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课程学时:48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外国电影史》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作为影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外国电影史》以传统电影强国(主要为美国和法德意日等)的电影历史为主要框架进行讲授,兼顾其他国家(亚洲、南北欧)电影发展状况,课程适当选取影史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培养学生对电影历史研究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外国电影史史实,通过对世界电影史课程的学习,加深对著名导演、作品、流派运动、电影现象和电影工业的了解,以培养学生宏观视野和眼光,学会运用电影史知识评价电影作品和把握电影现状的能力。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需要掌握电影史和电影制作的相关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阅片量。
二、课程的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1讲绪论1.电影两大类型理解2.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之争掌握3.电影流派与电影运动了解4.外国电影史的阶段划分与发展概况了解5.外国电影史课程学习方法理解第2讲电影的诞生1.电影的起源了解2.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 掌握3.乔治梅里爱的“银幕戏剧” 掌握4.欧洲的两种倾向理解第3讲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11.鲍特及其影片《火车大劫案》了解2.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理解第4讲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21.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掌握2.查尔斯·卓别林的喜剧观念理解第5讲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和超现实主义倾向的各种流派了解2.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美学追求掌握3.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和实践的美学探索理解第6讲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1.声音进入电影了解2.好莱坞的电影企业及其制片政策掌握3.类型电影观念及其模式理解第7讲奥逊威尔斯与《公民凯恩》1.奥逊威尔斯了解2.《公民凯恩》的艺术特征掌握第8讲法国诗意现实主义1.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掌握2.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了解3.写实主义大师让·雷诺阿了解4.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及其误识掌握第9讲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与声音进入苏联电影了解2.电影创作的转向理解3.创作高潮的到来与新发展掌握第10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1.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了解2.作者与作品、风格与理论掌握3.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理解4.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者们——心理现实主义掌握第11讲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日本电影1.日本电影的崛起与战前发展状况了解2.战时与战后日本电影的形势和主题了解3.1950年代日本电影的黄金时期掌握4.日本当代电影的发展掌握第12讲法国电影新浪潮1.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掌握2.新浪潮导演的创作特征理解第13讲法国左岸派作家电影1.作家电影的代表作了解2.创作观念理解3.左岸派的创作特征掌握4.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理解第14讲新好莱坞电影1.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背景1967-1976年的美国社会政治现实了解精神文化危机了解电影与电视业的观众之争了解2.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创作掌握3.新好莱坞的历史贡献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了解新好莱坞电影的历史贡献理解第15讲新德国电影1.新德国电影产生的背景了解2.新德国电影四大导演的电影创作掌握3.新德国电影的历史地位掌握4新德国电影之后德国电影无可挽回的衰落了解第16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电影及先锋电影1.民族电影发展概况了解2.印度电影3.韩国、伊朗等其他亚洲国家电影掌握4.欧洲其他国家(希腊、西班牙、南欧)电影掌握5.北欧国家(丹麦和瑞典)电影发展概况及伯格曼、德莱叶掌握6.纪录电影和实验电影掌握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首先,《外国电影史》的授课采用课堂讲授、影片观摩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601044 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 学时 3 学分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外电影史》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
本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有助于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
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更好地借鉴国外的优势,推动我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本课程容量较大,课时量有限,因此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以及相应的影片,应由学生课下阅读和观看,课堂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的讨论和提问为辅。
2.教学环境建议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
