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市场竞争的观点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2024)
引言概述: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政策建议和学术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关注重点。
本文将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进行综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的经济学流派。
正文内容:一、新古典经济学流派1.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个体选择和自由竞争的重要性。
2.芝加哥学派:注重市场自由和个人自由选择,认为个体行为是合理的。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1.凯恩斯经济学:着重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财政刺激来解决经济萧条。
2.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市场失灵和不完全竞争,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制度经济学流派1.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法律、规则和制度等因素。
2.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关注非理性和有限理性行为。
四、行业经济学流派1.工业组织经济学: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对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2.技术创新经济学:关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五、制度主义经济学流派1.法和经济学:研究法律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考虑法律制度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2.公共选择理论:探讨政府和公共机构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强调政府行为的理性和效率。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在理论基础、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新古典经济学流派注重市场机制和个体选择,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强调国家干预和政府政策的重要性,制度经济学流派关注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行业经济学流派研究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等问题,制度主义经济学流派关注法律和公共决策对经济的影响。
每个流派都对经济理论和政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贡献。
对于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来说,了解和理解这些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经济现象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生态学派、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批社会学者创建,故又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欧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N·Burgess)、克利福德·肖(Cli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D·Mckay)等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发展,城市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帕克等社会学家以美国第二大城市芝加哥为实验基地,深入调查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分析了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种族等因素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社会阶层、人口密度、种族关系、社会心理、居住方式、交通通讯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社会成员如果不能适应城市环境的这种变化,就会导致失范、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同心圆理论经过调查他们发现,犯罪率在城市中心的周围地区最高,随后向郊区逐渐下降,愈是远离市中心周围地区,犯罪率愈低。
贫困、疾病等情况也是如此。
他们的结论是,这种生态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
他们将芝加哥市划分为围绕同一圆心而形成的五个区域,即中心商业区、中间地带(工厂区)、工厂住宅区、中上层住宅区、郊区和卫星城。
犯罪大多发生于中间地带,即工厂区。
因为相对于自然社区,中间地带人口流动大,混杂的人口造成了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二)社会解组理论这种理论还指出,人们通常生活在家庭、学校、邻里等群体之中,以亲属、朋友、友爱、邻里等关系为内容的非正规社会关系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作用很大,地区性的集体发挥着社会监督的功能。
而城市化进程则使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解体,使集体作为非正式社会监督单位的作用显著下降,传统集体的习俗规范和理想受到削弱,并逐渐消失。
随着工商业深入市区,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
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的研究
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的研究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它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以简·沃尔士(Milton Friedman)和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为代表人物,成为现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一支重要学派。
进入20世纪中叶,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崛起,使得传统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受到了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开始探索市场机制如何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保证市场的自由性和公正性。
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的基本特点是主张自由市场,认为市场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的分配,并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芝加哥学派看来,市场体系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配置的最优选择。
自由市场机制能够确保资源的最有效分配,建立在个体自己的理性判断和行动基础上,减少人为干涉,有效提高社会效益。
计划经济体制与自由市场有机体系的角度,也强调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例如垄断、不完全市场竞争等的损害,并指出政府应当通过税收激励和市场调节等手段纠正市场失灵。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强调经济理论的实证分析和实证验证。
