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以下儿童常见22种心理问题专业文档.docx

合集下载

儿童常见的22种心理疾病

儿童常见的22种心理疾病

儿童常见的22种心理疾病儿童健康成长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除了要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外,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虽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很多家长重视的是如何有效地工作来赚钱养家,给予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很多儿童会出现诸如语言发育迟缓、分离性焦虑之类的心理疾病,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

1分离性焦虑儿童在出生之后,如果和某个人待的时间非常长,比如妈妈、爸爸、奶奶等。

而这些人突然离开儿童时,儿童就会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主要表现是:烦躁不安、哭闹不止、一直发脾气。

如果症状比较轻,家长可以通过自己行为、语言来让儿童建立安全感,比如抱着孩子轻声说“爸爸在,爸爸陪你玩”,再向儿童解释情况,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如果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到医院进行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若是仍不能奏效,可在医生监护下服用一些诸如盐酸舍曲林片之类的抗焦虑药物。

2攻击倾向攻击倾向,主要表现是骂人、打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玩具等。

针对该种情况,需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在出现骂人、打人行为时,给予必要的惩罚,千万不能姑息迁就,否则会纵容其下次再次犯错,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手段,比如让其闭门思过、取消其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切忌用体罚,因为这可能会给儿童树立新的攻击性榜样;重视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需要文明用语,在观看节目时,尽量选一些和谐的,避免多看武打片、暴力片。

3退缩倾向退缩倾向,表现为害羞、担心、不愿意接触、尝试新事物,针对该种情况,需要家长尽量多为孩子创造条件,比如经常出去游玩、给孩子多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但是要留给孩子成长的机会,不能指望短期内起作用。

4过分依赖表现为儿童对家长,特别是父母的过度依赖,这种情况需要尽早诱导培养自我处理问题能力,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有足够安全感之后,孩子才有信心战胜困难,才能独立处理困难和面对困境。

六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二十种心理疾病

六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二十种心理疾病

六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二十种心理疾病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

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

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1 咬指甲【案例】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

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

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

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

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形成原因】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

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zl/转载请保留【专家支招】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

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

您的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搜索的一篇关于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文章,希望家长们注意下孩子们的心理。

育儿专家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1.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生化食物 /zt2011/shijie/recipe.htm性识别障碍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

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退缩行为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

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

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

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

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

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

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睡行症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

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

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

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小学生常见的20条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小学生常见的20条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小学生常见的20条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1. 分离焦虑•表现:不愿意离开父母,上学时哭闹,害怕独处,经常感到不安。

•原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父母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

•后果:影响学习和社交,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和自信心下降。

•教育及应对:o逐步适应:提前带孩子参观学校,熟悉校园环境。

o正面鼓励:表扬孩子在学校取得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o建立信任:与孩子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让孩子知道父母会按时接他们回家。

•预防:o培养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如整理书包、穿衣等。

o提前准备:在开学前与孩子讨论学校的日常生活,减轻恐惧感。

2. 学习压力•表现: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下滑,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

•原因:作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家长期望过高。

•后果:可能导致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教育及应对:o合理安排: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过度压力。

o情感支持: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予鼓励和支持,减轻心理负担。

o兴趣引导: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预防:o家校合作: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解决问题。

o减压活动: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和户外游戏,释放压力。

3. 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不合群,经常被同学排斥或欺负,情绪低落。

•原因:性格内向,社交技能不足,同伴关系紧张。

•后果:可能导致孤独感、自卑感,影响心理健康。

•教育及应对:o社交技能:教孩子如何与人交往,如分享、合作、表达感受等。

o情感支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帮助和安慰。

o积极干预:发现欺凌行为时,及时与学校沟通,寻求解决办法。

•预防:o团队活动:组织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o情感教育: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4. 自卑感•表现:对自己评价过低,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失败。

•原因:家庭环境不支持,同伴比较,学习成绩不佳。

•后果:可能导致自信心下降,影响学业和社交。

•教育及应对:o正面肯定: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增强自信心。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2007-5-15 21:46:24)[发送到微博]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咨询和心理医生。

以下给各位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的症状: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完整word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完整word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困惑、烦恼、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

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

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

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1.2 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

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

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

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1 / 4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宝贝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

您的宝贝有心理上的问题吗?育儿专家黄哲说:宝贝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宝贝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宝贝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宝贝常见的心理疾病:1.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宝贝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宝贝。

