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校本课程_【中职】物理《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校本课程_【中职】物理《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一、教学目标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掌握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 cos 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课件四、主要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

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s cos 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

至此作出如下板书:W=Fs cos α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高中物理_高中物理必修二7.2《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高中物理必修二7.2《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本要求:1. 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 会推导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正功或负功的物理意义。

4. 掌握求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方法。

发展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推理计算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以及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1.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

2.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

【教学课时】1课时【探究学习】(一)引入新课初中我们学过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根据讲台上提供的器材:握力器、手拉箱,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展示一下对他们做功?握力器的展示可以多次,让学生感觉到累:对器材做了功,消耗了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能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做功过程发生的,我们来一起观看视频。

起重机在起吊货物时,拉力对货物做了功,货物的重力势能增加;卫星在强大推力作用下速度迅速增大,卫星的动能增加等等例子,都说明了能量转化都伴随着做功的过程。

但是,我们要如何来定量的描述能量的转化过程呢?那就是做功。

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深化。

首先看导学案之自主导学,并让学生学习小组回答答案,引出这节课主要探究和解决的三个问题:1、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2、正功和负功3、物体实际受力不止一个,如何求解做的总功?(二)进行新课通过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归纳初中学习的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

一、决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以及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所以,提着水不动或者在平地上匀速行走,都不会对物体做功。

从高中的角度看,有了力,还必须要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力才做功。

高中物理_第八章 功及功率第1课时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第八章 功及功率第1课时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内容是了解功这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形成能量观念,为功能关系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及科学思维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并会解决实际问题计算。

并通过対表达式各量的理解,知道功有正负,理解合力功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是在本章知识链中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功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能在教师设计进阶式小梯度问题中依据问题任务进行小范围的探究。

但生活情境与知识链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抽象能力还需要培养,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生涯链接加强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基于新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为目标,设定合理的评价题目,重难点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确立,精心设计小梯度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问题,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状态,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和生活问题。

本节课欠缺在,是学生生活实际情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很好的设计健身计划,因为学生知识储备还不是很够,但我把该情境进行了转化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上楼梯问题。

第八章机械能第1节功及功率第1课时《功》课标解读《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八章《机械能及其守恒《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定律》中的第一节功及功率,课标内容解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别阐述了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功》这节课的要求:第七章机械能第二节功教材解读《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第二节,本文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地位作用、教材编写意图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依据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标准,通过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提出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学习⽬标:(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做功表达式的适⽤范围,会⽤公式进⾏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的总功。

(5)初步理解化变⼒为恒⼒、处理变⼒做功的思想⽅法。

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负功。

课前预习1、功的定义:⼀个物体受到__________的作⽤,如果在______的⽅向上发⽣⼀段__________,这个⼒就对物体做了_____________ .2、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①② _________________3、功的公式:W=_____________ 其中cosα表⽰_________4、功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5、功是_________(⽮、标)量。

但有正负。

学习过程⽬标⼀: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实验探究1】:做功的因素探究过程:⽬标⼆:功的⼤⼩⽤F表⽰⼒的⼤⼩,⽤L表⽰位移的⼤⼩,⽤W表⽰功的⼤⼩a、若⼒的⽅向和物体运动的⽅向⼀致时:功的⼤⼩ W=b、若⼒的⽅向与运动⽅向垂直:功的⼤⼩ W=c、若⼒F的⽅向与运动⽅向成某⼀⾓度时,功的⼤⼩ W=例1、如图所⽰,物体在⼒作⽤下在⽔平⾯上发⽣⼀段位移L,设在这三种情况下⼒F和位移L的⼤⼩都相同:F=10N,L=2m,⾓θ的⼤⼩如图所⽰。

问题:(1)找出⼒F和位移L的夹⾓ (2)试分别写出这三种情况下⼒F对物体做的功⽬标三:正功和负功根据W=F l cosα可知:【实验探究2】--------探究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1)实验操作:,将⼩车放在⽔平桌⾯上由静⽌释放,对⼩车施加牵引⼒。

实验结论:⼩车在⽔平桌⾯上运动过程中,牵引⼒对⼩车做(A、正功;B、负功),牵引⼒(A、促进;B、阻碍)⼩车的运动,表明牵引⼒是(A、动⼒;B、阻⼒),使⼩车的动能(A、增加; B、减少)。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2 功【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W=Fl cos a的适用范围,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用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重点难点】1.功的计算公式2.功是标量的认识【学习导航】一、功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观察图片,感知起重机对货物做功改变其重力势能、牵引力做功改变机车动能、手对握力器做功改变其弹性势能,初步总结功和能之间的关系。

