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合集下载

职业性暴露有害毒素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暴露有害毒素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暴露有害毒素危害程度分级
1. 轻度
在GB5044-85标准中,轻度危害程度指的是对人体健康产生轻微危害的有害毒素。

这些毒素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对工作场所的健康
环境和劳动者的健康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导
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2. 中度
中度危害程度是指对人体健康产生中等危害的有害毒素。

这些
毒素在暴露的情况下对工作场所的健康环境和劳动者的健康有一定
的危害程度,可能引起一定的健康问题,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严
重的长期健康损害。

3. 重度
重度危害程度指的是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危害的有害毒素。


些毒素在暴露的情况下可能对工作场所的健康环境和劳动者的健康
造成较明显的危害,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长期健康损害。

4. 特重度
特重度危害程度表示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的有害毒素。

这些毒素在暴露的情况下对工作场所的健康环境和劳动者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生命威胁。

以上是根据GB5044-85_职业性暴露有害毒素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进行的分类说明。

在进行职业性毒素控制和管理时,根据毒素的危害程度,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和控制措施对劳动者进行保护,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健康环境。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硫化染料的制造硫化氢
酚醛和尿醛树脂生产甲醛
苯胺生产苯胺
电解铝、氢氟酸制造氟化氢
五氯酚及其钠五氯酚、五氯酚钠生产盐
镉及其化合物镉冶炼、镉化合物的生产
敌百虫生产、贮运敌百虫
别级
毒物名称
行业举例
环氧氯丙烷制造、丙烯磺酸钠生产氯丙烯
钒及其化合物钒铁矿开采和冶炼
溴甲烷溴甲烷制造
硫酸二甲酯的制造、贮运硫酸二甲酯
>2500
经口(mg/k g)
<25
25-
500-
>5000
2.
急性中毒状况
易中毒,后果重
可中毒,预后好
偶可中毒
尚无急性中毒但有影响
3.
慢性中毒
患病率
)偶5%≥患病率较高(
毒无慢性中中有
状况
高(≥5%)
或症状发生率高(≥20%)
病例,或症状发生高率较10%(≥)
毒而有慢性影响
4.
慢性中毒后果
脱离后进继续或不展,能治愈
镍矿的开采和冶炼金属镍
甲苯二异氰酸聚氨酯塑料生产酯
环氧氯丙烷生产环氧氯丙烷
含砷有色金属矿的冶炼砷化氢
敌敌畏生产、贮运敌敌畏
光气制造光气
氯丁二烯制造、聚合氯丁二烯
煤气制造、高炉炼铁、炼焦一氧化碳
硝基苯生产硝基苯
苯乙烯制造、玻璃钢制造苯乙烯中度(级III)
危害
甲醇生产甲醇
硝酸制造、贮运硝酸.
级别
毒物名称
别级
毒物名称
行业举例
锰及其无机化合物
锰矿开采和冶炼、锰铁和锰钢冶炼、高锰焊条制造
氰化物
氰化钠制造、有机玻璃制造
三硝基甲苯制造和军火加工生产三硝基甲苯级II高度危()

职业性暴露危险物质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暴露危险物质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暴露危险物质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GB5044-85标准,职业性暴露危险物质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级:极高危害
- 职业性暴露危险物质具有极高的毒性或致突变性。

- 危险物质可能导致严重的急性或长期健康问题。

- 即使在低浓度下暴露,仍具有显著的危险性。

2级:高危害
- 职业性暴露危险物质具有高毒性或致癌性。

- 危险物质可能对健康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 暴露于高浓度下可能立即引起急性症状。

3级:中等危害
- 职业性暴露危险物质具有中等毒性或致畸性。

- 危险物质可能对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 暴露于较高浓度下可能引起急性症状或长期健康问题。

4级:低危害
- 职业性暴露危险物质具有低毒性或对健康影响较小。

- 危险物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暴露时风险较低。

- 暴露于高浓度下可能引起轻微症状,但风险相对较低。

根据GB5044-85标准,对职业性暴露危险物质进行危害程度分级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保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工作者健康的危害。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之南宫帮珍创作罕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汞化物 1 .氰化物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Ⅱ级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 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13. 氯21.甲醛23.Ⅲ级硫酸14.锰及化合物15.氨16.二甲苯20. 甲苯22Ⅳ级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56种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罕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 13种汞化物 1 .氰化物 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八氟异丁烯、铍及其化合物、氯甲醚、羰基镍、丙烯晴、硫酸二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Ⅱ级 25种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G2)13.氯21.甲醛23.二硫化碳、氟化氢、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金属镍、环氧氯丙烷、黄磷、对硫磷、氮氧化物、DDV、光气、氯丁二烯、三氯乙烯、苯酚Ⅲ二甲苯20.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四氟乙烯氨、硝基苯、三硝基甲苯、四氯化碳、氯丙烯、六氟乙烯、敌百虫Ⅳ级4种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 丙酮法定职业性肿瘤、(八种):氯甲醚(肺癌)石棉(肺癌、间皮瘤)焦炉工(肺癌)砷化物(肺癌、皮肤癌铬酸盐(肺癌)联苯胺(膀胱癌)苯(白血病)氯乙烯(肝血管肉瘤)G1 (人类致癌物15种):苯、镉化物、铍化物、甲烷、硫酸及三氧化硫、氯乙烯、氯甲醚、双氯甲醚、三氧化铬(重铬酸盐)、砷化氢(眒)、、砷化物、羰基镍、环氧乙烷、焦炉逸散物(苯计)、煤焦油沥青挥发物(苯计)。

