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

合集下载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1999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根据《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2000年度至2010年度,共有18位专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度获奖人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黄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2005年度获奖人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亦步亦趋
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 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
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来 的规定或限度。
无与伦比
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分蘖(niè)
稻、麦、甘蔗等植物发育的时候,在幼苗靠近土壤的茎节上生出分枝。
4.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 人类。
请在以上四句话中任选一句,展开说说你的感受或评论。
1960 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73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979 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①以事写人,以追述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发现“天然杂交稻” 的杂种第一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 用——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 水稻切实可行——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从国内到国际引种 推广杂交水稻——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一场新的 “绿色革命”。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 还理解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品 格。
2000“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 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1 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 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 000亿公斤的水稻,而 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中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中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至今,中国已有14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大奖。

本刊按当届与往届顺序依次推出14位获奖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忠诚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

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

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

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徐光宪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2011
201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 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 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 不超过两名,奖金金额为 500万元人民币。截至 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 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士吴◎
2000


, 世














袁◎
2000


, 杂






, 高

士性













金 怡 濂 主 持 研 究 “ 神 威 ” 巨 型 计 算 机 成 功
刘◎
2003


, 地

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揭 开 黄 土 的 奥 秘
◎2003年 王永志,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航天 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士尔谢◎
2011 1920 8 8
。滨家
市麟
, 加



器 物

理月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日 生 于 黑 龙 江 省 哈
60多年来,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我国空白的科研成果, 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事业,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 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高考模拟作文“中国科学家们的小与大”导写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中国科学家们的小与大”导写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中国科学家们的小与大”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顾诵芬和王大中两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包括两位获奖者在内的历届获奖者,如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程开甲、于敏、赵忠贤、侯云德、王泽山等等,其中许多人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他们几十年埋头耕耘,对外界而言,似乎名气很小;他们即使受国家表彰,享有崇高荣誉,依然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

但同时,他们身上还有着很多“大”:他们贡献巨大,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他们志向远大,奋勇争先赶超国外;他们胸怀博大,不计名利,一心为国为民。

中国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小”和“大”,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一、关于题意理解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1.材料共三个自然段,各有用意。

(1)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顾诵芬和王大中两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一段紧扣时事,交代写作背景,点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中国科学界的崇高荣誉。

两位获奖者顾诵芬和王大中院士,成就、贡献巨大,却并非外界熟知的科学家,由此引出下面关于中国科学家身上体现出来的“小”和“大”的讨论。

(2)包括两位获奖者在内的历届获奖者,如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程开甲、于敏、赵忠贤、侯云德、王泽山等等,其中许多人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他们几十年埋头耕耘,对外界而言,似乎名气很小;他们即使受国家表彰,享有崇高荣誉,依然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

