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合集下载

网络管理实验三之交换机基本操作

网络管理实验三之交换机基本操作

实验三:交换机基本命令一、实验目的及要求(一)实验目的1、掌握实验室交换机网络拓扑结构2、学习使用交换机的基本命令(二)实验要求按要求完成命令操作使用,将结果和分析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1)交换机工作原理:交换机是二层的设备,可以隔离冲突域。

交换机是基于收到的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的MAC地址来进行工作。

交换机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维护CAM(Context Adress Momory)表,该表是MAC地址和交换机的映射表:另一个就是根据CAM来进行数据帧的转发。

(2)交换机基本的五种操作①获取(学习):当交换机从某个借口收到数据帧时,交换机会读取帧的源MAC地址并在MAC表中填入MAC地址及其对应的端口。

②过期:通过获取过程获取的MAC表条目的具有时间戳,此时间戳用于从MAC表中删除旧条目。

当某个条目在MAC表中创建之后,就会使用其时间戳作为起始值开始递减计数,值计数到0后,条目被删除。

交换机如果从相同端口接收同一源MAC的帧时,将会刷新表中的该条目。

③泛洪:如果目的的MAC地址不在MAC表中,交换机就不知道哪一个端口发送帧,此时它会将帧发送到除接收端口意外的所有其他端口,这个过程称为泛洪。

泛洪广泛用于发送目的地址为广播或者多播MAC地址的帧。

④选择性转发:选择性转发是检查帧目的MAC地址后,将帧从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当计算机发送帧到交换机时,如果交换机知道该节点的MAC地址,交换机会将此地址与MAC 表中的条目对比,然后将帧转发到相应的端口。

此时交换机不是讲真泛洪到所有端口,而是通过其指定端口发送到目的计算机。

⑤过滤:在某些情况下,帧不会被转发,此过程称为帧过滤。

前面已经描述了过滤的使用,交换机不会将帧转发到接受帧的端口。

另外,交换机还会丢弃损坏的帧。

如果帧没有通过CRC检查,就会被丢弃。

对帧进行过滤的另一个原因是安全,交换机具有安全设置,用于阻挡发往或者来自选定MAC地址或者特定端口的帧。

三、交换机基本配置及VLAN划分

三、交换机基本配置及VLAN划分

实验三交换机基本配置及VLAN划分一、实验目的1.了解交换机的功能;2.掌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3.通过对交换机的配置实现VLAN划分;4.了解VLAN技术的特点;二、实验设备计算机四台、交换机两台、网线若干三、实验原理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的中文名为"虚拟局域网"。

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设备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数据交换技术。

VLAN技术的出现,使得管理员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把同一物理局域网内的不同用户逻辑地划分成不同的广播域,每一个VLAN都包含一组有着相同需求的计算机工作站,与物理上形成的LAN有着相同的属性。

由于它是从逻辑上划分,而不是从物理上划分,所以同一个VLAN内的各个工作站没有限制在同一个物理范围中,即这些工作站可以在不同物理LAN网段。

由VLAN的特点可知,一个VLAN内部的广播和单播流量都不会转发到其他VLAN中,从而有助于控制流量、减少设备投资、简化网络管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四、实验步骤1、交换机的基本操作口令和设备名设置:打开一个交换机SwitchA,在配置窗口输入如下命令:1)switch>en;//进入特权模式,第一次密码为空(注意提示符的变化。

也可将en改为enable)2)switch#conf t;//进入全局配置模式3)switch(config)#hostname swa;//设置交换机名(注意设备名称变化)4)swa(config)#enable password abc;//设置特权非密口令为 abc5)swa(config)#exit;//退出全局配置模式6)swa#exit;//退出特权模式重复1),观察与一开始有什么不同?2、计算机与交换机IP地址设置1)设置HostA,输入用户名和入口令IP Address:10.65.1.1Netmask:255.255.0.02)设置HostB,输入用户名和入口令。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报告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报告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报告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并了解其在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交换机的理解,掌握其基本配置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交换机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网络中多个设备的网络设备。

它能够根据目的地址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目标设备,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三、实验步骤1. 连接交换机:将交换机与计算机通过网线连接,确保物理连接正常。

2. 登录交换机:打开计算机上的终端软件,通过串口或Telnet方式登录交换机的控制台界面。

3. 配置基本信息:在控制台界面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

进入交换机的配置模式后,设置交换机的主机名、IP地址、子网掩码等基本信息,以便进行后续配置。

4. 配置端口:根据实际需求,对交换机的端口进行配置。

可以设置端口的速率、双工模式、VLAN等参数,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设备需求。

5. 配置VLAN:通过创建和配置虚拟局域网(VLAN),将交换机的端口划分为不同的广播域,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能力。

6. 配置链路聚合:通过将多个物理链路绑定为一个逻辑链路,提高链路的带宽和冗余性,增加网络的可靠性。

7. 配置STP:通过启用生成树协议(STP),防止网络中出现环路,避免广播风暴和数据包冲突,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8. 配置ACL:通过访问控制列表(ACL),对网络流量进行过滤和控制,保护网络的安全性和隐私。

9. 保存配置:在完成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后,及时保存配置文件,以便下次启动时自动加载。

四、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成功完成了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经过测试,交换机能够正常工作,并能够按照配置的规则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和处理。

各个端口、VLAN、链路聚合等功能也能够正常运行。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了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和技巧。

交换机作为网络中重要的设备,其配置对于网络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

合理配置交换机的端口、VLAN、链路聚合等参数,能够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能力。

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报告

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交换机进行基本配置,使学生掌握交换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为今后的网络管理和维护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三层交换机一台2. 实验软件:网络仿真软件(如Cisco Packet Tracer)3. 实验工具:网络仿真软件配套的虚拟网络设备三、实验内容1. 交换机的基本操作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3. 交换机的安全配置四、实验步骤1. 交换机的基本操作(1)启动交换机,并进入用户模式。

