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合集下载

个人及其社会存在形式精

个人及其社会存在形式精

讨论:你支持哪一种观点?
2. 辩证的定义:
– 在社会学中,个人是指那些作为各社会 的社会成员和社会行动、社会行为主体 的人类个体。它们既是一定社会关系和 社会环境的产物,是所在社会的各种社 会关系的物质(生物)载体,又是各种 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者。每一人类 个体的社会面貌与社会特征,既具有因 个人的原因和存在条件而产生的独特的 个性,又具有因共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 环境而决定的同类个体都具有的共性。
4. “角色”概念的次生概念
– “角色丛”(“角色集”);“角色冲 突”与“角色紧张”;“理想角色”与 “实际角色”; “角色差距”;“领悟 角色” ;“角色期待”
5. 美国社会学家巴克的“角色”观点
– 定义:人们对担任某一特定职务的 人应该如何行动的一系列期待。
– 对角色行为的分类: • 必须的行为 • 允许的行为 • 禁止的行为
第一节 个人及其社会存在形式
一、社会学中的个人概念
1. 两种对立的观点:
– “社会唯实论”的观点:个人 (individual)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实际承 担者,即,个人是人格化了的社会关系 的物质载体。
– “社会唯名论”的观点:个人是社会关 系的制造者与生产者,即,个人是具有 主动性的社会行动及社会行为的主体或 行动者(actor)。
• 包括个人在兴趣、爱好、动机、意志、 情感、能力、气质(脾气与性情)、 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 属于一般思想意识范畴的差异
• 包括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念、思想观念、情操、理想等方面的 差异。(即人们思想觉悟的高低、精 神境界的不同)
4. 个性的结构
• 原苏联研究个性社会学的学者普拉图 诺夫认为:作为整体的个性由四种分 结构(四个从低到高的层次)组成。

3第三讲-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

3第三讲-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

2. 机构价值观
3. 香港社会福利署:
A. 我 們 的 理 想 共同建設一個互相關懷的社會﹐使人人能自立自主﹑自尊自 信﹑和諧共處﹑幸福快樂
B. 我 們 的 使 命 為 顧 客:提 供 優 質 的 社 會 福 利 服 務 ﹐ 以 助 他 們 面 對 人 生 各 種 挑
戰。 向 社 群:提 倡 社 會 及 家 庭 責 任 感 。 助 員 工:發 展 潛 能 ﹐ 透 過 嘉 許 成 就 ﹑ 授 權 委 責 及 增 強 培 訓 ﹐ 建 立
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的重要性不仅 在于它界定社会工作本身,比如它的目标 和意义,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 技巧和方法,机构的项目、目标和社会工 作者的行为和态度。
总之,价值是贯彻社会工作实践始终的东 西。
3
一、价值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一)价值的界定
价值有经济学和哲学涵义。 在社会工作中,价值概念属于哲学范畴。
➢ 利他精神:社会工作是利他行为,不以赚钱为目的,以 他人(案主)合理的需要被满足为工作的出发点
➢ 敬业精神:社会工作者应该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认真工作,对服务对象负责
➢ 能力建设:关怀案主现实困境的改善,但更重视案主的 能力建设
➢ 优势取向:对案主的困境的理解主要的不是个人归因、 病理解释,而是由其多元的社会生活层面去挖掘,主张 欣赏人的能力
33
什么是目的性价值? 是指“生存的目标”(end-state of existence),
偏重于人对于生命意义及生活目标的信念, 也就是关于“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
的生活”之类的想法。
目的性价值又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个人价值(personal values):生存的目标单从

