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史讲义
烹饪概论PPT_图文
广义:除菜肴制作外,还包括面点制作。
烹饪史
烹饪史是研究中国烹饪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的科学。
烹饪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断代史研究、专题史研究 地方史研究、通史研究 烹饪文物研究、烹饪古籍研究
烹饪工艺学
烹饪工艺学是研究中国菜点烹调工艺法则与规
一、筵宴的环节 宴会设计环节 菜点制作环节 接待服务环节
基础 关键 保证
二、筵宴的构成
酒水冷碟 开席见彩 热炒大菜 美食纷呈 饭点茶果 以精取胜
龙头 象肚 凤尾
三、筵宴的要求
1、主旨的鲜明性 2、配菜的科学性 3、工艺的丰富性 4、形式的典雅性 5、接待的礼仪性
第四节 筵席改革与试行分餐制
一、筵席改革
陶鼎
陶钵
先秦青铜炊餐具
饕餮纹鼎
四羊方尊
龙纹斝
父丁簋
铜牛尊
春秋战国的烹饪
1 以人工培育的农产品为主要食源。 2 铁质锅釜崭露头角,动物性油脂和调味品日渐增多,菜肴制法和
味型也有新变化。 3 继周天子食单后,又推出新颖的楚宫宴席,形成南北争辉的局面。 4 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地方菜初露苗头。 5 烹饪理论初有建树,推出《吕览·本味》和
3 水烹法和气烹法的发明
陶
水烹:以水作传热介质
罐
煮、熬、焖、煨
汽烹:以蒸汽作传热介质 蒸、酿
陶 甑
第二节 中国烹饪的发展
四个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
汉魏六朝
隋唐宋元 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代
约6000年
夏商周三代
约1300年
春秋战国
约500年
烹饪概述ppt
(四)铁烹时期(公元前221年至明清) 这个时期与中国整个封建史重合,此时中国 人的饮食文化已经非常发达,食谱丰富,调 味品完备,除了大量谷物和植物外,禽畜也 大量使用。张骞通西域后,对外交流加速, 食物来源进一步扩大。但野味还是中国人的 喜爱,比如麋、獐、熊、豹、狼、蛇、鹑、 凫、雁等,大象、骆驼、犀牛等大型动物也 时常被猎杀。直至明清两代,民间还在食用 小型野味,而宫廷从来就没停止过享用大型 野味,尤其是有清一代,游牧民族出身的清
廷上层及八旗子弟对野味特别垂涎。明清的 “水陆八珍”中就有鹿筋、蛤士蟆、熊掌、鹿 尾、象鼻(一说犴鼻)、驼峰、豹胎、狮乳、 猕猴头等。在上中下八珍中,也包括猩唇、驼 峰、猴头、熊掌、凫脯、鹿筋、黄唇胶、豹胎 以及今天的“大明星”果子狸。在满汉全席里 也有熊掌、猩唇、鹿尾、鹿蹄、野鸡、鹤等。
釜
徽 菜
江苏菜:叫花鸡 /25997.html 盐水鸭 /html/meishishipin/20 070606/20157.html
第二章 合理膳食
一、概念: 合理膳食系由多种食物构成,是指充分利用 自然界的多种食物组成的营养素种类齐全、 数量充足、比利适宜、合理均衡、美味可口、 全面达到营养素推荐量标准的膳食,而膳食 的质和量均符合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劳动条 件及生活环境对营养的需求以及符合卫生的 要求,这种膳食称为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同时在四个方面使膳食营养供给与 机体生理需要之间建立起平衡关系: (1)氨基酸平衡 (2)三大生热营养素之 间的平衡 (3)体内酸碱度的平衡 (4)各 种营养素摄入量之间的平衡 如果平衡失调,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导致某些营养性疾病或慢性病。
二、中国居民目前的营养状况 中国人目前的营养状况是:有一些营养素 不够,需要立刻补充;有一些营养素已经充 足,就不需要再补了。各种营养素在身体里 是相互搭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协 调,关系十分复杂,比如: 维生素A得到维生素E的保护 维生素A防止维生素C的氧化 维生素B群、D、E及钙、磷、锌要成一定的 比例 维生素B1、B2、B6必须符合1∶1∶1的比例 维生素B2与C要成比例
第2章烹饪概述
14.河南菜
河南菜又称豫菜、中原(多指河南省一 带或黄河流域)菜或中州风味,宋代 “北食”的台柱,中国重要地方菜系之 一。 河南菜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黄淮平原、以 安阳、洛阳、开封三大历史都为依托, 向华北平原、南阳盆地、豫西山地、豫 北山地和豫南山地拓展。曾影响杭州、 北京,现今在台湾地区也有一定声誉。
8.湖南菜
湖南菜又称湘菜、潇湘(指潇水和湘水,泛指 湖南)风味,随着楚文化的昌盛而昌盛,属习 称的“八大菜系”之一。 湖南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以古长沙为中 心,遍及三湘四水(指湘东、湘南、湘西和湘 江、资江、沅江、澧江),延展到洞庭湖区和 张家界山区。现今影响所及已达京、沪、穗、 港等都市,在我国台湾和东南亚、欧美也有一 定的市场。
9.北京菜
