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非平衡态动力学理论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五章-气相反应动力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一、双分子气相化合反应
若按过渡状态理论对双分子气相化合反应进行分 析,则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之间建立动态平衡,以 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为:
kc fM
e
E0 RT
fA fB
k k BT h f
M E0 RT
反应速率常数为:
e
fA f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一、双分子气相化合反应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一、单分子气相异构化反应
2. 反常的气相异构化反应
例如顺丁烯二酸二甲酯的顺反异构化反应
HC— COOCH3 HC— COOCH3 HC— COOCH3 C H 3O O C — C H
该反应的实测动力学参数如下: 频率因子 活化能 A = 1.3×105 s-1 E = 110.9 kJ/mol
R CH 3
R C 2H 5
R n C 3H 7
1.6×1015 4×1015
1×1015
下一内容
139.8 124.7
122.2
142.3 142.3
142.3
返回
上一内容
第五章、气相反应动力学
气相异构化反应
§5-1 单分子气相反应
这类反应的共同特点是:反应分子取得能量活化变为活 化分子,然后分解为两个自由基。
R 1 R 2 [R 1 R 2 ] R 1 R 2
由于生成的自由基的能量与活化分子的能量相近,它们 之间的能量差很小。所以,可以认为活化能E就是反应 开始状态与反应终结状态的能量之差,也可以认为就是 相应断裂键的“解离能”。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
药代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药代动⼒学考试复习资料08级药代动期末考参考资料名词解释1.清除率CL: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总清除率CL等于总消除速率dx/dt对全⾎或⾎浆药物浓度c的⽐值,也就是说消除速率dx/dt=cl*c。
2.稳态坪浓度:为达到稳态后给药间期τ内AUC与τ的⽐值。
c=AUC/τ,该公式的实质:对稳态各个时间点的浓度的时间长度权重平均。
3.代谢分数:fm,代谢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原型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的⽐值。
4.负荷剂量(Loading Dose):凡⾸次给药剂量即可使⾎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
5.⾮线性药物动⼒学:药物动⼒学参数随剂量(或体内药物浓度)⽽变化,如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这类消除过程叫⾮线性动⼒学过程,也叫剂量依赖性动⼒学过程。
6.⾮线性消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此时药物的消除呈现⾮⼀级过程,⼀些药动学参数如T1/2,CL,不再为常数,AUC、Cmax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变化。
7.清洗期(必考):交叉实验设计中两个周期的间隔称为清洗期,⾄少间隔药物的7~9个清除半衰期。
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轮服药在⾎液中的残留对第⼆轮产⽣⼲扰。
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轮数据就⽆效了。
8.后遗效应(必考):在⽣物等效性试验交叉设计中,由于清洗期不够长,第⼀轮服药在⾎液中的残留对第⼆轮产⽣的⼲扰称为后遗效应。
9.物料平衡:指药物进⼊体内后的总量与从尿液、粪便中收集到的原型药及代谢物等的总量是相等的。
10.药物转运体:存在与细胞膜上的能将药物向细胞外排的⼀类功能性蛋⽩质或者多肽。
11.介质效应:由于样品中存在⼲扰物质,对响应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MAT:mean absorption time即平均吸收时间。
公式为MAT=MRT oral – MRT iv 13.波动系数:FD,研究缓控释剂得到稳态时的波动情况,av/c-c ssminssmaxCFD)(14.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蛋⽩结合率的⼀种⽅法,该⽅法是以半透膜将⾎浆与缓冲液隔开,将药物加⼊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出药物的蛋⽩结合率。
05 第五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2.1 3.0) rH 2 0.1(mol L-1 s -1 ) 3 3