民族与社会第三讲族群意识优秀课件

民族与社会第三讲族群意识优秀课件

5.族群意识的特点
梁启超先生曾说:“何谓民族意 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日本 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 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 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 (梁启超,1922:43)。
族群意识的特点
费孝通教授说:“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 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 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或“民族意识” (费孝通,1988:173)。
人们关于族群(或“民族”)的意识 和观念并不是先天遗传而来,而是在后天 环境中逐渐萌生、明晰并不断变化(强化、 弱化或多次反复)的,它是每个人认识世 界、进入社会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 容之一。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人们会自 然而然地根据具体环境场景、个人感情和 利益关系的亲疏,在周围亲近的人的指导 下,学习并接受把周围的社会成员划分为
4.群体与族群的称谓
对于一个国家内各种“群体”的称谓,也存在几种情况:
(1)对历史古老群体的称谓(“郎中”、“僧人”),在本 国社会发展与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并沿袭下来;
(2)随着社会变迁而从“引进”的社会结构中出现的新兴群 体,其称谓有可能借鉴来自其他国家同样“群体”称谓的翻译, 如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资本家”、“工人”、“干部”这 样具有特定含义的群体称谓;
二. 族群意识的产生
1. 客观条件的需要
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只有当它与其他群体相 互接触并在接触过程中鲜明地感觉到彼此之间 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和利益冲突时,才会去强 化“本群体”的意识,不管当时人们是否用自 己的语言给它什么称谓,族群意识即是在需要 明确区分开“本群体”与“他群体”这样的客 观要求下而产生的。
3.群体意识的多层次性
“群体意识”的认同自身还具有多层次性(其范围可 以从基层社会的家族、社区、族群、地区,直到国家、 人种)。在不同的层次上也存在不同的认同意识。

第三讲 对于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01

第三讲 对于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01
邓小平时期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第三讲 邓小平时期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 什么是社会主义 ” ,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 消灭剥削制度;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 位,消灭剥削制度;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这既包括了生产 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 有机的整体。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一个中心、 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 “ 一个中心、 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上。 两个基本点 ” 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上。它统一于实现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 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
• 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 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错 误认识与模糊观念。 误认识与模糊观念。克服和纠正了以往片面强调生 产关系,忽视生产力的教条主义倾向;排除“ 产关系,忽视生产力的教条主义倾向;排除“姓资 姓社”对改革开放的纠缠和干扰。 姓社”对改革开放的纠缠和干扰。 • ②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 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探索社会 重要的实践意义。 主义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开辟了道路, 主义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开辟了道路,为我们党制 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3【2】:社会化的理论

3【2】:社会化的理论

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四、解释理论

个体的社会化或发展是一个再生的过程,儿童不仅仅学习文化, 而且还在日常互动中使用着他们学习或发现到的语言和解释技 巧。当他们更熟练的进行交流并且对家庭等社会群体的共同意 义理解的更多以后,他们就更深入的理解了文化。儿童就是通 过互动来获得和再生文化的。从早期开始,儿童就不仅模仿文 化,也能够创造文化。
第三讲(二) 社会化的理论
社会化的理论总述 社会化理论分为五大派别:


一是从本能与动机的取向着手,即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 首创,当代以埃里克森为代表;
二是从认知取向着手,即认识发展论,以皮亚杰为首,当代 以科尔伯格为代表; 三是强调环境作用的行为主义观点,以华生为首,当代以班 杜拉为代表; 四是强调互动本身的符号互动论观点,以米德为首,当代以 科赛洛为代表; 五是强调先天遗传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正常成 熟论以及群体社会化理论。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2.自主与怀疑和羞怯(儿童早期) 3.主动性与内疚性(学龄前) 4.勤奋与自卑(学龄期)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 6.亲密与孤独(青年时期) 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 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
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二、认知学派的研究
认知派认为,人的道德社会化是与人的认知 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强调道德动机、 道德判断、自律等心理成份的作用。
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二阶段论
皮亚杰强调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份——道德判断。认为儿
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即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随着
他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
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第三讲 斯宾塞

