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
气瓶事故案例,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安全
气瓶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安全,了解常见的气瓶事故类型及常见原因,至少掌握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申家滩双线特大桥材料加工厂施工工地,中铁二十三局襄渝铁路二线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经济损失3万元。
事发时,该批气瓶被运送到事故地点,在装卸工人将气瓶从汽车上卸下时,一气瓶发生爆炸,造成装卸工2人死亡,受伤1人。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充装:经查该气瓶为二氧化碳气和氧气混装,引起化学爆炸。
2、违规装卸:装卸工野蛮装卸,导致气瓶受到强烈冲击,引起爆炸。
案例二:潼南县某气体经销部搬运工在气瓶存放间用减压表测量氧气瓶内压力时,气瓶发生爆炸。
下图该气瓶爆炸后的碎片。
事故造成4 人当场死亡,2 人重伤,其中1 名重伤人员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损坏的减压器进气口被烧及碳黒痕迹事故原因分析:对事故气瓶检查,爆炸的气瓶碎片内表面未发现油脂、碳黑等痕迹。
对同批气瓶内气体分析,未发现可燃气体成分,排除气体混装可能性。
但在气瓶阀和减压器接口处有烧损及碳黑存在。
认定事故原因是由于减压器混用,可能使其内部存有油脂。
在测压时,高压氧气接触油脂造成燃烧及爆炸。
案例三:2016年11月2日上午,沈阳新民市某公司院里进行氧气瓶卸车作业时,气瓶爆炸。
现场卸车作业2人死亡,远处1人因气瓶爆炸受伤,运瓶汽车风挡玻璃及现场建筑物和厂房玻璃严重破碎。
爆炸气瓶呈碎片飞出,卸车地点留有少量残片。
一只气瓶被崩起后,砸在厂区一屋顶,后坠落屋内。
现场运瓶车上仍有四只待卸气瓶,地面有四只刚卸车的气瓶。
现场所有气瓶颜色和钢印标识均为氧气。
事故原因分析:由于事故现场人员均已死亡,无法对事故经过进行了解。
但从事故现场现象可以认定,事故过程中仅有卸车操作。
从气瓶残片形状,可以认定不属于化学性爆炸。
因此,推断此次事故为野蛮装卸,气瓶在剧烈碰撞中致使气瓶薄弱处或缺陷处破坏,造成气瓶的撕裂。
(微信订阅:每日安全生产)案例四:哈尔滨某公司焊工从仓库领取乙炔气瓶和氧气瓶并运至车间进行焊接作业,仅焊了一个压缩空气管道接头,约2分钟完成,然后将气瓶放于车间内。
安全经验分享(氧气乙炔瓶爆炸)
——氧气、乙炔爆炸事故
(2019年8月26日)
1
目录
1听 到 2想 到 3做 到
2
—— 听 到
一、事故经过
2018年6月8日,印度一工人搬运氧气瓶时失手引发巨大爆炸。期间一 名白衣工人在搬运时不慎将氧气瓶摔落在地,氧气瓶接触地后当场爆炸 ,几名工人瞬间被炸飞,事故致白衣工人当场身亡(被炸至200米外,身 体被炸碎成多块),另有3人受重伤送医抢救。
—— 想 到
四、现场氧气、乙炔瓶管理为什么缺失? 5、现场施工人员流失、变更大,熟练工种严重缺失,新员工技能培 训和安全培训不到位; 6、承包商施工现场五大员缺失,虽在施工前现场五大员要求必须备 案和在现场施工,但在实际施工现场五大员缺失,不能满足管理需求; 7、施工现场监督、监理安全意识缺失,专业技能不足,履职不到位 等情况,对于相关隐患重视程度不足,也是导致现场氧气、乙炔管理混 乱的原因。
—— 想 到
—— 想 到
四、现场氧气、乙炔瓶管理为什么缺失? 1、现场氧气、乙炔虽使用频繁,但操作难度不大、易学,导致现场 操作工大部分没有收到专业培训和取证,专业技能达不到要求,安全意 识和操作水平缺失,属于违章操作; 2、承包商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没有专职的氧气工,都是由其他工 种相关工种替代,例如由焊工或者管工进行氧气工的日常作业,虽能进 行日常作业,但与专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还是有差距; 3、施工现场承包商费用不到位,安全投入跟不上,部分氧气、乙炔 安全附件缺失后未及时配备; 4、现场施工设备缺失,无专用的相关工具转运或者吊装氧气、乙炔 瓶,就利用其它设备操作,存在严重违章;
目录
1听 到 2想 到 3做 到
11
—— 做 到
通过事故案例教训,在今后的作业现场中做到: 一、开展安全警示教育: 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观看安全警示教育视频,通过事故案例给人一种感
氧气乙炔库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氧气乙炔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1.事故风险分析1.1.事故类型1.1.1.火灾事故。
氧气乙炔库是公司重点防火部位。
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事故:违反操作规程、违章安装使用电气设备、违章使用明火作业、检修(施工)现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第三方人为破坏等。
雷击及设备问题等因素引发的火灾事故。
火灾事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
1.1.2.爆炸事故。
氧气乙炔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扑灭,处置措施不当导致瓶内燃烧或气瓶在高温下暴晒、暴露在火焰中发生爆炸事故。
1.1.3.中毒窒息事故。
纯乙炔属微毒类,具有弱麻醉和阻止细胞氧化的作用。
高浓度时排挤空气中的氧,引起单纯性窒息作用。
乙炔中常混有磷化氢、硫化氢等气体,故常伴有此类毒物的毒作用。
人接触100mg/m3能耐受30~60min,有轻度头痛、头昏。
20%引起明显缺氧,30%时共济失调,35%下5min引起意识丧失。
吸入高浓度时先兴奋、多语、哭笑不安,继而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嗜睡。
严重者昏迷。
1.2.危险源1.3.氧气乙炔库内、气割切割使用现场等部位,防火距离不足、周围私自动火、吸烟、泄漏遇到火源等违章操作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1.4.事故危害程度及范围1.5.乙炔具有爆炸危险性、燃烧危险性、毒害危险性等。
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情况不受季节的影响。
乙炔罐火灾爆炸事故,导致人员烧伤、中毒窒息,严重时危及员工生命安全,并导致环境污染。
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后可能对周边的设备、设施造成不可修复的危险程度,对厂房也有可能造成结构性损坏,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还可能造成大面积人员的伤亡,社会影响较大。
1.6.危险性分析1.6.1.乙炔的特性1.6.1.1.物理性质。
乙炔为无色无味的易燃、有毒气体。
而电石制的乙炔因混有硫化氢H2S、磷化氢PH3、砷化氢,而带有特殊的臭味。
闪点(开杯)-17.78℃,自燃点305℃。
在空气中爆炸极限2.3%-72.3%(vol)。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氧气乙炔爆炸事故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事故,该事故一般发生在氧炔焊接、切割等作业过程中。
