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心理社会因素及疾病

合集下载

4社会因素与健康

4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医学
社会因素与健康
三、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具 有一定体力、智力、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中 最主要的因素。 人群健康水平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推 动作用,主要表现:提高期望寿命、智力水平 提高期望寿命、 提高期望寿命 和资源消耗减少。 和资源消耗减少
16
社会医学
社会因素与健康
1.环境污染和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生产活动改变了周围环 境的正常状态和组成,破环了生态平衡和 人们正常的生活条件,对人体健康产生直 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典型实例有切尔诺 切尔诺 贝利核电站和阿斯旺大坝 阿斯旺大坝。 贝利核电站 阿斯旺大坝 严重的大范围的环境污染通常称之为公害。 公害事件是指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 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健康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1997 年世界健康状况指标比较
平均期望 婴儿死亡 寿命 (岁) 率(‰) 全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 66 74 65 53 57 13 62 100 5 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 75 17 83 144 人均 GDP (美元) 4880 18295 1125 215
4
社会医学
社会因素与健康
一、社会因素的内涵
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 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 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经 文化等)。 济、文化等)。 社会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 社会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 境包括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和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
20世纪上半叶,由于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发展和使用,有效控制了传 染病,保护了大批劳动力,使人的平均寿命从30--40岁增加到60--70 岁,明显延长了参加劳动和工作的时间,从而为社会创造了大批财富。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也存在着某些联系。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索心理健康的问题。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状态与外在环境协调一致,能够适应环境,保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品质和一种健康状态。

第二章心理疾病的种类和表现心理疾病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个体情感、行为、思维、认知等心理活动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失调或病态反应。

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

抑郁症的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减退、失眠或嗜睡、意志减退等,若情况严重可以导致自杀。

焦虑症的表现为有持续的心理不安感,无法控制,或经常担心一些平常看来不太值得担心的事情,严重时可以表现为恐惧症。

强迫症的表现为经常进行某些重复的行为,或产生强烈的重复思想,如反复洗手、对事物过度纠结等。

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为情感、思维、行为的严重异常,患病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失常等。

第三章心理疾病的危害心理疾病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情况通常比一般人要脆弱得多。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会表现出许多问题,比如工作效率下降、学习能力下降、人际关系困难、行为异常等,这些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一般来说,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心理健康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患者调整情感、行为和认知等心理活动,减轻或解除心理疾病的症状,降低心理疾病的复发率。

心理疾病则反过来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促使患者从病态中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其自我控制、自我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等。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原则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改善情绪状 态,提高治疗遵从性和生活质量,帮助建 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身同治 急性发病、躯体症状严重者以躯体对症治 疗为主,心理干预为辅(情绪控制) 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以 及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 疾病在躯体治疗的同时,侧重心理治疗。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
按疾病类别分类(P65)
(三)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1.脑与行为 2.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 3.心理-神经-免疫系统
心理动力学机制(F. Alexander) (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3)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潜意识心理 冲突
神经系统功能 改变
脆弱器官 病变
心理动力学机制
总结国内外临床经验,对于冠心病的处理最好在药物 治疗的同时配合生理心理治疗,方可提高治愈率,巩固治 疗效果。
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为主要有: 1.心境乐观、心胸宽大,减少负性情绪对健
康的不利影响; 2.健全人格,正确认知各种生活事件; 3.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矫正各种
不良的行为; 4.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工作,学会心身放松
技术。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早确定的心身疾病之一,在世界上发
– 应激源的分类 按事物的属性分类 生物性 社会性 心理应激源
– 环境 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正性 负性
生活事件单位(life change units, LCU)
(二)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
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e) 是指个体 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意义作 出推断。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又称心 理生理疾患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的生理

基础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症状 要点

基础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症状 要点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心理学第四章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症状要点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概述:一.本节内容来自于[精神病学]中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所以这里所说的心理异常的症状就等同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的症状。

二.症状学的定义: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二.心理异常的症状与精神障碍的关系:1.心理异常就是指心理不正常,是指有精神障碍(精神疾病)者的心理状态。

2.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是指精神障碍者异常精神活动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