第二段先列举数位获奖者,然后指出他们的共同点:小。

并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其“小”:一是外在的“小”:不被大众熟知,名气小。

二是内在的“小”: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4年空缺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Who will be the next ?1 江苏省苏州市67人2 浙江省宁波市56人3 福建省福州市51人4 上海市 45人5 江苏省常州市41人6 江苏省无锡市40人7 浙江省绍兴市36人(含因经济原因除名1人)8 浙江省杭州市31人(含因政治原因除名1人)9 浙江省嘉兴市23人10江苏省南京市22人16-20人湖南省长沙市20 北京市 20广东省江门市19 江苏省扬州市17 浙江省温州市17 江苏省镇江市16 江苏省南通市16 浙江省湖州市16 福建省泉州市16 湖北省武汉市1611-15人河北省唐山市14 浙江省金华市14 浙江省台州市14 四川省成都市14 天津市 14河北省保定市13 广东省梅州市13 广东省广州市13重庆市 13江苏省泰州市12 广东省佛山市12 山东省烟台市118-10人安徽省安庆市10 广东省潮州市 9 福建省莆田市 8 福建省厦门市 87人安徽省宣城市7 安徽省黄山市7 安徽省合肥市7 江西省南昌市7 辽宁省沈阳市76人辽宁省锦州市6 河南省南阳市6 江西省抚州市6 湖北省黄冈市6 湖南省邵阳市6 湖南省常德市6 福建省龙岩市6 山东省青岛市65人江苏省徐州市5 江西省宜春市5 江西省上饶市5 广东省中山市5 山东省潍坊市5 河北石家庄市5 山东省济南市54人吉林省吉林市4 陕西省咸阳市4 陕西省渭南市4 河北张家口市4 河南省郑州市4 山东省临沂市4 山东省威海市4 安徽省六安市4 安徽省芜湖市3 江苏省盐城市4 江西省吉安市4 江西省萍乡市4 湖南省湘潭市4 湖南省衡阳市4 广西省桂林市43 人山西省晋中市3 山西省邢台市3 河北省衡水市3 河南省漯河市3 河南省新乡市3 河南省安阳市3 山东省淄博市3 山东省济宁市3 山东省泰安市3 湖北省荆州市3 湖北省孝感市3 安徽省滁州市3 安徽省巢湖市3 四川省内江市3 江苏省宿迁市3 江西省九江市3 贵州省贵阳市3 湖南省益阳市3 湖南省株洲市3 福建省漳州市3 广东省茂名市3广东省揭阳市3 广东省汕头市3 香港特别行政区32人吉林省长春市2 山西省忻州市2 山西省吕梁市2 河北秦皇岛市2 河北省沧州市2河北省廊坊市2 陕西省西安市2 河南省开封市2 河南省鹤壁市2 山东省日照市2 山东省德州市2 山东省菏泽市2 湖北省襄樊市2 湖北省咸宁市2 江苏省淮安市2江苏省连云港2 四川省达州市2 四川省自贡市2 四川省绵阳市2 湖南省湘西州2 湖南省娄底市2 湖南张家界市2 湖南省岳阳市2 浙江省衢州市2云南省昆明市2 福建省南平市2广东省惠州市21人黑龙江大庆市1黑龙江哈尔滨市1 内蒙古通辽市1 吉林省四平市1 辽宁省大连市1 辽宁省抚顺市1 辽宁省丹东市1 辽宁省辽阳市1 甘肃省金昌市1 甘肃省定西市1陕西省榆林市1 山西省太原市1 山西省大同市1 山西省阳泉市1 山西省晋城市1 山西省运城市1 山东省聊城市1 山东省滨州市1 河南省濮阳市1 河南省许昌市1 河南省信阳市1 河南平顶山市1 湖北省黄石市1湖北省十堰市1湖北省鄂州市1湖北省仙桃 1 (省直辖) 四川省广元市1四川省遂宁市1四川省乐山市1四川省广安市1四川省眉山市1四川省巴中市1四川省资阳市1安徽省蚌埠市1安徽马鞍山市1安徽省阜阳市1安徽省宿州市1安徽省亳州市1安徽省池州市1江西省赣州市1湖南省永州市1湖南省郴州市1贵州省安顺市1贵州黔东南州1浙江省舟山市1云南省保山市1云南省大理州1广西区钦州市1广西区玉林市1广东省肇庆市1广东省汕尾市1广东省阳江市1广东省东莞市1福建省三明市1福建省金门县1 (省直辖)台湾省台南县1 (省直辖)以上院士总数1137人,包含因非学术原因除名2人和31位外籍华裔院士.1 江苏省苏州市67人1955 周同庆——物理学家江苏昆山人1955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江苏常熟人1995 徐晓白——环境化学、无机化学家女江苏苏州人1955 张青莲——化学家江苏常熟人1995 汪集旸——地热学家江苏吴江人1955 王大珩——应用光学家籍贯江苏吴县生于日本1955 黄文熙——岩土工程与水工建筑专家籍贯江苏吴江生于上海1955 李强——无线电专家江苏常熟人1955 张光斗——水利水电专家江苏常熟人1955 戴松恩——遗传育种学家江苏常熟人1955 夏坚白——大地测量学、天文测量学家江苏常熟人1957 吴仲华——工程热物理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80 李敏华——固体力学专家女江苏吴县人1980 汪闻韶——地基抗震学家江苏苏州人1980 杨嘉墀——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江苏吴江人1980 王守武——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江苏苏州人1980 王守觉——半导体电子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80 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江苏吴江人1980 顾翼东——化学家江苏苏州人1980 沈善炯——遗传学家江苏吴江人1980 李竞雄——遗传育种学家江苏苏州人1980 郑国锠——植物细胞学家江苏常熟人1980 陈华癸——微生物学家籍贯江苏昆山生于北京1980 陆宝麟——昆虫学家江苏常熟人1980 