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精选5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精选5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精选5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精选5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1在八一班上完《列夫托尔斯泰》这一课,我特别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这是开学以来,我感觉良好的一节课,也是一节让我笑起来的课,趁遗忘的救世主尚未降临,我需要把这节课的得失总结出来,给以后的教学一个借鉴。

一、老师备课《列》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上标注的泛读课,就是一个课时就可以讲完的课。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描写,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欲扬先抑的手法。

”所以,这一节课,我要重点打破这种写作手法。

于是,我在教案上写下上课的思路:首先,讲解欲扬先抑的概念,并且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生活举一些事例,让抽象的概念详细化,易于学生理解。

其次,走进文本。

学生先自主朗读课文1-5自然段,勾划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

朗读完毕后分小组合作,总结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出面部各器官的提示,学生合作寻找答案。

合作学习八分钟之后,学生自由发言。

最后,全班集体诵读教材6-8段,勾画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

朗读完毕,同学们总结眼睛的特点。

再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有了明晰的教学思路,我就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每一步的教学安排。

在教室门口候课的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上课的大致模样,这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很好。

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老师上课前一定要有了然于胸的教学思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条不紊的,我们才是有底气的。

备课的时候要备教材,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有的放矢。

不重要的段落甚至可以大胆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重点突出。

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程度,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自学解决,哪些需要合作,哪些群答,哪些要单独提问,这个都与学情有关。

最后就是在备课中要有明晰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的大环节要设计好。

老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备课上,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看起来毫不费力。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2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2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一、课程目标1.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 分析托尔斯泰的作品风格和文学贡献。

3. 深入探讨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社会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简介生平背景:家庭、教育、军事经历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2. 托尔斯泰的作品风格特点现实主义:细节描写、心理刻画道德探索:人性、伦理、宗教3. 作品分析:以《战争与和平》为例人物塑造: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发展变化社会背景:探讨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和批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托尔斯泰的生平、作品背景和风格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战争与和平》为例,深入剖析人物塑造和社会意义。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

2. 作品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托尔斯泰作品的分析和批判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相关书籍: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传记和相关研究书籍。

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论文、文章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和拓展学习。

3. 视听材料:播放相关电影或纪录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教学计划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深入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理解其文学成就,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2. 教学安排:共15周,每周一节,每节课时90分钟。

第1-4周: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简介第5-8周:《战争与和平》的深入分析第9-12周:《安娜·卡列尼娜》的细致阅读第13-15周:总结托尔斯泰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七、教学活动1. 第1-4周:生平与作品简介观看托尔斯泰生平纪录片分配阅读托尔斯泰的传记讨论托尔斯泰的生活如何影响其创作2. 第5-8周:《战争与和平》分析分组阅读指定章节小组讨论人物关系和动机教师引导分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冲突3. 第9-12周:《安娜·卡列尼娜》阅读个人阅读整部小说写作练习:分析小说中的道德困境课堂分享阅读体会和对小说主题的思考4. 第13-15周:总结与影响小组研究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展示研究成果教师总结托尔斯泰的文学地位和当代价值八、学习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占总成绩的40%。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例1【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教学重点】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的刻画,你会怎样绘画?(找生上黑板描绘)点评。

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一:研读与赏析:(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1、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勾画出关键词语:(热泪涟涟闪闪发光黯然失色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冷酷锐利好奇)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从“这对珠宝”到“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进行刻画。

文中能否看出托尔斯泰的人生是怎样的呢?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他的人生是不幸福的,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精选6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精选6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精选6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精选6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加强诵读,积累丰富的词语与富有表现力的句子;2、理解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3、强化语言品味,理解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积累词句;2、理解外貌描写的作用,学会合理运用修辞;【教学难点】深化体会托尔斯泰的思想、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谓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屡次在自己的庄园进展改革,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他____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下面,就让我们来近间隔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

我们曾学过他的《伟大的悲剧》。

二、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3、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人物的外貌描写。

三、理清构造第一局部〔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局部〔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四、品味语言〔小组合作交流〕1、划出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化印象的句子,试作点评:〔要求反复诵读〕2、班中交流:学生点评、交流,完成对语言的品味和人物思想的领会。