第三讲 斯宾塞

第四节 社会关系的个人主义诠 释
一、斯宾塞个人主义、生物还原主义的社会 观
二、斯宾塞思想中的另一半-社会唯实论 三、评价
一、斯宾塞个人主义、生物还原主 斯宾塞个人主义、 义的社会观
1、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2、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必须还原到生物个体的 动机层次 3、论证 4、不干涉主义
斯宾塞认为不仅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 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成为个人谋 取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工具。 斯宾塞的社会起源论受到洛克和卢梭等到 人的社会契约论的影响。他认为从起源上 说,社会就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目的而建 立的。具体说来,人类结群的最初目的就 是为了应付险恶的生存竞争压力,而社会 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消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 1、要素的联系程度或构造上: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由单元 (细胞)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实在统一的有形体,各组成部 分位置是非常固定的。社会是一个分散的整体,分散在空 间之中;社会没有一个具体的形态,或者说没有一个确定 的外部形式。 2、联系模式方面,生物系统依靠有生命力的物质而存在; 社会每个部分的合作需要有符号体系来沟通,即依靠情感、 语言、文字、艺术和思想系统沟通与维持社会各部分与整 体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 3、在意识层次上:生物体中只有一种单位才有意识,即神 经系统,其他部位缺少感受能力;在社会中,功能的分化 是有限的,因为它没有集中处理感觉和意识的器官。社会 有机体的每一个部分几乎都能同样地感受到欢乐和痛苦, 因此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不能彼此分享的社会是不存 在的。
在生物有机体中,组成机体的众多分子是为 了整体而存在的;但在社会中,整体的发 达和个体的发达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 此,社会只是增进个体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是社会为自己成员的幸福而存在,不是个 体成员为社会的幸福而存在。所以,社会 既是有机体,又不是一般的有机体,它是 超有机体。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第三讲 )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第三讲 )
1、文化的角度:文化的延续和传递
2、个性发展的角度:形成有个性的人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角色的承担
三、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性)
1、人有发达的大脑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3、人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4、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途径 一、主要内容
1、学习生活技能 2、掌握社会规范 3、树立生活目标 4、扮演社会角色
三、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
(一)涵义: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 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价值观念和 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二)两种情况: 1、原有的社会化失败 2、进入一种异质文化
四、代沟 generation gap
(一)涵义:代沟(又称代差)指的是, 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 异。
第三节 人的社会化全过程
一、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是社会化的主要 时期,被称为基本社会化。 1、幼儿期:父母崇拜期 2、儿童期:英雄崇拜期 3、青少年期:偶像崇拜期
二、继续社会化
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
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 变化的过程。 1、成年早期 2、中年期 3、老年期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全过程
第一节 社会化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
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
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
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源自二、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社会学概论03社会化与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03社会化与社会互动



1.5 皮亚杰:认知的发展(学会思考的 途径)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儿童智力发展 要经历几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1.5-2) 前操作阶段(2-7) 具体操作阶段(7-11) 形式操作阶段(12-15)
2、生命历程理论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与宏观社会结构是密切相关 的 人生就是一个由无数生命事件所构成的序列, 宏观社会结构通过影响生命事件的排列方式而 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历程 理论要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 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 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 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 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 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 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 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 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 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社会化研究的三个来源及角度


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承 社会心理学:个性发展 社会学:社会结构的整合;社会性

2、社会化概念内涵的发展

从少年儿童扩大到成人 从个体扩大到群体
个人
群体
一代人
社会或文化
文化
社会文化的 内化 自我
特定社会群 体的文化 群体意识和 群体心理特 征
文化代际传 递、代差 社会心理变 迁与时代特 征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 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三个阶段:感觉阶段、解释阶段、自我反应 阶段

