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情绪地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的情绪地图》
Getting Our Bodies Back: recovery, healing, and transformation throu gh body-centered psychotherapy
作者⊙克莉丝汀.寇威尔译者⊙廖和敏
----------------------------------------------
躯体是心灵的钥匙,找回躯体的感受,才能解开情绪的枷锁。让动态之轮带领你开释压抑的情感,从习惯的俘虏变成体会的主人!
舞蹈治疗师克莉丝汀.寇威尔,自1976年以来,便运用独创的「动态之轮」(Moving Cycle),治愈了许多身陷情绪泥淖的人。透过整合临床观看和治疗实战体会的内容,读者能够看到这位大师如何运用舞蹈治疗的精髓,关心人们倾听自己的躯体语言,开释积存已久的伤痛,重新学习体会欢愉和兴奋。
书序
开启生命新的可能性
许文耀
好几年前,台湾心理治疗学会曾举行一次「何谓心理治疗?」的研讨会,欲召集各有关领域的英雄好汉为那个议题厘清正确且有以后性的方向,但落幕后,仍旧是人云亦云、各讲各话。
想想确实好难,最难之处乃在每个专家已对此议题有自身的坚持与成见,如同此书的作者克莉丝汀谓之的意涵,也确实是每个人对一件事有其进展脉络中的某种坚持之基础与标准,以这种基础与标准来看待这件事。因着如此的基础与标准,让我们「上瘾了」。
如何松动那个基础与标准,作者建议我们开启躯体的动态之轮。简单而言,确实是让原本身心脱节的个体,回复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为了要激活那个动态之轮,你必须要「老实」。因着老实,你才能面对所有种种发生在躯体的感官体会,循着这些体会才能寻回建构在这体会背后的经历,而重新拥有,并不排斥、不操纵地看待,或许这些经历「意涵」着痛楚,而会再度反应在感官之中,但情愿老实、面对下去,情愿拥有,情愿接纳,终究会转化、成长,而达到不再否认。
看了此书后,个人认为最难之处乃在「讲实话」。因为人的进展本来就不是在「无条件的关怀」下成长的,因此他需要选择,他需要爱护自己,他需要编造各种理由来躲开他所不乐意碰触的种种,以及持取他想要的。在此种情形下,他的体会世界是不完整的,是需要加工的。但是没有消化的体会会钝化到躯体反应,由躯体的表现来当为出口,久而久之成为一种「瘾」。此种瘾的目的是「逃离」、「麻痹」,甚至是「替换」,而且一旦成瘾就复原只是来。
为了打破这种瘾头,你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诚实一次。也确实是你可咨询自己如此活着,你感到中意吗?你感到有力量吗?你感到欢乐吗?若是无法对自个儿的生命做一次真情的告白,终究还会缩至瘾头之中,而含混过日。如能对自我表明,那可从自己躯体的反应及任何举止,反照出深藏在这些躯体讯息背后的经历。因为心物同源,亦即心理有何运作,就会展现在躯体的动作上。只是人已不习惯觉察自己的举止,常认为这是不具意识的动作,这是人的成见。因此,诚实地看待一切躯体反应,就会有机会进入深藏已久的情绪,而探究更深层的内在世界。
为何觉察躯体反应是那么重要?因为心理反应会如实地、完全地反应在躯体上,因此要反思或反推心理状态,能够透过「见」到躯体反应,而且躯体反应必可见到。如此的「见」到,就表示内心有个「知」,「知」与「见」是彼此相连的,因此开启了「见」,「知」就会觉受到。如能持续地接触这过程,真知就会慢慢出现。然而透过语言系统,可能因个人的表达不足,而扭曲自己的体会,由此可知,「表达」是激活动态之轮的一个关键。
确实是这种诚实看待自己生命的主张,此书强调舞动自己的躯体,确实是开放自我,并开启新体会,而能对比出过去惯有反应的荒谬与无知。最后,响应自己在前面所提的「心理治疗」之议题,个人的看法确实是「以心理专业训练开启个案新的可能性」。若是如此定义,那舞蹈治疗亦是一种开启个案新的可能性之方法。