(2)查看交换机的版本信息、硬件信息等。

(3)进入特权模式,进行高级配置。

(4)退出特权模式,返回用户模式。

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1)配置交换机的主机名。

(2)配置交换机的登录信息,包括用户名和密码。

(3)配置交换机的VLAN信息。

(4)配置交换机的端口信息,包括端口描述、VLAN分配等。

3. 交换机的安全配置(1)配置交换机的访问控制列表(ACL),限制访问权限。

(2)配置交换机的SSH功能,提高远程登录的安全性。

(3)配置交换机的Telnet功能,允许远程登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交换机的基本操作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交换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启动、进入用户模式、查看设备信息、进入特权模式等。

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1)配置交换机的主机名。

实验结果显示,交换机成功设置了主机名,并在后续操作中正确显示。

(2)配置交换机的登录信息。

实验结果显示,交换机成功设置了用户名和密码,并验证了登录信息。

(3)配置交换机的VLAN信息。

实验结果显示,交换机成功创建了VLAN,并将端口分配到了对应的VLAN。

(4)配置交换机的端口信息。

实验结果显示,交换机成功设置了端口描述和VLAN分配,并验证了端口信息。

3. 交换机的安全配置(1)配置交换机的ACL。

实验结果显示,交换机成功配置了ACL,并验证了访问权限。

(2)配置交换机的SSH功能。

实验结果显示,交换机成功配置了SSH功能,并验证了远程登录的安全性。

交换机虚拟局域网(VLAN)基本配置(与“交换机”有关的文档共9张)

交换机虚拟局域网(VLAN)基本配置(与“交换机”有关的文档共9张)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
Switch(config-if)#exit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2或int f0/2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
第一页,共9页。
实验三 交换机虚拟局域网 (VLAN)基本配置
【实验拓扑】
交换机
1234
广播帧
VLAN20
广播帧
交换机收到广 播帧后,只转 发到属于同一 VLAN 的 其 他 端口。
VLAN30
广播域
图1
第二页,共9页。
广播域
实验三 交换机虚拟局域网 (VLAN)基本配置
【实验拓扑续】
以太网交换机
步骤3.在交换机上创建VLAN;
Switch#configure terminal或conf t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命令
Switch(config)#vlan 20
!在交换机上创建VLAN 20
Switch(config-vlan)#exit
!返回上一层模式
Switch(config)#vlan 30
Port 1 Port 2 Port 3 Port 4
主机A
主机B
主机C
主机D
图1(续)
第三页,共9页。
VLAN表
端口
所属VLAN
Port 1
VLPort 4
VLAN 20 VLAN 30 VLAN 30
……
……
…… ……
实验三 交换机虚拟局域网 (VLAN)基本配置
上理述解操 VL作AN将和交IE换步E机E8骤10口22和. 2.口划在入未VLA划N2分0,V同A理L可N将前交换两机3台口和交4口换划入机VL上AN3四0。台PC均可以互相Ping通; 上述操作将交换步机骤1口3和2.口划分入别VLA在N2两0,台同理交可换将交机换机上3口创和建4口V划L入AVNLA,N30并。 将接口划入VLAN; 步骤4.在两台交换机上均按照如下命令操作;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

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报告

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报告

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报告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学习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并掌握交换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二、实验设备1. 一台交换机2. 两台电脑3. 两根网线三、实验步骤1. 连接设备将两台电脑分别与交换机通过网线连接起来,确保连接无误。

2. 登录交换机打开电脑上的终端仿真软件,通过串口或者网口连接到交换机上。

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成功登录交换机。

3. 设置主机名在交换机的命令行界面中,输入以下命令来设置交换机的主机名:Switch> enableSwitch# configure terminalSwitch(config)# hostname MySwitchMySwitch(config)#4. 配置管理IP地址在交换机的命令行界面中,输入以下命令来配置管理IP地址:MySwitch(config)# interface vlan 1MySwitch(config-if)# ip address 192.168.0.1 255.255.255.0 MySwitch(config-if)# no shutdownMySwitch(config-if)# exitMySwitch(config)#5. 配置端口在交换机的命令行界面中,输入以下命令来配置端口:MySwitch(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MySwitch(config-if)# switchport mode accessMySwitch(config-if)# switchport access vlan 1MySwitch(config-if)# exitMySwitch(config)#6. 配置VLAN在交换机的命令行界面中,输入以下命令来配置VLAN:MySwitch(config)# vlan 10MySwitch(config-vlan)# name SalesMySwitch(config-vlan)# exitMySwitch(config)# vlan 20MySwitch(config-vlan)# name MarketingMySwitch(config-vlan)# exitMySwitch(config)#7. 配置端口成员在交换机的命令行界面中,输入以下命令来配置端口成员:MySwitch(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2MySwitch(config-if)# switchport mode accessMySwitch(config-if)# 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MySwitch(config-if)# exitMySwitch(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MySwitch(config-if)# switchport mode accessMySwitch(config-if)# 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MySwitch(config-if)# exitMySwitch(config)#8. 保存配置在交换机的命令行界面中,输入以下命令来保存配置:MySwitch(config)# exitMySwitch# copy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四、实验结果通过以上配置,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交换机实验实验报告

交换机实验实验报告

交换机实验实验报告1. 引言交换机是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网络设备之一,其作用是在局域网中实现包的转发和交换。

本实验旨在深入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2. 实验目的- 了解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功能- 掌握交换机的配置和管理方法- 验证交换机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3. 实验设备- 交换机- 计算机4. 实验步骤步骤一:交换机的基本配置首先,将交换机与计算机通过网线相连。

然后,通过计算机的网卡配置界面,设置计算机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接下来,打开交换机的管理界面,进入交换机的配置模式。

