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环保意识小学数学教案
环保意识小学数学教案
年级:小学
科目:数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并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
教学内容:1. 环保的重要性
2. 垃圾分类的意义
3. 数学在环保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讨论、实例分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引导他们讨论看到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2. 提出问题:垃圾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危害?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二、教学
1. 讲解环保的重要性,并介绍垃圾分类的意义。
2. 通过图片或实物示范,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垃圾应该如何分类。
3. 演示如何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解决环保问题,比如计算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量,计算可回收垃圾的比例等。
三、实践
1. 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或家庭中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并制定应对方案。
2. 让学生在班级或家庭中实践垃圾分类,并记录实施效果。
四、总结
1. 与学生一起总结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 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环保。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记录自己每天产生的垃圾并进行分类处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知识和环保意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
环保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
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年级数学环保教案
二年级数学环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二年级上册第五章“环保中的数学”,具体内容包括: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学会读取时钟时间;运用时间知识,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环保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钟的读取方法,能够准确说出时、分,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时钟的读取方法,能准确说出时、分。
难点:运用时间知识解决环保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时钟模型、环保图片、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用时钟、环保实践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环保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出“珍惜时间,从我做起”的口号,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时钟读取(10分钟)(1)教师出示时钟模型,引导学生认识时钟的三个指针,并讲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读取方法。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读取时钟时间,巩固读取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如:“小明的妈妈每天早上7时30分开始做环保志愿者工作,工作2小时,问:妈妈什么时候结束工作?”(2)引导学生运用时间知识解决问题,并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进行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环保实践(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节约时间,提高环保效率。
(2)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时钟的读取方法2. 例题解答过程3. 环保实践成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环保效率,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合理安排时间,例如:每天节约10分钟,一个月可以节约300分钟,可以用来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捡拾垃圾、种植绿植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时间知识,提高了环保意识,但在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小学数学教案渗透环保
小学数学教案渗透环保
主题:环保主题教学
教学内容:通过数学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启发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环保主题的图片、资料;
2.与环保相关的数学问题和题目;
3.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环保主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环保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如
何可以做到环保?
2.学习: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并结
合数字做一些简单的计算。
例如,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一个月节约多少水?
3.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数学计算题目,如垃圾分类的比例计算、能源消耗
的数量统计等。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
5.作业:布置相关的环保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思考和实践环保行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环保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他们数
学计算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保护我们
的家园。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认识时、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0页的例1、例2和“想想做做1——7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3.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相关条例,知道国家对少年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关怀,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心和国家法律的保障。
教学重点:体会1时、1分时间的长短。
教学难点:看钟表能准确地说出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教学具:课件、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唱歌曲《上学歌》: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师:同学们,我们能踏踏实实地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这可离不开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保障,国家为了我们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
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师:那怎样保证小朋友每天上学不迟到呢?(看钟表)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1、初步认识钟面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 个数,让学生从1 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
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1)出示7 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 5 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小学环境主题数学教案
小学环境主题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和分析小学校园的各种环境;2. 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校园环境相关的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校园的规划布局:长、宽、面积等概念;2. 校园的建筑结构:高度、体积等概念;3. 校园的植被环境:面积、周长等概念;4. 校园的运动场地:距离、速度等概念。
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校园的各种环境,引出数学与校园环境的联系。
二、探索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到校园各个场所进行观察和测量,记录数据。
2. 学生根据观察和测量结果,展示校园各个环境的数学特征。
三、总结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享观察和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校园环境与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实践环节(20分钟)1.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数学问题,结合校园环境进行讨论和解答。
2. 学生展示解答过程和结果,并与其他组分享。
五、拓展环节(10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改善校园环境。
2. 学生展开讨论和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对数学与环境的思考和应用。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老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主题。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将数学知识与校园环境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探索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关于环保的小学数学教案
关于环保的小学数学教案
年级:小学二年级
学科:数学
课时:1课时
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了解环保知识,并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环境保护活动计算。
教具:简易计算器、环保海报、环保宣传册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保话题,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环保知识,并展示环保海报和宣传册,引起学生对环保的兴趣。
2.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意识到环保对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并引入环保活动的计算问题。
3.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如垃圾分类、水资源浪费等,帮助他们计算如果每个人都能参与环保,将会节约多少资源或减少多少污染。
4. 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算术问题,让他们用计算器计算,例如: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一升水,30天一共可节约多少水?