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升华。

⑴体会容貌特征:须发──浓密:“植被多于空地”“热带森林”“滔滔白浪”;长相──平庸、丑陋、粗俗:“低矮的陋室”;〔眉毛、鼻子、额头、皮肤、耳朵、嘴唇……〕表情──忧郁、愚钝:“禁锢思想的囚牢”。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9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9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9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

作者运用极其巧妙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似乎在精雕细刻一座永恒的雕塑,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是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我确立一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作者,明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2.赏句子,品语言,了解人物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1.懂手法,明主旨,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学技巧,会合作,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对人物外貌细腻而夸张的刻画所运用的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所以课前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材料,增加对这位大文豪的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结合我校十二五市级科研课题“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研究”之“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的有效策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

课堂环节采用我校的“六环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的课堂环节如下:1.学生借助学习用具设计自学笔记。

(学生课前完成)1)知作者明背景扫障碍2)赏句子品语言悟情感3)解文题明主旨懂结构2.教师导入并出示自学提纲。

(3分钟)【创设情境】3.教师分配各组学习任务。

(2分钟)【以学定教】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4分钟)【质疑探究】5.学生汇报展示。

8《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8《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8《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8*.《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多角度、多层面描写人物的外貌以突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揣摩生动精彩的语言,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感受全文形成的前后的反差,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好处。

2.结合背景资料,领悟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字词清单颊(jiá)黝(yǒu)黑粗糙(cāo)崎(qí)岖(qū)平庸(yōnɡ)滞(zhì)留愚钝(dùn)器(qì)宇蒙昧(mèi)酒肆(sì)缰(jiānɡ)绳轩昂(ánɡ)胆怯(qiè)锃(zènɡ)亮一绺(liǔ)粲(càn)然肖(xiào)像甲胄(zhòu)藏(cánɡ)污纳垢(ɡòu)鹤(hè)立鸡群正襟(jīn)危坐诚惶(huánɡ)诚恐入木三分广袤(mào)无垠(yín)区分形近字髭(zī):嘴上边的胡子鬈(quán):弯曲的头发髯(rán):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鬓(bìn):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鬃(zōng):一般指马、猪等畜类颈上的长毛成语积累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极有笔力,后比喻描写或议论深刻。

诚惶诚恐: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人态度庄重严肃。

藏污纳垢: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文中用来比喻皮肤粗糙。

鹤立鸡群: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人的仪表或才能出众。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郁郁:发愁的样子;寡:少。

一、课前导入(PPT展示词汇:19世纪、名门贵族、贵族教育、奢侈享乐、伯爵、喀山大学、绅士、上流家庭……)同学们,看到这些标签词汇,如果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人物的关键词,你脑海里会浮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预设:帅气、风流倜傥、文质彬彬、气宇非凡、谈吐文雅……(展示符合预设的人物图片及托尔斯泰的照片)那如果老师说,图上这个不修边幅的老头儿,才是这些关键词的主人公,你能相信吗?今天,让我们认识这位传奇人物——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5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5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5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纳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斗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锋利特别,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去注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文常简介: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生疏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宏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斗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出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胜利。

五十年月开头文学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4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4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8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8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8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一初读课文;1、托尔斯泰给你的总体印象。

2、归纳概括每个段落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第一部分;第一段:须发的特点第二段:面部轮廓、结构第三段:面容表情第四段:长相平平第五段:外貌令人失望(外貌特征)平庸甚至丑陋第二部分;第六段:目光犀利第七段:蕴含丰富第八段:眼睛具有威力第九段:眼睛的犀利与人生的不幸(眼光犀利)敏察、深刻崇敬赞美(思想精神)想一想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额头;像是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比喻、夸张的效果修辞效果: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夸张效果: 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什么?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

语言赏析;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这句话运用夸张恰当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4.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学课时:二课时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1)给加线字注音胡髭长髯髭发禁锢颔首低眉锋亮广袤无垠⑵解释下列词语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三、整体感知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2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2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1.1 出生背景1.2 家庭与教育1.3 文学创作起步1.4 生平著作概述第二章:托尔斯泰的文学生涯2.1 早期文学作品2.2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2.3 文学风格的演变2.4 晚年作品及思想转变第三章:托尔斯泰的创作特点3.1 真实主义精神3.2 深刻的人性探讨3.3 丰富的心理描写3.4 独特的叙事技巧第四章: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解析4.1 《战争与和平》4.2 《安娜·卡列尼娜》4.3 《复活》4.4 《童年》、《少年》、《老年》第五章:托尔斯泰的思想影响5.1 道德哲学观5.2 对宗教的思考5.3 社会批判与改革5.4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本教案旨在让学员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文学生涯、创作特点及其代表作品,并深入探讨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员可以对这位伟大的俄国文学巨匠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欣赏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从中汲取文学创作灵感。