3.本课程由于容量较大,课时量有限,上课人数一般较多,课程进度较快。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1)电影的发明;(2)电影成为艺术;2.重、难点提示(1)电影发明的技术和心理基础(2)电影作为“艺术”的特征第二章法国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2)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4)法国“新浪潮”电影(5)法国“左岸派”电影(6)“新浪潮”之后的法国电影2.重、难点提示(1)法国电影发展的动因(2)法国经典电影的特征第三章美国电影(6学时)1.教学内容(1)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美国电影中的类型片(3)制片厂时代的电影艺术大师(4)新好莱坞电影2.重、难点提示(1)美国电影发展的动因(2)美国经典电影的特征第四章前苏联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前苏联早期电影的蒙太奇学派(2)前苏联电影的曲折发展2.重、难点提示(1)前苏联电影发展的动因(2)前苏联经典电影的特征第五章意大利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2)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3)意大利政治电影2.重、难点提示(1)意大利电影发展的动因(2)意大利经典电影的特征第六章德国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德国表现主义电影(2)德国室内剧电影(3)奥伯豪森宣言与新德国电影(4)新德国电影主将——法斯宾德2.重、难点提示(1)德国电影发展的动因(2)德国经典电影的特征第七章瑞典电影、英国电影和西班牙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瑞典古典电影学派(2)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3)新瑞典电影(4)英国电影发展概况(5)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大卫·里恩及其作品(6)西班牙电影发展概况(7)西班牙著名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品2.重、难点提示(1)欧洲民族国家电影发展与其国家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2)欧洲民族国家经典电影的特点第八章日本电影、韩国电影、印度电影和伊朗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日本电影发展概况(2)日本电影大师与日本电影经典作品(3)韩国电影发展概况(4)印度电影发展概况(5)印度电影经典作品(6)伊朗电影发展概况(7)伊朗电影经典作品2.重、难点提示(1)亚洲民族国家电影发展与其国家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2)亚洲民族国家经典电影的特点第九章电影传入中国与中国早期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电影传入中国的过程(2)中国放映的电影中的外国片比例(3)早期中国电影的拍摄与探索2.重、难点提示(1)从宏观上理解当时的“电影市场”(2)在早期中国电影的特点第十章30年代的中国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3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2)30年代中国电影的类型(3)30年代中国的经典电影和电影创作者2.重、难点提示(1)3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征(2)30年代中国电影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战时与战后的中国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的电影创作(2)孤岛电影创作(3)战后中国电影的类型与经典电影2.重、难点提示(1)中国电影有哪些民族化传统(2)《小城之春》的艺术成就第十二章“十七年”电影与文革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十七年”时期的政治氛围(2)“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3)“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与红色经典(4)“三突出”原则与文革电影的特点2.重、难点提示(1)政治如何影响到电影的创作;政治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哪些方面(2)“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第十三章中国第四代导演的电影创作(2学时)1.教学内容(1)第四代导演的成长与形成(2)第四代导演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第四代导演的贡献和文化遗产2.重、难点提示(1)理解第四代导演的成长与他们的电影风格之间的关系(2)第四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位置第十四章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创作(2学时)1.教学内容(1)第五代导演的成长与形成(2)第五代导演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第五代导演电影的主要成就(4)第五代导演的变化2.重、难点提示(1)第五代导演电影的特征(2)当下多有对第五代导演进行批评的原因第十五章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2学时)1.教学内容(1)第六代导演的成长与形成(2)第六代导演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第六代导演电影的主要成就(4)第六代导演的变化2.重、难点提示(1)理解第六代导演的成长与他们的电影风格之间的关系(2)第六代导演的变化透视中国电影变化第十六章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的中国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电影市场的萎缩(2)不在影院的“电影热”(3)外国电影的冲击2.重、难点提示(1)中国电影市场萎缩的历史原因(2)外国电影的高票房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启示第十七章近年来中国电影的现状与问题(2学时)1.教学内容(1)商业电影的兴起(2)火热的电影市场(3)文艺片、纪录片的困境2.重、难点提示(1)中国电影市场“繁荣”的原因;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2)理想的中国电影市场应当是怎样的四、实验教学内容无五、学时分配六、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电影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还能够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变迁。
本文将根据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探讨其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简介中国电影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电影史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电影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课程将涵盖从早期无声电影到当代电影的各个时期和流派,以及中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培养对电影的审美能力、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内容1. 早期无声电影时期本部分将介绍中国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早期电影的技术特点、制作方法和主题。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的先驱人物和作品,如《定军山》和《神女》等。
同时,还将涉及到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交流与影响。
2. 电影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这一部分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的重要导演和代表作品,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等。
同时,还将探讨中国电影在表现手法、故事结构和美学风格等方面的突破和变革。