姚錱——实验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家江苏常熟人1980 刘建康——鱼类学家、生态学家江苏吴江人1980 程民德——函数论学家江苏吴县人1980 程开甲——理论物理学家江苏吴江人1980 唐孝威——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籍贯江苏太仓生于江苏无锡1980 钱人元——化学家江苏张家港人1980 时钧——化学工程学家江苏常熟人1991 周干峙——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江苏苏州人1991 邹世昌——材料科学家籍贯江苏太仓生于上海1991 顾诵芬——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91 曹楚南——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江苏常熟人1991 谢毓元——化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北京1991 陆熙炎——有机化学家江苏苏州人1991 潘承洞——数学家江苏苏州人1991 苏肇冰——物理学家江苏苏州人1991 丁大钊——核物理学家江苏苏州1991 黄胜年——核物理学家江苏太仓人1991 姚开泰——病理生理学家籍贯江苏昆山生于四川1991 吴建屏——神经生理学家籍贯江苏太仓生于上海1991 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91 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江苏苏州人1991 吴传钧——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江苏苏州人1993 章申——化学地理学、环境地学家江苏常熟人1993 殷之文——材料科学家江苏吴县人1993 李依依——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女籍贯江苏苏州生于北京1994 李政道——物理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美国国籍1994 吴健雄——物理学家女籍贯江苏太仓生于上海美国国籍1995 何鸣元——石油化工专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95 徐国钧——生药学家江苏常熟人1995 程耿东——力学专家江苏苏州人1997 童秉纲——力学家江苏张家港人1998 朱棣文——物理学家籍贯江苏太仓生于美国美国国籍1999 陆汝钤——计算机科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99 薛永祺——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江苏张家港人2001 郑兰荪——无机化学家籍贯江苏吴江生于福建厦门2001 王志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女籍贯江苏吴县生于上海2001 夏建白——半导体物理专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2001 秦国刚——半导体材料物理专家籍贯江苏昆山生于江苏南京2003 陆埮——天体物理学家江苏常熟人2003 洪家兴——数学家籍贯江苏吴县生于上海2005 王家骐——光学仪器专家江苏苏州人2005 吴培亨——超导电子学家籍贯江苏张家港生于上海3 福建省福州市51人1955 张钰哲——天文学家福建闽侯人1955 傅鹰——化学家福建福州人1955 侯德榜——化工专家籍贯福建闽侯生于福建福州1955 严恺——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福建福州人1955 虞宏正——化学家福建闽侯人1955 邓叔群——微生物学家福建福州人1955 刘崇乐——昆虫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上海1957 王善源——微生物学家福建福州人1957 傅承义——地球物理学家福建闽侯人1980 曾融生——地球物理学家籍贯福建平潭生于福建福清1980 高由禧——气象学家福建福清人1980 梁守槃——航空工程专家福建福州人1980 郭可信——物理冶金学、晶体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王绶琯——天文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陈景润——数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沈元——空气动力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陈彪——天文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林同骥——力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北京1980 陈茹玉——化学家女福建闽侯人1980 田昭武——化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王世真——核医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日本1980 郑作新——鸟类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唐仲璋——生物学家福建福州人1991 