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商业的繁荣带来了许多新事物。如纸币、 商标、广告。
(3)城镇的发展:商业城市最大的是东京和 临安,苏州、泉州等中等城市迅速发展。在城 市周围和农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出现大量贸易 集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城镇。
课堂练习
1、两宋时期,制瓷业发达,这一时期形成的 瓷都是( A)
A、景德镇 B、龙泉镇 C、岭南镇 D、 磁州
2、手工业方面: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 制瓷业高度发达,成为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要支柱。
3、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宋朝 商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北宋东京城打破 了唐朝长安城商业区与居民区的界限,适应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 第商业气息和市井色彩。政府宣布取消对于夜 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南宋时, 杭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贩往来,人烟 聚集,百物繁盛。
3、手工业大发展
(1)纺织业
地区 (南方)两浙路
绢 67万匹
绸 10万多匹
(南方)江南东路 38万匹 6万多匹
(北方)京东东路 28万匹 3万多匹
(北方)京东西路 20万匹 2万多匹
丝棉 200万两
120万两
无记载
47万两
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棉纺织业已经发展到了东南 沿海地区。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
时期
原因 数量
西晋
永嘉之乱 100万
唐朝 宋朝
安史之乱 靖康之变 100万 500万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庄家成熟),则数郡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归业之民,其田已佃者,以附近闲田与 之,免三年租税,无产愿受闲田者,亦与之。
(江南)诸州长吏,劝民宜种诸谷,民乏 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 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 展
第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第一课时)
两宋时期主要和议后,宋支付的“岁币”
银(万两)
绢(万匹)
宋辽议和
10
20
宋夏议和
7.2
15.3
宋金议和
25
25
注:“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材料: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 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 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 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 应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堪过程中, 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 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4、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 代经济重心的是( )D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苏湖熟,天下足
议一议: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 移完成有哪些表现?
1、农业方面: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突飞 猛进的发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形成苏湖熟南 移天下足”的格局。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基础上, 桑、麻、茶等经济作物也有很大发展,这促使 部分农业人口开始从事手工业生产,而且行业 分工细致。
因此,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江南经济 的发展,使得南方农业的产量大大超过北方手 工业和商业中心居于江南,政府的财政税收主 要来自南方,这些都充分说明,国家的经济重心 已经南移。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河南钧窑窑变——有的青中带红, 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天 青、紫红交相掩映,别致美观, 称为“钧紫”。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宋代名窑分布图
哥窑和弟窑的传说
“瓷都”景德镇
4、商业繁荣发展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东京城
(1)城市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的界线消除, 店铺集中的地方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宋史》
(三)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粮食产量增加 2、人口迅速增加 3、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 (2)制瓷业 4、商业繁荣发展
宋代耕获图
1、粮食产量增加
“小禾谷今谓之占城,ຫໍສະໝຸດ Baidu曰山禾稻,粒小而谷 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得米多,价廉, 自中产以下皆食。”
——摘编自《宋史》
丝织品种类不断创新
宋锦图案
缂丝植物“紫天鹿”
沈子蕃缂丝花鸟(局部)
(2)制瓷业
刻 花 石 榴 纹 碗
河北定窑白瓷——似雪、似银、 造型生动。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宋代名窑分布图
河南汝窑青瓷——似玉、类冰, 晶莹发亮,有“宋瓷之冠”的美誉。
(2)制瓷业
河南官窑粉青瓷——胎薄釉厚、 端庄大方,专为宫廷烧制瓷器, 釉色以粉青为主,淡白次之。
2、成为宋朝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两大手工业 指的是( A )
A、丝织业和制瓷业 B、棉纺织业和制瓷业 C、制瓷业和冶炼业 D、丝织业和冶炼业
3、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 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的 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于(C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 仓
2、人口迅速增加
材料:在742年,中国人口仍然只有5000万, 与公元2世纪相同。在其后的是三个世纪中, 由于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供应 稳步增长,人口相应增加。在1100年,人口达 到一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 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 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 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一)江南的开发
北方:“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 不过什三,然其富什之其六。”
南方:“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 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一)江南的开发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 1、国家局部统一 2、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3、北方人口南迁 4、政府的支持
