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3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2)中国近现代编写历史教科书大都把史料化 为编者的语言写入书中,运用史料较少; (3)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科书注意运用一 些史料,但数量较较少; (4)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教版开始注意增加 史料的数量,而且:体裁广泛,有史书上的材 料,还有历史类的诗歌、歌谣、谚语、对联甚 至店铺招牌、标语口号;所选材料有当时的原 始资料、后人留下的资料及现代人研究的成果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20年代后,白话文教科书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教科 书,吕思勉《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1920) 是中国第一白话文历史教科书; 20年代,顾颉刚编写出版上古教材时提出“层累 造史说”,改变了以神话传说为历史教科书开 头的编写方法,建立了以他为代表的历史研究 的疑古学派; 注重以学术研究提升教材的品质,学者撰写中学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以忠于史实为前提;有助于思维和学习。 (3)中学历史教科书使用的几点意见 A.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对课程标 准的细化或说是再创造、再组织。各版本各有 特点,但教师教学必须结教材与课程标准、教 材与具体学生结合起来考虑,必要时可对教材 进行适当的取舍、整合,而不是照本宣科; B.历史教材并不等于 教材的全部。它是基本的 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拓展;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吸收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新成果,有的还大 胆写进了学术界目前有争议的认识; D.关注学生的学习趣味 淡化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减少难的内容和不太 重要的人地名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 心理;如上网搜索等; F.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重视学科内部的联系,如讲汉武帝后,与秦始皇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有独特的生命力; E.历史教材每课基本上有“活动与探究”性质的 栏目,每册书另有几个“活动课”,这是新教 材的亮点。教学中不必全做,要有所取舍;可 另编;师生提前要做一些准备(如资料、分组、 推举发言人);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在观察、 倾听和交流中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 “活动与探究”的乐趣;注意必要的指导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第178页
历史材料收集整理1.围绕某一主题收集资料。
2.要求题目明确具体,材料详实,能解释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3.收集渠道不限(可以是新闻简报、书报复印资料或从网上获取的资料)。
4.表现形式不限(可以是以文字为主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以图片或邮票复印件为主的表现形式)。
5.注明资料出处。
对家乡名胜古迹的考察1.要求写出考察报告、相关文章,或者用书信的方式表现也可以(如向远方的亲友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
2.内容详实,能够反映自己在参观或考察后的真实感受(完全照抄别人的文字说明资料不予评分)。
3.能提出宣传、开发、保护家乡名胜古迹建议的,酌情加分。
4.配有详尽图片说明的,酌情加分。
历史题材作品观后感1.历史名著的读后感。
对名著中的人物、事件谈出自己的看法、感想,评价要有独到见解,而且言之有理,或能以古鉴今,从中体现历史借鉴价值的,酌情加分。
2.
