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创作我的自然手账本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大自然的声音》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读不完的大书》呈现了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父亲、树林和鸟》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主要依托三篇精读课文以及语文园地部分进行落实。
学习精读课文时,要“感受生动优美的语言”,借助“交流平台”的提示,学会“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然后在“词句段运用”部分尝试“自主创造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单元的生动语言俯拾即是,在学习时可以先让学生作为一名朴素的读者自由阅读,再集中讨论自己发现的优美之处,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积累。
交流完这些生动优美的句子,还要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摘抄积累,继而运用到自己的创造中去,实现从积累到模仿再到创造的提升。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把视角转向生活,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时可以将重点放在“现象的描述”和“改进的建议”上。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目的是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小事,做一名积极生活的实践者。
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单元习作,这两个表达训练要素都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并尝试把想法表达记录下来,让学生从小养成关注社会现象,并公开表达想法的积极生活态度。
二、单元学习目标经过以上的梳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可以表述如下:学生将知道:1.什么样的语言是生动优美的。
2.生动优美的语言会带来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3.语言文字积累越丰富,越能在表达时创造出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生将理解:丰富的语言积累可以助力准确生动的表达学生将能够:1.在阅读过程中,借助抄写、仿写等形式,积累生动的语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包括了两篇课文《麻雀》和《月光曲》,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词语盘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动物故事,又有音乐故事,都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也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细节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进行适当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能够进行适当的表达和写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生字词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复习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进行适当的表达。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练习,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并进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小结,强调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举办“琴棋书画觅知音”活动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有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
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可见“想象”在阅读训练方面有如下的编排设计: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感受,如感受童话、神话中丰富的想象。
二是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来运用,如四上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来感受自然之美。
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钟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
《京剧趣谈》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该要素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以及阅读训练要素都存在联系。
学生可以从《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中学会如何把重要部分写具体,如何表现艺术之美。
并通过写作中列提纲的方式进行构思,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部分略写,哪些部分详写。
二、单元学习目标综合考虑本单元读写训练意图和学生学习实际,单元学习目标可梳理如下:学生将知道:1.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各种艺术可以带给人美的感受。
部编新教材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群文教学设计
青 衣
• 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结合自己熟 悉的作品加以印证。
青 衣
• 中国文人大都悲秋,多借“秋”字来抒发“萧瑟苍凉”之意。“秋” 常与 “萧萧”、“瑟瑟”、“寂”、“寥”等字义相伴,给人以凄 风苦雨 ,满目苍痍之感。 或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般落寞,或 似 “无边落木萧萧下”般哀怨,似乎看不到秋日的和煦和收获的充 实,满眼一派悲凉和对春夏之美已逝的惋惜。 古代文人大多崇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情怀,自然,旅途创作,感物思亲 ,就有了很强的游子情结。从《古诗十九首》(如《行行重行行》) 开始,即有对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思”的深刻描写。或许正是 这种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才使得这个拥有中秋、重阳的秋天,被格 外地染上忧郁的色彩。文人笔下的秋夕、秋月、秋风、秋雨也就常常 令人为之动容。
青 衣
第一幅: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沉,阳光铺洒大地的画 面。“落日”总让人联系起一些即将衰颓、濒临生命终点的 事件、情绪和心境;“坎坷”,更是赤裸裸的表白了某种挫 折与痛苦。但就是这样的“落日”在它今天生命的终点—— 即将沉入地平线之下的时候,却获得了“寂静的光辉”,而 此种安宁的扩散,不仅让“坎坷”的高低崎岖,有了“被映 照得灿烂”的结果。联想我们人生的某种境遇:
青 衣
画面命名 景物角度 赏析
景物选取 形声色态 画面组合 氛围意境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大单元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单元要求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
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能根据不同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
其中既有现当代散文,也有古代散文。
这五篇散文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景物描写精彩,情味浓厚,情与景完美融合,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着,有的直率,但大都具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是意蕴深厚。
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物之美,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三是语言优美。
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抒情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
这几篇散文的语言美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学习时要注意品味。
这些篇目中,《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赤壁赋》是精讲课文,《荷塘月色》《登泰山记》是自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任务的写作要求是“学写散文”。
学习本单元,可从“自然情怀”角度,去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
要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捕捉创作灵感,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尝试写作散文。
教材学习任务本单元以“自然情怀”为人文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整体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可以按照板块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分步完成单元教学;也可以创设一个整体学习情境,再以若干学习任务承载完成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引导学生体验“大地有大美”,同时还能领略这些散文名篇中呈现的深厚的人文内涵,两相兼顾而不作割裂。
2024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4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品味课文语言,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3.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
【核心素养】品味课文语言,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重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
【评价任务】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重点内容:(1)《古诗词三首》A. 《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B. 《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愁闷的心情。