rNH 3 (0.6 0) 0.1(mol L-1 s -1 ) 3 2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r kc ( NO)c(O2 )
2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2.应用速率方程的注意事项
①反应物是气体时,可用分压代替浓度。
如基元反应:
2 NO( g ) O2 (g) → 2 N O2 (g)
r kc ( NO)c(O2 ) rp k p p ( NO) p(O2 )
2
2
②固体或纯液体不写入速率方程。
mol· -1· -1 L min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1.1 平均速率
对任一化学反应:
aA bB
选用产物表示时, 取 + 号;选用反 应物表示时,取 - 号,目的是使 反应速率为正值。
在时间间隔△t内,其平均速率为:
c( A ) rA t c( B ) rB t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1. 速率方程
如任意反应:aA + bB = dD + eE
速率可表示为:
r k c c
x A
y B
k 为反应速率常数;
x、y 分别为反应物A、B的反应级数;
x + y为反应的总级数。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质量作用定律-古德贝格(Guldberg)
质量作用定律
描述:在一定温度下,对简单反应(或复合反应中 的基元反应),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以反应方程式中 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
现代电化学-第5章电极反应动力学
i i i0
F K c O e x p n RF 平 T F K c R e xF R p平 T
∴ 平=RFTlnK KRFTlnccO R
平=0,
RTlncO nF cR
22
2. 用 i 0 表示电化学反应速度
i i0 exp F
设:电化学反应步骤为控制步骤,此时
cis ci0
传质处于准平衡态
由 根化 据F学ra动rd力a学y定知律:得: vkcexpRGT
i nFkcOexpRGT i nFkcRexpRGT 15
将 GG0nF 代入,得:
GG0nF
inkc F O e x p G 0R nT F nK F cO e x p R nF T
• i0 ic id:
只出现电化学极化 ,此时:
c
RT
F
ln
ic i0
46
• ic id i0:
接近于完全浓差极化的情况 ,动力学规 律无法由混合公式得出,需按浓差极化 公式分析。
• ic id i0: 既接近于完全浓差极化又存在电化学极 化,混合公式任何一项均不可忽略。
47
混合控制下的极化曲线
改变1 V 改变 G 50 KJ mol-1,
对于1
nm的电化学界面,109
Vm-1 40
(4) i0与电极动力学性质的关系
极化 性能
i00 i0 小 i0 大 i0 理想 容易 难 不能
可逆 完成全
程度 不行
小
大
完全 可以
2 .3R 03 T 2 .3R 03 T
c zFlg i0 zFl41g ic
Tafel曲线
c2.3 zR 0 Fl3 Tg i02.3 zR 0 Fl3 Tg ic 42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作者:————————————————————————————————日期:电化学原理第一章 绪论两类导体: 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 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
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
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
物理学中的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
物理学中的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物理学中的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了混沌现象、复杂性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以及分形和复杂网络的研究等方向。
这些研究领域为我们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非线性动力学传统的物理学研究的是线性系统,即系统在受到外界作用时只会产生与外力大小成比例的反应,这种响应也被称为线性响应。
然而,在实际的自然界中,很多系统的响应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出现了非线性现象。
非线性动力学就是研究非线性系统行为的一门科学。
与线性系统不同,非线性系统的行为往往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复杂作用而产生不稳定、不规律、激烈或混乱的现象。