3. 时代背景下的电影创作本部分将通过学习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了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在抗战时期、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表现和影响。
同时,还将探讨电影作为社会反映和批判的媒介在这些时期的作用。
4. 当代中国电影这一部分将介绍中国电影在当代的发展和成就。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状况。
同时,还将探讨当代中国电影的主题和风格,如社会现实题材、文化认同和个人情感等。
三、教学方法1. 影片观看与分析学生将通过观看电影作品来理解和分析中国电影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中的细节和意义。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来表达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评价。
2. 文献阅读与研究学生将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和研究资料,深入了解中国电影史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中外电影史教案
中外电影史教案
第十章《高科技时代的电影艺术及后现代电影走向》
第一、二节
1、课题:中外电影史——高科技时代的电影艺术及后现代电影走向
2、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牢固掌握外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人物、作品的要素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注意从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兼顾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高科技时代电影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后现代电影的走向
解决办法:运用所写的章节进行对比、举例分析、分析电影片段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课堂讲授、分析电影、课堂讨论、
4、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讨论、启发、难点的突破、重点的突出、电影片段欣赏。
6、课后小结:
任课教师:吴杨婷 20 11 年9 月 7 日。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本课程是动画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介绍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对电影艺术语言的直观感受与分析,激发对影视艺术的审美追求,获得一种影像思维的方式,为创作好的动画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外电影的历史,以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帮助学生在将来的艺术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文化,并吸收外国优秀的艺术成果,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创作水平。
2、适合本课程的工学结合项目:根据所学内容,写国产片、进口片影评各一篇、中国当代电影、欧洲当代电影现状分析文章各ー篇。
(三)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配合主要影片的重点段落分析。
重点讲述各个时期的电影流派与产生原因、特点。
着重分析蒙太奇学派、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新好莱坞电影、中国新时期电影(第五代、第六代、新生代)。
结合写作作业安排,影评与现象分析各两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基本观点正确。
(四)考核方式平时作业(三次以上)与考试(命题写作)相结合,平时成绩乘以40%考试成绩乘以60%合计为学期成绩。
第一单元(一)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2) 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3)战时与战后(1937年—1949年)(4)“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一1966年)(5)“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年一1976年)(6)“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年一1989年)(二)实训教学内容1、目的和任务通过对中国电影史的学习以及课后影评或论文的撰写,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2、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对电影艺术语言的直观感受与分析,激发对影视艺术的审美追求,获得一种影像思维的方式,为创作好的动画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中外电影赏析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赏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电影赏析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外电影作品,帮助学生理解电影艺术的本质、文化背景和影片制作过程。
通过观赏、讨论和写作,学生将培养对电影的审美和批判性思维,加深对不同文化视角的理解。
课程目标:1. 了解电影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熟悉中外电影的历史、流派和代表作品。
3. 培养对电影的审美鉴赏能力,理解影片的符号、意义和风格。
4. 掌握电影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批评视角。
5. 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分析电影作品并表达个人观点。
课程安排:第一单元:电影基础知识1.1电影的起源和发展1.2影片的元素:镜头、剪辑、音效等1.3影片的基本结构:片头、导言、高潮、结尾1.4电影的技术语言和视觉效果第二单元:经典中外电影赏析2.1默片时代的代表作品:如《大都会》(Metropolis)、《黄金时代》(City Lights)等2.2欧洲新浪潮:如《四百击》(The 400 Blows)、《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等2.3好莱坞黄金时代:如《公民凯恩》(Citizen Kane)、《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等2.4亚洲电影的代表:如《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活着》(To Live)等第三单元:电影与文化3.1电影与社会变迁的关系3.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表达和主题3.3外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3.4电影中的族群、性别和身份议题第四单元:电影风格与导演4.1不同导演的个人风格:如斯坦利·库布里克、宫崎骏、昆汀·塔伦蒂诺等4.2实验电影和纪录片的艺术性4.3影片的视觉风格和主题的关系第五单元:电影赏析方法与写作5.1影片的符号学分析方法5.2影片音乐和声音的赏析5.3剧本、角色和情节的批评分析5.4电影评论的写作技巧和范例评估方式:- 平时参与和课堂讨论- 电影作品评论和分析论文- 电影赏析小组项目- 期末考试:电影片段赏析和理论知识测试参考教材:1. Bordwell, D., & Thompson, K. (2010).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2. Corrigan, T. (2012).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3. 孙志强、顾长卫(2007)。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课程编号: 7115501课程学分: 2 学分课程学时: 32 学时适用专业:广告学《中外电影史》Film History at Home & Abroad教学大纲1.课程性质与任务电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门类,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
