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对待洋节的正确态度
对待洋节的正确态度洋节,也称为西方节日,是指由西方国家传入并在中国流行的节日。
自上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洋节纷纷进入中国人的节庆日历。
然而,对待洋节的态度成为了一种争议话题。
有人欢迎和热情地迎接每一个洋节,将其作为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的体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洋节是一种文化入侵,应该抵制和排斥。
那么,对待洋节的正确态度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从尊重和包容的角度来看待洋节。
洋节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既代表着西方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归为好与坏、对与错的范畴中,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比如,圣诞节作为洋节中的重要节日,虽然源于基督教的宗教仪式,但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许多人将其视为家庭团聚和友谊交流的日子,与宗教信仰并无太多关系。
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洋节的意义,也能够为我们拓宽视野,增加与不同文化交流的机会。
其次,我们应当积极融入和参与洋节的庆祝活动。
无论洋节的起源如何,庆祝活动都是为了增进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感。
通过参与洋节的庆祝活动,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也有机会与他人共享喜悦和团圆之时。
比如,儿童节是一个全球性的洋节,以纪念孩子们的节日。
在这一天,许多家长会陪伴孩子们一同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通过这样的亲子互动,我们不仅能够促进家庭和谐,也能够培养孩子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再次,我们要通过洋节的庆祝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洋节的到来,不应该成为人们丧失传统文化的借口,而是应该成为一个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
比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是家庭团圆和亲情相聚的时刻。
然而,随着洋节的流行,春节在一些地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氛围和庆祝方式。
我们可以借助洋节的庆祝活动,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比如,在圣诞节期间,可以制作中国风格的圣诞装饰品,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弘扬传统节日理性对待洋节
如何在面对全球化趋势的同时, 保持和弘扬我们的传统节日, 理性对待洋节,这是一个值得
我们深思的问题
弘扬传统节日,理性对待洋节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 我们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春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弘扬传统节日 、理性对待洋 节的实践路径
家庭教育的引导
弘扬传统节日,理性对待洋节
01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 重要环节,也是弘扬传 统节日、理性对待洋节
的重要实践路径
02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 育,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 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要教育他们
理性对待洋节,不盲目跟风
弘扬传统节日,理性对待洋节
社区活动的组织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弘扬传统节日、理性对待洋节的重要实践路径。社区可 以组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等,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 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社区也可以举办一些洋节活动,如圣诞节晚会、万圣节派对等, 让居民在体验中了解和认识洋节
学校的课程设置
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弘扬传统节日、理性对待洋节的重要实 践路径。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如开设中华文化概论、中 国传统节日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学校也可以举 办一些洋节活动,如圣诞节晚会、万圣节派对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洋节
弘扬传统节日,理性对待洋节
理性对待洋节的重要性
虽然洋节在年轻人中的流行是全球化趋势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 面影响。一些年轻人过度追求洋节,甚至将其视为时尚和潮流的象征,而忽视了传统节日 的重要性。这不仅可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淡漠,还可能影响我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中国人不过洋人节的看法
中国人不过洋人节的看法
在中国,洋人节是指西方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在中国的普及和庆祝。
对于中国人来说,洋人节的看法因人而异。
有些人认为洋人节是一种机会,可以体验异国风情、增加与世界交流的机会;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洋人节的传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利于维护本土文化的特色。
一方面,支持洋人节的人认为庆祝洋人节能够丰富中国人的生活体验。
中国的开放与改革使得西方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加接受洋人节并愿意庆祝。
他们认为通过参与洋人节的庆祝活动,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强国际交流的渠道。
此外,洋人节也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激活了经济。
另一方面,一些人担心洋人节的传播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他们认为庆祝洋人节可能会导致中国传统节日的被忽视,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当得到重视和保护。
有人担心洋人节庆祝活动的商业化倾向,会导致对本土文化的消解和商业利益的侵蚀。
中国人对于洋人节的看法存在差异。
尽管有人支持洋人节的庆祝活动,认为可以增进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丰富中国人的生活体验;同时,也有人担心洋人节的传播对于本土文化的影响。
平衡传统和现代、民族与国际的关系,是对待洋人节的一种思考方式。
