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宫廷建筑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宫廷建筑一、引言中国古代的风水观念与宫廷建筑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风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于建筑设计、位置选址以及宫廷的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风水观念与宫廷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影响。
二、风水与宫廷建筑的起源由于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景仰和崇拜,风水思想在古代便开始形成。
风水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认为自然界的地理环境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宫廷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崇高,除了体现统治者的权威与尊贵,还承载着国家运势与命运的象征。
因此,风水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宫廷建筑的规划中。
三、风水与宫廷建筑的关系1. 风水与宫殿选址根据风水观念,宫殿的选址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的气场与水流,以及山脉与河流的分布。
选择风水宜人的地理位置可以招财纳福,有利于皇室的长治久安。
同时,它还要符合“龙脉”理论,即宫殿应该位于“龙脉”交汇的地方,以获得能量的集聚与传递。
2. 宫廷建筑的整体布局宫廷建筑的整体布局也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
宫廷建筑往往采用严谨的对称形式,追求平衡与和谐。
大殿、花园、庭院等建筑元素的摆放必须符合风水原则,以保持能量的流动和均衡。
同时,根据风水的要求,宫廷建筑也会选择与吉祥寓意相关的建材与装饰。
3. 宫廷建筑的功能与风水宫廷建筑在功能设计上也要考虑风水的观念。
例如,宫殿往往设置有天井或庭院,以增加光线和气流的进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氛围。
同时,宫内的摆设和陈设也要符合风水的原则,以保持宫廷的吉祥纳福。
四、风水与典型宫廷建筑的案例分析1. 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之一。
它的选址位于北京市中心,四周环绕着靠山靠水的地理环境,符合风水的要求。
故宫的布局呈南北轴线对称,大厅与庭院相互交错,体现了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宫内的建筑装饰也符合风水观念,例如,红色和金色的装饰象征吉祥与权力。
2.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清代的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建筑和富丽堂皇的景观而闻名。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水学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水学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风水学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风水学对古典园林选址、园林造景手法、园林组成要素的影响,揭示风水学内含的科学性。
通过分析风水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阐述时代发展背景下风水学的意义。
关键词:风水古典园林景观学民族文化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体验,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了一种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环境的基质选择及规划设计的学说,叫做“风水术”或“堪舆术”。
作为贯穿中国文化始终的风水术,对中国古典园林同样存在深远影响。
1、风水理论与园林的关系1.1风水与园林选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术选址的核心要义。
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青龙、白虎砂山,前有月牙形池塘或弯曲的河流等。
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作为清朝皇家园林,山庄选址遵循风水原则,即背靠狮子岭,山势起伏;左有磬锤山为青龙、右广仁岭为白虎外护;热河天然流经山庄东面,人工引河入庄,并辅以原有山泉形成水抱之势;山庄定向吉利,坐北朝南。
从科学的生态环境选址讲,山庄背山有利于阻挡北方冷空气;东西有山做屏障利于防守;山庄坐北朝南取决于北半球采光需要.它是根据对自然的观察,总结出的一套选址理论。
但风水学强调的宝地,却存在其迷信的一面。
一个地方的兴衰取决于当时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承德山庄虽兴盛一时,但在清朝末年却依然抵抗不了中国国力衰落的大趋势,最后没落。
1.2风水与园林造景手法在园林造景中,属风水理论“掇山理水”对园林造景影响最大。
所谓“掇山”,即人工堆造假山;“理水”即人工修缮水景形状。
“一池三山”是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常见造景形式。
以留园为例,留园中部以山水为主,水池中一池三山布局以水池东北角“小蓬莱”岛为中心,与“小蓬莱”岛毗邻一个半岛,上建有方亭“濠濮亭”,于“濠濮亭”向西北眺望,可发现西北角还有一个小岛,与曲桥相连。
留园在造景之初通过掇山理水使三岛融入水中,形成“一池三山”之态。
浅谈园林中风水说
1 风 水 理 论 反 映 了 民族 早 熟 的环 境 意 识 、
李 约 瑟 曾 经 这 样 赞 美 到 “ 许 多 方 面 , 水 对 于 中 国人 在 风
民是 有 益 的 , 它提 出植 树 木 和竹 林 以 防 风 , 调 流 水 近 于 房 如 强
屋 的 价 值 。虽 然 在 其 他 方 面 十分 迷信 , 他 总 是包 含 一 种 美 学 但 成 分 , 中 国农 田 , 室 , 村 之 类 , 可 胜 收 。” 是 从 人 与 自 遍 居 乡 不 他
然不可分离这点上谈 的, 今天 , 中国的风 水被 国外生态学研究
者 充 分 肯 定 , 称 为 “ 过 最 佳 空 间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 间 的 选 择 , 人 与 大 被 通 使 地 和 谐相 处 , 获得 最 大 效 应 , 得 安 宁 与 繁 荣 的 艺术 ” “ 并 取 是 驾
浅 谈 园林 中风 水 说
Ont e ma yo r e s heG o nc fGa d n
夏 敬 英 XiJn yn 陈 戈 C e a ig ig h nGe 陈飞 虎 Ch nFiu e e h
摘 要 : 国古 典 园 林是 古人 给 我 们 留下 的 宝 贵 遗 产 , 映 中 反
传 统 文 化 注 重 的 宅 园“ 水 ” 讲 求人 和 宇 宙 的 协 调 , 的 最 多 风 , 用