5.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个环保实践活动,并用数学方法计算活动成果,比如:小组成员一周内垃圾分类的数量和减少的垃圾数量。
6. 老师综合每个小组的活动成果,让学生共同计算整个班级的环保成果,激励学生参与更多环保活动。
7.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环保是每个人的责任,呼吁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为地球环境的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还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环保活动的计算,培养他们对环保的意识和行动力。
小学环保数学教案
小学环保数学教案
课题:环保与数学
教学内容: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2.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共同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
2.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
教学难点:
1.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环保理念结合起来;
2.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环保相关图片或实物;
2.数学练习题;
3.小组合作讨论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保话题(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环保,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环境。
二、环保数学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数学练习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例如计算垃圾分类的数量比例等。
三、小组合作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提出有关环保的建议和措施。
四、展示成果(10分钟)
各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环保解决方案和建议,共同学习借鉴。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环保知识,写出自己的环保计划和行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结合数学知识和环保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数学运算能力。
下节课将更加深入地探讨环保与数学的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环保教案统计
二年级数学环保教案统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统计的概念:统计是一种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
2. 统计图的类型: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
4. 数据分析:学生通过统计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 环保主题:学生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环保数据,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会使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2.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通过统计图分析数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统计知识。
2. 利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环保数据,如我国空气质量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2. 准备统计图的制作工具,如PPT、Excel等。
3. 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如调查问卷、数据收集表格等。
4. 准备教学课件,涵盖统计概念、统计图类型、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环保问题,引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
2. 讲解统计概念:介绍统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
3. 学习统计图类型:讲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保主题,收集相关数据,并制作统计图。
5. 分析与讨论:学生通过统计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个环保主题,收集相关数据,制作统计图,并写一段简要的分析。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统计知识。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图形》,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环保领域的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并能识别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和了解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环保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剪刀、彩纸、胶水、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环保物品,如用废旧纸盒制作的收纳盒、用废旧瓶子制作的笔筒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图形。
2. 新课内容:(1)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图形。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观察实物模型,找出其中的平面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利用剪刀、彩纸等学具,合作完成一个环保主题的平面图形作品。
3.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一道例题,如:计算一个长方形纸盒的表面积。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解答的正确性。
4. 随堂练习:(1)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图形》2. 内容:(1)平面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图形特点:边、角、对称性等。
(3)生活中的应用:环保物品的制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家里的废旧物品,利用平面图形设计并制作一个环保作品。
(2)计算自己制作的环保作品的表面积。
2. 答案:(1)学生作品形式不限,合理即可。
数学课渗透绿色环境教育教案:段雪玲 (二年级)
宁湖小学绿色环境渗透教案段雪玲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绿色环境教育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
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仔细观察,你知道什么?(要把竹笋分给可爱的小熊,对啊!没有竹子,熊就饿死了,出示背景音乐:竹子开花,小熊饿死。
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动物才能更好地生存)(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
(完整)二年级上册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交流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2、在口算的基础上,利用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材料,让学生经历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的过程,加深对竖式计算方法和格式的理解。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竖式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约1分钟)出示P11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每人栽一棵树,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
二、探究新知(约15分钟)1.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二(1)班学生和二(2)班学生一共植了多少棵树?师:怎么样列算式?35+20=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师:怎样计算35+20=?可以借用小棒和计数器试一试。
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样计算的。
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差,更需要我们去爱护,我们也可以通过植树或者其他活动来保护环境。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4. 学习竖式。
算35+20 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0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 +”。
20应该写到哪里去呢?2应该对着35的3还是5呢?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互议,后汇报。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
个位上5+0=5,5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2=5 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么样对位。
三、巩固练习(约5分钟)1. 完成P12做一做的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怎样对位。
2. 完成P12做一做第二题。
四、教学例2。
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说一说你的想法。
2014年二年级下数学学科渗透环保
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王泽秀授课班级:二年级一班授课时间:2014.5. 16教学目标:1、让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关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3、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渗透环保教育,懂得大自然的美丽离不开人们的精心呵护,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关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瞧,这是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在植树节那天参加活动的情景。
二、自主探索1、二年级小朋友每6人组成一个小组在种花草树木,可以分成6个小组。
种完了树,小朋友们每9人排成一排,可以排成几排?(1)读题。
从题目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说一说解题步骤。
(3)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分步解答。
6×6=36(人)36÷9=4(排)用综合算式解答。
6×6÷9=4(排)(4)小结: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这天,同学们种了很多花草树木。