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了相变现象、自激振荡、混沌现象等。
以相变现象为例:当一个系统受到一个连续性的变化时,它可能发生相变,出现新的状态。
而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相反,它往往是突变的,不能用连续函数来描述。
非线性动力学提供了研究这些相变现象的工具和方法。
二、混沌理论混沌理论是研究非线性系统行为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混沌现象。
混沌现象的最重要特征是灵敏依赖初值,也就是说,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导致系统最终出现完全不同的行为状态。
这一性质被称为“蝴蝶效应”。
在混沌理论中,研究的核心是混沌现象的产生机制和控制方法。
混沌现象的产生通常是由于非线性系统中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系统行为出现无序、不可预测的特点,而混沌控制则是通过外部控制手段,通过稳定系统的特定状态来达到对混沌现象的控制。
混沌控制的研究对于现代工程、物理和生物学方面的技术应用都非常重要,例如,通过对人工心脏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深入认识和控制,可以有效提高人工心脏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三、非线性动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统计物理学中,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被成功地应用于研究非平衡态的物理行为。
在材料科学中,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形变和变形行为。
计算材料学-第5章 分子动力学性能分析及其应用
cxy
M 1iM 1xixyiy
M 1iM 1xix
2M 1i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yiy
2
x-xyiy
2
2
x- x yiy
(5.2)9
cxy也可以写为
cxy
M i 1xi
yi
M 1iM 1xiiM 1yi
iM 1xi2M 1iM 1xi2iM 1yi2M 1iM 1y22
(5.3)0
热力学性质,如温度、压力、热容。这些量可由 体系的坐标和动量的统计平均得到,称为静态性 能。
有一类热力学性质不能在一次模拟中直接得到。 也就是说,这些性质不能表达为体系中所有粒子 坐标和动量的一些函数的简单平均,称为动态性 能。
物性参量可以根据原子的坐标和速度通过统计处理得出, 在统计物理中可以利用系综微观量的统计平均值来计算物 性参量值,即
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提供特定时刻的值,这样使得我 们可以计算一个时刻的物理量与同一时刻或另一时刻(时 间t以后) 的另一物理量的关联函数,这个值被称为时间关 联系数,关联函数可以写为
(5.31)
上式用到了lim t→0时,Cxy=〈xy〉和 lim t→ 时, Cxy=<x><y>
如果<x>和<y>是不同的物理量,则关联函数称为交叉关联 函数(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
热力学量关于平均值的分布应该是高斯分布,即
发现一个特定值 A 的几率为
p(A)=
(5.1)
式中,为方差, =〈 的平方根。
〉。标准偏差为方差
微观领域往往研究单个粒子的行为,
宏观性质是大量粒子的综合行为。
分子动力学(MD)方法可以研究由热力学统计物 理能够给出的各种性能参数。统计力学将系统的 微观量与宏观量通过统计物理联系起来。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电化学原理第一章绪论两类导体: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原电池(-)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原电池(+)电解池(-)电解质分类: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 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
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
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单位为S ( 1S =1/Ω)。
第二章是电化学热力学界面:不同于基体的两相界面上的过渡层。
相间电位:两相接触时存在于界面层的电位差。
产生电位差的原因是带电粒子(包括偶极子)分布不均匀。
形成相间电位的可能情况:1。
残余电荷层: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转移或外部电源对界面两侧的充电;2.吸附双电层:界面层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吸附量不同,使界面和相体带等量相反的电荷;3.偶极层:极性分子在界面溶液侧定向排列;4.金属表面电势:各种短程力在金属表面形成的表面电势差。
