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学说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

2.阴阳对立制约 (1 )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 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 互斗争、相互制约。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 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 发生发展和变化。 (2 )举例: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有 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 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 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 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1、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 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 (2 )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即阴阳之中复有 阴阳):即属阴或阳的事物还可以再分阴阳, 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 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4、阴阳的规定性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 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故有“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之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本 体阴阳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 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 将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 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②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如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 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 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 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 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即 《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传统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医学体系,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传统中医独特的财富。
本文将介绍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阴性的特点是寒凉、静止、内收,阳性的特点是热燥、活动、外放。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把调整阴阳平衡作为重要手段。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自然和人体活动的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相克和相生关系,相克表明一种元素能够制约另一种元素的活动,相生则表示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
通过运用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体内五行的失衡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脏腑理论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的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中心,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部位。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一种类似于血管和神经的通道,主要用于传递气血和营养物质。
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病人体内气血的流动情况,并确定治疗的重点。
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但传统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慢性病治疗中,传统中医更注重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对于理解和分析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阴阳:阴阳是自然界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中医理论中,阴
阳被用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和变化的规律。
阴性代表寒凉、静止、内敛的特点,而阳性则代表热燥、活动、外放的特点。
2.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生长、相互转化。
阴阳必须同时存在,
并且平衡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原则。
当身体的阴阳平衡受到干扰时,
会出现各种不适或疾病。
中医的治疗目标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4.阴阳相生:阴阳相生是指阴阳之间存在产生和滋养的关系。
在人体内部,阴阳互相补充、
调节和控制,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5.阴阳相背:阴阳相背是指阴阳相对而存在,互为对立。
例如,夜晚为阴,白天为阳;冬
季为阴,夏季为阳。
阴阳相背的变化和对立推动着事物的运行和发展。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通过观察和分析阴阳属性的变化,中医师可以判断病情及其进展,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恢复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医学阴阳学说名词解释

中医学阴阳学说名词解释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一种哲学思想
和观念,用来描述和分析人体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两个互相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基本要素
组成,即阴和阳。
阴阳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首先,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相对,互为对立面,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中医理
论中,阴阳被认为是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
原则。
其次,阴阳是描述事物属性和特征的词语。
在中医理论中,阴
阳被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功能、形态等方面的特征。
阴性的特征
包括凉、静、收敛、内蕴等,而阳性的特征则包括热、动、发散、
外露等。
此外,阴阳还可以解释为相对动态的过程。
在中医理论中,阴
阳是一种相对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
事物的阴阳状态可以随着
时间、环境、个体的变化而变化。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人体健康与
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阴阳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医生根据患者的
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判断其阴阳盛衰的状态,进而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中医希望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总之,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一种描述和分析事物的哲学观念,
它包含对立统一、属性特征和相对动态等多个层面的解释。
在中医
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6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交感
阴阳 对立
阴阳 互根
阴阳 消长
阴阳 转化
阴阳 自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阴阳交感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阴阳的最初涵义: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引申为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说文解字》: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第二节 阴阳学说
5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思想逐渐形成
《国语·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传·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阴阳学说
18
(二)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 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
现象固有的属性。
对待相反—阴阳的基本属性。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寒与热。
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抑制
如,水能灭火,动静相制等。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人体发生疾病:阴阳失调 ➢“制约太过”阴↑→阳↓ 阴胜则阳病
中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
基础。
它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本质,提出合理的中医治疗
方案。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指万物本性的两个对立面,即阴与阳。
阴性代表了衰减、
消耗、内向、负面等概念;阳性则代表了旺盛、增长、外向、正面等
概念。
在中医阴阳学说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阴阳的平
衡是生命体的本质。
二、阴阳的表现
1.各种自然现象都有阴阳之分,如日夜、冬夏、阴晴等。
2.人体内部也有阴阳之分,如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
3.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具有阴阳特征,如生长发育、素
体品质、情志变化、病理诊断与治疗等。
三、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在人体内部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
产生疾病。
例如人体过度疲劳,阴阳失调,会出现食欲减退、头痛、
乏力等症状。
四、阴阳的治疗
中医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治愈疾
