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

合集下载

学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评价方法

学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评价方法

学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评价方法
学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评价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情绪、社交等方面,发现心理异常的迹象。

2.问卷调查法:使用心理问卷,如心理健康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评
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心理测验法:进行特定的心理测验,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了解学生的
心理特点。

4.病理分析法:对有明显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进行病理分析,以确定其心理
异常的类型和程度。

5.综合评价法: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评价学生心理异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用单一标准评价学生。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社会适应等方面。

3.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问题积累和恶化。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5.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评机构或团队,由专业人员进行测评和诊断。

2.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干预措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5.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汇总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汇总

分类的可靠检验标准 用途 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制定咨询方案 评估疗效、深入研究、职业培训、心理健康状 况调查及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效度 (一)症状学效度 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 的 真实性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明“心 理不健康特征组合”是真实的
关于健康心理学

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都处于模糊状态 仅有工作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 涉及下列工作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 和感觉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压力的内省体验 心理形式—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 强烈情绪体验 分类:双趋冲突 趋避冲突 双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
压力的适应
一、压力的种类 按性质分三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 同时性: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 的事件发生 继时性: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 发生,后继的压力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或 第三阶段


测评 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霍尔姆斯 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 配偶死亡—100 LCU 离婚—73 LCU 坐牢—63 LCU 结婚—50 LCU 退休—45 LCU 圣诞—12LCU 得分较高的人,较容易患躯体疾病 多种生活事件不断的累加,效应更明显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坎纳编制,由两个量表组成 日常生活小困扰量表—117题 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135题

鉴别正常与异常 四标准 三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健康和疾病的界定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并试图从简单到复杂的角度全面解析这一主题。

1. 什么是正常心理?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正常心理。

正常心理是指符合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认可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通常将正常心理定义为个体符合社会期望、能够有效应对生活压力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情绪状态的心理状态。

正常心理具有稳定性、适应性和积极性的特征,能够使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个人成长中有效运作。

2. 异常心理的特征相对于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则表现出一些突破了社会认可标准的特征。

异常心理可能包括情绪不稳定、认知功能障碍、行为举止异常等各种表现。

在心理学中,异常心理被视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损害,需要进行深入的评估和干预。

3. 区分标准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清晰明确的界限,因此区分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3.1 行为表现我们可以从个体的行为表现入手来进行区分。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有序进行的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行为举止异常、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或迟钝等特征。

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社会期望、是否具有适应性是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之一。

3.2 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也是区分标准之一。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积极情绪,能够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并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持续时间长、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

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

3.3 认知功能我们可以从认知功能入手来进行区分。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通常具有较为健康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等能力。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例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等症状。

对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正确常认识

对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正确常认识

对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正确常认识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于是,便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体和有精神障碍的异常群体。

但有一点应当说明,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可是,他们的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

通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是讨论有无精神障碍的一对范畴,心理正常是具备正常功能以,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健康生存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进行人际交往;能使人正确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丧失了以上功能,如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等都属于心理异常。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用来讨论心理正常水平的高低和程度的一对范畴。

心理不健康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三大类。

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理冲突没有缓解,持续发展,逐渐加重,就很有可能成为心理疾病。

比方说你血压有点偏高,但还不是高血压,自己注意调节,也没事;可还要是不注意,继续那种不良生活习惯,就有可能发展成高血压,就真的病了,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可以从以下三个原则来判断:(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比如某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

例如:对面明明没有人,却声称自己看到有个人走过来,并且坚信看到了,他有可能产生了幻觉。

再比如,认为有人要害自己,有人总是跟踪自己,监视自己,并深信不疑,这就是被害妄想。

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了妄想。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是当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异常问题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为您介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常见异常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预防与应对的方法。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的良好状态。

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还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备以下特点:1. 积极的情绪体验: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如喜悦、满足和希望。

2. 良好的自尊与自信: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较高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能够面对挫折和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3. 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能够建立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支持与帮助。

4. 高效的学习与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具备集中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工作压力。

5. 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人对环境变化和生活事件能够做出积极的应对和调整,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常见的异常心理问题尽管我们都希望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人面临着多种异常心理问题的困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异常心理问题:1. 抑郁症:患抑郁症的人常常体验到长期的低落情绪、失去兴趣和乐趣的能力,以及自卑和无助感。

2. 焦虑症:焦虑症患者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过度担忧和不安,可能伴随着身体上的紧张和恐惧感。

3. 压力与应对困难: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也可能导致人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情绪失控、睡眠障碍和疲劳等。

4. 心理创伤:经历创伤性事件后,人们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出回忆、瞬时失忆和持续的恐惧等症状。

5. 成瘾行为:某些人可能因为对药物、赌博或游戏等物质或行为的依赖而产生成瘾行为,对心理健康造成威胁。

三、预防与应对异常心理问题的方法预防和应对异常心理问题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可以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主题班会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主题班会

