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9eb846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3.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应认识的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好吗?(歌曲:愚公移山)师:听完了这首歌,你知道歌曲中唱的是谁的故事吗?(愚公)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王屋、太行)师:你说得太好了,说明你们认真倾听了,认真倾听是最好的习惯,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还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了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
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的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师: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师: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师:同学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听过)现在我们就到语文书中,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愚公移山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100页,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二、初读课文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字典、工具书、问同桌、问老师)师: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多要求我们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识字成果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认读生字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三、精读课文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师:是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万里,高万仞”就是说,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积有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63589386edb6f1aff001f34.png)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摘要:师:上一课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师:上一课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
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
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
“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生:“之”是结构助词。
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
《愚公移山课1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1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ac41e3831126edb6f1a10d3.png)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是一篇自读的文言文,初三的学生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活动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 发散求异,提高创新能力课前活动: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一首歌,听完之后告诉老师歌的名字是什么?对这首歌有什么印象呀。
生:欣赏歌曲教学过程:师;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歌叫什么吗?喜欢听吗?生:回答《愚公移山》师:同学们知道吗?《愚公移山》的这首歌是由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改编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的故事,去探究一下文中愚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自读的文言文《愚公移山》。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及出处吗?那个同学来告诉老师?生:牛子涵同学回答:本文选自《列子》,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师:牛子涵同学说的很完整,看来课下准备的很充分,不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同学应该拿起笔记在课本上。
生:学生在课本上写列子的文学常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本文的活动目标,那个同学的声音最好听呀,给我们读一下?生:推荐赵文肖同学读的好,赵读活动目标。
师:看来同学们的耳朵是很厉害的呀,赵文肖同学读的的确很好。
本文是一篇自读的文言文,在此呀,老师把权力下放给同学们,今天的你们就是舞台上的明星,咱们也实行承包责任制,由二组的同学为我们整理的基础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检查一下基础知识的掌握的情况。
自主学习:(二组同学把基础知识课前都整理在黑板上)生:赵吉芳整理本课生字:太行( )万仞()惩山北之塞()()荷担()孀妻()始龀()智叟()穷匮()亡以应()一厝( ) (郭红红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生: 由牛子涵同学整理的文中的一词多义;之以以残年余力(介词,凭借)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亡(提问四位同学分别是:彭庆宪,牛和丽,林立超,邵明霞)生:张莹同学的是文中的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阳古义( )今( )2、曾不能毁魁父之丘,曾古义( )今( )3、虽我之死,虽古义( )今( )4、惧其不已,也中的已古义( )今( )(由马恩霞,邵明霞 赵丽 翟兆梅回答其中翟兆梅回答错误)生:林立超同学准备的文中重点的实词:高万仞 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 杂然相许 操蛇之神且焉置土石 固不可彻 无陇断焉 无穷匮也(提问的学生分别是:李记革 谢鹏 刘兆行 赵吉芳 崔纪杏 李文凤赵丽 徐庆兰 陆现梅 郑凯)生:翟兆梅整理的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视频课堂教学实录(上课+课件+教案)
![《愚公移山》视频课堂教学实录(上课+课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3b10f0240c844769eaee87.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梧桐学校谢华强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认识愚公形象,概括寓意。
3、背诵课文,丰富文学素养。
二.课型与课时
板块式教读研讨课、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
1、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有技巧的朗读。
3、辩证的看待愚公精神。
四.细节策划
疏通---朗读----领悟---背诵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板块一:疏通
1.梳理就是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文章意思,能准确的把它翻译出来。
(注意三个原则,两种方式。
)
2.分组翻译,看哪一小组翻译的准确,完整。
(分组评分)
3.学生齐读全篇译文。
(二)教学板块二:朗读
1.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具体指导。