陈建生——天体物理学家福建福州人1991 陈俊武——化学工程学家福建长乐人1991 吴孟超——医学家福建闽清人1991 陈可冀——医学家福建福州人1991 庄巧生——遗传育种学家福建闽侯人1991 唐崇惕——寄生虫学家女福建福州人1991 阙端麟——半导体材料专家福建福州人1991 卢肇钧——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家福建福州人1991 黄克智——力学家籍贯福州,生于江西南昌1993 梁敬魁——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1993 林群——数学家福建连江人1993 王乃彦——核物理学家福建福州人1994 林家翘——力学家、数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北京美国国籍1995 刘应明——数学家福建福州人1995 张钹——计算机专家福建福清人1996 林同炎——桥梁和结构工程学家福建福州人美国国籍1997 林学钰——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学家女福建福州人1997 侯虞钧——化学工程学家福建福州人1999 林惠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福建福州人2000 萨支唐——微电子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北京美国国籍2001 林国强——有机化学家福建福清人2003 侯建国——物理化学家籍贯福建福清生于福建平潭2003 陈霖——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四川成都2005 陈和生——粒子物理学家福建福州人2005 田中群——物理化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福建厦门2005 陈懿——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2007 俞昌旋——等离子体物理学家籍贯福建福清生于印度尼西亚2007 胡海岩——力学家籍贯福建闽侯生于上海2 浙江省宁波市561955 纪育沣——化学家浙江鄞县人1955 童第周——实验胚胎学家浙江鄞县人1955 贝时璋——细胞学家浙江镇海人1955 李庆逵——土壤农业化学家浙江宁波人1955 章名涛——电机工程学家浙江鄞县人1980 郑哲敏——爆炸力学、应用力学和振动专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山东济南1980 黄量——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女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80 戴传曾——核物理学家浙江宁波人1980 陈中伟——骨科专家浙江宁波人1980 谈家桢——遗传学家浙江宁波人1980 鲍文奎——遣传育种学家浙江宁波人1980 朱祖祥——土壤化学家浙江宁波人1980 任美锷——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浙江宁波人1980 翁文波——地球物理学家浙江宁波人1991 石钟慈——数学家浙江宁波人1991 周毓麟——数学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91 杨福家——核物理学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91 白以龙——力学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云南祥云1991 刘元方——化学家浙江镇海人1991 杨雄里——神经生物学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91 陈子元——核农学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上海1991 杨福愉——生物化学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91 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91 李志坚——微电子学专家浙江镇海人1991 陈俊亮——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浙江宁波人1991 路甬祥——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浙江慈溪人1991 颜鸣皋——材料科学家籍贯浙江慈溪生于河北定兴1993 周兴铭——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家籍贯浙江余姚生于上海1993 殷鸿福——地层古生物学家籍贯浙江定海生于上海1993 应崇福——超声学家浙江宁波人1993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家浙江宁波人1993 吴祖泽——细胞生物学家浙江镇海人1993 朱兆良——土壤学家籍贯浙江奉化生于山东青岛1995 贺贤土——理论物理学家浙江镇海人1995 於崇文——地球化学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95 朱起鹤——物理化学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北京1995 陈宜张——神经生理学家浙江慈溪人1995 