在配置模式下,设置交换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

保存配置并重启交换机。

步骤二:交换机的端口配置进入交换机的管理界面,配置交换机的端口参数。

设置端口的速率、双工模式等参数,确保交换机能够正常工作。

步骤三:交换机的VLAN配置在交换机的管理界面中,设置VLAN(虚拟局域网)参数。

创建VLAN并将不同端口划分到不同的VLAN中,以实现不同VLAN 之间的隔离和通信。

步骤四:交换机的链路聚合配置在交换机的管理界面中,设置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参数。

通过将多个端口绑定在一起,实现带宽的合并,提高网络性能和可靠性。

步骤五:实验验证交换机功能通过在不同VLAN中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测试,验证交换机的VLAN功能。

同时,通过启用链路聚合,测试网络的带宽和传输性能是否得到提升。

5.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配置了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

同时,我们针对不同的需求创建了不同的VLAN,并成功将端口划分到相应的VLAN中。

通过对不同VLAN中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测试,我们发现交换机能够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隔离,并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此外,通过启用链路聚合,我们成功将多个端口的带宽合并,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性能。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并掌握了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管理方法。

路由器交换机配置实验三

路由器交换机配置实验三

路由一配置:Router(config)#host R1R1(config-line)#exitR1(config)#in e0/0R1(config-if)#ip add 192.168.1.1 255.255.255.252R1(config-if)#no shutR1(config-if)#in e0/1R1(config-if)#ip add 172.16.128.1 255.255.255.0R1(config-if)#no shutR1(config-if)#in e0/2R1(config-if)#ip add 172.16.130.1 255.255.255.0R1(config-if)#no shutR1(config-if)#in e0/3R1(config-if)#ip add 172.16.138.1 255.255.255.0R1(config-if)#no shutR1(config-if)#router ospf 1R1(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0.0.0.3 area 1R1(config-router)#exitR1(config)#router ripR1(config-router)#network 172.16.0.0R1(config-router)#exitR1(config)#do show ip ospf neighbor2192.168.2.251/28 R2上学习到的192.168.3.0的路由只能有一条Neighbor ID Pri State Dead Time Address Interface 192.168.2.251 1 FULL/DR 00:00:36 192.168.1.2 Ethernet0/0 R1(config)#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72.16.0.0/24 is subnetted, 3 subnetsC 172.16.138.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3C 172.16.128.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C 172.16.130.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2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0192.168.2.0/28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IA 192.168.2.240 [110/20] via 192.168.1.2, 00:01:33, Ethernet0/0192.168.3.0/24 is variably subnetted, 2 subnets, 2 masksO IA 192.168.3.0/25 [110/40] via 192.168.1.2, 00:01:09, Ethernet0/0O IA 192.168.3.248/30 [110/30] via 192.168.1.2, 00:01:23, Ethernet0/0R1(config)#router ospf 1R1(config-router)#redistribute rip subnets metric 30 metric-type 1R1(config-router)#exitR1(config)#router ripR1(config-router)#redistribute ospf 1 metric 2R1(config-router)#passive-interface e0/0R1(config-router)#exitR1(config)#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72.16.0.0/24 is subnetted, 3 subnetsC 172.16.138.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3C 172.16.128.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C 172.16.130.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210.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E1 10.1.1.0 [110/60] via 192.168.1.2, 00:01:38, Ethernet0/0 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0192.168.2.0/28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IA 192.168.2.240 [110/20] via 192.168.1.2, 00:03:35, Ethernet0/0 192.168.3.0/24 is variably subnetted, 2 subnets, 2 masksO IA 192.168.3.0/25 [110/40] via 192.168.1.2, 00:03:35, Ethernet0/0O IA 192.168.3.248/30 [110/30] via 192.168.1.2, 00:03:35, Ethernet0/0 R1(config)#do ping 10.1.1.1 source 172.16.130.1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0.1.1.1, timeout is 2 seconds:Packet sent with a source address of 172.16.130.1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96/172/300 ms R1(config)#router ospf 1R1(config-router)#area 1 nssaR1(config-router)#summary-address 172.16.128.0 255.255.240.0R1(config-router)#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192.168.1.2 to network 0.0.0.0172.16.0.0/16 is variably subnetted, 4 subnets, 2 masksC 172.16.138.0/24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3C 172.16.128.0/24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O 172.16.128.0/20 is a summary, 00:01:04, Null0C 172.16.130.0/24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2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0O*IA 0.0.0.0/0 [110/11] via 192.168.1.2, 00:02:55, Ethernet0/0注:只有在重发布以后才可运行NSSA,NSSA的配置必须是双向的路由二配置:Router(config)#host R2R2(config)#in e0/0R2(config-if)#ip add 192.168.1.2 255.255.255.252R2(config-if)#no shutR2(config-if)#in e0/1R2(config-if)#ip add 192.168.2.251 255.255.255.240R2(config-if)#no shutR2(config-if)#router ospf 1R2(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240 0.0.0.15 area 0R2(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0.0.0.3 area 1R2(config-router)#exitR2(config)#do show ip ospf neighborNeighbor ID Pri State Dead Time Address Interface 192.168.3.249 1 FULL/DR 00:00:37 192.168.2.243 Ethernet0/1 192.168.1.1 1 FULL/BDR 00:00:31 192.168.1.1 Ethernet0/0 R2(config)#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0192.168.2.0/28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2.24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192.168.3.0/24 is variably subnetted, 2 subnets, 2 masksO IA 192.168.3.0/25 [110/30] via 192.168.2.243, 00:01:22, Ethernet0/1O IA 192.168.3.248/30 [110/20] via 192.168.2.243, 00:01:37, Ethernet0/1R2(config)#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72.16.0.0/24 is subnetted, 3 subnetsO E1 172.16.138.0 [110/40] via 192.168.1.1, 00:01:48, Ethernet0/0O E1 172.16.128.0 [110/40] via 192.168.1.1, 00:01:48, Ethernet0/0O E1 172.16.130.0 [110/40] via 192.168.1.1, 00:01:48, Ethernet0/010.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E1 10.1.1.0 [110/50] via 192.168.2.243, 00:01:48, Ethernet0/1 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0192.168.2.0/28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2.24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192.168.3.0/24 is variably subnetted, 2 subnets, 2 masksO IA 192.168.3.0/25 [110/30] via 192.168.2.243, 00:03:45, Ethernet0/1 O IA 192.168.3.248/30 [110/20] via 192.168.2.243, 00:03:45, Ethernet0/1 R2(config)#router ospf 1R2(config-router)#area 1 nssa no-summaryR2(config-router)#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72.16.0.0/20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N1 172.16.128.0 [110/40] via 192.168.1.1, 00:01:09, Ethernet0/010.