北京菜又称京菜、京都菜或燕京(北京古称) 风味,近年发展极快,已进入中国著名菜系之 林。 北京菜起源于金、元、明、清四朝的御厨、官 府和食肆,吸收山东菜、蒙古族菜、满族菜、 清真菜和江南菜的精华融会而成。它以京城为 中心,向郊县辐射,现今影响所及已达天律、 华北和部 1.中国佛道素菜 2.中国清真菜
家族风味流派
1.北京仿膳菜 2.山东孔府菜
民族风味流派
主要有朝鲜、满、蒙古、俄罗斯、回、 维吾尔、彝、藏、苗、侗、傣、土家、 京、壮、黎、高山等民族风味菜品系列, 这里不作一一阐述。
本章小结
中国烹饪与饮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与中 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 国烹饪的发展,主要受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农副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变革、经济的繁荣 以及社会相对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大体 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 清四个历史时期。地方菜系及风味流派的形成, 是中餐烹饪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化的结果。
烹饪概论第一章中国烹饪历史发展PPT课件
序 須知單 戒單 海鮮單 江鮮單 特牲單 雜牲 單 羽族單 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 雜素功能表 小功能表 點心單 飯粥單 茶酒單
– 随园食单的主要特点: ➢注重原料选择 ➢注重原料搭配 ➢强调烹调诸要素的作用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主张破除陈规陋习,创造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食物 ➢讲究装盘上菜及进食艺术
第一节 中国烹饪的萌芽阶段
2 中国烹饪萌芽阶段的文化特征
(1)时间漫长,从50万年前开始到距今4000年前结 束,占全部烹饪历史时间的99.2%以上。说明了生产 力和烹饪发展的关系。 (2)烹饪方法简单,谈不上火候和营养。 (3)开创了人类烹饪的新纪元。
第二节 中国烹饪的形成阶段
从夏至春秋战国时期共约2000年,是中国烹饪文 化的形成阶段,是中国烹饪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是 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和普及、商业 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百家争鸣的状况,为中国烹 饪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本草经集注》 《千金要方》
小结
一、原料范围进一步扩大,品种增多; 二、铁制烹饪器具使用,“炒”、“爆”新烹饪工艺出 现; 三、风味流派,百花齐放; 四、宴会大盛,奠定了中国传统宴会的基本模式; 五、烹饪专著大量涌现,食疗食养理论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中国烹饪的成熟阶段
袁枚食学成就的“十个第一”:
海内外公认的中国古代食圣; 第一个公开声明饮食是堂皇正大学问的人; 第一个将饮食作为安身立命、益人济世的学术来研 究的人; 第一个为厨师立传的人;《厨者王小余传》 第一个得到社会承认的专业美味评鉴家; 第一个系统提出文明饮食思想的人; 第一个大力倡导科学饮食的人; 第一个敢于公开宣称自己“好味”的人; 第一个将“鲜味”认定为基本味型的人; 第一个把人生食事提高到思想高度的人。
第一章 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
03
(二)蔬菜品种的增加
西汉时期,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 使西域,给中原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食物,相继引进了黄瓜、 蚕豆、胡萝卜、大蒜、香菜、扁豆、苜蓿、胡葱等蔬菜。 在先秦五谷、五畜、五果的基础上,食材进一步扩充,增 加了素食品种。
02
此外,周人把贪吃的饕餮描绘成有首 无身的恶兽,铸在作为权力象征的铜鼎上, 告诫世人贪吃必遭报应。先秦时期已把饮 食的俭奢与国家的盛衰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烹饪的发展阶段
01
03
一、主、副食材的变化
(一)粮食结构的调整
因灌溉技术的发展,南方水稻的产量持续增长。因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面粉加工技 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北方从以粟类谷物为主的农作物结构逐渐变为麦类种植居主导地 位,菽(豆)类主食地位逐渐下降。隋唐五代时期,菽类完成了从主食到副食的转化过 程。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这一时期麦、粟、稻等主要农作物产量迅速增加,已 能满足人们饮食生活的需要;第二,大豆虽营养丰富,但因粒食口感较差,烹制成豆糜 口感亦不佳,不适宜作为主食;第三,豆酱、豆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特 别是豆腐的发明,为大豆在副食品方面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天地。