学习症状学知识,有助于我们对有无精神障碍的鉴别以及对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

3.心理异常的症状是有轻重之分的;几种症状在一起可以组合成症状群(又称综合征),对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才更加有意义。

三.学习常见心理异常症状的目的:精神科医生诊断、治疗精神障碍。

心理咨询师鉴别精神障碍、转诊。

1 / 17四.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辅助性的有条件的 1. 经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主要目的是社会功能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觉及其障碍(一)感觉的定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定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在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

(三)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阈限降低感觉减退:感觉阈限增高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四)知觉障碍: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构成要素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构成要素
第四章 社会构成要素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社会 的内涵,了解构成社会的三大要素。明 确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与社会之间的 关系,把握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2021/3/10
1
• 社会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群体,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社会构成要素
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 孙本文最早使用社会要素这一概念。他提出了社会构成四要素理论,

在“六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8.06,(联合国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
一般在102~107之间)。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
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算,届时
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而当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遭遇强烈的男孩偏好、B超胎儿
2021/3/10
19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是制约人口过程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生产 力为整个社会的人口提供了物质生活保证,它决 定了人口的需要量和可能的最高数量界限。
• 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稳定程度影响人口过程。 • 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口过程。 •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有很大的关系。 • 文化因素影响着人口生产与再生产。 • 人口政策是影响人口过程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因素。
人口构成: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的规 定和标准区分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
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地理环境构成
2021/3/10
14
动态考察
• 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上发生的有
关人口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
• 人口自然变动:由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
数量的增减和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变化的过程,同 时也包括人口体质某些因素的变动。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医学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涉及到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在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理论流派逐渐形成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生物医学模型生物医学模型是医学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理论流派之一,它认为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的,疾病可以通过生物学机制来解释。

该模型关注身体的生理过程,例如遗传、神经系统、细胞水平的异常变化等,以解释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生物医学模型试图通过药物、手术和其他生物干预措施来处理身体上的问题,但它在解释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时有所局限。

二、心理动力模型心理动力模型强调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这个模型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潜意识的冲突和不满,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动力模型将焦虑、抑郁、冲突和防御机制等因素与疾病的发展联系起来。

心理动力模型在医学心理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心理治疗和解决潜意识冲突来提高身体健康。

三、认知行为模型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反应主要是由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所决定的。

这个模型认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认知行为模型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可以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认知行为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压力管理、疼痛管理和心理康复等。

四、社会心理学模型社会心理学模型认为,社会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模型强调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和文化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个模型认为,人们的健康和疾病是由社会环境和个人关系的复杂交互作用决定的。

社会心理学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涉及到健康宣教、健康促进和社区干预等领域。

五、整合模型整合模型试图将不同的理论流派进行整合,以更全面地解释身心健康和疾病。

整合模型认为,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健康和疾病。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

74
返回
护理心理学
nursing psychology
第四章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预防措施
• 对具有明显心理素质弱点的人,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 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咨询培养健全的人格。对有明显行为问题者, 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特征等用心理行为技术予以 指导纠正。对工作和生活环境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要提高对应激源 的正确认识与评价,及时进行调整,减少和消除心理刺激。对出现 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 传倾向的病人(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先兆征象(血压 偏高)的病人,更应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 1.心身疾病的个体预防 从个体来说,维护心身健康应重视以下几 个方面: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应对能力;积极应对策略;建立和谐 人际关系,争取社会支持;学习应激管理技术;加强体育锻炼,增 强体质。 • 2.心身疾病的社会预防 从社会来说,应大力开展个体不同年龄阶 段与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 式,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水平,防止心身疾病 的发生。 75
73
护理心理学
nursing psychology
第四章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
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
• 5.帮助危机者了解和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帮助危机者了解可以采用 的应对方式,以帮助他们回避应激情景。有些危机者常常采用消极的 应对措施而导致危机的加重,因此,要对危机者使用的应对策略进行 分析,引导他们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取代替无效的应对方式。 • 6.帮助危机者建立新的社交天地 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则是 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之一。鼓励危机者积极参加活动,扩大交往,在 现实生活去体验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并且可以获得新的 信息或知识。 • 7.提供医疗帮助 及时处理危机时出现的紧急情况,如晕厥、休克等。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第四章应激心理学现代社会变迁越来越快,人们面对知识爆炸及价值观念改变,每日要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前所未有的负性的或紧张的信息,导致心理压力很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心身障碍。