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E1 10.1.1.0 [110/50] via 192.168.2.243, 00:01:09, Ethernet0/1 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0192.168.2.0/28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2.24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O IA 192.168.3.0/24 [110/20] via 192.168.2.243, 00:01:14, Ethernet0/1路由三配置:Router(config)#host R3R3(config)#in e0/1R3(config-if)#ip add 192.168.2.243 255.255.255.240R3(config-if)#no shutR3(config-if)#in e0/2R3(config-if)#ip add 192.168.3.249 255.255.255.252R3(config-if)#no shutR3(config-if)#router ospf 1R3(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3.248 0.0.0.3 area 2R3(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240 0.0.0.15 area 0R3(config-router)#do show ip ospf neighborNeighbor ID Pri State Dead Time Address Interface 192.168.2.251 1 FULL/DR 00:00:32 192.168.2.251 Ethernet0/1 192.168.3.250 1 FULL/BDR 00:00:36 192.168.3.250 Ethernet0/2 R3(config-router)#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IA 192.168.1.0 [110/20] via 192.168.2.251, 00:01:31, Ethernet0/1192.168.2.0/28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2.24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192.168.3.0/24 is variably subnetted, 2 subnets, 2 masksO 192.168.3.0/25 [110/20] via 192.168.3.250, 00:01:31, Ethernet0/2C 192.168.3.248/3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2R3(config-router)#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72.16.0.0/24 is subnetted, 3 subnetsO E1 172.16.138.0 [110/50] via 192.168.2.251, 00:02:01, Ethernet0/1O E1 172.16.128.0 [110/50] via 192.168.2.251, 00:02:01, Ethernet0/1O E1 172.16.130.0 [110/50] via 192.168.2.251, 00:02:01, Ethernet0/110.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E1 10.1.1.0 [110/40] via 192.168.3.250, 00:02:01, Ethernet0/2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IA 192.168.1.0 [110/20] via 192.168.2.251, 00:02:01, Ethernet0/1 192.168.2.0/28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2.24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192.168.3.0/24 is variably subnetted, 2 subnets, 2 masksO 192.168.3.0/25 [110/20] via 192.168.3.250, 00:02:01, Ethernet0/2 C 192.168.3.248/3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2R3(config-router)#area 2 nssa no-summaryR3(config-router)#area 2 range 192.168.3.0 255.255.255.0R3(config-router)#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72.16.0.0/20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E1 172.16.128.0 [110/50] via 192.168.2.251, 00:03:59, Ethernet0/110.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N1 10.1.1.0 [110/50] via 192.168.3.250, 00:03:59, Ethernet0/2 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IA 192.168.1.0 [110/20] via 192.168.2.251, 00:03:59, Ethernet0/1 192.168.2.0/28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92.168.2.24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192.168.3.0/24 is variably subnetted, 3 subnets, 3 masksO 192.168.3.0/25 [110/20] via 192.168.3.250, 00:03:59, Ethernet0/2 O 192.168.3.0/24 is a summary, 00:03:59, Null0C 192.168.3.248/3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2路由四配置:Router(config)#host R4R4(config)#in e0/2R4(config-if)#ip add 192.168.3.250 255.255.255.252R4(config-if)#no shutR4(config-if)#in e0/1R4(config-if)#ip add 192.168.3.1 255.255.255.128R4(config-if)#no shutR4(config-if)#in e0/0R4(config-if)#ip add 10.1.1.1 255.255.255.0R4(config-if)#no shutR4(config-if)#router ospf 1R4(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3.248 0.0.0.3 area 2R4(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3.0 0.0.0.127 area 2R4(config-router)#exitR4(config)#router ripR4(config-router)#network 10.0.0.0R4(config-router)#exitR4(config)#do show ip ospf neighborNeighbor ID Pri State Dead Time Address Interface 192.168.3.249 1 FULL/BDR 00:00:36 192.168.3.249 Ethernet0/2 R4(config)#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0.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0.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0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IA 192.168.1.0 [110/30] via 192.168.3.249, 00:01:36, Ethernet0/2192.168.2.0/28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IA 192.168.2.240 [110/20] via 192.168.3.249, 00:01:36, Ethernet0/2 192.168.3.0/24 is variably subnetted, 2 subnets, 2 masksC 192.168.3.0/25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C 192.168.3.248/3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2R4(config)#router ospf 1R4(config-router)#redistribute rip subnets metric 30 metric-type 1R4(config-router)#exitR4(config)#router ripR4(config-router)#redistribute ospf 1 metric 2R4(config-router)#passive-interface e0/2R4(config-router)#exitR4(config)#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72.16.0.0/24 is subnetted, 3 subnetsO E1 172.16.138.0 [110/60] via 192.168.3.249, 00:01:19, Ethernet0/2O E1 172.16.128.0 [110/60] via 192.168.3.249, 00:01:19, Ethernet0/2O E1 172.16.130.0 [110/60] via 192.168.3.249, 00:01:19, Ethernet0/210.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0.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0192.168.1.0/30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IA 192.168.1.0 [110/30] via 192.168.3.249, 00:01:19, Ethernet0/2 192.168.2.0/28 is subnetted, 1 subnetsO IA 192.168.2.240 [110/20] via 192.168.3.249, 00:01:19, Ethernet0/2 192.168.3.0/24 is variably subnetted, 2 subnets, 2 masksC 192.168.3.0/25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C 192.168.3.248/3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2R4(config)#do ping 172.16.138.1 source 10.1.1.1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72.16.138.1, timeout is 2 seconds: Packet sent with a source address of 10.1.1.1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96/168/260 ms R4(config)#router ospf 1R4(config-router)#area 2 nssa no-summaryR4(config-router)#do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192.168.3.249 to network 0.0.0.010.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0.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0192.168.3.0/24 is variably subnetted, 2 subnets, 2 masksC 192.168.3.0/25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1C 192.168.3.248/3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2O*IA 0.0.0.0/0 [110/11] via 192.168.3.249, 00:05:56, Ethernet0/2R4(config-router)#do ping 172.16.130.1 source 10.1.1.1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72.16.130.1, timeout is 2 seconds:Packet sent with a source address of 10.1.1.1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100/193/312 ms实验步骤总结:R1 1、OSPF ,RIP 2、查看邻接关系3、重发布4、完全NSSA5、地址汇总R2 1、OSPF 2、查看邻接关系3、完全NSSAR3 1、OSPF 2、查看邻接关系3、完全NSSA 4、地址汇总R4 1、OSPF ,RIP 2、查看邻接关系3、重发布4、完全NSSA。