阐明朗读要点。
教师示范。
3.学生齐读,分组赛读。
(三)教学板块三:领悟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形象,概括寓意。
方式:抢答、辩论等。
(四)教学板块四:背诵
1.要求学生全神贯注,树立信心。
2.背诵指导:首字提示法。
河曲---甚矣---以残年---曾不能---其如---北山---汝---固---曾不若---
虽我---有子---子---孙---子---子---子子---而山---何苦---河曲---
3.当堂练习。
(巩固)
2011、6、18。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展示课)课堂实录素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展示课)课堂实录素](https://img.taocdn.com/s3/m/967d3f15f111f18583d05ae3.png)
《愚公移山》(展示课)课堂实录(上课前,学生板示课题及课型。
上课铃响,师进教室)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引题:同学们好,请坐。
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出自《列子》的一篇文章《愚公移山》师(稍停):在展示之前请各语文组长和科代表在侧黑板及外黑板抽测部分同学的重点字词。
组内其余同学请到前后黑板设计好自己的板面。
(十分钟后,师击掌示停)生:“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听起来不是那奇闻,讲起来不是笑谈------”我们始终相信一句话:心诚则灵。
如果有一颗真诚的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曾经让神都为之感动的故事????愚公移山。
生导入:伴着这曲《愚公移山》的旋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获得更多的启示。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做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悟这个意蕴深长的故事。
生:通过预习,我了解到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这本书可称得上一部经典,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生:我还想补充一下,本文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
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去奋斗的道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部分: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第三部分: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第四部分: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生:在我眼里,愚公是一个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并勇于战胜困难的英雄,他充满自信,积极乐观,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e1c35f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3.png)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学生: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明德雨花实验中学高三163 班时间:2019 年7 月15 日作课缘由:2019 年长沙市雨花区暑期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素质提升专题培训一、课堂导入——经典之“常读常新”师:班长在哪儿?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班吧,如果现在要你给你们班制作一个名片的话,你会用什么关键词来介绍你们班?班长:团结。
师:团结。
很好。
然后名片底下还要告诉大家,你们是明德雨花实验中学的什么班?班长:我们是高三163 班。
师:好,如果要给你自己制作名片的话,你会用什么关键词?(一些同学在低下说“帅”)师:哦,很多同学都在说你“帅”,那你自己呢?班长:低调。
定义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的关键环节。
为了得到更合理、更适切的产出成果,我们把专业认证和行业能力需求两个方面作为主要参考而确定产出目标。
[1]师:帅而且低调,太优秀了!我再找一位女同学,也给咱们班制作一个名片,你给出什么样的关键词。
生:我们班很优秀。
师:优秀的163 班,好。
能介绍一下你们班是属于什么科的班吗?生(齐):理科!师(惊讶):咦,我怎么昨天听说是艺术班呢?生(杂):我们是理科班。
师:你们是理科班吗?那太好了,理科班的同学有智慧,今天让我见识一下你们啊。
你们在接到这个任务要来上这一节课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心理:什么呀,把我们当小孩儿啊?这不是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吗?为什么老师要来给我们再讲一遍?会有这样的心理吗?生(齐笑且大声):没有!师(亦笑):好吧,每一次我都猜错。
那你们怎么想的呀?生:以谨小慎微的态度面对每一次语文课堂。
(生齐大笑,且自发地一齐鼓掌)师(亦笑):太棒了!那今天就让我来见证一下你们的优秀!《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学过了,而且已经过去很久了。
大家有没有读过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生:没有。
师:毕淑敏说她在8 岁的时候读安徒生的童话《人鱼公主》,她看到了生命,当她看到人鱼公主变成泡沫的时候她就万分伤感;当她18 岁的时候,她看见爱情,因为那个时候“我”正是青春期;等她28岁的时候她自己已经做了母亲,所以她看到的是亲情,她想象人鱼公主的母亲和祖母对人鱼公主是多么的牵挂;到了38 岁的时候,她已经做了作家,所以当她再来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她更多关注的是写作技巧;48 岁的时候,她读到了灵魂,她说这是一个关于灵魂的故事,人鱼公主的海底世界非常丰富绚丽,但那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世界,所以为了追寻灵魂,她愿意付上生命的代价。
第24课《愚公移山》教案及教学实录
![第24课《愚公移山》教案及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6e6eb0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f.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愚公移山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情节、主题和寓意,以及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坚持与毅力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决心移山的故事。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勤奋、坚持的精神品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这个案例展示了愚公面对质疑时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以及这种精神在实际中的应用。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解释重点难点时,尽管我尽力通过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我感觉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些概念可能还是过于抽象。未来,我考虑可以结合更多生动的故事或者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过于依赖个别成员的意见,而其他成员的参与度不高。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引导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57f172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e.png)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一、激发兴趣,音乐导入(课前一分钟时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歌曲,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听完歌曲之后)师: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彩屏显示课题:愚公移山。
