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现象学到泛身体哲学
作为_身体哲学_的中国古代哲学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 张再林内容提要 在中西哲学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似乎被忽视了,即: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一种以意识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意识本体论的哲学的话,那么与之迥异,中国古代哲学则为一种以身体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
不是“意识”而是“身体”始终被置于中国哲人关注的中心,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安身方可立命”应被视为中国哲学的堪称纲领性的结论。
该哲学不仅以身体构建世界图式,从身体推出社会伦理,由身体企求精神超越,而且该哲学的历史亦是循着身体运行的模式而非意识运行的模式展开的。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 身体哲学 梅隆—庞蒂现象学〔中图分类号〕B21;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5)02-0028-04一、身体本体论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二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似乎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了。
该区别即: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一种以意识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意识本体论的哲学的话,那么与之迥异,中国古代哲学则为一种以身体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
不是“意识”而是“身体”始终被置于中国哲人关注的中心,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安身方可立命”应被视为中国哲学的堪称纲领性的结论,故《易》谓“安其身而后动”(《易传・系辞下》),孟子谓:“反身而诚”(《孟子・离娄上》),“守身为大”(《孟子・离娄上》),《淮南子》谓“圣人以身体之”(《淮南子・论训》),王夫子谓“即身而道在”(《尚书引义四》),戴东原谓“居处,饮食,言动,自身而周于身之所亲,无不该焉”(《孟子字义疏证》),如此等等无一不是其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在西方哲学中其所强调“意识”始终是“我的意识”而具有鲜明的人称属性一样,中国哲学亦不例外。
考之古籍,除在甲骨文中“身”字象人身之形外,在古汉语中“身”字亦兼有代词“我”的涵义(郭沫若曰:“《尔雅・释言》:‘身,我也’”①)。
然而,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是,如果说西方哲学中的“意识”不过是一种我与非我、灵魂与肉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以非此即彼方式二分的意识,即科学的存在论意义上的“意识”的话,那么在中国哲学中,其“身体”则体现了我与非我、灵魂与肉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混然中处”的原始统一,它乃为哲学的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即基督教意义上的“道成肉身”的身体,或孟子所说的“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的身体。
从哲学角度再认识身体对揭示体育本质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7-11-26;修回日期:2008-01-14作者简介:于涛(1957-),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Tel :(0531)86180045,E -mail :yutao@从哲学角度再认识身体对揭示体育本质的意义于 涛(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 要 从身心关系角度,回顾体育运动与身体活动的历史关联,用现象学身体观分析目前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体育活动产生的错误认识。
认为:当代思想中对身体的再认识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但应防止其本质特征的消解;体育的本质在于对生活的意义,而非身体活动本身。
关键词 体育;身体活动;二元论;现象学身体观中图分类号 G 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98(2008)03-0018-03TheSignif icance of R e 2Cognizing Body fromPhilosophic Angle to Expounding Essence of Sport ∥YUTaoAbstract It reviewed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of sport with body activity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lation of body to mind and analyzed the wrong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activity produced by people at pres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phenomenological body outlook.It considered that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the re 2cognition of body enhanced social position of sport ,but it ’s necessary to prevent the disappearance of body ’s natural feature ;and the sports nature lain in the significance to life but not in body activity itself.K ey w ords sport ;body activity ;dualism ;phenomenological body outlookAuthor ’s address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Shandong ,China 尽管不同学者对体育本质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对于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是身体活动(Body Activity )、所涉及的技术也都是身体技术(Physical Skill )这一问题的认识并无争议。
身体哲学历史
身体哲学历史:
身体哲学是一种哲学流派,它强调身体在人类经验和知识中的核心地位。
身体哲学历史(即身体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但在20世纪中叶,随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身体哲学才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领域。
在古代哲学中,身体和灵魂的关系一直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话题。
例如,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身体经验只是灵魂经验的附带现象。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身体和灵魂是相互依存的,身体是灵魂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在中世纪哲学中,身体哲学主要关注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在人类救赎中的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使身体在人类经验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