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既传承本土文化,又与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
我们该怎么对待洋节议论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我们该怎么对待洋节议论文阅读原文附答案1这几年,在我们中国的城市里,实可谓“洋节横行”,无论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还是时下刚过去的“母亲节”,都让都市里的年轻人乐此不彼,也让商家们赚个盆满钵满。
如果作为都市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倒也无可厚非,但从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来看,不只是小县城跟着大都市效仿,甚至连农村集镇都兴起了这些洋节风尚,看发展趋势,极有可能成为社会大众所默认的“公众节日”。
2实际上,这些“洋节”的本身并不包含多么深奥的文化价值,但却充满着普世所共有的价值观念。
就比如“情人节”和“母亲节”,一个是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一个是体现着母亲的伟大。
美好的爱情是世界年轻人的共同追求,母亲的伟大,子女对母亲的尊重和关爱,也是我们人类所应当恪守和倡导的基本伦理,之所以这两个节日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年轻人追捧,确实是因为节日所倡导的价值内涵具有普世共识。
3在看到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受到热捧,也有专家提议,把我们农历的每年七月初七定为“中国情人节”。
虽然其文化内涵比西方“情人节”丰富许多,又有“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做支撑,但不仅响应者寥寥,更不能与西方情人节的影响所能及,人们还是把每年的2月14日作为“正宗”的情人节来度过和消费。
现在,“母亲节”又后来居上,特别是今年的“母亲节”,不仅城市大街小巷商家处处打起了“母亲节”的促销战,媒体、网络更把母亲节的氛围营造的分外浓郁,今年如此,明年后年可想而知,A风力只能说越来越猛,B____________。
4从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的专家话语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
如果说他们对无中生有的报道深表忧虑,倒不如说是对人们热衷于西方的“母亲节”更为担忧。
急切的希望国家确立我们自己的“中华母亲节”,试图用我们的“中华母亲节”来取代西洋的“母亲节”。
笔者认为,此举希望是美好的,但既没必要,成为现实恐怕也是遥遥无期。
5的确,中国的传统孝道非任何一个国家可比,尤其是对于母亲的尊崇,更可以解读为一部悲壮史。
如何看待洋节作文800字
如何看待洋节
中国人喜欢过节,哪怕是舶来的洋节,这在当下已不算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感触应该更深吧。
而在所有西方节日中国化的进程中,圣诞节可谓是风头正劲的一个节日。
对于这些洋节,我向来是不太感兴趣的,不是排外心理作崇,归根结底是心里不喜欢的。
就拿今年来说吧,当圣诞老人已经到来的时候,我们这终究还是没有盼来一场雪儿,这会不会也令他老人家多少有点失望或者是不习惯呢。
而这节日却不因为你不喜欢就立马消失掉。
平安夜的整个白天,办公室几个小姑娘热情四溢的议论声就没有停息过。
她们有的不间断地浏览着手机逛淘宝,议论着哪家的衣服搞活动了,哪家咖啡屋又推出了圣诞套餐;有的则忙不迭地打开滴滴作响的短信儿,时刻注意着身边各大商场的促销信息,那股儿津津乐道的兴奋劲儿早已忘记是在办公室里了。
商家都有过节的嗜好。
不管是大节还是小节,也不论是中国节还是外国的节,经过这些商家一宣传,便迅即热闹起来,这也许就是这些洋节在中国日渐盛行的原因吧。
记得去年圣诞节的时候,某商家就打出全场商品进价销售的...。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与西方的“洋节”亲密接触,并纷纷庆祝这些节日。
这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为何中国人会过“洋节”?下面将从文化融合、商业推动、国际交流等方面来探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
一、文化融合促使“洋节”在中国流行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历史上就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
随着中国的开放与交往,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
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成了中国人热衷过的“洋节”。
通过庆祝这些外来节日,中国人逐渐接触、了解和融入了更多西方文化元素,使得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更多的交流和融合。
二、商业推动带动中国人过“洋节”商业化是“洋节”在中国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商家积极引进和推广西方节日,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和广告宣传,激发中国消费者购买欲望。
商家们在圣诞节、情人节等期间推出各种特殊商品和服务,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这种商业推动使得过“洋节”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国际交流加深中国人过“洋节”的程度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留学、旅游和工作,与世界各地的人们接触更加频繁。
这些经历和经验的积累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节日更加熟悉和喜爱,也更愿意在国内庆祝这些节日。
同时,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来华工作和生活,与中国人一起庆祝节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过“洋节”的进程。
四、文化平等与多元主义理念的影响中国人过“洋节”还受到了文化平等与多元主义理念的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当得到尊重与发扬。
中国人过“洋节”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示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接纳。
在世界各国的文化节日中,西方节日在中国庆祝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取代,而是多了一个可以一同庆祝的节日,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从而推动文化多元主义的发展。
坚持文化自信 理性对待“洋节”
坚持文化自信理性对待“洋节”
“洋节”,顾名思义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
“洋节”主要有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
近些年“洋节”在一些商家的热捧中,成立促销热卖的噱头,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洋节”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盲目跟风。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所谓的“狂欢夜”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丹东事件”的日子,更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人们独特的文化记忆。