下面将对氧气乙炔爆炸事故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故概述氧气乙炔爆炸事故指的是在焊接、切割等工艺中,由于乙炔与氧气的混合物组成过量,造成气体混合物充满了可燃性气体,遇到火焰、火花等外部点火源引发爆炸。
二、事故原因1.操作不当:焊工在使用氧气和乙炔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例如没有正确调节氧气和乙炔的流量和压力,或者没有正确调节火焰的大小和形状。
2.管路泄漏:氧气和乙炔管路泄漏是氧气乙炔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管路老化、不当安装和使用、维修不及时等都可能导致管路泄漏,使气体混合物积聚到危险浓度。
3.点火源: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火花、明火、高温设备等点火源,一旦气体混合物遇到点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三、事故分析1.能量积聚:氧气和乙炔是强氧化剂和燃料,当两种气体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和火焰。
如果气体混合物无法及时排出或者有堵塞的情况下,积聚的能量超过了安全限度,就会引发爆炸。
2.火焰传播:火焰传播是氧气乙炔爆炸事故中的关键环节,一旦火焰传播到燃烧区域,就会导致气体混合物燃烧,产生大量热量和压力,从而引发爆炸。
3.爆炸后果:氧气乙炔爆炸的后果严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同时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大范围的爆炸事故。
四、事故防范措施1.加强操作培训和教育:对从事氧气乙炔操作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人为操作错误引发事故的可能性。
2.检修管路和设备:定期对氧气和乙炔管路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管路的完好无损,避免泄漏和积聚。
3.采取防火措施:在使用氧气和乙炔进行焊接、切割等操作时,应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例如禁止吸烟、禁止火种等。
4.使用防爆设备:在作业现场使用防爆设备,例如防爆灯、防爆电器等,减少外部点火源对气体混合物的引发可能性。
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操作流程和设备使用的监管和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乙炔气爆炸事故案例
浙江舟山地区水产供销公司乙炔气爆炸事故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82年7月16日9时15分,浙江省舟山地区水产供销公司船舶修造厂乙炔气发生爆炸,死亡5人,轻伤 5人,直接经济损失 2.77万元。
该厂120号船于7月9日9时50分从沈家门开到宁波港装电石和钢材,船内原有4吨锌块作压船用。
10日7时30分左右,在宁波中转站2号码头装上从杭州电化厂运来的2级电石10吨(共50桶,每桶200千克),在电石桶上又装二箱计200副电焊手套,舱面装载了15吨钢板和11号元钢,于7月11日6时30分开往沈家门,12日15时,在修造厂码头卸下元钢、钢板。
7月14日9时50分,又从沈家门开往宁波港,仍泊于中转站二号码头附近江面。
16日9时许,因装运蒙麻包和钢板,原靠在2号码头的渔政703轮让开,120号船靠上码头,9时50分左右,当第一捆蒙麻包推入舱内时发生了爆炸。
二、事故原因分析该船舱内贮存的电石在6天里产生了大量乙炔气体,达到了爆炸浓度极限,当蒙麻包被推入舱内,产生击发能源,引起乙炔气体爆炸。
山东潍坊青州电石厂氧气瓶爆炸事故(1)事故经过和危害1995年11月3日,山东潍坊青州电石厂,因氧气中混入可燃气,在对气瓶充氧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2人死亡,5人轻伤,炸毁厂房10间、气柜1个、压缩机1台,直接经济损失17万余元。
该电石厂是一个生产电石、氧气、双氧水、过氧化硫脲、塑料、丙纶长丝等产品的集体企业。
11月3日上午,市区维修电力线路,全厂停电小修。
18时恢复供电,各车间陆续开工生产。
在20时左右,双氧水车间3台DY-24型纯水电解槽先后送电开车,将电解氢、氧气体送往气柜。
在21时30分左右,氧气车间一边组织制氧机开工生产,一边从电解工段气柜将氧气导入本车间50m3胶囊,用压缩机从胶囊中抽取氧气加压至12MPa,送往充氧台。
操作工在充氧台卡入10个氧气瓶,开启阀门向气瓶充氧。
22时55分,在开第8个气瓶闭门时,发生爆炸。
氧气乙炔爆炸事故方案
氧气乙炔爆炸事故方案1.引言在工业生产中,氧气乙炔是一种常用的燃料,用于各种焊接、切割和熔化金属的工艺过程中。
然而,由于氧气乙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若不正确使用或存储,可能引发严重的爆炸事故,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氧气乙炔爆炸事故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2.事故概述氧气乙炔爆炸事故是指在氧气和乙炔的混合气体中,遇到点火源产生剧烈爆炸的现象。
此类事故一般发生在焊接、切割和工艺熔化金属等相关工作中,可能导致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风险。
3.事故原因分析氧气乙炔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不当使用:操作人员没有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如使用不合格的设备和工具,无视安全防护措施等。
- 不正确存储:氧气和乙炔需要分别存储,且需与易燃易爆物隔离。
若存储不当,可能导致氧气和乙炔混合,增加爆炸风险。
- 点火源存在:在使用氧气乙炔进行焊接、切割等工作时,存在着可能引发火花或引燃混合气体的点火源,如明火、电火花等。
4.预防措施为了避免氧气乙炔爆炸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4.1 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并确保每位工作人员熟悉各项操作规程。
4.2 设备检查和维护定期对氧气乙炔使用的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包括阀门、管道、连接件等。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修复或更换设备。
4.3 合格设备和工具使用合格的设备和工具,并确保其与氧气乙炔配合使用。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设备和工具的质量和性能,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更换。
4.4 分开存储氧气和乙炔应分别存放在专用容器中,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存储。
存储区域应干燥通风,并与易燃易爆物隔离。
4.5 严格控制点火源操作人员在使用氧气乙炔进行焊接、切割等工作时,应注意消除或隔离潜在的点火源,如明火、电火花等。
确保施工现场清洁整齐,减少风险。