了解并掌握电影史有利于学生对于影视艺术的认识,为其后期学习相关知识做好基础性的铺垫,增强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
本课程从思潮和流派的角度切入,以西方电影为主,中国电影为辅,有取舍地介绍中西方电影史上重要的艺术流派、有影响的导演及其作品,并对影响电影发展的重要思潮做了梳理和分析,勾勒出世界电影史的轮廓。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电影艺术发展轨迹与艺术规律,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
2.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 1 章电影:一门独特的梦幻艺术本章介绍电影诞生的条件、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布莱顿学派和百代的创业。
掌握:电影诞生初期的背景。
理解:本课程的作用和意义。
了解:卢米埃尔兄弟及其发明。
第 2 章世界电影初期本章介绍美国电影初期、法国与艺术电影。
掌握:电影初期背景。
理解:各国电影初期的主要特点。
了解:美国电影初期的叙事特点。
第 3 章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本章介绍: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苏联蒙太奇学派和纪录主义的发展。
掌握:先锋派电影运动的背景。
理解:各国先锋派运动的特点。
了解:法国印象派。
第 4 章美国好莱坞的建立和发展本章介绍:为何电影公司纷纷在好莱坞建设大型摄影棚,八大电影公司如何发展壮大?掌握:好莱坞建立的背景。
理解:好莱坞产业特点。
了解:《公民凯恩》的艺术特点。
第 5 章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本章介绍: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起源与发展、让·雷诺阿。
中外电影史-课程简介
《中外电影史》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12562中文名称:中外电影史(二)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ovies(二)授课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时:63 学分:3.5 实验课时:上机课时:预修课程: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向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介绍欧美电影、前苏联电影、日本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及其代表作,让学生了解电影的起源、特性和制作方式,把握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各国电影的艺术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电影创作的丰富经验,为学生在将来的影视文学创作和评论中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大纲编订者:编订时间:年4月25日一、课程性质:《中外电影史》是大学本科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学分为6分。
二、教学对象:大学本科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三、所用教材:钟大丰、舒晓鸣著《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年版);郑亚玲、胡滨著《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年版)。
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为学生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外电影的有益经验,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五、教学要求:总体要求:通过介绍中外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及学生的阅片实践,要求学生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电影艺术形成、发展、变化、成熟的过程,加深对电影这门艺术的艺术特性的理解。
具体要求:(1)结合电影史,教师在课堂上精讲20部中外电影;(2)学生在课外观看至少100部中外电影,以提高对电影艺术的感性认识。
六、教学时数:本课程计划总学时为126个课时,分二期上完。
其中上、下学期各安排54个课内学时,9个课外小组讨论或作业课时。
七、主要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可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课外作业、课外观摩等环节。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41fx05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 总学时:54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影视作品赏析、剧本写作、摄影摄像基础一、课程介绍《中外电影史》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扩展学生认知电影的发展历程,要求对中外电影流派与发展详尽的讲解,并着重通过经典电影的赏析与评论,来培养学生电影欣赏水平与评价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审美与批判情趣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使学生了解中外电影历史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风格与特点,通过不同国家的经典代表作品赏析来扩展学生对中外电影的鉴赏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镜头感与创作能力。
2、培养学生电影赏析的审美情趣,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编导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对国内外电影流派与先锋导演的剖析,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卓越的审美与镜头表达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第一章世界电影史1。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地下咖啡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短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由此也开启了电影的纪实主义风格,是电影纪录片的先驱。
《工厂大门》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
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他们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
2. 乔治.梅里爱(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