在17世纪至19世纪的哲学中,身体哲学主要关注身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例如,笛卡尔认为身体是物质的,但意识是精神的,身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哲学思考来解决。
在20世纪中叶,随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身体哲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领域。
梅洛-庞蒂是身体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身体现象学”的概念,认为身体是直接的现象,而不是物质的实体。
身体哲学的研究领域涉及身体与意识、身体与社会、身体与文化等方面。
总的来说,身体哲学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从古代哲学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哲学运动,最终在20世纪中叶发展成为独立的哲学领域。
身体哲学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经验和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到身体与意识、身体与社会、身体与文化等多个方面。
身体与思想的关联
身体与思想的关联在人类的长久历史中,身体与思想一直以密不可分的关系存在。
虽然身体看似是物质的肉体,思想则是抽象的心智,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却是相当明显的。
身体的状态能够影响思想的清晰度和情绪的稳定性,而思想的活动则可以对身体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如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身体与思想之间的关联。
一、身体的健康对思想的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对思想的清晰度和情绪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我们的身体处于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时,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
研究表明,有规律的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和反应速度,使思维更加敏捷。
此外,饮食、睡眠以及定期体检等身体健康的方面也能增强人的注意力和智力。
换句话说,身体的健康为思想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情绪的稳定性。
当我们身体不适或受到伤害时,我们的情绪会变得低落或烦躁不安。
这种情绪变化可能导致我们的思考能力受限,甚至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判断能力。
因此,保持身体的健康对维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和情绪平衡至关重要。
二、思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思想的活动对身体的健康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正面的思想可以提高人的心理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一项研究发现,积极心态的人更容易从疾病中康复,而消极心态的人则更容易陷入疾病的恶性循环中。
这表明思想对身体健康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思想的力量还可以影响身体的活力和能量水平。
积极的思想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人更加有朝气和活力。
相反,消极的思想则会消耗人的精力,并使人感到疲惫不堪。
因此,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态度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三、身体与思想的相互平衡身体与思想的关联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我们不能忽视身体对思想的影响,也不能低估思想对身体的作用。
为了保持身体和思想的健康,我们需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适度的锻炼、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
身体哲学_反身性_超越性和亲在性
2010年10月第42卷 10月号学术月刊Academic M onthly Oct.,2010Vol.42 No.10哲学关注[编者按]与西方以意识为出发点而铸就的意识哲学范式不同,从身体出发的身体哲学研究正成为国内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视点。
然而,对 身体 的误解,使得大多数人进入不到对身体的哲学研究中去,进而影响了对极具 身体 特质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切身的体会。
为此,本刊特别编选了一组身体哲学与身体符号研究的文章,以期在理论上廓清身体哲学研究的根本向度和身体符号所凸显的与西方绝对化、均一化不同的普遍性,同时展现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在当代哲学建构中不可忽视的巨大价值。
身体哲学与身体符号:一个新的理论视点(专题讨论)[提 要]张曙光认为,意识哲学的吊诡已经使人陷入了一个空前的危机之中;中国学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梳理所 发现 的身体为现代人确立起一个重新理解生活世界的坐标,进而意识哲学应从属于身体哲学,身体哲学则辩证地扬弃了意识哲学于自身。
张再林指出,不仅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意识哲学的 身体哲学 ,而且中国古代的符号系统也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的意识符号系统的 身体符号 系统;中国式身体符号具有亲身性、互文性、族类性三个突出特征,对身体符号的回归有助于克服 符号唯心主义 的符码统治。
杨大春从法国身体现象学中看到了 身体的神秘 而非 意识的神秘 ,这种神秘的身体是融身心于一体的人的 本己身体 ,它充满 活性 ,具有 我思 ,更体现了 我能 ,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 奇迹 ,未来哲学的发展就在于 见证奇迹 。
姜宇辉从德勒兹的 情 调 概念入手,分析了身体、符号、意象之间的 活 的关系,即 身 与 他者 、 物质 、 世界 之间的开放性关联;这种关联不再是一种 状态 ,而是一个 过程 ,在周流不已的生成之力的层次上实现人之 身 与世界之 肉 的交融。
张兵则从符号学的角度论述了西方符号系统与人自身的外在关联,符号以其 喧宾夺主 的方式把人妆扮成符号网格中的体面囚徒,唯有重置身体的符号 坐标原点 ,才有望实现生命的完整与共享,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造物乃至与他者的和谐统一。
对梅洛_庞蒂与拉可夫_约翰逊的涉身哲学思考
对梅洛-庞蒂与拉可夫、约翰逊的涉身哲学思考路寻摘要:梅洛-庞蒂与拉可夫、约翰逊都具有涉身性的思想,都提出了自己的涉身哲学。
他们认为身体是与心灵相互作用,人的心与身是统一体,身体在认知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思想对当代的认知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他们的思想之间又存在着异同之处。
本文重点讲述梅洛-庞蒂以及拉可夫、约翰逊的核心思想,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提出问题,并希望以此能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梅洛-庞蒂;Geoge Lakoff;Mark Johnson;身体;涉身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涉身性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和关注,尤其在近些年来,涉身哲学在认知科学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说到涉身哲学,就不能不提梅洛-庞蒂以及拉可夫(Geo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的名字,前者是现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中贯穿着涉身的理念,而后两位美国哲学家更是强调涉身的哲学思想。
