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资料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变迁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迁表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演进,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1.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朝代,在这个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以封建分封的制度为主。
国家统治者将国土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分封,分封给贵族地主作为封地,形成了一个个的封邑,封邑再分封给更低一级的诸侯或土地所有者。
这些封邑和封地往往相对独立,治理权在贵族地主手中。
2.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始皇实施了统一中国的政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实施郡县制。
秦朝将国土分成36个郡,郡下设县,进一步划分行政区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西汉朝:西汉时期,郡县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西汉设置了丞相、御史中丞、太仆、太尉等中央官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管理行政区划。
在行政区划上,西汉朝将全国分为13个郡,下设县,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东汉朝:东汉时期,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划分沿用了西汉的制度,但行政区划的数量有所增加。
在东汉时期,将全国划分为23个州,下设郡、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5.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分裂,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和变动。
在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多次更迭,行政区划多次分割和重组。
北朝时期,政权在被北方游牧民族所灭后,南朝各个政权相对稳定地设立了州、郡、县等行政区划。
6.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和完善的时期。
隋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后设立道、郡、县,全国共分为15个道,下设州、县,形成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统一。
唐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全国共分为10个道,11个都督府,下设州、县。
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影响了千年。
7.宋元明清时期: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时期,行政区划也沿用了前代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第一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一、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概述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了管理和控制地方事务而建立的一套行政区划体系。
其变迁历经数千年,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二、部落联盟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在部落联盟时期,各个部落为了实现统治和管理,形成了以族群为基础的行政区划体系。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或首领,负责管理本部落的事务。
多个部落则通过结盟或婚姻等方式形成联盟,共同维护自身利益。
三、封建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出现了多个封建王朝。
在这一时期,行政区划体系逐渐由以族群为基础转变为以地理位置为基础。
国家被分为州、县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单位,并设立官员来管理这些单位。
四、中央集权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历史发展进入中央集权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明清两代,国家设立了省、直辖市、县等行政单位,并建立了以巡抚、知府等官员为主的行政管理机构。
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五、现代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目前,中国采用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划体系,并设立了多个部门来管理这些单位。
六、结语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完整现代化行政区划体系的国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行政区划简史
中国行政区划简史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以下是商代、周代、秦代、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当代的行政区划简史。
一、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时期,也是中国行政区划的开始。
商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王畿为中心,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王畿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而外部分为多个侯国,每个侯国都有自己的领土和人民。
二、周代周代是商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周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州,每个州下设多个诸侯国。
周代的行政区划与商代相比更加细致和复杂,也更加注重礼仪制度和文化教育。
三、秦代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郡县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郡县,每个郡县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秦代的行政区划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行政区划的基础。
四、汉代汉代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汉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州郡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州郡,每个州郡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汉代的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封建社会行政区划的体系,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五、唐代唐代是汉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唐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道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道州,每个道州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唐代的地域扩张和经济发展导致了行政区划的变化,道州的设置更加细致和广泛。
六、宋代宋代是唐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宋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路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路州,每个路州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宋代商业繁荣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因此出现了市舶司等专门管理商业的机构。
七、元代元代是宋代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元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行省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行省,每个行省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现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八、明代明代是元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明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承宣布政使司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承宣布政使司,每个承宣布政使司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 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 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明朝
?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基本上保留 了元代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废元中书省,辖境分属河 南行省和山东行省;同时改江南行中书省为中书省。但元 的行省制在元末已出现混乱,不全面改革整顿已难以维持 国家权力,于是在洪武九年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 布最大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为加强 皇权,罢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原中书省所辖的地区也 归六部,名为直隶。于是,把当时国都所在的应天府(治 所在今南京)即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的地区 改称直隶。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府(治所在今 北京),旋即将今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 改称为直隶,而原直隶改称南直隶。自宣德三年以后,全 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两京是北直隶和南直隶;另 外,明朝在1406-1427年设交趾布政使司后被废;南明时 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另设澎 湖安抚司,号为“东都”,后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并于承 天府之上再设东宁总制府。