一个热火朝天的挖山画面为背景)用本来学生就喜欢的“愚公移山”故事改编成的音乐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专家点评)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师: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读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等会儿大家一起解答。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师:本文语言中长句不多,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还需改正的地方。
(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 师:大家再次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出语气,注意停顿。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好,现在分四人学习小组,对照注解,疏通文意,不必字字落实,重整体感知,掌握故事大意即可,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理一下,有难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 通过自由朗读,放手让学生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了自主和合作的精神。
(专家点评)师:听到大家的议论,好像是说再找不出来错了,(问全体学生)是不是没有错了?生:(齐答)是的。
师:我刚才跟大家一样,很认真地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的确没有找出读错的字和断错的句子,我想大家跟刚才这位同学一样,都做过认真的预习工作,这值得肯定,不过语气、轻重音读得还不够到位。
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大家心里跟着老师读。
(师范读) 师: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生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的情节是讲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出路,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并立即行动,后来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反对他移山,还讲了很多不利于愚公移山的理由,愚公驳斥了智叟的错误观点,最后山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愚公移山》(共两课时)空中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共两课时)空中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346210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a.png)
23《愚公移山》课堂实录环节一:熟读课文老师先来读一遍课文,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把不会读的字标好拼音。
23愚公移山0《列子》太行、王屋②二山,方弧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④之南,河阳⑥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6九十,面山而居。
惩⑦山北之塞⑧,出入之迂㊄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气指通像南巴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⑮。
其妻献疑瓜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⑰,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 ?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⑤,箕希'”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7氏之孀妻*有遗男⑨,始既。
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⑪。
河曲智叟口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⑮,其'6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⑰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匕曾不若,"婿妻弱子' 虽'I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乂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㉒也,而山不加增,何苦百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㉔。
操蛇之神㉕闻之,惧其不已达也,告之于帝㉗。
帝感其诚㉘,命夸娥氏8二子负二山.一揩朔东\ 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R焉。
同学们,注意到以下这些字的读音了吗?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这些词句。
注意字音本在冀(ji)州之南惩山北之塞(se),出入之迂(y0)也曾(zeng )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脸)担者三夫箕畚(jiben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αng )妻有遗男,始龊(che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i)也河曲智叟亡(wθ )以应一厝(cuδ)朔东环节二:明确核心问题《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列子的故事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思考: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依次思考:一、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二、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四、作者借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环节三:讲解课文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填写这份人物信息表。
《愚公移山》说课教案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说课教案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4251b23b4daa58da0114a17.png)
《愚公移山》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7f9d69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2.png)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故事背景•掌握主要的简体字词语•熟练掌握情态动词can和情态形容词able to的用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与分享想法教学内容1.寓意与故事背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愚公移山故事,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故事寓意的看法。
可以将学生对寓意的描述收集起来,并根据不同维度进行归纳整理。
接下来,引导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的来源和背景。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语概括这个故事的背景,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特点。
2.学习简体字词语在掌握故事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点——简体字词语。
让学生通过背诵、填空等方式掌握这些词语,并引导学生两两搭配使用。