三层交换实验报告

三层交换实验报告

三层交换实验报告三层交换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三层交换网络,探究其在数据传输中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通过实验,我们将深入了解三层交换的工作原理、配置方法以及网络性能的提升。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和PC机。

三层交换机采用了Cisco的Catalyst系列,路由器采用了Cisco的ISR系列。

PC机作为终端设备,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三、实验过程1. 配置三层交换机首先,我们需要在三层交换机上进行基本配置。

通过命令行界面,我们可以设置交换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这样,交换机就能够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2. 配置路由器接下来,我们需要在路由器上进行配置。

通过命令行界面,我们可以设置路由器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此外,我们还需要配置路由表,以便路由器能够正确地转发数据包。

3. 连接设备在完成配置后,我们需要将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和PC机进行连接。

通过使用网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局域网。

在局域网中,三层交换机负责交换数据包,路由器负责转发数据包,PC机作为终端设备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4. 测试网络性能在搭建好网络之后,我们可以进行性能测试。

通过发送大量的数据包,我们可以测试网络的吞吐量和延迟。

三层交换机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根据目的IP地址来转发数据包,从而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而传统的二层交换机只能根据MAC 地址来转发数据包,效率较低。

四、实验结果经过测试,我们发现三层交换机在数据传输中的确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能够更快地转发数据包,从而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效率。

此外,三层交换机还支持更多的网络协议,可以满足更多的应用需求。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三层交换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三层交换机在现代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将三层交换机应用于大型企业网络、数据中心等场景,以满足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需求。

交换机基本配置和实验

交换机基本配置和实验

第三章交换机基本配置和实验交换机主要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它以帧(Frame)作为数据转发的基本单位。

交换机是计算机网络中必备的设备。

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交换机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再加上它的工作性能远远好于集线器,逐渐把集线器淘汰出了人们的视线。

实验一交换机基本连接以及通信该实验网络拓扑如图3-1:图3-1 交换机基本连接拓扑图拓扑编址:PC1:192.168.0.1/24PC2:192.168.0.2/24PC3:192.168.0.3/24PC4:192.168.0.4/24连接完成后,打开虚拟交换机软件,不用配置。

实验二在同一交换机划分不同网段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第二个实验,网络拓扑不变,改变一下主机的IP地址。

拓扑编址:PC1:192.168.0.1/24PC2:192.168.0.2/24PC3:192.168.1.3/24PC4:192.168.1.4/24那么显然,PC1和PC2是可以Ping通的,PC3和PC4也是可以Ping通的,但是不同网段之间是不能Ping通的。

以上两个实验的实验目的都是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掌握Dynamips GUI软件的使用并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实验三基于端口划分Vlan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是一种管理技术,它把局域网内各个设备人为的从逻辑上进行分割,从而方便了管理。

Vlan扩大了交换机的应用和管理功能,成为交换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Vlan的划分方法有很多种,大概可以分为:基于端口划分,基于MAC地址划分,基于网络层协议划分,根据IP组播划分,按策略划分,按用户定义、非用户授权划分。

该实验网络拓扑如图3-2:图3-2 基于端口划分Vlan拓扑图拓扑编址:PC1:192.168.0.1/24PC2:192.168.0.2/24PC3:192.168.0.3/24PC4:192.168.0.4/24基于端口划分Vlan就是把某些端口划分到一个Vlan,另一些端口划分到另一个Vlan。

交换机vlan配置实验

交换机vlan配置实验

实验三交换机基本配置一、实验目的1、掌握交换机在网络中的作用及交换机设备的选型。

2、掌握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3、掌握windows下超级终端的配置方法。

4、掌握Cisco2950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了解各配置命令的作用。

二、实验属性验证性试验。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器材Cisco 2950交换机、具备Windows操作系统的PC机、直通双绞线、交叉双绞线、Cisco 配置线缆。

四、实验要求1、预习报告中需解决以下问题:熟练掌握Cisco2950交换机基本配置命令以及各命令的作用。

2、试验中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

3、试验后按规定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五、实验原理Cisco交换机提供了几种配置模式(或称之为配置视图),各配置模式下所能使用的配置命令各不相同,这几种配置模式如下:普通用户模式:开机直接进入普通用户模式,在该模式下我们只能查询交换机的一些基础信息,如版本号(show version)。

提示信息:switch>特权用户模式:在普通用户模式下输入enable 命令即可进入特权用户模式,在该模式下我们可以查看交换机的配置信息和调试信息等等。

提示信息:switch#全局配置模式:在特权用户模式下输入configure terminal 命令即可进入全局配置模式,在该模式下主要完成全局参数的配置。

提示信息:switch(config)#接口配置模式:在全局配置模式下输入interface interface-list 即可进入接口配置模式,在该模式下主要完成接口参数的配置。