他们通过建设完整的理论模型来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他们着眼于数据与实践经验,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转化为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和问题,通过对实际数据和统计分析的运用,深入探求经济现象的变化和趋势。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和微观经济等。
在宏观经济领域,这些学者通常关注的是政策决策层面的宏观经济影响,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等。
在国际经济领域,芝加哥学派着重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的研究都与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竞争相关。
例如,市场中垄断行为的研究、反垄断政策的实施和个人的理性选择行为等内容均成为研究的焦点。
产业经济学(作业)03版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是如何界定的?答:(1)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2)通常将产业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答:国际学术办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分歧。
在国内,一般认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
其中,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容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而产业结构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产业演化规律、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产业区域布局等。
3、简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答: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两大部分具有不同的理论渊源,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1)产业理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
梅森及弟子贝恩等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在哈佛学派名满天下的同时,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二十世纪70年代后,引入博弈论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
(2)产业结构理论可追溯到威廉·配弟,逐渐形成了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
4、简述市场结构的特征与其影响因素。
答: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
即构成产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以及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地位和特征。
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①产业集中度很低;②产品同一性很高;③不存在任何进入或退出壁垒;④完备信息。
(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特征:①产业集中度非常高;②无替代产品;③进入或壁垒非常高。
(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特征:①产业集中度高;②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③进入或壁垒较高。
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比较与分析(一)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哈佛学派是指自20世纪30-60年代,由一批哈佛大学的学者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其观点最早起源于1938年,梅森在哈佛大学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其市场结果进行的经验研究。
50年代,贝恩等人继续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在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成为产业组织的集大成者。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业、绩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框架。
其中,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的组织结构特征,主要衡量标志有:(1)市场集中度,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买者或卖者的数量和大企业所占比例表达出来;(2)产品差别化,是指同一市场不同企业生产同类商品在质量、款式、性能等方面的差异性;(3)新企业的进入壁垒,是指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因素或障碍。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考虑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为取得竞争优势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它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排挤对手等。
市场绩效则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最终成果的总和,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包括利润率水平、技术进步、充分就业等。
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重点体现在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上,如贝恩认为,竞争是结构问题,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竞争性,不能只看市场行为或市场绩效,而应看该行业市场结构是否高度集中,是否实际上由一个或数个寡头所控制,此外还要看进入该行业的壁垒是否很高,以至扼制新厂商进入该行业。
由于该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其主要观点包括:(1)在一个部门内过高的生产集中程度会导致糟糕的市场结果,但规模效益显著的部门除外;适度集中的寡头市场和带有某些原子市场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按照竞争要求所期望的市场结果;因此,具有决定性的结构的边界不是位于原子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而是位于较高集中度的寡头市场和适度集中的寡头市场以及某些原子式结构的市场之间。
芝加哥学派讨论
• 但是,如果无视大危机的背景,简单地把 早期芝加哥学派视为凯恩斯者,则是错误 的。奈特和维纳把凯恩斯“低于充分就业 的均衡”范式看作“不可接受的创新”。 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反对国家干预和人为 的刺激经济的行为,特别是在弗里德曼和 施蒂格勒影响下的芝加哥学派更是如此。
芝加哥学派的形成
• 20世纪20年代后期——1945年 • 1927年 奈特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任教 创始
人 “奈特圈” 学术研究中坚持经济自由 主义 注重与思辨性研究 • 道格拉斯和亨利-舒尔茨 注重经济学的数量 分析 • 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是芝加哥大学的黄金 时期
• 斯蒂格勒对早期芝加哥学派的四位经济学 家做了这样的回忆:“奈特是一位伟大的 哲学家和理论家,与马克思不相伯仲;维 纳在政策观点上绝不是教条主义者;明茨 忠实于货币史并严格限于这个领域的研究; 西蒙斯是乌托邦主义者。”
• 4、对市场坚定不移,完全信仰,这是以米 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
