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初一上册动点问题
2023学年浙江七年级数学上学期专题训练专题01数形思想之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解析版)
专题01数形思想之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专练(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2021·河南)线段15AB =,点P 从点A 开始向点B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点Q 从点B 开始向点A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2AP PQ =时,t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307或6 【分析】根据时间与速度可以分别表示出AP 、BQ ,结合2AP PQ =分别从相遇前和相遇后,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计算出t 的值. 【详解】解:此题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如图1,点P 、Q 相遇前,由题意得AP =t ,BQ =2t ,PQ =AB -AP -BQ , 当2AP PQ =时,t =2(15-t -2t), 解得t =307; ①如图2,点P 、Q 相遇后,由题意得AP =t ,BQ =2t ,PQ =AP +BQ -AB , 当2AP PQ =时,t =2(t +2t -15), 解得t =6. 综上所述:t 的值为307或6. 故答案为:307或6. 【点睛】此题考查了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正确理解题意,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2.(2021·全国)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巧点”.(1)线段的中点__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2)如图2,已知AB=15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运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s),当t=__s时,Q为A,P 的“巧点”.【答案】是7.5或45 7【分析】(1)根据“巧点”的定义即可求解;(2)设A点为数轴原点,作数轴,设运动时间为t秒;t最大=7.5,A:0,P:0+2t=2t,Q:15﹣t,分①Q为AP中点;①AQ=2PQ;①PQ=2AQ;进行讨论求解即可.【详解】解:(1)若线段中点为C点,AB=2AC,所以中点是这条线段“巧点”(2)设A点为数轴原点,作数轴,设运动时间为t秒;t最大=7.5,A:0,P:0+2t=2t,Q:15﹣t,①Q为AP中点,20152tt+-=,①t=7.5;①AQ=2PQ,AQ=15﹣t﹣0=15﹣t,PQ=2t﹣(15﹣t)=3t﹣15,①AQ=2PQ,①15﹣t=2(3t﹣15),①457t=;①PQ=2AQ,得3t﹣15=2(15﹣t),①t=9>7.5(舍去).综上所述:t=7.5或457.故答案为:(1)是;(2)7.5或457.【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两点间的距离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二、解答题3.(2021·江苏七年级期末)(新知理解)如图①,点M 在线段AB 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 、AM 和BM ,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M 是线段AB 的“奇点”. (1)线段的中点______这条线段的“奇点”(填“是”或“不是”) (初步应用)(2)如图①,若18CD cm =,点N 是线段CD 的奇点,则______CN cm =; (解决问题)(3)如图①,已知15AB cm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1/cm s 速度沿AB 向点B 匀速移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2/m s 的速度沿BA 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 ,请直接写出t 为何值时,A 、P 、Q 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奇点?【答案】(1)是;(2)6或9或12;(3)3t =或307或154或458或457或6 【分析】(1)根据“奇点”的定义即可求解;(2)分①当N 为中点时, ②当N 为CD 的三等分点,且N 靠近C 点时,③当N 为CD 的三等分点,且N 靠近D 点时,进行讨论求解即可;(3)分①由题意可知A 不可能为P 、Q 两点的巧点,此情况排除;②当P 为A 、Q 的巧点时;③当Q 为A 、P 的巧点时;进行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1)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这个点为该线段的“奇点”, ∴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奇点”,(2)18CD =,点N 是线段CD 的奇点, ∴可分三种情况,①当N 为中点时,11892CN =⨯=,②当N 为CD 的三等分点,且N 靠近C 点时,11863CN =⨯=,③当N 为CD 的三等分点,且N 靠近D 点时,218123CN =⨯=(3)15AB =,t ∴秒后,(),15207.5AP t AQ t t ==-≤≤,①由题意可知A 不可能为P 、Q 两点的巧点,此情况排除; ②当P 为A 、Q 的巧点时,有三种情况;1)点P 为AQ 中点时,则12AP AQ =,即()11522t t =-,解得:154t s = 2)点P 为AQ 三等分点,且点P 靠近点A 时,则13AP AQ =,即()11523t t =-,解得:3t s = 3)点P 为AQ 三等分点,且点P 靠近点Q 时,则23AP AQ =,即()21523t t =-,解得:307t s = ③当Q 为A 、P 的巧点时,有三种情况;1)点Q 为AP 中点时,则12AQ AP =,即1522tt -=,解得:6t s =2)点Q 为AP 三等分点,且点Q 靠近点A 时,则13AQ AP =,即1523t t -=,解得:457t s = 3)点Q 为AP 三等分点,且点Q 靠近点P 时,则23AQ AP =,即21523t t -=,解得:458t s = 【点睛】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4.(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背景知识)数轴上A 、B 两点在对应的数为a ,b ,则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AB b a =-.(问题情境)已知点A 、B 、O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4、10和0,点M 、N 分别从O 、B 出发,同时向左匀速运动,点M 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N 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0t >). (1)填空:①OA = OB = ;①用含t 的式子表示:AM = ;AN = ; (2)当t 为何值时,恰好有2AN AM =; (3)求410t t -++的最小值.【答案】(1)①4,10;①4t -,143t -;(2)6或225;(3)14 【分析】(1)①由题意可直接进行求解;①由题意可得点M 在数轴表示的数为-t ,点N 在数轴表示的数为10-3t ,然后根据数轴上的两点距离可求解;(2)由(1)可分点M 在点A 的右边、点M 在点A 的左边和点M 、N 都在点A 的左边,然后列方程求解即可;(3)由410t t -++可看作是t 到10-和4的距离,进而可分当10t <-时,当104t -≤≤时和当4t >时,然后进行求解比较即可. 【详解】解:(1)①由点A 、B 、O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4、10和0,可得:404,10010OA OB =--==-=, 故答案为4,10;①由点M 、N 分别从O 、B 出发,同时向左匀速运动,点M 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N 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可得点M 、N 的运动路程分别为:t ,3t ;①点M 在数轴表示的数为-t ,点N 在数轴表示的数为10-3t , ①4,143AM t AN t =-=-, 故答案为4t -,143t -;(2)由(1)可得:当点N 追上点M 时,则有()3110t -=,解得:5t =,①①当点M 在点A 的右边时,即04t <<,则有()14324t t -=-,解得:6t =(不符合题意,舍去);①当点M 在点A 的左边时,即4t >,则有()14324t t -=-,225t =>4,符合题意; ①当点N 追上点M 后,即5t >,点M 、N 都在点A 的左边,则有()31424t t -=-,解得:6t =>5,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当2AN AM =时,225t =或6t =; (3)由410t t -++可看作是t 到10-和4的距离,则有: 当10t <-时,41041026t t t t t -++=---=--无最小值;当104t -≤≤时,41041014t t t t -++=-++=, 当4t >时,41041026t t t t t -++=-++=+,无最小值, 综上所述:当当104t -≤≤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1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两点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线段的和差关系,熟练掌握数轴上的两点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线段的和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5.(2021·湖南七年级期末)如图,直线l 上有A ,B 两点,AB =18cm ,点O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OA =2OB .(1)OA = _______cm ,OB =________cm .(2)若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点C 不与A ,B 重合),且AC =CO +CB ,求CO 的长; (3)若动点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为3cm /s ,点Q 的速度为2cm /s ,当点P 与点Q 重合时,P ,Q 两点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求当t 为何值时,2OP -OQ =6(cm)?【答案】(1)12,6;(2)2cm ;(3)1.5s 或9s 【分析】(1)由于AB =18cm ,点O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OA =2OB ,则OA +OB =3OB =AB =18cm ,依此即可求解;(2)根据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点C 不与A ,B 重合),分两种情况:①点C 在线段OA 上时;①点C 在线段OB 上时,根据AC =CO +CB 即可求解;(3)根据题意分三种情况讨论:①点P 在AO 之间时,即0≤t <4时,①点P 在OB 之间时,即4≤t <6时,①点P 在AB 延长线上时,即6≤t ≤18时,分情况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解(1)①AB=18, OA =2OB ①2OB+OB=18, ①OB=6,OA=12 故答案为:12,6; (2)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如图,点C 在线段OA 上时, ①AC =CO +CB , ①AC = CO +(CO +OB ), ①AO -CO = CO +(CO +OB ) ①3CO=AO -OB , OC =()112623⨯-=;①如图,点C 在线段OB 上时, ①AC =CO +CB ,①AC = CO +(OB - CO ), 即AO +CO = CO +(OB - CO )①CO= OB -AO =-6不符合题意,舍掉, 综上所述,CO 的长是2; (3)由题意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点P 在AO 之间时,即0≤t <4时, 得()()2123626t t --+=,解得t =1.5; ①点P 在OB 之间时,即4≤t <6时, 得()()2312626t t --+=,解得t =9(舍去) ①点P 在AB 延长线上时,即6≤t ≤18时, 得()()2312626t t --+=,解得t =9. 综上所述,当t 为1.5s 或者9s 时,2OP -OQ =6(cm ).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和差的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直线上的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注意分情况讨论.6.(2021·湖北七年级期末)已知: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数a ,点B 表示数b ,AB 表示A 点和B 点之间的距离,且a ,b 满足()2230a b a +++=.(1)求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 ,且2AC BC =,求点C 表示的数;(3)一小球甲在数轴上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 处以7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当甲乙两小球开始运动时,立即在点P 和点B 处各放一块挡板,其中点P 所表示的数为1-,当球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问:t 为何值时,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为4.【答案】(1)8;(2)点C 表示的数为103或14;(3)t 为12s 或32s 时,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为4. 【分析】(1)由()2230a b a +++=可得2,6a b =-=,进而问题可求解;(2)由题意易得点C 在点A 的右侧,可分当点C 在线段AB 上和在线段AB 外,进而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可进行列方程求解;(3)由题意得:=1V 甲个单位/秒,=7V 乙个单位/秒,则有它们相遇的时间为1s ,进而可分①当它们未碰到挡板P ,即01t <<,①当它们碰到挡板P 后,即1t >,然后根据题意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解:(1)①()2230a b a +++=, ①20,30a b a +=+=, ①2,6a b =-=,①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28AB =--=,(2)由2AC BC =得点C 在点A 的右侧,设点C 表示的数为x ,即AC=x+2,则有: ①当点C 在线段AB 上,则BC=6-x , ①()226x x +=-,解得:103x =, ①当点C 在线段AB 外,则BC=x -6, ①()226x x +=-,解得:14x =,综上所述:当2AC BC =时,点C 表示的数为103或14;(3)由题意得:=1V 甲个单位/秒,=7V 乙个单位/秒, ①它们相遇的时间为:()178t +=,解得:=1t , ①它们同时碰到挡板P ,当它们之间的距离为4时,则有: ①当它们未碰到挡板P ,即01t <<,①478t t ++=,解得:1=2t ,①当它们碰到挡板P 后,即1t >, ①1774t t -+-=,解得:32t =,综上所述:当t 为12s 或32s 时,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为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两点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线段的和差关系,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线段的和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7.(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如图1,M ,N 是直线l 上的两个点,且10MN =.线段AB (A 在B 的左侧)可以在直线l 上左右移动.已知5AB =,点C 是AN 的中点.(1)如图2,当B 与N 重合时,AM = ,BC = ;(2)在图2的基础上,将线段AB 沿直线MN 向左移动(05)a a <<个单位长度得到图3.①若3a =,求AM 和BC 的长; ①若2BC =,则a 的值是 .(3)在图2的基础上,将线段AB 沿直线MN 向右移动0b b >()个单位长度.请直接写出AM 与BC 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5,2.5;(2)①AM =2,BC =1;①1;(3)AM=2BC . 【分析】(1)当B 与N 重合时,AM=MN -NA=5,由点C 是()AN AB 的中点.由5AB =,可得AC=BC=1AB=2.52;(2)①由线段AB 沿直线MN 向左移动(05)a a <<个单位长度,可得BN=3a =可求AM =MN -AN =2,由点C 是AN 的中点.NC=AC=1AN=42,可求BC ;①由2BC =,()1522BC CN BN a a =-=+-=解方程即可; (3)又线段AB 沿直线MN 向由移动0b b >()个单位长度,BN=b ,可得AN= 5-b ,可求AM =MN -AN=5+b ,由点C 是AN 的中点.