从某种意义上讲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我们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
传统佳节是我们“活着”的文化,闪耀着中国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而神秘的光芒,足以让中华民族为之而自豪!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心,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让我们甩掉陋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与世界各地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和万圣节等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那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从文化交流、商业推动和社交需求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文化交流1. 世界的缩小随着科技与交通的发达,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人民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节日。
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只代表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然而“洋节”则代表了外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交流的扩展使得中国人有机会了解和体验其他国家的风俗和习惯。
2. 文化多元化的追求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和众多地域文化的国家,追求文化多元化也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的共识。
过“洋节”就成为了体现多元文化观念的一种方式。
通过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中国人可以体验到独特的西方文化,增加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了文化多元化的交流与共存。
二、商业推动1. 商业化的推广“洋节”作为一个商业机遇被广泛推广和利用。
各大商场、超市、餐厅和咖啡店等商家会借机举办促销活动,通过特别的装饰和优惠措施吸引消费者。
这些商业推动使得“洋节”逐渐成为一个商业繁荣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满足市场需求除了商家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也愿意通过购买礼物和参与各种庆祝活动来庆祝“洋节”。
他们认为过“洋节”可以增添生活情趣,丰富生活内容。
商家看到了这种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引导中国人过“洋节”,也因此带动了市场的发展。
三、社交需求1. 与外国朋友的交往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国内外的人士之间有诸多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通过过“洋节”可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与外国朋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例如,过圣诞节可以与外国朋友互送礼物,过情人节可以表达浪漫与爱意。
这种亲近与理解的过程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提升交流合作的质量。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
浅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作者:————————————————————————————————日期:浅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一摘要【摘要】本文从文化研究角度对“洋节热”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
文章主要从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洋节热”现象。
“洋节热”首先是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的,后来由于受到商业化和青年心理的影响,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
最后探讨了对“洋节热”应持的态度:既要保持中国传统特色,又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风俗习惯,流传至今便成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
在众多的民俗事象中,又首推传统民俗节庆文化,民俗节庆文化是一民族通过对周边世界的认识,逐渐形成的体现了其自身对身边环境和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以心理、道德、精神、价值、思维、审美、艺术等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我国共有1700多个民俗节日,每个节日具有不同的主题与功能:有与传统农业有关的节日;有以纪念为主题的节日;有以庆典为主题的节日;等等。
无论对于什么类型的节日来讲,我国民俗节日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但是,许多地方对节日开发力度不够,没有深度。
如何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在不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很好地为经济服务,是我们应该深刻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传统节日的开发上主要需处理“传统节日与洋节日的关系”和“传统节日与经济的关系”两大关系问题。
曾见过这样一则报道:某年传统的节日“七夕”节即中国的情人节和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相比在市场上受到了冷落。
以往西方情人节受青睐的花店、西餐厅这一天冷冷清清,甚至有的营业额还不如平时。
洋节的看法
洋节的看法
洋节是指一些西方文化节日,例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
这些节日源于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也逐渐传入了其他国家,包括中国。
对于洋节,个人持有中立的态度。
一方面,洋节对于文化交流和了解不同文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例如,万圣节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传统,后来被基督教化并传入美国,现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活动,让人们了解并欣赏这个节日的传统和文化背景。
但是另一方面,洋节也受到了商业化和文化冲击的影响。
一些商家为了营销和盈利的目的,过度宣传和推广这些节日,让人们觉得这些传统已经变得功利和肤浅。
同时,洋节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例如情人节曾被指责对于中国的传统“七夕节”造成了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洋节,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看待。
