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海拔地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2-03T09:27:53.02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李燕

[导读] 研究证实牙周病与糖尿病、风湿病、血液病及冠心病还有一定的相关性。

李燕

(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目的:观察牙周炎非手术治疗(基础治疗)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索在高原地区对慢性牙周炎的控制、治疗及长期维护疗效。方法:将84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龈上洁治,对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高海拔地区35-50岁年龄患者中以中度牙周病为主,占68%;51-65岁年龄患者中重度牙周病患者占79%。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PPD、CAL、SBI、PLI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既往的单纯龈上治疗。在高海拔地区,非手术治疗配合定期维护,在较短时期内可使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病情保持稳定甚至好转。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11-02

牙周病是目前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发病率很高,仅次于龋齿,因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病程发展慢而易被忽视。研究证实牙周病与糖尿病、风湿病、血液病及冠心病还有一定的相关性[1],因此临床明确牙周病诊断后,应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进行系统性治疗。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殊,大气中氧含量和氧分压低,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机体各方面都会发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旨在研究高海拔地区中重度慢性牙周病临床疾病进展特征,系统治疗和术后维护等方法,力求做到早期防控,控制牙周病的发生,减少患者失牙率,提高高海拔地区人群的生活质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3月~2010年9月门诊治疗牙周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6~64岁,平均年龄54.6±11.3岁,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3.7±1

2.4岁。患者均来自海拔2260 ~ 4000米地区。

1.2诊断及纳入标准:符合美国牙周病学会1999年分类制定的牙周病诊断标准,中、重度牙周炎[2]。纳入标准①口内余留牙数≥16颗,至少4颗磨牙(不含第三磨牙);②无全冠修复者;③无妊娠及哺乳者;④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甲亢系统疾病。

1.3分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牙周基础治疗,首诊进行详细的口腔卫生宣教和龈上洁治,随后局麻下分4次行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每周一次,每次约60分钟。每次治疗过程中不断强化口腔卫生知识,全口刮治结束后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口服一周。对照组仅做龈上洁治,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口服一周。

1.4疗效评价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每颗牙分6个位点记录牙周状况。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按Silness&L e标准分为0、1、2、3度。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按Mazza标准分为0、1、2、3、4、5级。临床探诊深度(probing pocket depth, PPD) 用牙周探针测量牙周袋深度。探诊使用约25克的力量,测量牙周袋底至龈缘的深度,读取探针上最接近的刻度即为牙周袋深度,以毫米(mm)为单位。每个牙在颊(唇)、舌侧的远中、中央、近中测量六个位点的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 CAL): 牙周袋底(龈沟底)至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为牙周附着水平,以毫米(mm)为单位。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方法采用X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

2结果

采用牙周基础治疗组和单纯龈上洁治的两组患者,在分组例数、性别和平均年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1不同年龄组中重度牙周病患者所占比例不同(见表1),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对牙周基础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见表2)。经牙周基础治疗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分析单纯采用龈上洁治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观察(见表3)。采用龈上洁治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PPD、SBI和PLI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AL指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前三项指标将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 两种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对比(见表4)。治疗前两组间PPD、CAL 、PLI、SBI的四项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牙周病是口腔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累及组织的范围和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牙周病两大类疾病。轻度牙周病仅表现为牙龈发炎、出血、疼痛、口臭。重者出现深牙周袋,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目前公认牙菌斑生物膜的细菌及其产物是引发牙周病必要的始动因子,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破坏性感染性疾病[4]。

在高原环境下,特别是在4500米高海拔地区,牙周炎的患病率高达70.27%[3], 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在高海拔地区牙周病的发生、发展不仅与局部因素如菌斑、创伤等有关,高海拔低氧低气压的环境危险因素加重了宿主的易感性,也是影响牙周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低氧高寒环境是导致高原地区创伤感染和致病菌定植的主要原因[5]。牙龈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有氧代谢降低,无氧代谢增高,致使有害及酸性物质增加,口腔感染机会增加,牙周组织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牙周膜增宽,牙槽骨组织疏松,降低了牙周组织的抵抗力,加重了牙周破坏的严重程度。

牙周非手术治疗是牙周病系统治疗的第一阶段,是基本适用于所有患者的治疗,也称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菌斑、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以及辅助性药物治疗和咬合调整等。既往由于对牙周病的病因、疾病发展及诊治方法认识不充分,治疗牙周病仅局限于普通的龈上洁治,不能起到控制疾病进展,充分保护牙周组织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牙周基础治疗方法治疗牙周炎,同时与单纯采用龈上洁治方法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显示经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这种机械方法治疗后,牙周炎患者的SBI、PPD、CAL、PLI等牙周参数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且以上各种指标优于单纯采用龈上洁治方法的对照组,尤其是SBI和PPD指数。还发现对照组中SBI、PPD和PLI指标也有改善,但CAL指标无显著性变化。因此认为既往的单纯龈上洁治方法短期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牙龈出血及炎症状况,但并不能改善牙龈下的病变情况。采用牙周基础治疗方法可从根本上去除病因达到恢复牙周生态平衡、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修复和阻止病变发展的目的。对大多数患者,牙周非手术治疗可以阻止牙周炎的进展,消除临床症状。有研究显示,非手术治疗后,无论是个体还是以位点为单位,PPD和CAL的改变主要集中于前3个月,之后的半年,牙周状况基本保持稳定,同时也显出进一步好转的趋势[6]。

综上所述,高海拔地区因氧分压低,口腔专业人员缺乏,口腔保健知识及卫生常识欠缺等因素存在,开展规范的基础治疗,使患者痛苦少,治疗时间短,效果好。本文观察了中、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的短期效果,提出牙周基础治疗能清除致病因子,改善牙周状况,是治疗牙周炎基本而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刘乃好, 王捷芯, 侯传记. 关于影响牙周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2, 12(5): 266-267.[2]曹采方.牙周病学.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张远华,曹桢吾. 4 500米高原1000名官兵牙周炎调查分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995, 13(2): 150-151. [4] Rech RL, Nurkin N, Cruz I,etal·Association between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rq Bras Cardiol, 2007, 88 (2):185-190.

[5]李海涛,刘建国.高海拔地区缺氧与牙龈退缩的关系.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5):622.

[6]兰倩, 黄萍, 郑广宁, 等.慢性牙周炎维护治疗期病程纵向观察.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2(1): 64-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