可求NC=AC=()15-2b ,可求BC =CN+BN=()15+2b 即可. 【详解】解:(1)当B 与N 重合时,AM=MN -NA=MN -BA=10-5=5, ①点C 是AN 的中点. ①点C 是AB 的中点, ①5AB =,①AC=BC=11AB=5=2.522⨯,故答案为:5,2.5;(2)①①线段AB 沿直线MN 向左移动(05)a a <<个单位长度, ①3a =, ①BN=3a =,①AN=AB+BN=5+a =8,①AM =MN -AN=MN -(AB+BN )=10-(5+3)=2, ①点C 是AN 的中点.①NC=AC=11AN=8=422⨯,BC =CN -BN=4-3=1;①①2BC =,()115222BC CN BN AN BN a a =-=-=+-=, 即()1522a a +-=, 524a a +-=,a =1,故答案为:1;(3)①线段AB 沿直线MN 向由移动0b b >()个单位长度, ①BN=b ,①AN=AB -BN=5-b ,①AM =MN -AN= 10-(5-b )=5+b , ①点C 是AN 的中点. ①NC=AC=()11AN=5-22b ,①BC =CN+BN=()()1155+22b b b -+=, ①AM=2BC .故答案为:AM=2BC .【点睛】本题考查与线段有关的动点与动线问题,掌握线段的中点定义,会根据线段和差列方程,理解线段和差是解题关键.8.(2021·贵州)如图,在数轴上点A ,点B ,点C 表示的数分别为2,1,6.-(1)线段AB 的长度为 个单位长度,线段AC 的长度为 个单位长度.(2)点P 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从A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018)≤≤.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点P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 线段BP 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3)点M ,点N 都是数轴上的动点,点M 从A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N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负方向运动.设点,M N 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x 秒当点,M N 两点间的距离为13个单位长度时,求x 的值,并直接写出此时点M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答案】(1)3;8;(2)-2+t ;(3-t )或(t -3);(3)10.【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线段AB的长度,线段AC的长度;(2)由题意,先求出点P表示的数,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点P运动的路程,再分点P在点B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求解;(3)根据等量关系点M、N两点间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线段AB的长度为1-(-2)=3个单位长度,线段AC的长度为6-(-2)=8个单位长度;(2)根据题意,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2+t;线段BP的长为:当t≤3时,BP=3-t;当t>3时,BP=t-3,(3)依题意有:4x+3x-8=13,解得:x=3.此时点M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2+4×3=10.故答案为:(1)3;8;(2)-2+t;(3-t)或(t-3).【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9.(2021·广东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6(1)求线段AB的长;(2)已知点P为数轴上点A左侧的一个动点,且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请你画出图形,并探究MN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线段MN的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答案】(1)8;(2)见解析;MN的长度不会发生改变,线段MN=4.【分析】(1)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较大数与较小数的差;(2)根据中点的意义,利用线段的和差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AB=|﹣2﹣6|=8,答:AB的长为8;(2)MN的长度不会发生改变,线段MN=4,理由如下:如图,因为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所以MA=MP=12PA,NP=NB=12PB,所以MN=NP﹣MP=12PB﹣12PA=12(PB﹣PA)=12AB=12×8=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线段中点的意义,熟练掌握两点间距离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中点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10.(2021·全国)如图,射线OM上有A、B、C三点,满足OA=40cm,AB=30cm,BC=20cm.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2cm/秒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O上向点O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O时,点P,Q停止运动.(1)当点P与点Q都同时运动到线段AB的中点时,求点Q的运动速度;(2)当P A=2PB时,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的中点,求点Q的运动速度;(3)自点P运动到线段AB上时,分别取OP和AB的中点E、F,求OB APEF的值.【答案】(1)点Q的运动速度为1411cm/s;(2)点Q的运动速度为1110cm/s或116cm/s;(3)2【分析】(1)设经过ts,点P与点Q都同时运动到线段AB的中点,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BQ=15cm,求得CQ=35cm,于是得到结论;(2)设Q的速度为v,经过ts后,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的中点,点O对应数轴上的0,点A 对应数轴上的40,点B 对应数轴上的70,点C 对应数轴上的90,点P 对应数轴上的2t ,点Q 对应数轴上的90﹣vt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即可求出v 的值; (3)设经过ts 时,点P 在AB 之间,点O 对应数轴上的0,点A 对应数轴上的40,点B 对应数轴上的70,点C 对应数轴上的90,点P 对应数轴上的2t ,由于OP 和AB 的中点E ,F ,所以点E 对应数轴上的t ,点F 对应数轴上的55,从而可知EF =55﹣t ,AP =2t ﹣40,OB =70,代入原式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解:(1)①AB =30cm ,1152AP BQ AB cm ∴===, ①CQ =BC +BQ =35cm ,设经过ts ,点P 与点Q 都同时运动到线段AB 的中点, ①OP =OA +P A =40+15=55(cm ), ①t =552(s ), ①点Q 的运动速度=35÷552=1411(cm /s ); 答:点Q 的运动速度为1411cm /s ; (2)设Q 的速度为v ,经过ts 后,点Q 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 的中点,点O 对应数轴上的0,点A 对应数轴上的40,点B 对应数轴上的70,点C 对应数轴上的90, ①点P 对应数轴上的2t ,点Q 对应数轴上的90﹣vt , ①点Q 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 的中点, ①702=90﹣vt , ①vt =55, ①2PB =P A ,①2|2t ﹣70|=|2t ﹣40|, ①解得:t =50或t =30, 当t =50s 时, 此时v =1110, 而点Q 到达O 点所需要时间为90011s >50s , 当t =30时, 此时v =116,而点Q 到达O 点所需要的时间为54011>30s , 综上所述,当v =1110或v =116cm /s ; (3)设经过ts 时,点P 在AB 之间,点O 对应数轴上的0,点A 对应数轴上的40,点B 对应数轴上的70,点C 对应数轴上的90,①点P 对应数轴上的2t , ①OP 和AB 的中点E ,F ,①点E 对应数轴上的t ,点F 对应数轴上的55, ①EF =55﹣t ,AP =2t ﹣40,OB =70, ①原式=70(240)55t t---=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形结合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1.(2021·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A ,B 两地相距a 千米,C 地在AB 的延长线上,且3BC a =千米,D 是A 、C 两地的中点.(1)求AD 长(结果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2)若90BD =千米,求a 的值.(3)甲、乙两车分别从A 、D 两地同时出发,都沿着直线AC 匀速去C 地,经4小时甲追上乙.当甲追上乙后甲马上原路返回,甲返回行驶1小时时发现甲车距D 地50千米,已知600a =千米,求乙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答案】(1)2=3AD a 千米;(2)270a =千米;(3)乙车平均速度为50km/h 或503km/h 【分析】(1)由题意易得43AC a =千米,进而根据点D 是A 、C 的中点可求解; (2)由(1)23AD a =千米,则有2133BD a a a =-=千米,然后由BD=90千米可求解;(3)由题意易得22600=40033AD a ==⨯km ,11600=20033BC a ==⨯km ,进而可得1小时内甲比乙多行驶100km ,设乙速度为xkm/h ,则甲速度为(x +100)km/h ,然后可得甲距离A 为()()()41001003300x x x +-+=+km ,则可分①甲在D 地左50km ,①甲在D 地右50km ,最后列方程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解:(1)AB a =千米,3BC a=千米,43AC a ∴=千米,D 是A 、C 两地的中点,1223AD AC a ∴==千米; (2)由(1)23AD a =千米,BD AB AD =-, 2133BD a a a ∴=-=千米,90BD =千米, 1=903a ∴ =270a ∴(3)600a =,22600=40033AD a ∴==⨯km ,11600=20033BC a ==⨯km ,由题甲、乙之间相距400km ,4小时后甲追上乙,∴1小时内甲比乙多行驶100km ,∴设乙速度为xkm/h ,则甲速度为(x +100)km/h ,由题知,甲返回行驶了1h ,∴甲距离A 为()()()41001003300x x x +-+=+km ,甲车距D 地50km ,∴甲可能在D 地左50km 或右50km ,①甲在D 地左50km ,此时甲距离A 为5040050=350AD -=-,3300350x +=,解得:503x =, ①甲在D 地右50km ,此时甲距离A 为5040050=450AD +=+,3300450x +=,解得:50x =,综上所述:乙车平均速度为50km/h 或503km/h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线段的和差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线段的和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2.(2021·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已知A,B是数轴上两点,点A在原点左侧且距原点20个单位,点B在原点右侧且距原点100个单位.(1)点A表示的数是:;点B表示的数是:.(2)A,B两点间的距离是个单位,线段AB中点表示的数是.(3)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点A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C处相遇,求点C表示的数.【答案】(1)-20,100.(2)120,40;(3)28.【分析】(1)根据点的位置确定符号和值即可;(2)用两个点表示的数相减即可,求出中点到A的距离,再求中点表示的数;(3)求出相遇的时间,再求出C点与A的距离,即可求出C点表示的数.【详解】解:(1)①点A在原点左侧且距原点20个单位,点B在原点右侧且距原点100个单位,①点A表示的数是:-20;点B表示的数是:100.故答案为:-20,100.(2)A,B两点间的距离是100-(-20)=120;线段AB中点到A的距离是120÷2=60,线段AB中点表示的数为-20+60=40;故答案为:120,40;(3)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遇的时间为120÷(4+6)=12(秒)点C距A的距离为12×4=48,点C表示的数为-20+48=28.【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数轴上点表示的数的意义,会求两点间的距离.13.(2021·江苏七年级期末)如图1,线段AB=20cm.(1)点P沿线段AB自A点向B点以2cm/s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沿线段BA自B点向A点以3cm/s的速度运动,几秒后,P,Q两点相遇?(2)如图2,AO=PO=2cm,①POQ=60°,现点P绕着点O以30°/s的速度顺时针旋转一周后停止,同时点Q沿直线BA自B点向A点运动,若点P,Q两点也能相遇,求点Q运动的速度.【答案】(1)4秒;(2)8cm/s或52cm/s【分析】(1)根据点P,Q的运动路程之和为20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2)要点P,Q相遇,只能点P运动到线段AB上,判断出点P旋转的角度,进而求出点P的运动时间,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设t秒后,P,Q两点相遇,根据题意知,(2+3)t=20,解得,t=4秒,答:4秒后,P,Q两点相遇.(2)①①POQ=60°,①点P绕着点O旋转60°或240°刚好在线段AB,当点P绕着点O旋转60°时,点P和点Q相遇,①点P的旋转了60°÷30°=2秒,则(20﹣4)÷2=8cm/s,当点P绕着点O旋转240°时,点P和点Q相遇,①点P的旋转了240°÷30°=8秒,则20÷8=52cm/s,即:点Q的速度为8cm/s或52cm/s.【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角的和差关系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角的和差关系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14.(2021·陕西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线段24AB=,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B方向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t>),点M为AP的中点.(1)当3t =时,求线段MB 的长度; (2)当t 为何值时,点P 恰好是MB 的中点? (3)当t 为何值时,2AM PB =?【答案】(1)当3t =时,21MB =;(2)当8t =;点P 恰好是MB 的中点;(3)485t =或16t =,2AM PB =. 【分析】(1)如图:当t =3时,先求出AP ,然后再求出AM ,最后根据MB =AB -AM 求解即可; (2)先求出AM =MP =t ,再说明MP PB t ==,然后由3324AB AM t ===即可求得t ; (3)分P 在线段AB 上和P 在线段AB 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解答即可. 【详解】解:(1)当3t =时,326AP =⨯=. ①点M 为AP 的中点,①116322AM AP ==⨯=, ①24321MB AB AM =-=-=. (2)①点M 为AP 的中点, ①11222AM MP AP t t ===⨯=. ①点P 是MB 的中点, ①MP PB t ==, ①3324AB AM t ===, ①8t =;(3)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AM t =,242PB AB AP t =-=-,①()2242t t =-, 解得485t =. 当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AM t =,224PB AP AB t =-=-,①()2224t t =-, 解得16t =. ①485t =或16t =. 【点睛】本题属于直线上的动点问题,主要考查了中点的定义、线段的和差等知识点,正确画出图形并表示出相应线段的长以及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15.(2021·福建七年级期末)(1)如图:若点C 在线段AB 上,线段AC =10cm ,BC =6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2)若点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设BC ﹣AC =a ,请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求MN 的长度(用含a 的式子表示);(3)在(1)的条件下,动点P 、Q 分别从A 、B 两端同时出发,点P 以2cm /s 的速度沿AB 向右运动,终点为B ,点Q 以1cm /s 的速度沿AB 向左运动,终点为A ,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 :CQ =1:2?