在了解和欣赏其文化背景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于本土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坚持。
中国人不过洋节辩论正方二才辫
中国人不过洋节的辩论正方二才辫有以下观点:
尊重传统文化:过洋节可能会淡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
维护国家形象:过洋节可能会被视为对国家文化的背叛,不利于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符合社会道德:过洋节可能会引起社会道德的混乱,而中国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和谐、亲情友情的凝聚,更符合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促进国内文化交流:不过洋节可以更多地关注和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促进国内文化交流和认知。
不过洋节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和民族尊严,符合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内文化交流和发展。
拒绝过洋节感悟
拒绝过洋节的感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洋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无论是商业场所还是社交媒体,各种洋节的氛围都越来越浓厚。
然而,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拒绝过洋节。
下面
是我的一些感悟。
拒绝过洋节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
化是我们的根和魂。
如果我们盲目地追求洋节,就很容易忽略或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
长久以往,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就会受到冲击。
因此,拒绝过洋节,就是坚守我
们的文化阵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拒绝过洋节也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各种洋节成为了一种营
销手段。
许多人为了追求新鲜和刺激,常常花费大量金钱来庆祝这些节日。
这样的消
费不仅浪费了金钱,还可能给家庭带来负担。
因此,拒绝过洋节也是一种理性的消费
观念,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拒绝过洋节也是对个人价值观的坚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念,这些观念
是我们生活的准则和方向。
如果我们盲目地跟随洋节,就很容易忽略或违背自己的价
值观。
长久以往,我们的价值观就会变得模糊或扭曲。
因此,拒绝过洋节也是对我们
个人价值观的坚守和保护。
拒绝过洋节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理性的消费观念以及对个人价值观的坚守。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坚守我们的文化阵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
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信仰、有文化、
有理性的人。
坚持文化自信理性对待“洋节”
坚持文化自信理性对待“洋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传统“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的年轻人中受到热衷追捧。
文化的多元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乐趣。
然而,如何在热爱和崇尚自己文化的同时,理性对待“洋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就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并理性对待“洋节”进行探讨。
首先,要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心理。
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持文化自信是重要的。
我们应该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并且以此为基础来面对传统节日和外来文化。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义蕴。
正是这些传统节日让我们与祖先进行了对话,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追求“洋节”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要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其次,要理性对待“洋节”。
传统节日和“洋节”并不是互斥的关系,我们可以在传统节日和“洋节”之间找到平衡点。
我们可以通过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使传统节日更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例如,在圣诞节这一西方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制作中国特色的圣诞装饰品,用中国传统的红色代替西方的绿色,让圣诞节更具中国特色。
这样做不仅保留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增加了节日的乐趣和兴奋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洋节”的庆祝方式来加深了解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丰富自己的视野和见识。
最后,应注意文化保护和创新。
在推崇本国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文化创新和保护。
对于“洋节”的改编和创新,我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文化特色,不能盲目模仿西方文化,而是要在创新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
只有在保护好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化。
总之,坚持文化自信和理性对待“洋节”是我们面对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在追求自己文化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实现自己的自信和独立性。
【演讲稿】如何看待“洋节日” 小学演讲稿300字
【演讲稿】如何看待“洋节日” 小学演讲稿300字尊敬的校长、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看待‘洋节日’”。
“洋节日”是指外国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的传播和庆祝。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被引入中国,这些“洋节日”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于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文化背景,我们是否应该一味地追随,还是应该保持我们自己的独特性呢?