G2A(可能致癌物8种):环氧氯丙烷、硫酸二甲酯、氯丁二烯、氯联苯(54%氯)、1.2.3三氯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丙烯酰胺。

G2B(可疑致癌物31种):六六六、DDT、呋喃、铅及化合物(G2)、乙苯、乙醛、苯乙烯、肼(联胺)、偏二甲基肼、对二氯苯、萘、金属镍、钴及氧化物、环氧丙烷 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丙烯晴、苄基氯、百菌清、邻茴香胺、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二硝基丙烷、硝基甲烷、二异氰酸甲苯酯、乙酸乙烯酯、3.3对二甲基乙酰胺、1.3二氯丙烯、石油沥青烟职业性接触汞化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职业性接触氰化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职业性接触苯胺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3职业性接触氯乙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4职业性接触砷及无机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5职业性接触砷化氢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6职业性接触铬酸盐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7职业性接触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8职业性接触硫化氢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9职业性接触盐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0职业性接触硝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1职业性接触一氧化碳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2职业性接触铅及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3职业性接触硫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4职业性接触锰及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5职业性接触氨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6职业性接触汽油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7职业性接触甲醇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8职业性接触氢氧化钠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9职业性接触二甲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0职业性接触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1职业性接触甲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2职业性接触甲醛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3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4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之袁州冬雪创作罕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汞化物 1 .氰化物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Ⅱ级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13. 氯21.甲醛23.Ⅲ级硫酸14.锰及化合物15.氨16.二甲苯20. 甲苯22Ⅳ级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56种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罕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 13种汞化物 1 .氰化物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八氟异丁烯、铍及其化合物、氯甲醚、羰基镍、丙烯晴、硫酸二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Ⅱ级 25种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 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G2)13.氯21.甲醛23.二硫化碳、氟化氢、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金属镍、环氧氯丙烷、黄磷、对硫磷、氮氧化物、DDV、光气、氯丁二烯、三氯乙烯、苯酚Ⅲ二甲苯20.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四氟乙烯氨、硝基苯、三硝基甲苯、四氯化碳、氯丙烯、六氟乙烯、敌百虫Ⅳ级4种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 丙酮法定职业性肿瘤、(八种):氯甲醚(肺癌)石棉(肺癌、间皮瘤)焦炉工(肺癌)砷化物(肺癌、皮肤癌铬酸盐(肺癌)联苯胺(膀胱癌)苯(白血病)氯乙烯(肝血管肉瘤)G1 (人类致癌物15种):苯、镉化物、铍化物、甲烷、硫酸及三氧化硫、氯乙烯、氯甲醚、双氯甲醚、三氧化铬(重铬酸盐)、砷化氢(眒)、、砷化物、羰基镍、环氧乙烷、焦炉逸散物(苯计)、煤焦油沥青挥发物(苯计).G2A(能够致癌物8种):环氧氯丙烷、硫酸二甲酯、氯丁二烯、氯联苯(54%氯)、1.2.3三氯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丙烯酰胺.G2B(可疑致癌物31种):六六六、DDT、呋喃、铅及化合物(G2)、乙苯、乙醛、苯乙烯、肼(联胺)、偏二甲基肼、对二氯苯、萘、金属镍、钴及氧化物、环氧丙烷 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丙烯晴、苄基氯、百菌清、邻茴香胺、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二硝基丙烷、硝基甲烷、二异氰酸甲苯酯、乙酸乙烯酯、3.3对二甲基乙酰胺、1.3二氯丙烯、石油沥青烟职业性接触汞化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职业性接触氰化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职业性接触苯胺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3职业性接触氯乙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4职业性接触砷及无机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5职业性接触砷化氢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6职业性接触铬酸盐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7职业性接触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8职业性接触硫化氢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9职业性接触盐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0职业性接触硝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1职业性接触一氧化碳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2职业性接触铅及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3职业性接触硫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4职业性接触锰及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5职业性接触氨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6职业性接触汽油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7职业性接触甲醇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8职业性接触氢氧化钠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9职业性接触二甲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0职业性接触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1职业性接触甲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2职业性接触甲醛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3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4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极度危害(Ⅰ级):THI≥ 65。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接触苯危害指数计算
积分指标
文献资料数据
危害分值(F)
权重系数(K)
急性
吸入
LC50
气体(cm3/m3)
5
蒸气(mg/m3)
31900(7h,大鼠)
0
粉沫和烟雾(mg/m3)
急性经口LD50(mg/Kg)
3306(大鼠)
急性经皮LD50(mg/Kg)
48(小鼠)
4
1
刺激与腐蚀性
中等刺激作用
2
2
致敏作用
12124(兔)
0
1
刺激与腐蚀性
强刺激作用
3
2
致敏作用
无致敏性
0
2
生殖毒性
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1500 mg/m3,(24h)(孕7~14d),致胚胎毒性和肌肉发育异常。
2
3
致癌性
IARC-3(动物可疑)
1
4
实际危害后果与预后
神经系统麻醉和皮肤粘膜刺激作用,脱离后可治愈。
2
5
扩散性(常温或工业使用状态)
1
1
毒物危害指数
49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中度危害(Ⅲ级)
职业接触一氧化碳危害指数计算
积分指标
文献资料数据
危害分值(F)
权重系数
(K)
急性
吸入
LC50
气体(cm3/m3)
1807(4h 大鼠)
2
5
蒸气(mg/m3)
粉沫和烟雾(mg/m3)
急性经口LD50(mg/Kg)
无资料
-
急性经皮LD50(mg/Kg)
无色透明液体,沸点110.6℃,易挥发芳香味
2
3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常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汞化物 1 .氰化物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铬酸盐7. 苯8.Ⅱ级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13. 氯21.甲醛23.Ⅲ级硫酸14.锰及化合物15.氨16.二甲苯20. 甲苯22 Ⅳ级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56种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常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13种汞化物 1 .氰化物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八氟异丁烯、铍及其化合物、氯甲醚、羰基镍、丙烯晴、硫酸二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Ⅱ级25种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 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G2A.B)13.氯21.甲醛23.二硫化碳、氟化氢、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金属镍、环氧氯丙烷、黄磷、对硫磷、氮氧化物、DD V、光气、氯丁二烯、三氯乙烯、苯酚Ⅲ级14种硫酸14. 锰及化合物15.氨16.甲苯22 二甲苯20.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四氟乙烯氨、硝基苯、三硝基甲苯、四氯化碳、氯丙烯、六氟乙烯、敌百虫Ⅳ级4种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 丙酮法定职业性肿瘤、(八种):氯甲醚(肺癌)石棉(肺癌、间皮瘤)焦炉工(肺癌)砷化物(肺癌、皮肤癌铬酸盐(肺癌)联苯胺(膀胱癌)苯(白血病)氯乙烯(肝血管肉瘤)G1 (人类致癌物15种):苯、镉化物、铍化物、甲烷、硫酸及三氧化硫、氯乙烯、氯甲醚、双氯甲醚、三氧化铬(重铬酸盐)、砷化氢(眒)、、砷化物、羰基镍、环氧乙烷、焦炉逸散物(苯计)、煤焦油沥青挥发物(苯计)。