芝加哥学派—新兴古典主义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信条符合广义的古典-新古典 传统,芝加哥学派的思想是新古典主义的一种变体, 因此被称为“新兴古典主义”。
创始人:弗兰克-奈特、雅各布-维纳、亨利-西蒙 斯、劳伊德-明茨 早期代表人:保罗-道格拉斯、亨利-舒尔茨、奥斯卡 -兰格、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米尔顿-弗里德曼、西奥多-舒 尔茨、乔治-斯蒂格勒、加里-贝克尔、罗伯特-卢卡 斯
•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史库森把西方经济学界 对市场的信仰分为四个层次:
对自由市场的两种理解
《对自由市场的两种理解》一静态竞争理论的核心假设1.对手数目“竞争”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进行的抗争。
其意义是指在某种竞赛中进行抗衡,即为获得有限的供给,或者为摆脱掉过多的供给量而发生的竞赛。
亚当·斯密发现,经济上的竞争对手数量越多,就越可能促使其利用互相压低或抬高价格的方式来获利。
2.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所有的供给和需求、竞争和垄断、相对价格、相互依存的理论以及所有其他的理论都建立在以下的假定上,即卖者知道他们能够卖出的最高价格并知道自己能够生产的最低成本,而买者知道他们能够买进的最低价格并知道自己能够获得的最大效应。
亚当·斯密在论证竞争的条件时暗示了“完全信息”的概念,要实现完全竞争,各经济单位必须对市场机遇有一定的理解。
“只有在十分熟悉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资源,报酬才能相等,并且保持邻近单位的同等报酬。
”杰文斯所阐述的竞争定义,信息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只有当所有参与市场交易的人都完全了解其供求状况,并了解在该供求条件下的交换率时,该市场才达到了理论上的完全。
”信息不对称还是不完全?专利是为保护发明者占有发明成果的全部经济收益,避免创造发明活动的投资(动力)不足。
具体地说,专利是某人发明成果的排他性权利。
它是在占有(专利期限内)和使用(专利到期后)之间达到均衡的一种手段。
因为发明激励要有垄断价格(设置专利获得垄断利润),但这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相冲突(需解除专利重新实现竞争价格)。
1.新车市场:施蒂格勒的搜寻模型施蒂格勒分析信息搜寻的逻辑起点是强调:即使是同质的商品也普遍存在价格离散想象。
具体地说,价格离散是由对市场无知而非商品异质性所致。
因为如果把销售条件(例如,某些汽车经销商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包括在商品概念中,那么没有一种商品是绝对同质的。
故认为产品差别导致价格离散的观点会脱离现实而无益处。
据此,施蒂格勒认为对市场无知以及由于知识的老化是价格离散的主要原因。
市场买主和卖主的变化(即流入新买主和卖主)不仅会导致无知,还会使有经验的买主和卖主的信息变得过时。
芝加哥学派
• • •
社会学派
• 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 • 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 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 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社会学系创立后,斯 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 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 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 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 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传播学科
• • • • •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 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 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 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 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3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 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 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4 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对传播学的贡献: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符号 互动论;佩恩基金研究。 代表人物:G·西梅尔(德国),C·H·库利,J·杜威,W·冯特,G·H·米德, R·E·帕克
•
•
建筑学派
一场大火引发的建筑革命
对芝加哥学派的认识与解读
对芝加哥学派的认识与解读131002120 王钰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作为社会学进人美国本土后出现的第一个流派, 芝加哥学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统治美国社会学界长达30年之久; 而对城市社会学来说, 芝加哥学派更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 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移民的聚集,在美国的东部和北部出现了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等一系列大城市。
在这其中,芝加哥的发展尤为突出。
人口的快速增长,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芝加哥人口十分混杂,1900年时,其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外国移民构成的,这赋予芝加哥以鲜明的文化多样性。
城市的迅速膨胀也带来了高犯罪率、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由此产生的芝加哥学派正是为了探索这样的问题。
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着眼点首先是城市结构。
它关心的是土地利用模式和人口与机构在城市社区里的分布状况。
如城市化、郊区化的原因和后果;不同人群住在城市的什么地方;为什么有些群体处于居住隔离状态;社区是如何移民、增长和衰落的。
城市结构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在芝加哥学派那里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帕克教授认为人类生态学是考察城市结构最合适的角度。
帕克也深受影响。
他认为生态学规则十分契合城市结构发展、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 于是第一个将人类生态学引人城市社会研究。
帕克指出,城市人口和机构的地域分布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激烈竞争和适当选择的结果。
共生和竞争决定了城市结构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芝加哥城的分析,伯吉斯认为,城市结构如树的年轮一样, 由一圈一圈的同心圆组成。
第一环(即最里面的圈内)叫中心商业区,第二环叫过渡区,这里聚集黑人、移民、流浪汉和其他下层居民, 还有工厂和仓库。
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区,这里环境比第二环要好,但住房也相当简陋,居民主要是蓝领工人。
第四环是中产阶级住区。
产业经济学思考题 终极版