秦朝
? 秦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于秦 始皇 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 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 郡。秦各郡名称如下:
?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氏族社会的传统而建立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组织的纽带,这时虽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但尚不成熟。
(一)郡县制古代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其后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
设郡晚于设县,也是为了满足防卫之需要而在边地设立。
最初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长,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确立了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但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供卫中央,于是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结果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引发七国之乱。
平叛后,西汉朝廷将王国作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二)州郡制州起源于汉武帝时所建的刺史监察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剌史监察地方,不过这时的州刺史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规划。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由于州牧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极度混乱,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罢天下郡”,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制度,至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朝的整顿虽然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埋藏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能挽救州郡制。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三)分封制( )
分封制、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 「封建」,所谓分封,即周天子将王畿以 外的地和民,分别授给同姓子弟、异姓亲 戚及所谓先圣后裔,让他们建立封国,拱 卫周室。《左传》:“天子建国,诸侯建 家”,在西周版图之中就形成了天下—— 国——家三个基本的地域层次,这就是 《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地理背景。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统治,行使行政权力, 管理居民而划分的区域。按地域划分居民是 国家的特征之一。我国古代自国家形成以后, 就把领土划分为若干政区,采取某种组织形式 对这些政区进行统治,管理。
行政区划的四要素
(一)层次 (二)幅员 (三)边界 (四)行政中心
一、先秦的行政区划
(一)九州说
高帝六年(201BC),铲除异性王,代之异同姓王。经12年完成这一 任务,分封同姓十王国,集中于东部,可以“自置吏”,“得敛赋”掌握财 权、政权、军权。又分萧何、张良等100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侯国 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道、邑、侯国)
汉 初 封 国
州制的产生
由于对内削蕃,对外拓地,汉朝郡(国)数 逐渐增多,到汉武帝时多达109个。中央政府直 接管理这样多的郡国比较困难。于是,元封五年 (前106),汉武帝将京畿及附近各郡以外的郡 国分为13个区域,称为部,除朔方、交趾外,其 余11部采用《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所列 之州名,俗称十三州。每部置刺史一人,监察吏 治与地方豪强。征和四年(前89)又在京畿及附 近七郡置司隶校尉,称司隶校尉部,于是全国共 为十四部:司隶、豫、冀、幽、并、凉、徐、兖
(1)都督府 ,设于国内要地。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 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
(2)都护府,设于沿边诸少数民族地区。都护之制,本 源于西汉,唐从贞观年间陆续设置的都护府主要有六个:安 西、北庭、单于、安北、安东、安南。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五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州服制说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 等行政区划。
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
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西汉学者谷永(前?一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维十二州” o 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摘要: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概述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发展历程1.西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三国至南北朝时期5.隋唐时期6.宋元时期7.明清时期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特点与影响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2.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迁3.地方行政划分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正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西周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
西周时期,地方行政划分的雏形开始形成,主要分为诸侯国和卿大夫领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演变为列国,地方行政划分出现了郡县制,这一制度为后来的秦汉时期所继承。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全国分为36个郡和诸侯国。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出现了州、郡、县三级制度,这一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
隋唐时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度,道是地方行政划分的一种新形式,起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作用。
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划分进一步细化,形成了路、州、县三级制度。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基本沿袭了宋元时期的制度,但在行政区划调整和权力分配上有所改进。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上。
在各朝代,中央政权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不断调整地方行政划分,使之既能保证中央集权又能发挥地方积极性。
同时,地方行政划分对国家政治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行政区划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诸侯国到现代的省市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以诸侯国为主。
诸侯国是指各地的贵族、宗室和部落首领所领导的地方政权。
这些诸侯国在夏朝时期统治着各自的领土。
商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的行政区划体系。
2.秦汉时期秦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县,从而使行政区划更加统一。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实行郡县制外,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3.隋唐时期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隋炀帝实行了以州县为基础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础。
4.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体系。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但行政区划的细节有所不同。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设立有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直隶、总督、布政使、巡抚、府、州、县七级行政区划体系。
5.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了清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始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不断改革完善,行政区划体系逐渐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明清之前)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先秦:实际上出现早期郡县雏形:如赵国上党郡。