我们应该尊重外国文化的传播和庆祝。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世界上并不只有中国有传统节日。
外国的节日是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我们可以通过庆祝这些“洋节日”来加深对外国文化和习俗的了解。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传统活动,如互送礼物、圣诞晚会等,以增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传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外国元素,但不能仅仅追随外国文化而忽略了自己的根基。
对于“洋节日”,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既让自己了解外国文化,又坚守自己的传统习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谢谢大家!。
洋节日的问题及案例
洋节日的问题及案例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洋节日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
从圣诞节到情人节,从万圣节到复活节,这些洋节日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这些洋节日在中国大陆不断流行,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
本文将探讨洋节日在中国引发的问题,并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这些问题。
首先,洋节日在中国引发了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冲突。
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例如,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情人之间表达爱意往往更加含蓄和私密。
然而,在西方情人节这一天,许多年轻人会公开表达爱意,并赠送礼物和鲜花给对方。
这种公开表达爱意与传统文化观念相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年轻人之间的矛盾。
其次,在商业化过程中,一些商家利用洋节日来推销产品,并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
这种商业化的趋势使得洋节日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圣诞节原本是基督教的宗教节日,但在中国,它已经成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机会。
商家推出各种促销活动,消费者则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疯狂购物。
这种商业化趋势不仅使洋节日失去了其本质意义,还加剧了消费主义的浪潮。
另外,洋节日在中国也引发了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在万圣节这一天,在一些大城市的夜店和酒吧中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例如不良行为、混乱和违法行为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也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洋节日都引发问题。
有些洋节日在中国得到了积极发展,并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
例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经成为中国人年度购物盛事之一,并且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支持。
面对洋节日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通过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洋节日的存在。
其次,领导应该加强对洋节日的管理和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洋节日的庆祝活动。
同时,商家也应该提高自律意识,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来推销洋节日产品。
【演讲稿】如何看待“洋节日” 小学演讲稿300字
【演讲稿】如何看待“洋节日” 小学演讲稿300字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看待‘洋节日’”。
随着中国开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洋节日”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等。
有些人认为这些“洋节日”是外来文化的入侵,应该抵制和消除;而有些人则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应该放开心怀接纳。
那么,我个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所有的“洋节日”。
在面对这些节日时,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看其是否对我们的社会有益。
圣诞节。
圣诞节源于基督教,它所弘扬的爱、和平、友善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践行的。
而且,在圣诞节这一天,人们互相赠送礼物,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谊。
再比如情人节,它弘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也是促进感情交流的好时机。
这些节日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外国文化的传播,也是一种美好的信仰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我们应该注重节日的本质,而不是单纯追求其表面的形式。
无论是什么节日,在过去还是现在,其本质都是为了弘扬一种正能量,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应该强调的是,节日并不只是洋节日,我们在中国也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不应该轻视和忽略自己的文化,但也不能太过保守,阻碍我们与世界的交流和融合。
我们要加强对节日的正确理解和引导。
当我们庆祝节日的时候,要理性消费、注重环保,不浪费资源,保护环境。
我们要让节日成为一个热闹而美好的时刻,同时也要不忘初心,将节日的美好情感和祝福延续到平日的生活中。
我们不应盲目抵制一切“洋节日”,也不应盲目接受一切“洋节日”。
我们要学会理性地分辨,接纳那些对我们有益的文化。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洋节日”,吸取其中的有益元素,同时又要保持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尊重。
谢谢大家!。
国人过洋节引言 -回复
国人过洋节引言-回复国人过洋节引言: 海外的节日庆祝活动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都喜欢参与其中。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现象,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人过洋节?海外节日的传入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如何更好地举办和参与洋节庆祝活动?第一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人过洋节?首先,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日益增长。
洋节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给中国人带来了新奇和刺激,成为他们表达个人品味、彰显时尚态度的途径之一。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加深了人们对洋节的关注。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了解和参与海外节日的庆祝活动。
这种信息的传递使得参与洋节庆祝活动变得更加便利和普及,激发了国人过洋节的热情。
第二步:海外节日的传入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首先,海外节日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体验。
通过参与海外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国人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增长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补充和借鉴,丰富了中国整体文化。
其次,海外节日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商家利用这一机会推出与节日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满足了人们追求特殊体验的需求,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餐饮业、服装业和旅游业在洋节期间会迎来高峰,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
第三步:如何更好地举办和参与洋节庆祝活动?首先,主办方应该重视文化的本质和传统的保持。
在举办洋节庆祝活动时,主办方应该注意将外来节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保持一定的本土特色。