5.事故应急处理一旦发生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应立即进行以下应急处理措施:5.1 首要目标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是首要目标,确保工作区域和周围区域的人员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氧气乙炔爆炸事故是指因氧气与乙炔混合后发生爆炸的情况。
这种事故往往发生在焊接、切割、铸造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爆炸往往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
以下是对一起氧气乙炔爆炸事故的分析:该起事故发生在一家金属加工厂的焊接车间。
事故当天,车间内的操作员正在进行大型金属构件的焊接工作,使用的是氧气乙炔燃烧火焰炉。
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当时一名操作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乙炔泄漏到空气中,同时泄漏的乙炔进入到附近的仓库中。
事故发生后,空气中的乙炔与仓库中的氧气发生了混合,形成了可燃气体混合物。
当混合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遇到足够的能量源,如明火、静电火花等,便发生了爆炸。
在对这起事故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管理层是否落实了相关安全措施。
在金属加工厂的焊接车间,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确保操作人员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掌握相关安全操作规范。
如果管理层未能落实相应的安全措施,例如监控乙炔泄漏、通风换气等,就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操作人员在使用氧气乙炔燃烧火焰炉时,应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例如,对于乙炔泄漏的处理应当迅速而准确,可采取切断气源、通风换气等措施。
此外,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佩戴安全帽等,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仓储管理是否规范。
事故中乙炔泄漏进入仓库,可能是因为仓库管理不规范导致的。
仓库应具备良好的通风设备,以及防火、防爆设施,确保乙炔等易燃物品的储存安全。
4.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安全隐患。
事故的发生不仅可能与乙炔泄漏有关,还可能与车间内其他潜在的安全隐患有关。
例如,是否存在明火未及时处理、静电火花等因素。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关培训教育,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安装氧气乙炔燃烧火焰炉周围的泄漏监测设备,及早发现泄漏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动火作业案例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企业车间在进行设备维修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
该事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了企业的高度重视。
为总结事故教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特对此次事故进行案例分析。
二、事故经过1. 事故发生时间:2021年10月15日15时30分。
2. 事故地点:某企业车间设备维修现场。
3. 事故原因:维修人员在进行动火作业时,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违规使用氧气、乙炔等易燃易爆气体进行切割作业。
4. 事故经过:维修人员在切割设备时,由于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火花溅落在附近的易燃物上,引发了火灾。
火灾迅速蔓延,导致车间设备、原材料等财产损失严重,并造成2人受伤。
三、事故原因分析1. 人员因素:维修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动火作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2. 管理因素: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动火作业的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操作。
3. 设备因素:氧气、乙炔等易燃易爆气体储存和使用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4. 环境因素:车间内易燃物较多,火灾风险较高。
四、事故教训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动火作业的安全风险,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企业应建立健全动火作业管理制度,明确动火作业审批、现场监管、应急处置等环节,确保操作规程得到有效执行。
3. 加强设备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企业应定期对氧气、乙炔等易燃易爆气体储存和使用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4. 改善车间环境,降低火灾风险。
企业应加强车间内易燃物的管理,减少火灾风险。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动火作业的安全风险,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企业应建立健全动火作业管理制度,明确动火作业审批、现场监管、应急处置等环节,确保操作规程得到有效执行。
河南义马7·19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5事故分析 事故分析
可能会发生危险性的物料有: 1、氧气, 氧气是该空分装置的主要产品之一,为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若氧气 泄漏能与乙炔、甲烷等易燃物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火源时会发生爆炸和 火灾事故。 2、油料,空分装置各设备使用的油料主要是润滑油和透平油。润滑油的闪点高 于230℃,透平油的闪点高于195℃,两者均为丙类火灾危险性的可燃性液体。 若输油管道发生泄漏,在高热的状态下或遇明火的条件下,会引起火灾、爆炸。 3、碳氢化合物,大气中含有多种有害气体,其含量虽小但危害极大,其中乙炔 及其它碳氢化合物对空分装置的安全运行危害最大。乙炔被认为是导致爆炸的最 主要原因,易于产生分解、爆炸反应。 4、液态臭氧,一般而言,液态臭氧经过汽化和分解后,急剧增大了氧的分压, 提高了爆炸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2、出来后按照规定第一时间联系公司安全员及上级领导等人员通知情况 并报警。如有可能提供爆炸区域位置、爆炸物信息、储量、附近储存物品 信息。方便报警时消防部门采用更有效的方案。
3、爆炸很可能还有后续,不要围观!