秦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
始设州刺史,并无实权,监察地方官吏。
西域都护制度。
东汉:前中期基本维持西汉行政区划,后期由于地方混战,刺史始掌地方军政大权。
曹魏: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西晋:州国并行。
北方十六国:由于政权更替频繁、战争不断,州郡县三级制出现混乱。
东晋南朝:由于北方居民南迁,设侨郡,保持迁来居民的原有郡望。
沿袭州郡县三级制。
(南北朝时期始现行台制度,为行省制度雏形。
)隋朝:州县、郡县二级制更替。
唐朝:始设州县制,后出现府制,如太原府(732年)。
边疆设“军”、“监”制。
为了监察方便,将全国划为“十道”,设“十道巡察使”等官,类似于西汉刺史制,负责监察,无实权。
边疆有都护府和羁縻府州制度,在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军事重地设都督府,如黑水都督府。
中唐后因军事需要出现节度使制度,后全国被迫实行三级制:边疆为都督府—州—县,内地为方镇(藩镇)—州—县。
中央权力极度削弱。
宋朝:节度使无实权。
将全国的府州军监划为15路(后数量有变,至北宋末年划为24路)。
路的长官初为转运使,后经权力分割化为四大“监司”(漕司【转运使(民财)】、宪司【提点刑狱使(司法、监察)】、帅司【安抚使(军事)】、仓司【提举常平使(物价)】)宋代府州以上的路权力分化,未形成像郡守、刺史一样的集中权力,因此成为二级半制。
辽朝:五京道制,但道一下采取宋朝路制,有三大监司(仓司和帅司合为师司【总管府】)金朝:沿袭北宋路制、辽朝道制。
全国分为20路,计1都、5京府、14总管府,无监司,权力尽归总管府长官府尹。
后为战争需要,始设行省制。
西夏:州县二级制,全国划为12监军司,每监置都统军、副都统、监军使。
元朝:实行省(行中书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
行省类似于刺史,初为中央派出机构,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其实就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行政区划情况。
从公元前2205年夏朝开始,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
夏朝时期,主要分为五个部落:黄帝、炎帝、殷、周、南蛮。
随着后来西周的建立,《尚书》出现了,将五个部落的地域划分成西四方和东四方。
每个方的地域,又由多个诸侯国组成,形成“诸侯制”的行政区划。
春秋时期,大齐统一,建立了国家制度,将地域划分成八个国:齐、楚、燕、赵、魏、秦、韩、鲁。
每个国家内部,又按地方分为郡县,这就是“郡县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郡县制”,将全国领土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又被分为许多县。
唐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将郡县分为“三级一县”的行政区划,即省、郡、县、乡。
宋朝时期,根据国家实力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许多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都有自己的行政区划。
元朝时期,对历代行政区划作了大的改革,将全国分为十二个省,每个省内部又分为两个特殊行政单位——议
会府和衙门府,而每个衙门府又分为县、乡、村、堡、庄等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国划分为两个行政单位:直隶、海外卫等省级行政区划,以及县、乡、村等地方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采取了“省、市、县”的行政区划,这一行政区划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看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变迁!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看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变迁!在古代地理划分的行政单位当中,有州、郡、道、路、府、省、县等等行政单位。
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单位是“州”,据说形成与尧舜禹时期。
而“县”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省”则形成于元朝,明清两朝沿用,清朝灭亡以后,省县一直沿用至今。
九州地图(来源网络)州:禹定九州,铸九鼎。
中国历朝历代对地域的划分各不相同,我们都知道,中国最早的行政单位为“州”。
大禹平洪水,定天下,分九州,铸九鼎。
“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相传舜帝时有分为12州,从幽州当中分为“并州”和“幽州”,从青州又分出了营州。
西汉时期增加了交州和朔方。
后来朔方并入了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
东汉时期拥有13个州,增加了一个司隶州,由京城直辖。
晋朝又分为19州,在东汉的基础上增加了6个州。
“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
把“幽州”分为“幽和平”两州,把“交州”分为“交”和“广”两州。
郡:秦分天下“三十郡”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颖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
后来又增加了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直到宋朝的时候才废止。
唐朝地图(来源网络)道:唐代的监察区域“道”由唐太宗始创,属于唐代的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太宗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兖、青、徐四州;(3) 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
(7)准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
开元年间,又分为十五道,这是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治长安),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再把山南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把江南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与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就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就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中国行政区划沿革
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一、先秦及秦《尚书·禹贡》记载,古代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不过,九州在当时并非一个确定的行政区划,真正的行政区划设置,当从秦朝实行郡县制起始。
春秋以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兼并不断,领土属地变化极快。
国君为了集中权利,在征战中夺得的土地不再分封给属下,而设置县、郡,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
直辖地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和控制,职位不得世袭。
到了战国后期,这种郡县制行政区划形态基本形成。
只有齐国例外,齐国将全国划分为五都,直至秦灭齐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才正式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政区建置的开始。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
全国由最初分为36郡增加到后来的46郡。
二、两汉刘邦立汉(前206年--公元8年)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全国设置郡国6 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
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
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全国重新划分郡县,但仍分天下为13部,降司隶校尉部为十三部之一,裁去朔方刺史部,改十三州为十二州。
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十三州正式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政区。
此时全国设13州、105个郡国。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65年),魏国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承袭东汉,仍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在全国设有12个州、91个郡国。
三、两晋、南北朝西晋时期(公元265年--316年),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一如前朝,只是州的数量增多,辖区变小,全国分为19州及西域长史府,工173郡、国,1132个县。
这一时期州郡设置激增,不少郡名重复。
中国200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地图版!
中国200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地图版!
查阅了一些资料,觉得中国的行政区划真的是沧海桑田呀。
200年的时间跨越清朝,民国和建国后。
有些省份被被撤销,又有新的省份建立。
喜欢的话就来看一下。
1820年,清朝时期这时还没有鸦片战争。
1908年这时清朝灭亡也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了。
1919年这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差两年建立。
1926年一年后爆发了第2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8年中原大战火热进行中。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1946年中国共产党暂时处于守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1年全国划分为六个大区,分别为东北,西北,华东,华北,西南,中南。
1954年查哈尔省和绥远省已经撤销。
热河省还存在。
1958年的行政区划已经基本稳定。
此时的天津是河北省的省会,广东的北钦防地区还在广东辖区。
1978年的时候,广西拥有了出海口。
内蒙自治区辖区缩小,分别划给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
1988年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海南独立建省!
