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考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陵考察报告
篇一:乾陵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XX年3月21日考察地点:乾陵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报告: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
西西安市西北乾县城郊的梁山上。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北面有玄武门,南面有朱雀门,东面
有青龙门,西面有白虎门,四门的石狮挺胸昂首,雄踞于门前,被誉为“东方第一封建陵园”和
“世界第九奇迹”。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乾陵的选址,还颇费一番周折。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高宗死后,陈子昂等人极力主张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遵照高宗“得还长安”的遗愿,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了吉地,
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经过三百多个
昼夜的紧张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时,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
营建工程继续进行。22年后,武则天于神龙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则天的问题上,朝廷发生了
一番争论,中宗欲满足母后“归陵”的遗愿,遭到大臣极力反对。宽厚仁慈的中宗皇帝,为
了表示孝心,于神龙二年五月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从此,乾陵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合葬武则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将二太子、三王、四公主、
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园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
才始告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乾陵是武则天亲自规划营建的,于公元684年修建,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气势雄伟壮观。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
的
建筑物。从乾陵头道门进入,便踏上“司马道”。端立首位
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
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
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
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
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
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
园。司马道的尽头就是“唐高宗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
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
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
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在两通石碑的
紧北边,竖立着61尊蕃臣石像。东群29尊,西群32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
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
气势。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
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
大臣墓八(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1960~1971
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
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
的艺术画廊,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
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乾陵中最著名的莫
过于无字碑了。无字碑高大壮观,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
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
四条。两侧各线刻高4.12米的“升龙图”,长4.12米,宽1.19米,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大
的升龙图象,显示了唐人的雄伟气魄。碑座南面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整
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初立碑时,未刻一字,故得名“无
字碑”。对于碑身为何没有刻字这一问题,史学界有诸多猜测但却一直争论无果,目前主要有
“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
字表达,故立无字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
铭一字。不过如今无字碑上却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字,据导游介绍是后来的文人墨客刻上去的。东跨司马道与无字碑相望的是述圣纪碑。两者相距约30余米,他们几乎处在东
西直线上。
碑高6.30米,宽1.86米,底座方形,高1. 2米,四边边长2. 94米。系石灰石岩质。大约
重90吨。所用石料约31立方米。如此高大、如此之重的石碑,在目前现存的所有唐代碑石
中堪称巨制,是乾陵陵园内第二件大型石刻。碑身上原刻5100余字,为阴刻正楷,竖行,共
46行,由武则天亲自撰写,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分别刻于碑身四块石料的阳
面,即从上到下的第二石、第三石、第四石和第五石。每块石料刻字1280字。然而,历经
1300余年的人间沧桑,碑石文字大部分已严重剥落,字迹残缺不全,远非昔日可比。如今只
有第二、三、五石尚有部分文字,稍清晰可读。与无字碑形成鲜明对比。述圣纪碑在外形上
最大的特点是碑身从上到下有七个部分,是由七块巨大石料榫卯扣接而成,因此又称为“七
节碑”。后人又把“七节”与天文数字中的“七暇”(日、月、金、木、水、火、土)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