代表作是《月球旅行记》、《贵妇人的失踪》,开启了摄影棚、科幻电影的先河,是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梅里爱是幻想主义、浪漫主义;他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
3。
1903年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
鲍特创造性地发明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剪辑。
4。
格里菲斯,对早期美国电影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奠定了好莱坞的流畅剪辑基础。
代表作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最后一分钟剪辑”的发明者.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中外电影史大纲
文档根源为 :从网络采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写 .支持.《中外电影史》课程教课纲领总学时: 32 学分: 2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 0面向专业:编导、流传、广告课程代码: B1400011先开课程:电影名片赏析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执笔人:鉴定人:第一部分:理论教课部分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外电影史是动画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
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代代电影艺术家们不停探究电影艺术规律,发掘电影的艺术表现能力的过程。
电视作为电影的姊妹艺术,出生的时间比电影晚了快要半个世纪,其不停地从电影那边吸取营养,才致使了不停的进步。
所以,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认识中外电影各个期间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
本课程能够极大地开辟学生的视线,为学生未来的影视创作,供给各样有利的经验。
2、课程教课和教改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学习其余影视知识的基本功,为适应教课的需要,我们以教课中现有的电影资料为基础,侧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外电影的历史。
以史的讲解为经,以影像资料的增补为纬,两者有机结归并充足发挥多媒体教课的优势。
二、教课内容与课时分派第一章电影的出生⒈电影的发源⒉欧洲的两种偏向⒊中国电影最先的试试⒋“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要点:电影的发源难点:“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建议教课方法:联合讲堂议论思虑题:“影戏”这一传统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第二章欧洲前锋派电影运动⒈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和超现实主义偏向的各样派别⒉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偏向的美学追求⒊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究⒋20 年月纪录主义电影的发展要点: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究难点: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思虑题:蒙太奇理论对世界电影发展的影响第三章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 ⒈声音进入电影⒉好莱坞电影公司及制片政策⒊种类电影观点及其模式要点:好莱坞电影公司及制片政策难点:种类电影观点及其模式思虑题: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影响建议教课方法:联合第77 届奥斯卡进行讲堂议论第四章 30 年月的中国电影(1932~ 1937 年)⒈时代改革带来了电影改革⒉现实主义与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风格⒊在学习中探究⒋探究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要点:现实主义与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风格难点:探究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建议教课方法:联合学生观老中国电影的经验,议论这一期间的电影特色第五章法国诗意现实主义⒈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前驱⒉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⒊写实主义大师让·雷诺阿⒋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及误识要点:意现实主义的发展难点:写实主义大师让·雷诺阿思虑题:中国电影中有哪些属于诗意现实主义第六章中国电影战时与战后(1937 ~ 1949)⒈从延亘到从头高涨⒉“影戏”电影传通通治地位确实立⒊“文华”与非主流电影的艺术探究要点:“影戏”电影传通通治地位确实立难点:“文华”与非主流电影的艺术探究建议教课方法:联合同期间的外国电影,睁开讲堂议论第七章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与声音进入苏联电影⒉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热潮期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发展要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热潮期第八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⒈新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⒉作者与作品、风格与理论⒊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色⒋新现实主义继承人的演变要点: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色难点:作者与作品、风格与理论思虑题:作者与作品、风格与理论在中国电影中的表现第九章民族电影盛行中的日本电影⒈日本电影的兴起与战前发展概略⒉战时与战后日报电影的局势和主题⒊50 年月日本电影的黄金期间⒋日本今世电影的发展要点: 50 年月日本电影的黄金期间建议教课方法:联合讲堂议论第十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⒈“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⒉“新浪潮”在创作上的主要特色⒊“左岸派”-现实主义的改革派⒋“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色要点、难点:“新浪潮”、“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色思虑题:新浪潮对世界电影的影响第十一章“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 年~ 1966 年)⒈“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⒉“十七年”各个期间的历史发展特色⒊“十七年”中国电影的主导款式及其余⒋“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小结要点:“十七年”中国电影的主导款式及其余难点:“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小结建议教课方法:观摩有关电影第十二章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⒈新好莱坞电影所产生的背景⒉新好莱坞期间的电影创作⒊新德国电影⒋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要点:新好莱坞电影所产生的背景难点:新好莱坞期间的电影创作第十三章“文革”期间的中国电影(1966~ 