病的方法,也从调节阴阳入手。
例如,阴虚火旺的病人,需要用中药
治疗,以滋阴和清热,恢复阴阳平衡。
总之,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深入研究了解阴阳
学说的内容对于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来说非常必要。
在诊断和治疗中,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阴阳平衡,以此来实现治疗的效果。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至(起)者为阳,去 (伏)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 为阴。
2、证候分阴阳
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 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 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 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制阴 太过,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 少、尿赤等。
阴偏胜是阴超过正常水平引起的病 理变化。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 和“阴胜则阳病”。
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 气。”王冰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 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 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 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 如是也。”
解释人体 生理:气血关系;兴奋与抑制关系。 病理: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背腹分阴阳:背属阳,腹属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胸腔)属 阳,肝、脾、肾位于下(腹腔)属阴。
(二)说明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病理变化
▪ 1、说明疾病发生 ▪ 2、病因分阴阳 ▪ 3、概括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发生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 可以转化为阳证。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_第一章_阴阳_讲义

中医基础讲义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观点,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说文解字》:“阴,暗也;阳,明也。
”阴阳最初的概念非常朴素,指“日光向背”而言。
即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阳的一而属阴。
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两者对立而又统一,相反相成。
如:动与静,白天与黑夜,上与下,水与火,寒与热,强与弱,大与小,等等。
于是以阴和阳分别加以概括,逐渐上升为理论,形成阴阳学说。
(二)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1、归类原则:水、火为阴阳之征兆。
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的物质,故为阴阳之征兆。
火…性温热而炎上…属阳水…性寒冷而趋下…属阴根据水火的属性特点,区分万事万物的阴阴属性。
阳阴阳阴明亮的晦暗的兴奋的抑制的功能的物质的积极的消极的上升的下降的活动的静止的温热的寒冷的亢进的衰退的2、归类特点:(1)阴阳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属性相反。
既:区分阴阳的一组事物和现象是相互关联而属性相反。
如水与火,上与下,明以暗,左与右等。
(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中,阴阳属性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决定的,不可随意颠倒。
如:水与火而言,水属阴,火属阳,绝对不能颠倒(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而言的,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而确定。
具体表现在:①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②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一是阴阳属性可互相转化,如昼为阳,夜为阴。
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阳阳的无限可分性。
三是阴阳属性因比较标准变化而变化。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
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是一种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理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阴和阳。
阴阳两种属性在事物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阴阳对立:阴和阳在人体或自然界中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与阳相互制约、排斥、作用,维持着人体或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2. 阴阳互藏:阴与阳相互包含,互为依存。
任何一方的存在都离不开另一方的存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 阴阳消长:阴与阳在人体或自然界中的比例和程度上是不断变化的。
比如人体的体温、气机、精气神等方面,都存在着阴阳消长的现象。
4. 阴阳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5. 阴阳平衡:人体或自然界中的阴阳两种属性必须保持平衡,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人体的生理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运用阴阳学说可以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的表现和症状,推断内在的阴阳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比如,对于阴盛阳虚的病人,可以采取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对于阳盛阴虚的病人,可以采取滋阴清热的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还通过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等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代表爭忧厘性]!陆着貝体争切说明』 水火为阴阳之征卷口不指貝怀事切.(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 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 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 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阳的一体观2. 阴阳对立制约3. 阴阳互根互用4. 阴阳交感互藏{5. 阴阳消长6. 阴阳转化7. 阴阳的自和平衡 1. 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 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 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 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 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 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 交感互藏交感一一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一一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 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 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 保持着动态平衡
2 内容:
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 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 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③药之作用 升 浮——属阳;如桑叶 升麻 浮萍 降 沉——属阴;如石决明 牡蛎 磁石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阴阳 其有哪些特性 2 阴阳的相对性包括哪些内容 3 试述阴阳之间的关系 4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 5 试述阴阳学说在阐释病理方面的应用 6 试述阴阳学说在指导治疗方面的应用
2 确定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2依据阴阳理论确定的治法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1可分性:即属阴或阳的事 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 如昼夜分阴阳; 太极图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 白昼——属阳 夜晚——属阴
平旦 日中 日西 合夜 鸡鸣 平旦
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上半夜—阴中之阴 下半夜—阴中之阳
3 阴阳的相对性
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
不是绝对的 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正 邪的含义: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什么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什么阴阳理论,在中国的古代盛行已久,代医学家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
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阴阳学说,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
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 度
阳
限 度
阴
4、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 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 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内在依据:事物或现象阴阳对立双方之 所以能够相互转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阴阳 对立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本身已经 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方面转化的因素。也就 是阴阳互寓互藏。
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阴阳互藏→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阴阳对立→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 长 阴阳平衡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