7自救知识 二、外伤出血,这样自救: 1、立即躺下或坐下来休息。 2、抬高伤口,让受伤区域高于心脏水平,减少血液流出,如果伤口弄脏,可以用 干净的冷水和温水轻轻冲洗。 3、用消毒纱布或者干净的布在伤口处紧紧按住至少5分钟,然后用带子固定住止 血物,尽快就医。 三、遭受爆炸后,可能隐藏这些创伤: 1、肺部冲击伤:典型特征是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血压过低一同出现。 2、耳伤:冲击波对听觉系统造成一级伤害。 3、腹部损伤:消化道含有气体部分最易受原发冲击伤。 4、脑伤:出现头痛、疲劳、注意力分散、昏睡等症状。 5、若感到不适,立即就医。
6领导批示
事故发生后,国务委员王勇作出批示: 1、请应急部指导帮助地方,全力做好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等事故处 置工作,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2、要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责,吸取教训,督促各地进一步采取措 施,切实加强危化类企业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某厂乙炔泄露爆炸四人死亡事故案例一、事故经过1990年6月24日上午,某厂焊工班在1号、2号、3号贮罐之间安装纵向走台。
9点多钟,焊工王某将割枪借给外单位现场施工人员使用,20分钟后,割枪被还回。
王某接枪后,随手就近把割枪插入2号罐顶上的连接口内。
中午11点30分下班时,工人李某去关氧气瓶和乙炔气瓶阀门,氧气瓶高、低压正常退气完毕,李某却发现乙炔瓶高、低压表指针已回零,说明瓶内乙炔气已经跑空。
李某立即告诉了班长张某,但没有引起张某的重视。
焊工王某也没理会,从罐顶连接口中提出割枪拆下,离开现场吃饭休息去了。
下午15点30分左右,电焊工赵某用电焊机焊接2号罐顶护栏立柱时,该罐发生爆炸,固定罐盖的68根直径14毫米的螺栓全部被拉断,235公斤的罐盖向西飞出20.8米,致使现场作业的4名职工死亡,多人受伤。
二、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外单位现场施工人员没有将乙炔气关严,焊工王某将漏气的割枪插入2#贮罐,致使乙炔气泄露至2号罐内,并与罐内空气混合,到达爆炸极限。
赵某用电焊机打火施焊时,罐体局部高温,引爆罐内混合气体。
2、间接原因(1)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动火审批制度、罐内气体浓度监测制度等;(2)施工前没有制定完善的安全施工方案,更谈不上现场交底;(3)现场管理混乱,为赶进度,操作违反工艺流程,如无清罐记录,不开罐通风换气就进行明火作业;(4)安装不符合设计要求;(5)职工安全素质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如:明知乙炔气泄露,不检查,不分析;割枪随意外借、乱放;施工人员未经专门培训,用一般的起重、安装、焊接操作技术工人来从事危险性极大的化工设备拆迁和安装,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识。
三、预防措施:1、预防乙炔气泄露是首要的措施。
如发现焊割设备有漏气现象,应立即停止工作,及时检查,消除漏气隐患。
检查漏气的方法,可以将焊接炬侵入干净的水中,或在各连接部位、气阀、焊嘴及射吸管等处涂抹肥皂水,然后开启调节手轮送入乙炔气,有不严密处,将会有气泡冒出。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申家滩双线特大桥材料加工厂施工工地,中铁二十三局襄渝铁路二线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经济损失3万元。
事发时,该批气瓶被运送到事故地点,在装卸工人将气瓶从汽车上卸下时,一气瓶发生爆炸,造成装卸工2人死亡,受伤1人。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充装:经查该气瓶为二氧化碳气和氧气混装,引起化学爆炸。
2、违规装卸:装卸工野蛮装卸,导致气瓶受到强烈冲击,引起爆炸。
案例二:潼南县某气体经销部搬运工在气瓶存放间用减压表测量氧气瓶内压力时,气瓶发生爆炸。
下图该气瓶爆炸后的碎片。
事故造成 4 人当场死亡,2 人重伤,其中1 名重伤人员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气瓶阀进气口及活门被烧及碳黑痕迹损坏的减压器进气口被烧及碳黒痕迹事故原因分析:对事故气瓶检查,爆炸的气瓶碎片内表面未发现油脂、碳黑等痕迹。
对同批气瓶内气体分析,未发现可燃气体成分,排除气体混装可能性。
但在气瓶阀和减压器接口处有烧损及碳黑存在。
认定事故原因是由于减压器混用,可能使其内部存有油脂。
在测压时,高压氧气接触油脂造成燃烧及爆炸。
案例三:2016年11月2日上午,沈阳新民市某公司院里进行氧气瓶卸车作业时,气瓶爆炸。
现场卸车作业2人死亡,远处1人因气瓶爆炸受伤,运瓶汽车风挡玻璃及现场建筑物和厂房玻璃严重破碎。
爆炸气瓶呈碎片飞出,卸车地点留有少量残片。
一只气瓶被崩起后,砸在厂区一屋顶,后坠落屋内。
现场运瓶车上仍有四只待卸气瓶,地面有四只刚卸车的气瓶。
现场所有气瓶颜色和钢印标识均为氧气。
事故原因分析:由于事故现场人员均已死亡,无法对事故经过进行了解。
但从事故现场现象可以认定,事故过程中仅有卸车操作。
从气瓶残片形状,可以认定不属于化学性爆炸。
因此,推断此次事故为野蛮装卸,气瓶在剧烈碰撞中致使气瓶薄弱处或缺陷处破坏,造成气瓶的撕裂。
案例四:哈尔滨某公司焊工从仓库领取乙炔气瓶和氧气瓶并运至车间进行焊接作业,仅焊了一个压缩空气管道接头,约2分钟完成,然后将气瓶放于车间内。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
案例一2003年1月16日下午1时左右,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在氧气充装过程中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1死1伤。
现将有关事故调查分析情况介绍如下。
事故的基本情况2003年1月16日上午12时许,一位氧气代充客户到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充装气气,共6只氧气瓶。
充装工将氧气瓶卸下后,先将30只氧气瓶分两组各15只进行充装。
约在12点50分左右,其中一组充装结束,现场充装工关掉充装总阀,紧接着就开始卸充装夹具,当充装工卸下第3只气瓶夹具时,其中一只气瓶发生了爆炸,一名充装客户当场炸死在充装台上,一名操作人员受伤,该站共有6间充装间,每站站房长4m,宽6。