第三讲 德育本质论的理论依据

第三讲 德育本质论的理论依据

德育之所以存在,就在于要满足社会发展 需要,及社会进行社会人的再生产的需要, 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 展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的德育必须将个 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两项任务纳 入本质的内涵中,充分发挥德育的双重职能, 使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达到最大限度的 统一。
3.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道德、个性方面的意义 规定了德育本质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人的个性化是在人的社会化条件下的个性化; 人的个性化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德育: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促进人的个性特征的发展。 4.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理论,要求研究德育的本质 要考虑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人格完善 ●德育本质要促进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德育目的要建构个人道德品质; ●德育本质要指导人格发展和精神完善。
3、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是增强德 、 育本质的有效性的重要调节手段。 育本质的有效性的重要调节手段
德育本质的实现蕴含在物质利益的实现过程 中。德育的实现总是依赖一定的物质对象并且 也只有在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的基础上, 也只有在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人的思 想觉悟才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想觉悟才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个人利益是人们劳动的基本动因, 个人利益是人们劳动的基本动因,利益分配是 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德育 工作者要从人们的物质利益出发,通过教育、 工作者要从人们的物质利益出发,通过教育、引 导去实现人们的精神利益。 导去实现人们的精神利益。
对社会发展来说,德育为其造就符合一 定的思想领域需要的个人。
德育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 双重职能。
2、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定德育 本质论的落脚点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社 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集体的概念
• 集体是相对于个人而言。集体范畴的抽 象相当于整体和社会。就特殊意义讲, 集体范畴必须具体化为阶级、集团、国 家。 •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应理解为个人与整 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或具体化为个 人与阶级、集团、国家的关系。
三、社会的概念
•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物质生 产关系。
1. 人的社会化
• 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适应社会、 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 人的社会化是终身的,内涵是变化的。当代 大学生的社会化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2. 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 坚持以社会为本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发展; 个人参与历史创造。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条 件;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 严格的“个人主义”概念是1840年法国 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 中提出的,赋予它完整的、能够体现资 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涵。很快为西方思 想家接受。
1. 托克维尔为个人主义下的定义 认为自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 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2. 个人主义的基本内容 • 价值观:个人为目的,他人、社会、道 德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 • 政治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 集体对个人进行干预和限制; • 财产制度:允许剥削,维护私有财产神 圣不可侵犯。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集体和个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内涵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利他主义简析
第一节 社会、集体和个人的概念
一、个人的概念
• 个人是相对于集体而言。即历史的、 社会的人的个体。 • 个人具有个性化的自然素质和历史 主体性。在道德活动实践中,个人 是个性化的主体。

第三讲:社会化媒体中的人群识别-6-识别工具-Appinions

第三讲:社会化媒体中的人群识别-6-识别工具-Appinions
就是你说出去这句话,你发表的意见,“影响者”是不是能够获得信任,创造信任?
所谓获得“信任”是,广告主通过希望 通过影响者,让目标人群与品牌的接触点
逐步变成一个信任点。同学们应该理解这个概念,就是说
原来我们说,“影响者”我们称他是“opinion leader”。
他在传统媒体平台,网络媒体平台,和社会化平台他表达意见。
如果来评价第一财经关于房地产金融这个话题有没有影响力?
于是根据这样的话题的数据,
我们要分析,要分析发表意见的个体或组织,
并要采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来分析提取“针对该话题的意见”是什么。
这个又是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来分析和提取“针对该话题的意见”是什么。就是说要把大家
围绕这个问题来讨论的时候,这个话题当中的核心是什么,要把它抓住了。
“被影响者”是指什么?是对“影响者”的意见作出反应的个体和组织。
就是说,你在互联网说了话,有没有人回应你,而且回应你,跟着他还表达了他自己的意见。
注意啊,这是一个对你的意见作出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个体和组织。
第二,考虑该“被影响者”在话题上的影响力。
于是根据不同的反应来衡量这个“被影响者”的影响力。
同学注意我用红笔划出来的,非常有意思的是,
因为什么样的话题让这个说话的人有影响力? 让接触点变成信任点?
这个Appinions这个工具是,它是从新闻,
博客,社交媒体,甚至于传统媒体上获取相关的“话题”数据。
它是跨媒体的哦。同学们注意,跨媒体平台的,上节课我们也有讲过。
我们举例讲的第一财经这个房地产金融信息时候呢,它也是一个跨媒体表达的,当时我就有一个伏笔,
我们如何来抓取这些话题,看到人群,给出一个影响力的评估。

第三讲 社会化(Socialization

第三讲  社会化(Socialization

(二)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development socialization)——成 年和老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后)
• 1、成年期 • 2、老年期
1、成年期
• (1)成人阶段的特性 ) • 成年期以40岁分界 • (2)成年期的问题 2 • 成年期需完成诸多人生任务,如果完成得不圆满 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 的是婚姻问题和就业问题。
• 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生活方式 向另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生活方式急剧转变和适应 的过程,分为主动型、被动型两种。 • 主动再社会化包括: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进行 的再社会化 和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同的他乡 后进行的再社会化 • 被动再社会化包括 :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不得不 进行的再社会化和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而被社会强制进行 的再社会化
六、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 • 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 2.米德的“角色扮演/借用”理论 米德的“角色扮演/借用” •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其过程分为三个阶 段。 •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的 • 人格的发展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 埃里克森的 八阶段” • 人格的发展贯穿一生,其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 5.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 • 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 物。
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长生积极还是消极 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工作单位
• 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 场所 (2)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 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3)在工作单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第三讲 教育的目的