2.功的概念:3. 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4.功的表达式(1)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F对物体做功为多少?W=(2)力与位移的夹角成任意角度时,F对物体做功为多少?W=思考与讨论:如右图,小球被压缩的弹簧弹出发生位移l的过程中,功的表达式还能否直接应用?l5.功的单位:6.通过下面的练习判断功是标量还是矢量练习: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两个沿水平方向、互相垂直的大小分别为F1=3N和F2=4N 的恒力,从静止开始运动5m的过程中,求(1)每个力做的功(2)合力做的功(3)若W1与W2为矢量,求解W1与W2的矢量和?与(2)中合力的功对比,你对功是标量还是矢量如何认识?二、正功和负功1.讨论α取不同值时力做功情况(1)如下图,当α=π/2时,重力和支持力对物体做功情况分别如何?(2)当α<π/2时,如人用力拉车前进时,由功的表达式判断拉力对车做功情况为,从力与运动角度分析,力F是促进还是阻碍车的运动?(3)当π/2 <α≤ π时,如人用力向后拉车使其减速时,由功的表达式判断拉力对车做功情况为,从力与运动角度分析,力F是促进还是阻碍车的运动?总结:请根据上面的讨论,从力与运动的角度总结归纳正功与负功的物理意义?2.求总功思考:当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如何求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典型例题】一个质量m=150kg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方的拉力F=50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为5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阻=100N(sin 37°=0.6,cos 37°=0.8)。

高中物理_圆周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圆周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投影知识点并点评、总结1.线速度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Δl和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比值定义法)2.线速度大小:v =。

单位:m/s(s是弧长,不是位移)当选取的时间Δt很小很小时(趋近零),弧长Δl就等于物体在t时刻的位移,定义式中的v,就是直线运动中学过的瞬时速度了。

3.单位:m/s4.线速度方向: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线速度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6.“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指的速度的大小不变,即速率不变;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指的速度不变是大小方向都不变,二者并不相同。

结论:①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②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7.通过例题1加强对线速度的理解。

投影知识点并点评、总结1.物理意义:描述质点转过的圆心角的快慢。

2.定义: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半径转过Δθ的角度跟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就是质点运动的角速度。

3.定义式:ω=4.圆心角θ的大小可以用弧长和半径的比值来描述,这个比值是没有单位的,为了描述问题的方便,我们“给”这个比值一个单位,这就是弧度。

弧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位,计算时,不能将弧度带到算式中。

5.国际单位制中,角速度的单位是弧度每秒(rad/s)6.第一句话是错误的,因为线速度是矢量,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后一句话是正确的,因为角速度是标量,没有方向,因此角速度是不变的。

描述圆周运动各物理量的关系1.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和转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推导出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3.出示课本“讨论与交流”,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教师组织交流总结。

4.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增强学生对圆周运动的理解。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课本,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能够说出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通过自主推导和小组讨论,得出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说出各个符号的物理意义,而且能够利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3.通过合作探究,说出正负功的含义,明白功是标量;4.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得出多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做的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功的公式的推导及正负功的判断教学难点:正负功的含义教学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学流程“功和能”视频引课,强调功在整个物理学及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展示根据情景,结合旧知:达成目标1:能够说出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成目标2:得出功的计算公式,能够利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精讲点拨,多元互动:达成目标3:说出正负功的含义,明白功是标量借题发挥,合作探究:达成目标4:总结求总功的方法。

课堂小结,回扣目标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约3分钟)【视频“功和能”】,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多媒体图片】功在整个物理学及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情景分析,理论归纳目标1、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约2分钟)观看图片,对比举重运动员举重过程和挺举过程,能够说出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目标2、功的计算公式(约15分钟)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借鉴等效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出求功的一般表达式1、特殊情景:①人用水平力F推着物体前进了L。

学生活动积极观看站在整个物理学的角度审视功的重要性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阅读教材,并结合初中所学内容,了解关于功的概念及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阅读教材,自主求解特殊情况下功的大小,为后面推导出功的公式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活动方向明确,有的放矢。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物理_【课堂实录】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课堂实录】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新课进行教师总结:这些过程中都有力对物体做了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推进新课一、功复习回顾:功这个概念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它的初步知识.让同学们思考初中功的概念,并提问。

教师引导:高中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定义与理解更加深入,我们已经学习位移,对功的概念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引入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沿力的方向发生了一段位移,则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强调位移(区别初中的概念)引入四幅图片,让学生思考是否做功。

归纳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即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问题探究问题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力的功.课件展示情景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的位移为l,如下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做的功.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尤其强调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的乘积.即W=Fl.问题2: 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怎样计算功呢?问题3: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课件展示情景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能增加并回答。

(3分钟)2、学生思考并回答。

(20分钟)3、学生思考:一起回答4、学生思考: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5.学生独立思考,起立展示。