【答案】(1)线段MN 的长度是8cm ;(2)MN =12a ,理由见解析;(3)当运动143或265时,CP :CQ =1:2 【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得出MN =12(AC +BC ),即可得出答案;(2)直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进而利用MN =NC ﹣MC =1()2BC AC -求出即可;(3)根据动点P 、Q 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用含t 的式子表示出CP 和CQ,再列方程可得结论. 【详解】解:(1)①线段AC =10cm ,BC =6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①12MC AC =,12NC BC =, ①MN 1122MC NC AC BC =+=+ =12(AC +BC )=12×16=8(cm ); 答:线段MN 的长度是8cm ; (2)如图:MN =12a .理由如下:①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①MC =12AC ,NC =12BC , ①BC ﹣AC =a ,①MN =NC ﹣MC =12BC ﹣12AC =1()2BC AC -=12a .(3)①点P 以2cm /s 的速度沿AB 向右运动,点Q 以1cm /s 的速度沿AB 向左运动, 而AC =10cm ,BC =6cm ,CP :CQ =1:2 ①2CP CQ = , 可分为三种情况讨论:当点C 在点P 右侧,点Q 的左侧时,有05t <≤ ,此时102CP t =- ,6CQ t =- ,则2(102)6t t -=- ,解得:143t = ; 当点C 在点P 、Q 的左侧时,有56t <≤ ,此时210CP t =-,6CQ t =-,则2(210)6t t -=-,解得:265t = ; 当点C 在点P 的左侧,Q 的右侧时,有68t <≤ ,此时210CP t =-,6CQ t =-,则2(210)6t t -=-,解得:143t =,舍去, 综上所述,当运动143 或265时,CP :CQ =1:2.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计算,中点的定义,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和中点的定义分情况讨论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6.(2021·天津七年级期末)如图,直线l上有A,B两点,AB=12cm,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OA=2OB.(1)则OA=cm,OB=cm;(2)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C不与点A、B重合),且满足AC=CO+CB,求CO 的长;(3)若动点P从点A出发,动点Q从点B同时出发,都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2cm/s.点Q的速度为1cm/s,设运动时间为t(s)(其中t≥0).①若把直线l看作以O为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的一条数轴,则t(s)后,P点所到的点表示的数为;此时,Q点所到的点表示的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①求当t为何值时,2OP﹣OQ=4(cm).【答案】(1)8,4;(2)43cm;(3)①﹣8+2t,4+t;①1.6或8.【分析】(1)由于AB=12cm,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OA=2OB,则OA+OB=3OB=AB=12cm,依此即可求解;(2)根据图形可知,点C是线段AO上的一点,可设C点所表示的实数为x,分两种情况:①点C在线段OA上时;①点C在线段OB上时,根据AC=CO+C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①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解;①分两种情况:0<t<4(P在O的左侧);4≤t≤12(P在O的右侧);进行讨论求解即可.【详解】解:(1)①AB=12cm,OA=2OB,①OA+OB=3OB=AB=12(cm),解得OB=4,OA=2OB=8(cm).故答案为:8,4;(2)设C点所表示的实数为x,分两种情况:①点C在线段OA上时,①AC=CO+CB,①8+x=﹣x+4﹣x,3x =﹣4,解得x =﹣43;①点C 在线段OB 上时, ①AC =CO +CB , ①8+x =4,解得x =﹣4(不符合题意,舍).故CO 的长是43cm ;(3)①t (s )后,P 点所到的点表示的数为﹣8+2t ;此时,Q 点所到的点表示的数为4+t . 故答案为:﹣8+2t ,4+t ; ①0<t <4(P 在O 的左侧),OP =0﹣(﹣8+2t )=8﹣2t ,OQ =4+t ,2OP ﹣OQ =4,则 2(8﹣2t )﹣(4+t )=4, 解得t =1.6;4≤t ≤12(P 在O 的右侧),OP =﹣8+2t ﹣0=﹣8+2t ,OQ =4+t ,2OP ﹣OQ =4,则 2(2t ﹣8)﹣(4+t )=4, 解得t =8.综上所述,t =1.6或8时,2OP ﹣OQ =4cm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的距离,数轴上点的表示,比较复杂,要认真理清题意,并注意数轴上的点,原点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在数轴上,两点的距离等于任意两点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17.(2021·辽宁七年级期末)如图,数轴上点A 在原点左侧,点B 在原点右侧,且2OA OB =,动点P 、Q 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都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 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点P 与点Q 重合时,P ,Q 两点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1)若点A 表示的数为12-,则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__,线段AB 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2)在(1)的条件下,若122OP OQ AB -=,求t 的值; (3)当点P 在线段AO 上运动时,若AP BP OP -=,请探究线段OP 与线段AB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6;-3;(2)95或13;(3)3AB OP =或9AB OP =,见解析【分析】(1)由点A 表示的数为12-,AO =2OB 可知,可求出OB ,AB 长,从而得出结论; (2)分两种情况:点P 在原点的左侧和右侧时,OP 表示的代数式不同,OQ =6+t ,分别代入2OP ﹣OQ =9列式即可求出t 的值;(3))设线段OB 的长为b ,则2,3OA b AB b == ,分两种情况去绝对值,求出t 的值,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1)①点A 表示的数为12-,AO =2OB , ①AO =12,OB =6, ①AB =18,①线段AB 中点表示的数为3. 故答案是:6;﹣3;(2)当P 、Q 相遇时,()()1262118t =+÷-=(秒),①1118,18922t AB ≤=⨯=.当点P 在AO 上时,122,6OP t OQ t =-=+,①29OP OQ -=,①()()2122169t --+=,95t =,符合; 当点P 在原点O 右侧时,212,6OP t OQ t =-=+, ①29OP OQ -=,()()221269t t --+=, 13t =,符合.综上所述,若29OP OQ -=,t 的值为95或13.(3)设线段OB 的长为b ,则2,3OA b AB b ==. ①点P 在线段AO 上运动,①2,22AP t OP b t ==-.32BP AB AP b t =-=-. 若AP BP <,则AP BP BP AP -=-, ①BP AP OP -=,①()32222b t t b t --=-,解得12t b =.①222OP b t b b b =-=-=, 又①3AB b =, ①3AB OP =;若AP BP >,则AP BP AP BP -=-, ①AP BP OP -=, ①()23222t b t b t --=-,解得56t b =.①5122233OP b t b b b =-=-=.①3AB b =. ①9AB OP =.综上所述,线段OP 与线段AB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3AB OP =或9AB OP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的距离、数轴上点的表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复杂,要认真理清题意,并注意数轴上的点,原点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在数轴上,两点的距离等于任意两点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18.(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如图,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 b ,且,a b 满足2|2|(5)0a b ++-=.(1)点A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2)若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向点A 运动,到达A 点即停止运动,P Q 两点同时出发,且Q 点停止运动时,P 也随之停止运动,求经过多少秒时,,P Q 第一次相距3个单位长度?(3)在(2)的条件下整个运动过程中,设运动时间为t 秒,若AP 的中点为,M BQ 的中点为N ,当t 为何值时,3BM AN PB +=? 【答案】(1)﹣2,5;(2)1秒;(3)1秒或3511秒. 【分析】。
(完整版)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练习1。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解:(1)由题意得点B表示的数为-6;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如图)则AC=5,BC=3,∵AC-BC=AB∴5-3=”14”解得:=7,∴点P运动7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3)没有变化.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7"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 AP-BP=(AP-BP)=AB="7"∴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2。
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______,PC=______.(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当点Q开始运动后,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P、Q两点间的距离.解:(1)PA=t,PC=36—t;(2)当16≤t≤24时PQ=t-3(t—16)=-2t+48,当24<t≤28时PQ=3(t-16)—t=2t—48,当28<t≤30时PQ=72—3(t—16)-t=120-4t,当30<t≤36时PQ=t—[72—3(t-16)]=4t-120.3。
完整版)初一上数学线段动点问题
完整版)初一上数学线段动点问题数学的动点问题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和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 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解:由于P到A和P到B的距离相等,因此P点在A和B的中垂线上,所以P对应的数为1.2) 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求出x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存在。
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的点P在A和B的连线上,且距离A点1.5个单位长度,距离B点3.5个单位长度,所以x的值为-1.5或3.5.3) 当点P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点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解:设P点向左运动t分钟,此时P点的坐标为-x,由于P点到A、B的距离相等,因此有方程|x+1|=|x-3|,解得x=-1.所以P点在数轴上的坐标为-1,此时P点到A、B的距离分别为2和4,距离B点的距离是距离A点的距离的两倍,因此P 点在B点的左侧,P点到B点的距离在不断减小,P点到A点的距离在不断增大。
设t分钟后P点到A、B的距离相等,此时P点的坐标为-x-t,解得t=2/23.2.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是-1,B对应的数是1,一只小虫甲从点B出发沿着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爬行至C点,再立即返回到A点,共用了4秒。
1) 求点C对应的数。
解:小虫甲从B到C再返回A的过程中,共经过的距离为4秒×4个单位长度=16个单位长度,因此C点对应的数为3.2) 若小虫甲返回到A点后作如下运动:第1次向右爬行2个单位长度,第2次向左爬行4个单位长度,第3次向右爬行6个单位长度,第4次向左爬行8个单位长度,…依次规律爬下去,求它第10次所停在点所对应的数。
解:小虫甲第1次向右爬行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D,D点对应的数为3,第2次向左爬行4个单位长度回到点B,第3次向右爬行6个单位长度到达点E,E点对应的数为9,第4次向左爬行8个单位长度回到点A,第5次向右爬行10个单位长度到达点F,F点对应的数为21,以此类推,第10次停在点G,G点对应的数为-11.3) 若小虫甲返回到A后继续沿着数轴的负方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爬行,这时另一只小虫乙从点C出发沿着数轴的负方向以每秒7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爬行,设小虫甲爬行后对应的点为E,小虫乙爬行后对应的点为F。
(完整版)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练习1。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解:(1)由题意得点B表示的数为-6;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如图)则AC=5,BC=3,∵AC-BC=AB∴5-3=”14”解得:=7,∴点P运动7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3)没有变化.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7"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 AP-BP=(AP-BP)=AB="7"∴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2。