第一章导论1.你是否同意“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这一看法?为什么?2.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1)芝加哥学派代表:施蒂格勒(G.J.Stigler)、德姆塞兹(H.Demsetz)、布罗曾(Y.Brozen)、波斯纳(R.Posener)观点: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反对政府干预法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的诞生(2)可竞争市场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为中心,推导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形成过程(3)新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组织研究进入了“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突出理论研究为特征的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Tirole特点:重视企业策略性行为的研究,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4)新制度产业经济学新制度产业经济学:引入交易费用理论,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化及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代表人物:Coase、North、Williamson、Alchian特点:注重对政策的研究3.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认识理论分析方法和经验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及基本模型4.试述SCP的分析框架,讨论:SCP范式是否适用于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研究?为什么?在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通常是假定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
“结构—行动—绩效”分析范式。
结构:集中度、产品差异、进退壁垒等;行动:定价、产品选择、投资、广告、研发等;绩效:利润率、价格、效率、公平、技术进步等。
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与局限芝加哥社会学派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流派,自20世纪初以来,为社会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本文将探讨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及局限,以期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重要学派。
芝加哥社会学派起源于20世纪初,是美国社会学的四大流派之一。
芝加哥社会学派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帕克、默顿、贝尔等,他们为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帕克是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城市社会学和人类生态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帕克认为,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其自然和文化环境中的分布、互动和演化的学科。
他强调对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和社会运动进行研究,以揭示城市社会的运行规律。
默顿是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关系等方面。
默顿的理论观点包括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心理学等。
他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功能和意义。
芝加哥社会学派在实践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该学派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城市社会问题、移民和种族关系、社区研究等多个领域。
例如,帕克对芝加哥黑人社区的研究,揭示了种族隔离、贫困和社区权力结构等问题。
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为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芝加哥社会学派还推动了社区研究方法的发展,为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该学派过于强调实证研究和客观分析,忽略了主观因素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功能主义理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显得过于简化,难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该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美国中西部地区,其普适性受到质疑。
芝加哥社会学派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创新精神和对新问题的敏感性。
产业经济学-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一、芝加哥学派的概述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包括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他们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封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
他们还认为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另外芝加哥学派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开创了经济学一个心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芝加哥学派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
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J·瓦伊纳(1892~1970)、富兰克·H·奈特(1885~1972)、(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哈耶克、乔治·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等人。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员坚定地支持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经济分析,在其政策建议中频现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时采取一贯反对滥用数学形式主义,并乐意放弃精密严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推理而倾向于更具有结果导向的(result-oriented)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论。
近年来,“芝加哥经济学派”与“经济学帝国主义”(economic imperialism)联系在了一起,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指将经济推理的应用方法推向传统上认为是其他领域的特区,如政治科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
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主要有:1.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个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
例如,西蒙斯在30年代关于改革美国货币金融体制的主张,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必须对其吸收的存款保持100%的现金准备这一建议;哈耶克始终主张金本位制是现实可行的理想的货币制度,反对任何人为地扩大货币流通量的政策措施;以及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等。
评价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观点