4.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2 / 46.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宝贝,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宝贝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很实用)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6岁

(很实用)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6岁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

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

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1 咬指甲【案例】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

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

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

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

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形成原因】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

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

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6岁以下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6岁以下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6岁以下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6 岁以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初步接触和认识世界,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了解这些常见问题,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分离焦虑是 6 岁以下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

当孩子与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离时,会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恐惧。

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时,可能会大哭大闹,不愿意让家长离开。

这是因为他们对新环境感到陌生,缺乏安全感。

家长可以通过提前带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逐步增加分离时间等方式来帮助孩子缓解这种焦虑。

任性和脾气暴躁也是较为常见的情况。

孩子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止。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家长需要耐心引导,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通过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恐惧心理在这个年龄段也不少见。

孩子可能会害怕黑暗、害怕独处、害怕某些动物等。

这种恐惧可能源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或者曾经的不良经历。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慰和陪伴,帮助他们克服恐惧。

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比如打人、咬人。

这往往是他们在尝试与他人交流或者争夺资源时采取的不当方式。

家长要及时制止这种行为,并教育孩子正确的交往方式。

说谎也是部分孩子会出现的问题。

有时候他们可能为了逃避惩罚或者获得关注而说谎。

家长要认真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同时要引导孩子树立诚实的品质。

此外,注意力不集中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孩子可能在做一件事情时很快就失去兴趣,难以长时间专注。

这可能与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有关。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社交退缩也是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

有些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显得胆小、孤僻,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这可能是由于性格内向或者缺乏社交经验。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鼓励他们与同龄人交往。

6-12岁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6-12岁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2)对于第二种情况,家长必须反思一下自己,平时是否过于严厉,对孩子的要求与惩罚是否不近 人情。
(3)如果孩子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而经常对你说“妈妈,老师今天念我的作文了”之类的话时, 你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你可以说“我不认为事实是这样的”或“是吗,原来老师又念你作文了 啊!”然后置之不理,采取冷处理。事后再给孩子讲撒谎的害处,孩子会听你的。
其次,动画片描绘孩子们理想中的世界。许多孩子都说喜欢美猴王——孙悟空, 因为孙悟空强大无比,可以斩妖除魔,他们希望能像孙悟空那样本领高强,无所不 能。孩子们对动画片中英雄的迷恋与爱戴,体现了他们的英雄崇拜心理,这种英雄 崇拜,体现了他们对理想自我的期待,表明了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孩 子看动画片,也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
三、孩子爱撒谎怎么办?
【心理分析】
1.分不清现实和想象
这类谎言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孩子中,他们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分不清想象和 真实,游走在期待和现实之间无法划清二者界限,容易把想象的事当成真实 的事。例如他可能会对伙伴们说:“我爸爸、妈妈带我去北戴河玩。”实际 上,孩子的意思是:“我希望爸爸、妈妈带我去北戴河玩。”“爸爸、妈妈, 老师让我当班长。”实际上他心里想的是:“我要是当了班长,妈妈会多骄 傲啊。”更常听到“我爸爸是大力水手,一脚能把房子踢塌,连警察都不是 他的对手”之类的谎言,他们的夸张、吹牛充满了童趣。
一、孩子沉迷于电视怎么办?
【对策】
1.有选择地看电视 据研究,有两种节目特别适合儿童收看:一类是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小红帽》等儿童文学
名著和童话改编的故事片;另一类是知识性节目,比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让儿童观看情感片或武打片等成人节目,以免对孩子身心产生不健 康影响。父母可以提前查看节目表,列出一些全家可以一起观看的节目——非暴力的、制作精 良的节目,这些节目可以增加知识、增广见闻,有助于孩子社会技巧的培养。

