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_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一、《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那么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假设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较。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模糊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其次首第三首虽然照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患病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说明白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由于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患病的打击是他生命永久不行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慨。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该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掌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内容。
本教案涵盖了全册的各个单元和主题,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教学指导。
二、教学目标- 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想理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诗文赏析- 研究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 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歌和文言文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古代诗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义2. 第二单元:现代诗歌的阅读与审美- 探讨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阅读并欣赏现代诗人的作品3. 第三单元:小说的研读与鉴赏-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阅读并解读经典小说的主题和思想4. 第四单元:议论文的写作与阅读- 研究写作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 掌握分析和评价议论文的方法- 阅读并理解不同类型的议论文5. 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与写作- 提倡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写作实践,进一步理解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活动、阅读指导、写作训练等- 评估方式:作业评分、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 课堂教具:投影仪、黑板、书籍、课件等- 外部资源:电子书、教育网站、相关视频等六、教学计划详细的教学计划请参考附件。
七、教学反思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文学素养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然而,仍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全面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八、附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学计划表3. 其他辅助材料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的概要,详细内容请参阅附件。
祝教学成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荷塘月色》以精彩的写景状物闻名于世,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
两篇经典名篇历来为鉴赏家所称道,自发表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即使在语文教改如火如荼地进展的今天,它们依然有着极大的教学价值。
《囚绿记》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本,高中新课本选用它,是因为它篇幅较短,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
适合中学生诵读、赏析。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
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
二是意蕴深。
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三是语言美。
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这些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输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一)内容的设计基点1、分析写景。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能充分地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一、教案概述这套教案适用于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涵盖全册课文,共计15篇。
本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案目录1.窗2.烛光里的妈妈3.阅微草堂笔记一则4.善良5.红与黑6.边城7.荷塘月色8.故都的秋9.父亲的背影10.草房子11.风景这边独好12.孔乙己13.阿Q正传14.红楼梦15.鲁迅的呐喊1.《窗》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结尾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窗子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2)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抓住关键句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窗子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2.《烛光里的妈妈》教学目标: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家人。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体会母爱的温暖。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结尾寓意。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
(2)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温暖。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母爱故事。
(4)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阅微草堂笔记一则》教学目标:了解古代文化,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分析笔记的文学价值,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笔记中的古代文化。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阅微草堂笔记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课堂讲解:分析笔记的结构和内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看法。
(4)课后作业:选择一则古代笔记,进行阅读和分析。
4.《善良》教学目标:理解善良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经》、《离骚》等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对仗等修辞手法。
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并翻译文言文段落。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技巧。
教学难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与现代语境下的解读。
文言文句式的复杂性与古汉语语法规则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本课的期待和兴趣。
提出问题:针对新课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讲解: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文学流派等,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内容梳理: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难点攻克:针对文言文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并提供例句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问题。
总结提升: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出学生讨论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方向。
巩固练习: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重点回顾:回顾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 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廓”、“苍茫”、“挥斥方遒”等。 熟悉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
文学常识:介绍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分析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文化背景:挖掘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语言特色:分析作品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思想主题: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 完成情况,包括 质量、数量和完 成时间等方面
学习进步情况: 通过测试和考试 等方式,了解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进步情况
学习态度和习惯: 观察学生的学习 态度和习惯,如 是否按时完成作 业、是否认真听 讲等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 测试与考试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问 题,增强合作意识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增 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 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 作业要求:独立完成,认真思考 作业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作业评价:及时批改,指出问题,给予建议
课堂参与度:观 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是否积 极参与讨论和回 答问题
小组讨论法的定 义和特点