G2A(可能致癌物8种):环氧氯丙烷、硫酸二甲酯、氯丁二烯、氯联苯(54%氯)、1.2.3三氯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丙烯酰胺。

G2B(可疑致癌物31种):六六六、DD T、呋喃、铅及化合物(G2A.B)、乙苯、乙醛、苯乙烯、肼(联胺)、偏二甲基肼、对二氯苯、萘、金属镍、钴及氧化物、环氧丙烷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丙烯晴、苄基氯、百菌清、邻茴香胺、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二硝基丙烷、硝基甲烷、二异氰酸甲苯酯、乙酸乙烯酯、3.3对二甲基乙酰胺、1.3二氯丙烯、石油沥青烟职业性接触汞化物危害指数计算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2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 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3职业性接触氯乙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4职业性接触砷及无机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5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6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7职业性接触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8职业性接触硫化氢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9职业性接触盐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0职业性接触硝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1职业性接触一氧化碳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2职业性接触铅及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3职业性接触硫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4职业性接触锰及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5职业性接触氨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6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7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8职业性接触氢氧化钠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19职业性接触二甲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20职业性接触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21职业性接触甲苯危害指数计算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22职业性接触甲醛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23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24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 I <35中度危害(Ⅲ级);TH I≥35~<50高度危害(Ⅱ级):TH I≥50~<65极度危害(Ⅰ级):TH I≥65。