气 候 , 于 进 行 农 , , , , 等 多 种 经 营 等 一 系 列优 越 性 。 便 林 牧 副 渔 这 种 山 环 水 抱 , 峦 叠 嶂 , 清 水 秀 , 郁 葱 葱 的 自然 环 境 的 重 山 郁 和 谐 风 貌 , 成 良好 的心 理 空 间和 景 观 画 面 。 形 它 所 追 求 的 实 质 是 心 理 上 满 足 , 求 一 个 完 整 , 全 , 衡 的 寻 安 均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美学思想_赵丽芳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8)022*******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美学思想收稿日期:2007208221作者简介:赵丽芳(19812),女,助教,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艺术系,湖北武汉 430068赵丽芳摘 要:阐述了风水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深远影响,从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和阴阳美五方面探索了中国古典园林所体现的风水美学思想,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风水,园林建筑,风水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1 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水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经过历代造园意匠美的历史探索之后,终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造园之路,形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任何人只要身临其境,或多或少地都被它所感染。
究竟是什么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具的壮观景象呢。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其他建筑类型一样,从选址、规划、设计、营造,无不受到传统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除去风水迷信的外衣,它具备科学的环境观和美学思想与传统的造园学互为表里,相辅相用,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产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风水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十分重视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自然的关照显示出传统风水的鲜明特色。
远在春秋时期,古代文人就产生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寄情山水的审美思想,历代文人雅士青睐风水,在他们的造园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将风水美学思想渗透到园林的营造中。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离不开风水理论的,尤其是对风水美学思想的深刻感受。
2 风水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2.1 自然美“人地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风水观的核心[1]。
风水观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大地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是一个自然有机体,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地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崇敬使人的生活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的烙印。
风水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园林
风水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园林郭逸凡1引言多年来,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园林的研究颇多,但囿于各种原因,罕有关于古代园林与风水之内在联系的研究,致使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风水对于古代园林创作的渗透与影响,也使我们多从山水诗画的角度而罕有从风水的角度来评价与赏析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
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成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2风水与园林的关联由于园林和风水都追求一种幽曲深邃的环山环境,因此二者在环境结构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园林的发展也多以风水的环境结构作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叠山布景。
园林与风水的不同支出在于:风水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主;而园林只是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基础,更多的是加以人工修造,但其最终结果还是作得“宛若天开”。
但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及现代,许多园林的修造都没有脱离风水的基本结构。
风水讲求理想环境,包括幽雅的山水环境,除自然风景外,还有一种玲珑典雅的山水,也就是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讲求“意境”,追求一种闲情逸致的境界,所以园林的特点除“奇”之外,更强调“幽”,“幽”又通过“曲”来实现,“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风水思想也追求环境的意趣,追求山水、道路的“屈曲有情”,如《阳宅撮要》中所言:“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博山篇》“论水”中对水的要求是:“水近穴,须梭织,到穴前,须环曲。
”《论阳宅》中说:“路要环,水要缠。
”可见风水理论中极为强调形局奇巧、山环水抱、道路弯曲、视景幽深,这与园林追求的“幽曲奇巧”的景观特点有着明显的共性。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真正的风和水,又称山水之术,是我国古代建宅、造园的主要理论依据。
《风水辩》曰:“所谓风水者,取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低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相之,又其第二义也。
风水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1)