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______,PC=______.(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当点Q开始运动后,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P、Q两点间的距离.解:(1)PA=t,PC=36—t;(2)当16≤t≤24时PQ=t-3(t—16)=-2t+48,当24<t≤28时PQ=3(t-16)—t=2t—48,当28<t≤30时PQ=72—3(t—16)-t=120-4t,当30<t≤36时PQ=t—[72—3(t-16)]=4t-120.3。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动点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动点问题1、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则A、B两点之间的表示为距离AB=|a-b|,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2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数轴上表示x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2)若|x-a|+|x+1|的最小值为4,则a=____________;(3)已知数轴上三点M,O,N对应的数分别为-1,0,3,点P为数轴上任意点,其对应的数为x.如果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设t分钟后,(不包括t =0)时点P到N的距离为点P到M的距离的4倍,请求出t值.2、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数6,A、B两点之间距离为10.(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_____(2)若数轴上有一点C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18,则C对应数为________.(3)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问R运动多少秒时,P、R两点之间相距2个单位长度?4、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联盟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此时点B是点A,C的“联盟点”.(1)若点A表示数-3,点B表示的数3,下列各数,-1,0,1所对应的点分别C₁,C2,C3,其中是点A,B的“联盟点”的是_____;(2)点A表示数-10,点B表示的数5,P在为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P在点B的左侧,且点P是点A,B的“联盟点”,求此时点P表示的数;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点P,A,B中,有一个点恰好是其它两个点的“联盟点”,求此时点P表示的数.5、在数轴上有A、B、C、D四个点,分别对应的数为a,b,c,d,且满足a,b到点-7的距离为1(a<b),且(c-12)²与|d-16|互为相反数.(1)填空:a=______,b=______,c=_______,d =_______;(2)若线段AB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线段CD以1单位长度/秒向左匀速运动,并设运动时间为t秒,A、B两点都运动在CD上(不与C,D两个端点重合),若BD=2AC,求t的值;(3)在(2)的条件下,线段AB,线段CD继续运动,当点B运动到点D的右侧时,问是否存在时间t,使BC=3AD?若存在,求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6、如图,半径为1个单位的圆片上有一点A与数轴上的原点B重合,AB是圆片的直径.(1)把圆片沿数轴向左滚动半周,点B到达数轴上点C的位置,点C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2)把圆片沿数轴滚动2周,点A到达数轴上点D的位置,点D表示的数是_______(3)圆片在数轴上向右滚动的周数记为正数,圆片在数轴上向左滚动的周数记为负数,依次运动情况记录如下:+2;-1,+3,-4,+1.①第几次滚动后,A点距离原点最近?第几次滚动后,A点距离原点最远?②当圆片结束运动时,A点的运动路程共有多少?此时点A表示的数是多少?7、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16,0,2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C的距离:PA___;PC = _____(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当点P运动到C时,P、Q两点停止运动.①求当t为何时Q、P两点相遇.②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Q之间的距离.8、已知,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1)求A点到B点的距离;(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①多少秒这两只电子蚂蚁相遇?②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你知道C点对应的数是多少吗?9、如图,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2.(1)距离A点4个单位长度,则点B所对应的数是___;(2)在(1)的条件下,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同时点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当点A运动到-4所在的点处时,点B停止运动,此时A,B两点间距离是________;(3)在(2)的条件下,现在A点静止不动,B点再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时,求经过多长时间A,B两点相距5个单位长度.10、若A、B、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2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好点例如,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好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 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B】的好点,但点D是【B,A】的好点.如图2,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4.(1)数______所表示的点是【M,N】的好点;(2)如图3,A、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20,点B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停止.当t为何值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好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1.2数轴: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课件(共15张PPT)
A
B
C
-40
-10
O
20
(1)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是6,点 B 表示的数是8,则AB中
点表示的数为 7 ; (2)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是6,点 B 表示的数是-8,则AB中
点表示的数为 -1 ;
AC
B
-4 -3 -2 -1 0 1 2 3 4
x
a
x
b
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是 a,点 B 表示的数是 b,则AB中点C
见》(皖司通[X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1)数轴上点 A 的表示的数是6,点 B 的表示的数是8,则
线段AB= 2 ; (2)数轴上点 A 的表示的数是6,点 B 的表示的数是-8,则
线段AB= 14 ;
数轴上点 A 的表示的数是 a,点 B 的表示的数是 b,则线段
AB= |a-b| ;
A
B
-4 -3 -2 -1 0 1 2 3 4
区人民调解“百 会战”活动情况汇报 XX区人民调解“百会战”活动情况报告 XX区人民调解“百日会战”活动情况报 告 我区人民调解“百日会战”工作在区委 、区政 府的大 力支持 下,在省 、市业 务主管 部 门的正确指导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 精神,区 局认真 落实各 项措施 ,确保 我区的 人 民调解“百日会战”活动得到落实。现 将人民 调解“百 日会战 ”活动 开展以 来的具 体
数形结合 转化思想 方程思想 分类讨论
12点15分,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x
a
b
发现: AB =|a-b|
(1)数轴上点 A 的表示的数是6,向右移动8个单位,那么 表示的新数为 14 ; (2)数轴上点 A 的表示的数是6,向左移动8个单位,那么 表示的新数为 -2 ;
2022-2023学年浙江七年级上学期数学重难题型精炼专题02 数轴中的动点问题 专项讲练(含详解)
专题02 数轴中的动点问题专项讲练数轴动点问题本学期必考压轴题型,是高分考生必须要攻克的一块内容,对考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
【解题技巧】数轴动点问题主要步骤:①画图——在数轴上表示出点的运动情况:运动方向和速度;①写点——写出所有点表示的数:一般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向右运动用“+”表示,向左运动用“-”表示;①表示距离——右—左,若无法判定两点的左右需加绝对值;①列式求解——根据条件列方程或代数式,求值。
注意:要注意动点是否会来回往返运动。
题型1. 单动点问题例1.(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A,B(B在A的左侧)是数轴上的两点,点A对应的数为8,且AB=1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M,N始终为AP,BP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t>0)秒,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①B对应的数是-4;①点P到达点B时,t=6;①BP=2时,t=5;①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不变A.1个B.2个C.3个D.4个变式1.(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在数轴上有A,B两点(点B在点A的右边),点C是数轴上不与A,B两点重合的一个动点,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如果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求线段MN的长度.下列关于甲、乙、丙的说法判断正确的是()甲说:若点C在线段AB上运动时,线段MN的长度为1()2b a-;乙说:若点C在射线AB上运动时,线段MN的长度为1()2a b-;丙说:若点C在射线BA上运动时,线段MN的长度为1()2a b+.A.只有甲正确B.只有乙正确C.只有丙正确D.三人均不正确题型2. 单动点问题(规律变化)例2.(2021·浙江温州·七年级期中)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4,点B表示﹣1,点C表示8,P是数轴上的一个点.(1)求点A 与点C 的距离.(2)若PB 表示点P 与点B 之间的距离,PC 表示点P 与点C 之间的距离,当点P 满足PB =2PC 时,请求出在数轴上点P 表示的数.(3)动点P 从点B 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依此类推…在这个移动过程中,当点P 满足PC =2P A 时,则点P 移动 次. 变式2.(2021·浙江嘉兴·七年级期末)一个机器人从数轴原点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前进3步后退2步的程序运动,设该机器人每秒钟前进或后退1步,并且每步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n x 表示第n 秒时机器人在数轴上的位置所对应的数.给出下列结论:①33x =;①51x =;①108104x x <;①20192020x x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题型3. 双动点问题(匀速)例3.(2021·陕西·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七年级期中)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a ,B 点表示数b ,C 点表示数c ,且a ,b 满足|a +3|+(b ﹣9)2=0,c =1.(1)a = ,b = ;(2)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则当x 时,代数式|x ﹣a |﹣|x ﹣b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3)点P 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点Q 到达点C 后,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t ≤8)秒,求第几秒时,点P 、Q 之间的距离是点B 、Q 之问距离的2倍?变式3.(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6.(1)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点A ,点B ,点C ;(2)动点P 从点C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到达点A 后立即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返回到点C ,到达点C 后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①当1t =时,PA 的长为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PB 的长为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PC 的长为____________。
初一数学上册数轴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上册数轴动点问题一、什么是数轴动点问题数轴动点问题呢,就是在数轴这个特定的数学环境里,有一些点是可以动来动去的,然后让我们根据这些点的运动情况去解决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比如说,一个点从数轴上的某个位置开始,按照一定的速度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然后问我们在某个时刻这个点的位置在哪里呀,或者几个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啦之类的。
这就像一群小蚂蚁在数轴这条小路上跑来跑去,我们得搞清楚它们的位置变化情况。
二、常见的题型类型1. 求动点表示的数这种题就是给你一个动点在数轴上的初始位置,还有它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然后让你求出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个动点所表示的数。
比如说,一个点在数轴上表示3,它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经过5秒后,这个点就向右移动了2×5 = 10个单位长度,那这个点表示的数就变成了3+10 = 13啦。
2.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有时候会给你两个动点,它们分别在数轴上运动,然后问你在某个时刻这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这就需要我们先算出这两个动点在那个时刻分别在数轴上的位置,然后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如果是求绝对值距离的话就直接求两个数差的绝对值)。
就像两个人在数轴这条跑道上跑,我们要看看他们之间隔了多远。
3. 动点与线段的关系还有一种题型是关于动点和线段的关系的。
比如说,一个动点在数轴上运动,问这个动点什么时候会在线段的中点上,或者什么时候这个动点会把某条线段分成一定比例的两段。
这就比较复杂啦,我们要综合考虑线段的端点位置、动点的运动情况等很多因素呢。
三、解决数轴动点问题的小技巧1. 画数轴这可是超级重要的一步哦。
把题目中的情况在数轴上画出来,这样我们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各个点的位置关系啦。
就像画画一样,把那些抽象的数字和动点变成我们能看得见的东西。
比如说,题目里说一个点在 -2的位置,另一个点在4的位置,我们就把它们在数轴上标出来,然后再根据动点的运动情况,一点一点地画出它们的新位置。
(完整版)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练习1。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解:(1)由题意得点B表示的数为-6;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如图)则AC=5,BC=3,∵AC-BC=AB∴5-3=”14”解得:=7,∴点P运动7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3)没有变化.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7"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 AP-BP=(AP-BP)=AB="7"∴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2。