1999年这时的重庆直辖市已经设立。
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个国家都号称是正统,且名义上的 目标都是统一天下。其中蜀汉虽然偏居中国的西南部,但是其势力的 很多重要人物的祖籍或故乡都在中国北方。于是他们被封侯时,其封 地很多是其籍贯所在地,实际根本不可能获得曹魏境内的封邑的收入,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虚封”、“遥领”的列侯。最著名的如丞 相诸葛亮被封武乡侯,武乡是其故乡徐州琅邪郡的侯国。此外,蜀汉 还有为侯设县的情况,如关羽曾被东汉封为汉寿亭侯,刘备入蜀后改 葭萌县为汉寿县。张飞的西乡侯封邑汉中郡西乡县,也是因侯而名。
东汉
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刘秀时确定,基本沿用了西汉 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 个州刺史部。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于其 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将南方的 交趾改名为交州。
州在东汉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直到东汉末年,州刺史仍 然只是没有固定治所的高级监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 六百石,甚至不如县令。但到了黄巾之乱后,汉灵帝为了 对抗各地黄巾军余部及其它叛乱势力,将部分刺史升为州 牧,而且刺史与州牧被授权统一掌管一州实际军政大权, 最终促成了天下分裂割据的局面和三国时代的出现。于是, 全国的行政区划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东汉末,曹操 又倡复九州说此时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 益、雍9州。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州郡时期
先秦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根本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直到夏朝建立, 中国行政规划才渐渐萌芽。人们现在对于先秦时期行政规 划有十二州、九州之说,其中以九州之说较为有名。它是 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 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 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 《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 梁、雍;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无梁;3《周礼·职 方》有幽、并,无梁、徐;4《尔雅·释地》有幽、并、营, 无梁、青、徐。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 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 行政区划。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 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 谓任何行政区划。但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 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 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 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东晋南北朝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 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 偏安江左六国统治之下更是兵戈扰攘,各国在统治所 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并且变幻无常,州制又陷 于混乱。
据《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 朝宋、齐时增至20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 以疆域相差无几的南朝陈国和三国吴相比较,陈国的州数 是吴国的16倍。北魏统一北方后,太武帝真君元年(440 年)有实州15,孝文帝太和中增至38州,太和末年则达80 余州。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的州竟达211个。 州置如此之滥,郡、县的设置也就可想而知,据《南齐 书·州郡志》记载:南朝后期的郡达380余个。真是“百室 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汉武帝朝大幅拓展了国土疆域, 面对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辽阔疆域,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 还建立了刺史制度。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至西汉 末年有郡国103,其中除三辅外,有郡80、国20;大郡领 县三、五十个,大国领县最多十余个,小国仅领县三、四 个。西汉还设西域都护府,执掌西域军政大权。
西晋
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 级制。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 州郡重新进行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 于原蜀汉和辽东等较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 立了十九个州。但是西晋的统一十分短暂,仅三十多年后 就面临灭亡的局面,在此期间又分出了两个州,最终灭亡 时共有二十一州。
三国
州的划分,以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但是又有少数拆分州郡的情况。 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13年,凉州被并入雍 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复凉州。荆州、扬州长期被曹魏与东吴分占, 而且由于其本来面积广大,所以增设了大量郡置。226年,东吴从交 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
秦朝
秦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于秦 始皇 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 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 郡。秦各郡名称如下: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
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 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 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 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为前214年南平百越后置设。 九原,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伐匈奴收回河西40余县(今河 套一带),置九原郡,当不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内。 闽中郡,始皇置。
三国时魏十二州,吴四州,蜀一州,西晋将吴、魏分治的 荆、扬合并,得十五州。晋武帝从原凉州中分出了秦,从 益州分出了梁、宁,从幽州分出了平,共计十九州。晋惠 帝分荆、扬置江,晋怀帝分荆、江、广三州置湘州,最终 得二十一州。
西晋各州的长官仍称刺史,而且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辅官 有别驾、治中、诸曹从事等。郡的长官仍称太守,而各诸 侯王国的长官则称内史。县的长官仍然是县令或县长。
西汉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 异姓七国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实 行了郡、国并存制。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朝廷多次设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最终爆发了西汉七国之乱。平定诸王叛乱后,通过推恩令 等手段乘势削减诸侯王国领土,侯国从此不得超越一郡之 制。而且诸王的军政权力也被剥夺,仅保留其在封地内的 财政收入,实际与各郡县的郡守、县令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