提示信息:switch(config-if)#VLAN 配置模式:在全局配置模式下输入vlan database 即可进入VLAN 配置模式下该配置模式下可以完成VLAN 的一些相关配置。

switch(vlan)#注意:在使用命令行进行配置的时候,不可能完全记住所有的命令格式和参数,思科交换机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功能,在任何模式下均可以使用“?”来查看命令的格式或参数,具体用法如下。

三层交换机路由功能配置实验总结

三层交换机路由功能配置实验总结

三层交换机路由功能配置实验总结三层交换机作为一种网络交换设备,除了基本的交换功能外,还具备了路由功能。

在网络中,路由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路由功能,并进行实验总结。

一、实验环境本次实验环境如下:1. 三台计算机,分别连接在三个不同的子网中,IP地址分别为:- 192.168.1.2/24- 192.168.2.2/24- 192.168.3.2/242. 三层交换机,具备路由功能,连接以上三个子网。

二、实验步骤1. 配置三层交换机的接口IP地址三层交换机需要为每个接口分配IP地址,以便能够在不同的子网之间进行路由转发。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需要为三个接口分别配置IP 地址:- 接口 VLAN 1:192.168.1.1/24- 接口 VLAN 2:192.168.2.1/24- 接口 VLAN 3:192.168.3.1/24可以通过以下命令进行配置:```interface vlan 1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no shutdowninterface vlan 2ip address 192.168.2.1 255.255.255.0no shutdowninterface vlan 3ip address 192.168.3.1 255.255.255.0no shutdown```2. 配置路由为了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需要在三层交换机中配置路由。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需要将两个子网之间的路由添加到路由表中。

假设需要从192.168.1.0/24子网中的计算机访问192.168.3.0/24子网中的计算机,需要将192.168.3.0/24子网的路由添加到路由表中。

可以通过以下命令进行配置:```ip route 192.168.3.0 255.255.255.0 192.168.2.2```其中,192.168.3.0 255.255.255.0表示需要访问的目标子网,192.168.2.2表示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

实验三 S2016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实验三 S2016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实验三交换机VLAN配置Vlan简介: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技术。

IEEE于1999年颁布了用以标准化VLAN实现方案的IEEE 802.1Q协议标准草案。

VLAN技术允许网络管理者将一个物理的LAN逻辑地划分成不同的广播域(或称虚拟LAN,即VLAN),每一个VLAN都包含一组有着相同需求的计算机,由于VLAN是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所以同一个VLAN内的各个计算机无须被放置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即这些计算机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理LAN网段。

VLAN的优势在于VLAN内部的广播和单播流量不会被转发到其它VLAN中,从而有助于控制网络流量、减少设备投资、简化网络管理、提高网络安全性。

实验目的:目的一:1.熟悉S2016的配置界面;2.掌握交换机的两种配置方法;3.熟悉配置交换机的基本操作;4.掌握配置交换机的常用功能;实验环境:实验环境一主要设备:S2016交换机、PC机两台;配置环境参数:交换机端口E0/1、E0/2属于VLAN2,E0/3、E0/4属于VLAN3PCA IP:192.168.1.1 255.255.255.0PCB IP:192.168.1.2 255.255.255.0组网需求:把交换机端口E0/1、E0/2加入到VLAN2 ,E0/3、E0/4加入到VLAN3实验步骤:串口管理用串口对交换机进行配置是对交换机进行配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用串口配置交换机时需要用专用配置电缆连接交换机的串口(console)和主机的串口(com),教室中交换机的串口连接到主机的串口1或串口2。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连接串口配置线缆,如果已经连接,请确认连接的主机串口是com1还是com2;2.创建超级终端会话,点击windows的开始程序附件通讯超级终端;3.选择通信串口(com1或com2);4.配置串口工作参数;具体配置界面如下:完成上述配置之后,如果交换机已经启动,回车即可建立与交换机的通信。

《计算机网络》实验三 交换机基本配置 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三 交换机基本配置 实验报告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1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2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3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4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1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2
五、实际步骤
建立超级连接
建立CONSOLE连接
进入特权命令状态
进入全局状态模式
设置交换机的名字为SWITCH_2
进入接口设置状态,设置接口参数
(1)进入接口设置状态
(2)设置交换机的duplex方式
退出配置状态,在特权命令状态,验证端口工作状态
检查4台机的通信状态
设置switch2为端口VTP的server
Enter enable secret:
% No defaulting allowed
Enter enable secret:
% No defaulting allowed
Enter enable secret: switch>
The enable password is used when you do not specify an
Would you like to enable as a cluster command switch? [yes/no]: n
The following configuration command script was created:
hostname Switch
enable secret 5 $1$Aj2X$oQ4NIEhr7TX023s32vivd1

实验三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配置(华为)

实验三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配置(华为)

实验三路由器基本配置华为Quidway系列路由器VRP1.7版本及其后续版本支持用户本地或远程配置,因些,搭建配置环境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通过Console口搭建配置环境;●通过Telnet搭建配置环境;●通过AUX口拨号搭建配置环境;●通过哑终端搭建配置环境。

一、通过Console口配置路由器1、实验内容:通过Console口配置Quidway R系列中低端路由器2、实验目的:掌握Console口方式配置路由器3、实验环境:PC机一部Console 线缆根(RS232串口接PC机的COM口,水晶头一端插在路由器Console口上)4、实验步骤:第一步:将RJ45的一端插入到路由器的Console口中,另外一端为9针的串口接口和一个25针的串口接口,接在计算机合适的串口上如下图图1 物理连接第二步:在微机上运行终端仿真程序如Windows 9X 的Hyperterm(超级终端)等,建立新连接,选择实际连接时使用的微机上的RS-232 串口,设置终端通信参数为9600 波特、8 位数据位、1 位停止位、无校验、无流控,并选择终端仿真类型为VT100,如下图(Windows 9X 下的“超级终端”设置界面)。