这里列举几个例子:•毒瘤(du-lóu):指恶劣的人或者物品•专横(zhuān-hèng):指一个人的权力过大,行事无法无天•投降(tóu-xiáng):指对方获胜后自己主动放弃胜利,向对方低头•搭桥(dā-qiáo):在两个相距较远的地点之间架设搭起桥梁•照顾(zhào-gù):照料、关心•合作(hé-zuò):共同合作,协作完成某项任务•毅力(yì-lì):为完成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毅力3.情态动词can和情态形容词able to的用法在学习了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情态动词can和情态形容词able to的用法。
可以以句子为单位,通过填空和改写等方式进行练习。
这里给出一些练习例子:•他___用餐后,会洗碗。
•我___跑得很快,但我不喜欢跑步。
•昨天下雨了,我___没有来得及接你。
•这个小女孩___写出很好的故事来,她很有天赋。
•我___你的想象力很好,不妨多写写小说。
4.讨论与分享在学习了寓意、故事背景、简体字词语以及情态动词can和情态形容词able to的用法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b54010c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e.png)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文章通过讲述愚公一家世代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愚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寓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以下是一份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供参考。
一、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3.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二、故事讲述1.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学生复述故事,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如坚韧不拔、自信、乐观等。
三、人物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如坚韧不拔、自信、乐观等。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愚公的精神品质,如毅力和信念等。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寓意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的寓意。
2.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的寓意,如面对困难要有毅力、信念、乐观等。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课文寓意的现实意义。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精神品质。
2.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心得,讲述自己对愚公精神的感悟。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事例。
2.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给予鼓励和建议。
3.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文章。
总之,《愚公移山》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达了坚韧不拔、信念坚定等精神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寓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第一教时)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第一教时)](https://img.taocdn.com/s3/m/8c91a1e5011ca300a7c39034.png)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第一教时)XXXX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齐生)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
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
“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
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生:“之”是结构助词。
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
是结构助词,不过这个结构助词用法有点特别,你们看,如果要翻译这个句子,这个“之”字要不要翻译出来?生:(齐生)不要!师:那怎么译法?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法的“之”字?生:“北山之塞”的“之”,用法一样。
师:找对了!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稍顿)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
你们看,许多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不是都解决了吗?这说明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读懂这样的文章的。
(趁势给以鼓励,既是总结上面的活动,更是为了进一步活动的需要。
)现在,老师来问你们一些问题,看大家真的读懂了没有。
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来把它们列出来,大家一起说,我来写,好不好?(从列人物表开始,使学生觉得入门不难。
)(学生们纷纷提出,黑板上最后出现了一个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
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9f770c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c.png)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郭初阳
【期刊名称】《教育科学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总页数】8页(P39-46)
【作者】郭初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从夏革论述看《愚公移山》存在的意义——《愚公移山》在《列子·汤问》中的本事解读 [J], 程泽华
2.学习愚公移山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愚公移山》教学启示 [J], 韩玉梅
3.《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J], 熊芳芳
4.从宏阔视野观“愚公移山”文化---潘庆玉《愚公移山》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J], 慕润蕊
5.《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J], 熊芳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94f04aabe1e650e53ea9932.png)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共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师:愚公,移,山。
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
(郭老师将板书作了重新设计,“山”字很大,“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师: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
(听录音)师:这段朗读里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读错了的字,“惩山北之——”生:塞(sè)。
师:好。
那这四个问题,我就请同学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好不好这位同学,你来说好吗,山是怎么样的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很好,请坐。