吴常信——动物遗传育种学、畜牧学家浙江嵊县人1995 王阳元——微电子学家浙江宁波1995 徐祖耀——材料科学家浙江宁波人1996 沈珠江——岩土工程学家浙江慈溪人1997 韩启德——病理生理学家浙江慈溪人生于上海1997 洪国藩——分子生物学家浙江宁波人1997 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学家浙江镇海人1997 戎嘉余——地层古生物学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上海1999 戚正武——生物化学家浙江宁波人1999 余梦伦——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籍贯浙江余姚生于上海2003 陈创天——材料科学专家浙江奉化人2003 章梓雄——流体力学、水动力学专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上海2003计亮年——生物无机化学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上海2004 包为民——制导与控制专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005 陈祖煜——水利水电、土木工程专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重庆2005 王正敏——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2005 童坦君——老年基础医学家浙江慈溪人2005 何积丰——计算机软件专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2007 柴之芳——放射化学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上海4 上海市 45人1955 叶企孙——物理学家上海市上海县人1955 施汝为——物理学家上海崇明人1955 王家楫——动物学家上海奉贤人1955 侯光炯——土壤学家上海金山人1955 张德庆——内燃机工程专家上海宝山人1955 谢家荣——地质学、矿床学家上海人1980 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家上海人1980 袁见齐——矿床地质学家上海奉贤人1980 周明镇——古脊椎动物学家上海南汇人1980 唐有祺——化学家上海南汇人1980 嵇汝运——化学家上海松江人1980 曹本熹——化学工程学家上海人1980 邹冈——神经药理学家籍贯上海生于江苏苏州1980 龚祖同——光学家上海川沙人1980 叶培大——微波通信及光纤通信专家上海南汇人1991 张恭庆——数学家上海人1991 黄葆同——化学家上海人1991 陆婉珍——化学家女籍贯上海生于天津1991 徐冠华——资源遥感学家上海人1991 朱显谟——土壤学家上海崇明人1993 周巢尘——计算机科学家上海南汇人1993 程国栋——冻土学家上海人1993 龚岳亭——生物化学家上海人1993 陈佳洱——核物理学家上海宝山人1995 沈韫芬——原生动物学家女上海人1995 沈之荃——高分子化学家女上海人1996 高锟——光纤技术专家上海金山人美国国籍1996 沈元壤——物理学家上海人美国国籍1997 丁伟岳——数学家上海人1997 施蕴渝——分子生物物理学家女上海崇明人1999 姚振兴——地球物理学家上海人1999 王世绩——物理学家上海人1999 沈文庆——实验核物理学家上海浦东人1999 姚守拙——分析化学家上海松江人2000 何毓琦——控制论专家上海人美国国籍2001 张永莲——分子内分泌学家女上海人2001 唐叔贤——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专家籍贯上海生于香港2002 黄煦涛——信息学家上海人美国国籍2003 李家春——力学家上海人2003 陶瑞宝——理论物理学家上海人2003 符淙斌——气候学家上海人2005 赵国屏——分子微生物学家上海人2005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上海人2005 黄民强——信息处理专家上海人2007 王恩哥——物理学家籍贯上海生于辽宁沈阳11 湖南省长沙市20人1955 雷天觉——机械学专家湖南浏阳人1955 张孝骞——医学家湖南长沙人1955 沈其震——医学家籍贯湖南长沙生于重庆1980 周光召——理论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80 黄祖洽——理论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80 肖健——实验核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80 曹建猷——铁道电气化专家湖南长沙人1991 陈耀祖——化学家湖南长沙人1991 俞汝勤——分析化学家湖南长沙人1991 杨弘远——植物学家籍贯湖南长沙生于湖北武汉1991 唐稚松——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湖南长沙人1991 沈志云——机车车辆专家湖南长沙人1993 丑纪范——大气科学家湖南长沙人1997 陈希孺——数理统计学家湖南望城人1999 周其凤——高分子化学家湖南浏阳人2001 曹镛——高分子化学家湖南长沙人2001 张友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湖南长沙人2001 陈文新——土壤微生物学家女湖南浏阳人2003 杨卫——固体力学专家籍贯湖南浏阳生于北京2007 张希——高分子化学家籍贯湖南长沙生于辽宁本溪。