充装间设有30个充气头,气瓶爆炸后,后浪把主充装间的防火墙推倒,把充装间充装管线全部炸坏,窗子的玻璃被震碎,充装间屋面全部掀光。
爆炸气瓶被炸成3块,大块重29kg,中块得23.5kg,小块重3.5kg,气瓶爆炸后3.5kg的小块瓶片从屋内飞到充装站围墙外的麦田里,距爆炸点有35m。
事故原因分析一、直接原因从现场取证情况和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意见如下:1.对该站储罐内剩余液氧,邀请了扬子石化西欧气体有限公司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取样,并带回南京分析,结果确认该储罐内液氧合格,排除了气源不合格的因素;2.根据爆炸碎片上原有的气瓶制造和检验标记,从无缝气瓶检验站查阅该瓶检验报告,得知该瓶检验合格,并在检验有效期范围内,排除了过期瓶充装的因素;3.在爆炸现场,发现该瓶主体被炸成3块(后在清理过程中发现颈圈),经称重约为56kg,与检验报告上称重量相符,一块重约3.5kg的碎片飞离充装站围墙外,距爆炸点约为35m。
又从爆炸碎片中发现,瓶体内中下部一侧表面有一段400mm×150mm范围的金属烧熔痕迹,并留下了金属氧化物,这些情况都说明此次氧气瓶爆炸具有化学性爆炸的特征;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充装记录,并对现场进行勘察,同有关人员进行了询问、笔录,了解到充装台上的安全阀、压力表均在有效期内,有校验报告,当时充装压力为11.0MPa。
氧气乙炔库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氧气乙炔库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一、事故风险分析1.1.事故类型氧气乙炔库是公司重点防火部位。
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事故:违反操作规程、违章安装使用电气设备、违章使用明火作业、检修(施工)现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第三方人为破坏等。
雷击及设备问题等因素引发的火灾事故。
火灾事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
1.2.危险源氧气乙炔库内、气割切割使用现场等部位,防火距离不足、周围私自动火、吸烟、泄漏遇到火源等违章操作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1.3.事故危害程度及范围氧气乙炔库火灾爆炸事故可能导致库房及相邻建筑物遭受破坏,库房内氧气乙炔气瓶可能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影响范围可能涉及整个公司及周围环境。
二、事故现场处置方案2.1.报警与报告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公司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部门报警,并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型和初步判断的事故原因。
同时,立即通知公司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
2.2.疏散与救援立即组织现场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疏散过程中,要避免火源和高温区域,防止人员受到二次伤害。
同时,根据现场情况,组织人员进行救援,救助受伤人员,并采取措施防止火势蔓延。
2.3.灭火与灭火器材使用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如灭火器、消防栓、消防车等。
同时,根据火势情况,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如切断电源、水源、燃气等,以控制火势。
2.4.事故现场保护与调查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保护事故现场,防止现场被破坏。
同时,组织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三、应急演练与培训为了提高员工对氧气乙炔库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公司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
通过演练和培训,使员工熟悉应急预案的操作流程,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四、整改措施根据事故调查结果,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如加强库房管理,确保库房内氧气乙炔气瓶的安全存放;加强现场安全管理,防止违章操作;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等。
氧气乙炔库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氧气乙炔库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一、事故背景和目标1.1事故背景:氧气乙炔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明火扩散,危及周边居民安全。
1.2目标:迅速控制明火,救援被困人员,保护和救治受伤人员,防止和减轻事故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二、事故处置策略和步骤2.1事故处置策略:以保护生命安全为第一目标,快速控制明火,避免事故扩大和波及,救援被困人员,保护环境,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2.2事故处置步骤:(2)警戒区域设立: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及时设置警戒区域,防止人员靠近事故现场。
(3)火势控制:火灾现场指挥员根据火势情况和救援队伍配合,分别采取灭火器、灭火器械等进行灭火,同时使用喷淋系统加强局部灭火,并确保安全供氧。
(4)救援被困人员:派出专业救援队伍进行人员搜救和疏散,确保没有人员被困。
(5)伤员救治:及时派遣救护车和医疗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治,并尽可能转移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6)环境保护:将残留氧气乙炔库和周边环境的残余火苗进行彻底熄灭,以防止二次爆炸和环境污染。