02
六、饮食活动中伦理教化功能色彩浓厚
夏、商、周时期,饮食礼仪规范已形成。如《公羊 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这就 是西周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列鼎而食的制度规定。鼎是一种 权力的象征,“问鼎”被认为是窥视政权的不轨行为,这 个说法后世一直沿用。鉴于夏、商两代统治者因酒废政的 教训,周初统治者颁布了《酒诰》,制定了严格的禁饮、 节饮措施。
02
四、养生理念初现
夏、商、周时期,除了盐,还有酱、醋、酒、香料等多种调料。饮食行为注意搭配, 强调养生的理念。《周礼 • 天官 • 食医》则是把四季的饮食要点进行了描述:“凡和,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关于主、副食的搭配,《周礼 • 天官 • 食医》强调“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鴈宜麦,鱼宜苽”。意思是吃大米 最好配牛肉,牛肉性味甘平,稻米味苦而温,二者甘苦相成,所以配食最宜于人。其他 也是性味相成,搭配合适。性味搭配的理念为后代养生学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中国烹饪的发展PPT课件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4、烹饪行业、烹饪名家出现。
(三)中国烹饪的大发展时期(秦汉隋唐 ) 1.铁制烹饪工具的普及,以及其他烹饪工具的改良和创
新,为烹饪工艺准备了大发展的手段。 2.新增烹饪原料空前丰富 3.风味流派继续发展,呈现基本特征。(在口味上初步
有北方咸鲜、蜀地辛香、荆吴甜酸的分野。) 4.著名饮食市场出现,烹饪行业空前繁荣,烹饪名家辈
(二)中国烹饪文化为什么能够在数十万年的时间里 一脉相承地稳步前进呢? (根本原因在于物质文 化因素 和精神文化因素对立的统一)
1、物质文化因素 ——第一性要素(重食)
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2、精神文化因素——第二性要素(博食)
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制约
3、烹饪文化系统:
(1)统治阶级的烹饪文化(贵族烹饪文化)— “雅”文化
(5)重理(千百年来人们认同并加以继承 的共同观念—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 折腰)
三、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
“风”有沿习承袭、流行之义,“味”是 中国传统对饮食品的指代性称呼(中国烹 饪最重“味”,味是诸种因素的综合性体 现,是划分风味流派最主要的依据 ); “风味流派”指在某一特定范围沿承流行 的具有特定风格的饮食派别。
(2)大众烹饪文化(平民烹饪文化)—“俗”文 化
(三)中国烹饪文化的内涵
1、烹饪与政治
(1)饮食关系到立国之本—“衣食足然后 知礼仪”
(2)烹饪中有治国之道—“治大国若烹小 鲜”
(3)烹饪中有治人之理 —“一言九鼎、 举案齐眉”
2、烹饪与哲学
《吕氏春秋》记载用火来消除原料异味时,要掌 握“九沸九变”、“时疾时徐”即力量大小和变化速度 配合(乱世用重典)。调味时必须注意投放顺序 “先后多少”,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关系。“好厨师 一把盐”含有抓住主要矛盾的思想,“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寓有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之意,“若要甜, 加点盐”含有利用矛盾双方相辅相成的关系。养生 中的“守中”、“饮食有节”等,包含着准确把握事物 变化的条件,促使矛盾转化或保持相对稳定的道 理。“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不乏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的观点。
烹饪概论第一章
授课章节名 称第一章 中国烹饪简史授课课时4课时授课形式 讲授 使用教具 教学用纸、笔、投影幻灯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烹饪简史和中国近、现代烹饪史。
掌握烹饪的起源。