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
(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 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 方面。
(1)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8种) ①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 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阳长阴 消或阴长阳消,
限
阳 阴
限
阴 阳
度
度
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 化,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限
阴 阳 阴
限
阳
度
度
②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 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 增长,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
3、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 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 排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 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 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不能受到对方的制 阴↑,阴偏胜 阳↑,阳偏胜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
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
以及某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 识并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及其基 本规律。所以,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中的矛盾概 念有着类同之处,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 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则寒→虚寒证(形寒肢冷、浮肿等)→ 补阳(阴病治阳)
病,指相对偏胜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以阴阳的互根互用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补阴兼补阳 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补阳兼补阴 阴阳亡失: 亡阴:阴气亡失→阳气随亡→亡阳→阴阳离决 亡阳:阳气亡失→阴气随亡→亡阴→阴阳离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 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 阳不长”, 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亡阴、亡阳)而死亡。 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 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 病理变化。
2、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 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 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 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1、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藏,是指相 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 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 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 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 不同的成分,属阳的 事物含有阴性成分, 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 阳的成分。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 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 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 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 等。
2、普遍性
属性 空间 时间 季节 温度 阳 上、 昼 外 春夏 温热 湿度 干燥 重量 轻 亮度 明亮 运动 状态
上升、 动、 兴奋、 亢进
阴
下、 夜 内
秋冬 寒凉
湿润
重
晦暗
下降、 静、 抑制、 衰退
3、相对性
(1)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 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 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 有阳,阳中有阴。 (2)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 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 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寒,凉→阴 温,热→阳。
五味:酸、苦、甘、辛、咸 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酸味能 收敛,苦味能降能清,咸味能软坚和泻下。故 将辛、甘两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阳 沉,降→阴
2.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指导养生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 冬养阴; “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2. 确定治疗原则
以阴阳的对立制约来阐释的病机的治法 阴阳偏胜 实证 实则泻之 阳胜则热→实热证(发热面红、高烧、烦 躁等)→热者寒之→清热(阳病治阳)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 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 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 立的阴阳两部分。 1. 脏腑形体分阴阳:内外分阴阳(内脏与体 表),上下分阴阳,功能特点分阴阳。 2. 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 3. 功能属性:气为阳,血为阴;在气中,则卫 气为阳,营气为阴。
4、规定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 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 的、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学当中规定: 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功能和物质属阳 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功能和物质属阴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互根互用 2、阴阳消长平衡
3、阴 条件方能发生。可以看出,在这些转化过 程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的条 件,事物不发展到“重”或“极”的程度, 即不会出现转化。
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
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 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 形式。 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 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 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 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 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 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 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限
阳 阴
限
阴 阳
度
度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 的消长变化,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限
阴 阳 阴
限
阳
度
度
(2)阴阳的协调平衡: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 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 衡。 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 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 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 有序、协调。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1. 体现在机体的防御功能方面:阳气在外, 阴精在内 2. 体现在脏腑功能活动方面:五脏主藏精气 为阴,六腑能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而 每一脏腑中又各有阴阳,凡属功能活动则属 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脏器和精气则属 阴。 3. 阴阳相对平衡的生理意义:中医学对于生 理上的阴阳关系,主要强调其相互协调和平 衡。如就人体的机能状态而言,则机能兴奋 为阳,机能抑制为阴;功能亢进为阳,功能 减退为阴。
阴
——阴寒 ——阳热
阳
限
限
阳 阴
度
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限
阳
限
阴
度
阴
度
阳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 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阴偏胜,→阳↓,阴胜则阳病; 阳↑,阳偏胜,→阴↓,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实寒证(怕冷而喜热 、腹痛、腹 泻等)→寒者热之→驱寒(阴病治阴)
病,指绝对偏胜
进一步:
阳胜则阴病→实热兼阴虚证(面红目赤、 口渴少津、大便干燥等)→清热兼滋阴;
阴胜则阳病→实寒兼阳虚证(畏寒、肢冷、蜷 缩、脉细微等)→祛寒兼温阳。
阴阳偏衰
虚证
虚则补之
阴虚则热→虚热证(低烧,五心烦热,颧红 盗汗等)→滋阴(阳病治阴)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 1)阳胜则热 阳胜则阴病 2)阴胜则寒 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 阳损及阴 2)阴虚则热 阴损及阳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色泽分阴阳: 光滑润泽者为阳,面色沉浊晦暗者为阴; 青、白、黑色,其证多属阴寒; 黄色、赤色,则其证多属阳热。 气息分阴阳: 气粗声高属阳,气弱声低则属阴 动静喜恶分阴阳 脉象分阴阳 : 浮、大、滑、数等脉象归属为阳脉; 沉、涩、细、迟等脉象归属为阴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