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设计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设计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单位立方厘米,用立方厘米表示长方体体积;2.掌握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的方法;3.能解决从三视图中求体积的问题;4.能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了解体积及其单位;2.掌握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方法;3.掌握从三视图中求体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从三视图中求体积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1.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什么是体积吗?体积的单位是什么?2.呈现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是体积及其单位,怎样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以及从三视图中求体积的方法。

2. 概念解释与学习1.阅读教材,重点讲解体积及其单位的概念;2.利用图形理解方法,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体积计算公式;3.讲解三视图及其方位,通过绘制实物三视图演示如何求体积。

3. 练习与巩固1.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堂小黑板分组练习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并交流讨论;2.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多个三视图,从其中随机取出一张,数学课上试图解答空间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提升运用步骤的能力。

4. 达成效果1.师生展示:课堂上请学生展示练习的成果,让学生自行解答在实际情景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2.作业巩固:留下关于本节课的作业,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是检验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1.课本《数学(六年级下册)》;2.体积计算的多媒体教学资料;3.《小学数学教学法与实践》。

六、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在教学环节,老师是否安排得当、导入渐入佳境?2.是否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知识,是否生动活泼、互动性高?3.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4.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实际观察评价等。

七、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这是一堂概念较为抽象的数学课程,因而要求也越高,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有所成、理解有所透彻,老师们需要将非常详细的教案在课堂上多次回顾,同时进行实物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评价也要在互动中实行,在评价之前,教师需要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0~83页。

教学目标: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按实验要求做好准备。

一个土豆、一块小石头(比土豆小)、装有同样多水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烧杯。

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一个,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4个。

学生每人准备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三根1米长的尺子。

一、问题情境师生谈话,通过对土豆、石块的比较引出教材上的小实验。

教师出示土豆和石块。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生:土豆和石块。

师:相比之下,哪个大?哪个小?生:土豆大,石块小。

师:你能用手比一比,土豆和石块分别有多大吗?学生用手比一比。

二、小实验1、猜测把土豆和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子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装有同样多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烧杯。

师:这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

师:如果,我把土豆和石块分别放入这两个杯中,请大家猜一猜,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生1:两个杯中的水面都会上升。

生2: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上升的高,放石块的杯子水面上升的低。

师:同学们猜想得对不对呢?我们来试一试。

2、观察实验结果,交流杯子中水面发生的变化。

教师把土豆和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让学生观察。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与同学们猜想的结果是不是一样?3、说一说放土豆的杯子水面升得高,说明了什么。

师: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上升得高,说明了什么?生3:说明土豆占的地方大。

师:土豆占的地方大,就是土豆占的空间大。

三、认识体积1、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生活中的物体都占有空间,大家仔细观察下面的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教师出示火柴盒、文具盒、鞋盒让学生观察。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体积和体积单位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
3.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材分析
1. 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
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了空间观念。
教材一方面把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在展开图里找到原来形体的每个面;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图形,把它们折叠围成立体,感受图形的各部分在立体上的位置,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些活动中实实在在地获得发展。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学生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3.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材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的容积、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6《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6《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6《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6《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能进行体积的简单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体积的存在,进而引入体积单位,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的概念及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长度、面积单位的认知基础,对于体积的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引导学生能够运用体积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能够进行体积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2.难点:能够运用体积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从而达到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体积模具、体积单位模型、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鱼缸、水果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体积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体积的概念,讲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体积单位的大小。

《体积和体积单位》数学教案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数学教案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數學教案設計以下是一个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数学教案设计的示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体积的概念,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并理解体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积的概念及其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体积单位。

##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然后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大小、形状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

### (二)新课讲解1. 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可以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单位来表示。

2. 体积单位的认识: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三)实践活动1. 学生通过测量身边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盒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2. 分组活动:每组准备一个容器,装满水后测量水的体积,然后将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以此计算物体的体积。

###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重要性。

##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巩固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

2.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记录使用到体积单位的例子。

---以上只是一个基础的教学设计方案,具体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案数学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案数学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案数学教案
标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案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并理解体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和掌握体积的概念,熟悉常用的体积单位。