撰写历史小论文
口试
历史小报
编制
历史小制作
历史小话剧演出。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为《诗经·小雅》作的“疏”里有“维护课程”一句,但其涵义宽泛,与现在所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其涵义指功课及其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与现在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
目前,学术界对课程的定义繁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科或教学科目。
这是最普遍的也是狭义的课程定义。
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或体验。
历史课作为我国近现代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始于清末兴办的新式学堂。
伴随着历史课程的出现,学术界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演进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第四节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演进一、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回顾(一)清末中学历史课程中国传统教育中,虽然早有“小学”、“大学”的概念,但没有“中学”的说法,中学教育观念的出现,是近代化改革的产物。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同时也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以后又相继开设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近代学校。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表中,有“读各国史略”。
曾在上海广方言馆求学的张君劢,后来回忆说:“我们那时上课,……四天读英文,三天读国文。
……在四天读英文的时间,并不完全读英文,而是包括了数学、化学、物理、外国历史等都属于英文。
”可见广方言馆也有历史课。
其它学堂基本类似。
课程主要为英文,其次则有舆地、算术、历史及天文等。
然而,直到19世纪末,清政府所办的新式学堂虽然大多属于中等层次,但是在性质上多为训练一技一艺的专门学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普通中学”。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 展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与教学论的起源 •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 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趋势 • 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应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ANALYSIS
SUMMAR Y
0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 派
经验主义课程与教学论
总结词
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注重活动和操作。
详细描述
经验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主张课程应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活动和操作,通过 亲身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它认为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强调个性发展、情 感表达和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产生了 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对教育的改革
启蒙运动时期,教育家们倡导科学、理性和民主,推动教育 改革,如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本位和 个性化教育。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探索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探索始于 20世纪初,针对学科课程与教 学论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动 性和实践性。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注重学生的 实际操作和体验,通过活动和 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 中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应用, 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
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论的兴起
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人工智能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图表
学年课程内容钟点/星期一中国史 3二中国史及亚洲各国史 2三中国本朝史及亚洲各国史 2四东西洋各国史 2五同前学年 2以上为《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历史课程的设置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学年课程内容周课时一本国史(上古、中古、近古) 2二本国史(近世、现代) 2三东亚各国史、西洋史 2四西洋史 21929年《初中暂行课程标准》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年级课程内容周课时一本国历史 2二本国历史 2三外国历史 21956年《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年级课程内容周课时初一中国古代史 3初二中国近代史 3中国现代史 3初三世界史 3高一世界近代史 3世界现代史 3高二中国古代史 3高三中国近代史 3中国现代史 31978年《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年级课程内容周课时初一初二中国古代史 2初三中国近代史 2中国现代史 2高一世界史 23高二1990年《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年级课程内容周课时初一中国历史 3初二中国历史 2世界历史 2初三高一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 2 世界历史 2 高二 世界历史2 高三 中国古代史(选修) 6 1992年和1996年《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年级 课程内容 周课时 初一 中国历史 2 初二 中国历史 3 初三 世界历史 2 高一 中国近现代史3 高二 世界近现代史(限定选修) 2 高三中国古代史(限定选修)3 香港中史科课程结构及组织 内容初中 高中预科(高补/高考) 中一中二 中三 中四至中五中六至中七政治史传疑时代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代清代及当代中国 甲部:政治史 商周到现代(1976年) 治乱兴衰:自商代至1976年 文化史1.远古时期的文化2.文字的起源与发展1.科技发明与重要建设2.中外交通的发展1.学术思想的发展2.宗教概述乙部:专史 1.重要制度 2.学术思想与宗教 3.经济发展 4.中外交通 1.重要制度 2.学术思想 3.经济发展 4.中外交通 5.史学名著 6.宗教传播隋朝运河 运河名称 开凿年份 起讫点 广通渠 584年 大兴城至潼关 通济渠 605年 洛阳至盱眙 邗沟 605年 山阳至扬子 永济渠 608年 引沁水入海河至涿郡 江南河 610年京口至余杭卡片怀特所说的四种写史模式意识形态完美社会所在论证方式主要修辞方式修辞作用情节构建方式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无政府主义者过去形式主义隐喻描绘浪漫式米西勒尼采激进派不远的将来机械主义转喻归结悲剧式托克威尔马克思保守派现在有机体主义提喻整合喜剧式兰克黑格尔自由派遥远的未来构成主义讽喻否定/超越讽刺文学式布克哈特克罗齐。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第169页
评价项目评价要点符合程度
基本符合基本
不符
合
教学目标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2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条件3学习环境的创设
4学习资源的处理
5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学习活动的指导
与调控
6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活动7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8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9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氛围10课堂气氛的宽松程度
