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目录摘要一、前言1、问题的提出2、研究现状3、研究内容4、研究流程二、基础理论1、基本概念2、研究技术方法Ⅰ层次分析法ⅡGIS与空间分析(1)地理信息系统(2)空间分析三、研究区域概况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1、评价目标的确定2、评价体系的拟定3、评价因子的选取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1、评价分析模型2、评价结果分析(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六、结论参考文献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
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一、前言1、问题提出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摘要:开展土地整治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提升耕地质量,所以进行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是优化提升土地整治项目综合布局,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
高标准农田是当下最需要的土地资源之一,高标准农田地理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非常适宜耕地。
本文主要探讨了各类土地整治工程下,开展高标准农田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更好地了解高标准农田,以提升土地整治工程效果,为开展后期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A1]关键词: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引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城市呈现出盲目扩张的趋势,导致了人地矛盾出现。
土地整治是现阶段能够缓解土地资源应用矛盾,合理规划耕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随着土地整治活动大范围的开展,以耕地适宜性评价为基准的工程评价方法,是提升耕地种植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措施。
所以,开展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国内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一)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目前村庄利用情况,利用人均标准法、户均标准法、空间扩展法,多方面分析土地整治工作下,对于村庄耕地适宜性的影响。
基于耕地适宜性的视域下,提升空间布局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路径探索以及整治质量,全面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优化土地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进一步协调发展。
建设高标准农田集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将乡村为依托,以耕地整治为重点,发挥耕地整治工作辐射作用,促进全域整治工作的发展,推动乡村发展,实现整治工作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实现村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
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提高耕地质量,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从乡村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角度评价居民点整治适宜性,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有益探索[1]。
[A2](二)平原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对于山地、丘陵、流域等地方,基于耕地开发利用以及限制条件等因素上,以自然条件、用地现状、整治迫切程度等几个维度,建立多维的土地整治耕地适应性评价,并利用熵权法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根据分析结果划分适宜性等级,再结合DPSIR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等作为相应地区的土地整治规划工具,应用综合因子评价方法,提升整治结果的科学性。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在指导土地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之一,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在特定用途下的适宜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过程。
其核心目的在于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理论上不断得到创新,在实践应用中也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
在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定性描述逐渐转变为基于多源数据的定量评估。
研究内容也从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评价拓展到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合适宜性评价。
同时,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城乡规划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进展,包括评价方法的创新、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以期为未来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在一定用途下所表现出的适宜性程度进行的科学评估。
这一评价基于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限制因素及其适宜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在中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的国家,土地适宜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城市扩张、生态保护等多种土地利用活动。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的土地利用、土地开发、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GIS技术应用到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可以大大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保持评价定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对于国内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评价;进展;1前言早在1961年,F.R.吉本斯就明确指出:“对土地不能简单地按从最好至最差的尺度进行分等,而不考虑到它的利用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说,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土地潜力评价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针对性更强,评价成果实用性大等优点。
1972年荷兰学者Beek和Benema基于土地质量是否满足某一土地利用用途的程度做出评价,并提出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体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接受了这种土地评价思想,并于1976年正式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该纲要是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提纲式指南,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
2研究进展王敏(2006年)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区为研究区域,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区现有林地、部分园地、牧草地、部分未利用地以及边际适宜和不适宜的耕地为评价对象,以30*30m栅格为评价单元,在数字高程的基础下、借助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模型,探讨并建立了林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并以此建立研究区林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根据研究区林地不同适宜性的单因子评价,找出不同适宜性等级的限制性因素,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对研究区造林树种与影响因子的空间格局关系进行分析,为研究区林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李瀛山(2007年)在土地适宜性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水源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分析,并借助GIS技术对这些土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因此提出了水源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同时探讨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市的土地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GIS技术对地形地貌、土壤条件、交通条件、水文条件、社会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等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叠加的方法,以生成适宜性评价单元评价丹江口市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四种农用地的适宜性,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优化措施,以便提高研究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促进丹江口水源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摘要:耕地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耕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耕地相关属性的综合鉴定,判断耕地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及其适宜程度高低的过程,它是耕地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土地规划的主要依据。