因此,应激心理是临床心理学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

第-节应激的概述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因素侵袭时所发生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

应激不是刺激,而是由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有人将其形象地描述为战斗状态。

也就是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近年来,对于应激的研究不仅仅只关注于其生理反应,而且已经扩大到应激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

二、应激理论及其研究发展过程(一)从生理学观点看应激理论1、贝尔纳德的适应研究。

19世纪中期,贝尔纳德致力于身体恒常性功能的研究。

他研究所有生物共同的特征,他发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独立的生物体都会采取最适当的方法维持生命,并控制内部环境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比如,人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而血液中的组成成分却保持恒定不变。

虽然气温变化,但人的体温大致上保持恒温,生物生存的环境虽有变化,而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仍然维持在一定状态中,等等。

贝尔纳德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生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2、坎侬应激研究。

20世纪初(1914),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坎侬最早提出了"应激"这一名词,他研究人类和动物对危险事件的反应,提出"应急"理论时使用过"重大情绪应激"及"瞬时应激"的概念。

坎侬提出体内平衡的概念,意思是指生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持内部环境稳定的能力,此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

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使全身机能紧张的是交感神经,缓和全身机能使之"休息"的是副交感神经,二者保持协调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这就是体内平衡概念。

《社会医学》考试题库带答案

《社会医学》考试题库带答案

《社会医学》考试复习题带答案第一章概论一、填空题:1.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 社会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

3. 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4.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5.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6. 1848年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的概念。

二、多选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C )A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B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C 研究解决人群健康状况的具体医疗技术措施D 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社会性策略与措施2. 下列不作为社会医学研究任务的是(D )A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特征及变动趋势B 研究高危人群的健康状况、特征C 找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及与社会因素的关系D 研究改善健康、防病、治病的技术措施3.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A )A 研究内容的单一性B 研究因素的复杂性C 研究具有实践性D 研究具有时代性4. 社会医学的性质是(C )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交叉学科D 基础学科三、名词解释: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四、简答题:1. 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影响人群的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2. 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1)建立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学实践。

2)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群健康状况极医学面临着主要的卫生问题。

(完整版)《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20031课程名称:护理心理学学分:1。

0总学时:24学时理论学时:18学时实验学时: 6学时先修课程要求: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基础护理学适应专业:护理学教材:1。

护理心理学,周郁秋主编,第二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将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所形成了一门新的应用学科.该课程是现代护士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知识结构、创造能力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护理心理学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在护理实践中应用,提高护理质量;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通过实验教学,学会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

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1)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2)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熟悉心理挫折与心理应激,心身障碍与心理治疗;(3)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熟悉儿童病人、老年病人、手术病人、问题病人、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4)了解心理学知识在现代护理中的作用,心理问题的干预理论与技术,心理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2.基本技能(1)掌握气质类型调查、艾森克个性问卷、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操作方法;(2)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四、实验要求实验课采取老师指导,学生操作练习的方法,掌握相关量表及调查问卷的使用方法。

五、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核(笔试)成绩构成:理论考核占70%、平时成绩占30%(含讨论、作业、考勤).六、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学前卫生学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