11课堂气氛的融洽程度
教学效果12目标达成度
13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其他14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
教学特色
评价等级 A B C D
评语。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146页
第四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新视角设计教案、观摩评课等活动是教学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又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
因为,再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
历史课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历史课的反映普遍不好,历史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究竟应该上成什么样子,如何设计教学方案,怎样评价一节历史课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予以回答。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上课首先要备课,要写教案,这是教学常识。
传统的中学历史课教案虽因教师的个人风格或教材内容的差异,并不千篇一律,但总体上看,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等等。
如果我们浏览一些中学历史教学法著作或知名教师写的书,在备课部分或多或少可以读到类似的内容。
这里挑出几本这方面的书,来了解一下这些书是如何讨论这个问题的。
其他一些专著或教材也有相似的叙述,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
长期以来,人们接受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从备课步骤到书写教案,都显得过于规范化、标准化和格式化。
应该说传统历史课教案的某些精华,至今仍需要继承和弘扬。
非常详尽的教案,对于新教师或欠胜任的教师来说,也是必要的。
不过,就一般意义上而言,传统的历史课教案,从编写思想,准备步骤到呈现方式,许多方面都与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甚吻合,需要我们反思和再设计。
例如,过去的历史课备课,提倡教师围绕教材,尽量补充知识,写出详尽的教案,且熟悉教案,上课时甚至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
而现代教学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
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
这就表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
归纳言之,过去历史课的备课与教案,至少在这么几个方面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一致:第一,过去强调精心设计教案,教学文本就像一幅完工的图画,留给学生的只能是欣赏,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文本事先无法完全预设,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
问题解答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2024
引言概述: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研究历史教育的重要分支,涉及到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
本文将从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答与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问题。
我们将探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然后深入研究历史教学的目标与意义,接着分析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然后讨论历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最后总结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正文内容:一、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与定义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和研究方法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历史教学的目标与意义1.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与意义2.历史教学的发展目标与现实意义3.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影响三、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历史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与方法2.历史教学内容的组织框架与结构3.历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定制四、历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1.创设情境与情境教学的应用2.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的实施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历史教学4.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历史解读能力的方法五、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与启示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历史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借鉴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培养国民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总结: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历史教育的重要分支,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目标与意义、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与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育实践效果,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历史解读能力和历史文化认同,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一种教育学专业,主要涉及历史课程和教学论的研究和教学。
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历史课程设计、历史教材分析、历史教学评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历史教育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在中小学历史教育、历史教学研究、历史课程开发和历史教材编写等方面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教育学基础,同时需要具备扎实的研究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历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毕业后,他们可以在中小学、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出版社等领域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课程设计与评估、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历史教学法、教育领导与管理等。
此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技能训练、数字化历史教育等。
此外,该专业还要求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和教育工作。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主要是在近现代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实现的。
以下是对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的概述。