1976 年)⒈“纪要”的发布及江青对中国电影的通盘否认⒉“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及样板戏电影的摄制“经验”⒊故事片的创作状况要点:故事片的创作状况第十四章新期间的中国电影(1976~ 1989)⒈“恢复期间”的电影创作状况(1976 年 10 月~ 1978 年 12 月)⒉第一次创新浪潮⒊老导演的新成就⒋中年导演的成熟要点:第一次创新潮建议教课方法:联合个案进行剖析议论第十五章新期间的中国电影 (1990 ~ )⒈“第五代”导演的兴起⒉“第六代”导演的探究⒊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及其余⒋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要点:“第五代”导演的兴起难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建议教课方法:联合个案进行剖析议论第十六章韩国电影的神话⒈韩国电影兴起的背景⒉韩国电影发展的过程⒊韩国电影人⒋韩国电影的成功对中国电影的启迪要点:韩国电影发展的过程难点:韩国电影的成功对中国电影的启迪建议教课方法:联合韩片进行讲堂议论思虑题:韩流为何能够来势汹汹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电影的出生 2 第二章欧洲前锋派电影运动 2 第三章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 2 第四章30 年月的中国电影(1932~ 1937 年) 2 第五章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2 第六章中国电影战时与战后(1937~ 1949 ) 2 第七章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 第八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2 第九章民族电影盛行中的日本电影 2 第十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2 十一章“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 年~ 1966 年) 2 十二章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 2十三章“文革”期间的中国电影(1966~ 1976 年) 2 十四章新期间的中国电影(1976~ 1989) 2 十五章新期间的中国电影(1990 ~) 2 十六章韩国电影的神话 2共计理论学时32 三、查核方式和要求查核分为两部分:课程进行中会联合知识点部署有关思虑题,学生以论文形式达成,占总分20%。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五号黑体)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 The history of World and China movie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总学时数:36 学分:2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三、课程教学目标:电影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经济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产品)。
换言之,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
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
本课程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发展比较的观点分析中外电影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重点透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
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
本课程学时安排为140学时,考试时间不计入内。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经典片段评析观摩。
同时,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中外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片笔记。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精讲细评,深入讨论、准确掌握。
首先厘清中外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外小论文写作,促使学生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宏观的电影史识。
中外影视史大纲讲课稿
3、掌握世界主要电影生产国(包括中国)在二十至六十年代的主要电影思潮、流派、代表性导演、作品;了解二十至六十年代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发展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以及对电影创作风格、样式变化的影响;
《中国电视史》郭镇之文化艺术出版社
《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美电视艺术比较》苗棣文化艺术出版社
《当代美国电视》陈犀禾复旦大学出版社
《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外影视史大纲
考试科目:《中外影视史》适用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
一、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最基本的中外影视发展史知识,了解中外影视史上的题材、类型、样式、风格的变化状况,并对一些基本问题做出较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切的分析和读解。
二、主要复习内容:
1、了解电影发明的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基础,以及早期电影传播、接受的条件和形式;了解早期电影的题材、类型、样式、风格;掌握早期电影代表性的导演及其作品;掌握电影如何从一种杂耍成长为一门新兴的艺术样式,它区别于其它艺术样式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7、掌握当代电视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与传统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对一些基本电视节目类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8、了解当代美国电视产业的基本机构,主要节目类型,制播系统的主要特点,以及中美电视在诸多方面的异同比较。
9熟练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特定电视节目类型进行评论和把握。
三、参考书目:
《中国电影史》陆弘石、舒晓鸣文化艺术出版社
4、掌握三十至四十年代,五十至七十年代,八十至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中国电影美学风格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世界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外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电影艺术形成、发展、变化、成熟的过程;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为学生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外电影的有益经验;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电影观,对动态影像从胶片到数字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未来数字影像创作中加以有效应用;