2.技能目标分析中国烹饪的发展历史,知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烹饪的发展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烹饪专业的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人类饮食文明的三部曲教学难点掌握中国烹饪史个各时期所具有的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课前准备—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前准备要求 学生课前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以及对新课程的预习课外作业 1、简述中国烹饪发展的四个时期的特征,?2、以自己居住的城市为例,说说近十年间餐饮市场的变化?(如开设哪些餐馆,流行什么菜式之类)3、作为一名新一代的专业厨师,你将如何继承、发展、开拓、创新中国的饮食?4、你怎样理解中国烹饪有着悠久的昨天、灿烂的今天并将有辉煌的明天这一话题。
教学后记授课内容、活动及板书设计(导入、新授、练习、小结等)内容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提问:同学们,这几天收看电视台的烹饪节目吗?谈谈你烹饪、烹调技术、和烹饪学的认识。
学生回答第一节 中国烹饪的起源一、人类饮食文明的三步曲:什么是饮食?人类肌体与其生存环境进行基本物质交换的生活现象。
这个概念揭示了人与食物的关系。
生食→熟食→烹饪大致是以北京猿人学会用火、以及一万前发明陶器作为界标的。
170万年艰辛历程,陶罐的使用,作为文明标志的烹调技术,始在华夏大地诞生。
(一)生食阶段:时间:50多万年前(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出现的北京人,共120万年。
)—猿人饮食基本状况:“茹毛饮血”、“生吞活剥”原始人群与野兽在生食上的区别:1、工具猎食2、集体行动3、平均分配(二)熟食阶段:时间:50万年前(从50万年前出现的北京人到1万年前。
共50万年。
)——古人饮食标志:火的利用基本状况:1、食物原料以容易捕获的动物为主。
《烹饪概论》教学课件 2中国烹饪简史
25
任务二 了解中国烹饪的发展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
隋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一、先秦时期的烹饪发展
先秦时期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 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 7800 年。这是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 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 6000 年)、夏商周时期(约 1300 年)、春秋 战国时期(约 500 年)3 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随后出现的“肜羹”(牛肉和豆叶 加盐煮制而成)、“臐羹”(羊肉 和苦菜加盐煮制而成)和“膮羹” (猪肉和薇菜加盐煮制而成)等, 在盐的使用上更加讲究。
23
任务一 了解中国烹饪的起源
根据记载,我国与盐同时期发现的调味品还有梅子、香草、苦 果和野蜜。盐加上这 4 种调味品,便构成了咸、酸、香、苦、甜这 5种味道,再加上咸的副产品——鲜,与当代烹饪的7种单一味型就 只差一个辣了。
而当时在复合味型方面,我国祖先同样有所建树,他们将盐和 梅子等物混合使用,创造出了“和羹”,它具有咸、鲜、酸、香的 复合美味。
在商朝历史文献《尚书·说命下》中记载有“若作和羹,尔惟 盐梅”的名言,即要想做出美味的和羹,就必须用盐和梅子。
24
任务二 了解中国烹饪的发展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重要农 学书籍,作者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贾思勰。全书共10卷, 92篇,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其中涉及烹饪的有27篇,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动植物烹饪原料的品种、性能、产地和 养殖方法,详细地记述了众多调味品的生产工艺,收录了 众多菜谱,分析了不少烹调方法,且第一次记录了中国面 食的制作技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古农书和 古食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科学专著。
烹饪概论学习
感谢您的观看!
陶 甑
小结
❖ 烹饪、烹调、烹调技术、烹饪工艺、 烹饪史、烹饪工艺学、烹饪学、烹 饪概论
❖ 饮食文明的三部曲 生食阶段(茹毛饮血、活剥生吞) 熟食阶段(火炙石燔) 烹饪阶段(刀勺味火)
❖ 中国烹饪的诞生标志 水烹(燃料、炊具、食料、调味品、烹制方法)
作业
1.烹饪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哪六个方面? 2.怎样学习“烹饪概论”? 3.原始人群生食和野兽生食有什么区别?
1 盐的发现、制取、交换与使用
《世本》: 黄帝臣,夙沙氏煮海为盐。
若 作 和 羹, 尔 惟 盐 梅
盐、梅子、香草、苦果、野蜜 咸、酸、香、苦、甜
这就是“五味调和”!