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______,PC=______.(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当点Q开始运动后,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P、Q两点间的距离.解:(1)PA=t,PC=36—t;(2)当16≤t≤24时PQ=t-3(t—16)=-2t+48,当24<t≤28时PQ=3(t-16)—t=2t—48,当28<t≤30时PQ=72—3(t—16)-t=120-4t,当30<t≤36时PQ=t—[72—3(t-16)]=4t-120.3。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攻略(浙教版2024)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目录解题知识必备..................................................................................................................................................1压轴题型讲练.. (2)类型一、点的运动时间问题 (2)类型二、单点的规律运动问题 (5)类型三、定值问题 (6)类型四、双点往返运动问题 (10)类型五、数轴的折叠问题................................................................................................................................15压轴能力测评(11题).. (20)1.数轴: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4.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原点左边的数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是正数.5.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如图,A 、B 表示的数为a 、b ,则A 与B 间的距离AB=|a -b|;当a ,b 的大小已知时,“大减小(右减左)”,不知大小时,“绝对值”(两数差的绝对值).6.数轴上两点间中点表示的数如图,C 是AB 的中点,则C 表示的数x=2a b +;理由:AC=BC ,则x -a=b -x ,∴x=2a b +.7.数轴上点移动规律数轴上点向右移动则数变大(增加),向左移动数变小(减小);当数a表示的点向右移动b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向左移动b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例:P从A出发,以2个单位/秒速度向右运动,t秒后达到的点表示的数为:a+2t.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类型一、点的运动时间问题例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 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求: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答案】(1)―4;6―6t.(2)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间的距离及数轴,根据题意得出各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1)由题意知OA=6,OB=AB―OA=10―6=4,因为B点在原点左边,从而得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根据题意则得出点P表示的数;(2)设P点运动t秒时追上点Q,根据题意列方程6t=10+4t,解得t值.【详解】(1)解:∵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则OB=AB―OA=10―6=4,又∵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6t,∵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P所表示的数为:6―6t.(2)设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Q,根据题意,得6t=10+4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变式1-1.已知数轴上有三个点A,B,C,点A表示的数是8,点B到点A的距离为12,点C到A点的距离为7.(1)点B表示的数为 ;(2)点C表示的数为 ;(3)若点A在点B右侧,动点R从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动点P从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R同时出发,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答案】(1)20或―4(2)1或15(3)5秒或19秒【分析】(1)分点B在点A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求解即可;(2)分点C在点A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求解即可;(3)分点C表示1和15两种情况,然后分别求出路程差,再根据路程差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解:当点B在点A的左边,点B表示的数为8―12=―4;当点B在点A的右边,点B表示的数为8+12=20;综上,点B表示的数为20或―4.故答案为:20或―4.(2)解:当点C在点A的左边,点C表示的数为8―7=1;当点C在点A的右边,点C表示的数为8+7=15;综上,点C表示的数为1或15.故答案为:1或15.(3)解:设点R运动a秒时追上点P,当C表示1时,则BC的距离为1―(―4)=5,则有2a―a=5,解得:a=5;当C表示15时,则BC的距离为15―(―4)=19,则有2a―a=19,解得:a=19综上,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所需时间为5秒或19秒.答:点R运动5秒或19秒时追上点P.【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数、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等知识点,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1-2.已知a、b为常数,且满足|a―12|+(b+20)2=0,其中a、b分别为点A、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如图所示,动点E、F分别从A、B同时开始运动,点E以每秒6个单位向左运动,点F以每秒2个单位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a 、b 的值;(2)请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点E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______;点F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______;(3)当E 、F 相遇后,点E 继续保持向左运动,点F 在原地停留4秒后向左运动且速度变为原来的5倍,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E 、F 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时,请求出运动时间t 的值.【答案】(1)a =12,b =―20(2)12―6t ,2t ―20(3)154,133,272,29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列代数式,(1)根据绝对值和平方式的非负性得出a 和b 的值即可;(2)根据点的运动得出代数式即可;(3)分四种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讨论,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方程求解即可.解题的关键是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详解】(1)解: ∵|a ―12|+(b +20)2=0,|a ―12|≥0,(b +20)2≥0,∴a ―12=0,b +20=0,∴a =12,b =―20;(2)解:由题意可知,E 点对应的数为:12―6t ,F 对应的数为―20+2t =2t ―20,故答案为:12―6t ,2t ―20;(3)解:在相遇前:t =[20―(―12)―2]÷(2+6)=154,设t ′时E 、F 相遇,即12―6t ′=2t ′―20;解得t ′=4,①当E 点在F 点左侧时,且F 点没动时,由题意可得,6(t ―4)=2,解得:t =133,②当E 点在F 点左侧时,且F 点已动时,6×(t ―4)―2×5×(t ―4―4)=2,解得:t =272,③当点E 在点F 右侧时,由题意2×5×(t ―4―4)―6×(t ―4)=2,解得:t =292,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t 的值为:154,133,272,292.类型二、单点的规律运动问题例2.一个机器人从数轴原点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前进3步后退2步的程序运动,设该机器人每秒钟前进或后退1步,并且每步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x n 表示第n 秒时机器人在数轴上的位置所对应的数,给出下列结论(1)x 3=3;(2)x 5=1;(3)x 76>x 77;(4)x 103<x 104;(5)x 2018<x 2019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分析】机器人每5秒完成一个循环,每个循环前进1步,n÷5的整数值即前进的步数,余数是1,总步数加1,是2加2,是3加3,是4加2.【详解】依题意得:机器人每5秒完成一个前进和后退,即前5秒对应的数是1,2,3,2,1;根据此规律即可推导判断:(1)和(2),显然正确;(3)中,76÷5=15……1,故x76=15+1=16,77÷5=15……2,故x77=15+2=17,16<17,故错误;(4)中,103÷5=20……3,故x103=20+3=23,104÷5=20……4,故x104=20+2=22,23>22,故错误;(5)中,2018÷5=403……3,故x2018=403+3=406,2019÷5=403……4,故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归纳探索能力,确定循环次数和第n 次的对应数字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1.一动点p 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沿数轴的正方向以前进5个单位,后退3个单位的程序运动,已知p 每秒前进或后退1个单位.设x n 表示第n 秒点p 在数轴的位置所对应的数,如x 4=4,x 5=5,x 6=4,则x 2019为( )A .504B .505C .506D .507【答案】D【分析】先解出点P 每8秒完成一个循环,解出对应的数值,再根据规律推导出答案.【详解】解:依题意得,点P 每8秒完成一组前进和后退,前8个对应的数是1、2、3、4、5、4、3、2;9∼16对应的数是3、4、5、6、7、6、5、4;∵2019=8×252+3,故x 2019=252×2+3=507.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点对应数字的规律探索,弄清题中的基本循环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2-2.如图,在纸面所在的平面内,一只电子蚂蚁从数轴上表示原点的位置O 点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移动,每次移动1个单位,其移动路线如图所示,第1次移动到A 1,第2次移动到A 2,第3次移动到A 3,……,第n 次移动到A n ,则△O A 2A 2019的面积是( )A .504B .10092C .20112D .505【答案】B【分析】根据图可得移动4次完成一个循环,观察图形得出OA4n=2n ,处在数轴上的点为A4n 和A4n-1.由OA2016=1008,推出OA2019=1009,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 观察图形可知: OA4n=2n ,且点A4n 和点A4n-1在数轴上,又2016=504×4,∴A2016在数轴上,且OA2016=1008,∵2019=505×4-1,∴点A2019在数轴上,OA2019=1009,∴△OA2A2019的面积=12×1009×1=1009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数轴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探究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类型三、定值问题例3.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3,B 点表示数1,C 点表示数9.(1)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 点与C 点重合,则点B 与______表示的点重合;(2)若点A 、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1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左运动.①若t 秒钟过后,A ,B ,C 三点中恰有一点为另外两点的中点,求t 值;②当点C 在B 点右侧时,是否存在常数m ,使mBC ―2AB 的值为定值,若存在,求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5;(2)① t =1或4或16;②存在,m =―23.【分析】(1)求出AC 的长度和中点,然后求出中点到点B 的距离即中点到点B 的重合点的距离,即可求得点B 的重合点;(2)①分别以A、B、C为中点,列出方程求解即可;②使mBC―2AB的值为定值,列出等式中的含t项合并为0,从而求出m的值.【详解】(1)AC=9―(―3)=12,12÷2=6,∴AC的中点表示的数为:9―6=3,∵3―1=2,点B的重合点为3+2=5,故答案为:5;(2)解:①由题意可知,t秒时,点A所在的数为:―3―2t,点B所在的数为:1―t,点C所在的数为:9―4t,(1)若B为AC中点,,则1―t=(―3―2t)+(9―4t)2解得t=1;(2)若C为AB中点,,则9―4t=(―3―2t)+(1―t)2解得t=4;(3)若A为BC中点,,则―3―2t=1―t+9―4t2解得t=16;综上,当t=1或4或16时,A、B C②假设存在.∵C在B右侧,B在A右侧,∴BC=9―4t―(1―t)=8―3t,AB=1―t―(―3―2t)=t+4,∴mBC―2AB=m(8―3t)―2(t+4)=8m―8―(3m+2)t,当3m+2=0即m=―2时,3mBC―2AB=8×―8=―40,为定值,3使mBC―2AB的值为定值.故存在常数m=―23【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能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变式3-1.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b,我们把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记AB=|a―b|,且a,b满足|a―1|+(b+2)2=0.(1)a=;b=;线段AB的长=;(2)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c,且c与b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A+PB=PC?若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A和点C分别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和9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t秒钟后,若点A和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那么AB―AC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AB―AC的值.【答案】(1)1,―2,3;(2)―3或―1;(3)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值为2.【分析】(1)根据绝对值及平方的非负性,求出a,b的值,从而求出线段AB的长;(2)设P对应的数为y,再由PA+PB=PC,可得出点P对应的数;(3)根据A,B,C的运动情况即可确定AB,AC的变化情况,即可确定AB―AC的值.【详解】(1)∵|a―1|+(b+2)2=0,∴a―1=0,b+2=0,解得:a=1,b=―2,∴线段AB的长为:1―(―2)=3,故答案为:1,―2,3;(2)由(1)得:b=―2,∴c=2,设P对应的数为y,由图知:①P在A右侧时,不可能存在P点;②P在B左侧时,1―y―2―y=2―y,解得: y=―3,③当P在A、B中间时,3=2―y,解得: y=―1,故点P对应的数是―3或―1;(3)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理由如下:t秒钟后,A点位置为:1+4t,∴B点的位置为: ―2―t,C点的位置为: 2+9t,∴AB=1+4t―(―2―t)=5t+3AC=2+9t―(1+4t)=5t+1,∴AB–AC=5t+3―(5t+1)=2,∴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值为2.【点睛】此题考查了非负数的应用,数轴的应用,数轴上的距离,理解数轴上点的距离是解题的关键.变式3-2.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4cm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5cm到达B点,然后再向右移动3cm到达C点,数轴上一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数轴上标出A、B、C三点的位置,并填空:A表示的数为_______,B表示的数为_______,C表示的数为______.(2)把点A到点C的距离记为AC,则AB=_____cm,AC=______cm;(3)若点A从(1)中的位置沿数轴以每秒1cm匀速向右运动,经过多少秒使AC=3cm?【答案】(1)―4,1,4(2)5,8(3)5或11【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点的表示,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1)根据题意利用观察即可得到本题答案;(2)根据题意利用两点间距离即可得到;(3)分情况讨论当点A在点C的左侧时和当点A在点C的右侧时,分别列式即可得到本题答案.【详解】(1)解:由题意得:A点对应的数为―4,B点对应的数为1,点C对应的数为4,点A,B,C在数轴上表示如图:A表示的数为―4,B表示的数为1,C表示的数为4,故答案为:―4,1,4;(2)解:∵A点对应的数为―4,B点对应的数为1,点C对应的数为4,∴AB=1―(―4)=5cm,AC=4―(―4)=8cm,故答案为:5,8;(3)解∶①当点A在点C的左侧时,设经过x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由题意得:8―x=3,解得:x=5;②当点A在点C的右侧时,设经过x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由题意得:x―8=3,解得:x=11,综上,经过5或11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类型四、双点往返运动问题例4.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点B表示的数为20.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P出发的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P、Q 两点运动的时间为t秒(t>0).(1)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Q表示的数为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t=3,t=12时,分别求线段PQ的长.