2.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具体化,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体积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体积吗?”
2. 新课讲解:
(1)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一些具体的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例如水杯、书本等。

(2)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或者使用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活动:
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体积的概念和常用体积单位。

五、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与体积和体积单位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案数学教案的一个大致框架,您可以根据这个框架,结合您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编写和扩展。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测量出物体的体积;3.熟练掌握计算体积的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体积的概念及体积单位;2.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3.如何计算体积;重点:掌握体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体积。

三、教学过程1.导入(2分钟)通过观察物体图片和展示一些有趣的物品,激发学生对体积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什么是体积?如何测量体积?在什么场合需要测量体积等等。

2. 提出问题(3分钟)教师将写下几道问题,让学生在群体讨论中思考和回答。

如:一个边为10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一个球的体积如何计算?如何测量一块石头的体积?以及粉末如何测量等等。

3. 学习体积概念和单位(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体积的概念、体积的单位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确保学生掌握各种体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4. 学习测量体积方法(15分钟)教师用实物展示或演示实验,讲解一些测量体积的方法,例如:直接测量、位姿法、水密定量法、分离法,以及粉末的倾斜量法等。

并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自行观察并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的体积。

5. 计算体积公式(10分钟)教师讲解和演示如何正确、灵活地运用计算体积的公式,并结合教材练习到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体积计算问题。

6.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探究有关体积的问题,进行实际操作、测量及数据记录,并小组合作撰写短文介绍各小组测量和计算体积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和结果。

7. 小结(5分钟)教师通过回答学生提出的关于体积的问题,总结体积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督促弱化巩固课本知识。

四、教学评价1.测量并求出每个同学的课桌面积和体积,与理论推测相比较,分析误差的原因,并通过学生的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提出建议;2.以小组所述短文为依据进行互评,并对所获得结果进行总结及讨论。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章渡中心小学巩春英【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动画,(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石头真的占据了水的空间吗?我们来做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大家仔细观察,结果怎么样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使学生明确剩下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2、实验在杯子里放入一个大物体和一个小物体会怎样呢?3、引出体积概念像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就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课件出示电视、电话等实物,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二)引出体积单位出示两只乌鸦,一只红嘴乌鸦(10粒大石子)和一只黄嘴乌鸦(20粒小石子),它俩谁喝到的水多?引起争论,看来比较时要有一定的标准。

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不好比较)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下图),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出示1个魔方,它有27个小正方体,和这个9个正方体的比较,谁大?怎么27个得到小了呢?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一. 教材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1)》是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对体积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运用体积单位进行计算时,可能会出现单位换算错误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难点: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以及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积单位的特点,发现体积计算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形状和大小,并提出问题:“这个模型的体积是多少?”让学生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箱子、油桶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体积如何表示?”接着,教师介绍体积的计量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解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体积是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是三维物体的一个重要量度。

计算体积是物理、数学等学科中的基础内容。

本文将简单介绍如何设计一小时的《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包括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和课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2.1 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指三维几何图形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例如,一个立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其长、宽和高的积得出。

2.2 体积的计算方法(1)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a³,其中a表示立方体的边长。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l × w × h,其中l表示长方体的长度,w表示长方体的宽度,h表示长方体的高度。

(3)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πr²h,其中r表示圆柱体的底部半径,h表示圆柱体的高度。

2.3 体积单位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³)、立方厘米(cm³)、立方毫米(mm³)、升(L)和毫升(mL)等。

其中,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

三、教学过程3.1 教师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和图形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的计算方法。

3.2 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体积计算实践操作。

例如,给出一个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学生需要计算其体积,并将结果转换成不同的体积单位。

3.3 课外实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寻找和测量不同形状的物品,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例如,学生可以测量自己的书包、双手的体积等等,从而加深对体积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评估4.1 个人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第一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手机影碟机电视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概念)三、列出体积单位。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

(单凭观察,难以比较)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

(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 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 个)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板书)四、认识体积单位。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棱长是Icm 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棱长是ldm 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棱长是l m 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一台洗衣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能进行体积的简单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知体积的存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体积的计量单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对生活中的体积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体积概念和进行体积计算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和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突破体积计算的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进行体积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进行体积的简单计算。