(7)事故原因调查:进一步调查火灾爆炸事故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8)事故处理和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恢复相关设施和管网,确保安全后方可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三、应急资源调度和支持3.1人员:调派适量的消防队员、警察、医护人员、救援人员等组成救援队伍。
3.2物资:调动灭火器、水枪、灭火器械、救生绳索、救护车、急救药品等必要物资。
3.3技术支持:向相关部门申请技术专家提供事故处理指导和技术支持。
四、事故应急管理与预防措施4.1预防措施:加强事故隐患排查,确保设施设备安全运行,并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
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火灾爆炸事故的能力。
4.2应急管理:建立完善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应急响应流程,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
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及时分享信息和资源。
氧气乙炔事故处理方案
第二部分现场处置方案氧气、乙炔火灾事故现场处置方案一.事故风险分析1.1 事故类型在焊接切割作业时,由于使用压缩空气或氧气流的喷射,使火星、融珠和铁渣四处飞溅,将作业环境10m范围所有易燃易爆物品清理干净,应注意作业周边环境内有无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以免由于焊渣、金属火星引起灾害事故;1.2 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所有使用氧气、乙炔切割的场所;1.3 事故发生的时间、事故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1.事故易发时间:在使用氧气、乙炔焊接切割作业时2. 事故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一旦发生氧气、乙炔瓶火灾爆炸事故,轻者造成生产中断,重者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影响不会波及厂区以外;3.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氧气、乙炔气瓶火灾爆炸可能会引发火灾;二.应急工作职责临场指挥:车间负责人职责:启动预先约定的事故警报,向公司应急总指挥总经理报告事故现场情况;必要时,直接向宁城县安监局、消防部队等有关部门报告事故,请求支援;指挥现场人员进行力所能及的应急处置;疏散周围人员;现场其它人员根据各自岗位应急职责,在车间负责人的指挥下,展开救援;三.应急处置3.1 应急处置程序氧气、乙炔气瓶发生火灾后,现场第一发现人应大声呼救,向周围人员发出警报;车间负责人履行现场临时指挥职责,启动报警设备,告知周围车间人员,向公司应急指挥总经理报告现场情况,启动氧气、乙炔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指挥现场人员进行力所能及的现场处置,划定警戒线,疏散周围人员;如仅依靠车间的应急力量无法控制事故,现场临时指挥请求公司应急总指挥总经理启动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3.2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1.当气体导管漏气着火时,首先应将焊割炬的火焰熄灭,并立即关闭阀门,切断可燃气体源,用灭火器、湿布、石棉布等扑灭燃烧气体;2.氧气、乙炔气瓶口着火时,设法立即关闭瓶阀,停止气体流出,火即熄灭;3.氧气、乙炔气着火可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扑灭;乙炔瓶内丙酮流出燃烧,可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4.如气瓶库发生火灾或邻近发生火灾威胁气瓶库时,应采取安全措施,将气瓶移到安全场所;5.如果事态严重,直接扩大应急,请求社会救援,拨打119;四.注意事项1.禁止敲击,碰撞瓶体,要轻拿轻放2.不得靠近热源和电气设备,夏季要防止爆晒3.吊装、搬运时应使用专用夹具和防震的运输车4.使用时要注意固定乙炔瓶,防止倾倒,严禁卧放5.使用必须装设专用的减压器、回火防止器6.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必须留有不低于下表规定的剩余压力第二部分现场处置方案油库火灾事故现场处置方案一.事故风险分析1.1 事故类型1、线路引发的火灾;电是油库加油照明不可缺少的组成,如果管理不当是造成火灾爆炸的重要因素,如机械及照明线路短路、陈旧、防爆设施质量欠缺、漏电、线路老化等;2、雷电引发火灾;其主要原因在于防雷导电设施陈旧、锈蚀失灵避雷针、避雷网,库内某些建筑金属导致雷电引发火灾;3、高温引发的火灾;油料怕高温,特别是柴油,当气温升到一定温度,达到其燃点,就开始燃烧,特别是夏季烈日炎炎,地面热量蒸发是高温引起火灾的危险时节,也是火灾事故的多发季节;1.2 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油库所在位置的周边地区;1.3 事故发生的时间、事故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1.事故易发时间:夏季高温及雷雨天气2. 事故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一旦发生油库火灾事故,轻者造成生产中断,人员伤亡;重则对环境及地下水质造成二次污染,事故影响会波及厂区以外;3.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油库火灾可能会引发爆炸,房屋倒塌及周边设施的损毁;二.应急工作职责临场指挥:车间负责人职责:启动预先约定的事故警报,向公司应急总指挥总经理报告事故现场情况;必要时,直接向宁城县安监局、消防部队等有关部门报告事故,请求支援;指挥现场人员进行力所能及的应急处置;疏散周围人员;现场其它人员根据各自岗位应急职责,在车间负责人的指挥下,展开救援;三.