(3)当PQ=5时,求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4)若点P一直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点Q运动到点B时,立即改变运动方向,以原速度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到达点A时,随即停止运动,在点Q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Q=8时,直接写出t的值.【答案】(1)t,―10+2t;(2)当t=3时,PQ=7;当t=12时,PQ=2;(3)t=5或t=15;(4)t=2或t=58.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找到等量关系.(1)根据点的运动方向列代数式即可求解;(2)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PQ,再把t值代入求解;(3)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求解;(4)根据t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列方程求解.【详解】(1)解:点P表示的数为t,点Q表示的数为―10+2t,故答案为:t,―10+2t;(2)PQ=|t―(―10+2t)|=|10―t|,当t=3时,PQ=|10―3|=7,当t=12时,PQ=|10―12|=2;(3)由题意得:|10―t|=5,解得:t=5或t=15;(4)当0≤t≤15时,PQ=|10―t|=8,解得:t=2或t=18(不符合题意,舍去),当15<t≤30时,PQ=|t―[20―2(t―15)]|=|t―(50―2t)|=8,或t=14(不符合题意,舍去),解得:t=583综上所述,t =2或t =583.变式4-1.如图,O 是数轴的原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A 点对应的数是―1,B 点对应的数是8,C 是线段AB 上一点,满足AC BC =54.(1)求C 点对应的数;(2)动点M 从A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M 到达C 点后停留2秒钟,然后继续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到B 点后停止.在点M 从A 点出发的同时,动点N 从B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匀速向左运动,一直运动到A 点后停止.设点N 的运动时间为t 秒.①当MN =4时,求t 的值;②在点M ,N 出发的同时,点P 从C 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点P 与点M 相遇后,点P 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P 与点N 相遇后,点P 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到A 点后停止.当PM =2PN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答案】(1)4(2)①53或173;②t 的值为73或197或5.5【分析】(1)根据A 点,B 点对应的数,得到AB =9,根据AC 与BC 的比值,得到AC =5,BC =4,得到C 点对应的数是8―4=4;(2)①当M 、N 未相遇, M 表示的数是―1+2t ,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8―t ―(―1+2t)=4,解得t =53;当M 、N 相遇后,M 在B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4+2t ―52―2=2t ―5,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2t ―5―(8―t)=4,解得t =173;②当P 与M 还未第一次相遇时,P 表示的数是4―3t ,M 表示的数是―1+2t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4―3t ―(―1+2t)=2[8―t ―(4―3t)],解得t =―13,此种情况不存在;当P 与M 第一次相遇后,相遇后P 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在未遇到N 前,P 表示的数是(4―3×1)+3(t ―1)=3t ―2,得到3t ―2―(―1+2t)=2[8―t ―(3t ―2)],解得t =73;当P 与N 相遇后,未与M 第二次相遇时,P 表示的数是(8―2.5)―3(t ―2.5)=13―3t ,13―3t ―4=2[8―t ―(13―3t)],解得t =197;当P 与M 在点C 处第二次相遇后直到到达A 点前,P 表示的数是13―3t , M表示的数是4,得到4―(13―3t)=2[8―t ―(13―3t)],解得t =1,根据2.5<t ≤4.5,得到这种情况不存在;当P 运动到A 后,若N 为PM 的中点,此时PM =2PN ,―1+(2t ―5)=2(8―t),解得t =5.5.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动点问题,熟练掌握数轴上动点表示的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相遇与追及问题,列代数式,列方程,分类考虑动点的位置,是解题关键.【详解】(1)∵A 点对应的数是―1,B 点对应的数是8,∴AB =8+1=9,∵AC BC =54,∴AC =5,BC =4,∴C 点对应的数是8―BC =8―4=4,答:C 点对应的数是4;(2)①∵运动t 秒时,MN =4当M 、N 未相遇,则M 在A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1+2t ,N 在BC 上运动,N 表示的数是8―t ,∴8―t ―(―1+2t)=4,解得t =53,当M 、N 相遇后,M 在B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4+2t ―52―2=2t ―5,N 在AC 上运动,N 表示的数是8―t ,∴2t ―5―(8―t)=4,解得t =173,综上所述,t 的值为53或173;②当P 与M 还未第一次相遇时,4―3t ,M 表示的数是―1+2t ,N 表示的数是8―t ,∵PM =2PN∴4―3t ―(―1+2t)=2[8―t ―(4―3t)],解得t =―13(舍去),此种情况不存在,由已知得,P 与M 在t =1时第一次相遇,相遇后P 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在未遇到N 前,P 表示的数是(4―3×1)+3(t ―1)=3t ―2,∴3t ―2―(―1+2t)=2[8―t ―(3t ―2)],解得t =73,由已知可知,当P 与M 在表示1的点处相遇,此时N 运动到表示7的点处,再经过7―13+1=1.5秒,即t =2.5时,P 与N 相遇,此时M 正好运动到C ,P 与N 相遇后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未与M 第二次相遇,此时P 表示的数是(8―2.5)―3(t ―2.5)=13―3t ,∴13―3t ―4=2[8―t ―(13―3t)],解得t =197,当P 与M 在点C 处第二次相遇后直到到达A 点前,P 表示的数是13―3t ,M 在C 点处,M 表示的数是4,次情况2.5<t ≤4.5,∴4―(13―3t)=2[8―t ―(13―3t)],解得t =1,不合,∴这种情况不存在,当P 运动到A 后,若N 为PM 的中点,此时PM =2PN ,∴―1+(2t ―5)=2(8―t),解得t =5.5,综上所述,t 的值为73,或197,或5.5.变式4-2.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若用PA ,PB ,PC 分别表示点P 与点A 、点B 、点C 的距离,试回答以下问题.(1)当点P 运动10秒时,PA =______,PB =______,PC =______;(2)当点P运动了t秒时,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点B、点C的距离:PA=______,PB=______,PC=______;(3)经过几秒后,点P到点A、点C的距离相等?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多少?(4)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4个单位长度?如果能,请直接写出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1)10,4,24;(2)t,|―14+t|,|―34+t|;(3)―7;(4)―5,―1,2.5,4.5.【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t=10时,P点的位置,进而求得两点距离;(2)先表示出P点的位置表示的数,进而求得两点距离;(3)根据题意,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求解即可;(4)分Q点到达C点之前,和Q点到达C点之后,两种情形,根据两点距离为,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求解即可;此题考查了数轴上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距离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详解】(1)∵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t=10时,P点表示的数为―24+10=―14,∴当P点运动10秒时,PA=|―14―(―24)|=10,PB=|―14―(―10)|=4,PC=|―14―10|=24,故答案为:10,4,24;(2)依题意,当P点运动了t秒时,则PA=t,点P表示的数为―24+t,∴PB=|―24+t―(―10)|=|―14+t|,PC=|―24+t―10|=|―34+t|,故答案为:t,|―14+t|,|―34+t|;(3)∵PA=PC,∴t=|―34+t|,即t=―34+t或―t=―34+t,解得:t=17,∴点P表示的数为―24+17=―7;(4)根据题意,设经过x秒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P点运动到C点需要的时间为:20÷1=20(秒)①当Q点未到达C点,此时AQ =3x ,BP =x ,则Q 点表示的数为―24+3x ,点P 表示的数为―10+x ,则PQ =|―10+x ―(―24+3x)|=|14―2x|=4,即14―2x =4或14―2x =―4,解得:x =5或x =9,∴点表示的数为―5或―1;②当Q 点从C 点返回后,此时AQ =AC ―QC =|34―(3x ―34)|=|68―3x|,BP =x ,则Q 点表示的数为―24+68―3x =―3x +44,点P 表示的数为―10+x ,则PQ =|―10+x ―(―3x +44)|=|4x ―54|=4,即4x ―54=4或4x ―54=―4,解得x =292或x =252,∴点P 表示的数为4.5或2.5,综上所述,点P 表示的数为―5,―1,2.5,4.5.类型五、数轴的折叠问题例5.综合与探究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结合.请借助数轴,结合具体情境解答下列问题:(1)平移运动一机器人从原点O 开始,第1次向左跳1个单位,紧接着第2次向右跳2个单位,第3次向左跳3个单位,第4次向右跳4个单位,…,依此规律跳,当它跳完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 ;当它跳完202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 .(2)翻折变换①若折叠数轴所在纸条,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则表示5的点与表示 的点重合.②若数轴上D 、E 两点经折叠后重合,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4(D 在E 的左侧,且折痕与①折痕相同),则D点表示,E点表示.③一条数轴上有点M、N、P,其中点M、N表示的数分别是―17、8,现以点P为折点,将数轴向右对折,若点M对应的点M′落在点N的右边,并且线段M′N的长度为3,请直接写出点P表示的数.【答案】(1)―3;1012(2)①―3;②―1011;1013;③―3【分析】本题考查图形变化的规律,熟知折叠后能重合的两个点到折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方式,依次求出每次跳完落在数轴上时所表示的数,发现规律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折叠后重合的点到折点的距离相等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解: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可知,它跳完第1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它跳完第2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它跳完第3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2;它跳完第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2;它跳完第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它跳完第6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由此可见,它跳完第2n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n,它跳完第(2n―1)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n;当2n―1=5,即n=3时,―n=―3,所以它跳完第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当2n=2024,即n=1012时,可得它跳完第202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012;故答案为:―3,1012.(2)①由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可知,―1+3=1,2则折点所表示的数为1.因为5―1=1―(―3),所以表示5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故答案为:―3.②因为折痕与①的折痕相同,所以这次折叠的折点所表示的数也为1.又因为2024÷2=1012,1+1012=1013,1―1012=―1011,所以点D表示的数为―1011,点E表示的数为1013.故答案为:―1011,1013.③由折叠可知,MP=M′P,因为点M、N表示的数分别是―17、8,所以MN=8―(―17)=25.又因为点M′落在点N的右边,并且线段M′N的长度为3,所以MM′=25+3=28.因为28÷2=14,―17+14=―3,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3.故答案为:―3.变式5-1.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10,点B 表示10,点C表示17,我们称点A和点C在“折线数轴”上相距27个单位长度.动点P,Q同时出发,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动点Q从点C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之后也立刻恢复原速.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问:(1)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C需要多少时间?(2)当P,Q两点相遇时,求出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多少?(3)当P,O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时,t的值为(直接写出结果).【答案】(1)18.5秒(2)143(3)3或6或9或18【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一元一次方程与路程问题的应用,读懂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分段求出每段折线上的时间再求和即可;(1)根据时间=路程速度(2)P、Q两点相遇时,所用时间相等,根据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3)根据P、O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可以判断时间相等,根据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同时需要分情况讨论,即虽然PO=OP,但PO和OP不是同一条射线.【详解】(1)解:点P 从点 A 运动至 C 点需要的时间为:t=10÷2+10÷1+(17―10)÷2=18.5(秒).答:点P 从点 A 运动至 C 点需要的时间是18.5 秒;(2)解:由题可知,P,Q 两点相遇在线段OB上于M 处,设OM=x,则10÷2+x÷1=7÷1+(10―x)÷2,解得:x=143.∴OM=143表示P,Q 两点相遇在线段OB上于M 处,即相遇点M 所对应的数是143.(3)解:P、O 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 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有 4 种可能:①当动点Q 在CB上,动点P在AO上时,则:7―t=10―2t,解得:t=3;②当动点Q 在CB上,动点P在OB上时,则:7―t=(t―5)×1,解得:t=6;③当动点Q 在BO上,动点P 在OB上时,则:2(t―7)=(t―5)×1,解得:t=9;④当动点Q 在OA上,动点P 在BC上时,则:(t―7―5)×1=2(t―5―10),解得:t=18.综上所述:t 的值为 3 或 6 或9或18.故答案为: 3 或 6 或9或18.变式5-2.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成员自主开展数学微项目研究,他们决定研究“折线数轴”.探索“折线数轴”:素材1 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点B,点C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9,点B表示12,点C表示24,点D表示36,我们称点A与点D在数轴上的“友好距离”为45个单位长度,并表示为AD=45.