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环氧氯丙烷
环氧氯丙烷生产
砷化氢
含砷有色金属矿的冶炼
敌敌畏
敌敌畏生产、贮运
光气
光气制造
氯丁二烯
氯丁二烯制造、聚合
一氧化碳
煤气制造、高炉炼铁、炼焦
硝基苯
硝基苯生产
III级(中度危害)
苯乙烯
苯乙烯制造、玻璃钢制造
甲醇
甲醇生产
硝酸
硝酸制造、贮运
硫酸
硫酸制造、贮运
盐酸
盐酸制造、贮运
甲苯
甲苯制造
二甲苯
喷漆
三氯乙烯
甲醛
酚醛和尿醛树脂生产
苯胺
苯胺生产
氟化氢
电解铝、氢氟酸制造
五氯酚及其钠盐
五氯酚、五氯酚钠生产
镉及其化合物
镉冶炼、镉化合物的生产
敌百虫
敌百虫生产、贮运
氯丙烯
环氧氯丙烷制造、丙烯磺酸钠生产
钒及其化合物
钒铁矿开采和冶炼
溴甲烷
溴甲烷制造
硫酸二甲酯
硫酸二甲酯的制造、贮运
金属镍
镍矿的开采和冶炼
甲苯二异氰酸酯
聚氨酯塑料生产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序号
指标
I(极度危害)
II(高度危害)
III(中度危害)
IV(轻度危害)
1.
急性毒性(LC50或LD50)
吸入(mg/m3)
<200
200-
2000-
>20000
经皮(mg/kg)
<100
100-
500-
>2500
经口(mg/kg)
砷及其无机化合物(非致癌的无机砷化合物除外。)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水平分级(GBZ230-2010)之阿布丰王创作罕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汞化物 1 .氰化物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Ⅱ级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 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13. 氯21.甲醛23.Ⅲ级硫酸14.锰及化合物15.氨16.二甲苯20. 甲苯22Ⅳ级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56种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水平分级(GBZ230-2010)罕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 13种汞化物 1 .氰化物 2. 氯乙烯 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八氟异丁烯、铍及其化合物、氯甲醚、羰基镍、丙烯晴、硫酸二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Ⅱ级 25种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G2)13.氯21.甲醛23.二硫化碳、氟化氢、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金属镍、环氧氯丙烷、黄磷、对硫磷、氮氧化物、DDV、光气、氯丁二烯、三氯乙烯、苯酚Ⅲ二甲苯20.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四氟乙烯氨、硝基苯、三硝基甲苯、四氯化碳、氯丙烯、六氟乙烯、敌百虫Ⅳ级4种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 丙酮法定职业性肿瘤、(八种):氯甲醚(肺癌)石棉(肺癌、间皮瘤)焦炉工(肺癌)砷化物(肺癌、皮肤癌铬酸盐(肺癌)联苯胺(膀胱癌)苯(白血病)氯乙烯(肝血管肉瘤)G1 (人类致癌物15种):苯、镉化物、铍化物、甲烷、硫酸及三氧化硫、氯乙烯、氯甲醚、双氯甲醚、三氧化铬(重铬酸盐)、砷化氢(眒)、、砷化物、羰基镍、环氧乙烷、焦炉逸散物(苯计)、煤焦油沥青挥发物(苯计).G2A(可能致癌物8种):环氧氯丙烷、硫酸二甲酯、氯丁二烯、氯联苯(54%氯)、1.2.3三氯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丙烯酰胺.G2B(可疑致癌物31种):六六六、DDT、呋喃、铅及化合物(G2)、乙苯、乙醛、苯乙烯、肼(联胺)、偏二甲基肼、对二氯苯、萘、金属镍、钴及氧化物、环氧丙烷 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丙烯晴、苄基氯、百菌清、邻茴香胺、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二硝基丙烷、硝基甲烷、二异氰酸甲苯酯、乙酸乙烯酯、3.3对二甲基乙酰胺、1.3二氯丙烯、石油沥青烟职业性接触汞化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3职业性接触氯乙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4职业性接触砷及无机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5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6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7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8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9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0职业性接触硝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1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2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3职业性接触硫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4职业性接触锰及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5职业性接触氨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6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7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8职业性接触氢氧化钠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9职业性接触二甲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0职业性接触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1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2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3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4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水平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

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措施

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措施

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措施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措施一、职业危害分级在工作场所,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职业危害。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职业危害,一般会对职业危害进行分级。

职业危害分级可以根据危害的程度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划分。

常见的职业危害分级包括以下几个等级:1. 一级危害一级危害是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小,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相对较低的危害因素。

例如,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办公室环境中的尘埃、噪音、光照等。

对于一级危害的管理,可以采取相对简单的管理措施,如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合理调整工作环境等。

2. 二级危害二级危害是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较明显的危害因素。

例如,工作现场中的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高温、高压等。

对于二级危害的管理,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如提供高效的防护设备、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监测等。

3. 三级危害三级危害是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极大的危害因素。

例如,工作现场中的极高温度、强酸、强碱、剧毒化学物质等。

对于三级危害的管理,需要采取最严格的安全措施,如提供特殊的防护装备、制定详细的工作操作规程等。

二、职业危害管理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职业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危害管理措施:1. 预防为主原则职业危害管理的核心原则是预防为主。