图2 建立超级终端图3选择实际连接使用的微机串口图4 设置端口参数图5 选择终端仿真类型二搭建本地或远程的Telnet 连接配置环境1、实验内容:通过Telnet方式配置Quidway R系列中低端路由器2、实验目的:掌握Telnet方式配置路由器3、实验环境:在实际应用中,如果用户被授权可以Telnet到某路由器,并存在有用户终端到该路由器的路由,用户则可以通过Telnet方式对路由器进行配置。

配置终端(PC机)使用标准以太网线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相连。

要求Telnet之前,路由器的以太网口已经配置了IP地址,并能正常工作。

IP地址的配置在接口视图下执行ip address 命令。

[Quidway-Ethernet0] ip address 10.0.0.1 255.0.0.0然后将PC的IP地址修改成10.0.0.X/8即可进行Telnet配置连接了。

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报告总结

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报告总结

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报告总结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包括端口配置、VLAN配置、STP协议配置等。

二、实验环境1. 三台交换机:Switch1、Switch2、Switch32. 两台电脑:PC1、PC23. 网线若干三、实验过程及结果1. 端口配置首先,我们需要将三台交换机的端口进行基本配置。

具体步骤如下:(1)进入Switch1的命令行界面,输入以下命令:interface range fastEthernet 0/1-24switchport mode access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exit(2)同样地,进入Switch2和Switch3的命令行界面,输入以上命令。

经过上述操作,我们已将三台交换机的所有端口都设置为access模式,并加入了VLAN10。

2. VLAN配置接着,我们需要对三台交换机进行VLAN的配置。

具体步骤如下:(1)进入Switch1的命令行界面,输入以下命令:vlan 20exit(2)同样地,进入Switch2和Switch3的命令行界面,输入以上命令。

经过上述操作,我们已在三台交换机中添加了一个新的VLAN20。

3. STP协议配置最后,在完成了端口和VLAN的基本配置后,我们需要对STP协议进行配置。

具体步骤如下:(1)进入Switch1的命令行界面,输入以下命令:spanning-tree mode rapid-pvstexit(2)同样地,进入Switch2和Switch3的命令行界面,输入以上命令。

经过上述操作,我们已将三台交换机的STP协议设置为rapid-pvst模式。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我们掌握了端口配置、VLAN配置和STP协议配置等基本方法,并且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这些方法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网络中使用VLAN 可以更好地管理网络资源,并且在多个交换机之间使用STP协议可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实验三:交换机的配置及VLAN

计算机网络实验三:交换机的配置及VLAN

实验三交换机的配置及VLAN背景资料:一、Cisco CLI的命令模式1. 用户执行模式Switch>2. 特权执行模式Switch#3. 全局配置模式Switch(config)#4. 特定配置模式Switch(config-if/vlan/…)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Switch>enable (进入特权执行模式)Switch#configure terminal(进入全局配置模式)Switch(config)#hostname 提示符名称(配置交换机名称,例如SW)Switch(config)#enable secret ****** (配置交换机特权模式的密文密码)Switch(config)#enable pssword ******(配置交换机特权模式的明文密码)Switch(config[-if/…])#exit (逐级退出,特定配置模式->全局配置模式->特权执行模式->用户执行模式)Switch(config)#end (直接退到特权模式)****#^Z (退到特权执行模式)--More--表示还有内容显示,此时,空格:翻页显示;回车:按行显示。

三、创建和删除VLAN1. 生成vlan 10和vlan 20Switch>enableSwitch#configure terminalSwitch(config)#vlan 10Switch(config-vlan)#name test10Switch(config-vlan)#endSwitch#configure terminalSwitch(config)#vlan 20Switch(config-vlan)#name test20Switch(config-vlan)#endSwitch#show vlan2. 删除vlan 10和vlan 20Switch>enSwitch#conf tSwitch(config)#no vlan 10Switch(config)#endSwitch#conf tSwitch(config)#no vlan 20Switch(config)#endSwitch#show vlan brief四、在VLAN中添加和删除端口1.把交换机F0/1端口分配到VLAN 10中Switch>enSwitch#conf tSwitch(config)#interface f0/1Switch(config-if)#swichport mode access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10Switch(config-if)endSwitch#show interface f0/1 switchport2.把交换机F0/1端口从VLAN 10中删除Swtich>enSwitch#conf tSwitch(config)#interface f0/1Switch(config-if)#no 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Switch(config-if)#endSwitch#show vlan brief一、实验任务掌握划分交换机VLAN的基本方法。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报告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报告

项目一交换机的基本配置一、实验目的1.交换机基本配置。

包-括视图的转换,用户视图、系统视图、用户界面视图等。

2.交换机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

二、实验内容1.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1)包括用户视图、系统视图、用户界面视图的切换等。

常用的三种用户界面为Conslole 用户界面、AUX用户界面、VTY用户界面。

(2)切换视图涉及的命令有system-view,user-interface vty,(3)创建/删除VLAN并进入VLAN视图。

需要用到命令vlan{vlan-id1 [to vlan-id2 ] |all},undo vlan{vlan-id1 [to vlan-id2 ] |all}。

当你需要解除上个命令的作用,可以在该命令前加undo。

2.交换机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

(1)以交换机的访问方式来说,通过Telnet、Web、SNMP方式对交换机进行远程管理都属于带内管理,通过Console口进行管理的方式属于带外管理。

(2)通过交换机的Console口本地登录时登录交换机的最基本的方式。

Console口登录方式的认证方式有None、Password、Scheme三种,在不同的认证方式下,需要配置不同Console口登录方式的属性。

(3)通过Telnet进行登录。

这种方式需要设置登录用户的认证方式设置用户登录后可以访问的命令级别等。

3.配置交换机(1)更改交换机的名字(2)给交换机配置ip地址(3)创建用户并设置登录密码(4)设置用户权限三、实验原理1.交换机的命令行提供了多种视图,这些视图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可以通过相应的命令在视图间进行切换。