应急处置3.1 应急处置程序1、一旦发现火警立即报警、灭火;2、火灾从发现到灭火持续5-10分钟还没有扑灭火灾,就要立即通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启动公司应急救援预案,进行预警;3、为了防止燃烧的油罐发生爆炸,可用消防水向油罐体部喷水降温,至火灾扑灭为止;4、如果发现油罐漏油,立即以漏油罐50米为半径设警戒区,禁止任何人员和车辆进入,并通知公司保卫处,由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制定安全防范措施;5、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将重油区的油料全部运到指定的安全位置;3.2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1.事故发生后,应根据油品泄漏扩散的情况或火焰热辐射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2.警戒区域的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警戒3.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以及必须坚守岗位的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4.如油气浓度很大时时,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或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5.应向侧上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四.注意事项1.不准携带烟火和易燃易爆物品2.进库装卸油辆必须在装卸前接地线并检查是否接地良好3.油罐体良好接地设置;每年雷雨季节前要检查引下线接地线有无腐蚀,折损等;并检查电阻值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油库必须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一切设备的维修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油库工作人员不准擅自拆卸、维修库内机器设备5.遇有特殊天气及恶劣情况必须全天值班随时注意安全动态。
氧气瓶倾倒砸人事故
事故案例/案例分析
氧气瓶倾倒砸人事故
【简要经过】
2007 年 5 月25 日,某企业焊工李某完成大修槽气割作业后,拆卸气表、割枪准备离开现场,经过一个空氧气瓶处时,发现有人拉动地上的氧气、乙炔气管,在他扭头看究竟时,空氧气瓶向他倒来,李某准备扶住倒来的空氧气瓶,但双手提着卸下来的枪、表没有成功,气瓶砸在其左脚上,造成骨折。
【原因分析】
1.作业组织和现场监管不力。
空气瓶未及时转运,且无防倾倒装置,现场其他作业人员作业时拽气管而绊倒气瓶。
2.李某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未作好行走安全确认。
【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氧气、乙炔瓶存放及使用管理规定。
2.对作业现场的气瓶进行检查,加强管理,气瓶必须全部采取防倾倒措施,空气瓶要及时转出作业现场,堆放到专门的存放地点妥善存放。
3.根据作业性质组织好现场作业任务,并加强现场监管和监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
2003年1月16日下午1时左右,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在氧气充装过程中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1死1伤。
现将有关事故调查分析情况介绍如下。
事故的基本情况
2003年1月16日上午12时许,一位氧气代充客户到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充装气气,共6只氧气瓶。
充装工将氧气瓶卸下后,先将30只氧气瓶分两组各15只进行充装。
约在12点50分左右,其中一组充装结束,现场充装工关掉充装总阀,紧接着就开始卸充装夹具,当充装工卸下第3只气瓶夹具时,其中一只气瓶发生了爆炸,一名充装客户当场炸死在充装台上,一名操作人员受伤,该站共有6间充装间,每站站房长4m,宽6。
充装间设有30个充气头,气瓶爆炸后,后浪把主充装间的防火墙推倒,把充装间充装管线全部炸坏,窗子的玻璃被震碎,充装间屋面全部掀光。
爆炸气瓶被炸成3块,大块重29kg,中块得23.5kg,小块重3.5kg,气瓶爆炸后3.5kg的小块瓶片从屋内飞到充装站围墙外的麦田里,距爆炸点有35m。
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从现场取证情况和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意见如下:
1.对该站储罐内剩余液氧,邀请了扬子石化西欧气体有限公司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取样,并带回南京分析,结果确认该储罐内液氧合格,排除了气源不合格的因素;
2.根据爆炸碎片上原有的气瓶制造和检验标记,从无缝气瓶检验站查阅该瓶检验报告,得知该瓶检验合格,并在检验有效期范围内,排除了过期瓶充装的因素;
3.在爆炸现场,发现该瓶主体被炸成3块(后在清理过程中发现颈圈),经称重约为56kg,与检验报告上称重量相符,一块重约3.5kg的碎片飞离充装站围墙外,距爆炸点约为35m。
又从爆炸碎片中发现,瓶体内中下部一侧表面有一段400mm×150mm范围的金属烧熔痕迹,并留下了金属氧化物,这些情况都说明此次氧气瓶爆炸具有化学性爆炸的特征;
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充装记录,并对现场进行勘察,同有关人员进行了询问、笔录,了解到充装台上的安全阀、压力表均在有效期内,有校验报告,当时充装压力为11.0MPa。
又对爆炸现场进行了清理,发现爆炸瓶右侧有3只瓶内尚有气体,现场进行压力测试,发现这3只瓶内均有压力,且在10.0MPa左右,这就进一步排除了物理性爆炸的可能(不超压);
5.对上述3只气瓶采用吸耳球取样,并用着火烟头试验,发现烟并没有有明显的助燃作用,无气体爆鸣,同时对1只气瓶又进行了压力测试显示为9.0MPa。
之后将3只瓶压力降至2.0MPa左右,经可燃性气体报警仪测试,未发现瓶内有可燃性气体。
综上所述,该起事故是由于氧气瓶内混有其它可燃性物质(该可燃性物质为油脂类的倾向较大),该瓶内可燃性物质在充装达程中与氧气混合发生了化学性爆炸。
二、间接原因
1.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得不够严格。