王选

王选

王选王选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王选(1952年8月6日-):女,1997年她被推举为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

王选被《南方周末》、《中国妇女》等评为2002年年度人物;“CCTV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中,王选又是十位人物之一。

中文名:王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上海出生日期:1937年2月5日职业:科学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政治面貌:九三学社社员目录简介生平活动年表荣誉奖励王选语录人物评价王选简介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人士,王选(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九三学社副主席。

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

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作者:晚综
来源:《晚晴》2019年第02期
科技进步是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强大推动力,而科技的进步,得益于这样一批值得尊敬的科学家,将他们的毕生心血,投入到国家各项科研事业当中。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是科技界的盛事,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

自1999年设立以来,2004年度、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两次空缺,至今,共有31位科学家获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如下。

让我们一起致敬!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2000年正式設立,由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也进行了调整。

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人调整为800万/人,奖金分配结构调整,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32位温籍院士全介绍

32位温籍院士全介绍

32位温籍院士全介绍姜立夫(1890一1978)温州平阳人,我国数学界几何学方面的权威,温州最早的洋博士。

他是现代数学在中国最早和最富有成效的播种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祖师,培养出一批闻名中外的数学家。

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郑振铎(1898-1958)出生在市区乘凉桥,曾在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就读。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伍献文(1900—1985)温州瑞安市屿头村人,1918年毕业于瑞安中学。

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中国研究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肇骞(1900-1972)温州市区人。

植物学家,主要从事亚热带植物分类及生态研究。

1920年,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毕业。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他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先后发现植物新种75个、新变种7个及新改名的植物13个。

苏步青(1902—2003)温州平阳县人。

1919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从温州中学毕业。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鼐(1910-1985)温州市区仓桥街人,曾就读于温州中学,考古学家。

先后被中国、英国、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等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及中国科学院的多部学部委员。

徐贤修(1912-2002)温州永嘉县人。

1929年,徐贤修考入温州中学高中部。

1979-1989年任台湾“工业研究院”董事长,建议设立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台湾科技和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曾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项黼宸(1916-1990)温州瑞安市人。

专长分析数学,在富里埃级数和泛函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97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被誉为温州十大数学家院士之一。

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

出生年月:1930年9月7日籍贯:江西德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职位:主任毕业院校:西南农学院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一九六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一九六四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一九七三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一九七四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一九七九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荣誉:一九七九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一九八0年至一九八一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

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4年,黄昆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的“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200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金怡濂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自1955年设立以来,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科技领域最高荣誉,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1955年至2022年的科技奖获奖名单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展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1955-195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1955年首次进行的科技奖评选共评上一等奖5项,其中包括吴有训等人的“燃煤气体灶头的研究”、郑力行等人的“冶金工业用配分模型”等。

1956年至1959年期间,科技奖分为一、二、三等奖三个档次,分别评出多个获奖项目,涉及农业、水利、机械等多个领域。

1960-196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从1960年至1969年,科技奖继续评选一、二、三等奖,每年获奖项目数在60个左右。

其中1962年的获奖项目中,胡长春等人的“近光学相干测量的装置及方法”一项开创了近光学相干测量方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70-197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在这一时期,科技奖评选恢复到一、二、三等奖三个档次。

1974年的科技奖评选对于推动中国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民生等人的“52一号烘干机”的获奖项目在提高农作物干燥率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0-198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这一时期,科技奖的评选进入了更加细分和专业化的阶段,分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奖等不同类别。

1984年的获奖项目中,中国科学院陶力院士以及李国祯团队的“DNA链表达修饰及DNA突变”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990-199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在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科技奖的评选在1990年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增设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际科技合作特别科学技术奖”。

1999年的科技奖中,孙家栋等人的“中国肺癌靶向治疗研究及其产业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叶笃正、 陶诗言、顾震潮等一起合作完 成“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3 篇论文均发表在国际著名气象 学杂志Tellus上,深受国际大气 科学界的重视。
•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 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从 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 高原气象学建立了起来。
• 叶笃和他的合作者撰写了 《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 一书 ,该书被公认为国际上大

2000年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000998)”
于2000年12月11日在深交所上市。
黄昆
国际著名的中国物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 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 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主要荣誉包括1955年中国科学 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今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
袁隆平
世界统一科学联合会讲师团教授,
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院士,国际统
一易学联合会讲师团名誉教授袁隆
平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
誉为“当今中国非常著名的科学
家”、“当代神农氏”、“米神”
等。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 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 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世纪70年 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 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这些事迹都 归功于袁隆平。
(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 2005年 叶笃正(1916—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1922— ,
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 2006年 李振声(1931—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 2007年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9— ,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1916.02~2013.10.16),男, 汉族,又名叶平斋,安徽省安庆市宜秀 区大桥街道办事处叶祠社区人,生于天 津,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 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得者,世界气象组织IMO最高奖获得者,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 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科 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原理事长、 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1943年研究生毕业于 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 位。
2011年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院士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 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 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 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 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男,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24年 2月8日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 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 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 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 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催 化剂之父”。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获“2007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该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总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 国科学家协会理事长,北京油化纵横能源研究院高级顾问。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简介出生年月:1930年9月7日籍贯:江西德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职位:主任毕业院校:西南农学院经历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德安,曾经读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专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项目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做出的重大贡献。