小组讨论法在语 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的教 学流程和实施步 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读懂《离骚》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将诗歌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深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离骚》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离骚》与《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离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离骚》的理解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离骚》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游褒禅山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游褒禅山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知识和游记特点,提高对文言文和游记文体的理解能力;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互动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王安石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知识和游记特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王安石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理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游褒禅山记》有关的图片、视频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呈现:介绍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动机;3.讲解:讲解《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知识,包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表达的人生哲理,以及“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内涵,交流学习心得;5.拓展: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游褒禅山记》和其他游记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游记文体的魅力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互动探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PPT演示、影像资料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游褒禅山记》中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况;2.作业布置:给学生布置游记文学作品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内涵;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游记文体。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套)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套)第一课修辞与修辞手法
课程目标
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和鉴赏篇章。
最终目标是能够在写作和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 修辞手法的分类和鉴赏
- 运用修辞手法的提高
教学难点
- 不同修辞手法在具体文本中的运用和解读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
- 个人或小组展示
- 篇章分析
教学过程
1. 了解修辞的基本知识
- 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文本,了解修辞的定义和分类。
2. 研究常见的修辞手法
- 同义反复
- 对比
- 排比
- 比喻
- 拟人
- 夸张
- 省略
- 等等
3. 鉴赏修辞手法的运用
- 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探讨其效果和意义。
4. 运用修辞手法
- 练在写作和阅读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和创作能力。
作业安排
1.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2. 根据所学修辞手法,设计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对修辞基本概念和常见手法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修辞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作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本课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其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本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得教学效果更佳。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字新词、文学常识、篇章结构等;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方式,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单元的重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细节的深入理解和对文学手法的鉴赏。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或者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查阅生字新词,了解文学常识,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意图,相互交流和启发。
拓展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练习、影视欣赏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生成。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增强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针对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写作、鉴赏等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_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大全得语文者得中高考,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学好语文呢,下面是由本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
掌握*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
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氓》1

教学方案
章节:必修二课时:二课时备课人:二次备课人:
课
题
名
称
《诗经》两首——氓
三维目标1、介绍《诗经》相关文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故事脉络。
3、赏析诗歌语言。
4、本文的写作特色。
重
点
目
标
难点目标
导入示标
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我们今天将跨越千年的长河来到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看看《诗经·氓》向我们描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本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了解故事之前,咱们先整体了解一下《诗经》是怎样一部作品。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了解《诗经》
导学: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
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
导做:小组讨论,并归纳每章的内容。
学生展示:这首诗是一个被弃女子的自述,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着怨恨,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同他一刀两断!(板书)
恋爱婚变决绝
(1、2)(3、4、5)(6)
导思: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好处?能否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共34页)

1.《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提高描写景物的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情感感知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发展团队协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所表达的含义,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课文学习,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包括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3.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通过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此景色的感受,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2.分析课文(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2)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荷塘与月色在文章中所代表的意象,以及它们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联系。
(3)细细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将景色与情感融为一体。
3.总结课文主题在分析完课文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强化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荷塘月色的美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这一景象。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适时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进行多项选择题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以“我身边的景色”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3.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内容理解、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PPT演示文稿: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文章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文学(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文学(必修第二册)