根据气站有关气瓶充装管理制度规定,该充装站属于易燃易爆场所,非充装人员不允许进入气瓶充装站,而该站却允许充装客户进入气瓶充装场所,根据事故现场清理分析,右侧3只气瓶尚有气体,可能是死者参与了气瓶关阀操作,气站没有人发现,说明该站安全管理工作上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2.气站没有严格执行气瓶充装前安全检查的规定。
按照国家气瓶充装有关规定,气瓶在充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充装过程中还应不断对瓶体温进行逐个检查,目的是防止气瓶内混有其他可燃性物质,防止气瓶温度在充装中升高,这也是气瓶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故教训
1.气体充装前,除严格执行外检工作外,还需要进行取样分析和充装过程中的检查,这是防止气瓶爆炸的重要措施;
2.气站充装间必须严格执行闲人免进的安全管理制度;
3.加强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案例二
乙炔站空间爆炸事故分析 2007年8月13日,某公司PVC车间3万t/a乙炔站2楼空间发生闪爆,致使2楼及附近楼道内的窗户全部损坏落地,楼内仪表、电气设施及线路也被不同程度烧毁,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经过 8月13日13时17分,乙炔工序加料岗操作工A在将电石原料由1 发生器1号储斗向2
号储斗拉料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次响声,之后操作室内的电视监控中断,操作工A意识到出事了,便停止拉料,迅速赶到现场,发现3万t/a乙炔站2、3楼浓烟翻滚并伴有火焰,人员根本无法靠近。
正在此时,车间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闻讯后火速赶到现场,组织人员对该套生产装置进行隔离、置换,同时积极组织现场人员扑救,13时22分系统隔离、置换完毕;13时23分公司消防队到达现场实施灭火,13时40分火焰熄灭。
二、现场勘查事故发生后,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事故调查组,责成安全、生产部门彻底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责任,深刻吸取教训,落实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调查组成员对事故现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勘查,发现如下现象: (1)2楼地面有电石渣浆并掺杂着未反应完的碎块电石。
(2)2号储斗下部与给料机软连接处往外渗水。
(3)1号储斗的防爆膜泄爆。
(4)1号储斗充N:阀门和排空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
(5)储斗外壁挂有从防爆膜泄压孔喷出的电石渣浆。
随后,调查组成员仔细查阅了当班操作记录,工艺指标合格,未发现异常现象;同时对1号储斗充N:质量的分析记录进行查阅:当天12时N:质量为98.48%,13时N:质量为98.60%,完全符合N:质量≥97%的工艺指标,未有含0:超标现象。
从由设备维修人员打开的储斗手孔中,调查组成员观察到如下现象: (1)1号储斗活门处于关闭状态,2号储斗活门处于开户状态。
(2)1号储斗有电石原料,料的顶部有电石渣浆且结块,储斗底部有料,也潮湿结块;2号加料储斗没料。
在打开1 发生器人孔时发现:耙齿上缠有大量的电石原料包装物碎片等杂物;在拆卸溢流管线时,未发现管线里有杂物。
三、事故原因分析调查组成员对上述现场勘查情况综合考虑后,对这起事故进行了科学周密的分析,一致认为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1 发生器溢流管线堵塞,致使1 发生器液位在极短时间内上升至2号储斗,操作工A在打开2号储斗活门拉料过程中,落到2号储斗内的电石原料遇水后发生了剧烈放热反应,产生了大量粗乙炔气体,储斗内压力迅速升高,冲破1 号储斗防爆膜泄压,属于物理爆炸;随之大量的粗乙炔气体瞬间扩散到空间,与空气混合后达到爆炸极限,在空间发生闪爆(由于粗乙炔气体中含有S、P等杂质,在自然环境温度下,遇空气就能发生自燃,从而引爆乙炔气体),属于化学爆炸。
这就是操作工A及其他操作人员听到2次响声的原因所在。
在第2次产生化学爆炸后,储斗内因原料电石继续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的粗乙炔气体在1号储斗防爆膜泄压孔处形成了稳定燃烧,也就是上述所描述的“浓烟并伴有火焰” 的现象。
在拆卸溢流管线时,未发现管线里有杂物,原因是在第1次发生物理爆炸时,由于1 发生器内部压力瞬间升高,将溢流管线内的堵塞物冲开,致使溢流畅通。
四、事故防范措施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教育广大员工,从中吸取教训,必须做好如下防范措施: 1.完善行之有效的巡检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加大对运行设备的巡检力度,真正做到按时巡检,不留死角,并严格贯彻执行,以确保各项工艺指标得到严格控制。
2.加强员工安全技能和操作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思想,把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3.按照“四不放过” 的事故处理原则,在查明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的同时,对员工进行事故案例教育,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4.对监测仪器、仪表要时刻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专业部门维护,避免造成假象,误导操作。
5.发生岗操作人员如发现发生器液位上升时,应及时通知加料岗操作人员停止拉料,正确处置后方可进行正常操作。
6.严格控制电石原料中带入包装物碎片等杂物,或人为将各类杂物混入电石原料中带入生产系统,以防溢流管线堵塞。
2005年10月7日15时45分,广州增城新塘镇西洲工业区一乙炔气厂发生爆炸,并引发火灾,烧毁乙炔气体充装车间及充装台建筑物400m2,共烧毁充装台约400瓶满装的乙炔气钢瓶,装卸台约400个乙炔气空瓶,充装车间正在充装的500
个乙炔气钢瓶,其中充装台及装卸台有数十个乙炔气钢瓶发生爆炸,停在装卸台下的两辆汽车也被大火烧坏。
经初步调查,爆炸原因很可能是输气胶管发生泄漏,气体高速窜出产生静电,引发爆炸并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