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第一章总论[可修改版ppt]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第一章总论2011年ppt课件

传染病学第一章总论2011年ppt课件
(四)病原携带状态
➢ 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 带虫者。
➢ 病原携带一般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 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
➢ 各种携带者都可因排出病原体而成为传
染源。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三)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 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产生一系列 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多数病例在疾病痊愈后体内病原体被消灭,人 体获得一定免疫力。
少数显性感染者转为病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传染病护理学
第一章 总论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传染病学总论精选PPT

传染病学总论精选PPT
• 举例: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杆菌 • 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而病原携带者能将病
原体排出体外
ppt课件.
18
潜伏 显性 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从下到上,依次减弱
• 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
病原体
人体
二者所处的环境
ppt课件.
9
一、感染的概念
病原体、人体、二者所处的环境,三者此消彼 长:
• 共生状态:病原体与人体之间互相适应、互不损 害的状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机会性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大量应用激素、 抗肿瘤药等),或大量应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 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到 达其它部位而引起宿主损伤。(正气虚,邪气胜)
• 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东汉末) • 吴菊通著的《温病条辨 》(清代)
ppt课件.
6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ppt课件.
7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ppt课件.
12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 感染的过程。感染过程可出现5种结局(感 染谱)。
• (一)清除病原体 • (二)隐性感染 • (三)显性感染 • (四)病原携带状态 • (五)潜伏性感染
ppt课件.
13
(一)清除病原体
人体清除病原体的方法
• 1、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 • 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pp所t课长件.。
4

传染病学总论.ppt

传染病学总论.ppt
和吞噬细胞
非 特 异
( 先

免天
疫)
• 第三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后天)
2020/4/7
20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皮肤有角质层,可以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皮肤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2020/4/7
呼吸道上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扫21异物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作用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中含有溶菌酶,破坏病菌 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 疟疾 40年代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疟疾患者,病 死率约为1%。
• 麻疹 建国前,仅城市麻疹年发病数已在200万左 右,死亡数每年约为10万人。
• 肺结核 建国前,城市15岁以下青少年的结核感染 率高达85%,全国死亡率高达200-300/10万,居 死因首位。
• 性病 解放前,我国有性病病人1000万人以上。
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 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 免疫应答作用分为两种 保护性免疫反应: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体 变态反应: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害。
• 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T细胞) 体液免疫(B细胞)
2020/4/7
17
2020/4/7
传染病学
communicable diseaes
第一章总论
2020/4/7
1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本单元的有关定义、常用术语及传染
的五种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 点、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熟悉传染源、传播途径的种类 3、了解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4、熟悉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5、熟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8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 根据病情分类:轻型、中型、重型、极重 型资料 • 临床资料 • 实验室资料和其他资料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性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和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化学药物、抗生素、血清疗法、 菌苗疗法;
• 免疫调节治疗 • 中医治疗 • 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病原体的入侵(血液、淋巴、胎盘;皮肤、 粘膜等)
• 病原体在体内蔓延繁殖(直接蔓延、血液 或淋巴扩散;特异性定位)
• 组织损伤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的作用)
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病原体 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 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其他)
•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病程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 临床表现: 1、发热 2、发疹(皮疹的种类和鉴别) 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
以上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性质和病程经过分类:急性、亚 急性、慢性;
•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典型、不典型(非典 型);
总论
• 什么是传染 •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传染
• 定义: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袭
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互相斗争 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 • 传染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五种情况
• 病原体被人体消灭或被排除体外 • 隐形感染 • 潜在性或潜伏性感染 • 病原体携带状态 • 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力,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04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制定原则及实施方法
制定原则
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时效性
实施方法
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人群免疫力、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策略选择依据及效果评价
选择依据
疫情严重程度、病原体特性、人群免疫状况、社会经济条件
效果评价
发病率下降、死亡率降低、病原体消除或控制、社会经济负担减轻
传染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 传染病等。
传染病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历史
自古以来,传染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 重要威胁,历史上多次爆发大规模传 染病,如黑死病、天花等。
传染病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传染病得 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一些传染病在 全球范围内流行,如艾滋病、结核病 等。
案例分析:成功控制某次重大疫情
案例介绍
某次重大疫情爆发,经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
控制措施
政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教育;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病例救治和流 行病学调查;社区和单位加强人员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个人注意个人卫生和 防护,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集。
影像学检查
利用X光、CT、MRI等技术观 察患者体内病变情况。优点是 无创、可视化,缺点是对设备 要求高,费用较贵。
治疗原则制定依据及实施过程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实施过程包括评估患者状况、选择合适药物和剂量等。
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实施过程需多学科协作,确保治疗 方案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传染病学(总论)幻灯片

