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合之众》读书报告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敏锐的思考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种种分析,成就了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该书最早出版于1895年,分为三卷,分别为“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和“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群体”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他直截了当,一针见血把群体心理的真实揭露给读者。虽观点绝对,但细思之,确属实。他抽象的描述,是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了群体心理的本质,之所以影响力巨大,也是因其从心理学上合理的解释了过去群体的行为,并在诸多方面拥有现实意义。

一、作者观点概述

勒庞的研究指出心理学上的’群体”,是具有群体精神的。当一群人聚成一个群体时,群体中的每个人就都是去了自己原来独立的个性,而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特征。群体不再是一群人,而仿佛成了一个生物,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成为群体还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给个人个性的消失,二是他们的额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少了一个都不能称为群体。

当人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都与他们单独一人的时候迥然不同。群体仿佛发生了质变,并且在智力上,群体的智力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到比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都低的程度。勒庞认为是无意识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而造成群体智力低下出于本能、传染和暗示。也正是这些原因决定了群

体的一系列特征:冲动、易变、急躁,不承认障碍,易受暗示和轻信等。

群体的这些一般特征决定了群体在感情上用形象来思维,易于引发幻觉现象,并且极为简单而夸张:群体在道德方面也很极端,极可能极度残忍,也可能极度高尚;群体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群体并无真正的推理能力,却有着超常的想象力;群体渴望强权,有着宗教狂热般的偶像崇拜。

在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形成方面,存在着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两种作用。间接因素包括了民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等、他们是群体一切信念和意见的基础,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作用,使群体酝酿着情绪和观念。而促使群体的情绪或观念爆发的,则是直接因素,包括了鲜明的形象、代表了某种形象的词语和桃花、某种幻觉、经验,以及拼凑起来的似是而非的理性。

作者还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了分类,并且重点分析了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和议会等几个特定的群体。群体犯罪往往因为受到某个高尚的暗示而比个体犯罪更加冠冕堂皇。更加残忍与极端,并且虽然承认犯罪事实却不承认自己有罪。作为现代文明制度的产物,陪审团、选民与议会等还是具有群体的智力泯灭、非理性等一切特征,并不如人们想的那般高明,但他们的存在仍然是必要的。

二、一些思考

关于群体的力量

从平常的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常言道“人多力量大”,“人多势众”“法不责众”,这些就是群体在数量上给人的能量。正如勒庞的精辟分析“首先,即使仅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出于这样心理的现象比比皆是,2011年英国伦敦的数百名年轻人的游行示威变成打砸抢烧的严重骚乱,西藏的打砸抢事件,抵制日货打砸国人的日本车等等,这些人表现出在作为个人是不具备的破坏性,盲目相信群体是对的,变成乌合之众的一员。勒庞的研究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那些最文明的人在攻占巴士底狱的时候也变成了最野蛮残忍的人。他将其归为群体的力量,书中也处处显露着对群体的不信任。

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这是一种与他的天性极为对立的倾向,如果不是成为群体的一员,他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耳熟能详的黄继光炸碉堡,所谓的敢死队,战争时期的冲锋陷阵等等,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人都应该趋利避害,尤其是生命危险,可是在集体中,这些牺牲被赋予了正义的高尚的了理由,即使与天性相悖,也会接受群体的暗示做出选择。

在社会主义的体制内,总是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们相信这个制度能带来美好生活,平等和自由,这样的感情在群体里相互

传染,决定了它所接受的倾向,这就赋予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群体能够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资本主义社会不具备的特点。

关于群体的特点

在新中国建立的最初几十年,我们经历了正压反革命,整风运动,反右运动,文革。每每想起,无不让人痛心。整个社会关心的只有政治,许许多多无辜的,敢说真话的,理想主义的被推上断头台,老师被批斗,学生被处死,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不堪忍受自杀者数不胜数。几十年的朋友,亲人都可能一朝反目,人性在彼时经不起考验,无数人的生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在那些历史时期的人们,几乎具有了群体的所有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正如勒庞已经证明的,那些在政治斗争中乐此不疲的群体“并不进行推理,它对观念或是全盘接受,或是完全拒绝;对它产生影响的暗示,会彻底征服它的理解力,并且使它倾向于立刻变成行动。我们还证明,对群体给予恰当的影响,它就会为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慷慨赴死。我们也看到,它只会产生狂暴而极端的情绪,同情心很快就会变成崇拜,而一旦心生厌恶,也几乎立刻会变为仇恨。”这些一般性解释,已经为我们揭示了群体信念的性质。

一个社会不会没有智者,不会没有头脑保持清醒的人,然而处在一个个人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意见,政府不会认真重视的社会,群体的声音湮没一切,轻易地被领导者动员,以极端的方式去发泄,酿成非理性的破坏性的苦果。如何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减少群体的非理性的危害性,正是《乌合之众》的的现实意义所在。

关于教育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批判法国的教育,引用了当时法国教育家泰纳的话:“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

这种制度“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

“法国的学校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只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的职业,在这个行当上取得成功,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哪怕一点个人的主动性”

“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

“我们的学校寄宿制度,人为的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功课过重,不考虑以后的时代,不考虑成人的年龄和人们的职业,不考虑年轻人很快就要投身其中的现实世界,不考虑我们活动于其中、他必须加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