评价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观点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观点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内容示例:概述: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美国经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以其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的观点而闻名。
该学派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许多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芝加哥学派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正经历大萧条,经济学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芝加哥大学的一批经济学家,如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米尔斯,开始对现有经济思想提出质疑,并试图寻找新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和应对这一危机。
他们倡导自由市场的经济体制和限制政府干预的理念,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最优效益,并为个人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
芝加哥学派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个体理性行为和价格机制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自由市场能够促进有效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市场价格能够传递有效信息,个体的理性行为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学模型和理论,如供给与需求理论、资本理论和货币数量理论等,以支持他们的观点并对政策作出建议。
对芝加哥学派的评价是复杂而多样的。
一方面,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独特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学的现代化和数理化。
他们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决策者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另一方面,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他们过于偏向自由市场,忽视了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解释某些经济现象时可能存在局限性。
无论如何,芝加哥学派对经济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塑造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论,并对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价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观点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并对其贡献和局限性进行客观评估。
在本文中,将对芝加哥学派的起源、核心观点及其对经济学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价。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的介绍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芝加哥学派名词解释
芝加哥学派名词解释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思想流派。
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和强调市场自由,以及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以下是对一些与芝加哥学派相关的名词的解释:1. 市场机制(Market Mechanism):市场机制指的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协调资源配置和决策的方式和规律。
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自动调整供求关系,使经济系统运行更为稳定。
2. 市场自由(Market Freedom):市场自由是芝加哥学派非常重视的概念,指的是市场在没有干预和限制的情况下自由运行的状态。
学派认为市场自由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反对过度干预和管制。
3. 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边际分析是芝加哥学派经济学方法的基础。
边际分析强调在做出决策时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即额外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出或消费所带来的变化。
通过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比较,可以得出最优决策。
4. 合约理论(Contract Theory):合约理论是芝加哥学派在契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该理论研究了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强调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能够解决各种合作问题,并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5. 金融市场效率(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金融市场效率是芝加哥学派对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解释。
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能够迅速反应所有信息并及时调整价格,即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
金融市场效率假设对于证券投资和风险管理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6. 法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法经济学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研究法律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法经济学认为法律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完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芝加哥学派市场竞争的观点
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评析【作者】陈秀山【作者简介】陈秀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芝加哥学派在过去是货币主义的同义语,70年代以来这一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如斯蒂格勒、博克、德姆塞茨、波斯纳等人,在对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分析和与有效竞争理论(哈佛学派)的论战中,提出了竞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竞争政策主张,形成了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并逐步取得了主流派地位,对80年代以来的美国竞争政策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博克和波斯纳被视为这一学派竞争理论的权威代表人物。
一、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主要内容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基础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1)认为市场部分过程是一个没有国家干预条件下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死亡”,斯蒂格勒把它称之为“生存检验”;(2)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把它仅仅限制在为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条件上。