通过耕地适宜性评价,可为耕地的利用和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空间分析;评价因子引言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资源要素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而做好“土地”挖潜和综合整治文章,对于拓展发展空间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已成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之义,成为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重要引擎,成为建设美丽大花园的有效途径。
1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的概述土地整治指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水、田、林、路和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工作,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当然,不同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的整治内容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浇灌排水工程以及土壤覆盖工程等。
土地整治工程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有效土层厚度以及排水条件等。
受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内容的影响,不同区域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的变化也不相同,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整治区域的地质情况调整整治内容,其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耕地质量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于耕地质量的认知有所不同。
国际上关于耕地质量的概念,更多的是对土地质量的概述,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在解读耕地质量概念时,都会涉及土地的环境、区位、土壤的属性以及生产能力等,认为耕地质量是集耕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综合概念。
2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2.1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减弱土地整治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短期内对环境产生剧烈扰动的行为,其行为目的是优化“三生空间”。
然而,在过去的土地整治项目中,由于对生态空间的认识不到位,未考虑或未全面考虑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特色——生态环境的天然性,常因为土地整治项目而损害了生态效益,如:传统的土路整治成现在的柏油路,农田景观规则化分布,导致生态廊道被破坏,生态系统连通性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被压实,无法发挥土壤吸水等特性,排灌沟渠等的不合理利用使土壤出现盐碱化、沼泽化等现象。
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
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苗慧玲;李恩来;杨耀淇;余洋;李源;位蓓蕾;周祥勃【摘要】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兴起造成耕地大量减少,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土地整理是保护我国耕地资源的必然之路.从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等方面对我国土地整治中土地评价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1)009【总页数】4页(P169-172)【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地评价;耕地资源;研究进展【作者】苗慧玲;李恩来;杨耀淇;余洋;李源;位蓓蕾;周祥勃【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20世纪80年代初,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兴起造成耕地大量减少,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土地整理是保护我国耕地资源的必然之路。
现阶段,土地整理已由从单纯的农用地整理转变为集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于一体的综合性土地整治,如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相结合等。
土地整治不仅注重耕地的数量,而且要求耕地的质量不降低。
广大学者对土地整治中的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查阅已有相关文献,对我国土地整治中土地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土地整治事业的事前决策和过程监管等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60卷第2期2024年3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60 No. 2March,2024doi:10.12134/j.dzykt.2024.02.012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刘鑫宇1,董杰2,3,王睿4,5,曾海燕2,3,徐美君2,3,秦升强2,3,于鹏2,3(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自然资源部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3.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山东青岛266100;4.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苏南京210016;5.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16)[摘要]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统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不足;对如何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三维地质建模精度、搭建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对策;阐明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全要素、全资源的统筹协调,需求导向的针对性评价模式,创新性、连续化的评价模型。
该研究成果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深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评价与有序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立体评价全要素协同规划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中图分类号]TU9;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24)02-0348-08Liu Xinyu, Dong Jie, Wang Rui, Zeng Haiyan, Xu Meijun, Qin Shengqiang, Yu Peng.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China[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2024, 60(2): 0348-0355.0 引言1991年东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工作报告-模板
某某某市(县)土壤农业利用适宜类评价工作报告第一章工作概述(一)工作背景根据某某文件要求,以某某某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某某某精神,弘扬某某某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遵循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原则,衔接已有成果,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要求,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某某某要求,坚持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性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相结合、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化验相结合、土壤表层采样与重点剖面采集相结合、摸清土壤障碍因素与提出改良培肥措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支撑相结合,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化验专业机构、统一过程质控;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组织实施方式,到某某某年实现对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体检”,摸清土壤质量家底,为守住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某某某部门办下发的某某某文件,为贯彻落实以上文件精神,结合某某某市(县)第三次土壤普查数据,对辖区范围内的土壤开展农业利用适宜类评价。