电化学基本原理与应用-第5章
第5章液相传质过程与浓差极化主要内容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2 平面电极上的稳态扩散传质过程5.3 浓差极化动力学方程5.4 电迁移对稳态扩散的影响液相传质过程是电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涉及反应物离子向电极表面的传质过程以及生成物向溶液本体的传质过程。
由于电极过程中传质过程速度的缓慢而引起的电极极化现象为“浓差极化”。
本章将介绍液相传质过程中的规律以及浓差极化控制的电极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为了简单,在讨论浓差极化时,假设电子转移速度很快,远远大于液相传质速度。
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1.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5.1.2 三种液相传质的比较5.1.3 液相传质的基本方程5.1.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1)对流溶液中物质的粒子随着流动的液体一起运动,此时液体与离子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这种传质方式叫对流。
包括:自然对流(温度差、密度差等),强制对流(搅拌等)。
对流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到达电极表面的粒子数目。
采用对流流量πc,i 来描述溶液中i离子的对流传质速度。
πc,i :粒子i 在单位时间、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单位截面积上流过的量,单位(mol •m -2•s -1) ;v x :与电极表面垂直方向上的液体的流速,单位(m •s -1);c i :为i 离子的浓度,单位(mol •m -3)。
ix i c c v •=,π(2)电迁移当所研究的粒子带有电荷(即为离子)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引起带电粒子迁移。
电迁移作用引起的所研究粒子的传质速。
度为πe,i显然:当研究对象(反应物或生成物)不带电荷时,如为中性分子,则不存在电迁移。
(3)扩散当溶液中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即在不同区域内某组份的浓度不同时,该组份将自发的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这种液相传质运动叫扩散。
稳态扩散时,即扩散区域内各点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时可用Fick第一定律计算扩散速度。
(3)传质发生的区域电极表面附近的液层可以分为双电层区、扩散层区、对流区。
电化学原理第5章: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介绍
Ci0 Cis1 Cis4
1
100
非稳态扩
ci f(x,t)
• 稳态扩散:扩散的速度不 断提高,扩散补充的反应
散
dc 常数 dx
离子数与电极反应消耗的
反应粒子数相等,扩散层
扩散层厚度δ随时间变化
稳态扩散:
ci f(x) dc 常数 dx
中,各点的反应粒子浓度
分布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 变化,仅仅是距离的函数。
2 0.62nFD2 / 3 1/ 61/( ci0 cis)
jd nFDi
ci0
0.62nFD2 / 3 1/ 6 1/ 2 ci0
(5.19)
3、旋转圆环-圆盘电极
控制盘电极和环电极 之间的电位差,研 究电极过程的中间 产物。
5.2.4、电迁移对稳态扩散过程的影响 1、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迁移现象
四、电迁移对稳态扩散过程的影响
5.2.1 理想条件下的稳态扩散
1.理想条件:排除电迁移的影响,区分扩散区 和对流区,人为地创造一种单纯的扩散过程
0 s c Ag c Ag
强烈搅拌
管径极小
C0
K
大量局外 电解质
dc c c 常数 dx l
0 s
Ag
NO 3
2.理想稳态扩散的动力学规律
液相传质步骤控制的动力学规律,然后再考虑其他
单元步骤对它的影响。
液相传质动力学,实际上是讨论电极表面物质浓度 变化的速度(向电极表面传输物质的速度)。
与电极反应的速度有关,但如果我们假定电极反应
速度很快,那么这种物质浓度的变化速度主要取决
于液相传质的方式及其速度。
因此.我们要先研究液相传质的几种方式。
材料表面与界面 第五章 表界面热力学与动力学
Wc=2γa 或 Wc=2γb
3 ( a b ) 4
1 Wab ( a b ) 2
由上式可以看出,Wc>Wab,即相同物质间的摩擦要大于 不同物质间的摩擦。
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与液体相比: (1) 固体的表面自由能中包含了弹性能。表面张力在数值上不 等于表面自由能; (2) 固体的表面张力是各向异性的。 (3) 实际固体的表面绝大多数处于非平衡状态,决定固体表面 形态的主要是形成固体表面时的条件以及它所经历的历史。 (4) 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的测定非常困难。
