非所问”?(3分)⑴名正言顺⑵子路第二次发问:“奚其正?”即正名的具体内容;孔子回答的是“为什么正名”,即正名的重要性:答非所问。
孔子的答非所问有其理由:一是率真直言的“子路”口无遮拦,“有是哉,子之迂也!”在极度气愤的状态下孔子破口大骂,“野哉,由也!”言外之意是说子路不识事物之根本。
二是孔子认为子路应该深思慎言,不能如此荒唐,率意而言,本身也是不知“名”。
所以孔子不回答“正名的具体内容”,而回答“正名的重要性”。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分析孔子思想中“礼与仁”的关系。
(3分)孔子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他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在孔子看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六、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叔孙通就其仪号。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复置法酒。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叔孙通列传》⑴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2分)⑵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1分)⑶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2分)⑴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
⑵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
⑶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礼仪而惊惧肃敬的。
【参考译文】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王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
叔孙通负责拟定仪礼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