C.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第一场雪》文章细致地描绘了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的景象,并阐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同时传达了作者因这场雪而感到的愉悦。
内容的组织可以按照文章的逻辑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下雪过程及其引发的联想的描述;也可以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将文章分为四个阶段:雪前、雪时、雪后以及雪带来的好处。
(3)《白鹭》A.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紧扣首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生动地描写了白鹭外形的精巧,以及它觅食、气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
B.《白鹭》生动的描写了白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阅读《夜游雁荡山》完成课后题。
部编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课件
过程设计——学生活动与教师引领
二次备课修改处
第一课时出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 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单元教学分析和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习作会写题为“_____即景”的文章,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并写出景物的变化。
重点是做到突出景物的变化,体现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语文园地学习品味优美的语句,积累诗歌。
学习制作宣传海报。
学习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通过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景物描写给自己带来的美。
通过认真观察,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三、单元课时安排21 古诗三首…………………………………………………2课时22 四季之美…………………………………………………2课时23 鸟的天堂…………………………………………………2课时24 月迹………………………………………………………1课时习作:__即景………………………………………………1课时语文园地七……………………………………………………1课时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部编本新人教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新人教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教案以及教学反思一、简述本单元是部编本新人教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七单元,教学内容涵盖了识字、阅读、语言运用等方面,旨在通过一系列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1. 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要性识字与写字:使学生能够识记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包括字音、字形及字义。
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汉字,包括笔顺、结构等基本要求。
文本理解:通过课文的讲解和阅读训练,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能够初步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主要信息。
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通过组织讨论、朗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初步写作能力。
文化熏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本单元是新人教一年级语文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石,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涵盖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
本单元还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分别介绍本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
2. 简述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及需求在当前的教学阶段,学生们正处于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阶段,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增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了初步的培养和训练。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五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创作“发现自然之美”纪录片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
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第一次第一次知道“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述。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和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情趣。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厘清了这几篇课文的学习价值,那么如何落实学生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好处的阅读目标,再进一步助力学生写出景物变化呢?这就需要结合课后习题,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来达成阅读训练要素和表训练要素指向的学习目标。
策略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篇课文的课后题都提到了要“有感情的朗读”,这就说明朗读课文本身能让学生真切、直观地体会到语言文字传递的景色之美。
不仅如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想象画面,运用“图像化”策略,将景物之美具象化呈现,从而加深对不同描写方法的体会。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整体设计
1.整体感知全段。
2.入境想像,美读感悟。
3.回归全文,积累语言。
4.想像拓展,课外延伸。
教师活动:
1.课后练习“小练笔”。
2.回顾课前预习时自己听过的“美妙的声音”。
3.反馈指导。
4.思考:课文中描写大自然声音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还能不能想到其他表现声音的方法?
5.自由练笔。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
②语言运用:让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图文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动物们的喜爱和关注,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美好,引导学生训练自己的朗读技巧。
2.(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学习课文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那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们交流一下,看看谁记录的声音最美妙。
环节三:初读课文,感受生动的语言
1.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引导交流,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3.在文字与画面的相互转化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请认真默读第2自然段,圈画生动语句,体会“美妙”。
2.教师点拨。
3.制作音乐家名片,借助关键点练习背诵。
4.借助名片上的信息,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
在朗读中品味词句、想象画面,是感受课文生动语言的很好的途径。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也有助于通过画面来帮助记忆、背诵课文。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整体设计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充分交流。
活动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在读正确的同时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了解历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环节二: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1.用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2.思考讨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4.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教师活动:
1.导入: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④审美创造: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思政元素: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单元导读,发现语文要素
1.聚焦“单元导语”。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四、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时代背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感受人物的情怀。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1、古诗三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设计第7单元《有趣的世界我来发现》一、单元人文主题:我爱生活,我爱想象二、单元语文要素1.学习方位词。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关键句式。
3.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音量。