第三讲  教育的目的

第三讲教育的目的学习内容一、透视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界定意义及类型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四、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应该注意的问题五、当代儿童的生存状态与学校培养目标一、透视教育目的教育有目的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存在,使得人们对“教育目的是否存在”的回答要三思而后行了。

(一)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二)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一)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与儿童的生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给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即教育就是儿童的生长本身,就是儿童的本能展开和经验的改造和改组的过程,所以,教育也就无什么目的可言了。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

如要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任何目的,例如给它一个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意义,并导致我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

”(二)教育到底有无目的我们认为,杜威本人实际上并非完全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这一方面表现在他对教育内外部目的的论述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他日后对教育目的的明确申明上。

结论:教育不能没有目的。

这正如同怀特(White,J)在《再论教育目的》一书中谈到的:“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而明的。

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目的的事业——它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但是近年来,有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教育者一定要有教育目的吗?‟有些人的回答似乎向这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提出了挑战。

然而,这些回答都不能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

”二、教育目的的界定、意义及类型(一)概念界定1.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三

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三
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原理 第三讲
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
一,生物人与社会人 二,社会化概述 三,社会化的理论 四,社会化的主体 五,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六,相关探讨
一,生物人与社会人
1,三个案例 安娜 珍妮 伊沙贝尔
一,生物人与社会人
与正常人相比,他们缺少正常人的生活环境, 缺乏与社会环境的正常互动,不能像正常人 一样思考,说话,行动,他们仅仅能够称得 上生理上属于人类的生物人. 正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物人才能学会如 何思考,如何言语,如何行动,才能从生理 上的生物人成为社会人,这一互动与学习的 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5,皮亚杰:认知发展
(1)感觉运动阶段(1-2岁) (2)前操作阶段(2-7岁) (3)具体操作阶段(7-11) (4)形式操作阶段(12-15岁)
6,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 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产物. 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 使这样一种理念能比较有效地落到实处,不 至于停留在假设阶段. 这样一种理念和分析方法将生命历程理论与 其他微观社会学视角区分开来.
1,库利——镜中我
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及外表 的感觉来理解自我. 如果一个对我们很重要的人赞成我们的行为, 我们也许会赞成自己所作的这一行为.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可以说是对他人如何想 象我们自己的反映,因此这一理论被称为 "镜中我". 家庭一样的初级群体对自我的形成至关重要.
2,米德——角色借用
二,社会化概述
发展社会化(Develo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是在初 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他指的是成年人 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 程.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

第三讲_斯宾塞

第三讲_斯宾塞

(二)时代背景 斯宾塞生活的年代(维多利亚时代) 斯宾塞生活的年代(维多利亚时代) 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 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自信和自鸣得意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自信和自鸣得意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自信和自鸣得意的时代 , 那个标志着工业革命的、 那个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充满着痛苦磨难的时 代已经过去;宪章派的动乱已经平息;新济贫 代已经过去;宪章派的动乱已经平息; 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得到了克服; 年代大饥 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得到了克服;40年代大饥 荒的艰难情景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漠; 荒的艰难情景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漠;流行 一时的激进主义也已经不再受人们欢迎。 一时的激进主义也已经不再受人们欢迎。”
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的差别 生物有机体: 生物有机体: 一切成分紧密结 合; 意识的功能 仅集中在某一部 分; 部分是为整 体而存在; 体而存在; 社会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 是一个松散的整体, 是一个松散的整体,构成的 个人自由而分散; 个人自由而分散; 意识遍布 于组成它的各个分子即每一 个个人身上; 个个人身上; 而社会是增进 个人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个人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为 成员的幸福而存在。 成员的幸福而存在。
(二)思考 个人经历及社会背景与其思想观点的关系 独特的学习知识的方法 社交活动的特点
本讲要点
1、斯宾赛的社会学是在他的综合哲学框 架内制定出来的。 架内制定出来的。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 化论是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基本要点。 化论是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基本要点。 2、社会有机论把社会比作像生物体一样 的社会有机体。伴随社会结构的进化, 的社会有机体。伴随社会结构的进化,其 功能不断分化, 功能不断分化,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 互依赖,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互依赖,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个人与社会化社会与个人角色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society)的存在,使得地位与角色、群体与组织、社会设置与社区得以产生。