他们的思想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些区别,应该说,他们的思想都对认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哲学影响,研究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更好的学习、研究、发展认知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梅洛-庞蒂梅洛-庞蒂是法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涉身哲学的思想,认为心灵与身体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强调人是心身统一体,强调这种统一的多层次性,强调精神对于人而言的独特价值。
这一思想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是相对立的。
心身交互的思想的提出,对于整个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梅洛-庞蒂作为现象学中继胡塞尔之后的代表人物,他的“身体哲学”既是对现象学的继承,也是对现象学的极具独创性的解读和发展。
梅洛-庞蒂在其代路寻,男,生于1982年4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哲学博士生,lxun1618@.表作《知觉现象学》中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自己关于身体的理论。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梅洛-庞蒂论述了自己关于身体的多个观点,比如身体的体验、身体本身的空间性等一系列问题。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尼采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采的身体哲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对身体和生命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尼采的身体哲学,以及其对现代人们的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尼采认为,身体是人的本质和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根源。
他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存在,是思想和行为的基础。
在尼采看来,身体不应被视为束缚和限制,而应被视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存在,是人类生命的表达和载体。
尼采强调身体的力量和活力,他认为,只有通过身体的力量和活力,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尼采的身体哲学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身体,并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身体力量和活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尼采认为,只有珍视自己的身体,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尼采还提出了“超人”(Ubermensch)的概念,他认为,超人是一种超越人类常规的存在,是一个具有无限力量和活力的存在。
尼采强调超人应该通过发挥自己的身体力量和活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超人是一个对生命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存在,他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现代启示尼采的身体哲学对现代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尼采的身体哲学提醒人们要珍视自己的身体,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身体力量和活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身体,过度追求物质和金钱,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和欲望。
尼采的身体哲学提醒人们要重视自己的身体,通过锻炼和运动,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米歇尔·亨利与身体现象学
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米歇尔·亨利与身体现象学内容提要:身体问题在亨利的现象学哲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虽然说他的身体观与生存现象学有不少区别,但它依然是在“心灵的肉身化”和“身体的灵性化”双重进程中得以展开的。
亨利所说的身体是一种“主观的身体”,一种“先验的身体”,然而,他对“主观”和“先验”的理解完全有别于意识哲学传统。
这种身体又可以称之为“肉”,它是人的本己的身体,与宇宙中的惰性物质、日常经验中所知觉到的动物躯体及人的生理意义上的身体都判然有别。
关键词身体肉主观先验情感生命作为现象学家的亨利非常关注身体问题,但他试图与生存现象学家们区别开来,他尤其否认自己受到了梅洛-庞蒂哲学的影响。
在集中探讨身体问题的《关于身体的哲学和现象学》中,他这样表示:“这一最初工作的内容绝没有受惠于我在那个时期忽视了的梅洛-庞蒂的那些同时代研究。
它也完全与它们不同。
如果身体是主观的,它的本性取决于主体性的本性。
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根本对立于德国和法国现象学的看法。
生命既不应该被看作是意向性,也不应该被看作是超越性,而是应该在它之外同时超出于两者。
身体性是一种直接的情感,它在身体将自身指向世界之前完全地决定着身体。
”①从我们后面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亨利的看法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但从总体上看并没有超出于生存现象学的一般视域。
他关于身体问题的思考依然围绕着“心灵的肉身化”和“身体的灵性化”双重进程展开,这与梅洛-庞蒂的生存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观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当然,我们也不能够完全抹杀它们之间的区别。
梅洛-庞蒂哲学尽管在其后期开始强调存在论维度,但从总体上看具有生存论指向,尤其关注身体的经验维度,但亨利始终倾向于一种存在论指向,并且从先验而不是经验的角度看待身体。
梅洛-庞蒂通过把身体与情感、意志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身体的“灵性”,并因此用身体主体取代了意识主体,在否定意识哲学的同时,摆脱了身体问题上的表象论和机械论立场。
身体的澄明之途——对西方哲学中的“身体性”问题的思考
t e ”b d n s ” p o l m .o l y sik n o t e s i to h h n me oo y o h i n in o h ”i t r h o y es rbe n y b t i g t h p r ft e p e o n lg ft e d me so ft e n e — c i b d n s ”.c n a pef c iu to f” n e r tn o y a d mi d i o a wh l ” b c i v d. oy es a re tst ai n o i tg ai g b d n n nt o e ea he e Ke y wor s we t r h l s p y;fe h;mi d;b d d se n p io o h ls n o y;i trbo y e s n e — d n s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一、概述身体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研究路径,致力于揭示身体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它对于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更深化了我们对身体和心灵的认知。
在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观念中,身体被视为物质的、被动的存在,而心灵则被看作是精神的、主动的主体。