(二)工作目的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土地适宜类的划定,反映了土地的适宜性的高低和土地限制性大下,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土地开发提供依据,以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是某某某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1、为某某某市(县)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起到基础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耕地占用刚性增加,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摸清耕地数量状况和质量底数。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价值创新 行业引领
6
400-882-1600
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编制方案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T 9005) 3、相关规划及文件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发改规
20 世纪 60 年代,麦克哈格(1967)正式提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旨在强调对土地的利用。
1976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并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提出 从适宜性角度对土地进行定级,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价值创新 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编制方案
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134008821600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流程图七评价报告一评价目的1背景2目的二准备工作1基本原理2工作步骤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1440088216003搜集资料三数据与方法1空间开发评价数据2评价指标四评价指标量化分级与权重五单项指标评价1地形地势评价2交通干线影响评价3区位优势评价4人口聚集度评价5经济发展水平评价6自然灾害影响评价7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8可利用水资源评价9环境容量评价10生态脆弱性评价六多指标综合评价1评价方法2评价步骤3评价结果七开发适宜性评价1评价方法2评价步骤3评价结果八结论与启示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154008821600八项目实施一项目组织运作方式我公司与项目组织编制机关成立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项目组项目组成员由项目组织编制机关相关负责人以及我公司相关领域专家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并由专人负责专业分工互补具体组织项目调研编制及实施力争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项目任二项目规划期限及工作计划整个项目规划共分三阶段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地资源有限。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以科学的方法评估土地的适宜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国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首先,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方法不断完善。
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如土地质量、水土条件等,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据的丰富,现代的评价方法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目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已经从传统的定性评价发展到了定量评价,如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将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最初,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评价土地适宜于哪种作物的种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需求也逐渐扩展到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现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已经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再次,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与政策的衔接更加紧密。
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和应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如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政策与研究的互动,推动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深入发展。
最后,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正朝着综合评价和动态评价的方向发展。
综合评价是将不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综合得分。
动态评价是根据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这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土地适宜性,并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总之,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评价指标的选择、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评价结果的可视化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此外,土地适宜性评价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也需要深入研究。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郭华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土地资源管理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复垦的基础性工作,而不同评价方法的选取将影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土地复垦的决策工作。
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
通过对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实例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过程进行了说明,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基础和依据。
关键词:土地复垦; 适宜性评价; 分析Land reclam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principle and researchprogress of the methodGuo Huaso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Hubei,China)Abstract: Land Reclam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reclamation is a basic work, and different evaluation will influence the reclam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results of accuracy and objectivity, thereby affecting the land reclamation decision work.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5 kinds of methods, namely: the limit condition method, index metho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xtension metho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According to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 and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s of land reclam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process are described, for land reclamation work provides effective basis.Key word: Land reclam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alysis1 引言随着矿产资源工业与生产建设活动的迅速发展,破坏的土地面积日益扩大,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严重影响了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的质量,土地复垦已成为解决我国人地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实现土地的有效复垦以及复垦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以土地复垦适应性评价为基础和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摘要简述国内外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通过划分评价单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斐法和回归分析法确定权重,探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单元;参评因子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退化、地力下降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土地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定义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不断增多,不同专家学者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不尽相同。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利用相关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数据,对土地进行最佳利用的评价,以及特殊目的的评价。