2 陶器的问世及其历史评价
陶器是一切炊具的鼻祖。
3 水烹法和汽烹法的发明
陶
水烹:以水作传热介质
罐
煮、熬、焖、煨
汽烹:以蒸汽作传热介质 蒸、酿
积累广博知识 熟悉55餐% 饮业务
30%
掌握学科信息 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中国烹饪简史
1 第一节 中国烹饪的起源 2 第二节 中国烹饪的发展 43 第三节 中国烹饪的昌盛 4 的三部曲
生食阶段 熟食阶段 烹饪阶段
生食阶段
❖ 最早的直立人群:元谋人 居住方式、饮食方式 讨论:原始人群生食和野兽生食的区别 有思维、有组织、有创造性
Cooking 烹饪概论
目录
绪论 什么是烹饪 第一章 中国烹饪简史 第二章 中国烹饪原理和技术规范 第三章 中国菜品 第四章 中国筵席 第五章 中国烹饪风味流派 第六章 中国饮食民俗 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第八章 中国当代餐饮市场
烹饪解说
❖ 中国:传统饭菜的制作技术 ❖ 东亚各国:料理 ❖ 欧美:厨艺
烹饪学讲义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烹饪、烹调、烹调技术、烹调工艺1.烹饪:是人类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把可食原料用适当方法,加工成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动,它包含烹调生产和饮食消费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
2.烹调:厨师对于食品原料进行择选、切削、拼配、炊制、调味和装盘的全部操作过程。
烹——通常理解为加热烹炒,调——通常理解为配料、调味。
3. 烹调技术狭义:菜肴制作方法与技能,包括选料,初加工、细加工、临灶成菜等。
如:食品雕刻技术碟子工种冷菜烹调技术或案子工种热菜烹调技术炉子工种广义:包括面点制作烹调技术的基本功包括:刀工技术;投料技术;上浆、挂糊技术;掌握火候技术;勾芡泼汁技术;调味的时间和数量掌握技术;翻勺技术和装盘技术4.烹调工艺: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对烹调原料进行筛选、切割、组配、调味与烹调,使之成为符合营养卫生科学,具有民族文化传统,能满足人们饮食需要的菜品(包括菜肴与面点)的规范方法。
其中包括合理配膳、营养保护、科学调制方便快捷、使用现代器械、食品质量检测、现代化经营管理学要求。
5.菊花鱼:原料:草鱼一条,约重1250克。
精盐5克、味精1克、番茄酱50克、姜末5克、白醋50克、绍酒15克、湿淀粉20克、蒜泥5克、干淀粉10克、芝麻油10克、姜汁水5克、菜油1500克。
制法:将鱼宰杀洗净,取两片净鱼肉切成4厘米见方的鱼块,皮朝下,用直刀刻成十字花刀放在碗内,加入味精、绍酒、精盐、姜汁水拌匀,腌渍10分钟,然后取出鱼块拍上干淀粉待用。
取小碗一只,放入白糖、番茄酱、醋和湿淀粉调成芡汁待用。
将炒锅置旺火上,下入熟油,烧至七成热(约175℃)时,将鱼块抖去氽粉落锅炸后捞起,待油温回升后复炸,起锅装盘。
原锅留底油放入姜末,蒜泥煸出香味倒入芡汁烧沸后,淋明油浇在菊花鱼上即成.特点:外酥里嫩,酸、香、脆二、菜、菜式、菜品(都指通过烹调制成的食品)1.菜:比较宽广。
有时单称(如这道菜)有时复称(如汤菜),其内涵重视具体语言环境而定。
中国烹饪史讲义
中国烹饪史讲义我们开得课对于我们的意义就不讲述了,但我们要了解我们开的什么课,学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们怎么学。
国烹饪史讲义课程涉及的内容和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内容1. 什么是烹饪,什么是中国烹饪,中国烹饪的历史这个词在我们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都不理解是什么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烹饪,他的历史是什么样的,而在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方面,汉语列第一位,接下来是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以及中国烹饪。
而在这20大形象符号中中国烹饪和京剧被毛主席寓为最具代表的。
2. 什么是烹调3. 什么是厨师,厨师这个职业的现状和将来4. 什么是餐饮业5. 餐饮业的现状和将来我们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就会明白,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东西对于我们个人和行业甚至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了。
首先,我们了解下.么是烹饪,烹饪指的是膳食的艺术。
对食品作加工处理,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闻。
一个好的料理,色香味形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另外日语烹饪一义的“料理”一词也常在台湾被使用。
“烹”就是煮的意思,“饪”是指熟的意思,广义地说,烹饪是对食物原料进行热加工,将生的食物原料加工成熟食品;狭义地说烹饪是指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加工治净,加热调味,使之成为色、香、味、形、质、养兼美的安全无害的、利于吸收、益人健康、强人体质的饭食菜品包括调味熟食,也包括调制生食。
意义和作用意义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生食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在特殊的情况下人们通过雷击起火后吃到了熟的食物,组建改善了人类的健康和寿命。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就是文明的转变中的故事,后来随着人类的冶金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烹饪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技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是因为它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如下意义和作用:1(提供富含营养的膳食,强人体质,满足人类饮食生活中的物质需求。