22种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_儿童心理出现问题怎么疏导

22种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_儿童心理出现问题怎么疏导

22种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_儿童心理出现问题怎么疏导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在增添了喧嚣的同时也变得浮躁,成人和儿童的心理也或多或少的承受着各式各样的压力和不良情绪,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时的发散势必会产生负性情感的淤积,对工作学习、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22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你知道哪些?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22种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_儿童心理出现问题怎么疏导,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22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1.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6岁以下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6岁以下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健康及6岁以下儿童 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或障碍》
一、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1、什么是健康及心理健康? 2、什么是心理? 3、如何判断心理是否正常? 4、心理康?
WHO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是 没有躯体病,而是身体上、心理 (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均处于 完好状态。 心理上、社会适应上完好称 为心理健康。
2、什么是心理?
⑴ 心理过程 ①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 想象、思维 ② 情绪(情感)过程: ③ 意志过程:
心理活动
① 个性倾向: 需要、动机、兴趣、 理想、信念、世界观
⑵ 个性心理
② 个性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包括智力、社会适应技能)
3、如何判断心理是否正常?
认知、情绪(情感)、 意志、行为是否符合年龄、性 别、环境等。
3、睡眠障碍
1)常见形式:夜醒(不能连续地整夜睡眠 )、 夜惊(睡眠中突然出现的短暂性惊扰症状) 、 梦魔(作了内容恐怖的梦而引起的焦虑或恐 惧发作)和梦游(在睡眠中起床行走等)。 2)预防办法:(1)创造良好睡眠环境,(2) 培养良好睡眠习惯(如,让孩子独立睡觉, 不要一哭就抚拍等), (3)避免白天玩得 过于疲劳或睡眠太晚,(4)防止孩子过度紧 张焦虑、(5)白天少看有恐怖情景的书籍电 视剧等,(6)及时治疗身体疾病。 3)处理办法:对夜惊梦魔梦游者,适当安慰, 但不必当时即详问原因,让其重新入睡,频 繁发生者应该看心理医生
5、口吃
1)口吃的表现:说话时反复某词、不流畅,发 生言语节律性异常,有时伴继发性奋力动作; 并伴有人际交往不适应及情绪不良。多见于3 岁左右(2-8岁) 2)孩子口吃的主要原因:(1)模仿;(2)精 神紧张;(3)思维与语言发展不平衡;(4) 遗传;(5)铅中毒。 3)口吃的处理:主要是改善语言环境,医生可 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彻底治疗口吃还必须先改 变急性子的毛病。严重者可以加用药物治疗。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童常见⼼理问题⼉童常见⼼理问题 ⼉童常见⼼理问题⼀: ⼉童常见⼼理问题⼀: 现代社会中,⼉童⼼理问题和⼼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很多年轻的⽗母⾯对孩⼦出现的异常⾏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理医⽣。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 6 岁以下的孩⼦常见的⼼理疾病: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 1.咬指甲咬指甲是⼉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为,男⼥⼉童均可发⽣。

程度轻重不⼀,重者可引起局部出⾎,甚⾄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指吮吸⼿指在婴⼉期是⼀种常见的现象,到 2―3 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种不良的⾏为偏差。

3.屏⽓发作是指婴幼⼉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之后出现屏⽓,呼吸暂停,⼝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 分钟,长则2 分钟到 3 分钟。

多见于2 岁以内的孩⼦。

4.⼝吃是指说话时⾔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童期常见的语⾔障碍。

约有半数⼝吃的⼉童在 5 岁前发病。

5.⾔语发育延迟是指⼉童⼝头语⾔出现较同龄正常⼉童迟缓,发展也⽐正常⼉童缓慢。

⼀般认为 18 个⽉不会讲单词,30个⽉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能⼒的孩⼦,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不讲话,但在家⾥讲话。

这种⼼理问题多在 3-5 岁时起病。

7.遗尿症指 5 岁以上的孩⼦还不能⾃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天有时也尿湿裤⼦。

多见于 5-10 岁的⼉童,男孩多于⼥孩。

8.抽动症指局限于⾝体某⼀部位的⼀组肌⾁或两组肌⾁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 岁以上的⼉童,男孩多于⼥孩。

9.⼊睡困难是指⼉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岁以下儿童常见的22 种心理问题(专业文档)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下是儿童常见的心理问
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 6 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
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 2-3 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
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
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 1 分钟,长则 2 分钟到 3 分钟。

多见于 2 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
的儿童在 5 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 18 个月不会讲单词, 30 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 岁时起病。

遗尿症
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 5-10 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
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 5 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
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
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 2 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

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 5-12 岁儿童。

梦魇
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
眠障碍。

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

偏食在儿童
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 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 10%左右。

拔毛癖
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

多见于 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
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 3-6 岁出现第一个高峰, 10-11 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

这种
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

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
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

男女儿童
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

排尿次数
可以从正常的6-8 次增加到 20-30 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
几滴。

以 4-5 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

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
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
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

多见于 3 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
为特征的疾病。

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 4-5 :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
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
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
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 1977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
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
满状态”;到 20 世纪 90 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 21 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同时,大家保持好心情锻炼好身体,一定会健健康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去医院咨
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