江泽民、温家宝、李鹏、乔石、贾庆林、宋平、邹家华、姜春云、回良玉、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

30多个国家的总统、国王或部长会见了袁隆平院士。

江泽民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走近袁隆平》所作序言中指出:“袁隆平同志等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

”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赞扬说:“袁隆平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

”袁隆平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10多项国家和省级奖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1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当选“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10多项国际大奖。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院校等分析一、校友统计:北京大学4人:王选、黄昆、王忠诚、吴征镒清华大学4人:王永志、金怡濂、吴征镒、叶笃正交通交大2人:徐光宪、吴文俊中央大学2人:闵恩泽、刘东生浙江大学2人:谷超豪、叶笃正南开大学1人:刘东生哈工大1人:孙家栋同济大学1人:吴孟超山东农学院1人:李振声西南农学院1人:袁隆平其中吴征镒、叶笃正、刘东生三人分别列入两所大学。

∙二、籍贯统计:辽宁:孙家栋、刘东生、王永志山东:王忠诚、李振声浙江:谷超豪、徐光宪北京:黄昆、袁隆平上海:王选、吴文俊天津:叶笃正、金怡濂江西:吴征镒、袁隆平江苏:金怡濂、王选四川:闵恩泽福建:吴孟超其中金怡濂、王选、袁隆平分属两个省市。

∙三、院士分布: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

中科院院士12人,工程院院士6人。

同时是两院院士的闵恩泽、王选。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黄昆,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时年仅36岁。

其次吴文俊1957年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8岁,吴征镒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9岁。

当选院士时年龄最大的是吴孟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69岁),王忠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69岁)。

其他绝大多数当选时年龄介于55-65岁之间。

除去黄昆、吴文俊、吴征镒,其他13人当选院士时平均年龄62岁。

全部16人的平均年龄57岁。

∙四、获奖时年龄:吴征镒(91岁)、叶笃正(89岁)、徐光宪(88岁)、刘东生(86岁)、吴孟超(83岁)、闵恩泽(83岁)、王忠诚(83岁)、谷超豪(83岁)、黄昆(82岁)、吴文俊(81岁)、孙家栋(80)、李振声(75岁)、金怡濂(73岁)、王永志(71岁)、袁隆平(70岁)、王选(64岁)平均年龄80岁。

其中王选、黄昆、刘东生三人已经病逝,分别享年69岁、86岁、91岁。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是我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项国家级的科学技术奖项,它的设立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的个人和团队,激励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

通过评选和颁奖的方式,国家科学技术奖不仅肯定了科学家们的努力和贡献,也为其他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为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以多个领域的获奖项目为主,涵盖了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科技创新上的成果和实力。

其中,自然科学奖的获奖项目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多个领域,技术发明奖的获奖项目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和农业技术领域,而科技进步奖则涵盖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学科范畴。

这些获奖项目既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和领先性,也反映了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和产业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的涵盖范围广泛、获奖项目质量高、涉及领域多。

这一系列的获奖项目不仅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乏一些革命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改变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和评选是对科学家们勤奋探索、卓越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持。

通过这样的奖项设立,可以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研工作,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的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标准和程序也是相对严格和公正的,借此,可以选拔并且展示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秀项目和科学家,为整个科研领域树立榜样。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的公布对于我国的科学技术界来说意义非凡。

这不仅是对获奖项目和科学家的认可,更是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全面推动。

希望在未来的科技创新道路上,能有更多的科学家和科研项目脱颖而出,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