这种对立和分离导致了我们对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的忽视,使得身体在哲学思考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身体现象学的出现,为我们打破这种二元对立提供了新的可能。
它强调身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意义和经验的载体。
身体现象学认为,身体经验是我们与世界最直接、最原初的联系方式,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通过对身体经验的深入研究,身体现象学揭示了身体与心灵的紧密联系,以及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身体现象学的视角下,身体不再是被动的物质存在,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主体。
这种转变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身体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我们理解身心关系、探索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及其重要意义。
1. 介绍身心二元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观点身心二元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两个本质不同、相互独立的实体。
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心灵)是理性和不朽的,而身体则是物质的和可朽的。
他们强调灵魂对身体的支配和超越,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囚笼,只有灵魂才能追求真理和智慧。
随着哲学的发展,身心二元论逐渐成为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身心二元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笛卡尔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限的物质实体,而心灵则是一个无限的非物质实体。
他通过“方法论怀疑”的方法,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了心灵的独立性和优先性。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是第一性的,身体是第二性的,心灵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而身体则不能脱离心灵。
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米歇尔·亨利与身体现象学
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米歇尔·亨利与身体现象学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以其突破性的身体现象学而闻名。
他对身体的理解与传统的物质主义和主体主义观念相悖,他认为肉身化主体是一个主观的身体,这一观点引发了对身体本质的深入思考。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米歇尔·亨利的身体现象学,并对其肉身化主体和主观的身体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亨利对身体的定义。
对于亨利来说,身体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表现,是主体与外界之间的媒介。
它不仅仅是一个有机物质,也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的主体,而是一个具有主观性的存在。
亨利认为,我们的身体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桥梁,通过身体,我们才能体验和感受外界的存在。
那么,什么是肉身化主体呢?在亨利的身体现象学中,肉身化主体是对人类主体的特定描述。
它是人类身体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注入了主体主观性的身体存在。
亨利认为,我们通过肉身体验世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
肉身化主体的存在是基于主体通过身体与世界相联系的经验。
对于亨利而言,肉身化主体的主观性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主观性体现在主体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上。
亨利认为主体是通过身体来体验世界的,而身体是主体的一部分,承载着主体的感受和意识。
因此,主体与身体是不能分割的,主体的主观性是通过身体来展现的。
亨利进一步解释了主观性如何体现在肉身化主体中。
他指出,肉身化主体的主观性体现在主体对世界的直接感受上。
亨利认为,主体在感知世界时,不是通过外界的传感器来获取信息,而是通过直接的感受和经验来理解世界。
这种主观的感受和经验是通过身体的感知来产生的,而不是通过理性思维或外界的物质形式。
亨利的身体现象学对于我们理解身体和主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主义和主体主义观念,将肉身化主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
通过身体的感知和体验,我们能够直接地感受和理解世界,而不是通过思维或观念来间接地理解。
从身体哲学到身体美学以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生成为例
从身体哲学到身体美学以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生成为例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身体哲学如何逐渐演进为身体美学,并以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生成为例,阐述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我们将首先回顾身体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其如何从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中解脱出来,开始强调身体在哲学思考中的本体论地位。
这种转变不仅标志着身体在哲学领域中的重新定位,也为身体美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身体美学如何在此基础上兴起,成为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向。
身体美学关注身体的审美体验、身体的文化建构以及身体的自我实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身体与美的关系。
这种视角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身体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身体的美。
理查德舒斯特曼作为当代知名的身体美学家,其理论在身体美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他的理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身体美学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身体与美的关系。
本文将重点分析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揭示其如何将身体哲学与美学相结合,从而推动身体美学的发展。
1. 身体哲学的兴起与发展背景身体哲学的兴起是20世纪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转向,它标志着哲学思考从传统的理性中心主义向身体经验的回归。
这一转向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动因。
身体哲学的兴起是对传统形而上学和理性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理性一直被视为人类本质的最高体现,而身体则被看作是理性的枷锁,是灵魂的囚笼。
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导致了身体的长期贬抑和忽视。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理性并非人类生活的全部,身体经验同样重要。