这些概念作为社会的局部,不属于个别人。

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社会中的人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社会中的个人*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通过身份确认、角色扮演并组成群体,建立社会机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并成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

1、身份或者地位 status* 指在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例如女性、黑人、医生、父亲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身份地位,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和职业相关。

*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

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

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

如长子、孙女、某些皇室成员等等。

* 身份与地位的高低:绝大多数的身份或者地位可以依据责任、权力和声望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

但社会学中将等级看作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提到身份或地位时,是指不必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

但当涉及到社会平等关系时,就会强调等级次序,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差异。

*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

如总统、富翁、流浪汉、黑人等等。

* 优势身份:某些有助于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身份。

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

2、角色 role*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例如: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被要求的角色有:有识之士、教导者、长辈)*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

*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 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实际扮演角色的方式。

* 思考:安乐死中医生的角色,是否存在着期待与表现之间的距离?** 角色紧张(role strain)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这种情形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 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两种或更多的身份。

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的状态。

* 身份(地位)与角色是社会结构分析的有用工具。

我们对社会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先确定其地位,再找出拥有这一地位的人期待着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角色表现)。

* Q: 当你出现角色冲突时,你如何应对?二、社会化 socialization* 社会学家一直强调一个观点: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婴儿无法“自然”成长为成年人。

没有语言提供的概念,就无法体验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等);没有充分的互动,人们就不会相互学习,价值观、规范就不会形成。

正是通过接触沟通,人类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社会成员,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

1、自我和意识的社会化* 我们出生时并不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别。

人是如何形成我们的推断能力、人格、道德和情感的呢?* 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和“镜中我”* 库利指出:我们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形成的。

他创造了“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描述人的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 反映出对方的情况* 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

我们可能会想象别人认为我们是聪明还是愚蠢;* 我们对别人的反应的解释。

我们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出结论,他们是否因为我们聪明而喜欢我们,是否会因为我们愚蠢而讨厌我们?* 我们形成了自我观念。

基于我们对他人评价的解释,我们会形成对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在这个社会镜子中,一种肯定的反应会导致积极的自我观念,反之会导致消极的自我观念。

乔治·米德(George Mead)和角色扮演* 米德通过游戏来阐释自我的形成过程。

他认为,在游戏中,儿童学会了扮演他人的角色,进入他人的世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思想并预知他人的行动,逐渐培养起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因而获知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与期待。

让·皮亚杰(Jean Piager)和认知发展理论* 人类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具有推理能力,我们是如何学会这种能力的?* 皮亚杰的四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0-2岁)婴儿只能通过与外部的接触(吮吸、触摸、视听)来获得知识。

* 2)前运演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儿童发展了运用符号的能力,但无法明白类似因果之类的关系,尚无道德和自我的概念。

* 3)具体运演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2岁)尽管推理能力有了进步,但是停留在具体思维上。

儿童能够理解数字、大小、因果关系和速度,能够扮演他人角色并参与游戏,但很难讨论一些抽象概念如真理、公正、诚实等等。

* 4)形式运演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2岁以后)儿童的抽象思维被培养起来。

他们可以讨论概念,基于一般原理得出结论,使用规律解决抽象问题。

* 库利的“镜中我”观点具有普遍性;米德关于角色扮演也具有普遍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虽具有普遍性,但研究者发现,不同的人进入发展阶段的年龄不同,因此每个发展阶段并不像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清晰。

尽管皮亚杰的理论仍需不断完善,但他的贡献就在于:人类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一种基本结构,即从具体发展到抽象,虽然有些人永远都无法达到抽象思维阶段。

2、人格、道德与情感的习得* 1)弗洛伊德和人格发展* 人格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首先,每个人天生具有本我(id),本我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使我们寻求自我满足感的内驱力。