中式烹饪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中式烹饪基础知识01 中国烹饪的发展概述02 代表菜系简述03 当代厨师基本素养纪要一、中国烹饪的发展概述1、先秦时期人类在熟食阶段之前的生食阶段,饮食处于动植物混合杂食状态,根本不存在主副食的概念和区别,也没有饭、菜的区分。
从熟食之始到陶器发明并用于炊煮食物以前,只是开始了由完全生食向熟食的逐步转变,动植物的混合杂食的初期,无疑是各种食物原料“共煮一器”,也就是“混合食品”状态。
当时主要为烤、煮食品。
商周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烹饪原料的增多,陶甑的广泛使用,铜制炊具的使用,烹饪技艺的提高,中国菜肴品种开始明显增多。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主要品种有:羹(用肉、菜等制成的浓汤)、炙(烤肉、烤鱼等)、脯(加盐腌制的干肉片)、脩(加姜、桂等制成的条形干肉)、菹(ju)(整个腌制的蔬菜或鱼肉)、齑(切碎的腌菜)、醢(肉酱)、臡(肉骨酱)等。
每一类菜油可派生出许多品种。
周代出现了被称为“八珍”的名食。
八珍:淳熬、淳母、捣珍、渍、炮豚、炮牂、熬、肝䒿。
淳熬为肉酱浇稻米饭;淳母为肉酱盖浇黍米饭;炮豚为经烧、烤、炖制成的小乳猪;炮牂为烧、烤、炖小羊;捣珍为脍肉扒;渍为酒香牛肉;熬为烘烤五香牛羊肉干;肝䒿为烤网油狗肝。
而周八珍是黄河流域的宫廷食馔,为楚国贵族的南味名食;在这时期,中国菜的制作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动荡时期。
连年征战,群雄并立,人口频繁迁徙,农业迅速发展。
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烹饪中也出现新的因素。
这是我过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发展,民族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
这一时期的后半段,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在饮食中寻求新刺激。
中国烹饪在社会大变革演化,蓄势待变,焕发出新的生气机。
(1)烹调原料的扩充①汉魏六朝的食料进一步扩充,比如张骞出使西域后,相继从阿拉伯等地引进茄子、大蒜、黄瓜、扁豆等蔬菜;②调味品生产规模扩大,比如植物油的使用;③在动物原料方面,在这个时期猪的饲养量已经占世界的首位,取代牛、羊、狗而成为肉食主角;④在主食中,由于水稻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米制品明显增多。
中国烹饪的发展PPT课件
• 3、近期阶段—烹饪传统文化的繁荣阶段(始于秦统一中国,终 于清统治灭亡。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烹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都得到全面的、深入的、高度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 )
• 4、现代阶段—烹饪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开始转变的时代(始 于清灭亡以后,其主要特征是:在现代科学、生产力迅猛发展、 世界文化交流大潮冲击下,传统烹饪文化存在的基础发生了变 化,烹饪文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第4页/共16页
二、中国烹饪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重食、重养、 重味、重利、重理的传统思想观念。
• (1) 重食
• (2)重养 :食养理论体系。借用阴阳五行理论, 以臊、焦、香、腥、腐等为五气,甘、酸、辛、 苦、咸等为五味,五气和五味寓于五谷、五果、 五畜、五菜之中,并通过食用进入人体脏腑而发 生作用。五气、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 脏腑等均具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性质, 五气为阳,五味为阴,谷果畜菜之中所含之气为 阳,所具之味为阴。人体内也有阴阳之气和五行 的运行,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阴阳之间 有平衡与否的关系。如果阴阳在五行生克中达到 平衡,人体就健康,否则人就生病。
第11页/共16页
• (二)中国烹饪文化为什么能够在数十万年的时间里一脉相承地稳 步前进呢? (根本原因在于物质文化因素 和精神文化因素对立 的统一)
• 1、物质文化因素 ——第一性要素(重食)•源自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 2、精神文化因素——第二性要素(博食)
•
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制约
• 3、烹饪文化系统:
第9页/共16页
• 四、中国烹饪文化 • 烹饪文化是人类社会食品生产与消费中所包含的物质与精神现
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 (一)中国烹饪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1、远古阶段 —中国烹饪文化的产生和初期发展阶段 (始于北京猿人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烹饪史讲义我们开得课对于我们的意义就不讲述了,但我们要了解我们开的什么课,学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们怎么学。
国烹饪史讲义课程涉及的内容和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内容1. 什么是烹饪,什么是中国烹饪,中国烹饪的历史这个词在我们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都不理解是什么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烹饪,他的历史是什么样的,而在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方面,汉语列第一位,接下来是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以及中国烹饪。
而在这20大形象符号中中国烹饪和京剧被毛主席寓为最具代表的。