请看:同学们种了4行小树,每行6棵。
如果把这些小树分成3行,平均每行种多少棵?同学们种了4行月季花,每行9株,又种了6株蝴蝶花。
一共种了多少株花?月季花的株数是蝴蝶花的几倍?(1)学生独立练习。
(2)指名学生板演。
(3)对照板演,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几年以后,小树渐渐地长大了,树下到处是小草。
引来了许多可爱的小鸟,还有各种小动物,树林里真热闹!3、树上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
白鸽子的只数是黑鸽子的几倍?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案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数学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和比较- 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
- 通过数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环境保护。
2. 数的合成与分解-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环保实例,引导学生将大的数量合成为小的数量,或将小的数量分解为更小的数量。
-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搜集有关环保的数据和信息。
- 教授学生如何整理和呈现数据,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 图表的分析与表达-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表,了解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
- 引导学生用图表方式表达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1. 观察与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2. 合作研究法: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上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环保的思考。
2. 研究环节:依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应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环保的概念和方法。
3. 总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研究到的知识和经验,并与环保的实际意义联系起来。
4. 拓展环节:结合实际案例和故事,拓展学生对环保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程度,以及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程度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所完成的数学作品,如图表、报告等。
3. 口头回答: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评估学生对环保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解情况。
教学资源- 数学教材- 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实地考察和调查表格- 图表绘制工具以上是一份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案,旨在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详细内容包括:1. 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2. 学会整理和描述数据;3. 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方法,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如何将数据应用于环保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环保主题的数据收集表格、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每组一份数据收集表格、画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环保主题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通过数学知识来了解和解决环保问题?”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环保主题,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例如:调查学校一周内垃圾分类情况。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给定的数据收集表格,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学校一周内垃圾分类情况。
5. 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2. 内容:1)数据的收集方法2)数据的整理和描述3)数据分析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调查自己家庭一周内的垃圾分类情况,并进行分析。
2. 答案要求:学生需要提交一份调查报告,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如:研究学校附近的河流污染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环保主题与数学知识的结合;2. 教学目标中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实际操作与分析。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十章“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图表,学会用图表来表示和整理数据;利用图表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结合环保主题,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图表在环保数据统计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图表的制作。
2. 培养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敏感度。
3. 结合环保主题,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将环保数据与图表完美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图表的制作方法,以及从图表中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环保数据图表、多媒体设备学具:图表模板、彩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保的关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环保数据统计。
2. 新课:讲解图表的基本知识,如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以及它们的制作方法。
a. 以条形图为例,展示某城市一周空气质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会从图表中提取信息。
b.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从图表中获取的信息,并进行讲解。
3. 实践:发放图表模板,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环保数据,独立完成图表的制作。
六、板书设计1. 图表的基本类型及制作方法2. 环保数据统计实例3. 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七、作业设计数据:周一 75,周二 80,周三 65,周四 70,周五 85,周六 90,周日 882. 答案:条形图(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环保数据统计,让学生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图表的制作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环保数据,如家庭用电量、用水量等,尝试用图表进行整理和表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环保数据的选取与应用。
二年级数学环保教案统计
二年级数学环保教案统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的概念,增强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环保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知道环保与生活的关系。
2. 数学统计方法学习: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了解统计图的特点。
3. 实践操作: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分析数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数学统计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收集数据,制作合适的统计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环保和数学统计的重要性。
2. 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调查、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环保知识介绍,数学统计方法学习。
2. 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环保行为进行调查。
3. 统计图模板: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4. 彩笔、纸张等制作统计图的材料。
教案一、引入(5分钟)1. 老师讲解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一些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产生等。
二、学习环保知识(10分钟)1. 老师讲解环保知识,让学生了解环保与生活的关系。
2. 学生通过课件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三、学习数学统计方法(10分钟)1. 老师讲解数学统计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用图表表示数据。
2. 学生学习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同学们生活中的环保行为数据。
2. 学生根据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制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巩固环保和数学统计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出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实践环保和运用数学统计方法。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内容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简单数据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环保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环保实际问题中。
2.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对环保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环保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如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
(2)讲解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归纳等。