把话筒往后传,后面的同学,那么,愚公是怎么样的生:年且九十。
师:愚公年且九十,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不过愚公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概括,是在智叟对他所说的话里面,哪四个字生:残年余力。
师:残年余力。
请坐,非常好。
(话筒)再往后。
师: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生(犹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非常好。
移山是这样的漫长,冬去夏来,才能够往返一次,太累了。
后面一位同学,最后结局怎么样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非常好,请坐。
”无陇断焉”,再也没有垄断了,一马平川。
其实,山、人、过程、结局,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
师:这是一个隐喻。
幻灯右边有几个空格,我请同学来把空格里的词语补充完整。
后面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方七百里,高万仞”,这是一个艰巨的——生:艰巨的“任务”。
师:非常好,请坐。
(话筒)往前。
“残年余力”——生:微弱的“力量”。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c33ab4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f.png)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介绍本文主要介绍了一节小学班级中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我们将会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能够通过绘画、故事讲解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设计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预习:在本节课开始前,老师会要求每一位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让孩子们提前了解这个故事的大致情况及寓意。
2.导入:在课堂上,通过问答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比如老师可以直接问“在故事中,愚公的问题是什么?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的引导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快速进入愚公移山的故事情境。
3.故事讲解:老师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愚公移山》的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环节以及主题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
4.绘画:在故事讲解之后,老师将会提供一些绘画工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能力来表达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
这个环节可以运用到色彩、构图、图形比例等绘画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美术启发。
本节课结束之前,老师还将为学生们选取一些经典的语录,让学生们逐句朗读。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语言之美,又能够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首先,老师会向学生们提问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对故事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之后,老师还会问:“你们有没有听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通过这些引导问题,学生们可以全面地跳进到故事情境中。
故事讲解这个环节中,老师将会为学生们讲解《愚公移山》的情节。
首先,老师会要求学生们关闭书本,认真倾听,将《愚公移山》的情节用大家都能听懂的方式进行解释。
接下来,老师会再次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在这个故事中愚公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简短的思考和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师:愚公,移,山。
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
(郭老师将板书作了重新设计,“山”字很大,“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师: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
(听录音)师:这段朗读里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读错了的字,“惩山北之——”?生:塞(sè)。
师:好。
那这四个问题,我就请同学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好不好?这位同学,你来说好吗,山是怎么样的?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很好,请坐。
把话筒往后传,后面的同学,那么,愚公是怎么样的?生:年且九十。
师:愚公年且九十,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不过愚公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概括,是在智叟对他所说的话里面,哪四个字?生:残年余力。
师:残年余力。
请坐,非常好。
(话筒)再往后。
师: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生(犹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非常好。
移山是这样的漫长,冬去夏来,才能够往返一次,太累了。
后面一位同学,最后结局怎么样?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非常好,请坐。
”无陇断焉”,再也没有垄断了,一马平川。
其实,山、人、过程、结局,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
师:这是一个隐喻。
幻灯右边有几个空格,我请同学来把空格里的词语补充完整。
后面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方七百里,高万仞”,这是一个艰巨的——生:艰巨的“任务”。
师:非常好,请坐。
(话筒)往前。
“残年余力”——生:微弱的“力量”。
师:请坐。
面对一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一个老头还是一个年轻人,年龄显得不重要了。
(示意)继续。
生:长期的“努力”。
师:不错,请坐。
(话筒)继续往前。
生:“无陇断焉”,是最后的“胜利”。
师: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人生寓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来,前面这位男同学,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生:(停顿)没有。
(众笑)师:(笑)有时候,放假了有这么多作业,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怎么做得完呢?但是在开学前几天疯狂地赶,好不容易第二天上学了,把所有作业都带去了,也稍微有点移山的感觉……那么,这个故事,它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和我们传统的一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儒家的一种非常朗健的、非常积极的精神。
师:这里选了三句话,我们一起来念一下好吗?第一句,“知其不可”一二开始。
生:“知其不可而为之!”师:第二句,“子曰”——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他的主张。
最后一句,开始——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师:中国有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叫高行健,名字就来自于这个句子。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经常和另外两个故事,一起出现。