这种对身体的重新发现和重视,促使哲学家们开始从身体的角度重新思考人类存在和世界。
身体哲学的兴起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关于身体的新知识。
这些知识揭示了身体在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中的作用,挑战了传统的心身二元论。
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知觉现象学的身体概念初探
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知觉现象学的身体概念初探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知觉现象学的身体概念。
通过深入剖析身体在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中的多重意义,我们将努力揭示身体如何从单纯的物质实体转变为一种复杂的现象体验。
我们将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理解身体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有机体,更是一种感知、行动和思考的主体。
我们将探讨身体如何与我们的知觉、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紧密相连,以及这种连接如何塑造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我们将回顾历史上对身体概念的理解,从古希腊哲学家对身体与灵魂的二元对立,到现代科学对身体作为物质实体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引入现象学的观点,特别是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以重新审视身体与知觉、行动和意识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身体如何成为我们与世界交互的媒介,以及如何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行动,我们得以理解和塑造世界。
我们将探讨身体在空间、时间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身体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如何将身体的概念应用于、机器人技术和虚拟现实等领域,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更深入地理解身体在知觉现象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身体概念的理解,揭示身体在知觉现象学中的核心地位,并为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对象身体与现象身体的区分在探讨身体知觉现象学的身体概念时,我们必须首先区分两种身体观念:对象身体和现象身体。
这两种观念在哲学、心理学以及科学研究中都有各自的体现,并对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身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象身体,是指被视为客观存在、可通过观察和研究来把握的身体。
在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身体往往被看作是各种器官、组织和生理系统的集合体。
这种观念下的身体,是可测量、可分析、可改造的对象,其存在和性质独立于观察者的主观意识。
在对象身体观念中,身体的功能和形态被看作是决定其价值和意义的关键因素。
然而,现象身体则是一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近现代哲学中的身体哲学问题与现代身体观念
近现代哲学中的身体哲学问题与现代身体观念近现代哲学中的身体哲学问题和现代身体观念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身体哲学问题关注人的身体在认知、自我意识、性别、权力等方面的作用,而现代身体观念是对身体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解读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探讨身体哲学问题与现代身体观念的关系和发展。
一、身体哲学问题的兴起身体哲学问题的兴起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身体的认识和关注逐渐增加。
身体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世界中,通过感官器官与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身体与意识、身份、性别等方面的关系,推动了身体哲学问题的研究。
二、身体在认知和自我意识中的角色身体在认知和自我意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哲学将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归因于理性和理性思维,而忽视了身体在认知和自我意识中的贡献。
然而,近现代哲学逐渐意识到身体在认知和自我意识中的重要性,从感知经验和身体意义上重新审视人的认知过程和自我意识的生成。
三、身体与性别、权力的关系身体与性别、权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性别是一种文化和社会构造,通过对身体的解读和性别角色的赋予,社会对个体进行性别辨识和归类,进而对个体进行权力控制和社会定位。
近现代身体哲学深入研究了身体和性别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性别对于身体的塑造和影响,以及身体对于性别角色的扮演和反抗。
四、现代身体观念的重塑现代身体观念是对身体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解读的理论框架。
传统观念中,身体被认为是理性思维和精神活动的附属物,但现代身体观念意识到身体本身具有独立的存在和价值,强调身体与自我认同、情感体验和生命意义的紧密联系。
通过对身体的重塑,现代身体观念推动了身体解放运动和身体认同理论的发展。
五、身体哲学问题的拓展与现代人的身体实践身体哲学问题不仅仅是学理上的思考,也与现代人的身体实践密不可分。
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舞蹈表演、瑜伽等方式来感知和认识身体,实践着身体哲学观念。
从身体到行为: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身体叙事艺术
从身体到行为: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身体叙事艺术◎郭宜章杨思宇在对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官方解释研究中,博物馆机构的概念是一个空的容器,它和它的使用者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
随着博物馆专业化的开始,博物馆机构不断对自身配置进行重组,人的身体必须与文物保持距离成为参观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行为准则。
一、空间认知的历史21世纪,物理空间作为容器是一个常识性的假设。
在对空间的学术研究与概念理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哲学关于空间的研究是动态且充满争议的探索。
空间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欧几里得和牛顿哲学中的一个空容器。
牛顿认为“空间的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1〇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稳定框架结构。
空间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笛卡儿哲学观念里物体及其关系定义的。
在笛卡尔看来,具有某种广延特征的空间定然存在实体2〇。
这也是物质的本性,能占据世界上所存在的其他所有可想象的空间3〇。
近代科学与数学的学科发展为空间提供了形而上之外的新视野,空间哲学和空间科学应运而生。
从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为代表的理性空间,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经验论空间,康德的先验空间,直至黑格尔的辩证时空,这些先进理论的诞生像滚滚浪潮推进着空间思想的发展,空间的认知与概念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
胡塞尔试图借助现象学还原世界的本真。