2. 什么是烹调3. 什么是厨师,厨师这个职业的现状和将来4. 什么是餐饮业5. 餐饮业的现状和将来我们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就会明白,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东西对于我们个人和行业甚至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了。
首先,我们了解下.么是烹饪,烹饪指的是膳食的艺术。
对食品作加工处理,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闻。
一个好的料理,色香味形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另外日语烹饪一义的“料理”一词也常在台湾被使用。
“烹”就是煮的意思,“饪”是指熟的意思,广义地说,烹饪是对食物原料进行热加工,将生的食物原料加工成熟食品;狭义地说烹饪是指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加工治净,加热调味,使之成为色、香、味、形、质、养兼美的安全无害的、利于吸收、益人健康、强人体质的饭食菜品包括调味熟食,也包括调制生食。
意义和作用意义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生食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在特殊的情况下人们通过雷击起火后吃到了熟的食物,组建改善了人类的健康和寿命。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就是文明的转变中的故事,后来随着人类的冶金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烹饪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技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是因为它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如下意义和作用:1(提供富含营养的膳食,强人体质,满足人类饮食生活中的物质需求。
2(提供比较安全的膳食,保证饮食卫生。
3(提供色、形、味兼美的膳食。
4(创造、发展饮食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建设。
作用烹饪主要对食物作处理,例如切、刨、剁等方式让食物变碎而易于食用、腌渍或加入调味料使食物更可口、或加热食物等。
加热食品,通常能让食物变软、杀菌,且使食物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5-60?C是许多食物细菌兴旺的温度。
鸡、鸭、鱼、肉、奶全部应该避免保存在这个温度范围。
冷藏和冰冻不能杀死细菌,只能延缓它们的成长,让食物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
什么是中国烹饪、中国烹饪历史简单的理解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烹饪,也就是做中国菜的所有文化的综合活动。
中国烹饪历史了解中国烹饪历史的意义在于,了解他的过去、发展。
能够更好的了解他的今天和明天。
(一)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是烹饪发展的开端,为我国烹饪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先秦时期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
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
它的大致轮廓是: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
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此时先民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
但是,从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驯兽、神农氏教民务农、轩辕氏教民文化等神话传说来看,先民烹饪活动具有文明启迪的性质。
夏商周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
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
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五菜”(葵、藿、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
“五谷”有时又写成“六谷”、“百谷”、总之,原料能够以“五”命名,说明了当时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体,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选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
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
由于原料充实和炊具改进,这时的烹调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一方面,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初具雏型,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渍糟等10多种方法,烹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国烹饪史上开了一个好头,后人有“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的评语。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群雄并立。
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徒,刺激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此时烹饪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为后世所瞩目。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铁质锅釜(古炊具,敛口圜底带二耳,置于灶上,上放蒸笼,用于蒸或煮)崭露头角。
它较之青铜炊具更为先进,为油烹法的问世准备了条件。