(8分钟)7、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填写表格。

小组展示。

新课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虽然F与位移方向不一致,但可以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不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并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正交分解,并求解F1、F2的功.则分力F1所做的功等于F1l,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F2所做的功等于零.因此,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等于F1l,而F1=Fcosα,所以,W=Flcosα归纳总结:功的公式W=Flcosα,强调力为恒力,α是力与位移的夹角。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实际,从特殊简单问题到一般较复杂问题的循序渐进的研究;其二,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的自主探索,推理,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材分析:1.内容:《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七章的第7节内容。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而在初二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2.作用: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一个延伸,也是下一节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地理解。

拓展了求功的思路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

作为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更是贯穿于以后的很多章节。

由于动能定理适用于恒力、变力做功,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必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并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知道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力做功来实现,这为“动能”“动能定理”的推导埋下了伏笔。

但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再加上他们数学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较弱,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做功表达式的适用范围,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5)初步理解化变力为恒力、处理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负功。

课前预习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在______的方向上发生一段__________,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_____________ .2、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①② _________________3、功的公式:W=_____________ 其中cosα表示_________4、功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5、功是_________(矢、标)量。

但有正负。

学习过程目标一: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实验探究1】:做功的因素探究过程:目标二:功的大小用F表示力的大小,用L表示位移的大小,用W表示功的大小a、若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时:功的大小 W=b、若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功的大小 W=c、若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功的大小 W=例1、如图所示,物体在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L,设在这三种情况下力F和位移L的大小都相同:F=10N,L=2m,角θ的大小如图所示。

问题:(1)找出力F和位移L的夹角 (2)试分别写出这三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目标三:正功和负功根据W=F l cosα可知:【实验探究2】--------探究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1)实验操作:,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释放,对小车施加牵引力。

实验结论: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过程中,牵引力对小车做(A、正功;B、负功),牵引力(A、促进;B、阻碍)小车的运动,表明牵引力是(A、动力;B、阻力),使小车的动能(A、增加; B、减少)。

通过实验得出正功的物理意义是:αcosαW物理意义α=90°=0α<90°>090°<α≤180°<0正功的意义从力学角度看:表明力是从能量的角度看:使物体的动能(2)实验操作: 将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

实验结论:小车在水平槽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对小车做 (A 、正功;B 、负功),摩擦力 (A 、促进;B 、阻碍)了小车的运动,表明摩擦力是 (A 、动力;B 、阻力),使小车的动能 (A 、增加;B 、减少)。

思考: 力F 1对物体做了20J 的功,力F 2对物体做了—100J 的功,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多?目标四、多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例2:一个质量 m =150kg 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 =500N ,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5m 。

雪橇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100F N 阻。

求:(1)各力分别对雪橇所做的功.(2)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3)物体所受的合力;(4)合力对雪橇做的总功.小结:求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有两种方法:方法1:方法2:习题巩固负功的意义 从力学角度看: 表明力是从能量的角度看:使物体的动能1、关于功的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矢量,位移是矢量,所以功也是矢量;B.功有正、负之分,所以功也有方向性;C.若某一个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该物体一定没有位移;D.一个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这个力的大小、物体位移大小及力和位移间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2、运动员用60N的力把质量为0.5kg的足球踢出,足球沿草地运动了40m后停止,关于运动员对球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对球做功2400J B.运动员对足球没有做功C.运动员对球做了功,但是无法确定大小D.以上说法都不对3关于功的论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大的力做功多。

B、+5J的功比- 5J的功多C、物体加速运动时的功比减速运动时的功多。

D、+10J的功比+5J的功多。

4、两个互相垂直的力F1和F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使物体运动,物体通过一段位移时,力F1对物体做功4J,力F2对物体做功3J,则力F1和F2的合力对物体做功为( ) A、7J B、2J C、5J D、3.5J5、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上升最大高度是h.如果空气阻力Ff 的大小恒定,则从抛出到落回出发点的整个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功为( ) A.0 B.-Ff h C.-2mgh D.-2 Ff h6、水平路面上有一个重500 N的小车,在100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向前移动了5 m,则在这一过程中()A.车受到的阻力为600 NB.车受到的阻力为500 NC.拉力对车做功是500 JD.重力对车做功为2500 J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所面对学生为高一学生,他们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逆向思维,但普遍辨识力不高、归纳总结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力不足。

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上一节课已经对能量有了一定认识,知道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换。

但是他们接触物理的时间不长,对物理意义的理解及分析能力薄弱,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知识更需要直观表象的引导。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

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有所涉猎,对力与位移共线同向进行了分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温故,进行独立思考,重视科学探究或分析推理的过程。

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初中已学过的功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做功过程,做功的过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例如在推导物体受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成某一角度的功的计算公式时,在学生提出的思路进行分析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另一种方法(两种方法,将力分解到位移方向或将位移分解到力的方向),拓展学生思维。