第六章:托尔斯泰的国际影响与评价6.1 托尔斯泰在国际文学界的地位6.2 各国作家对托尔斯泰的评价6.3 托尔斯泰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6.4 托尔斯泰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第七章: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7.1 典型人物分析7.2 人物塑造的手法与特点7.3 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关系7.4 人物形象在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意义第八章:托尔斯泰的叙事技巧与风格8.1 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8.2 语言风格与文体特点8.3 对比与象征手法运用8.4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审美价值第九章:托尔斯泰与中国文学的关系9.1 托尔斯泰作品在中国传播的历史9.2 中国作家对托尔斯泰的接受与影响9.3 托尔斯泰作品在中国学界的研究现状9.4 中俄文学交流中的托尔斯泰现象第十章:课堂实践与创作分享10.1 托尔斯泰作品选读与讨论10.2 学员创作练习:以托尔斯泰笔法写人物10.3 学员创作分享与点评10.4 总结托尔斯泰文学艺术的启示与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托尔斯泰生平简介托尔斯泰的生活经历与他的作品和思想紧密相关,理解他的生平对于理解他的作品至关重要。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6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6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6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一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第1课时课题《列夫·托尔斯泰》执教:蔡合良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能力目标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4. 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5. 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6.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布置学生查阅作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导入新课: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 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教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所查资料并做简要概括交流资料1分钟5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二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 探索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4.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看出来"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代表作品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篇传记文章是《伟大的悲剧》(学生回答)。

2.列夫·托尔斯泰简介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3.注意字音字形颊(jiá)___髭(zī)___髯(rán) 绺(liǔ) 鬆(quán) 黝黑(yǒu)粗糙(cāo) 滞留(zhì) 蒙昧(mèi) 酒肆(sì) 轩昂(áng) 禁锢(gù)侏儒(zhūrú) 锃亮(zèng) 入鞘(qiào) 盎然(àng) 赤裸裸(luǒ)匕首(bǐ) 犀利(xī) 甲胄(zhòu) 粲然(càn)广袤无垠(mào) 颔(hàn) 首低眉黯(àn)然失色平yōng(庸) 愚dùn( 钝) qì(器)宇藏污纳垢(gòu) 正jīn(襟)危坐诚huáng(惶)诚恐hè(鹤)立鸡群粗制làn(滥)造郁郁guǎ(寡)欢小巧玲lóng(珑) qià(恰)如其分名门wàng(望)族无可zhì(置)疑4.解释下面的词语(学生读课下注释,对应解释) (滞留)停留不动。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列夫托尔斯泰生平介绍1.1 出生背景1.2 家庭与教育1.3 文学创作初期1.4 文学成就与社会影响1.5 晚年生活与思想转变第二章:托尔斯泰文学作品概述2.1 小说创作2.2 散文与日记2.3 戏剧与诗歌2.4 作品主题与风格2.5 作品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第三章: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观念3.1 宗教信仰3.2 道德观念3.3 社会批评与改革3.4 教育理念3.5 女性地位与家庭观念第四章: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4.1 典型人物分析4.2 人物塑造手法4.3 人物性格与命运4.4 人物与社会环境4.5 人物对读者的启示第五章:列夫托尔斯泰在我国的研究与影响5.1 我国对托尔斯泰的研究历程5.2 托尔斯泰作品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5.3 我国学者对托尔斯泰的评价5.4 托尔斯泰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5.5 托尔斯泰在我国的未来研究方向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作品、思想观念以及在我国的研究与影响。

通过对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观念,欣赏其文学魅力,并探讨其在我国的影响和意义。