(学前卫生学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睡行症(夜游症、梦游症 )
• 表现:一般发生在上半夜的深睡眠阶段。发作时, 患儿意识不清醒,但可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 如穿衣、开门、翻东西、走动等。发作时一般都 叫不醒,第二天患儿对夜间所发生的事情没有记 忆。 • 原因:幼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全、大脑抑制能力差; 躯体疾病;遗传。 • 发作时应予以保护:睡行症发生 时,患儿没有意识,容易导致意 外事故。
(三)暴怒发作
• 表 现: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或受到挫折时,就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 头撞墙、撕东西、扯头发等过火行为 • 原因:通过学习而产生:儿童发作(遭受挫 折)——大人让步 (结局强化了行为);其他儿 童模仿获得这种行为 • 防治:(1)从小培养儿童讲道理、懂道理。第一 次发作时,家长不要妥协 • (2)培养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 (3)严重者给予行为治疗
(六)社会因素中的媒体因素
• 媒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暴力 行为、学习与想象力、消费行为等方面。 • 电视中的暴力行为,大量的食品和商品广 告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多;长时问看电 视使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阅读能力下降; 优秀电视节目则促进儿童社会性和认知发 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预防
• 家庭对儿童提供低支持,父母对孩子高度关注,问题行为产生的 可能性会随之提高(Maccoby,1992)。 • 父母对儿童拒绝、惩罚越多,儿童外显和内隐的问题行为越多; 父母对儿童的保护和担忧越多,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越多;父母 对儿童的接受性和鼓励独立性越高,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少(王利 燕,2003)。
(二)梦魇
• 指做内容可怕的梦并引起焦虑、恐惧发作, 多见于5~7岁的儿童。 • 表现:一般发生在深夜,儿童因做噩梦而 被吓醒。梦的内容大多是遇到妖怪、野兽、 坏人等。儿童从噩梦中醒来多伴有紧张、 害怕、呼吸和心跳加快、出汗,并能清醒 地讲述梦中内容,需要大人安抚才能平静, 很长时间不能入睡。

第四章焦虑障碍

第四章焦虑障碍

1.生物学因素:
四 遗传:患者一级亲属中约15%
广 2.心理社会因素:
泛 心理分析:自我与本能冲动之间

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GAD的根源。
焦 本我的欲望力求表现,自我不允
虑 障
许这些冲动表现,导致一种弥漫 性焦虑。

未将焦虑转化为对某一事物的恐 惧,而是泛化到一切刺激。
行为理论:GAD经过条件反射而
钝),对生活中某些重要方面不能提及
激 障
和不感兴趣,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 感缺乏,与人相处不自然。 3.警觉性增高:植物性神经过度兴奋,

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
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
(二)病因
1、创伤性事件

2、生物学:遗传:有其他焦虑障碍
家族史人群可能性明显提高。

创伤可激活NE系统,导致警觉性与情

形成,但条件刺激的范围更加
广
广泛而已。
泛 认知治疗:对危险作出过度评

价—”功能失调性假设”导致

形成病理性焦虑反应。



(三)心理治疗

心理分析疗法:主要是帮助认识 到压抑的心理冲突的真正根源。
广 行为疗法:有相对明确的焦虑情

境—采用系统脱敏法 。
性 焦
难以明确焦虑对象的情境—采用 放松训练。
三 急性发作的躯体症状——心动
过速、呼吸困难、胸闷、多汗、

颤抖、恶心等。



(二)病因
1、生物学因素:
(1)脑干蓝斑区神经递质,去甲肾
上腺素活性的异常可能与惊恐发作有

关。
惊 恐

社会医学-第4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医学-第4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掌握*)
人口
文明
环境
生物 属性
社会 属性
物质 文明
精神 文明
自然
社会
生国 国 政文宗 风生 物地公家 人 免 遗阶家生交产民 民 治化教 俗物 理理共庭 际 疫 传层庭育际水收 营 制教信 习形 化气关关 关
平入 养 度育仰 惯态 学候系系 系
三、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生理学机理
(*掌握*)
(二)健康相关行为(*掌握*) • 促进健康行为 • 危害健康行为
1、促进健康行为: 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
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主要有四类(*掌握*): ①日常健康行为:
积极的休息与睡眠、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积极 的应付方式 、适度体育锻炼等。
②保健行为: 如定期体检、接受预防接种、有病主动求医、 积极配合医疗护理、遵循医嘱等。
2、求医行为分类(*掌握*) ①主动求医行为:是指人们为治疗疾病、维
护健康而主动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②被动求医行为:指患者无法或无能力作出 求医决定和实施求医行为,由第三者帮助代 为求医的行为。
③强制求医行为:指社会卫生机构、病患者 的亲友或监护人为了维护社会人群和病患者 个人的健康和安全而对病人给予强制性治疗 的行为。
精神生活、心理状态
健康
五、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教育是决定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 ——WHO,2002 年在《宏观经济与卫生》
据1999年世界银行对115个中、低收入国家的 统计资料,也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意义
健康指标的归因百分比
(1960-1990年)
健康指标
国民收入增加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 17
直接作用: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间接作用:主要通过心理感受来起作用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不鲜。
2)宗教对行为的影响
●养身修行,有益健康
●盲目信仰对健康带来危害:
世界上曾发生过六次古典霍乱大流行,夺 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每次流行都源于 印度,,时至今日,印度仍是霍乱威胁世 界的疫源地。
44
3、宗教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有利影响 对行为的影响 对精神的影响——愉悦的心态
不利影响: 宗教之间的冲突 邪教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
社会因素
文明
物质
文明 经济 基础
精神
文明 上层 建筑
环境
自社 然会
生物属性 免疫