素材2 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初始速度沿着“折线数轴”向其正方向运动.当运动到点O与点B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一半.当运动到点B与点C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两倍.经过点C后立刻恢复初始速度.问题解决:探索1 :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B需要多少时间?探索2 :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t秒至点B和点C之间时,求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探索3 :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至点D的过程中某个时刻满足PB+PC=16时,求动点P运动的时间.【答案】探索1:P从点A运动至点B的时间为16.5秒;探索2:P表示的数为4t―54;探索3:动点P运动的时间是14.5秒或20.5秒.【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动点计算问题及数轴上两点间距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探索1: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探索2:由探索1可得P在BC段运动时间为:(t―16.5)秒,进而得到BP=4t―66,结合点B表示12,即可求解;探索3:分两种情况:①当P在BO上时,②当P在CD上时,根据线段的和差以及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详解】解:探索1:∵点A表示―9,点B表示12,∴OA=9,OB=12,∵P在AO段初始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P在OB段速度为初始速度的一半,∴P在OB段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P从点A运动至点B的时间为:92+121=16.5(秒);探索2:∵P的初始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P在BC段速度为初始速度的两倍,∴P在BC段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由探索1可得:P在BC段运动时间为:(t―16.5)秒,∴BP=4(t―16.5)=4t―66,∵点B表示12,∴P表示的数为:12+(4t―66)=4t―54;探索3:设t秒后PB+PC=16,①当P在BO上时,∵PB+PC=16,∴PB+(PB+BC)=16,∵BC=12,∴PB=2,∴PO=OB―BP=12―2=10,∵OA=9,∴t=92+101=4.5+10=14.5(秒);②当P在CD上时,。
(完整)浙教版数学初一上册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上册动点问题对于数学动点,要在动中取静.在线上运动,那么线的长度就是定量.如果是组成三角形,那么有两个点在运动,那那个不动的点就是定量.再根据运动的时间和长度进行分类,根据长宽高判断面积周长等动点总要在极端上出考题1.两端是极端2.一个极端在中间(抛物线)3.特殊点(1)轴对称(2)平移(3) 旋转(4)列方程表示未知量,结合极端情况动点的问题你要去用未知数如、(x.t.y)等大胆的去设如{有一点p以A为起点沿AB以每秒2个单位运动到B那么设AP为2t如果以知AB为6那么PB为6-2t.点睛:速度公式和方程思想练习:1.数轴上A为-40,B为80(1)一蜘蛛P从B出发3个单位/秒向左移动蜘蛛Q从A出发2个单位/秒设两个蜘蛛在C相遇C对应的数是多少?(2)若蜘蛛Q从A出发向左移动,蜘蛛P从B出发向左移动,设蜘蛛P在数轴上D点追上蜘蛛Q,D为多少?2.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米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米,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每分钟走5米,⑴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⑵如果甲、乙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折返,甲继续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继续每分钟走5米,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⑶当点P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点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4.点P从A点出发沿着线段AB向点B匀速运动,点P出发4分钟时距A地240cm,此时点Q也从点A出发沿着线段AB向点B匀速运动,再经过6分钟点Q追上点P,又经过2分钟点Q到达点B处,此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分钟(1)求点A与点B的距离;(2)当线段PQ的长为40cm时,求t的值5.在数轴上有A、B两点,A、B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是a和b,a的倒数等于它本身,|b|=3,a <b且ab<0.(1)求线段AB的长;(2)动点P、Q分别从点A、O同时出发,沿线段AB方向同向而行,其中一个点到达B点时停止,另一个点继续运动,直至也到达B点停止,P、Q的运动速度分别是2个单位/秒和1个单位/秒,M是PQ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Q都在线段OB上运动时,请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线段OM的长;(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t值使线段OM的长度是7/4.请说明理由.6.已知数轴上有顺次三点A, B, C。
杭州七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突破+动点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重难点突破(1)1、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少度2、若x=1是方程2(-x-a)+b=0,则4a-2b的值为3、已知单项式3x m-5y和-xy n+2是同类项,则m+n的值为()A 3B 4C 5D 64、若(|m|-2)x2-(m-2)x=8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这个方程的解是5、下列说法:①abc<0,则||aa+||bb+||cc+||abcabc的值为-4或0;② -223x y是一个单项式,它的系数为-23,次数为4;③若xm=ym,则2xm=2ym;④连接两点间的线段就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⑤若∠AOC=∠BOC,则OC平分∠AOB,其中正确的结论有6、某人以9折的优惠价买了一件羽绒服,节约了36元,那么这件羽绒服实际用了元7、若∠AOB=400,∠BOC=200,且OM平分∠BOC,则∠AOM的度数是8、将正整数按如图所示的位置顺序排列,根据图中的排列规律,2016应在()A A位B B位C C位D D位9、计算:(1)(-5)÷6-(-2)(2)(-12)2×(-2)3-(-3)3÷3510、化简求值:5(3a2b-ab2)-(ab2+3a2b),其中a=12,b=-111、解方程:(1)3x+5=4x+1 (2) 314x-1=576x12、已知:如图,OB、OC分别为定角∠AOD内的两条动射线(1)如图:∠AOC+∠BOD=1100,∠AOB+∠COD=500,则∠AOD=(2)在(1)的条件下,射线OM、ON分别为∠AOB、∠COD的平分线,当∠COB绕着点O旋转时,下列结论:①∠AOM-∠DON的值不变;②∠MON的度数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值。
O DCBA13、如图1,已知∠AOC=m 0,∠BOC=n 0,且m 、n 满足等式|3m-420|+(2n-40)=0,射线OP 从OB 处绕点O 以4度/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
七年级数学上册(浙教版)课件-专题八 与图形有关的问题
第6章 图形的初步知识
专题八 与图形有关的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类型一 线段上的动点问题
例1 如图,M是AB上一点,且AB=10 cm,C,D两点分别从M,B同时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
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
(1)当点C,D运动了2 s时,求AC+MD的值;
3
∴当 t=4或 t=4 时,点 O 为线段 PQ 的中点. 3
类型二 角的动态问题 例2 如图,∠AOB=120°,射线OC从OA开始,绕点O逆时针旋转,旋转的速度为每分钟20°;射线OD 从OB开始,绕点O逆时针旋转,旋转的速度为每分钟5°,OC和OD同时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 t(0≤t≤15). (1)当t=2时,∠AOC=_4_0_____°_,∠COD=__9_0___;° (2)当t为何值时,射线OC与OD重合; (3)当t为何值时,射线OC⊥OD; (4)试探究:在射线OC与OD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使得射线OC,OB与OD中的某一条射线 是另两条射线所夹角的角平分线?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题意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 时,t 的值为48分钟;当以 OD 为角平分线时,t 的值为 12 分钟.
7
浙教版数学初一上册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1、数轴上A为-40,B为80(1)一蜘蛛P从B出发以3个单位/秒向左移动,蜘蛛Q从A出发以2个单位/秒向右移动,设两个蜘蛛在C相遇。
C对应的数是多少?(2)若蜘蛛Q从A出发向左移动,蜘蛛P从B出发向左移动,设蜘蛛P在数轴上D点追上蜘蛛Q,D为多少?2、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米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米,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每分钟走5米。
⑴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⑵如果甲、乙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折返,甲继续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继续每分钟走5米,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⑶当点P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点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4、点P从A点出发沿着线段AB向点B匀速运动,点P出发4分钟时距A地240cm,此时点Q 也从点A出发沿着线段AB向点B匀速运动,再经过6分钟点Q追上点P,又经过2分钟点Q 到达点B处,此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分钟。
(1)求点A与点B的距离;(2)当线段PQ的长为40cm时,求t的值。
5、在数轴上有A 、B 两点,A 、B 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是a 和b ,a 的倒数等于它本身,|b|=3,a <b 且ab <0.(1)求线段AB 的长;(2)动点P 、Q 分别从点A 、O 同时出发,沿线段AB 方向同向而行,其中一个点到达B 点时停止,另一个点继续运动,直至也到达B 点停止。
P 、Q 的运动速度分别是2个单位/秒和1个单位/秒,M 是PQ 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 秒,当点P 、Q 都在线段OB 上运动时,请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线段OM 的长;(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t 值使线段OM 的长度是47。
巧设数学问题发挥育人功能——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轴上动点问题研究例谈
巧设数学问题发挥育人功能——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轴上动点问题研究例谈摘要: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借助于动点问题研究的专题教学,发挥数学课堂的育人功能.关键词:动点问题;规律探究;解题方法;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印发后,浙江和广东等多地相继明确表示2020年中考不再颁布考试大纲,将目前的课程标准作为命题的依据,这更是体现了课堂教学育人的重要性.本文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知识技能的拓展为例,利用数学现象的探索和归纳,在发现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利用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数量化的方法,实现动态问题的静处理,培养学生方程意识,为后续学习函数奠定基础.通过课堂中巧妙的问题引导和解决,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1.培养学生基于理解的归纳和猜想能力问题1,A、B是数轴上的两点,请完成下面填写,并对第(4)问进行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观点.(1)若A点表示的数是5,B点表示的是数13,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若A点表示的数是-5,B点表示的是数13,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若A点表示的数是-5,B点表示的是数-13,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若A点表示的数是m,B点表示的是数n,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猜想m、n和x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是.2.参考答案(1)7、(2)18、(3)7、(4)4、窗体顶端【活动意图】窗体底端设置前3问不同位置两点的距离计算(原点左侧,原点两侧和原点右侧),有利于学生归纳与猜想的形成.问题(4)让学生从具体的数值计算中发现规律,找到方法,归纳结论.从七年级字母表示数的出现后,数学对学生的归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中很多运算法则都是从具体数的计算中归纳推理出来的,通过本环节,让学生经历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的归纳猜想,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让不同思维得到呈现.通过合作交流,又把自我经验、同学经验还有老师经验相结合,在获得结论的同时培养学生基于理解的数学归纳和猜想,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1.培养学生基于猜想的数学推理能力问题2,在数轴上,若A点表示的数是m,B点表示的是数n,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x,猜想m、n和x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等量关系?2、参考答案: .【活动意图】《课标》提到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设计数轴上任意两个数、和中点 ,不加铺垫直接让学生去猜想研究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不给任何方向性的呈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呈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推理能力的行成.课堂中由此同时出现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通过数学的归纳猜想,到推理论证,让学生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感觉,无形中发挥数学课堂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1.培养学生基于数学训练的自我反馈能力问题3,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5,点B表示的数是14.(1)A、B的中点C点所表示的数是.(2)P是数轴上的两点,若点A刚好是PB的中点,则P表示的数是 .(3)P是线段AB上的一点,若M在PA的中点,N在PB的中点,问MN距离是 .【活动意图】设置第(1)问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归纳的结论给问题解决带来的方便性.第(2)问通过变式,已知一点和中点,求另一个点表示的数,是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规律.