如果在活动边框上挂一重物,使 重物质量W2与边框质量W1所产 生的重力F与总的表面张力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则金属丝不再滑 动。
F 2 l
l 是滑动边的长度,因膜有两个面, 所以边界总长度为2l, 就是作用 于单位边界上的表面张力。
在两相(特别是气-液)界面上,处处存在着一种张 力,这种力垂直于表面的边界,指向液体方向并 与表面相切。 把作用于单位边界线上的这种力称为表面张力,用 或 表示。 表面张力的单位是:
表面自由能定义
G ( )T , P ,nB As
其物理意义是在等温等压以及恒组成条件下,每增加 单位表面时系统吉布斯自由能的增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又可称为表面Gibbs自由能
2
表面自由能的单位: J m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表面自由能 (surface free energy)
界面能
实验证明,界面能 γab约为 1/4~1/2(γa+γb)。如果a、 b两物质 能相互溶解或能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其界面能较小,约为
1 ( a b ) 4
若a、b 两物质不能相互溶解,其界面能较大,约为 a、b为同一物质 a、b相互溶解 a、b不能相互溶解
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
1、唯象关系— 流与力
处于非平衡态的热力学体系,发生的不只一种热力学力与 流的不可逆过程,往往同时存在多种不可逆过程。这些过程会 相互影响。一种热力学流不仅仅是产生该流的力的函数,还是 其它热力学力的函数。 例如:表明物质流与浓度梯度成正比的斐克定律,表明粘性 应力与速度成正比的牛顿粘性定律,表明化学反应率和化学亲和 力成正比的化学反应定律等都有类似线性关系,分别描述各不可 逆过程规律,以上统称为线性唯(现) 象定律。其共同特征可说明 某种流与力( 或势) 的关系。 用唯象关系表示为: J = XL J— 代表流, x — 代表力, L— 代表唯象系数。
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特征
唯象系数的性质 唯象系数会受到各种限制 (1)第二定律限制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体系内部的熵变不可能小于零,因此, 非平衡体系熵产生的唯象系数必须满足此要求。 (2)空间对称限制 ( Curie原理) 居里首先提出物理学上的对称性原理: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 宏观原因总比它所产生的效应具有较少的对称元素 Prigogine把 Curie对称原理延伸到热力学体系:即简单表述为力不能比与之 耦合的流具有更强的对称性。空间对称限制原理对非平衡体系 中的各不可逆过程之间的耦合效应给出了一定的限制。普里高 金认为:非平衡体系中不是所有的不可逆过程之间均能发生耦 合,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不同对称特性的流与力之间不存在 耦合。
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特征
图1:线性区总熵产生随时间的变化
时 图1表明,在非平衡态的线性区,系统随着时间的发展总是 朝着总熵产生速率减少的方向进行,直至达到定态。在定态熵 产生速率不再随时间变化。
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特征
由最小熵产生原理得出结论: 线性区非平衡定态是稳定的如图2 X 代表某状态变量,设体系已处 于定态1,由于涨落(扰动) 体系可 偏离定态达到某个与时间有关的 非定态2。 根据最小熵产生原理,体系的 熵产生会随时间减小,最后返回到 图2:最小嫡产生原理及稳定性示意图 与最小熵产生相对应的定态1。这种 现象与力学中的“ 惯性” 原理相似,因而又称“ 惯性”原理或 “ 回归” 原理。
第一章 热力学定律
§2.4 焓
2.4.2 △H与Qp Qp : 恒压,非体积功为零(dp=0, dW‘=0)的过程中, 系统与环境交换的热。 恒压过程: dp=0,p环=p;W' = 0时 W = -∫p环dV = -p环(V2-V1)= -(p2V2-p1V1) 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Qp = △U - W = (U2-U1) + (p2V2 - p1V1) = ( U2 + p2V2 ) - ( U1 + p1V1 ) = △ H
W>0 对系统作功 22
W<0 对环境作功
§2.3 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2.3.1 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1) 准静态过程(guasi-static process)