3.巧设目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为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出一个小问题:如何证明功是标量?让学生更明白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同时也对功是标量这一概念加深认识。

在学习完功的计算公式后,提出:如何研究变力做功?让学生课后思考,同时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4.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适当难度的课上习题,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释生活周围做功伴随能量转化的现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研究式学习习惯。

本节课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学生的互动不是很多,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

其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

因此,汇报交流时,个别小组不太积极。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

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分析《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第二节,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

其一,它属于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于能量和力的结合点:阐明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能量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功和能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且贯穿在全部物理学中。

而“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做功过程反映了能量的变化过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

教科书以人类对能量转换的认识与功紧密联系这一关联引出功的起源,通过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提出“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这一观点,并通过回顾初中知识来介绍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和功的计算公式,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路,分析力和位移同方向,逐步深入到力与位移成一角度时做功的探究,并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推导功的表达式,然后进行辨析讨论,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应用达到巩固和深化。

教科书在处理课程目标时,是让学生经过对功能关系的多次探究体验,沿着初中物理的思路,仍然强调功和能量变化的联系。

从广度上说,通过对比新旧教材中“功”这一节中的概念的数量,可以发现,新教材比旧教材多了一个功能关系的知识点;从深度上看,旧教材求合力做功的例题中一分力为与水平方向成370夹角,而新教材中,该例题中分力的方向改为竖直方向,显然难度降低了。

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广度更广,而深度降低了。

新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体现应用性和先进性。

广泛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并充入具有现代内容的新知识、新技能。

树立以学生以展为本的观念,体现整体性和选择性。

2-2-14 评测练习1.有一重为2N 的石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小孩用10N 的水平力踢石块,使石块滑行了1m距离,则小孩对石块作的功( )A.等于12JB.等于10JC.等于2J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2.如图2-2-14所示, 用同样的力F 拉同一物体, 在甲(光滑水平面)、乙(粗糙水平面)、丙(光滑斜面)、丁(粗糙斜面)上通过同样的距离,则拉力F 的做功情况是( )A .甲中做功最少B .丁中做功最多C .做功一样多D .无法比较3.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两个物体放在同一粗糙水平面上,在相同的力F 作用下均前进了S 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力F 对质量大的物体做的功多B .力F 对末速度大的物体做的功多C .力F 对加速度大的物体做的功多D .力F 对两物体做的功相等4.将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竖直上抛,运动到最高点后又落回原抛出点,在此运动过程中存在空气阻力,则整个运动过程中 ( )A .重力做功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为零B .重力做功不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为零C .重力做功不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不为零D .重力做功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不为零5.如图2-2-15,被绳吊着的球静止靠在光滑斜面上,现将斜面体向左稍推动的过程中( )A .绳的拉力对球不做功B .斜面支持力对球做正功C .球的重力做负功D .以上说法都不对6.如图2-2-16所示,均匀长直木板长L =40cm ,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右端与桌边相齐,木板质量m =2kg ,与桌面间的摩擦因数μ=0.2,今用水平推力F 将其推下桌子,则水平推力至少做功为( )(g 取10m/s 2)A .0.8JB .1.6JC .8J 2-2-16 2-2-152-2-202-2-19D .4J7.一质量为m 的木块在水平恒力F 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在经过时间t 的过程中拉力所做的功为( )22.Ft A m 22.F t B m 2.2F t C m 22.2F t D m8.用钢索吊起质量为m 的物体,当物体以加速度a 匀加速升高h 时,钢索对物体拉力做的功为(不计空气阻力) ( )A .mghB .mgh+mahC .m(g —a)hD .mah9.如图2-2-17所示,在匀加速向左运动的车厢中,一人用力向前推车厢,若人与车厢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人对车厢做正功B .人对车厢做负功C .人对车厢不做功D .无法确定10.如图2-2-18,物体A 、B 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它们的质量也相同,在恒力F 作用下,一起沿水平地面运动一段距离,则( )A .F 对A 所做的功与A 对B 所做的功相同B .A 对B 作用力所做的功与B 对A 作用力所做的功相同C .摩擦力对A 做的功与摩擦力对B 做的功相同D .物体分别所受合外力对A 做的功与对B 做的功相同11.升降机底板上有一个倾斜角为α的斜劈,劈上放质量为m 的木块(如图2-2-19所示),当升降机带着它们一起向上匀速升起h 高时( )A .劈对物块的支持力做正功mgh cos 2αB .劈对物块的摩擦力做正功mgh sin 2αC .重力对物块做正功mghD .合外力对物块做正功12.在水平面上,一物体在水平力F 作用下运动,其水平力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及物体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2-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