即在工作场所设计和工作流程中,尽可能避免产生危害因素,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设计、优化工作环境、选用低危害性物质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2. 安全教育和培训对于工作人员,特别是与职业危害密切相关的岗位,需要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通过培训,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并学习正确的防护措施和操作技能。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3. 合理配置个人防护装备对于一些有职业危害的岗位,需要合理配置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职业性危害程度分级表

职业性危害程度分级表
无慢性中毒,而有慢性影响
慢性中毒后果
脱离接触后,继续发展或不能治愈
脱离接触后,可基本治愈
脱离接触后,可恢复,不致严重后果
脱离接触后,自行恢复,无不良后果
致癌性
人体致癌物
可疑人体致癌物
实验动物致癌物
无致癌物
最高允许浓度mg/m3
〈0.1
0.1--
1.0--
〉1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表
20年月登记
序号
毒物名称
级别
1
混合苯
Ⅲ级(中度危害)
2
重苯
Ⅲ级(中度危害)
3
粗萘
Ⅳ级(轻度危害)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依据
指标
分级

(极度危害)

(高度危害)
急性中毒
吸入LC50,mg/m3
〈200
200--
2000--
〉20000
经及LD50,mg/m3
〈100
100--
500--
〉2500
经口LD50,mg/m3
〈25
25--
500--
〉5000
急性中毒
发病状况
生产中易发生中毒,后果严重
生产中可发生中毒,预后良好
偶可发生中毒
迄今未见急性中毒,但有急性影响
慢病中毒
患病状况
患病率(≥5%)
患病率较高(〈5%)或症状发生率高(≥20%)
偶有中毒病例发生或症状发生率较高(≥10%)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危害程度分级是将职工承受的职业危害的轻重程度,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排队分类。

所谓危害即是指化学因素(尘、毒等)物理因素(噪声、振动、温度、电磁和射线等)和生物因素(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其存在可能引起职业病,进行职业危害程度分析的目的在于:①便于衡量职工承受职业危害的变动情况,以利于宏观决策;②可以明确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和治理的重点,指导人们采取有效措施;③对于不同技术装备的大、中、小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避免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中国自1983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高温作业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和《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等四项国家标准,这些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应该指出,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同卫生标准是有区别的。

分级标准是一种管理标准,是为促进企业劳动条件逐步达到卫生标准而制定的。

而卫生标准是指所处的劳动环境或劳动条件一般不致造成职业病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劳动条件标准。

这两种标准互相联系,但各有各的用途,不应混淆使用。

1.高温作业分级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1)高温作业的主要工种如下。

①冶金工业:炼铁、炼钢、扎钢、炼焦、有色金属冶炼等;②机械工业:铸造、锻造、热处理等;③化学工业:氧化、合成、加热、化学反应等;④玻璃、搪瓷、陶瓷工业:炉膛、炉台、焙烧、烘房、窖炉等;⑤轻工业:造纸蒸球、糖果食品焙炉、橡胶硫化、塑料热压等;⑥纺织工业:印染、缫丝的热或蒸煮等;⑦建筑材料工业:耐火材料的窑炉、砖瓦窖炉、水泥烧结等;⑧各种工业的加热炉、锅炉等;⑨夏季露天作业:建筑、搬运、船坞、筑路和露天采矿等。

高温作业环境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一种是对流热,来自被加热的空气;一种是辐射热,来自生产设备的热源及周围物体表面的二次热辐射。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

行业资料:________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11 页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即是将生产中发生事故的危险程度和承受职业危害程度,分等划级,以便明确重点,从而分清轻重缓急。

它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国外称之为A、B、C法按其性质与内容,可分为危险程度分级和危害程度分级两大类别。

本条目重点谈危险程度分级。

危险程度分级按危险的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把危险分等划级,叫做危险分级。

所谓危险,是一种现存的或潜在的状态,出现时能引起事故或不幸。

危险是安全的对立面。

危险等级划分是安全评价的一个基本内容,国内外就此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危险分级方法。

1.国外的危险分级方法国外在危险分级的划分方法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①根据同系统或类似系统的以往事故经验教训,指定分类等级;②利用安全系数或安全阀值来评价危险性;③评价者根据过去的经验,按自己的见解,指定一系列数值尺度评价危险性。

以下具体介绍国外几种危险分级方法:(1)美国MIL-STD-882B标准。

1963年美国空军制定了MIL-S-38310标准。

后来,此标准被美国国防部采用,作为正式的军用安全标准,并经多次修改,于xx年3月,最后修改成MIL-STD-882B系统安全程序要求该标准把危险性按危险严重程度划分为4个级别,又根据危险发生的概率把危险分为6个等级,如表1和表2所示。