(3)城镇的发展:商业城市最大的是东京和 临安,苏州、泉州等中等城市迅速发展。在城 市周围和农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出现大量贸易 集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城镇。
课堂练习
1、两宋时期,制瓷业发达,这一时期形成的 瓷都是( A)
A、景德镇 B、龙泉镇 C、岭南镇 D、 磁州
2、手工业方面: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 制瓷业高度发达,成为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要支柱。
3、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宋朝 商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北宋东京城打破 了唐朝长安城商业区与居民区的界限,适应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 第商业气息和市井色彩。政府宣布取消对于夜 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南宋时, 杭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贩往来,人烟 聚集,百物繁盛。
3、手工业大发展
(1)纺织业
地区 (南方)两浙路
绢 67万匹
绸 10万多匹
(南方)江南东路 38万匹 6万多匹
(北方)京东东路 28万匹 3万多匹
(北方)京东西路 20万匹 2万多匹
丝棉 200万两
120万两
无记载
47万两
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棉纺织业已经发展到了东南 沿海地区。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
时期
原因 数量
西晋
永嘉之乱 100万
唐朝 宋朝
安史之乱 靖康之变 100万 500万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庄家成熟),则数郡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归业之民,其田已佃者,以附近闲田与 之,免三年租税,无产愿受闲田者,亦与之。
(江南)诸州长吏,劝民宜种诸谷,民乏 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 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 展
第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第一课时)
两宋时期主要和议后,宋支付的“岁币”
银(万两)
绢(万匹)
宋辽议和
10
20
宋夏议和
7.2
15.3
宋金议和
25
25
注:“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材料: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 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 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 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 应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堪过程中, 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 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4、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 代经济重心的是( )D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苏湖熟,天下足
议一议: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 移完成有哪些表现?
1、农业方面: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突飞 猛进的发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形成苏湖熟南 移天下足”的格局。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基础上, 桑、麻、茶等经济作物也有很大发展,这促使 部分农业人口开始从事手工业生产,而且行业 分工细致。
因此,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江南经济 的发展,使得南方农业的产量大大超过北方手 工业和商业中心居于江南,政府的财政税收主 要来自南方,这些都充分说明,国家的经济重心 已经南移。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河南钧窑窑变——有的青中带红, 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天 青、紫红交相掩映,别致美观, 称为“钧紫”。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宋代名窑分布图
哥窑和弟窑的传说
“瓷都”景德镇
4、商业繁荣发展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东京城
(1)城市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的界线消除, 店铺集中的地方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宋史》
(三)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粮食产量增加 2、人口迅速增加 3、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 (2)制瓷业 4、商业繁荣发展
宋代耕获图
1、粮食产量增加
“小禾谷今谓之占城,ຫໍສະໝຸດ Baidu曰山禾稻,粒小而谷 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得米多,价廉, 自中产以下皆食。”
——摘编自《宋史》
丝织品种类不断创新
宋锦图案
缂丝植物“紫天鹿”
沈子蕃缂丝花鸟(局部)
(2)制瓷业
刻 花 石 榴 纹 碗
河北定窑白瓷——似雪、似银、 造型生动。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宋代名窑分布图
河南汝窑青瓷——似玉、类冰, 晶莹发亮,有“宋瓷之冠”的美誉。
(2)制瓷业
河南官窑粉青瓷——胎薄釉厚、 端庄大方,专为宫廷烧制瓷器, 釉色以粉青为主,淡白次之。
2、成为宋朝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两大手工业 指的是( A )
A、丝织业和制瓷业 B、棉纺织业和制瓷业 C、制瓷业和冶炼业 D、丝织业和冶炼业
3、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 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的 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于(C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 仓
2、人口迅速增加
材料:在742年,中国人口仍然只有5000万, 与公元2世纪相同。在其后的是三个世纪中, 由于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供应 稳步增长,人口相应增加。在1100年,人口达 到一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 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 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 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一)江南的开发
北方:“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 不过什三,然其富什之其六。”
南方:“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 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一)江南的开发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 1、国家局部统一 2、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3、北方人口南迁 4、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