但其增长点要紧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经济。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

实现国民经济连续、快速、健康进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

为此,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

那个方针大大提高了各级干部对科技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明白得。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兴国中的作用,又要努力培植科技和教育那个兴国的基础。

在当前,更要着重加强和扶持科技与教育,为国家的近期进展和长期稳固进展打好基础。

提高生产者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尽快地建立起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加强提高国民素养,加强基础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重视制造性的科研工作。

科技和教育具有双重的功能,既能为当前社会经济的进展提供各种手段,又为连续的、长远的进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今天科技和教育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进展提供知识、技术、人才,从而提供效益,是在此之前的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所作的回报。

科教兴国战略的要紧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进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养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国科技进展的目标作出了规定:到2000年的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进展规律的科技体制。

在工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进展的奉献率有显著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院校等分析
一、校友统计:
北京大学4人:
王选、黄昆、王忠诚、吴征镒
清华大学4人:
王永志、金怡濂、吴征镒、叶笃正
交通交大2人:
徐光宪、吴文俊
中央大学2人:
闵恩泽、刘东生
浙江大学2人:
谷超豪、叶笃正
南开大学1人:
刘东生
哈工大1人:
孙家栋
同济大学1人:
吴孟超
山东农学院1人:
李振声
西南农学院1人:
袁隆平
其中吴征镒、叶笃正、刘东生三人分别列入两所大学。

二、籍贯统计:
辽宁:
孙家栋、刘东生、王永志
山东:
王忠诚、李振声
浙江:
谷超豪、徐光宪
北京:
黄昆、袁隆平
上海:
王选、吴文俊
天津:
叶笃正、金怡濂
江西:
吴征镒、袁隆平
江苏:
金怡濂、王选
四川:
闵恩泽
福建:
吴孟超
其中金怡濂、王选、袁隆平分属两个省市。

三、院士分布: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

中科院院士12人,工程院院士6人。

同时是两院院士的闵恩泽、王选。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黄昆,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时年仅36岁。

其次吴文俊1957年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8岁,吴征镒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9岁。

当选院士时年龄最大的是吴孟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69岁),王忠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69岁)。

其他绝大多数当选时年龄介于55-65岁之间。

除去黄昆、吴文俊、吴征镒,其他13人当选院士时平均年龄62岁。

全部16人的平均年龄57岁。

四、获奖时年龄:
吴征镒(91岁)、叶笃正(89岁)、徐光宪(88岁)、刘东生(86岁)、吴孟超(83岁)、闵恩泽(83岁)、王忠诚(83岁)、谷超豪(83岁)、黄昆(82岁)、吴文俊(81岁)、孙家栋(80)、李振声(75岁)、金怡濂(73岁)、王永志(71岁)、袁隆平(70岁)、王选(64岁)
平均年龄80岁。

其中王选、黄昆、刘东生三人已经病逝,分别享年69岁、86岁、91岁。

五、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毕业院校、从事的科学学术研究领域、个人简历等信息汇总
●2009年:
15、谷超豪
1926年生,著名数学家。

浙江温州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时年54岁。

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

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15、孙家栋
1929年生,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辽宁省瓦房店市人。

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时年63岁),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被空军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学习,1958年毕业,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2008年:
13、王忠诚
1925年生,神经外科专家。

山东烟台人。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69岁。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

13、徐光宪
1920年生,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

浙江省绍兴上虞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年60岁。

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2007年:
11、闵恩泽
1924年生,中国催化剂之父、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四川成都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时年56岁。

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

曾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1、吴征镒
1916年生,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江西九江人。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年39岁。

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40年-1942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张景钺教授(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

●2006年:
10、李振声
1931年生,遗传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

山东淄博人。

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年60岁。

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

●2005年:
8、叶笃正
1916年生,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天津市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年64岁。

1940年获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43年获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8、吴孟超
1922年生,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福建省闽清县人。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69岁。

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历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务。

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专家副组长。

●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出现空缺
●2003年:
6、刘东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