第 2 页共 11 页表1危险严重程度分级经常容易偶然很少不易不可能事故几乎经常出现在一个月中多次出现在一个月中有时出现可假定不会发生出现的概率接近零不可能出现连续发生经常发生有时发生可能发生不易发生不可能发生表归纳了4种危险类别,表中区分了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含环境危害),但只要根据人员伤亡或者设备损坏中任何一项就可以确定危险级别。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是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程度,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下面是一般情况下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
1. 一般风险类:
- 一般情况下,职业病危害风险较低,但仍需要采取一些基本的防护措施。

-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相对较小。

- 需要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具体的防护措施。

2. 较大风险类:
- 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高,需要采取特定的防护措施。

-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较大。

- 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 重大风险类:
- 职业病危害风险非常高,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非常大,可能导致严重的职业病危害。

- 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采取高级别的防护措施。

具体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国家、行业和工作岗位而有所不同。

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各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进行分类与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职业危害程度是指某个职业对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程度。

根据危害程度的大小,可以将职业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从业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了解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将就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一级危害职业一级危害职业是指危害程度最高的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危险较大,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例如高空作业、爆炸品处理、有毒物品操作等。

从业人员在进行这些职业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规范进行操作,并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二、二级危害职业二级危害职业是指危害程度较高的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面临一定的危险,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伤害。

例如高温作业、有害气体处理、潜水作业等。

从业人员在进行这些职业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三、三级危害职业三级危害职业是指危害程度一般的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面临较低的危险,但仍然需要注意安全。

例如普通工地施工、机械操作、焊接作业等。

从业人员在进行这些职业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正确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设备,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四级危害职业四级危害职业是指危害程度较低的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危险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注意安全。

例如普通办公室工作、售货员等。

虽然这些职业相对安全,但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仍然需要注意劳动保护,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和工作环境,以防止长期劳动带来的健康问题。

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对于从业人员和管理部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级别的职业危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以保护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从业人员在选择职业时,也应该对其危害程度有所了解,做出明智的选择。

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各类职业的监管,确保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通过对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评估不同职业的危害程度,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职业性暴露毒性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暴露毒性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暴露毒性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职业性暴露毒性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引言职业性暴露毒性物质对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为了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安全标准并保护工作者的健康,有必要对职业性暴露毒性物质进行危害程度的分级。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于根据职业性暴露毒性物质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并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指导。

分级标准根据国际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机构的建议,我们采用以下职业性暴露毒性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1. 无危害:该物质对人体没有明显影响,暴露下的健康风险极低。

2. 低危害:该物质对人体的影响较小,暴露下的健康风险较低,但仍需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3. 中等危害:该物质对人体的影响较显著,暴露下的健康风险较高,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暴露。

4. 高危害:该物质对人体的影响非常严重,暴露下的健康风险极高,必须采取最严格的防护措施以避免暴露。

应用根据实际工作场所的情况,工作者应根据所暴露的职业性毒性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类,采取适当的控制和防护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建议:- 对于无危害物质,确保合适的通风条件和良好的工作实践。

- 对于低危害物质,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眼镜和口罩,并确保安全操作和适当清洁。

- 对于中等危害物质,采取更严格的工作实践措施,如局部通风和蓄尘系统,并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和培训。

- 对于高危害物质,采取最严格的控制措施,如高效过滤器和密封的操作间,同时确保工作者接受足够的培训和定期健康监测。

结论职业性暴露毒性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是确保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职业性毒性物质进行分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工作者的健康与安全。

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详细的控制和防护方案,并确保工作者接受相关的培训和监测。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之蔡仲巾千创作罕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汞化物 1 .氰化物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Ⅱ级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 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13. 氯21.甲醛23.Ⅲ级硫酸14.锰及化合物15.氨16.二甲苯20. 甲苯22Ⅳ级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56种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罕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 13种汞化物 1 .氰化物 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八氟异丁烯、铍及其化合物、氯甲醚、羰基镍、丙烯晴、硫酸二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Ⅱ级 25种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G2)13.氯21.甲醛23.二硫化碳、氟化氢、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金属镍、环氧氯丙烷、黄磷、对硫磷、氮氧化物、DDV、光气、氯丁二烯、三氯乙烯、苯酚Ⅲ二甲苯20.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四氟乙烯氨、硝基苯、三硝基甲苯、四氯化碳、氯丙烯、六氟乙烯、敌百虫Ⅳ级4种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 丙酮法定职业性肿瘤、(八种):氯甲醚(肺癌)石棉(肺癌、间皮瘤)焦炉工(肺癌)砷化物(肺癌、皮肤癌铬酸盐(肺癌)联苯胺(膀胱癌)苯(白血病)氯乙烯(肝血管肉瘤)G1 (人类致癌物15种):苯、镉化物、铍化物、甲烷、硫酸及三氧化硫、氯乙烯、氯甲醚、双氯甲醚、三氧化铬(重铬酸盐)、砷化氢(眒)、、砷化物、羰基镍、环氧乙烷、焦炉逸散物(苯计)、煤焦油沥青挥发物(苯计)。