在过程进行的每一瞬间,系统都接近于平衡状态,以致在任意选取 的短时间 dt 内,状态参量在整个系统的各部分都有确定的值,整个过 程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极接近平衡的状态所构成,这种过程称为准静态 过程。 准静态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一个过程的发生必定引起状态的改变而状态改变一定破坏平衡。 但当一个过程进行得非常慢,速度趋于零时,这个过程就趋于准静态 过程。
(3)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多相共存时,各相的组成和数量 不随时间而改变 (4)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 )反应系统中各物的数量不 再随时间而改变
8
§2.1 热力学基本概念
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状态: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综合表现; 状态性质:系统处于某一状态时的性质,是系统本身 所属的宏观物理量。 如:T,p, ,V,m, U,H,S…
特殊形式,说明热力学能、热和功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能量不 变。 也可以表述为: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事实证明违背该定律的实 验都将以失败告终,这足以证明该定律的正确性。
化学反应工程 第五章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吸附速率为:ra ka pA(1 A )
脱附速率为:rd kd A 达到吸附平衡时 ra rd
ka pA(1 A ) kdA
A
K A pA 1 KA pA
当为低覆盖率时, KA pA 1
A KA pA
– Langmuir型
若A发生解离吸附
A 2 2A1
2
pA
1A
A
K A ka kd
–吸附控制 对 A B R S ,为A的吸附控制
A B R S v 1
K B pBv
KR
pRv
KS
pSv
KRKS KrKB
pR pS pB
v
v
1
v
1 K RS
pR pS pB
1 KB pB K R pR K S pS
A 1 K RS
pR pS pB
K RS
pR pS pB
气-固催化反应
–气体:反应物或产物 –固体:催化剂
宏观动力学
– ri =f (P, T, C, Catalyst, 三传)
本征动力学(微观动力学)
– ri = f (P, T, C, Catalyst)
一、固体催化剂的一般情况
催化剂
–定义
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并不发生 组成上的变化。
KB pB KR pR KS pS
–吸附控制
若A为解离吸附且为控制步骤时:A R
A 2 2A1 2
r
ka
pA
2 v
kd
2 A
2A1 R 2
Kr
Rv
2 A
A
Rv Kr
K R pR Kr
v
R R
K R pRv R
弛豫动力学和非平衡态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
弛豫动力学和非平衡态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弛豫动力学和非平衡态物理学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弛豫动力学主要关注系统在受到扰动后的恢复过程,而非平衡态物理学研究系统在远离热平衡状态下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一、弛豫动力学的理论弛豫动力学研究的是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动后的恢复过程。
该理论的核心是弛豫时间,即系统从初始非平衡态恢复到平衡态所需的时间。
弛豫时间与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外界扰动的程度有关。
在弛豫动力学的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包括指数衰减模型、洛伦兹模型和高斯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描述不同类型的弛豫过程,如指数衰减过程、振荡过程以及受到尖峰扰动的过程等。
在实际应用中,弛豫动力学的理论在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化学反应动力学中,弛豫时间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的速率以及反应机理。
在材料科学中,弛豫时间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稳定性。
在生物学中,弛豫时间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分子的构象动力学。