一、早期发展古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如孔子、老子和苏格拉底,都对课程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些见解主要集中在知识的传授、道德教育以及辩证思维等方面。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提问和讨论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在中世纪,基督教教士和修道士开始编写教科书,这些教科书主要涉及宗教、道德、语法和修辞等内容。
这些教科书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教科书。
二、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教育家们开始强调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提倡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学习科学知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念,主张学生应该有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强调通过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推动他们的学习。
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强制学生学习。
三、19世纪至20世纪19世纪至20世纪是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如赫尔巴特、福禄贝尔和桑代克,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这些理论对课程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赫尔巴特与福禄贝尔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福禄贝尔是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都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课程和教学的设计。
赫尔巴特提出了“统觉”理论,认为学生应该通过统觉的过程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福禄贝尔则强调通过游戏和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不断试错和反复练习来形成习惯的。
他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思考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新世纪初,我国两岸三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明显增强。
根据教育部《教材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初中阶段在设置传统的分科型课程历史之外,还设置了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两者都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
上海地区的课程计划在初、高中都开设与历史、地理等课程并存的综合社会学科课程。
2003年,台湾地区正式公布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初中的历史与地理、公民合并为综合课程社会,而且,未经任何实验即已全面推开。
由此,历史知识成为社会学习领域中的一部分内容。
近年,香港地区在课程改革的旗帜下,历史课程也面临巨大的冲击。
先是在中一至中三阶段出现了试验班的历史与文化科和综合人文科课程设计。
接着,2002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发布《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以八个学习领域统辖所有课程,将中国历史、历史等课程归入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
对于课程改革引发的争议,香港教育统筹局的有关人士认为,发展综合课程是势所必然,我们实在不应为了保存某个学科而与世界脱钩,应该不局限于一个学科之内,要超越学科的限制,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
而且,新的学习领域以中国历史为骨干也不见得合理,要把地理、经济、宗教等知识依附于中国历史,这很难说得通。
为了应对知识爆炸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跨学科综合确实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
然而,对于我国而言,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历史上的综合课程改革(比如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课程改革)没有成功的先例,初中阶段开设取代史地的综合社会课程系世界课程改革的难题;其二,我国历史悠久,而且连绵不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中重视修史、重视历史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其三,综合课程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老师,而我国的师资培养历来是分学科的。
综合课程对于师资水平整体上较好的城市学校也许能够适应,但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恐怕就难以应付了。
再者,由于跨学科研究的缺乏,目前开发的一些综合课程(比如台湾的社会课)仍难脱拼盘的嫌疑,有违课程统整的理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157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
3.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
4.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2.以服装表演和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
3.以新旧照片对比、中外男装对比、古今旗袍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4.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加深认识。
5.放映老电影《十字街头》的片段,加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内容,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革命前辈投身革命、积极抗日、为祖国甘洒热血的爱国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将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也必将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
中国近代从西方传入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
难点: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设计理念教师准备1.分析学生可能提出和遇到的问题,查找有关资料,做好准备。
2.指导学生课前查找有关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变化的资料。
3.设计互动讨论题,收集有关影像资料,选定演示内容。
学生准备1.收集自己及家庭的新旧照片在课堂上展示和介绍。
2.准备具有鲜明特色的旗袍。
几名女生练习模特表演。
3.话剧组排练课本剧《剪辫风波》。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1.小组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的的变化?2.照片里的故事:将各自搜集老照片配以文字介绍,展示在班级的学生园地,课后以投票的形式进行评比。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通用课件
设计课件结构和内容
总结词:条理性
详细描述:设计课件的结构和内容时,需要遵循逻辑性和条理性原则,合理安排课件的章节、段落和 要点,确保课件内容连贯、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制作课件的素材和元素
总结词:丰富性
详细描述:收集和制作课件所需的素材和元素,如图片、图 表、音频、视频等,确保素材质量高、准确度高、丰富多样, 以提高课件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中世纪课程与教学论的初步形成
基督教教育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教育对课程 与教学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
大学兴起
随着大学的兴起,课程设置和教 学方法逐渐规范化,出现了专业 教师和教材。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课程与教学论
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倡个性化和多元化 的课程设置。
确定课件主题和目标
总结词:明确性