G2A(可能致癌物8种):环氧氯丙烷、硫酸二甲酯、氯丁二烯、氯联苯(54%氯)、1.2.3三氯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丙烯酰胺。

G2B(可疑致癌物31种):六六六、DDT、呋喃、铅及化合物(G2)、乙苯、乙醛、苯乙烯、肼(联胺)、偏二甲基肼、对二氯苯、萘、金属镍、钴及氧化物、环氧丙烷 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丙烯晴、苄基氯、百菌清、邻茴香胺、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二硝基丙烷、硝基甲烷、二异氰酸甲苯酯、乙酸乙烯酯、3.3对二甲基乙酰胺、1.3二氯丙烯、石油沥青烟职业性接触汞化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职业性接触氰化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职业性接触苯胺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3职业性接触氯乙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4职业性接触砷及无机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5职业性接触砷化氢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6职业性接触铬酸盐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7职业性接触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8职业性接触硫化氢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9职业性接触盐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0职业性接触硝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1职业性接触一氧化碳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2职业性接触铅及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3职业性接触硫酸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4职业性接触锰及化合物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5职业性接触氨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6职业性接触汽油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7职业性接触甲醇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8职业性接触氢氧化钠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19职业性接触二甲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0职业性接触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1职业性接触甲苯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2职业性接触甲醛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3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24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职业性接触危害指数计算危害程度分级轻度危害(Ⅳ级):THI < 35中度危害(Ⅲ级);THI≥ 35~<50高度危害(Ⅱ级):THI≥ 50~<65极度危害(Ⅰ级):THI≥ 6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危害因素也可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为: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

生产性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有害影响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主要为:有害因素的强度(剂量),人体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几种有害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由原劳动部和相关科研所陆续制定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等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标准。

这些标准是总结了建国以来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经验,经过科研人员进行大量的现场检测、毒理实验样本分析研究而制定的,是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非常适用的科学方法。

目前,在开展安全评价、OHSMS、职业安全卫生现状管理工作中,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时,有一些单位使用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如《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LEC法)是不适合的。

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因素在作业现场中存在的形式、危险劳动者健康的表现方式,产生的风险都不一样,因此,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使用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标准。

一、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应用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一种定性定量的管理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已颁分职业危害分级标准8项,其中部颁标准1项。

分级标准将职业危害分为5个等级,即:0级危害(安全作业,可容许的风险)、Ⅰ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可承受的风险:在加强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定期监测)、Ⅱ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中度风险)、Ⅲ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重大风险)、Ⅳ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不可承受风险)。

针对不同的危害级别实行不同的监察管理办法。

二、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与卫生标准的区别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为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工作,提供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价的一种宏观的管理标准,是职业安全工作深化改革的需要,为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劳动工资制定政策提供科学数据。

卫生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劳动条件标准,是为职业病诊断提供依据的。

卫生标准只测定一项指标,即生产现场作业点有害物质浓度,不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现场监察宏观管理。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需要测定三项指标才能确定级别,既考虑了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浓度及有害物质本身的毒性,又考虑了作业强度、劳动时间,因此,用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进行职业危害因素风险评价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合理性。

在我们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生产性粉尘、有毒物质、噪声,下面将分别介绍《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

三、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应用生产性粉尘种类繁多。

不同种类的粉尘,根据其理化性质、进入人体的量和作用部位,可引起不同的危害。

1.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按粉尘性质分类)(1)无机粉尘。

①无机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粉尘等;②金属性粉尘:如铁、铝、锰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③人工无机性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粉尘等。

(2)有机性粉尘。

①动物性粉尘:如毛、丝、骨质、角质等粉尘;②植物性粉尘:如棉、亚麻、枯草、谷物、茶、木等粉尘;③人工有机粉尘:如农药、有机染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

上述各类粉尘混合存在。

如煤矿开采时,有岩尘与煤尘;金属制品加工研磨时,有金属和磨料粉尘;棉纺厂准备工序,有棉尘和土尘等。

对混合性粉尘,要查明其中所含成分,尤其是矿物性物质所占比例,对进一步确定其对人体危害性有重要意义。

2.生产性粉尘主要理化性质(1)化学组成。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如石英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一般都在70%以上,因此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国家卫生标准为1.0mg/m3~1.5mg/m3。

煤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一般都在10%以上下,因此对人体的危害相应小一些,国家卫生标准为6mg/m3。

(2)粉尘浓度,粉尘浓度一般可分为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

空气中粉尘浓度越高,对人体危害也越大。

(3)分散度。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用来表示粉尘粒子大小组成的百分构成,空气中粉尘由较小的微粒组成时,称为分散度高;反之,则分散度低。

粉尘粒子大小一般用直径微米表示。

粉尘被吸入机体的机会及其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与分散度有直接关系。

分散度越高的粉尘,沉降速度较慢,被机体吸入的机会也就越多,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