他认为“自然科学创造出了一种数学自然科学的全新理念”4〇,遗憾的是依托这种观念来观摩与量化世界,“使得方法、公式、理论的本真意义永远的成为了不可理解的,并且在这种方法的质朴的形成过程中从未被理解过”5〇。
海德格尔推进了人与空间及世界之间的建构关联,“空间本质上在世界之中显示自身……此在本身在本质上就具有空间性,与此相应,空间也参与组建着世界”6〇。
人们通过活动来认识空间、理解空间,并将自身的理解与领悟应用到建构空间的过程中,从而成为组建世界的一部分,这种带有一定自发性的行为并非纯粹的数理设定能达成的。
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空间与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世界透过“物性”特质的表达,以“上手之物”的姿态呈现于能被人所感知的位置及空间特征,而人之所以能依附于空间在世界找到栖息之所也正因如此。
【首发】论儒家的身体观及其修身之道
【首发】论儒家的身体观及其修身之道当代西方哲学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向,即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从思辨世界转向生活世界,从意识哲学转向身体哲学;“身体”成为了审视世界和思想言说的一个重要视角,如出现了“身体现象学”、“身体伦理学”和“身体美学”等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哲学该怎样应对这种身体转向?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当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是中国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契机,因为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
在本文看来,这种以西方身体哲学的思路和逻辑来解读中国哲学的做法,不仅有以偏概全之弊。
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身体观的实际内涵。
一、儒家身体观的主流形态:身心一体、心为主宰1.身、身体的含义儒家修身的“身”到底是什么含义?《说文》:“身,躬也。
象人之形。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人自顶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
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字汇·身部》:“身,躯也。
耳目鼻口百体共为一身。
”这些都说明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这个意义上的“身”常常是与“心”相对的。
“身”除了表示形躯的基本意思之外,还有相近的概念如“体”:体验、体察、体认、体贴、体会、体恤、体谅、体行等。
相关的概念有食、色、性(性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等属于生物本能方面的。
可见,“身”在中国思想中有狭义即形躯结构的含义和广义即统摄形、气、心而为形神相合、身心一体的生命整体的含义。
儒家之“身”不简单是形躯之身,更多时候实为生命、人格的另一种表述。
(周与沉,第132页)生命作为一个整体,身与心、形与神、内与外、大与小、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始终是不可割裂地融合为一有机体而存在、成长。
2.身心一体中国传统的身体观与西方二元分立的逻辑思维不同,是在身心和合中讲分别,合中有分,分则仍合。
尽管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存在着心性与身体的断裂,理念对肉身的压抑,但身心一体,心物一如才是主流,不存在与心无关的“身”,也不存在把形躯、欲望、情感都剔除掉的“心”,身心的互渗、交融与转化才是其身体观的主要脉络。
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性
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性身体是人生之根本,但关于身体的问题,从古到今的哲学家关注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中西哲学都曾试图超越身体,甚至想要抹杀身体的存在。
西方哲学长期持身心二元论,认为心灵或灵魂才是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的对象,而身体则被纳入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哲学虽有注重修身的传统,但亦实以“心性之学”为中心。
自尼采、福柯以来,哲学开始关注身体与思想之间的隐秘联系,尤其近些年来,“身体”开始进入西方思想和学术界众多学者的研究视野。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身体和身体哲学的研究相对滞后。
下面发表的两篇文章,代表了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0世纪上半叶,在胡塞尔“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纲领的感召下,现代西方的一批具有批判思想和疑古精神的年轻的哲学家们,在对传统哲学种种业已被视为不易之论的本体论假定给予大胆质疑的同时,发起了一场为再造传统而先行奠基的哲学上的“寻根”运动。
在这一运动中,虽种种新见迭出不穷,但最具颠覆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则属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对所谓“身体”的本体论意义的木曷橥。
与传统西方种种业已意识化的哲学不同,梅洛-庞蒂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宣称:“世界的问题,可以始于身体的问题。
”其实,梅氏这一宣言不仅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致思取向的根本纠拨,而且也为我们真正切入中国哲学、为我们溯寻中国哲学之“根”提供了路引。
也就是说,掩埋在深厚文化沃土中的中国哲学之“根”,既非西方传统思辨哲学中的那种“意识”,也非晚出的中国哲学中的所谓“天理”或“人心”,而是诚如王夫之所言,“即身而道在”,它就平中见奇地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活生生的身体之中。
这种根于身体的哲学本体论,除了表现在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终极性思考不是发端于对世界的“惊奇”而是始于对人自身人身处境的“忧患”之外,还集中地表现在其以一种“切己自返”和“返身而诚”的方式,把人自身的身体看作是宇宙真正的起点和本源。
在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古老的《易经》中,这种宇宙真正的起点和本源就是所谓的“太极”。
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到中国古代身道
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到中国古代身道
张再林
【期刊名称】《哲学分析》
【年(卷),期】2024(15)2
【摘要】一种全面的分析告诉我们: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乃是当代身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
无独有偶,一种全面深入的研究发现,就其身体性而言,中国哲学与梅洛—庞蒂哲学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家族相似”的关系。
这种“家族相似”同时表明,中国哲学的身体思想与梅洛—庞蒂哲学的身体思想既存在共通之处,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不在二者之间扬此抑彼,而将二者兼容并蓄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使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中国身体性哲学得以真正确立。
【总页数】11页(P59-68)
【作者】张再林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交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现象身体与身体主体的双重变奏——梅洛庞蒂前期身体理论批判
2.基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谈建筑空间体验的具身性
3.习武人“身道一体”的身体文化——