详细描述:在制作通用课件时,首先需要确定课件的主题和目标,确保课件内容 与教学需求相符合,并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课件制作工具
总结词:适应性
详细描述:根据课件的内容和形式,选择适合的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Prezi、Camtasia等,确保工具能够满足制 作需求,并提高课件的质量和表现力。
教育公平
如何通过课程与教学实现教育公平,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路径研究将更加受到 关注。
未来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1 2 3
提升教育质量 随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教育将更加科学化和 专业化,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新的课程与教学论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
1.基本原则: (1)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2)教学目标要具有全面性 (3)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 (4)教学目标要便于检测
2.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
3.构成要素: ①A是Audience,即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目标表述的语句中学生应是主语; ②B是Behavior,即学习行为(用可观测的术语),说明学生应能做什么; ③C是Conditions,即行为限定条件和范围,说明B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④D是Degree,即表现程度,表明B的标准。
2002
年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大 纲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1.基本内容及特点 课程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
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 做人。 (1)提出过程与方法目标 (2)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3)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人文教育、生命教育) 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3.历史课程标准的使用
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 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
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1.基本内容及特点 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方法
关于怎么教? 浙江省海宁教研室 朱能老师提出历史教学三重境
界——为历史课而教是“教学者”;为历史学而教 是“教书匠”;为人而教方成为真正的“教师”。
三重境界是循序渐进地发展过程。一般而言,进入 第一重境界需要的是“责任心”,进入第二重境界 需要的是对历史和历史学的“理解”,而进入第三 重境界则需要对历史和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 “尊重”和“敬畏”。当然上述说法并不绝对,并 不孤立,而是层层递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 重境界构成了历史教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历史教育评价论(学教效果评定)
系统地介绍历史教育教学评价发展的一般历 程、当代历史教育评价发展的时代特征、发 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学生 历史学业评价(中考、高考)的一般方式与 操作要领、教师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等有关中 学历史教育教学评价最基本的知识。
三大板块:课程评价、学业评价、教学评价
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提高教学的理论 认知水平。“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 水来。”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只有关注 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具备汲取新知识的能 力和海纳百川般的知识气度,才能容纳学生 各种创新思想的萌芽,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 习。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培养了学生, 学生也培养了教师,师生共同成长,这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研究生培养
◆考试科目:☆硕士→教育学基础、政治、外语 ☆博士→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
学、外语(华东师大);学科教育学、社会科教育 概论、外语(上海师大);外语、中国近现代史 (1912年以来)、现代中国历史课程与教材发展史 (北京师大) ◆授学位:教育学博(硕)士学位、历史学博士学位 ●关于攻读教育硕士(EDM)、农村教育硕士学位 (免考) ——EDM学习方式:在职、全日制(09年)。入学考 试科目:英、教、心(三科全国联考)、政治理论 课及专业课(招生单位出题)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基础: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思考】赵亚夫说:“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
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 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 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教什么?→历史课程论 ●怎样教?→历史教学论 ●持什么观念去教?→史学理论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方法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究竟应该如何讲史? 如何才能将历史讲得更好?不外乎“加法” 和“减法”。
→“加法”:在历史事实上增加讲述者个人的 看法和阐释,增添以传说或野史为主要形式 的“可能性”。
→“减法”:通过讲述者的努力,将不实和虚 妄的部分从历史事中隔离开来,展示历史本 身的丰富受彩。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方法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步克说,我倒希望中学老师 以讲故事、讲知识为主,而不要过多罗列原因、意 义、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刘新成教授说,就历史本身的 “故事性”(history一词就含有“故事”的意思) 而言,这门课是绝对应该是能吸引学生的,为什么 会让学生这么反感呢?是因为现在的历史教学抽取 了历史的故事性,使历史课本成为枯燥无味的文字 堆砌。
历史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清末民初:各科教学法 1910年代~1920年代:历史教学法 1930年代~1940年代:历史教材教法 建国初~1957年: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学历
史教材教法 1958~1976年:历史教学法研究遭受史无前
列的厄运 1977~1989年:历史教学法的发展阶段
历史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教学方法(技能)等与历史教师职业能力形 成直接相关的知识与方法 教学流派:传统革新派、情感教育派、纲要 图表教学派、情境复现派、探讨发现派 教师不是选择流派,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 学风格
历史学习论(怎么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 历史学习心理研究(动机、兴趣)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学习历史的过程分析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历史学习常用的方式方法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陈辉
01 绪 论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历史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历史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研究的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及其规律。