5.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对当代影像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较为明晰的理解,既在传统中汲取经验也要紧跟时代步伐。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2.钟大丰、舒晓明.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3.王永收、郎滨、赵轩.中外电影艺术史纲要.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6年。
4.主要参考书
1.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中外电影史课程说课ppt课件
DIRECTORY
1 课程定位和目标 2 课程教学内容 3 教材分析 4 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5 课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 6 课程考核与评价 7 教学反思
1
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 学时:64 理论:15 实践:15 课程性质:职业拓展课
课程定位
教学过程
看、讲、做一体化教学,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中外 电影的鉴赏能力。
教学讲授
逐步提升、 巩固基础
6
课程考核与评价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
考勤汇总,占总成绩10% 平时作业(10次左右),占总成绩30% 平时小测(2次左右),占总成绩20%
期末成绩 论文提交,占总成绩40%
课程评价
学生测评 01 系部评价 02
职称 讲师 助教ຫໍສະໝຸດ 研究方向 动漫游戏 影视后期
游戏
是否双师素质 是 是 是
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及设备
课时安排
基本知识 国内电影史 国外电影史
总学时 30 6 12 12
理论 15 3 6 6
实践 15 3 6 6
4
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 学生已掌握影视基础知识,对影视制作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难点
1
印象主义、表现主义
2
类型电影观念及其模式
3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
3
课程教材和其它资源
教材分析
教材名称:《中国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
开设专业: 影视编导
教材特点: • (1)知识点的选择更适合职
业院校的学生水平; • (2)章节给出了一些精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41fx05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 总学时:54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影视作品赏析、剧本写作、摄影摄像基础一、课程介绍《中外电影史》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扩展学生认知电影的发展历程,要求对中外电影流派与发展详尽的讲解,并着重通过经典电影的赏析与评论,来培养学生电影欣赏水平与评价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审美与批判情趣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使学生了解中外电影历史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风格与特点,通过不同国家的经典代表作品赏析来扩展学生对中外电影的鉴赏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镜头感与创作能力。
2、培养学生电影赏析的审美情趣,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编导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对国内外电影流派与先锋导演的剖析,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卓越的审美与镜头表达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第一章世界电影史1.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地下咖啡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短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由此也开启了电影的纪实主义风格,是电影纪录片的先驱。
《工厂大门》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
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他们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
2. 乔治.梅里爱(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
代表作是《月球旅行记》、《贵妇人的失踪》,开启了摄影棚、科幻电影的先河,是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梅里爱是幻想主义、浪漫主义;他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
3.1903年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
鲍特创造性地发明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剪辑。
4.格里菲斯,对早期美国电影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奠定了好莱坞的流畅剪辑基础。
代表作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最后一分钟剪辑”的发明者。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第二章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1928年)欧洲第一次电影运动20世纪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多种思想、艺术流派在欧美兴起,由于这些思想、艺术流派共同特征是:颠覆传统价值观念,主张个性自由抒发,重视对“心理现实”的认知和表达,并大多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因此,它们被后世统称为“现代主义”思潮。
上述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波及到了电影创作中,并主要体现在以下流派及其代表作当中:“第七艺术”:电影是继绘画、建筑、雕塑、诗歌、音乐、舞蹈之后的第七艺术。
法国印象主义:路易.德吕克《洪水》、阿贝尔.冈斯《车轮》。
超现实主义:布努埃尔和达利导演的《一条安达鲁狗》。
德国表现主义: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第三章苏联蒙太奇学派: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的思想。
代表人物:爱森斯坦、a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代表作: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经典场景“敖德萨阶梯大屠杀”。
“库里肖夫效应”:镜头组接可以产生新的意义。
普多夫金的《母亲》。
20年代记录主义:1922年,弗拉哈迪拍了《北方的那努克》,他被称之为“纪录片之父”。