传染病学(总论)幻灯片

32
㈢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al feature) 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流行性:按照传染病流行过程的 广度、强度,可以分为: 散发性发病; 流行; 大流行(世界流行); 暴发流行。
33
地方性: 地方性传染病:局限在一定的地理 范围内发生的传染病。 (外来性或输入性传染病) 季节性: 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 (季节性上升与气温变化、 虫媒的存在,人的状态有关)
传染病学总论
1
Spanish Influenza 1918-1919
Estimated deaths: 20-50 million
2
3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 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疫情波及全球200多国家与地区 中国累计报告病例12.8万,死亡800余人
16
感染过程中的机体免疫防御作用
㈠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作用:外部屏障,如皮肤粘膜等 内部屏障,如血脑屏障等 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17
㈡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对抗原特异性识别产生的免疫,属获 得性免疫;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 属于主动免疫: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介导)
39
⒉发疹(rash, eruption) 许多传染病发病过程出现皮疹 皮疹(外疹),粘膜疹(内疹) 形态:斑丘疹、出血疹、疱疹、 脓疱疹、荨麻疹、玫瑰疹; 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先后次序,形态改变
出疹天数:风水红花莫悲伤
40
皮疹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诊断 有重要价值,有些疾病的皮疹, 对诊断甚至有决定性价值。 ⒊肝、脾、淋巴结肿大

传染病学 总论 PPT课件

传染病学 总论 PPT课件

特异性免疫
2、体液免疫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在感 染过程中最早出现IgM,浆细胞合成,分泌抗 体,通过抗体发挥抗感染作用。
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疾 病发展的阶段性。(分三个阶段)
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1.入侵部位
(二)特异性免疫
是指由于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 疫。感染和免疫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特 异性免疫是通过细胞免疫(T细胞)和体液免疫 (B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免疫应答。 目的:促使病原体的清除及抵抗同种病原体 的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T淋巴细 胞。当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 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5.显性感染
感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人体有效的防 御作用下,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或排出体 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
感染的五种表现
2.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 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引起轻度 的病理损害,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遗传、环境、药物等因素而发生 变异。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分为: 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炎性反应)
和变态反应两种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在抵御感染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首先发挥 作用,这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出 生时即有的较为稳定的免疫能力。
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 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完整版-2024鲜版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完整版-2024鲜版

起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等感染。
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02
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是一类特殊的微生物,可引起斑疹伤寒、
梅毒等疾病。
真菌等
03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可引起皮肤感染、内脏感染等
。此外,还有一些未知的微生物可能引起新的传染病。
11
03 传染病流行病学 特征
2024/3/27
12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空间分布
描述传染病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地区性、城乡差别和 人群聚集性等。
人群分布
描述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民族 和免疫状况等。
2024/3/27
14
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监测系统的建立
构建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包 括病例报告、实验室检测、流行 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等。
预警机制的实施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监测数 据,建立预警模型,及时发现并 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应对措施的制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和疫情形 势,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 隔离治疗、疫苗接种、健康教育 和社会动员等。
2024/3/27
15
04 传染病临床表现 及诊断依据
2024/3/27
16
各类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概述
2024/3/27
29
疫情报告和处置流程优化
2024/3/27
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上报、不瞒 报、不漏报。
处置流程规范
制定科学合理的疫情处置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确保 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信息化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高疫情监测预警和处置效 率。

传染病学课件

传染病学课件

• 感染的概念 • 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
程,只有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病原体 才离开寄生部位到其他不习惯的部位引起 机会性感染。
• 传染过程 • 一、传染过程的概念 • 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 二、传染过程的表现 • (一)病原体被清除 • (二)病原携带状态——无临床症状,但
• ②病原体分离培养:细菌、螺旋体和真菌
通常可用人工培养基分离培养。立克次体 则需要动物接种或组织培养才能分离出来。 病毒分离一般需用组织培养。用以分离病 原体的检材可采自血液、尿、粪、脑脊液、 痰、骨髓、皮疹吸出液等。
• 3.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分子杂交及多聚酶
链反应(PCR)。 • 4.免疫学检查:应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血 清或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是最常用 的免疫学检查方法,若能进一步鉴定其抗 体是属于IgG型或IgM型,对近期感染或过 去发生过的感染有鉴别诊断意义。免疫学 检测还可用于判断受检者的免疫功能是否 有所缺损。
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 (2)前驱期:即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 止的时期,一般持续1~3日。 • (3)症状明显期: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 驱期后,绝大多数转入症状明显期。 • (4)恢复期:即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 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 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5)复发与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 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 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 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复发。有些患 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 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 (6)后遗症: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 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 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 ①发热:发热可以由感染性的原因,也可以由非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直接损伤,脊髓灰质炎病毒—细胞溶解,鼠疫—炎 症致组织坏死。
毒素作用,霍乱肠毒素—腹泻。 免疫机制,麻疹病毒—抑制细胞免疫,艾滋病—破
坏免疫细胞。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在发病阶段都出现体温高 于正常,即发热。
15
ppt课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16
ppt课件.
传染病流行图
患者
死亡
生长繁殖
传 病人
染 源 动物
排出
病 原 体
传播途径
易感者
获得 免疫者
17
ppt课件.
携带者
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前,在 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
必须借助一定物体→传播因素--水、空气、食物 、节肢动物等
特异性主 动免疫; 病原体被 清除
病原携 带状态
显性感染
死死亡
携带者
亡 痊愈
12
ppt课件.
潜伏性感染
不是传染源
感染谱
病原携带状态
重要 传染源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 病原体的致病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人体
机体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13
ppt课件.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
7
ppt课件.
(三)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 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 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 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 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 ppt课件