例如,在外国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中可以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其次,人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
参与洋节庆祝活动是一种消费行为,但应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
要警惕盲目追求时尚和消费的偏差,以免过度消费导致经济压力和浪费。
最后,人们应该注重庆祝活动的传统和文化内涵。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时下流行过“洋节”——如何瞧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瞧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就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就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就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与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与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就是那么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她们也过得热闹非凡。
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不?谁说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就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二、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就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与态度,去批判的吸收。
“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
”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什么是“洋节”?“洋节”一词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意指外来的、西方的节日。
中国在过去与国际社会接触时,曾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文化冲击,因此把一些西方的传统节日也加入了中国的文化体系。
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
为什么需要拒绝过“洋节”?国人在过去对于西方的节日接受度较高,但现在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对于“洋节”的过度接受已经透露出了中华文化的自卑。
而“拒绝过‘洋节’”,正是一种对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
首先,拒绝过“洋节”可以激发中国人的爱国情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汉字文化、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文化艺术,都承载着大量的民族情感和理念。
当我们通过过度接受“洋节”来活跃生活,就意味着我们开始忽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祖国的不敬,同时也造成对于中国文化的不尊重,使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减弱。
其次,拒绝过“洋节”有助于增强本土文化的影响。
如果我们过度接受洋节,就会导致中国的文化自主权逐渐丧失,而西方文化会在我国的土地上盛行。
这将不仅削弱本土文化的影响力,而且对于国际社会形象也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拒绝过“洋节”的做法可以保护我们的文化,起到守护“精神家园”的作用,同时自然也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拒绝接受“洋节”的几点建议多参加本地的传统节日——随着现代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我们本土的传统节日。
因此,如果我们要强化文化自信,需要及时重新发现本地的传统节日并积极地参加这些节日活动。
比如重阳节、农历春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富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从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和学习,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岛国的伟大历史,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邃内涵。
比如经典著作《庄子》、《史记》、《论语》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我们也可以收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纪录片,充分了解本土文化的精髓。
尝试传统美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传统的美食,就可以逐渐从餐桌上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思考
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思考过洋节已经走进越来越多国人的生活,或为谈资,或付诸行动。
过洋节背后的行为动因究竟是什么?该如何理性看待洋节?中国传统节日发展到现在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洋节的盛行,给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提供了怎样的思考?如今,中国人物质生活已十分富足,每个家庭都更加关注感情的倾诉和回应,更加关注彼此交流所带来的幸福感,而西方的一些节日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
“我们是很普通、很传统的中国家庭,我们热爱中国的文化,过这样的节日并不是崇洋 ... 。
理性和客观来讲,我们只是想在欢快美好的气氛中表达欢快美好的情感、向往和追求罢了。
”向大妈说。
中国人在越来越热衷洋节的同时,每逢中国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从春节大团圆、元宵闹花灯,到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明月,无一不是张灯结彩、合家欢聚、举国欢庆。
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我们并没有因为过洋节就忽视和遗忘自己民族传统的节日,洋节之盛,并不代表传统节日就式微。
知名学者张颐武分析指出,中国年轻人过圣诞节并没有太多宗教和文化的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没有太大的冲击,两者并不矛盾。
“春节还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
事实上,强调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过不过洋节,并不是不可共存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怎样更受欢迎古人根据四季物候的变换,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又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定为“节日”。
有民俗专家指出,这些植根于农业社会的节日,多具有农耕时期的色彩,比如注重饮食、注重家庭内部活动、注重回归自然等,而其无一例外地都贯穿有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平安吉祥、爱国崇德等精神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
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
春节、元宵节舞龙舞狮、逛庙会,都很有趣。
但现在我们去逛庙会,就是买一些小商品,没有什么好玩的活动,也没什么新鲜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下流行过“洋节”——如何瞧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瞧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就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就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就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与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与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就是那么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她们也过得热闹非凡。
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不?谁说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就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二、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就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与态度,去批判的吸收。