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视角出发4.知觉场: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具身性空间体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体为本”……
“以体为本”……
哲学上有“本体”,诗意的解读它,⽆不可理解为⾝体。
⽽且,这种理解我以为最有理,有道理。
⼈之⾝体不⾸要?不
是“根”或“源”吗?⼈的⼀切作为都由⾝体执⾏,都源于⾝体。
⼈所作为的事情,千变万化,但⾝体却只是⼀个⾝体,近乎于哲学上的本体那意思。
诚然,从现象学说,⼀切⼈的作为都是有⾝体的,如现象中有本质⼀样,本质即在现象中,或现象即本体,本体即现象。
我做的事情,都有我的“体⽓”在上⾯。
不是吗?它是我的⾝体之象征,之存在的存在。
此“⾝体现象学”之现象矣。
⼈在世上,⼀个个⾝体在⾏⾛,
处处留下⾝体的印记。
这⾝体的印记即⾃然的印记。
⾃然的印记即艺术神品。
何为艺术?
这就是艺术的底线,就是真正的艺术。
⼈的世界原本是艺术的世界。
做艺术的那些⼈,⽆⾮是还这个原本为本原,还其本来⾯⽬。
如果说,⼈的脸⾯是现象,是“表⾯现象”,
那么,这现象下⾯即⾝体。
但现象学告诉我们,⾝体就在脸⾯中,脸⾯即⾝体,⾝体即脸⾯。
脸⾯之外的⼀切现象,不就是“⼈的脸⾯”吗?
古⼈说,每个⼈所写的⽂字是“出⾯宝”,由此⼴义地说,⼀切⼈所“书写”的事(⼈为之事)就是脸⾯性的。
——脸⾯是体,⼀切⽂化现象、属⼈的⾃然现象,都是脸⾯的产⼉、现象。
⽆论它是现象学所说的现象,还是与本体相对的现象。
但前⼀种说法,我以为是“占上风”的。
就像现代哲学上,现象学占了上风⼀样。
从身体的角度看先秦思想中的身体与修行
从身体的角度看--先秦思想中的身体与修行人与神――个体偶在与神圣恒在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化轴心时代以来的基本命题。
如何认信终极之在,如何看待偶在的个体,以及如何理解人与神的关系,对于人的宗教生活、精神超越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Bryan S. Turner)指出:“人类有一个显见和突出的现象:他们有身体并且他们是身体”。
1)这一论断是相当准确的。
“在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的个体偶在,必然在血肉心气化的身体中体现其所在、实现其所是,并且在拥有身体的同时,个体偶在本身即是身体。
人作为身体的存在,是人之为人的一个特征。
2)在对人与神关系的理解中,身体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一、轴心时代轴心时代(Axial Period),是德国哲学家雅斯培尔斯(Karl Jaspers)关于人类文明超越性突破的著名提法。
从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的历史时段中,人类史上最具创造性的精神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发生。
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印度的《奥义书》出现,佛教和耆那教的创始人佛陀、大雄在世,哲学的各种可能性被充分探究;伊朗的琐罗亚德斯和巴勒斯坦的先知们在宣谕各自的信念;从诗人、哲学家、悲剧作者、历史学家到科学家的希腊诸贤哲纷纷涌现。
“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3)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也有类似的“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al breakthrough)的观点。
在这一突破性的精神革命中,人对自我在宇宙中的处境与意义有了理性化的理解。
4)宗教多元主义者约翰・希克(John Hick)更进一步指出,与轴心前宗教主要维持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相比,轴心后宗教更加追求拯救、解脱/觉悟。
经由轴心时代诸伟大思想者的洞见,宗教生活的核心不再是自然地接受现实和与团体保持一致,对生存处境根本性转变的追求和对更高实在的渴慕开始出现,个人向超越者的开放成为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从身体现象学到泛身体哲学杨大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意识现象学被身体现象学所取代,这表明身体哲学在20世纪大陆哲学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导致了意识哲学的逐步解体。
身体现象学是最典型的身体哲学,它关心的是物性和灵性在身体中的结合。
在随后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中,通过批判身体现象学中残余的意识哲学成分,出现的是身体哲学的泛化或一种泛身体哲学。
身体的物性维度获得了极度强化,而其灵性维度被逐步抛弃。
与此同时,20世纪英美哲学传统中的心智哲学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物理主义或唯物主义,它们通过批判、借鉴和转化身体现象学,通过消除身体的灵性维度,同样实现了身体哲学的泛化或一种泛身体哲学。
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于是在身体问题上合流,而身体哲学则成为20世纪哲学的主导范式。
关键词:身体现象学;身体哲学;泛身体哲学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7-0024-07谈到身体哲学(Ph il o sophy of body,Philosophie du corps)或肉身哲学(Philosophy o f flesh,Ph il o sopie de la cha ir),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个或某些哲学家就身体问题进行了什么样的思考,而是要问:身体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并因此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式吗?就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传统而言,身体问题是现象学的首要课题,身体现象学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尽管在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那里,语言问题成为哲学和人文科学的中心课题,但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身体问题,并因此导致了一种泛身体哲学。
在20世纪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中,最初是语言哲学占据着主宰性地位,但自1980年代以来,心智哲学(Ph il o sophy o f m i n d)逐步取而代之。
我们无法直接看出身体哲学在英美分析哲学中是否具有转折性意味或者说作为范式的地位,因为语言或心智才是更为中心的课题。
然而,通过考察心智哲学的最终走向以及英美哲学对大陆哲学的批判性借鉴和改造,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一种泛身体哲学最终成为英美哲学的主要范式。
所谓的身体哲学主要并典型地体现为身体现象学(Pheno m enology o f body,Ph no m no log ie du corps),大陆传统中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英美传统中的心智哲学通过批判、借鉴和转化身体现象学,在瓦解身体的灵性维度并因此改变身体概念之内涵的同时,实现了身体哲学的普遍化或一种泛身体哲学。
一、从意识现象学到身体现象学在大陆哲学传统中,早期现代哲学集中关注纯粹心灵,身体被纳入纯粹事物的秩序中,没有能够在意识哲学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后期现代哲学旨在突破意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身体对心灵的造反,肉身化主体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核心;后现代哲学旨在最终瓦解意识哲学,物性的身体上升到了主导性的地位。
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早期现代哲学大体上属于意识哲学,其基本倾向是扬 心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X047)。
作者简介:杨大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法国哲学。