2.难点: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和体积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体积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体验体积的计量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的计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物模型、体积计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学习用品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杯、水果等,引导学生感知体积的存在。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体积吗?体积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体积的概念,讲解体积的计量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体积单位的大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物体的体积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理解体积的大小比较。

3、能够利用体积计算物体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物体的体积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学生理解体积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物体的体积大小。

2、让学生了解各种物体体积计算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2、提倡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体积和体积单位”,请大家先看一下下面的图,这是一个盒子,那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学生看完图片后,老师进行讲解:这个盒子的长度是3厘米,宽度是2厘米,高度是4厘米,这些都是盒子的尺寸,将这些尺寸相乘就可以得到盒子的体积。

2、新概念讲解:(1)什么是体积?体积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通常用立方厘米、立方米等单位表示。

(2)计量单位a.小学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³),立方分米(dm³),立方米(m³)等。

b.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1 m³=1000 dm³;1 dm³=1000cm³;1cm³=1毫升(ml)举例:- 10 dm³ = 10000 cm³- 1.2 m³ = 1200 dm³3、实例讲解:(1)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体积V=长×宽×高【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自己算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体积V=底面积×高我们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²,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圆的面积。

【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自己算一下圆柱体的体积】(3)球形体积计算公式:体积V=4/3πr³【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自己算一下球形体的体积】4、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课上做练习题:【随机抽取练习题,让学生上黑板解答】1、一块长方体水果糖大小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一个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3、一个半径为7厘米,高为8厘米的圆柱体,它的体积是多少?4、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球,它的体积是多少?五.板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1)什么是体积?(2)计量单位(3)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体积V=长×宽×高(4)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体积V=底面积×高(5)球形体积计算公式:体积V=4/3πr³。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3.掌握固体体积的计算方法;4.了解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

教学重点1.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3.固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1. 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体积的概念: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用于表示物体空间大小的大小。

2.体积的计算方法:常用的体积计算公式包括长方体(矩形长×宽×高)、正方体(边长的三次方)、棱柱(底面积×高)等。

2. 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1.液体体积的概念:通常指装在容器中的液体空间大小。

2.计算液体体积:可采用容积杯、注水法、无液满杯计算、计算机计算等方法。

计算液体体积时需要考虑容器形状和液面高度等因素。

3. 固体体积的计算方法1.固体体积的概念:通常指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2.计算固体体积:常用的方法包括立方尺计算、长尺计算、轮廓边长计算等。

计算固体体积时要考虑物体形状、大小和空隙等因素。

4. 体积单位及其换算1.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³)、立方米(m³)、毫升(ml)、升(l)等。

2.体积单位的换算:需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cm³=0.001l;1m³=1000l等。

教学方法1.任务型学习,通过实际问题探究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2.群体讨论,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讨论问题,开发思维。

教学准备1.体积计算实例和题目;2.容器、水平尺、立方尺、盘秤等具体器材。

教学过程1. 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通过投影片简单介绍体积的概念和几种计算方法,并配合实物进行教学演示;2.学生此时需完成自选题目练习。

2. 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1.指导学生使用容积杯、注水法、无液满杯计算、计算机计算等方法计算液体体积;2.对照列出案例,学生进行自我练习并比较结果。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红色墨水的玻璃杯两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块各一块,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导入课题1、感知课本。

(1)请同学们拿出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数学课本。

问:根据近几天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什么?你能量出什么,算出什么?(2)请摸一摸它的长、宽和高,要计量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再摸一摸它的封面,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么,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2、信息激发。

(1)出示信息:数学课本的体积大约是248立方厘米。

问:根据这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关于体积,你还想知道什么?(2)揭示课题:体积(板书)二、引导观察,讲解新课(一)教学体积的概念。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

(师板书:空间)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

2、实验演示,揭示概念。

(1)老师做实验:拿一个盛水的红色玻璃杯,再把一个小石子投入杯中,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2)学生分组做实验:用一只杯子装满细沙,然后倒出细沙,放入木块,再倒入细沙,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从上述两种情况说明:石子和木块都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六年级数学教案)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