与此同时,动物性油脂(猪油、牛油、羊油、狗油、鸡油、鱼油等)和调味品,(主要是肉酱和米醋)也日风增多,花椒、生姜、桂皮、小蒜运用普遍,菜肴制法和味型也有新的变化,并且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和蜜渍、油炸点心。
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地方菜种初露苗头。
其中的北菜,以现今的豫、秦、晋、鲁一带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它以猪犬牛羊为主料,注重烧烤煮烩,崇尚鲜咸,汤汁醇浓。
其中的南菜,以现今的鄂、湘、吴、越一带为中心,遍及长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鱼鲜辅以野味,鲜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酿煨炖,酸辣中调以滑甘,还喜爱冷食。
这一分野到汉魏六朝时继续演进,由二变四,逐步显示出四大菜系的雏型。
二):秦汉时期博采精华,蓄势待变秦汉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诸候割据,改朝换代快,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奢侈腐化,在饮食中寻求新奇的刺激。
由此,烹饪就在这种社会大变革中演化,博采各地区各民族饮馔的精华,蓄势待变,焕发出新的生机。
烹调原料的扩充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础上,汉魏六朝的食料进一步扩充。
张赛通四域后,相继从阿拉伯等到地引进了茄子、大蒜、西瓜、黄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种,《盐铁论》说,西汉时的冬季,市场上仍有葵菜、韭黄、簟菜、紫苏(又称苏子,种子可榨汕,嫩叶可吃,还可入药,能镇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应,而且货源充足。
《齐民要术》记载了黄河流域的31种蔬菜,以及小盆温室育功苗,韭菜捉子发芽和韭菜挑根复土等生产技术。
杨雄的《蜀都赋》中还介绍了天府之国出产的菱根、茱萸、竹笋、莲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樱梅、甜柿与榛仁。
有"植物肉"之誉的豆腐,相传也出自汉代,是淮南王刘安的方士发明的,不久,豆腐干、腐竹、千张、豆腐乳等也相继问世。
这时的调味品生产规模扩大,酿制酒、醋、豆腐等。
《齐民要术》还汇集了白饧糖、黑饴糖稀、琥珀饧、煮脯、作饴等糖制品的生产方法。
在动物原料方面,这时猪的饲料量已占世界首们,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为肉食品中的主角。
此外,在主食中,由于水稻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米制品开始于面制品。
菌耳、花卉、药材、香料、蜜饯等,也都引起厨师的重视。
至于汉高祖刘邦的《大风宴》、汉武帝刘彻的《析梁宴》、东汉大臣李膺的《龙门宴》、吴王孙权的《钓台宴》、魏王曹*的《求贤宴》、诗人曹植的《平乐宴》、名士阮籍的《竹林宴》、大将军桓温的《龙山宴》、梁元帝萧绎的《明月宴》梁简文帝萧纲的《曲水宴》、乡老的《籍野宴》等,在格局和编排上都不无新意。
其中最突出的是,突出筵席主旨,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设,重视环境气氛的烘托。
这些后来都成为中国筵宴的指导思想,并被发扬光大。
至此,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肴馔差异已经很明显了,它说明鲁、苏、川、粤四大菜系正在酝酿发育之中。
秦汉时期出现了两次厨务大分工,首先是红白两案的分工,接着是炉与案的分工。
这有利于厨师集中精力专攻一行,提高技术。
我国自古就有素食的传统,但未形成专门的菜品毓。
汉魏六朝佛、道两教大兴,风姿特异的素菜这时才应运而生。
素菜的基地是寺观,早期以羹汤为主,辅以面点,是款待施主小吃,后来充实菜品,才形成阵容。
2.系统食书部世。
如《淮南王食经》、《太官食方》、《食珍录》、《四时食利》、《安平公食学》、《食论》等资料,堪称我国最早的菜品大全。
到明清中国烹饪有了飞速发展,代表有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满清宫廷盛宴。
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
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电影电视有所了解。
中国烹饪文化发源地徐州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帝尧时期,大彭氏国是江苏境内最早有国家雏形的氏族部落,历经夏、商,灭于商纣王时期。
徐州的烹饪文化发展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楚辞?天问》说:彭祖善调羹,以事帝尧,为尧所赏,封于彭城。
彭铿是中国第一位专业厨师,如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并有雉羹、羊方藏鱼等名菜传世。
几千年前的徐州已经成为人类生产和饮食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料记载,当年“烹子事主”的易牙,晚年落脚于此,后世有纪念他的店铺“易牙居”,在徐州文亭街尚有“易牙五味鸡”等名菜。
桓公诸侯的“八盘五簋”筵席,沿用至今。
在刘邦,项羽相争的楚汉时期,项羽称霸,定都彭城。
汉代,徐州的烹调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西汉时,有十余代楚王与彭城王定都徐州。
当时的菜点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由此可见,汉代徐州烹饪技术发达,有过很多美食家、厨师。
徐州气候温和,河流纵横,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徐州古传原料歌记有“东猪西羊青山鸡”,并有闻名全国的“苔干”及“四孔鲤鱼”,均属徐州名产。
近代,徐州烹饪业迅速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各式酒席风格各异,像“鹿呜宴”、“八盘五簋”、“大十样”、“五吉宴”、“释家素宴”等。
烹调的基本功烹调技术的基本功包括:1.刀工技术;2.投料技术;3.上浆、挂糊技术;4.掌握火候技术;5.勾芡泼汁技术;6.调味的时间和数量掌握技术;7.翻勺技术和装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