全册优质教案
1. 简介
本文档是针对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文学(必修第二册)》的全册优质教案的汇总。
2. 目标
通过这些优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教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3. 教案内容
下面是本文档包含的教案内容的简要概述:
第一单元《古诗两首》
- 教案1:课文导读,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和主题。
- 教案2: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 教案3:课文理解和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济南的冬天》
- 教案1:课文导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
- 教案2: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掌握故事的细节和主题。
- 教案3: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
第三单元《围城》
- 教案1:课文导读,解读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 教案2: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形象。
- 教案3:阅读与写作,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并进行写作练。
...(以此类推,列出其他单元的教案)
4. 教案特点
本文档收集的优质教案具有以下特点:
- 简明扼要:教案内容精炼,帮助教师迅速理解教学重点。
- 富有创意:教案中融入了一些创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多样化训练:教案涵盖了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多个研究技能的训练。
5. 结语
通过使用这些优质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统编
人教版高中文学(必修第二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本文档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精编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一、《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语文二年纪必修二教案

语文二年纪必修二教案【篇一: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诵点拨(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三、解题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四、再读课文(一)研读课文第一段1、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②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所以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3、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4、讨论:(1)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3)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趴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5、背诵本段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让学生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小雨》)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提名背诵【篇二: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案教案】必修2目录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2 故都的秋3 囚绿记4 瓦尔登湖第二单元5 《诗经》两首氓采薇6 离骚7 孔雀东南飞(并序)8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三单元9 烛之武退秦师10 荆轲刺秦王11 鸿门宴12 召公谏厉王弭谤第四单元13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4 我有一个梦想1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6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表达交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想象世界学习虚构演讲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名著导读《家》《巴黎圣母院》后记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
“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
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梦楼语)。
而其实,《秋兴》这组诗也正可以与屈原的《哀郢》相比拟。
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战乱的忧伤,确有其胎息相同之处。
无可讳言,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
这在杜甫也不例外。
《秋兴八首》虽然描写的着重在当时政治中心的长安,显示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情绪,但是他的眼光总是超越不出那个腐朽的朝廷。
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画省④香炉违伏枕”,第五首所提到的“几回青琐⑤点朝班”,都表示着对自己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仕宦前途未能忘怀。
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⑥,更不免眷恋着那个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这组诗从夔州写到长安,又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而章法井然。
从表面上看,每首诗都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的确具有了前人所说的“脉络相承”,“首尾相应”等特点(陈子端语)。
作者善于把那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有约制性的格律形式里完美地艺术表现出来。
这和他同时代的诗人比较起来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
例如和杜甫齐名的大诗人李白,他的诗长于歌行而不长于律句,在他的现存诗集中,七言律则写得更少。
向来被人所传诵的《登凤凰台》这首七律,它的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和上下联平仄失黏,只能算是拗体,还不是七律的正格,未可与杜甫《秋兴》这些精深而又严整的律诗等量齐观。
其它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们所写的七律,也没有象杜甫《秋兴》这样精心独创的作品。
在《秋兴八首》里,也表现了作者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用《秋兴》作为诗题,原是要抒写一种凄怆悲凉的情绪的。
但作者却偏在对长安的回忆中运用了不少辉煌华美的句子来烘托这种情绪,迸射出了既沉郁而又绚烂的艺术色彩。
例如第五首的“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第六首的“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第八首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所描绘的长安景色,正和前面几首诗里所叙写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听猿实下三声泪”那种凄怆情景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杜甫另一首的《曲江对雨》里也有同样的描写手法,它用“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等华丽句子来反衬出曲江的凄清情景。
凡此,都显示了诗人在律句方面所独创的多样化的艺术特色。
此外,《秋兴八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句子的对仗上。
七律和五律一样,都是唐代的新体诗,有一定的格式。
它们当中的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需要讲究对仗。
开头两句和结尾二句则可以不拘。
而《秋兴八首》除了当中两联讲究对仗外,如第二首的“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第七首的“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就是连末尾两句也都用对仗作结。
又《秋兴》这组诗在当中两联的对仗上也还很有变化。
例如第一首颈联的“丛菊两开”和“孤舟一系”是顿句,而它们紧接着的三个字则是“他日泪”和“故园心”,这就使句子有了转折而增加了一层意思。
如第八首的“香稻啄馀”、“碧梧栖老”一联,是倒装句,意思是说香稻是鹦鹉啄馀之粒,碧梧是凤凰栖老之枝。
因为描写的主要是在香稻和碧梧,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
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这里还需要指出,写律诗一般的都脱不了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套,例在第五第六这一联运用转笔;《秋兴八首》对这方面也能突破格套。
这组诗除前面三首在第五第六两句运用转笔外,其余的几首都在末后两句才用了转笔。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八首,它描写渼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头吟望苦低垂”才用转笔作结。
这种写法,在唐宋诗人所作绝句中偶亦有之。
如李白的“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金殿,只今唯有鹧鸪飞”;陆游的“细倾西国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更拂乌丝写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都是仅在七言绝句的末句用转笔作结。
但是在律诗里则很少见。
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他能周转驰骤于格律形式之中而不为格律形式所拘限,表现了七律创作的高度成就。
杜甫曾经说他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见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所谓“诗律细”,并不是专指雕章琢句的工巧,而是说诗律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不烦绳削”的熟练境地。
《秋兴八首》就是“诗律细”的很好范例。
二、说教学过程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特色]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
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
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章法谨严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仅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
二、情景无间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