(六年级数学教案)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

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六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十册第14-16页上半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瓶子里的水很少,乌鸦够不着,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瓶子里的水的? ……这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个丰富的数学知识,同学们有兴趣来探究与学习这个知识吗?●二:暴露过程,认识体积概念。

1、从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取出两个相同的烧杯,盛有同样多的水,逐一向烧杯里放入小石块和大石块,结果水位明显上升。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烧杯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2、、揭示体积的概念。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会随着石块的增大而升高?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体积”这一概念。

大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也就是体积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小,也就是体积小。

3、、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体积概念。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体积的例子。

并再一次用实验来解释体积现象,使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在应用中得到巩固。

在烧杯里盛满水,并把烧杯放在一空盆中。

往烧杯中放入石块,水会溢出。

石块从杯中取出,水位下降,再把溢出的水倒回杯中,仍近乎满杯水。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从杯里溢出的水的多少与石块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推测,交流,验证。

)得出:溢出的水所占空间的大小=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即溢出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三、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

1、出示课本第14 页的两个长方体图,把图中的长4厘米改为3厘米。

问学生,能比出他们体积的大小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较?2、认识体积单位.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我们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Volume and volume unit (teaching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红色墨水的玻璃杯两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块各一块,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课题
1、感知课本。

(1)请同学们拿出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数学课本。

问:根据近几天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什么?你能量出什么,算出什么?
(2)请摸一摸它的长、宽和高,要计量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再摸一摸它的封面,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么,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2、信息激发。

(1)出示信息:数学课本的体积大约是248立方厘米。

问:根据这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关于体积,你还想知道什么?
(2)揭示课题:体积(板书)
二、引导观察,讲解新课
(一)教学体积的概念。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

(师板书:空间)
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

2、实验演示,揭示概念。

(1)老师做实验:
拿一个盛水的红色玻璃杯,再把一个小石子投入杯中,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2)学生分组做实验:
用一只杯子装满细沙,然后倒出细沙,放入木块,再倒入细沙,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从上述两种情况说明:石子和木块都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像我们每个人都占一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的例子。

……
(3)摸一摸,感觉“谁占谁的空间”。

师:请大家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把书包放进抽屉里再摸一摸,又有什么感觉?
生:第一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大一些,第二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小一些。

师:为什么两次感觉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

师:对!那么只把你的数学书放到桌斗里面,再摸一摸,与刚才放进书包相比,感觉怎样呢?
生:感觉比刚才的空间大了一些。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书包占的空间大,一本数学书占的空间小。

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书:的大小)。

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个物体占的空间最大?哪位同学占的空间最大。

师:我们的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教师、学生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

请大家想像,走出教室会感到怎样?
生:空间更大了。

师:现在我们学习到这里,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体积吗?
学生回答后,教室完善板书:(补充完整)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的体积?
学生回答:像粉笔盒所占的空间就叫做它的体积;石块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就是指石块的体积。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二)教学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生:不好比较。

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下图),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如果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分的小正方体块不一样大,行不行?生:不行。

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那我们今天学习的体积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呢?请同
学们打开课本39页。

(1)学生自学课本,出示下列思考题:
①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②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请举例说明。

(2)组织汇报交流: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样记住它?请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合用立方厘米用单位?
1立方分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请用手势表示出1立方分米的大小。

1立方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让学生钻一钻,具体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容纳班内几个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1立方米的物体。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并用手势进行演示。

(三)练习:
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只电冰箱的体积大约是1.2()。

2、一台电视机的体积大约是120()。

3、一只手机的体积约是33()。

4、一只火柴盒的体积是12()。

5、我们五三班的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80()
②判断下面的单位是否合适?
1、一台家用计算机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小华口渴了,一口气就饮了1立方米的水。

3、在学雷锋活动中,同学们干劲特别高,两个人一次就抬了5立方厘米的土,另两人一次就抬了1立方米的铁。

4、粉笔盒的体积约是1立方分米。

(四)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操作:剪一条1分米长的线,用纸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者的不同点,使学生知道:
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

(五)计量物体的体积。

1、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
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请同学们用4个1 cm3的小正方体任意摆成一个物体,你知道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4 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如果改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块来摆呢?
三、巩固练习,指导总结。

1.做书本练习七的1—3题。

2.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