研究的内容: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中学历史教学 的规律和原则,中学历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研究生培养
博士研究生:华东师大(聂幼犁、04年招 生)、上海师大(李稚勇、07年招生)北京 师大(朱汉国、09年招生)
硕士研究生:首都师大(于友西、叶小兵、 赵亚夫,1985年招生)、北师大(马卫东) 华东师大(聂幼犁)、上海师大(李稚勇)、 四川师大(陈辉)、西北师大(姬秉新)、 扬州大学(朱煜)、西华师大(86年招生、 吴景贤)、华南师大(黄牧航)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说,要改变历史教学的 方法,要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不是枯燥的背人名、 地名和年代。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说,历史学 骨子里就是讲故事。这就是我对史学的理解。 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 一个没有驱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 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把被教 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 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 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
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教学实践经验是搞好史学研究的基石,是不 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中学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有别于大学历史教 师的史学研究 。它主要是指历史教师结合新 课程历史教学实践的需要或个人条件,对新 课标历史教科书或历史研究中的某个具体历 史问题(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 进行考证、辨伪、分析、综合,进行新的叙 述,得出新的结论,以丰富和发展历史研究 成果,完善和提高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质量
历史教学论专著的编撰(续)
★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年版
★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2003年版
★杨扬:《历史教学实施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7年版
★王雄:《历史教学心理学》, 北京出版社 2001年 版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方法
☆历史课程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开 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而 教)?二是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 选取哪些内容(教什么)? ☆历史教学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教学 的技艺,即历史教学的技能和方法(怎 么教)? ☆ 史学理论主要解决:持什么观念教?
史学理论知识与历史教学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现实状况是:部分学校、社会、家长仍将历 史课程看成是“豆芽学科”,可有可无。久 而久之,历史教师产生自卑感,埋怨自己教 历史是“走错了路”、“进错了门”。在这 种困境下,部分历史教师只把教书当成一种 职业,一种维持生存、生计的手段,不思进 取,教学随大流,研究无动力,那有心思进 行史学研究
【思考】史学理论知识与历史教学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张耕华教授认为,史学理论
研究对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和历史教科书的 编撰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为本、 注重探究式教学和强调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和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 结论】加强历史教师的史学理论知识积累迫 在眉睫。那么,历史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来加 强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呢?
具体内容:历史课程论 、历史教学论、历史 学习论、历史教育评价论、历史教师论五个 板块
历史课程论(教什么、学什么)
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历史课程编订(设置) 历史课程内容(教材)(课程资源开发) 历史课程实施(教学) 历史课程管理 历史课程评价
历史教学论(怎么教)
史学理论与方法 课堂教学的一般原理,课堂类型、教学模式、
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全面掌握史学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马克思 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 关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 和本质、量变和质变等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 以及正确的人民观、英雄观、发展观、宗教 观、民族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 而更好掌握解决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分 析、历史运动规律等问题的方法
▲改变现状:历史教师应走出困境,视教师职 业为一种专业
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重新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结构 (具备史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 学论知识)
▲在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养成史学 研究能力
▲中学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与专门的史学工作 者的研究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历史教师在史 学研究的选题上,更适宜结合中学历史教学 内容来考虑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原则:亲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 ◇师范大学生→教师角色的转换(准教师、实
习老师 ——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
法、访问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我说 我的故事)
★叶小兵、姬秉新、李稚★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中国科学文化 出版社 2004年版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5年版
★关文信等:《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 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定期阅读《历史研究》、《历史档案》、 《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中 国史研究信息》、《世界史研究信息》 等史学理论研究刊物,以便了解最新的 史学研究动态和成果,积累更多的是史 学理论知识
▲具备一定的史学研究能力。史学研究能 力的养成条件:扎实的史学专业理论、 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学 习能力
中国历史课程网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创办。 该网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门户网站,是中国目前最有 影响力和凝聚力、访问量、游览量最高的历史教育 网站。该网以服务中国历史课程改革为己任、属公 益性质的专业历史教育网站,目前该网一周的游览 量(含历史博客)已超过230万人次,成为中学历 史教师的精神家园。主要设有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教材研究、教材资源、教学设计、试题精选、历史 研究、图说历史、历史论坛、历史博客、图书频道、 精品推荐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