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属性范围来划分,有综合性的评价和单项性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最普遍和最常用的一种土地评价,是土地潜力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广义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根据某种利用方式的特定要求,确定最适合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某一现状用途或预定用途的适宜程度。
是指某块土地针对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倪绍祥,1999)。
2国内外研究动态2.1国外研究状况早期的土地评价主要用于赋税(见表1)。
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
继美国之后,加拿大(1963)和英国土壤调查局(1969)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
澳大利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也是从最初的土地调查和土地潜力评价发展而来的。
1959年以来,日本农林部领导完成的标准化土壤调查和评价,是一种以土壤对作物生产的限制作用为依据的、实用性的土地分级。
20世纪60年代末期,前苏联国家的土地生产分类:土地类、土地等、土地级和土地种。
中国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云南瑞丽市为例
respectively,accounted for87.05%and12.95%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gional land area.Should be building sites,the first class should be building land2387.15hectares, accounting for8.62%of the total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the second should be building land9287.48hectares,accounting for33.54%of the total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third class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 and16014.08hectares,accounting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 of57.84%.Visible,Ruili City,the main town of the surrounding gentle slopes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 mainly to the third class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 and first-class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the second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 and third-class building sites should be the composition ratio of about9:33:58.Feasibility analysis, evaluation results obtained by adjus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site layout, to strengthen the dam area of arable land protection initiatives,gradually Ruili City,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to the mountains gentle slope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is not only necessary,but also entirely feasible.Key Words:Mountain Town;Urban construction land;suitability evaluation;GIS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相关概念与背景 (1)一、概念界定 (1)二、研究背景 (6)第二节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7)一、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8)二、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0)第三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一、研究的目的 (13)二、研究的意义 (14)第四节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一、研究的内容 (15)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16)第二章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特征和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17)第一节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特征 (17)一、人地矛盾突出 (17)二、自然地理环境复杂 (18)三、自然灾害频发 (19)四、生态系统敏感 (20)第二节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21)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21)二、景观生态理论 (21)三、土地节约、集约理论 (22)第三章研究区域概况 (23)第一节瑞丽市域概况 (23)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3)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 (23)三、社会经济概况 (24)第二节评价区域范围的确定 (25)第三节评价区域影响因素分析 (26)一、建设经济因子 (26)二、自然生态因子 (27)第四节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29)一、土地利用现状 (29)二、评价区域建设用地分布 (32)三、土地利用及生态效益分析 (33)第四章评价原则、指标体系与方法 (34)第一节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34)一、土地对建设(尤其是城镇建设、工业建设等)的适宜性及其适宜程度 (34)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山区特点 (34)三、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 (34)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35)第二节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与分级体系 (35)一、评价指标 (35)二、分级体系 (36)三、评价指标的量化依据 (38)第三节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方法和基本步骤 (39)一、评价的技术方法 (39)二、评价的基本步骤 (40)第五章山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与实施“建设用地上山”战略的建议 (43)第一节山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43)一、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43)二、全市城镇建设适宜地面积 (44)第二节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强化坝区耕地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44)第三节适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向山地布局的建议 (46)一、因地制宜地进行城镇与工矿用的开发建设 (46)二、突出提炼山地地域特色 (46)第六章基本研究结论与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 (47)第一节主要结论 (47)第二节未来研究建议 (48)一、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方法 (48)二、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48)参考文献 (50)致谢 (53)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54)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4)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54)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相关概念与背景一、概念界定(一)缓坡山区世界陆地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五类,即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南方建筑,2021(3):图1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历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图2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主要领域与研究热点图谱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空间规划体系拉开重构的序幕,“五级三类四体系”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手段,也是新发展阶段国家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高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1]。