2.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
前驱期。在前驱期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 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疲乏、食欲不 振、肌肉酸痛等,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 一般持续1~3日。
3.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在某些传 染病中,大部分患者随即转入恢复期,临床 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转入症状明显期。 某些传染病患者则绝大多数转入症状明显期。 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 都获得充分表达,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肝、 脾肿大和脑膜刺激征,黄疽等。
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 一个短时间之内者称为爆发流行。传染 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 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 )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 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 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感 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 中有很大差异。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多 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 脑炎、脑膜炎等。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 2.皮疹 3.毒血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1.发热
发热可以由感染也可以由非感染性原因 所引起。在感染性发热中,急性传染病占 重要地位。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个为3个阶 段:①体温上升期,②极期,③体温下降 期。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 别诊断意义。常见热型有五型,见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细胞免疫
• T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能对该抗原产生 致敏,当再次与该抗原相遇时,则通过细胞毒性和 淋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 细胞免疫在对抗病毒、真菌、原虫和部分在细 胞内寄生的细菌(如伤寒杆菌、布氏杆菌、结核杆 菌、麻风杆菌)的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 T细胞还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曾又称传染,是病原体
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人与
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

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它们
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在人体内寄生过程中,由于病 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产 生不同的感染过程。
(2)体液免疫
当被某种病原体抗原致敏的白细胞再次 受到该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胞,并产 生相对应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如IgG、 IgM、IgA、IgD、IgE等。
在感染过程中最早出现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有早期诊断意义。
IgG在感染后临近恢复期时出现,持续时间较长。 IgG在体内含量最高,占免疫球蛋白的80%,能通 过胎盘,是用于防治某些传染病的丙种球蛋白及抗 毒血清的主要成分。
➢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 在感染过程中人体免疫反应在抵御 病原体致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 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 异性和病原体的特异性定位等在感染过 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
❖ 人体的免疫反应可分为: ❖ 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有利于 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体 ❖ 变态反应------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害。 ❖ 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 免疫两种。
➢(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二)隐性感染 ➢(三)显性感染 ➢(四)病原携带状态 ➢(五)潜伏性感染
(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如: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胃酸的杀菌作用、 多种体液成分的溶菌/杀菌作用、 血脑屏障、 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均能使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或通过鼻咽、气管、肠或 肾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病状。
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倒粘膜上的局部抗体。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 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 ➢ 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
• 是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 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如各种传染 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等 。
传染病学第一章总 论
学习目的: 1、了解传染病学的一些名词、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防治原则。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人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许多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危害 人类健康。在旧中国广大民众缺医少药,致使 多种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流行十 分猖獗,造成重大灾难。
(二)隐性感染
❖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 病理损害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 变,只有经免疫学检验才发现已被感染。
❖ 大多数隐性感染者,病原体被清除后可获免 疫,使免疫人群扩大。但少数人未能形成足以清 除病原体的免疫力,则转为病原携带者,而成为 传染源。
(三)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 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产生一系列 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开展防治工作, 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 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 出血热等,每年发病率仍较高,有时还出现暴发 流行;有些已被基本消灭或得以有效控制的传染 病还有可能再度发生和流行。
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
军团病、基孔肯雅热 、霍乱和埃博拉出血热 等,其中以艾滋病最引人们注目,目前,已 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一)非特异性免疫
1、天然屏障:皮肤粘膜、血脑屏障和胎盘 屏障等;
2、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游 走性的大单核细胞、肝、脾、骨髓、淋巴结中 固定的巨噬细胞和各种粒细胞;
3、体液因子: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 酶和干扰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
➢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通过细胞免疫(T细胞)和 体液免疫(B细胞)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
(二)传播途径

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 1.空气、飞沫、尘埃

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
• 2.水、食物、苍蝇

常引起消化道感染的传染病,如霍乱、痢疾、伤寒等。
• 3.手、用具、玩具

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也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伤寒、
风)、幼虫(钩虫)等污染土壤或水时,土壤和疫水便可成为这些疾病的传播途
多数病例在疾病痊愈后体内病原体被消灭,人 体获得一定免疫力。
少数显性感染者转为病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四)病原携带状态
➢ 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 带虫者。
➢ 病原携带一般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 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
➢ 各种携带者都可因排出病原体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 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 防御功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 繁殖,引起发病。
痢疾、霍乱等)。
• 4.虫媒传播

经吸血节肢动物(蚊子、跳蚤、虱、螨等)叮咬后感染,如疟疾、流行
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 5.体液、血液、血制品

常见于乙型、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
• 6. 母婴传播

通过胎盘、产道、母婴密切接触等,如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
• 7.接触传播

与传染源直接接触,如狂犬病、皮肤病。另外,当芽胞菌(炭疽、破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