一个是“夸父逐日”,这个我们非常熟悉,夸父在那里追赶太阳,最后道渴而死;还有一个就是“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师:这三个故事中,显然有共同的东西,对吗?(话筒往后传)有什么共同点?生:都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师:请坐。
前面最好加一个词语——“试图”——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对不对?最后能不能完成可能还不知道,而且他们努力的目标,好像过于艰巨,艰巨的任务。
那么,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停顿)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卫的故事,至少有三处不同。
想一想。
(停顿二十秒)我给一点提示好吗?出示(人数、外援、结局)师:(示意)请你来谈一谈。
生: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都只有一个人。
师:都只有一个人,而愚公移山呢?生:很多人。
师:到底几个人?生:四个。
师:四个?愚公以及子孙荷担者三夫,还有一个小孩不要忘记,一共有——生:五个人。
师:请坐。
一家子人。
(示意往后)还没完,请你继续就刚才那位同学的话题讲下去。
这一家子人真的只有五个人吗?生:不是。
因为后面还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
师:噢,其实有无穷多的人,N个人。
好,(话筒)往后。
(示意PPT投影)“外援”呢?生:愚公移山的话,最后是有夸娥氏二子帮他们把两座山背走。
师:夸娥氏二子看愚公很辛苦,主动地来说,愚公啊,我们来帮你搬掉吧,是这样吗?生:没有,是天帝命令他们去把这两座山搬掉的。
师:(点头)是天帝给派来的。
继续讲。
生:但是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他们两个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其他人来帮忙。
师:非常好,请坐。
没有外援。
“愚公移山”里面,有外援。
(示意话筒往后传)区别三,结局呢?生:愚公移山是最后成功了,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应该是没成功的吧。
师:很好,请坐。
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
那我们继续思考下去——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他“子子孙孙无穷匮”,究竟是因为“人数”呢,还是“外援”?众:(轻声)外援。
师:好,我们还是这位同学来回答好吗,轮到谁就是谁。
你认为——生: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因为外援。
师:是因为天帝的帮助,是吗?生:(点头)师:好,请坐。
(示意话筒)继续往前。
愚公是怎么认为的?愚公认为他成功的保障,是不是因为有天帝的帮助?生:不是。
他认为是(因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加增。
师:愚公显然认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吗?生:(点头)师:你把愚公那段话给大家朗读一下好吗?我们听。
生:(朗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误读为‘chì’),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师:非常好,请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翘舌音,“通”。
你的心太顽固了。
愚公他非常深切地坚信自己会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是吧?他的话是在和另外一个人的争辩中说出来的,是和谁?众:智叟。
师:智叟,对吧,智叟起先是怎么说的?生:他说,愚公是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
师:你,年纪这么大了,力气都没有了……(请坐)你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掉,你还怎么去移这么两座大山呀?但是,经过愚公这么一番话说下来以后,智叟却……什么以应啊?念什么?生:亡(无)以应。
师:通假字哦,亡(无)以应。
河曲智叟却什么话都说不上来了。
师:因为愚公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
非常理直气壮,所以这幅画(示意幻灯),我觉得表现得很好——愚公很凶的样子,智叟吓死了,智叟吓得说不出话来。
但是我们要知道,有一个成语,叫作“后息为胜”,它是意思是说,两个人在争辩,最后停下来的那个人,最后发言的那个人,其实就是隐含着的胜利者。
师:那么在我们的课文里面,谁最后停下来,最后留下的是谁的声音?生:(众)愚公。
师:是愚公的声音呀,对吧——“何苦而不平”!然后就在那边回荡,何苦而不平,何苦而不平,何苦而不平……然后智叟就呆掉了。
那么假如,我们再给智叟一个发言的机会,假如让智叟最后一个来发言。
其实智叟有两个地方可以发言,文中有两处。
师:一处就是,愚公反问他,“何苦而不平”?这个时候,智叟可以说,他会说一番话;还有一处,就在文章的结尾,等到“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这个时候,智叟还是可以站出来,再来说一番话,是不是?好,那分一下工好不好,我们这样吧,一二两组,探讨一下,上面智叟如果他应一应,他应该怎么说,他可以怎么说?三四两组,探讨,最后山搬掉了,智叟如果再跳出来,再叽里呱啦叽里呱啦,永远做一个反对者,他会怎么说?想一想,独立思考。
学生思考(14:20-15:00)师:(插句)不要忘记,智叟智叟,他智商很高噢,他说的话很有水平的。
师:好,我们讨论一下,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15:02-17:15)师:好,请转过来。
首先请这边两组的同学,“河曲智叟曰”,你来应对一下,怎么说比较好,怎样才能说得有针对性,有说服力?谁想发言,举一下手。
好,请那位同学,(递话筒)简单谈一谈,请你来“应”一下。
生:我觉得,首先智叟可能会说,你能保证你的子子孙孙全部都是男的吗?(众人笑)师:万一不小心生了个……生:生了个女儿,然后就断子绝孙了。
(众人大笑)师:生了女儿嫁人了,怎么办?非常好!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不但每一代都要有小孩,而且必须保证是男的——这太难了吧?(示意)请继续讲,好像还有话要讲。
生:还有的话,智叟可以认为,移山这是愚公他本人的行为,而他的子孙可能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比如说读书、当朝廷大臣之类的。
可能有些人不愿意去参加搬山这么傻的活动。
师:(点头)说得太好了。
说不定他的哪一代想移民到美国去了呢,你还要一定叫他在这里搬山?好像有点困难。
所以说,这里他有着双重的要求:第一,血缘的不断。
第二,思想的不变。
对吧,只有符合这两个前提,这个工作才可能继续下去,愚公的观点才得以成立。
这边还有同学要补充吗?哦,这边有位同学要补充(属于三四组的一位同学),你是补充他们的观点?生:是的。
师:太好了。
(递话筒)生:我还认为,他完全可以这么说,引用现代人的,邓小平的话。
师:哦,用邓小平的话来反驳愚公。
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你能完全*你们家族的力量,搬掉这座山,如果我还能看见,我就会相信。
师:说得是非常好,但是让我想起两句话,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啊,你们移山事业的成功要等到很多年以后,在这个时候,这两个人恐怕老早就已经作古了,对吧?旁边有一位同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生:河曲智叟会说,不要忘记地球还在不断地进行造山运动。
(众生笑)师:喜玛拉雅每年都还在增高几厘米,说得也有道理。
好,那么请这边两组的同学来谈一谈。
最后,我们继续刚才这位同学的话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局出来了,山被搬走了,他们在有生之年就看到了山被搬走,就看到了这样的坦途。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智叟继续站出来,他还要再说一番话,他还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可以批判什么,怎样才能讲得又合情又合理呢?谁来?怎么老是这么几位同学举手呢?我请一个不太爱说话的。
(递话筒)你来!生:因为当初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见他是想依*自己的能力和他的子孙,来搬掉这两座山,而结果是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来帮助他完成了这样的愿望。
最后实际根本不是由他自己来完成的,所以说……那个……(沉默,笑)师:没事,请坐。
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归结为一句话——没错,山是移走了,但是,是*你自己的力气的吗?*别人帮忙的呀,有什么了不起的!是这个意思吧?生:(点头)师:还有没有?喔,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