近年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快速推进,学界和业界亦展开了广泛议题的讨论,相关研究的进展值得梳理和总结。
为此,笔者使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厘清近年来国内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并展开评述,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提供研究支撑。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 源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文章对2000~2020年期间“国土空间规划”的主题和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11日),得到1940条有效记录。
考虑到2010年之前的文献总量极少(仅有7篇),且与鉴[10]。
英国完备的法制体系和动态的规划更替模式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住房与城乡规划法》和《城乡规划法》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托底,国家也在针对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对原有规划体系和相关条文进行适时、适当调整[11]。
美国的规划体制一方面侧重保障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权,另一方面还注重实现地方市场效率与空间秩序的匹配;联邦统筹宏观的决策,州和地区则专注于根据自身需求编制当地的相关规划[12]。
日本已形成了国家至道府县的国土利用规划全覆盖,能较好地保障规划的强制审批权限,而地区则借助农业振兴等专项对国土利用规划进行校正或提供地方性的调整建议[13]。
德国的规划体系由土地利用规划和建造规划两个部分构成,并以此作为规划实施的根本保障。
政府在不同层级的空间中明确各表1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类研究内容分类关键词内涵与构建逻辑多规合一(126)、国际经验(90)、生态文明建设(46)、主体功能区(37)、减少灾害风险(19)、城市韧性(14)行政管理与法规政策体系用途管制(84)、永久基本农田(24)、生态空间(22)、空间治理(36)、分区分级(19)、协调机制(18)、开发边界(18)编制体系空间规划体系(120)、专项规划(41)、村庄规划(32)、乡村振兴(31)、体系构建(28)、分区规划(14)支撑技术及平台标准生态系统服务(50)、土地利用(37)、双评价(35)、生态保护红线(29)、大数据(27)、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15)行业及学科展望发展历程(20)、价值目标(19)、对策(17)图3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前沿时间序列图谱 总体上看,国外国土空间规划的构建逻辑可借鉴两点。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决策工具,在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主要涵盖了研究方法的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农业和环境领域的应用案例。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
1. 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做出科学的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土地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的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基础,其发展经历了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单因子评价到多因子评价的转变。
早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定方法,通过对土地资源与农作物要求的综合比较,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然而,由于人为主观因素较多,定性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广泛应用了定量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人工神经网络等。
这些方法可以量化土地适宜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3. 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应用适宜性评价指标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关键,其选择与应用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研究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选择了一系列与土地适宜性相关的指标,包括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这些指标对于评价土地的农业适宜性、林业适宜性、城市建设适宜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也是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建模分析,寻求最佳的权重设置方法。
4. 农业和环境领域的应用案例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农业和环境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领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农民选取适合的作物种植,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摘要: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目的在于科学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和利用潜力,为土地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回顾了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1. 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中国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但土地资源的分布相对不均衡,面临着限制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价值和竞争日益凸显。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中国土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评估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或功能的适应程度。
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其中,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多因子评价模型、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定性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判断和经验总结。
3.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历程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步完善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土地规划、决策和管理。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4. 问题和挑战目前,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的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土地科学规划和管理。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和统一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结果与实际应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 未来的展望和建议面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
首先,需要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资源保护水平。
其次,应推动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论文导读::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始于50年代,综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从70年代末全面展开,近l0年来,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更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新方法开始尝试,GIS技术和专家系统在土地评价尤其是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描述了国内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理论和评价方法,适当兼顾国外,以及不同基础之上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论文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GIS0引言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土地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某一现状用途或预定用途的适宜程度。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最为典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南。
由于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性强,实用性大,应用很广,适宜性评价方法也不断有新的进展。
1评价方法1.1经验法评价人员与当地科技人员和有实际经验的人讨论,并依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和自己多年土地利用的经验,决定如何将各单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综合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考虑数学方法所不能包括的各种非数量因子及具体变化情况,缺点是要求评价者对当地条件、土地质量状况和作物生物学特性具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夏敏,2000),而且不可避免的是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主观性。