(3)他们自称为自由保守主义者,而被批评者称之为企业家辩护者、工会反对者。
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把竞争不是作为一种最终的静止状态,而是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点上构成了与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的区别。
但是他们又承认存在一种市场均衡,不过这种均衡不是被视为所达到的最终状态,而是所有市场行为和市场过程所追寻的“指明星”。
市场均衡是不能通过人为的竞争政策实现的,而只能让市场竞争过程强迫经济主体不断适应这种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均衡。
这样的市场均衡虽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是不受人为影响的竞争始终趋向这种均衡。
在这一点上,与古典竞争理论有相近之处。
在芝加哥学派看来,有效竞争理论或哈佛学派建立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的竞争政策主张是不适用的,他们把竞争目标分解为各种各样的具体目标,不能为政府提供一个简单明了、而又可行的政策手段,在实践中难以贯彻实施。
一个合理的竞争政策必须目标明确、简单易行。
他们认为竞争只有一个唯一的目标,即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
美国金融危机的祸起:政府还是市场——基于芝加哥学派理论和奥地利学派理论的思考
《 现代经济》 20 0 8年 第 7卷 第 1 期( a 10期 ) 1 总 t0
美国金融危机的祸起 : 政府还是市场
— —
基于
( 安徽 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合肥 203 ) 30 9
摘 要: 美国金 融危机犹如海啸一般正在席卷着全球 , 全球 经济将面临着衰退的危 险。各国政府纷纷 出动采取 了各种政策以防止衰 退, 同时经济学家和一些学者都试 图解释这次危机 的成 因。笔者将运 用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和奥地利 学派的理论以及他们思想的精髓分
析 -前金 融危机的成 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方 法。通过分析, i f - 笔者发现 当前存在的一些对金融危机的解释是不合理 、 不全 面的 , 没有触及到
根本。 而政府 目前的应对方案也是差强人意 的。 造成美国金 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 美国人的过度 消费, 而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 国政府的 美
扩 大财政 支出政策也是无济于事的 , 不能从 长期 解决问题 , 美国政府应该利用这次机会改变美 国人的消费理念 , 而回到古典经济学 从
ca sc c n mit a v c td t ra e we l n o d r t i ti o g tr p s e t . ls i a e o o ss d o ae o ce t a t i r e o man a n l n - e m r p r y l h o i Ke r s Fn n i r i ; c n mi c s i n O e - o s mp o y wo d : i a c a c i s E o o c r e so ; v r c n u t n l s e i
a v n a e o h s p o t n t t h n e h d a tg f t i o p r i u y O c a g t e Ame c n c n u r C n e t a d r t r t h ite o rt n f g l y h c e i r a o s me o c p n e u n o t e v r s f t i a d r ai w ih t u h f u t h
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
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本文将探讨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并介绍芝加哥学派在这方面的观点和实践。
我们将首先确定主题和重点,然后通过引入关键词、详细阐述重点、引用数据和总结来形成一篇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文章。
产业组织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内的企业、机构、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这些相互作用和关系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格局、市场绩效和政策方向。
而公共政策则是指政府制定的法规、计划和措施,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和解决其他社会问题。
芝加哥学派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派别,强调市场自由、有限政府和最小化的社会干预。
其在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方面的观点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政府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干预市场运行。
在产业组织方面,芝加哥学派主张企业之间自由竞争,反对垄断和过度集中。
他们认为,垄断和过度集中会限制市场竞争,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
因此,芝加哥学派支持反垄断政策,以维护市场自由竞争。
在公共政策方面,芝加哥学派主张最小化政府干预,提倡“小政府”和“大社会”。
他们认为,政府干预会破坏市场机制,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公。
因此,芝加哥学派支持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改善。
一些数据显示,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反垄断政策可以降低消费品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些国家实施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后,经济增长率得到了提高,社会福利也得到了改善。
总之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强调市场自由竞争和有限政府干预对于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的观点有着积极的影响场景理论在城市公共政策中的应用——以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为例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作为当代城市研究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对城市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
场景理论作为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理解城市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为核心,探讨场景理论在城市公共政策中的应用。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2.理论研究 • 价格理论 • 可竞争市场理论 • 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㈡产业组织学的分析范式
1.SCP分析范式(20世纪70年代前)(哈 佛学派)
• 1959年,贝恩在其出版的《产业组织》 中提出此范式。
1.SCP分析范式
• 作者:杜朝晖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书目
• 1.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李明志等,产业组织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 3.廖进球主编,产业组织理论,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出版社。