第三章:上瘾症里,躯体的模式
我们会藉由一些动作和躯体临时分离,像是呼吸、手势和姿势,为的是减缓不舒服,同时标示动身生了什么事。这些小动作有时候也让我们觉得舒服些,因此我常鼓舞案主去做,让小动作带领他们去发觉深层的匮乏感受和对死亡的惧怕。
我发觉小动作和早期成长体会有直截了当紧密的关系。早年时需求未被满足,小动作就会跳出来帮忙,长大后这种小动作慢慢形成不满足的征兆,变成替代品,藉以安慰抚平不满足的失落和不快。小动作仿佛是被扭曲了自我安慰的动作,试图想要停住、触摸、安慰。
婴儿牙牙学语之前若缺乏温顺、关怀和安全感,都会造成不满足。不同的缺乏会引发不同的小动作,这些差不多上可预期且有迹可循的进展:1始于一种感受、一份经历或感官体会。
2.一种近乎强迫式的小动作姿势持续重复,直到那个感受得以表达。
3.做那个小动作时觉得专门舒服和开释,如果有人禁止或干扰,就会不快乐。
4.小动作慢慢消逝,让人安静下来,感受慢慢走弱,变得无望或愤慨,口头上的表达可能是:「可不能有任何改变,我永久走不出那个桎梏。」
5.自我责备:「我做错了,我无法度过这关。」「如果不是你提醒我,我会觉得好受一点。」越来越觉得自我憎恨和惭愧。
这些年对自我体会和案主的观看,我发觉情绪和动作的关系,因此重新定义上瘾症:上瘾症是人对成长时期不被满足的需求做出的生理响应。
这些响应是要分散并减轻不满足带来的痛楚,同时找到欢乐和满足的替代品。离开躯体能够远离痛楚和威逼性的欢乐,同时能够适时地找到安慰和舒服的感受。
我们一生渴求无条件的爱,不需变成谁才能得到爱。婴儿理当从父母那儿得到无条件的爱,不是时时的关注和颂扬,而是当小孩不如我们意时,也不收回我们的爱和确信。多位重量级的心理治疗师如米勒(Alice Miller)、布莱萧、韩翠克斯等都一致同意,父母自己在孩童成长期就有旧伤未愈,当小孩无意间在旧伤上洒盐,可能会使父母收回爱和关注。成长期的小孩都期望取悦父母,照着父母的期望走,而非照着自己的方法走,久而久之,
这种取悦也成了瘾头。得到爱比活出真实的我更重要。然而,这种为了爱而牺牲自我的循环会越来越痛楚。痛楚时要能找到药方,如果只是消极地让痛过去,并非真正解决之道,久了,就成了不可承担的折磨,心不处理,躯体就会起而行,找寻方法让痛楚降至最低。
什么是上瘾?
上瘾症有五大特色:重复性、没有进展性、缺乏满足感、没有竞争性、看了会不舒服。
重复性:这种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动作行为是为了赶走感受,找到舒缓的安慰。最常发生在小孩身上,像是摇来摇去。
没有进展性:这种动作行为可不能改变,可不能延展。同样的感受,相同的结果,像是下巴上的神经可不能因为动气而有情绪的推拉拔河,也像在轮子上打转的老鼠,永久可不能改变。
没有满足感:这种行为开始时可能感到舒服,然而最后觉得恍惚、罪责、挫折和沮丧。
没有竞争性:这些动作仿佛是未完成,像一位案主摸索时喜爱把手放在两颗牙之间,每次都只是放在那儿,并没有真正咬下去。那个只做了一半的动作,不再进展下去,她深究时,才觉察自己并不想咬下去。这确实是所谓的半调子动作。
看起来不舒服:看到别人做这些上瘾动作时会觉得无聊、退缩、动气。有位厌食症案主在治疗中,专门爱把一措头发圈起来绕来绕去,看得我专门烦,有几次都想走过去,对她大叫别再玩了。
在上瘾的过程中,我们用药物和行为来查找满足代替品。身心分离可把痛楚驱逐出门,沉醉在代替品的快感中。举个例子,我们会为了连续畅快的喝酒,不理会喝醉带来的恶心、晕眩和头痛。不敏锐和沉醉构成了上瘾的过程。
我们自有一套方法麻痹躯体,用重复动作来催眠自己,例如坐在摇摇椅上前后晃动能让人安静下来,小小孩喜爱如此,大人何尝例外。感受压力太大时,有些成人会咬指甲,或用脚打拍子来舒缓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