这是独立于阅读的口语表达训练。
【单元要素落实】1.识字与写字。
目标:通过观察课文插图,从直观上了解“前、后、左、右”这4个词所表示的位置,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认识这4个词,语文园地七中则利用一首儿歌对方位词进一步复习巩固。
活动: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方位词,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是谁,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理解字义。
2.诵读儿歌。
目标:学习实践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仅针对不同的体裁以及写作的风格具体的方法有所不同,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其他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低龄儿童要善于调动多种感官、利用多种形式,在童趣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懂课文。
我们不仅可以根据课文插图、结合生活经验,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可以通过想象、创设情境、回忆等方法来朗读。
3.口语交际。
目标:具有场合意识,并能根据不同场合选用合适音量,是儿童应具有的意识和义务,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模仿操练,并在真实的场合中实践。
活动:根据真实的活动场景,用合适的音量与人交流是文明、有礼貌的表现。
三、任务情境:我来探索神奇的世界。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1.基础积累性目标。
(1)认识本单元36个生字和5个偏旁,会写15个生字和1个笔画。
积累由生字拓展的新词。
(2)借助拼音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
(3)了解日字旁和女字旁所代表的意思。
(4)积累谚语,了解谚语蕴含的道理。
2.发展性目标。
(1)学习方位词,初步了解借助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展示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成果,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
(2)和大人一起读《猴子捞月亮》,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3.拓展性目标。
(1)根据场合,用合适的音量与他人交流。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四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追寻英雄足迹,讲好中国故事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从内容看,编者选取了从古至今、各个阶层的爱国之情和为国为民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使学生认识到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初步感受到身为中国娃的责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学习了“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
上述两个单元的课文从头到尾都只讲了一件事,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时相对容易,而本单元一篇课文中同时讲了几件事,学生要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再把每件事连起来,把握文章的意思,在能力上有所升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楚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兰芳续须》一课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平台”用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书信”,属于应用文方面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书信和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教材在此之前有关于写留言条等方面的练习,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
从课文的写法与书信格式要求上看,本单元的习作和阅读训练要素好像没有关联。
但是,学生从单元课文中读到的爱国故事和感受到的爱国情怀,可以很自然地成为信中交流的内容之一。
这种内容上的联系也是读写互促的一种方式,阅读为习作提供素材习作,促进文本阅读理解的内化。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品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3.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品味散文语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更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自由回答知道的写秋名句,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作者的情感)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3、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赴日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
4、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赞秋第二部分(3-12):绘秋第三部分(13-14):恋秋5、全文分析1.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古都”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么可不可以用“北平的秋”来代替原题?明确:不可以。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型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2.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和表达方法。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文言文阅读理解:让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文言文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复习上一单元学过的内容,引入本单元的学习。
2.学习文言文阅读:学生阅读文言文材料,理解文章的大意和细节。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表达方式。
4.课堂讨论: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文言文写作训练: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写出自己的文言文作品。
3.互相交流: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作品,相互评价。
4.整理归纳: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整理归纳,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第三课时1.小组展示: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展示,展示自己的作品。
2.评价讨论: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
3.老师点评: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单元结束后的考试,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延伸阅读1.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文言文作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2.推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
以上是本文就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 活动1:梳理知识 ❖ 活动2:熟读准备
任务二:审美鉴赏与创造——赏 玩自然风景,丰富审美情趣
专题学习:美从何处寻
活动1:邂逅自然(读美文) 活动2:美的历程(赏美景)
任务三:文化传承与理解——读 懂人生思考,体悟民族心理
专题学习:情从何处落
活动1:知人论世
❖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特定时代的心灵阴影——《故都的秋》
❖ 2.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 黑暗现实中的惶惑与矛盾——《荷塘月色》
❖ 3.身残志坚的榜样——史铁生 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我与地坛》
活动1:知人论世
❖ 4.出人头地、 仕途坎坷 ——苏东坡 被贬黄州、浴火重生——《赤壁赋》
❖ 5.气清辞雅 、理当格俊——姚鼐 辞官归隐、踏雪登泰山——《登泰山记》
活动1:经典引领、技法提炼
❖ 勤于观察,抓住特点。 ❖ 顺序合理,层次分明。
❖ 锤炼语言,手法多样。 ❖ 融情入景,以景传情。
活动2:学以致用,达成素养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熟悉的景 物、人事的变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一定 会有不同的感悟,请写一段200字左右写景抒情的 文字。
活动2:缘景明情
结合本单元所学5篇经典名篇,进一步理解 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活动2:缘景明情
篇目 故都的秋
所写景物
景物特点
描写手法
作者情感
景情关系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活动3:感悟生命
拥抱自然 直面风雨 笑迎彩虹
任务四:写好写景抒情散文
专题学习:“描绘美好自然,书 写大地情诗”主题写作
亲近自然、感悟山水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大庆一中 杜丽娟
一、教学总体设想
1.落实任务群教学,实施基于学生学习的教 学设计
2.尝试大单元教学,创设好情境,设置好任 务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 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分析情景交 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2、掌握古代常见的记录时间的方法、掌握课文中常 见文言语法知识 3、丰富学生的审美趣味,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启迪 学生对文化、哲理的思索。 4、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捕捉创 作灵感,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