• 4.吴汉洪编著,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 5.让·梯若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企业组织结构。
一、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组织的内涵: • 产业组织构成,即资源在企业之间的分
布状况; • 产业关联性,即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产业组织功能,即产业组织的效率。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㈠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 • 案例研究 • 横断面数据回归分析 • 产业实验室研究(普劳特) • 时间序列分析
– 第二,在理论基础上,否定哈佛学派的垄断竞 争的理论基础,强调以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
一、芝加哥学派的理论
– 第三,在研究内容上,芝加哥学派更注重对效 率(绩效)因素的研究,更突出绩效对市场结 构和行为的反作用,注重判断集中和定价是否 能提高效率,而不单单只看是否最终会损害竞 争;
–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芝加哥学派指出了哈佛 学派所采用的实证或经验分析方法中存在的缺 陷,在完善这一方法的基础上,更强调了理论 研究和规范分析方法的作用。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渊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评析【作者】陈秀山【作者简介】陈秀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芝加哥学派在过去是货币主义的同义语,70年代以来这一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如斯蒂格勒、博克、德姆塞茨、波斯纳等人,在对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分析和与有效竞争理论(哈佛学派)的论战中,提出了竞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竞争政策主张,形成了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并逐步取得了主流派地位,对80年代以来的美国竞争政策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博克和波斯纳被视为这一学派竞争理论的权威代表人物。
一、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主要内容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基础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1)认为市场部分过程是一个没有国家干预条件下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死亡”,斯蒂格勒把它称之为“生存检验”;(2)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把它仅仅限制在为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条件上。
(3)他们自称为自由保守主义者,而被批评者称之为企业家辩护者、工会反对者。
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把竞争不是作为一种最终的静止状态,而是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点上构成了与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的区别。
但是他们又承认存在一种市场均衡,不过这种均衡不是被视为所达到的最终状态,而是所有市场行为和市场过程所追寻的“指明星”。
市场均衡是不能通过人为的竞争政策实现的,而只能让市场竞争过程强迫经济主体不断适应这种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均衡。
这样的市场均衡虽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是不受人为影响的竞争始终趋向这种均衡。
在这一点上,与古典竞争理论有相近之处。
在芝加哥学派看来,有效竞争理论或哈佛学派建立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的竞争政策主张是不适用的,他们把竞争目标分解为各种各样的具体目标,不能为政府提供一个简单明了、而又可行的政策手段,在实践中难以贯彻实施。
一个合理的竞争政策必须目标明确、简单易行。
他们认为竞争只有一个唯一的目标,即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
竞争所表达的含义也就是一种市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的福利不能再通过法律上的决策而继续提高。
因此,竞争政策的任务就是要保持能够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特别是国民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市场机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实施竞争政策和判断竞争行为有两条衡量标准:(1)资源配置效率,即实现国民经济的资源最佳配置,具体地说就是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竞争价格提供竞争产量;(2)生产效率,即企业内部的资源有效利用,具体说就是达到规模效果最大和交易成本最低。
为了确定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这两种效率标准能够达到、或者受到损害,要借助于对理想市场的模型分析。
理想市场的存在以下列假定为前提:(1)合理原则,即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目标是合理的,分别是收益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2)市场完善,特别是产品的同质性和市场的透明度;(3)竞争者数量足够多,以致于竞争者之间无需考虑对方的市场行为,即不存在行为相关性;(4)考虑到工业内部竞争和资源的完全流动性;(5)不存在市场进入限制,主要是人为的市场进入限制;(6)市场机制作为经济刺激和强制系统,使竞争的协调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实现。
(7)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可以依靠类似于市场机制解决,如拍卖。
这种理想的竞争性市场的另一极则是垄断市场,而不存在所谓寡头市场。
在这种理想的市场中,将会达到上面提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标准,从而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目标。
他们强调提出这些假定只是为了确认两条效率标准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要说现实竞争过程会满足这样一些假定条件。
在B2制定和贯彻竞争政策过程中,不是以这些假定条件为依据,而是要以资源配置效率标准和生产效率标准为依据。
二、对竞争政策的分析及其政策主张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坚信,从长期看,在没有人为的市场进入限制的条件下,市场竞争过程是有效的,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带来能够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他们原则上对国家在竞争领域内的干预性政策措施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
由于战后美国政府的竞争政策主张主要是以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果、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分析为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因此,芝加哥学派在与哈佛学派论战中,首先集中在对当时的竞争政策分析上,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
对竞争政策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干预市场结构的分析和对干预市场行为政策的分析。
与哈佛学派强调对市场结构干预的政策主张相反,芝加哥学派反对各种形式的对市场结构的干预,除了极个别的竞争例外。