(4)溶解度。

粉尘溶解度的大小,对人体的危害有一定关系,首先由粉尘的化学性质决定其危害性。

如某些毒物粉尘,随其溶解度的增加,对人体的危害性也增加。

一些矿物粉尘如石英,虽然在体内溶解度较小,但对人体危害性却较严重。

有些粉尘如面粉、糖等,在体内容易溶解、吸收、排出,对人体的危害反而小。

3.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指标根据全国尘肺普查统计资料,针对生产性粉尘的主要危害因素,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动物实验研究,确定了粉尘分级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作为分级依据,即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及生产性粉尘浓度的超标倍数3项指标。

(1)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多少是决定粉尘危害程度的关键性因素,在尘肺病人中,绝大部分是矽肺病人。

可见,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高低对矽肺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系指生产性粉尘中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按我国的实际情况,标准将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划分为4类,即:含量等于或小于10%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含量大于10%~40%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含量大于40%~70%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含量大于70%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

鉴于严重危害机体的是浮游于空气中可吸入性粉尘,而且只有浮游粉尘才有机会被吸入肺内而危害健康。

因此,在分析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样品时,应收集工作地点工人呼吸带附近的浮游尘样品最为合理。

标准确定以采集工人工作地点呼吸带附近的悬浮尘或沉积尘样品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分析,应连续收集3天的粉尘样品,混匀后取平行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以均值表示。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分析的方法应按标准要求使用焦磷酸重量法。

我国常见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参考值在化工出版社出版的《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检测技术》一书中刊登,可供参考。

(2)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在接触同一种性质的生产性粉尘行业中,由于工人所处的生产条件、劳动强度和接尘作业的持续时间差异悬殊,因而其实际吸入到肺内的粉尘量亦不同。

肺部粉尘的蓄积量与尘肺病变的程度成正比。

考虑到我国生产方式的复杂情况,在制定危害分级标准时将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作为一项定量指标。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表示1个工作日内各项实际接尘作业时间分别与其平均肺通气量乘积之总和,也就是表示接尘作业工人1个工作日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空气的总体积。

可见,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实际上包括2项内容,即工人接尘时间的调查以及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

为简便风险评价工作,肺勇气量值可用经验值。

(3)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众所周知,工作地点的生产性粉尘浓度越高,对机体的危害程度也越大,因此,生产性粉尘浓度可作为一项危害程度的定量指标,鉴于粉尘浓度的实测值差异范围较大,不便于表示,因此,可采用生产性粉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倍数来表示,计算方法如下:粉尘浓度超标倍数=(粉尘浓度实测值/该种粉尘最高容许浓度)-1粉尘浓度测定数据用检测单位提供的检测报告即可,然后取其粉尘浓度超标倍数的算术均值来表示。

危害级别的评定按上述3项指示,综合列出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

该表的纵坐标有两项,即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及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该表的横坐标为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根据现场测定所获得的3项指标数据,可直接查分级表确定其危害等级。

4.危害级别评价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级别(GB5817-1986)共分5个等级:0级危害(安全作业)、Ⅰ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Ⅱ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Ⅲ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Ⅳ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

四、有毒作业分级标准的应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各种有毒物质通称为生产性毒物或职业接触毒物。

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存在,主要为原材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成品、产品、废弃物、夹杂物等。

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在以固体、液体形态存在时,如果不挥发,又不经皮肤进入、则对人体无危害。

在以气体、蒸气、粉尘、烟、雾形态存在时,则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危害则较大。

1.有毒作业分级指标有毒作业分级主要以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按GB5044-1985标准确定),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浓度超标倍数3项指标为分级依据。

对以上3项指标分别进行定量检测分析,计算出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3项数值,根据以上3项数值计算出分级指数C=D?L?B。

根据分级指数C确定有毒作业危害程度级别。

见下表:分级级别表(GB12331-90)见表2.危害级别评价有毒作业危害程度级别(GB12331-1990)共分5个等级:0级(安全作业)、一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二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三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四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

五、噪声作业分级标准的应用噪声是一种在生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物理性危害因素。

生产性噪声由于产生的动力和方式不同,一般分为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根据噪声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可将噪声分为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

1.噪声危害程度分级要求噪声危害程度分级的测定简单易行,只要依照原劳动部颁标准《噪声作业分级标准》(LD80-1995)的要求进行测定即可。

但应着重提出的是,对作业现场噪声的测定应使用积分声级计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

所谓等效连续A声级指的就是:根据能量平均的原则,把一个工作日内各级时间内不同水平的噪声,经过计算用一个平均的A声级来表示。

如果在工作日内接触的是一种稳态噪声,测该噪声的等效连续A声级就是它的A声级。

2.危害级别评价噪声作业危害程度级别(LD80-1995)共分5个等级:0级(安全作业)、Ⅰ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Ⅱ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Ⅲ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Ⅳ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

市安监局网站声明:网站所转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浏览者参考,并不属本站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