* 要求立即满足的本我与他人的需要产生矛盾。

为了解决矛盾,人格的第二种要素即自我(ego)产生了。

自我是本我和限制本我的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力量,同时负责平衡本我和第三个要素——超我(superego)。

* 超我代表了内化于我们的文化,即我们从社会群体中内化的规范和价值。

作为人格中的道德成分,当触犯社会规范时,超我会唤起负罪感和羞耻感,遵从社会规范时会唤起满足感。

* 2)科尔伯格与道德的形成*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有序的多阶段过程。

* 非道德阶段(amoral stage):对此阶段的儿童而言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 前习俗阶段(pre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7-10岁,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并遵守规范以免招致麻烦、避免惩罚。

他们将能否让父母、老师满意当作是对错的标准。

* 习俗阶段(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10岁以后,在这个阶段,道德意味着遵从他们已经学会的规范和价值。

* 此外还有一个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的阶段为后习俗阶段(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 ):此阶段人们会形成一套抽象的道德准则,认为法律、道德是可以修改的,而且个人能够凭借道德准则、价值观等来评价是非。

* 3)情感的社会化* 情感也是人类本性的重要方面。

情感不但是生物因素的结果,而且也像意识一样依赖于社会化。

* 普通的情感:生气、厌恶、害怕、幸福、悲伤和惊奇(保罗﹒埃克曼)。

* 表达情感:社会化对情感的影响体现在表达方式上。

性别、文化、社会阶层以及关系亲疏等都会与情感表达有关。

* 社会化大多试图把我们变成社会的顺从成员。

自我和情感的社会化就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自我和情感会塑造行为。

尽管我们认为我们是“自由的”,但是父母、长辈、朋友等的存在,规范、规则、法律等的规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 社会化内在于每一个社会。

它让我们举止有序,让我们意识到与他人的关系,并控制我们的行为。

3、性别社会化 gender socialization* 为了引导我们的行为(包括思想和情感)沿着所期望的轨道发展,社会还运用了性别社会化这一手段。

通过因为是男性和女性而期待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人类群体把男孩和女孩引向生活中不同的方向。

这种相互对照的态度和行为的基础是如此牢固,以至于作为大人,我们都会根据性别文化的原则去行动、思考和感受。

三、社会化的主体* 1)家庭 family* 家庭是给予人们重要影响的第一个群体,为自我的形成打下基础,形成人们最初的动机、信仰和价值,以及性别观念。

* 2)邻里社区 neighbourhood* 邻里社区对人的社会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试思考贫民窟与富人区的差异。

* 3)宗教 religion* 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宗教成为人们对错是非观念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宗教活动让人们获得关于来世的信仰,而且教会人们在正式场合下的合适穿戴、言语和举止。

* 4)学校 school* 学校对人的社会化作用通过显性功能(传授知识)与隐性功能(影响价值观等)体现出来。

* 5)同辈群体 peer group* 随着人的生活环境扩展,家庭对人的影响减弱。

同辈群体开始发挥更重要的影响。

同辈的规则、爱好、习惯有可能主导我们的生活。

* 6)工作场所 career* 人生中较晚发挥作用的社会化主体是工作场所。

而且,越多地参与到工作中,工作就越多地变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于是人往往倾向于用工作来描述自己,例如“我是老师”,“我是个医生”等等。

* 7)大众媒介 mass media* 大众传媒是一种直接面向大量观众的信息交流形式。

报纸、广告、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四、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 人在一定阶段需要学习新的规范、价值、态度和和行为来适应新的生活。

例如从高中进入大学、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辞职后找到新工作等等。

* 再社会化可能是温和的,只需要做细微改变;也可能是激烈的,必须接受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看待生活的方式。

* 再社会化的主体之一:管制机构(监狱、集中营、修道院、新兵训练营等)五、一生的社会化* 随着生活向前发展,每个人都会经历更多的阶段。

从出生到死亡,这些阶段贯穿着一生,它们被称为生命历程(life course)。

每一个阶段都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方向。

* 社会按照年龄顺序进行多种社会安排。

所有的文化都将生物意义上的时间划分为若干社会单元。

出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是生命的生物因素,而社会给每一阶段赋予特定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