遗传

社会属性 阶层
婚姻
家庭
生育
交际
情感
物质文明 文明
精神文明
生产水平 国民收入 国民营养
政治制度 文化教育 卫生服务 法律立法 伦理道德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
自然 环境
社会
生物生态 物理化学 地理气候
公共关系 家庭关系 人际关系
心脏病 47.6 18.1
5.7
28.6
脑血管病 43.2 14.8
6.0 36.1
恶性肿瘤 45.2 7.0
2.6
45.2
意外死亡 18.8 67.6 10.3
3.4
呼吸系病 39.1 7.2
13.3
30.5
传染病
15.9 18.9
50.5
8.8
合计
37.3 19.7
10.9 32.1
表1-2 中美人群主要死因的四种因素比较(%)
2、行为的分类
人类行为的生物性:
•生理功能为基础 •追求舒适的生存环境 •有一定的种群组织 •能进行种群调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 社会文化和行为方式,制约和改造行为,适 应社会。

心理生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心身疾病的概念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 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 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s)是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例如神经性呕 吐、偏头痛。
心身疾病的概念
广义的心身疾病
LC
brainstem
Spinal cord adrenal
kidney
与应激最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包 括:边缘系统的皮层、杏仁体、海马,下 丘脑,脑桥的蓝斑等结构。
这些部位在应激时可出现活跃的神经传 导,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的改变:NE、 CRH分泌增多,活性增强。
应激反应 的核心
中枢效应
(三)学习理论
通俗的讲:在记忆当中,有美好的回忆,也有失败, 困难等伤心的回忆。对于美好的回忆,谁都希望重新 体会一次。对于不愉快的经历,谁都不想在回忆起来。 这种“不想有第二次伤心回忆”的想法,就会使我们 防患于未然,成为吸取教训的契机。
当遭遇类似的情况,就会使我们联想去“之后可能 会发生倒霉的事情” 或是“发生了倒霉的事情了吧” 这种过度的不安使人总背负着“预期不安”的包袱。 另外,忧郁这种不安,总是暗示自己“一定会发生生 么不好的事情”。于是,上升为更高层次的不安,便 成为精神的紧张,有时甚至引起身体异常的改变。通 过进一步的预期不安和暗示引起了身体异常改变,这 种体验不断的叠加,像声音,气味,颜色的微小的因 素都会成为诱因,导致身体条件反射,引起异常改变。
(三)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对疾病发生原理的理解, 虽然缺乏更多的微观研究的证据,但对于 指导心身疾病的治疗工作已显得越来越有 意义。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健康评估》课程笔记

《健康评估》课程笔记

《健康评估》课程笔记第一章:健康评估概述一、引言健康评估是护理实践的基石,它涉及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全面、系统、连续的评估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识别患者的健康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及评价护理效果至关重要。

二、健康评估的概念1. 定义:健康评估是指护理人员在患者护理过程中,通过系统的观察、询问、检查和记录,收集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以识别患者的健康问题、风险因素和护理需求的活动。