第六章:托尔斯泰的小说艺术6.1 叙事技巧与风格6.2 心理描写与人物塑造6.3 对话与语言艺术6.4 场景描写与氛围营造6.5 小说创作对后世的影响第七章:《战争与和平》深度解读7.1 作品背景与创作动机7.2 主要人物与情节梳理7.3 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探讨7.4 作品的历史观与人性观7.5 作品的艺术成就与评价第八章:托尔斯泰的散文与日记8.1 散文的特点与风格8.2 日记作为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8.3 散文与日记中的自我反思8.4 散文与日记对个人成长的影响8.5 散文与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九章:托尔斯泰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9.1 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9.2 道德观念与伦理冲突9.3 社会批评与改革的意义9.4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9.5 家庭观念与个人成长第十章:课堂活动与拓展阅读10.1 课堂讨论与思考题10.2 作品朗诵与表演10.3 参观托尔斯泰故居或纪念馆10.4 拓展阅读推荐10.5 结课论文与创作分享本教案剩余章节旨在深入探讨托尔斯泰的小说艺术、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的解读,以及其散文与日记的独特价值。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0篇【精选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0篇【精选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0篇【精选推荐】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一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了解茨威格及其主要作品教学重点: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导语: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是谁?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

托尔斯泰。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

明确学习目标三。

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四。

阅读课文,初识托尔斯泰。

1、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的泰斗,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须发丑: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五官丑: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脸色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气质丑: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身材丑:矮小敦实,像个侏儒。

五、精读课文,走近托尔斯泰。

1、但是,拜访者的情绪突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是为什么?精读课文找出原因。

明确:目光犀利黑豹似的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眼睛锐利2、作者是如何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明确: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这一段作者又一次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最后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这一段都是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运用多种修辞进行肖像描写的手法。

难点: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资源】《列夫·托尔斯泰》,了解伟大的作家。

它是俄国当时的精神领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茨威格,走近这位文坛巨匠。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家作品。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

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最初的经历》《焦躁的心》等。

2.参照学案练习,检查预习,积累重点字词。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托尔斯泰容貌,请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

学生明确:列夫·托尔斯泰长相平平但目光犀利。

4. 根据所概括的内容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明确:(1)长相平平(1-5)(2)目光犀利(6-9)三、局部探究(一)探究人物形象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并批注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可以“……这句话,运用……的手法,写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句式说话。

示例:“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

教师点拨: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使描写对象更加的生动形象。

1. 在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如:“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提高学生对俄国文学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战争与和平》的主要情节和主题3. 托尔斯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成就4.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5. 学生展示和讨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托尔斯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成就。

2. 难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的文学地位。

2. 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战争与和平》,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和人道主义思想。

4. 展示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战争与和平》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分析托尔斯泰的文学特点。

3. 分析:探讨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托尔斯泰文学成就和人道主义思想的认识。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评价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托尔斯泰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概括其文学特点和艺术成就。

2. 学生能够分析《战争与和平》的主题,理解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学生的论文质量较高,能够深入分析托尔斯泰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和传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⑵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⑴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敬重、赞美之情。

⑵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⑶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1、诵读法: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

在诵读中引导同学悉心揣测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

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同学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测其含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布置】1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1、诵读: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

2、品评语句: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奔驰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投影)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xx~xx),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徘徊沉溺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

xx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

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

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

他的主要成绩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

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燥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xx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同学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⑴注音:髭(zī)犀利(xī)颔(hàn)首锃(zèng)亮髯(rán)滞留(zhì)禁锢(gù)广袤(mào)鬈(quán)火热(chì)黝黑(yǒu)尴尬(gān gà)⑵释义: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丰满,气度非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置。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干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2、同学自由诵读,揣测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

考虑:⑴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⑵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⑶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维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同学考虑后回答,教师明确:⑴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托尔斯泰并没有自身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⑵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描写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敏锐、犀利。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

不只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发生无尽的联想。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⑶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表示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和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3、同学精读全文,充沛想象,揣测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资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同学仔细揣测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意:(多媒体显示)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同学研讨后积极发言,教师明确:⑴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托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文中有句话可以为此作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缺乏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⑵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示出来,展示了时代的实质和要求。

⑶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实际主义”作家,对实际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作为19世纪俄罗斯实际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示得尤为充沛。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2、合作研讨:⑴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⑵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倒霉?⑶作者在课文前半局部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非凡之处。

这是为什么?前半局部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同学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⑴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和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真,剩下像小朋友一般的善良。

”“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只可望,而且‘可即’。

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青丝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⑵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

”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假如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身一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富,以致和家人发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⑶课文前半局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维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赞美之情。

这样,前半局部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烘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3、同学感情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教师简要小结: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示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身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只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