由于这些局限加上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经验法的受用面越来越小。
徐樵利(1994)在湖北省宜昌县完成的适种柑橘的土地评价系统就采用经验法,参照《土地评价纲要》建立起来的。
首先确定影响柑橘生长的限制因素,然后逐项对它们进行分级,最后再综合成总的土地适宜等级。
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适当考虑管理、投资和柑橘产量等社会经济因素。
李秀斌(1989)对黄淮海平原土地做的农业适宜性评价也采用了此法。
1.2极限条件法该方法主要强调主导因子的作用,运用“木桶原理”,将单项因子评价中的最低等级直接作为综合评价的等级(黑龙江省农、林、牧土地适宜性评价,赵松乔等;江苏省宜兴市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倪绍祥)。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反思
第35卷 第10期2021年10月Vol.35 No.10Oct.,2021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doi: 10.11994/zgtdkx.20210927.162439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反思岳文泽1,韦静娴1,陈 阳2(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 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
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
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关键词: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国土空间规划;多宜性;适应性;人本性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21)10-0001-10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失序、功能失调、结构失衡等问题加剧了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1-2]。
为缓解人地矛盾,重塑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时空秩序,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出台《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布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3]。
土地适宜性评价综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综述发布时间:2023-01-11T03:11:21.155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6期第8月作者:杨盼盼1 陈丹凤2 钱微3 [导读] 土地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每一寸土地的合理利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目前,中国在土地资源上仍有着滥用、随意等现象,从而导致国土空间规划难以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应重视土地规范利用。
杨盼盼1 陈丹凤2 钱微3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200030摘要:土地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每一寸土地的合理利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目前,中国在土地资源上仍有着滥用、随意等现象,从而导致国土空间规划难以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应重视土地规范利用。
本文梳理总结近年来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研究,并对未来土地适宜性评价领域的研究作出展望,从而响应国家号召“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国土空间规划土地适宜性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是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来研究土地对其用途上的适宜性的程度[1]。
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正是土地合理利用和分类,其正是评定土地用途适宜性以及适宜性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成为近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2]。
本文将从文献数量、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角度对1979到2020年知网收录的有关土地适宜性评价文献进行分析并梳理其发展过程[3],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归纳不足,提出重要发展方向,对今后土地资源利用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文献定量分析本文以CNKI的总库为数据来源,讲“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关键词,使用相关度匹配方法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置成为1979—2020年,共搜索出1608篇。
通过分析得到该领域近41年来总体发展趋势及现状,为往后的研究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1 文献年代数量分析从1979-2020年40多年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9-1989年平稳期,土地适宜性研究发表的论文平均数量在3篇左右;1990-2000年缓慢上升期,研究发表论文相对上个阶段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平均论文数量在12篇左右;2001-2013年猛烈增长期,随着科研条件变好以及国家政策的偏向,这段期间,研究发表数量抖增至近 40 年来最高峰2013年的113篇;2014-2020年缓慢下降期,由于此研究相对较多且出现更多的研究热点从而热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 卷第2 期2007 年3 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26, No.2Mar., 2007收稿日期: 2006- 09; 修订日期: 2007- 01.基金项目: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S 技术支持的山东茶树适生环境评价与区划研究”资助( 2004GG2209065)作者简介: 史同广( 1963- ) , 男, 山东莱西人,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GIS 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 王智勇( 1979- ) , 男, 硕士, 专业: 自然地理学。
E-mail:**************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史同广1, 郑国强1, 王智勇2, 王林林2( 1. 山东建筑大学遥感与GIS 研究中心, 济南250101; 2.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环境学院, 济南250014)摘要: 长期以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近十几年, 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 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日渐增多; 基于此,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宜性评价, 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 GIS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关键词: 土地; 土宜性评价; 进展; 中国FAO 在1993 年出版的《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中指出,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下称土宜评价)可称之为“技术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阶段[1], 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工作, 因此备受重视。
在我国, 尤其是现阶段,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生态健康频受威胁, 在此背景下, 土宜评价迅速发展, 在指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应用领域逐步拓展, 体系不断丰富, 应用技术及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土宜评价的发展和最新进展情况作了概括的阐述。
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1. 1 农用地土地适宜评价案例持续增多首先, 研究区域从大范围到中、小尺度范围延续的特点仍在继续[2, 3]。
近几年较大区域土宜评价包括: 刘彦随在陕西秦岭对山地土地类型———质量———功能的适宜匹配和调整的研究[4], 郑宇等对山东省土地适宜性做了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5], 邢世和等针对福建省农用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6]。
对比初期和目前大尺度土宜评价, 可以看出, 初期的评价主要是“摸清家底”以备开发利用, 而目前的评价更重视保护土地资源, 走可持续利用之路。
另一方面, 县市级尺度以下的土宜评价大量开展[7, 8], 乃至出现了微小尺度的土宜评价,如谢树春等在进行湘中紫色土丘陵地区土宜评价时, 将村级单位作为试点研究[9]。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近年来环境生态脆弱区土宜评价明显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多,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严重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些研究者在内蒙古地区[7, 10]、喀斯特地区[8]、黄土高原地区[11]、黄土丘陵沟壑区[12], 祁连2 期史同广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山地区[13]、紫色土丘陵区[9]等生态脆弱地区开展了土宜评价。