2. 目的:- 识别患者的健康问题和发展趋势。

- 为制定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 评估护理干预的效果。

- 促进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

三、健康评估的方法1. 询问病史:- 主诉:患者就诊的主要问题和感受。

- 现病史:患者当前疾病的起始、发展、治疗过程。

- 既往史:患者过去的疾病、手术、外伤史。

- 家族史:家族中遗传性疾病、传染病等。

- 生活方式:饮食、睡眠、运动、生活习惯等。

2. 体格检查:- 视诊:观察患者的整体外观、肤色、姿势等。

- 触诊:通过触摸来评估皮肤温度、湿度、弹性等。

- 叩诊:使用叩击法来评估肺部、心脏等器官的状态。

- 听诊:使用听诊器来听取心肺等器官的声音。

3. 心理社会评估:- 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情绪、认知、行为等心理状态。

- 家庭评估:了解家庭结构、功能、关系和支持系统。

- 社会评估:评估患者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

4.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等。

- 尿液检查:尿液常规、尿蛋白、尿糖等。

- 粪便检查:粪便常规、隐血试验等。

5. 心电图检查:- 基本知识: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和波形解读。

- 测量和正常值: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值范围。

- 异常心电图:识别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

6.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胸部、骨骼等部位的X线摄片。

- CT扫描:头颅、胸部、腹部等部位的详细检查。

- MRI检查:软组织、神经系统等的高分辨率成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个体在觉察到(认知与评价)来自环 境的威胁或挑战而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 表现出的心身紧张状态叫应激。
• 应激过程
• •应激源 认知评价、人格特征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中介变量
应激反应
• 心理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或导 致疾病的重要环节。在心理学领域,对 应激的研究侧重三个方面:
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disease:说明角度来讲)
illness:说明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头痛、恶心、 焦虑等症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Sickness: 说明人生病了,不能正常执行工作、学习 和日常活动了。(从社会学角度讲)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 定义为:
反向:由于伦理 道德或行为规范 的制约,将潜意 识中不能直接表 达的欲望和冲动 以相反的方式表 现出来。 例子:“此地无 银三百两”。
合理化:指一个人遭遇 挫折无法达到所追求的 目标时,采用各种“合 理的理由”为自己辩解 ,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 苦。 例子:“酸葡萄心理” 、“知足长乐”、“比 上不足,比下有余”。
四、应对方式
• 可控制性 对压力事件具有控制力 ,能减轻应激和损害。 • 可预测性 能预测压力事件和发生 ,即使个体不能控制, 通常也能减轻应激的危 害。若事件无法预测、 或不太肯定,就会增加 个体顺应负荷。
应激的心理反应
(一)情绪反应 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是应激情 境下的主要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
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
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
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
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
Copyright 2002 Allyn & Bacon
第三节 心理应激
⑴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 ⑵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 ⑶刺激因素与心理生理之间 的交互作用
二、应激源
• 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 • 分类: 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职业性应激源 环境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
1.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生活事件 生活琐事 重大变故 文化冲突
2.职业性应激源
职业性应激源: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 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 工作者本身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组织方面
能缓冲压力事件对 社会支持具有普遍 身心健康的消极影 的增益效果,高的 响,提供问题解决 社会支持作用总伴 随良好的身心状况。 的策略,保持个体 的身心健康。
缓冲器模型
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
• 社会支持资源的觉察 • 社会交换感
• 人格
• 社会文化背景
三、人格特征
人格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 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个体对心 理社会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情 绪的产生和生理反应。人格也影 响和决定了个体对外界挑战的适 应和应对方式、能力与效果,以 及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决定 得到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质量。
特殊的工作环境
工作负荷过重
职业压力的风险
护理工作中的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
生理方面:头疼、乏力、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 心理方面: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自卑、不满等。 行为方面: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等。
护理工作中应激的应对策略
医院管理方面:医院领导应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 支持护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护士自身方面:强身健体、自我调节、自我防护、 工作严谨、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1、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激惹综合症 肥胖症 2、心血管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律过缓
范围
3、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症、心因性呼吸困难 慢性呃逆 4、皮肤系统: 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斑秃,慢性荨麻疹 。 5、内分泌代谢系统: 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症。 6、神经系统: 偏头疼,紧张性头疼 书写痉挛,痉挛性斜颈。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 、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二、心理社会因素概述