二、弛豫动力学的实验研究为了实验研究弛豫动力学,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实验技术和方法。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时间分辨光谱学、磁共振技术、超快激光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时间分辨光谱学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手段,它通过记录系统受到扰动后的吸收或发射光谱的变化来研究弛豫过程。
该技术可以提供关于弛豫时间和弛豫过程的详细信息。
磁共振技术则可以用来研究自旋系统在受到扰动后的弛豫过程。
超快激光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时间分辨率实验技术。
它可以通过控制激光脉冲时间结构,将实验时间缩短到飞秒或皮秒的量级。
这样,科学家们可以更加精确地观察物质在受到扰动后的弛豫过程。
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图像的实验技术。
通过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中加入适当的扰动,可以观察到材料的表面弛豫过程。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纳米材料的弛豫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非平衡态物理学的理论非平衡态物理学研究的是系统在远离热平衡状态下的行为。
在平衡态下,物质系统可以通过热传导、粒子扩散等方式实现自己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Z
v 2nd v
2
1 2 nd
2
kT 2 d P
2
(1)对于同种气体,λ与 n 成反比,而与 v 无关; (2)在温度一定时, λ仅与压强成反比。
例2:设原子有效直径 d = 10–10 m 求 (1)氮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平均碰撞次数 (2)若温度不变气体压强降到1.3310–4 Pa 平均碰撞次数又为多少? 解:
?牛顿黏性(viscosity)定律
在相邻两层流体中,相对速度较大的流 体总是受到阻力,即速度较大一层流体受到 的黏性力的方向总与速度梯度方向相反,故
f du dz A
速度梯度即流速在薄层单位间距上的增量。
旋转黏度计:测定气体的黏度而设计仪器 扭丝悬吊了一只外径为R、长为L的内
M
圆筒,筒外同心套上一只长亦为L、内径为 R+δ的外圆筒,内外筒的隔层内装有被测气 体,夹层内的空气对B 筒施予黏性力。A 筒 保持一恒定的转速ω,B 筒相应地偏转一定的 角度,偏转角度的大小由附在扭丝上的小镜 M 所反射的光线测得。从偏转角的大小可计 算出黏性力。
三、气体扩散(diffusion)的微观机理 扩散是在存在同种粒子的粒子数密度 空间不均匀的情况下,由于分子热运动所 产生的宏观粒子迁移或质量迁移。 它与流体由于空间压强不均匀所产生 的流体流动不同,后者是由成团粒子整体 定向运动产生。 扩散也向相反方向进行,因为在较高密 度层的分子数较多,向较低密度层迁移的分 子数就较相反方向多。
dN 1 dt D n1 n 2 L A
dn 1 dt D n1 n 2 VL A
CO 粒子数守恒,即
n1 n2 n0
dn1 dt D n1 n2 VL A
n1 n2 2n1 n0
dn1 2n1 n0 DA VL dt
两边积分,t =0 时,n1(0)= n0
?黏性力:流体作层流时,通过任一平行流速的截面
两侧的相邻两层流体上作用有一对阻止它们相对滑动 切向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流动快的一层流体减速, z 这种力为黏性力(内摩擦力
df´ dA df B u=u(z)
u
x f
u=0
河 岸
u1
u2 f
下层对上层的阻力
上层对下层的作 用力
对于面积为dA的相邻流体层来说,作 用在上一层流体的阻力df´必等于作用于下 一层流体df的加速力。
B
A
ω
内圆筒所受到的气体黏性力产生的力矩被扭丝 的扭转力矩G所平衡。
气体的黏度
G 2 R L
3
M
B
外桶的线速度:
u R
R
A L R
夹层流体的速度梯度:
R+δ
ω
黏性力对扭丝作用的合力矩:
G 2 RL
R
R
2 R L
3
所以,气体的黏度为:
上式表示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总质 量与密度梯度的关系。
互扩散公式表示为:
M t D1 2 d1 dz A
D12 为“1”分子在“2”分子中作一维互扩
散时的系数。△M 为输运的“1”质量数。 扩散系数的大小表示了扩散过程的快慢;若在 压强很低时的气体的扩散与常压下的扩散完 全不同,为克努曾扩散(分子扩散),如气 体透过小孔的泻流就属于分子扩散。
ρ小
ρ大
二、菲克定律
dn dz
一维粒子流密度 JN(单位时间内在单位 截面上扩散的粒子数)与粒子数密度梯度 成正比。 J N D
dn dz
D为扩散系数,单位为 m2/s。负号表示粒子向粒子数
密度减少的方向扩散。 若在与扩散方向垂直的流体截面上 JN 处处相等。
M t D d dz A
强迫对流是非重力驱动下传输热量的过程。
牛顿冷却定律:
对于固体热源,当它与周围媒质的温度差不太 . 大时,单位时间内热源向周围传递的热量 Q 是与温度差成正比。
Q hA (T T )
0
式中T0为环境温度,T为热源温度,A为热源 表面积,h是一个与传热方式有关的常数,称 为热适应系数。