2.带内管理是指管理控制信息与数据业务信息通过同一信道传送。

Telnet、Web、SNMP方式对交换机进行远程管理都属于带内管理。

在带外管理模式中,网络的管理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业务信息在不同的信道传送。

通过Console口进行管理的方式属于带外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l 实验内容:华为中低端交换机常用配置命令,密码配置,更改交换机名称,查看交换机配置参数,交换机的管理地址等
l 实验目的:掌握中低端交换机的基本命令
l 实验环境:一台S3026交换机
交换机的配置方法有很多,如本地Console口配置,Telne本地和远程登录配置,串口Modem 远程配置,FTP,TFTP配置和哑终端方式配置。

注意:第一次进行交换机、路由器配置时必须使用Console本地配置。

华为以太网交换机支持TAB键来补充不完整的命令,而路由器不支持TAB键。

交换机配置命令举例(大括号中的选项为必选单项,斜体部分为用户取值)
system //进入系统视图
[Quidway]super password password //修改特权模式口令
[Quidway]sysname switch_name //给交换机命名
[Quidway]interface ethernet 0/1 //进入接口视图
[Quidway]quit //退出系统视图
[Quidway-Ethernet0/1]duplex {half|full|auto} //配置接口全双工
[Quidway-Ethernet0/1]speed {10|100|auto} //配置接口速率
[Quidway-Ethernet0/1]flow-control //开启流控制
[Quidway-Ethernet0/1]mdi {across|normal|auto} //配置MDI/MDIX
配置实例:
[Quidway]sysname S3026 //更改交换机名称
[S3026]
[Quidway]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 //查看交换机当前配置参数[Quidway]display saved-configuration //查看交换机启动时配置参数
设置交换机密码:
1、console密码
[Quidway]username-interface aux0
[Quidway-aux0]authentication-mode password
// 使用密码验证,无密码,不能登录
[Quidway-aux0]set authentication password simple huawei
2、vty密码
[Quidway]super password level 1 simple 123
明码
[Quidway]super password level 1 cipher 123
密文
[Quidway] username-interface vty 0 4
[Quidway-vty0-4]set authen password simple huawei
注意:交换机telnet时需要两次验证,第一次输入的是super密码,第二次输入的是vty密码。

[Quidway]interface vlan-interface 1 //设置交换机管理地址
[Quidway-vlan-interface]ip address 211.69.0.1 255.255.255.0
[Quidway]quit
save //保存设置:
reset saved-configuration //擦除旧的配置文件
reboot //重启交换机
交换机的软件升级
l 实验内容:华为Quidway S系列中低端交换机的升级。

l 实验目的:掌握Quidway S系列中低端交换机的VRP软件升级。

首先重启交换机,在出现“Press Ctrl-B to enter Boot Menu...”的5秒钟之内,键入,系统方能进入BOOT菜单
此时要求输入BOOTROM密码,输入正确的密码后(交换机缺省设置为没有密码),系统进入BOOT菜单:
BOOT MENU
1. Download application file to flash ¬下载应用程序到Flash中
2. Select application file to boot ¬选择启动文件
3. Display all files in flash ¬显示Flash中所有文件
4. Delete file from flash ¬删除Flash中的文件
5. Modify bootrom password ¬修改BOOTROM密码
0. Reboot ¬重新启动交换机
Enter your choice(0-5):
利用串口(XModem协议)完成软件升级
第一步:在BOOT菜单中,键入,回车后,系统进入下载程序菜单:
1. Set TFTP protocol parameter ¬设置TFTP协议参数
2. Set FTP protocol parameter ¬设置FTP协议参数
3. Set XMODEM protocol parameter ¬设置XMODEM协议参数
0. Return to boot menu ¬返回BOOT菜单
Enter your choice(0-3):3
第二步:在下载程序菜单中,键入,选择采用XModem协议完成软件升级,回车后,系统进入下载速率选择菜单:
Please select your download baudrate:
1. 9600
2. 19200
3. 38400
4. 57600
5. 115200*
0. Return ¬返回下载程序菜单
Enter your choice (0-5):5
第三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下载速率,若如上所示键入,即选择115200bit/s的下载速率,回车后终端显示如下信息:
Are you sure to download file to flash? Yes or No(Y/N)
第四步:键入,系统开始文件下载;键入,系统将返回下载程序菜单。

以键入为例,回车后,系统界面如下:
Download baudrate is 115200 bps. Please change the terminal's baudrate to 115200 bps, and select XMODEM protocol.
Press enter key when ready. ¬波特率更改完成后,请键入回车
第五步:根据上面提示,改变配置终端设置的波特率,使其与所选的软件下载波特率一致,配置终端的波特率设置完成后,做一次终端的断开和连接操作,然后键入回车即可开始程序的下载,终端显示如下信息:
Now please start transfer file with XMODEM protocol.
If you want to exit, Press . ¬若想退出程序下载,请键入 Waiting ... CCCCC
第六步:此时,从终端窗口选择[传送\发送文件],在弹出的对话框(如下图)中点击[浏览]按扭,选择需要下载的软件,并将下载使用的协议改为XModem。

图[发送文件]对话框
第七步:选择完成后,点击[发送]按钮,系统弹出如下图所示的界面。

图正在发送文件界面
第八步:程序下载完成后,系统界面如下:
Loading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done!
Please change the terminal's baudrate back to 9600 bps.
Press enter key when ready. ¬波特率更改完成后,请键入回车
第九步:根据上面提示,改变配置终端设置的波特率,使其为9600bit/s,配置终端的波特率设置完成后,做一次终端的断开和连接操作,然后键入回车,系统开始写Flash(闪速存储器)的操作,当写操作完成后,终端界面出现如下信息:
Writing to flash................................................d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