第(3)问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假设P点表示的数为x,利用x表示出 ,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发现距离与x无关,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 ,这和七年级第6章图形初步知识中线段和差相关联,促进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性,通过这一环节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从“会”到“通”,再从“通”到“精”,同时在检测评价过程中认识自我,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1.基于数学模型的问题解决问题4: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5,点B表示的数是14.(1)一只电子青蛙M,从点A出发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青蛙N,从B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左运动,假设它们在C点处相遇,求C点所表示的数.(2)若电子青蛙M,从点A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青蛙N,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假设它们在C点处相遇,此时以C点所的数又是多少呢?(3)一只电子青蛙M,从点A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青蛙N从B点向右6个单位每秒运动,若两只电子青蛙在距离4个单位时会发出声音,问两只青蛙在发出声音时各落在数轴上的两个点表示什么数?【活动意图】电子青蛙的问题实质是学生熟悉的相遇问题,学生可以假设时间为建立方程解决问题.笔者设计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尝试另一个角度思考,通过字母数量化距离,寻找等量关系解决问题,第(1)问由于速度相等,问题实质就是求中点,得 ;第(2)问则可以设点表示的数为 ,利用表示出两段长度,利用时间相等得 ,解得 .第(3)问设电子青蛙M表示的数为x,当相遇前,电子青蛙N表示的数可以为(x+4),得 ,解得 ;当相遇后, ,解得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数量化的方法,利用公式中字母的不确定性,实现动态问题的静处理,有利于学生方程意识的培养,同时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函数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五、教后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李海东老师在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上提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数学“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本节课教学从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计算、猜想、到发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两点间距离公式到中点公式的探究中,再到具体的应用,通过学习方法的引导,逐步领悟数学研究的“基本套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思维,在落实四基的同时,使学生学会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倪军.预设动态的教学搭建起思维的桥梁.[J].中学数学.2019,(11):24-26.[3]蒋敏.专题引领提升素养打造数学复习课新常态.[J].中学数学,2019(9):15-16.[4]刘鑫钧.核心素养下的高三解题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研究,2019(11):3-6.。
线段中的四种动点问题与四种数学思想 专项讲练(原卷版)
专题13 线段中的四种动点问题与四种数学思想 专项讲练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数轴动点题)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压轴题,而四种数学思想则一直贯穿我们整个中学数学的学习,站在中考的角度看数学思想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线段的动点问题。
本本专题主要介绍线段相关的动点问题(与中点、和差倍分结合的动点问题;存在性(探究性)问题;阅读理解(新定义)等)和四种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
【知识储备】1.在与线段长度有关的问题中,常常会涉及线段较多且关系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题中的数据无法直接利用,常设x 列方程;2.线段等量代换模型:若FG EH =,则HG FG HG EH ±=±,即FH EG = 3.定和型中点模型:若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则AB MN 21= 线段的动点问题解题步骤:1.设入未知量t 表示动点运动的距离;2.利用和差(倍分)关系表示所需的线段;3.根据题设条件建立方程求解;4.观察运动位置可能的情况去计算其他结果。
【动点问题】题型1: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例1.(2022·广东·七年级期中)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一点,且14AB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0)t >秒:(1)写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3)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变式1.(2022·河南·七年级期中)如图①,已知线段12AB =,点C 为线段AB 上的一点,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1)若4AC =,则DE 的长为_____________;(2)若BC m =,求DE 的长;(3)如图①,动点P ,Q 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点P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AB 向右匀速运动,点Q 以点P 速度的两倍沿线段AB 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问当t 为多少时,P ,Q 之间的距离为6?题型2:线段和差倍分关系中的动点问题例2.(2022·贵州黔西·七年级期末)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2AC BC =,点D 、E 在直线AB 上,点D 在点E 的左侧.若18AB =,8DE =,线段DE 在线段AB 上移动.(1)如图1,当E 为BC 中点时,求AD 的长;(2)点F (异于A ,B ,C 点)在线段AB 上,3AF AD =,3CE EF +=,求AD 的长.变式2.(2022·陕西岐山县·七年级期中)如图,点A ,B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分别为-5,7(单位长度为1cm ),P 是A ,B 间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点P ,B 出发,以1cm/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点C在线段AP 上,点D 在线段BP 上),运动的时间为s t .(1)AB =______cm .(2)若点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2PD AC =,请求出AP 的长. (3)在(2)的条件下,Q 是数轴上一点,且AQ BQ PQ -=,求PQ 的长.题型3:线段上动点问题中的存在性(探究性)问题例3.(2022·广西桂林·七年级期末)如图,在直线AB 上,线段24AB =,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直线AB 上运动.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1)若点P 在线段AB 上的运动,当10PM =时,PN = ;(2)若点P 在射线AB 上的运动,当2PM PN =时,求点P 的运动时间t 的值;(3)当点P 在线段AB 的反向延长线上运动时,线段AB 、PM 、P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变式2.(2022·湖北青山区·七年级期中)已知线段AB=m,CD=n,线段CD在直线AB上运动(A在B的左侧,C在D的左侧),且m,n满足|m-12|+(n-4)2=0.(1)m=,n=;(2)点D与点B重合时,线段CD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①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若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D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①P是直线AB上A点左侧一点,线段CD运动的同时,点F从点P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向右运动,点E 是线段BC的中点,若点F与点C相遇1秒后与点E相遇.试探索整个运动过程中,FC-5D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题型4:阅读理解型(新定义)问题例5.(2022·河南宛城七年级期中)如图一,点C在线段AB上,图中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巧点”.(1)填空:线段的中点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或“不确定是”)和40,点C是线段AB的巧点,求点C (问题解决)(2)如图二,点A和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0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专项突破六 以数轴、线段或角为载体的动态问题(含答案)
到∠A′PB′.有下列结论:①∠APA′=∠BPB′;②若
射线PA′经过刻度27,则∠B′PA与∠A′PB互补;③若
∠APB′=
1 2
∠APA′,则射线PA′经过刻度45.其中正确
的有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解析】由题意,得∠APB=∠A′PB′=36°,∠APA′= ∠A′PB′+∠APB′,∠BPB′=∠APB+∠APB′, ∴∠APA′=∠BPB′,故①正确. 若射线 PA′经过刻度 27,则∠B′PA=117°-27°-36°=54°, ∴∠A′PB=36°+54°+36°=126°, ∴∠B′PA+∠A′PB=54°+126°=180°, ∴∠B′PA 与∠A′PB 互补,故②正确.
7.若两个角的差抓的重绝对点值等于60°,就称这两个角互为“友好角”.例如:
∠1=80°,∠2=20°,|∠1-∠2|=60°,则∠1和∠2互为“友好角”(本 题中所有角都指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将两把直角三角尺按如图①所示 的方式摆放在直线EF上,其中∠AOB=∠COD=60°,保持三角尺ODC不 动,将三角尺AOB绕点O以每秒2°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AO在直线 EF上方(如图②),旋转________s时,∠BOE与∠AOD互为“友好角”.
专项突破六 以数轴、线段 或角为载体的动态问题
训练内容
①以数轴或线段为载体的动态问题(第1,2,3,5,9题); ②以角为载体的动态问题(第4,6,7,8,10题).
一、选择题
1.如图,已知线段AB=8,C是线段AB上一动点,D是线段AC的
中点,E是线段BD的中点,在点C从点A向点B运动的过程中,当C
【答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上册动点问题
对于数学动点,要在动中取静.在线上运动,那么线的长度就是定量.如果是组成三角形,那么有两个点在运动,那那个不动的点就是定量.再根据运动的时间和长度进行分类,根据长宽高判断面积周长等
动点总要在极端上出考题1.两端是极端2.一个极端在中间(抛物线)3.特殊点(1)轴对称(2)平移(3) 旋转(4)列方程表示未知量,结合极端情况
动点的问题你要去用未知数如、(x.t.y)等大胆的去设如{有一点p以A为起点沿AB以每秒2个单位运动到B那么设AP为2t如果以知AB为6那么PB为6-2t.
点睛:速度公式和方程思想
练习:
1.数轴上A为-40,B为80
(1)一蜘蛛P从B出发3个单位/秒向左移动蜘蛛Q从A出发2个单位/秒设两个蜘蛛在C相遇C对应的数是多少?
(2)若蜘蛛Q从A出发向左移动,蜘蛛P从B出发向左移动,设蜘蛛P在数轴上D点追上蜘蛛Q,D为多少?
2.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米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米,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每分钟走5米,
⑴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
⑵如果甲、乙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折返,甲继续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继续每分钟走5米,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
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⑶当点P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点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
4.点P从A点出发沿着线段AB向点B匀速运动,点P出发4分钟时距A地240cm,此时点Q也从点A出发沿着线段AB向点B匀速运动,再经过6分钟点Q追上点P,又经过2分钟点Q到达点B处,此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分钟
(1)求点A与点B的距离;
(2)当线段PQ的长为40cm时,求t的值
5.在数轴上有A、B两点,A、B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是a和b,a的倒数等于它本身,|b|=3,a <b且ab<0.
(1)求线段AB的长;
(2)动点P、Q分别从点A、O同时出发,沿线段AB方向同向而行,其中一个点到达B点时停止,另一个点继续运动,直至也到达B点停止,P、Q的运动速度分别是2个单位/秒和1个单位/秒,M是PQ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Q都在线段OB上运动时,请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线段OM的长;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t值使线段OM的长度是7/4.请说明理由.
6.已知数轴上有顺次三点A, B, C。
其中A的坐标为-20.C点坐标为40,一电子蚂蚁甲从C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移动。
(1)当电子蚂蚁走到BC的中点D处时,它离A,B两处的距离之和是多少?
(2)这只电子蚂蚁甲由D点走到BA的中点E 处时,需要几秒钟?
(3)当电子蚂蚁甲从E点返回时,另一只电子蚂蚁乙同时从点C出发,向左移动,速度为秒3个单位长度,如果两只电子蚂蚁相遇时离B点5个单位长度,求B点的坐标
7.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
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
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 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
8.如图,射线OM上有三个点A、B、C,满足OA=20cm,AB=60cm,BC=10cm(与图所示),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1cm每秒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O上向点O匀速运动,(点Q运动到O点时停止运动),两点同时出发。
(1)当PA=2PB时,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求点Q的运动速度;
(2)若点Q运动速度为3cm每秒,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相距70cm?
(3)当点P运动到线段AB上时,分别取OP和AB的中点E、F,求EF分之(OP-AP)的值.
9.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
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为1:4(单位:单位长度/秒)
(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
(2)若A,B两点从(1)标出的位置同时出发,按原速度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求几秒钟后原点恰好在两个动点之的正中间?
(3)当A,B两点从(1)标出的的位置出发向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也也同时从B点的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运动,遇到B到又立即返回向A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求点C一共运动了多少个单位长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