小结:三种输运(transport)现象的共性 宏观上,各种输运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 气体内部存在某种物理量的不均匀性,各种 物理量的梯度表示了这种不均匀的程度。 各种相应的物理量的输运方向都是倾向于 消除物理量的不均匀性,直到这种不均匀性消 除,即梯度(gradient )为零,输运过程才停止, 系统才由非平衡态到达平衡态。 微观上,在物理量不均匀的外部条件下 所以能发生输运过程的内在原因:
4
8 L
四、斯托克斯定律 如云雾中的水滴 球体在黏性流体中运动时,物体表面黏附 着一层流体,这一流体层与相邻的流体层之间 存在黏性力,在运动中需克服这一阻力:
f 6 vR
五、非牛顿流体 (1)速度梯度和黏性力间不呈线性关系; (2)其黏性系数会随时间而变或与流体以 前的历史过程有关; (3)对形变有部分弹性恢复作用。
比例系数κ为热导系数,单位为 W/(m.K)。
κ由材料性质所决定。负号表示热流方向 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即热量总是从高温处 流向低温处。 若引入热流密度 JT(单位时间内在 单位截面积上流过的热量),则
JT dT dz
dT A Q dz
二、热传导的微观机理
热传导是由于分子热运动强弱程度(温度)不 同所产生的能量传递。在空间交换分子对的同时交 换了具有不同热运动平均能量的分子,因而发生能 量的迁移。
§5-2 扩散现象的宏观规律
一、自扩散与互扩散
?扩散:当物质中粒子数密度不均匀时,由于分子的 热运动使粒子从数密度高的地方迁移到数密度低的 地方的现象为扩散。 互扩散是发生在混合气体中,自扩散是互扩散的一 种特例。它是一种使发生互扩散的两种气体分子的 差异尽量变小,使它们相互扩散的速率趋于相等的 互扩散过程。 ΔM
二、气体黏性微观机理
常压下气体的黏性就是由流速不同的 流体层之间的定向动量的迁移产生的。因此, 气体的黏性现象是由于气体内大量分子无规 则运动输运定向动量的结果。 三、泊肃叶定律
长为L,半径为 r 的水平直圆管中,单位时间流 过管道截面上的流体的体积 dv/dt 为体积流率:
dv dt
r p
第五章、分子动理学非平衡态理论
§5-1
§5-2 §5-3 §5-4
黏性现象的宏观规律;
扩散现象的宏观规律; 热传导现象的宏观规律; 对流传热现象的宏观规律;
§5-5 气体分子碰撞及自由程; §5-6 气体分子碰撞的概率分布; §5-7 气体输运系数的导出; §5-8 稀薄气体的输运过程
§5-1 黏性现象的宏观规律
分子间碰撞与无引力的弹性刚球模型与 理想气体微观模型相比,同样忽略了分子间 的引力,但考虑了分子斥力起作用时两个分 子质心间的距离,即考虑了分子的体积,而 不象理想气体,忽略了分子本身的大小。
二、分子间平均碰撞频率的计算
设分子的有效直径为d ,假设 A 分子以 平均速率 v 运动,其它分子都不动。
?输运过程:当系统各部分的宏观物理性质如流
速、温度或密度不均匀时,系统就处于非平衡态, 在不受外界干预时,系统总要从非平衡态自发地向 平衡态过渡,这种过渡为输运过程。
一、层流与牛顿黏性定律 ?层流:在流动过程中,相邻质点的轨迹彼此 稍有差别,不同流体质点的轨迹不相互混杂, 这样的流动为层流(层流发生在流速较小时)。
G 2 R L
3
η 为流体的黏度,1P = 1NSm-2 : (1)黏度与流体的流动性质有关。流体性好的 流体的黏度相对小。 (2)气体的黏度小于液体。气体的黏度随温度 升高而增加。液体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切向动量流密度: 在单位时间内,相邻流体层之间所转移 的沿流体层的定向动量为动量流 dp/dt,在 单位横截面积上转移的动量流为动量流密 dp du 度JP : JP dt A dz
(1) Z v
2
8 RT
R
2 d n 4
2
RT
d
2
P kT
4 Pd
k T
2
5 . 42 10
4 5
8
次 /秒
(2)Z
'
P
'
Z
1 . 33 10
P
1 . 013 10
5 . 42 10
8
0 . 71 次 / 秒
例3:设混合气体由分子半径分别为rA和 rB ,分子质量分别为mA 和mB的两种刚性分子 A和B 组成。这两种分子的数密度分别为nA nB,混合气体的温度为T。求:两分子总的平均 碰撞频率和两分子各自的平均自由程。 解: A分子总的平均碰撞频率是A分子和A 分子以及A分子和B分子平均碰撞频率之和
例5-1: 两容器的体积为V,用长为L ,截面积 为A 很小的水平管将两容器相联通.开始时左 边充有分压为P0的CO和分压为P- P0 的N2所 组成的混合气体,右边充有压强为P 的 N2 , 求:左边容器中分压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解: 解: n1 ,n2 为左右两容器中CO 的数密度从 左边流向右边的粒子流率为
固体和液体中分子的热运动形式为振动。 温度高处分子振动幅度大,一个分子的振动导 致整个分子的振动。热运动能量就借助于相互 联接的分子频繁的振动逐层地传递开去。
§5-4 对流传热的宏观规律
?对流传热:指借助流动来达到传热的过程。 在对流发生时也伴随有热量的传递。 分类:对流传热有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 自然对流中驱动流体流动的是重力。 当流体内部存在温度梯度,出现密度梯度时, 较高温处流体的密度一般小于较低处流体的 密度。若密度由小到大对应的空间位臵是由 低到高,则受重力作用流体会发生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