(3)讲解数据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如图表、统计量、概率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环保案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环保问题,设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案,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5.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结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环保案例分析2. 内容:(1)数据收集方法: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
(2)数据整理方法:分类、排序、归纳等。
(3)数据描述和分析方法:图表、统计量、概率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本地区近三年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
(2)调查本班同学的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进行数据分析。
2. 答案:(1)空气质量数据整理表。
(2)环保行为数据分析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二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大梨小学卢瑞霞教学目标:1.结合量的计量、简单的统计等知识;通过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为体现活动的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节约用水”这个主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需作如下的准备工作:1.(上网或阅读书刊)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状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排名;查一查;“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2.调查本地水价;了解家庭及学校每月用水情况。
3.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或家庭附近一只滴水(或流水)的水龙头的滴水(或流水)速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电影《美丽的大脚》片段:学生听到雷声急忙挤出教室盼天下雨。
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的期盼下雨吗?(因为本地天旱少雨、缺水。
)2.师:地球表面上约70%是水;为什么有些地区缺水还这么严重呢?3.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地球亡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继出示有关淡水资源的统计图。
4.继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有关淡水资源缺乏的信息;交流时说明资料的来源。
资料来源:1)从网上查;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不少城市出现了水荒;;现在全世界约有10亿人得不到充足的饮水供应;每天约有6000名至35000名儿童因缺乏饮用水而死亡。
2)从网上查;1995年;西安缺水;大学只好停止期末考试;提前放假。
3)从书上知道;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4)从电视上看过;有的山区长年没有水;人的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死亡。
二年级数学环保教案
统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同学们,校园花坛里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真漂亮,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花园里去看看好吗?(出示P93主题图)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呢?二、合作探究,体会过程1、小组讨论。
你们提的问题非常好,能一眼看出每种花各有多少朵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吗?请小组讨论。
2、小组交流。
生1: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再数一数。
生2:排成一排,一个对一个。
师:这样排有什么好处呢?生3:这样排容易看出谁多谁少。
3、进行活动体验过程。
红花、黄花、蓝花、玫瑰花各有多少朵呢?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
4、学生汇报、整理结果。
出示学生整理的结果,有的是从下往上涂,有的是从上往下涂。
哪种涂法好?你喜欢哪种方法?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告诉学生,像这样方法叫统计(揭题:统计)这个图叫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说,再指名说,说的同时教师绘制统计表,学生独立解决第93页下面的问题。
5、小组内再交流。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涂色时每小格代表多少?怎样比较它们的多少?三、创设时间和空间,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1、同学们真能干,你们喜欢这些花吗?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好它们,让我们的校园更美。
我想等你过生日时,老师送你一枝,但我不知道你们的生日,请你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是哪月出生的,放在桌子上。
2、我想让你们帮我统计一下好吗?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整理一下,完成第95页第1题的统计图。
3、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4、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小组内同学的花的朵数统计表”,“小组同学喜欢吃哪种水果的统计表”,“小组同学上学方式的统计表”等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1、结合量的计量、简单的统计等知识,通过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为体现活动的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节约用水”这个主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需作如下的准备工作:
1、(上网或阅读书刊)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状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排名,查一查,“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2、调查本地水价,了解家庭及学校每月用水情况。
3、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或家庭附近一只滴水(或流水)的水龙头的滴水(或流水)速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美丽的大脚》片段:学生听到雷声急忙挤出教室盼天下雨。
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的期盼下雨吗?(因为本地天旱少雨、缺水。
)
2、师:地球表面上约70%是水,为什么有些地区缺水还这么严重呢?
3、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地球亡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继出示有关淡水资源的统计图。
4、继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有关淡水资源缺乏的信息,交流时说明资料的来源。
资料来源:1)从网上查,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不少城市出现了水荒,,现在全世界约有10亿人得不到充足的饮水供应,每天约有6000名至35000名儿童因缺乏饮用水而死亡。
2)从网上查,1995年,西安缺水,大学只好停止期末考试,提前放假。
3)从书上知道,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4)从电视上看过,有的山区长年没有水,人的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死亡。
5、说说看到刚才的画面,听了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想法?
6、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二、观察实验,汇报
交流
1、出示统计图:宁波市近几年日均生活用水情况统计图①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1)宁波市的用水量增长很快。
2)2000年至2002年用水增长速度最快。
3)2002年的用水量是1996年的4倍,每两年就增加1倍。
②估一估:我们全市有20万常住人口,全年人均用水量约是多少?
2、师:从统计图中我们发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用水量也迅速增长,但是这些水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们浪费掉的,请你说说你观察到的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1)学生在组内交流观察所得。
(2)指名各组代表交流。
3、师: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真是不少,在淡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认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
4、小结:我们要用具体的数据唤醒人们。
5、出示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
测量学校或家庭附近一只滴水(流水)的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滴水量,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然后求出所测量的滴水龙头的滴水(流水)速度。
①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实验的内容、方法以及实验结果,投影展示本组完成的实验记录统计表、统计图(校内和校外实验的兼顾)。
②小组合作计算水龙头滴水的速度:每小时 ( )毫升
6、反馈调查情况:全校水龙头( )个,宁波市每立方米水价( )元。
7、算一算,如果学校里每个水龙头都按这个速度滴水,学校每年多支付( )元水费。
三、总结明理,合理建议
1、议一议:有的同学认为,我们这里又不缺水,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你认为对吗?(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
)
2、介绍: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召开水会议,向全世界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他们认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
把水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把水当成宝贵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
3、指名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节水的措施。
(1)“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2)滴水灌溉的方法。
4、课外延伸:(1)你准备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先说说,再写下来,(2)课后以“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为主题自办一份手抄小报,择优张贴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