由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诊 断性评估,确定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异 常及其程度。
04
干预策略与实践经验分享
针对不同问题制定个性化方案
学习问题
针对学习困难、学习压力等问题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学
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指导。
情绪问题
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开展 情绪调节训练,提供心理支持和
心理辅导。
异常的干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并积极 与家长合作,共同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成功案例的展示和启示也有助于增强我们的信心和动 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05
预防措施及日常关怀建议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过度压力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生影响。
学校环境
学校的教育理念、师生 关系、同学关系等也会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
影响。
社会环境
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 念、媒体信息等都会对 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
响。
个人因素
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 素质、应对方式等也会 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02
常见心理异常现象及原因
焦虑症状与原因
焦虑症状
紧张不安、易怒或暴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负面评 价等。
观察学生情绪
留意学生的情绪表现,如 是否经常情绪低落、易怒 、焦虑等。
观察学生社交
观察学生与他人的互动方 式,是否合群、是否有亲 密的朋友等。
调查法:问卷、访谈等技巧应用
问卷调查
设计针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的 问卷,收集学生的自我报告数据

个别访谈
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谈,了 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

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

【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1. 介绍在心理学领域,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对于辨识和理解个体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标准,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2. 李心天提出的标准概述李心天认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其中包括个体心理表现与社会期望的匹配程度、心理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以及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对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辨识框架。

3. 个体心理表现与社会期望的匹配程度从个体心理表现与社会期望的匹配程度来看,李心天提出,个体的心理表现应当与社会期望基本一致。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表现明显偏离了社会期望的范围,可能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可能性。

社会对于情绪的表达通常有一定的期望范围,如果有人的情绪表达明显偏离了这个范围,就可能需要考虑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4. 心理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李心天提出,心理异常的识别还要考虑心理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

一般来说,心理异常的症状会表现出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的特点。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症状在时间上呈现出持续性,并且程度较重,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可能性。

5. 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李心天的标准还包括了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比如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社交,就需要考虑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这一点对于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一标准结合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症状的持续程度以及功能影响等多个维度,可以更全面地帮助我们辨识和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

这一标准也为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及时介入和干预。

7.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对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的全面评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标准的内涵和意义。

浅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的认知

浅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的认知

浅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的认知作者:杨群指导老师:李响【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心理障碍与疾患也日益增加,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担忧。

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许多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

而作为受到如此重视的大学生,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情况,及态度行为又是如何呢?【关键词】:大学生异常心理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途径【正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近几十年较受关注的领域,国内外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得分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

尽管如此,只有极少数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而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和困惑出现较多而自己又缺乏相应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

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为帮助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必须让大学生群体了解重视自身心理状况,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为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的认识情况,以及面对的看法态度,并为本次论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次采用了自制的无结构式开放性问卷,对50名左右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曾有过相关心理活动或经历,对心理健康的了解、看法,是否关注自身心理状态以及心理现状,对异常心理行为的了解认识以及态度,能否较为清楚的辨别正常与异常心理等等。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11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一书 中提出十条标准。
(3)暗示性。 (4)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 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 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 抵抗力。
12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 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
其基本技法有:精神分析治疗法、存在主义治疗法、格 式塔治疗法、行为主义治疗法、认知治疗法、现实治疗法等。
18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5种模式:
2.社会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改善心理障碍和 行为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性为目标,采用建立在行为主义理 论基础上的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的社会学模式是由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 其基本技法有:放松治疗法、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认知 行为矫正等。
案例中的学生,言谈举止离奇古怪,我们有理由怀疑她的心理 已经出现异常。
34
2.有无过度或与事实相反的情绪反应
人是感情动物,自然有喜、怒、哀、乐、忧等情绪的变
化。但心理正常的人,其情绪反应适度,而且与事件本身表
达的情感反应一致,则易于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接受;但心
理异常的人,情绪反应过度,或者兴奋异常,手舞足蹈,语
(10)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 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 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15
3.马建青七标准论。马建青(1992)从临床表现方面考 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基本标准: (1)智力正常;(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3)具备一 定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环境; (6)保持人格完整;(7)符合年龄特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 市一等奖课件PPT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 市一等奖课件PPT
新任务把心
理活动从一个事物的指向转为对另一 个事物的指向的注意失调。 指导:培养间接兴趣;加深对活动意 义的理解;不断提高自控能力;进行 专项训练。
关于期待性焦虑
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会出现最坏的
结局,时刻等待不幸的到来表现出 的消极心态。 指导:增强自信心;合理设置期望 值;避免自尊心过强;学会调节生 活节奏。
考虑焦虑症
是一种因考试引起的各种精神症
状和躯体症状的焦虑症。 其临床表现为: 精神症状:情绪紧张、慌乱、忧 虑、恐惧等; 躯体症状:口干、腹胀、呼吸困 难、头晕、尿急、尿频等。
语文
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 心理异常
对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
小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的
比例16.4%; 初中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的 比例14.2%; 高中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的 比例14.8%
当前中小学生面临的 六大心理问题
厌学问题
学业失败
注意力障碍
学习过度焦虑
识; 对环境及社会的积极取向; 对环境及社会有良好的适应;
心理异常的五种类别
心理异常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 障碍与心身疾病
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分神 注意转移障碍 期待性焦虑
自卑
关于分神
心理活动能够有选择地指向一定
事物,却难以稳定地集中于该事 物的注意失调,也称为走神。 指导:防止“灾难化认知”和 “专断性推论;防止过度的身心 疲劳;学会用深呼吸进行自我调 节。