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 影响最大。 (一)心理因素:即个人的内在认知、 意志、情绪、个性因素等对外在环境 的刺激所引起个人的心理和躯体反应 。如忧郁情绪易导致癌症的发生。 (二)社会因素:社会应激状态会导致 疾病的发生。如地震、高考、装修污 染、饮食污染等。
认知性评价
潜在 压力源
初级评价 + 次级评价
(对威胁、 (应对能力 挑战性的判 的评价) 断)
认 知 性 再 评 价
认 知 性 再 评 价
应激
(威胁、危害、 丧失、挑战性的)
应激
(威胁、 危害、丧 失、挑战)
二、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社会支持主要是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 会各方面 ( 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 ) 的 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 社会支持对应激的影响存在两种模型。 主效果模型
范围
7、泌尿生殖系统: 神经性多汗症,激惹性膀胱炎 慢性前列腺炎。 8、骨骼及肌肉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肌痛症 颈臂综合症 9、其他:癌症。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 病,CHD) 是目前成年人死亡的第一大元凶。
• 心理社会因素有:A型行为、生活应激事件、不良行 为习惯(如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等)、社会 环境等。 • 心理综合防治:心理咨询、生物反馈治疗、运动治疗 (如练习气功、书画、听音乐等)。
指向自身,控制自己对应激情境的情绪反应, 适用于应激情境不明的情况 。
第四节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
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性疾 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征(九个)
1 .发病因素以情绪障碍有关。 2 .多数与某种特殊的性格类型相联系。 3.常有缓解或复发的倾向。 4.同一病人可罹患数种类似性质的疾患 5.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差异。 6 .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 7.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症状相关的体征 8.器质性病变往往涉及自主神经所支配 的组织和器官. 9.常有相同或类似的家族史。
(二)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1、生理因素:身体健康的人对挫折的 承受力高于体弱多病者;男性强于女 性;青壮年强于老年和儿童。 2、心理因素:性格开朗的人对挫折的 承受力强于性格忧郁的人。人格健全 者强于人格有缺陷者。如“秀才赶考 ”和故事。 3、社会因素:挫折的承受力可通过学 习获得。受个体的生活经验、受教育 程度、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
心理应激的反应过程
• 警戒反应
• 抵抗期 • 耗竭期
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1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
2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 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对健康的消极作用
1. 急性心理应激
健 康 与 效 率
最适应激
2. 慢性心理应激 3. 对已有疾病的
影响
积 极 应 激
理智化、幽默、升华
否认: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 达到保护自我,减轻心理压力的 作用。
例子:
“眼不见为净” “掩耳盗铃” “鸵鸟策略”
幻想
• 指通过想象去满足受到挫折 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 。人们以幻想进入异想天开 的境界,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就是幻想机制。“白日梦
”等都是对幻想机制的生动
写照。
应又称为“情绪应激”(emotional
stress)。
(二)行为反应
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 指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 包括远离应激源,或改变自身条件、 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如逃 避;回避。 2.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 通过改变环境要求处理心理应激的行 为。
(三)认知反应
应激情境中,个体心理的内稳态受 到破坏,应激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 认知能力。心理社会文化性应激源通过 情绪反应,干扰和影响逻辑思维、智力, 造成认知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丧失,降 低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自卑感。采用 心理防御机制,通过歪曲现实改变认知。
消 极 应 激
三、职业应激与健康
心力交瘁是与工作有关的心理-生 理-效能的衰竭状态。 特点 三维度
1. 情绪枯竭
2. 人格解体 3. 个人成就感降低
Exhaustion
Decreased Cynicism Self-efficacy
护理工作中的应激现象
常见的应激源:特殊的工作环 境 、工作负荷 、职业压力的风 险 、社会问题、家庭和伦理问 题。
潜抑:指把不能被意识接受的具 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等 抑制到潜意识领域,以保持心境 安宁。
升华
• 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不为 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欲望和感受,导 向能被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目标和 方向上去,这就是升华机制。
–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升华是人们适应环境 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防 御机制。
第四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
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受人体生理因素与 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心理社会因素 的作用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因此, 护理工作者必须了解当代医学模式的 基本观点,理解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 的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以及健康与疾 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地 认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
第一节 概述
3.环境应激源
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如:高温、低温、高或低气压、辐射、 强烈的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化 学物与生物污染环境。也把电击、损伤 ,生物原因造成的疾病也包括在内。塞 里在研究应激时,采用的刺激物多来源 于环境应激源。
4.心理性应激源
• 指个体内隐行为所造成的心理困 境
退行: 受到严重挫折时放弃习惯化的成
熟的应对策略而使用早年不成熟的幼稚的 方式应对挫折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