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她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就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尽管宗教大都就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
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
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三、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就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就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就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与谐美满,该就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就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就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就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就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与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这些都就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与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与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与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与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就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与悠久民族文化着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大学生过“洋节”,到底为哪般?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传统节日最大卖点似乎就是以吃为主,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还就是吃,生猛海鲜,海味山珍。
过去生活水平不高,大家都盼着过节能吃好的,穿好的。
可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虽然对学校餐厅的饭菜抱怨不少,但就是菜式还就是五花八门,样样俱全的。
因此,有天天过年的感觉。
可就是生活当中,工作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大,交际压力增大,大家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就想找个机会大家聚一聚,玩一玩,乐一乐。
“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因此越来越被人们青睐。
其二,年轻人有激情,有活力,渴望新鲜的东西,渴望刺激的东西,“洋节”在学校里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光棍节,大家凑到一块,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还有的男光棍请女光棍吃饭,唱KTV,或者到避风塘,去聊上一晚上,参加派对舞会,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让人觉得新鲜中带有刺激。
万圣节,大家给自己戴上可爱的面具,做自己平时也许不敢做的事,说自己平时也许不敢说的话,吃可口的南瓜饼。
其三,有些洋节,过起来很有人情味。
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给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送上最温馨的祝福,最真挚的感情。
给母亲买一条围巾,买一束可人的康乃馨;给父亲买一个精美的打火机,给家里买一块精致的桌布……礼轻情义重。
也许,大学生过洋节并不就是坏事,但关键就是大家不要只顾着过洋节,而忘了我们传统的节日,我们应该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文化氛围。
=================================================如何瞧待“过洋节”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
“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这就是什么原因?过洋节究竟好不好?在媒体上众说纷纭.各抒已见,笔者在此略作分析,综述如下: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文化渗入其中,各国互相交融。
这就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贺一番,这也就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与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就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就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比如情人节送玫瑰、圣涎节过平安夜.容易受年轻人喜爱接受。
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义,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其实,中国人体验一下外国人的节日,领略一下异国文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就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泼水节也很感兴趣。
因此,大可不必说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日温馨过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还就是要提醒国人,凡事有个度,过分渲染、过分炒作,真正搞成洋节的天下,那就变味了,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就是世界的,这就是永恒的真理。
圣诞节将要来临之际,国内10位博士生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慎对圣诞节。
她们认为”圣诞狂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近日,这个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瞧法》的倡议书,出现在各大网站的醒目位置,文章第一句话就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与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
”自称“民间学者”的起草者、哲学博士王达山在文章中认为,国内每逢圣诞节,商场、饭店、宾馆摆放“圣诞树”,员工们戴“小红帽”,学校里“圣诞舞会”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等,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与主体性沉沦。
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文章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与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与合理规范在商场、媒体、学校等部门与行业日渐流行的“圣诞狂潮”。
“孔子”被指为“圣诞老人”作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武汉大学哲学院2005届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陈乔见说,自己在网络上瞧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就是圣诞老人!”这件事对她影响挺大,联想到现在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过圣诞节,更有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搞各种各样的圣诞活动,更促使她思考。
“我们也知道我们力量有限,没有期望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她说,“只就是督促国人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做得合不合适。
”学者网友瞧法不一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认为,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就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
过洋节往往就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
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文化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