心理学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心理学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心理学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对于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在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咨询服务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不同人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问题,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处于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能够应对自如,它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那么,什么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呢?首先,人的个体差异、性格特点以及认知方式等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同时,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障碍则是一种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是指那些有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异常变化,导致人的行为减弱或失去正常的能力,影响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并可能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往往是长期积累、缓慢起病的。

面对心理健康和障碍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帮助自己和他人。

首先,保持身心愉悦、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都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身体健康和心理稳定。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等方式来对付心理障碍。

正确认知自我、排除负面情绪、练习心理调节技巧、缓解压力等等都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措施。

另外,家庭、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也对心理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信、提升自尊、减少孤独感和排斥等负面情绪。

在心理健康和障碍的问题中,我们更不能忘记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

亲人和朋友间互相理解和包容,关注彼此的心理健康状况,多给予关心和支持,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总之,心理健康和障碍问题是我们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在这个看似美好而又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遇到种种挑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区别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区别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区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常常被提及,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它们之间的确切区别。

了解这两者的差异对于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且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情绪方面,他们的情绪相对稳定,能够合理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喜怒哀乐。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们具有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而不是轻易陷入绝望和无助。

心理健康的人在人际关系中也表现出色。

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真诚、互相支持的关系,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协调。

此外,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积极的期待,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意义感,能够从日常的活动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与之相对的,心理疾病则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

心理疾病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

以抑郁症为例,患者可能会长期感到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常常感到疲惫无力,自我评价过低,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

焦虑症患者则会过度担忧未来的事情,可能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等生理症状。

强迫症患者会反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想法或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锁等,自己想控制却无法控制。

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可能会使个体在某些方面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例如,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患者,那么其亲属患病的几率可能会相对较高。

环境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长期的生活压力,如工作压力、经济困难、家庭矛盾等,可能会导致心理负担过重,从而引发心理疾病。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主题班会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主题班会