这些评价旨在为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的解决提供指导, 以满足土地合理利用, 防止土地退化, 保护生态健康的需要。
单一用途土宜评价一直倍受重视。
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 评价基本都围绕经济作物展开, 例如, 彭补拙等在太湖流域作了青梅的土宜评价, 为这种典型的中亚热带果树品种的北移提供了科学依据[14]; 华熙成综合自然和经济条件且定性定量相结合, 提出了浙闽山区茶叶生产基地的合理布局[15]; 张红旗对县级区域的柑桔进行了土宜评价, 该研究首先得出基于自然属性的柑桔适宜等级, 再结合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评价[16], 这符合土地自然属性比较稳定而经济属性易于变化的特点, 为以后一定时期内再进行土宜评价避免了对自然要素的重复评价; 王桂芝通过对橡胶、椰子、芒果、腰果和槟榔五种主要热带作物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研究, 为三亚市的经济作物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17]; 此外, 还有对果树[18]和特色经济作物[19]等土宜评价的开展。
在林牧业方面, 郭晋平等对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了宜林地立地分类, 并开展了土宜评价, 进行了多林种、多目标土地利用规划辅助决策研究[20]; 卫三平等在晋西地区进行了刺槐林的立地条件分析,确定了刺槐生长的适宜条件,为该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了依据[21]; 孟林建立了草地资源的生产适宜性评价系统, 并在新疆昌吉作了验证, 为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指导[22]。
1. 2 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成效显著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建设对土地的要求从质和量两方面在不断提升, 同时城市内部出现了结构、功能不合理的状况。
在此驱动下, 首先以城市建设用地质量为主的适宜性评价不断开展, 明庆忠以“圈层”模式, 从地貌的角度对山间盆地型城市建设用地作了适宜性评价[23]; 陈桂花等在分析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特点和意义的基础上,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得出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等级, 为城市规划发展提供了基础, 这是对城市建设用地土地质量评价较为系统的探讨[24]。
城市扩建或改建过程中, 也需要开展土宜评价工作, 城乡结合部是公认的土地利用规划的难点, 刘贵利对该类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做了探讨, 以期寻求一种协调用地矛盾, 提高用地效益的途径[25], 唐先明等在分析三峡库区综合指标的基础上, 建立了山地县城修建性选址模型, 并对迁建地做了土宜评价、分等, 为三峡库区城市迁建提供了指导[26]。
对城市内部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途径之一。
闫整等通过对山东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 提出了山东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 并被政府采纳; 赵涛等对济南市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做了预测, 确定土地利用空间分配的优先顺序, 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思路[27]; 申金甲等从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入手, 对城市居住地做了适宜性评价, 为居住地的合理布局和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起到很好的作用[28]。
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 如污水处理用地[29]、垃圾处理用地[30]等方面, 土宜评价都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这些评价案例又进一步丰富了土宜评价的理论和内涵。
1. 3 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屡有建树107地理科学进展26 卷作为土宜评价的一个重要领域, 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摸索、拓新。
20 世纪90 年代初楚义芳系统提出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主要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区位特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的优劣, 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武陵源和衡山的比较评价[31], 程伟民等以类似的方法对海南省的旅游资源作了评价分级[32], 然而这些评价的笔墨主要倾注在旅游资源自身的“质”和“量”上, 并未充分考虑旅游活动对旅游地产生的影响。
崔凤军等在全面分析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生态—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33], 这为旅游资源的评价提出了新的、更为全面客观的思路。
李铁松等在分析云南省德钦县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各景区环境容量适宜大小的评价和排序[34]; 时亚楼等从自然状况、环境质量、环境响应入手评价了旅游名胜区的旅游环境适宜性, 并针对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35]。
随着生态旅游的提出和兴起, 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倍受关注。
钟林生等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 并根据不同景观因子相对于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提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方法, 以确定旅游地的生态适宜程度[36], 提出了在保持生态健康的前提下, 发展旅游业的思路。
1. 4 土地整理、复垦土地适宜评价迅速崛起近年来, 针对土地整理、复垦的土宜评价迅速崛起。
目前, 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目标是增加耕地,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37], 这方面的土宜评价也主要是围绕农用地展开的。
张献忠等根据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针对土地整理实施前后的土地质量进行了评价, 证明土地整理在提高土地的质和量方面是有效的[38]; 刘长胜对广西柳城县未利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为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39]; 高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做了探讨, 分析了泰安市岱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开展的难易程度, 为进一步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参考[40]。
为避免土地整理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对土地整理进行生态评价显得尤为重要[37]。
章程等对广西51 个岩溶县(市)耕地进行了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 并对此进行了分级排序。
以期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41]。
城市土地整理尚处在起步阶段, 该方面的适宜性评价并不多见, 粟辉等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 对需要土地整理的城市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确定其整理的方向、措施以及整理的时序, 为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43]。
在土地复垦土宜评价方面, 苏光全等在实地考查的基础上, 将全国矿区废弃土地资源进行了分类, 并对每一类概括的作了适宜性评价, 初步为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提出有效的技术参考[44]; 白中科等经过长期实践研究, 在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利用中应用了土宜评价, 该评价不仅涉及了已复垦废弃地, 待复垦废弃地也被列入评价范围, 该研究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45]; 另外, 针对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的土宜评价也有开展[46], 这为废弃土地的重新利用提供了指导。
1. 5 单因素土地适宜评价别具特色单因素土宜评价在特定情况下针对性强, 能抓住要害, 非常有效。
如邱炳文等从土壤的角度,对武汉市狮子山区蔬菜地、果园地适宜情况做了评价, 该研究的亮点在于: 分别进行了1082 期史同广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1982、1984、1998 年三个时段的土宜评价, 这种动态研究有利于及时纠正不良的土地利用行为, 以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47]; 苏建平等从土壤的角度出发, 对祁连山地区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 并对该区土地资源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13]。
李湘阁等从气候的角度对南京地区茶树生长气候适宜度做了评价, 讨论了气象条件对茶叶采摘的影响状况[48]; 任健美等对五台山各月旅游开展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 为五台山旅游发展规划和游客选择旅游时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9]。
此外, 戴福初等从地质环境入手, 以兰州市为例, 针对城市中各种建设用地对地质环境的不同要求进行了评价分级, 为该市合理的开展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