他们认为,虽然市场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在一个时期内由于企业效益不同而产生的,高度的集中只是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积极活动的结果:在没有法律上规定的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市场结构,从长期看,是企业成本状况的反映,市场机制本身在长期作用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最佳的市场结构;因此采取干预市场结构的竞争政策措施,其结果只能是破坏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
哈佛学派主张实行严格的兼并控制,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实行拆散政策,而芝加哥学派则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他们看来,如果长时期内存在着企业的集中,那么它或者表明,由于存在规模效益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存在这一领域,因而消费者福利并不能通过新的竞争者加入而提高;或者表明,只有这些企业能够通过降低成本或改善产品获得优先利润,现存的竞争者或新加入的竞争者不能仿效,只好退出。
这样,也就否认了企业集中与竞争之间存在矛盾,并通过所谓效率标准论证了企业集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按照博克的观点,重要的是企业是否能通过内部或外部增长达到具有效益的企业规模。
企业内部增长只是表明了它们具有超过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如果对这样一种通过内部增长形成的具有效益的大企业实行拆散政策,那么就等于破坏了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将会损害消费者福利。
因此,竞争政策中规定的对大企业实行拆散的措施应该放弃。
兼并是企业实现外部增长的主要途径,原则上不会对竞争构成危害,因为它使社会资源集中到具有生存能力的、高效益的企业手中,并且是对那些管理不善、低效益企业和管理人员的一种惩罚。
只要不存在法律上的市场进入限制,潜在竞争的压力会迫使兼并后的企业仍然置于竞争之中,不会形成长期垄断地位。
从实践上看,国家对大企业实行拆散政策和兼并控制也难以奏效。
例如,美国政府对IBM 公司的市场垄断地位的处置,在长达十多年内没有收到成效,而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于Apple、Commodore 等新竞争者的出现和崛起,IBM公司很快失去了市场的垄断地位。
这只能归结为市场竞争长时期内发挥有效作用的结果,它比国家对市场结构干预的竞争政策措施更为有效。
对市场行为干预政策的分析集中对相互协调市场行为方面,这里又区分为横向的协调行为和纵向协调行为。
芝加哥学派强调对企业在市场上的横向协调价格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等要实行禁止措施,这是竞争政策的主要任务。
因为随着企业集中程度的提高,也就是竞争者数量的减少,企业相互协调价格和瓜分市场的可能性增大,若不予以制止就会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损害。
他们虽然不否认集中容易使企业产生价格协调行为和瓜分市场的行为,但同时又强调,由于竞争和价格机制的作用,或者通过新竞争者的加入而减弱企业集中势头,或者使原有企业为了排挤新竞争者而降低价格,其前提是不存在任何市场进入的限制。
纵向的价格协调行为,如原材料生产企业与工企业之间相互协定价格,虽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竞争,但是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大消费者福利,因为企业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市场分额,从而规定垄断产量,把价格提高到竞争价格之上。
所以,一般不应列入禁止范围之内,而是酌情在事后控制。
对于企业的阻碍策略行为,即拥有市场权力的企业对其它企业实行阻碍手段的市场行为,芝加哥学派认为,单个企业在没有与同伙协定的条件下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市场行为获得或者宣称具有市场权力,因此否认了单个企业实行阻碍策略的可能性。
在他们看来,企业单方面采取的一些市场行为,如专营、倾销、规定商业零售价格,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消费者福利增加。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本站论文合作网站:/)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全文阅读链接:/eco/economy/63881.html总之,芝加哥学派对竞争政策的分析表明,他们相信市场竞争机制的自我调节力量,认为以往实行的竞争政策并未收到成效,甚而是与生产效率标准相违背的。
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应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制定一套简单明确、切实可行的竞争政策,但并不是回到自由放任时代。
对于市场结构,除了集中程度已经过高的个别情况之外,国家一般不应采取干预措施,而留给市场竞争机制解决;竞争政策的重点是对企业市场行为的干预和控制,其中主要是禁止和监察企业间横向价格协调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因为只有这些市场行为导致了产出限制,而没有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福利。
三、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主要缺陷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是在同有效竞争理论特别是哈佛学派的工业组织理论的论战中形成的,其理论内容、竞争政策主张以及分析方法也与之完全不同。
为了把握二者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缺陷做进一步分析,我们首先对两个学派的竞争模式做一比较如下:芝加哥学派与哈佛学派竞争模式概览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兴起并逐步占据了主流派地位,对美国竞争政策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体上四个方面的原因:(1) 50、60年代美国政府在有效竞争理论(工业组织理论)基础上制定实施市场结构干预和市场行为干预的竞争政策收效有限,使人们感到失望;(2)里根政府自80年代初推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使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付诸实践成为现实;(3)经验表明,许多原来被工业组织理论研究确认的具有高度市场限制的市场,并没有真正对企业进入市场形成限制,说明市场机制作用从长期看是有效的;(4)由于进口和直接投资,使国际竞争加剧,本国原有的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大企业受到来自国外竞争的压力,以往竞争理论关于寡头市场的分析(如纵向垄断和协调市场行为等)与现实不符,事实上这些寡头企业处于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例如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等。
芝加哥学派的兴起逐步占据了主流派地位,固然有上述各方面的原因,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其理论本身的缺陷,也不能说其政策主张就是可行的、有效的。
第一,理论基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基本出发点是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弱化了国家实施的竞争政策的作用。
如果说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在长期内作用是有效的,那么它是以一定时期内的垄断权力和竞争限制的形成,从而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为代价的,而竞争政策的主要任务正是要解决在这一定时期内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造成的弊端。
此外,理论和实践表明,在某些领域内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运用合理的竞争政策确定必要的竞争例外范围,这也是竞争政策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