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 常识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和教学效能; 有助于教育者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 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 有助于避免诱发易感个体的心理与
行为危机;
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主观我对客观 我、他人及社会在知、情、
行三个维度上表现出的持续 的、积极的状态。
什么是心理健康?
(4)、做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我国年轻的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小时候都曾 采用快速做习题的办法,严格训练自己集中注 意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锻 炼注意力的小游戏。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 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然 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 同时计时。
(3)、做些放松训练
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然后向身体的 各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先从左脚开始,使脚 部肌肉绷紧,然后松驰,同时暗示它休息,随 后命令脚脖子、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躯 干部休息,之后,再从脚到躯干,然后从左右 手放松到躯干。这时,再从躯干开始到颈部、 到头部、脸部全部放松。这种放松训练的技术, 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而一旦你掌握 了这种技术,会使你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达到 轻松、平静的状态。
指导:防止“灾难化认知”和 “专断性推论;防止过度的身心 疲劳;学会用深呼吸进行自我调 节。
关于注意转移障碍
难以主动地、迅速地根据新任务把心 理活动从一个事物的指向转为对另一 个事物的指向的注意失调。
指导:培养间接兴趣;加深对活动意 义的理解;不断提高自控能力;进行 专项训练。
关于期待性焦虑
(2)、学会自我减压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重,老师、 家长的期望,又给同学们心理加上一道 法码;一些同学自己对成绩、考试等看 得很重,无异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必然 不堪重负,变得疲惫、紧张和烦躁,心 理上难得片刻宁静。因此,我们要学会 自我减压,别把成绩的好坏看得太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平日努 力了,付出了,必然会有好的回报,又 何必让忧虑占据心头,去自寻烦恼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 老年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二)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
失落、孤独 恐惧 多疑
七、 老年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三)老年期心理健康 正确看待退休 珍惜生命,调整心态,坦言面对死
亡 坚持学习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爱老年人
第五节 异常心理
一、异常心理概念 个体失去常态,心理活动发生与众不同的改变,
是否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 准则和顺应社会网络
该标准的地域差别较大
(三)症状和病因学的标准 以是否存在症状与病因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只有10%左右的精神疾病病因比较清楚
(四)统计学标准和心理测量的标准
得到某些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正态分布曲 线,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均值附近,只有极少数 人(约5%)处于正态分布的两个端点
无能力按社会公认的方式行动,对本人或社会 都不适应。 异常心理是与常态心理相比较而存在的。 也称“病理心理”、“变态心理”
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一)以经验为标准
凭借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去评价他人心理活动的 特点和规律,是否正常
方法简捷实在,但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二)社会适应性标准 社会适应能力如何
心理测量是一种比较科学客观的判断方法
(五)其他标准 马斯洛和密特曼提出的10条健康心理标准 人格缺陷过多,也应视为异常
三、异常心理的分类
1、异常心理学: 心理过程障碍 人格障碍 2、临床医学(精神病学): 神经症 心身疾病 人格障碍 精神病
3、医学心理学—六大类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
第一节 心理健康 第二节 儿童心理健康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 第四节 中老年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
一、定义 1、 世界卫生组织(WHO) :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 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2、健康的三个要素: ①无躯体疾病;②无心理疾病;③具有适应 社会的能力。 因此健康必须包括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部 分。
幼儿期心理发展
人格发展关键期
幼儿期的常见心理问题
第一反抗期 情绪问题
幼儿期的心理健康
重视第一反抗期 重视游戏作用 性别意识强化 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三、学龄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一)学龄期心理发展
心理活动质的飞跃
三、学龄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二)学龄期常见心理问题 1.入学问题 2.学习问题
一、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0-3
1、动作发展关键期 0-1岁 2、语言发展关键期 1-3岁
一、婴儿期的常见心理问题
皮肤饥渴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一、婴儿期的心理健康
1. 母乳喂养 2. 建立安全型依恋 3. 促进认知活动 4. 培养良好的习惯
二、幼儿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三)心理生理障碍
由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形成应激(急性剧烈 或慢性持久),产生心理障碍同时伴有明 显的生理障碍,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生理改 变和器官的病理改变。
(一)轻性心理障碍
指神经症和神经症样适应障碍,其发生与心理 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先天气质,后天素质和人 格类型也是症状产生的基础
共同特点:①心理活动部分出现障碍,知情意 活动一般都能理解②社会适应能力大部分存在, 但社会活动能力明显削弱,适应困难③自知力 基本存在,主动求医。
常见类型:①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 等)②神经症性障碍③适应障碍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积极稳定 3、人格健全完整 4、人际关系和谐 5、适应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的维护
正确的认识自己 学会调控情绪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1、遗传因素 2、胎儿期影响发育的不利因素 1)孕妇疾病 2)药物和辐射 3)孕妇年龄 4)孕妇情绪 5)孕妇营养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
生理 心理 社会适应良好 良好的道德品质
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 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 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但不是完全的十全十美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五快三良 五快:睡得快 食得好 便得快
说得快 走得快 三良: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处事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学龄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三)学龄期心理健康 协助儿童适应学校 学习动机要适中 善用期待效应
四、青春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心理发展
身心发展不同步
四、青春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二)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的问题(主观化自我阶段)
2.情绪问题(急风暴雨)
3.人际关系问题(与父母不睦) 4.第二反抗期 5.不良习惯问题
四、青春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1. 发展良好自我意识 2. 学会调节情绪 3. 引导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和性行为 4. 帮助顺利度过反抗期 5. 纠正不良行为
六、 中年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中年期 35~60岁这一段时期通常被认为
是中年期
心理发展特点 累
原因:自身生理变化方面、家庭生活变化方面
和事业变化方面的压力。
主要表现: 1)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 2)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的变化特点 3)老年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消极的情绪情
感体验、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
七、 老年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点 自我中心性 保守性 容易乱猜疑 嫉妒心强 办事刻板 灵活性 应变性差 适应力下降 不耐烦 爱发牢骚 好管闲事 依赖性强等
六、 中年心理健康
中年期的常见的心理问题
心理疲劳 消除心理疲劳 更年期综合征 面对更年期 不良生活习惯 夫妻关系紧张 化解夫妻亲子矛盾
七、 老年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指60岁以后到死亡这一阶段,这是 人生中经历的最后老年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一)、心理发展特点
(二)重性心理障碍
障碍程度较重,具备有以精神活动失去常态为主 要特征的精神病性症状。
共同特点: ①心理活动遭受严重破坏 ②严重社会适应不良 ③自知力缺损
常见的种类 ①精神分裂症 ②情感性精神障碍 ③反应性精神病
④其他:包括偏执型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分 裂情感性精神病、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