第四章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20世纪30—40年代):1927年10月6日《爵士歌手》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进入有声时代。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歌女红牡丹》。
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界》。
1941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
第五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2—1951年)欧洲第二次电影运动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
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首部影片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等。
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如贾樟柯的《小武》。
特点:记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的运用、非职业演员、地方方言。
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第六章法国新浪潮:(1958—1964年)欧洲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
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
首先,法西斯的垮台,历史性的审判,使得国际上的左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
其后,斯大林的去世,对他的重新评价,又使得左派势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再次使中间派开始感到失望。
这时,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
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种时代的印痕。
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
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
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
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代表作品: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和《胡作非为》;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第七章新好莱坞电影:(1967—1976年)所谓“新好莱坞”指的是:从1967年一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
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6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
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代表作有:阿瑟·佩恩/《邦妮和克莱德》/1967、迈克·尼科尔斯/《毕业生》/1967、伍迪·艾伦/《拿了钱就跑》/1969、库布里克/《发条橙子》/1971、科波拉/《教父》/1972、乔治·卢卡斯/《美国风情画》/1973、马丁·斯科西斯/《出租汽车司机》/1975、斯皮尔伯格/《大白鲨》/1975……第八章新德国电影:(7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1960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西德电影在经济和艺术上日益走低。
为了挣脱困境,1962年在奥伯豪森市的一次集会上,一些西德青年电影人倡议“创立德国新电影”——与传统商业性电影决裂,创立具有国际性的新电影(后来被称为“奥伯豪森宣言”)。
“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春天的奥伯豪森电影节。
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伯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
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
这个宣言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
其代表人物及作品为:新德国电影四剑客: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法斯宾德/《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1978、施隆多夫/《铁皮鼓》/1979、文德斯/《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第九章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1896年,第一次电影放映西洋影戏在上海徐园。
1905年,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由谭鑫培主演。
1909年,第一座影院是由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立的虹口大戏院。
1909年,美国人在上海投资成立了亚细亚影戏公司。
1913年,亚细亚公司拍摄了《难夫难妻》,由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张石川、郑正秋导演。
1913年,“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导演的《庄子试妻》是第一部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
1923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的《孤儿救祖记》使中国电影成为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的开端。
他们的代表作还有《黑基冤魂》(第一部长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武侠片)。
“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有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孙瑜、吴永刚。
1935年,导演蔡楚生的《渔光曲》获得了莫斯科电影节荣誉奖,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得荣誉的影片。
1947年,蔡楚生和郑君里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它将电影艺术技巧和内容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1948年,费穆的《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心理写实主义,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和诗化电影的先河。
“第三代”导演:抗战结束,建国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导演艺术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三代”导演。
“第三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他们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以前是他们创作的一个巅峰时期,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
而在文革十年中,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