抑 身 ,身体没有成为哲学专题性思考的对象;但在自叔本华和尼采以降的后期现代哲学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哲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属于后现代哲学之列)中,身体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象学尤其注意到了身体的核心地位:除胡塞尔的经典现象学与传统哲学关系密切,依然属于意识哲学,并因此被归结为意识现象学外,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 庞蒂等人的存在论或生存论现象学,伽达默尔和利科所代表的解释学现象学,列维纳斯的他者现象学以及亨利的生命现象学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身体现象学之列。
福柯、德里达和德勒兹等人所代表的后现代哲学不仅否定了意识现象学,而且试图消除身体现象学中包含的意识哲学的最后残余。
然而,关键的环节是从意识现象学向身体现象学的转换。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与笛卡尔和康德的哲学有着太过密切的关联。
但是,他的这种意识哲学同时也是向身体哲学过渡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契机。
如果说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哲学在 身体行为乃是意志的直接体现 之名下为身体向心灵造反提供了无意识支撑的话,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所面临的困境则直接把身体推到了前台。
先验主体性囿于封闭的精神性单子中,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唯我论。
为了克服如此困境,胡塞尔把他人意识作为认识之客观性的保证引入意识现象学中,而在论证他人意识时,他又不得不引入了身体概念。
他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类比论证由他人身体通向他人意识: 作为对 陌生身体 的感知而得以进行的事物设定引发了对 陌生的自我意识 的设定。
胡塞尔关于身体问题的探讨集中于生前未刊稿 观念二 和 观念三 中。
这里的身体多半还是笛卡尔意义上的广延物体,或者说纯粹的认识客体,也因此没有导向真正的身体哲学。
但是,通过对这些手稿进行创造性的 误读 ,他的弟子们或隐或明地开展出了所谓的身体现象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此在的在世存在或者说生存为优先分析的对象,他不再迷恋于胡塞尔所关注的纯粹意识或先验主体性,并因此暗中指向了一种身体现象学。
他虽然没有专题性地思考身体问题,但我们可以说他的哲学是一种隐性的身体哲学,因为作为在世存在之基本结构的 烦 和作为在世存在的主导样式的 领会 指向的都不是理性沉思而是 身 体 力 行,诸如 在手 、 上手 之类都不言明地表明了这一点。
在大多数法国现象学家那里,对身体问题的关注表现得更为明确,在他们眼里,现象学就是身体现象学。
由于关心人的在世存在,而不是认识之所以可能的先验条件,身体的地位就凸现出来了。
这里的身体不再是客体,而是作为主体的 本己的身体 (le corps propre)。
依据梅洛 庞蒂对马塞尔的 形而上学日记 等作品的读解,后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把 我就是我的身体 对立于 我拥有一个身体 。
对于法国现象学家而言,身体问题明显成为了现象学的总体背景,没有哪一个法国现象学家会对此视而不见。
或者说,他们都无意识地接受了围绕身体展开哲学探讨这一知识型的基本构架。
梅洛 庞蒂曾经这样说道: 作为对康德式或笛卡尔式的唯心主义类型的哲学之反应,生存哲学对于我们来说首先由于其中一个主题 肉身化主题 的优势而获得表达。
肉身化主题被他视为生存哲学的第一主题,并因此是法国现象学的第一主题。
当然,法国现象学家们并非都直接使用了身体现象学这个名称。
实际上,他们关于身体问题的重要论点甚至被其他主题冲淡了。
列维纳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他那里,身体概念从一开始就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往往被他者和他性问题所掩盖。
我们知道,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Ph ilosophy o fBe i n g)或存在论(Ontology)中,生存问题服从于存在问题,生存分析只不过是进入存在问题的优先路径。
但在法国哲学中,生存论(Ex istentialis m,生存主义或存在主义)其实就是存在论,而这种生存论转向不可避免地把在海德格尔那里依然隐而不现的身体推到了哲学前台。
列维纳斯表示,出于谐音的理由,他更愿意用ex istence (生存)与ex istan t (生存者)来翻译海德格尔的se i n (存在)和seinde (存在者),25从身体现象学到泛身体哲学胡塞尔: 胡塞尔选集 ,倪梁康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849页。
M erl eau-Pon t y ,Parcours De ux 1951-1961,Ed iti ons V erd ier ,2000,p 254 M erl eau-Pon t y ,Parcours De ux 1951-1961,Ed iti ons V erd ier ,2000,p 254但并没有赋予ex istence和ex istant一种特别的ex istentialis m(生存论、生存主义、存在主义)含义。
sein和se i n de在法语中的直接对应词本该是L tre与L etan,t列维纳斯为了让人们看出德文中两个词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选择了同样具有明显关联的法文ex i s tence和ex istant。
这当然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说明,但我们不应停留于此。
它其实已经表明,对于法国哲学而言,ex istence和ex i s tant这对范畴确实更为重要。
列维纳斯虽然没有特别地强调其ex istentia li s m含义,但这一举动无意识地表明:时代哲学的基本氛围是生存论的,或者说存在论直接体现在生存论中。
然而,生存论不可能停留为意识现象学,它必须作为身体现象学出现。
对于列维纳斯来说,关键的一步就在于走出存在和生存(实存),并因此达到存在者或生存(实存)者。
但是,仅有这一步是不够的,他进而要求自我的生存服从于他人的生存,主张用超越来克服内在。
在这种从生存到生存者的转换中,身体或肉身化问题出现了。
在他那里,实显(hypostase)、定位(locati o n)、设定(positi o n)等术语都具有类同于肉身化(carnation)的含义。
在他看来, 笛卡尔式的怀疑所排除的身体乃是身体客体 。
也就是说,笛卡尔认为心灵或意识与身体完全无关,它不仅不依赖于身体而独自存在,而且身体只能是它的纯粹对象。
但在列维纳斯本人那里,不存在着漂浮不定的意识,意识离不开身体,而身体本身又是具有灵性的。
身体于是并非外在物质或客体,而是被归属到了主体范畴。
他甚至认为 我不仅有一个身体,而且我就是我的身体 这种表达都还具有实体化或客体化倾向,因此更应该把身体视为 事件 。
他这样写道: 身体的确总是被看做不只是一堆物质。
它安置了一个它有能力去表达的心灵。
身体或多或少有表达力,它拥有一些或多或少有表达力的部分。
作为心灵之镜的面孔和眼睛是最突出的表达器官。
但身体的精神性并不寓于去表达内在的这一能力中。
通过它的设定,它实现了全部内在性的条件。
它没有表达一个事件,它本身就是这一事件。
他的哲学或许可以称之为 面孔现象学 ,但它已经不再隶属于认识论之列。
二、从灵性的身体到欲望的身体身体现象学否定纯粹意识,但它却不可避免地隐含着意识哲学的成分。
法国现象学家往往相互批判,指责自己的前辈或其他现象学家与传统意识哲学有着剪不断的牵连,同时声称自己瓦解了意识哲学。
正如前面所说,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早期现代意识哲学。
然而,在一些法国现象学家看来,从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到海德格尔和梅洛 庞蒂等人的存在现象学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断裂。
比如,列维纳斯就认为,萨特和梅洛 庞蒂关于注视和知觉的观点没有排除意识的意向性,也因此依然停留在胡塞尔所坚持的认识论层面上;而亨利则认为,从意识现象学到存在现象学,进而言之,从笛卡尔直至胡塞尔的意识哲学到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哲学,始终都没有摆脱因为强调意向性而导致的外在性指向,也因此始终把身体当做了外在客体;萨特批判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而在梅洛 庞蒂看来,对作为虚无的意识之强调表明,萨特 在他自己的原则之内重新恢复了思维实体和广延实体之间的笛卡尔式的二元论 ;其实,梅洛 庞蒂后来也承认,自己在 知觉现象学 时期并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基本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