风水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1)摘要:风水理论受到了中国儒、释、道等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考虑。
中国古典园林有它自身的美,它与风水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我们应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风水古典园林影响1.风水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1.1风水理论主要内容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了一种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设计的学说,叫做“风水学”或“堪舆学”。
它集自然地理学、建筑景观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于一体,运用于古代建筑规划之中。
概括而言,风水对地质、地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1.2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事业。
2.风水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2.1风水理论与建筑的选址风水理论的起源有建筑选址说、考古说、“四象”说等,其中建筑选址说与建筑规划关系最为密切。
中国风水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一种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在建筑物选址上,风水说提倡“背山面水”,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向阳的南坡适宜人居,夏季温和湿润,冬季温暖干燥;树木易于生长,有助于调节气候。
而且背山可以阻挡北向寒风。
另外,较之于平原上孤零零的小屋,山体还可倚为屏蔽。
紧临水系,则为人类提供了丰沛的水源,解除了饮食、浣沐、消防的后顾之忧。
居住于河网密布地区的人们,尤其喜爱在溪顶凸岸建造房屋,因其三面环水,都无遭水流冲刷之虞。
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0
指导老师:衣学慧
组
员:刘军伟 王沙沙 岳 媛 赵伟恒 李荣荣
五 、 水口园林
水口园林
概念:山石犬牙交错、清流左环右绕、建筑各抱地势、树木郁郁
葱葱的风景之地。
·
水口园林
来源:风水中的水口,是指水流的入口和出口。古人一方面认识到水
流会影响气场:“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顺
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水口的锁钥之势。
·
水口园林
特点:以水口关锁缠绕、变化多端的真山真水为基础,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建筑质朴、山水天然
·
阴灭阴阳之气以尊民居。”另一方面又认为水主财,所以特别注重水口, 把它看作保护神和生命线。
·
水口园林பைடு நூலகம்
作法:普遍作法是以桥作关锁,辅以树、亭、塘;人文层次较高的 地区则以文昌阁、奎星楼、文笔塔等高大建筑为主,辅以庙、亭、堤、 桥、树等。
·
水口园林
择地要求:为求得开天门、闭地户的优秀风水环境,水口处理时须
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水三大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水三大原则我国的传统园林,无论皇家私家几乎全部都受风水理论的影响。
作为“山水之术”的风水理论,悉心研究山川自然,细心审辨与选择,因地制宜地巧加经营,遂使中国古代园林以其景观人文美同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显现出诗情画意,意象隽永,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实在美不胜收,并形成鲜明的中国园林特色。
天人合一原则在风水理论看来,人和世问万物都是天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在人与自然合同一体即“天人合一”的追求中,通过对天地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长期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同“天”的完美主义理论,认为人要向“天”学习,人的行为准则应把握和顺应“天道”,并且通过对“天”的学习和巧加运作达到天道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满足人的需要。
这种理论充分发展而升华成为自然美学,成为中国建筑、艺术、哲学的基础,即“天人合一”理论。
风水中往往用天上的四个星宿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在住宅设计中认为左有流水,当作青龙,右有长道,当作白虎,前有污池,当作朱雀,后边有丘陵,当作玄武,并且把符合这种要求的地称为最好的风水吉地。
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用的是相对方位,并非东西南北的绝对方位。
私家园林的选址造园也是以天上的四神兽模式为标准,例如苏州园林的耦园,东(左)为流水,南(前)有河道,北(后)有藏书楼,楼后又为水,西(右)有大路;拙政园背面靠山,东(右)环路,前面门前特地做了“曲水有情”的水池。
这些都是风水天人合一原则在传统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阴阳平衡原则风水理论认为风水宝地的构成,不仅要求“四灵毕备”,并且还要讲究来龙、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
在风水理论看来,山川自然并非处处皆可安顿人生,宅居外部环境的选择,能否处在“阴阳之枢纽”这样一个良好的系统中,是至为关键的。
而这样的阴阳枢纽,即风水格局的理想摸式,概称为“穴”。
所谓的风水格局既须有山川聚结,形成内敛的外部空间围合并具有优美景观,更要有维持生命存在及决定其变化的“生气”充盈其间而具有生态良好的内在环境质量。
「风水与古典园林分析」
风水与古典园林浅析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
从世界建筑文化背景来比较,其中一个极显著的特点是,在古代,都邑、村镇、宫宅、园囿、寺观、陵墓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均受到风水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亦是如此,大到造园理念和选址,小到建筑设计、掇山理水和植物配置等都受到了风水的深刻影响。
下面我将从风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风水理论对我国古典园林的渗透和影响。
一风水学中的相关理论1)天人合一说。
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宇宙观,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国古老哲学的始终,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风水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应是人类顺从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良好关系。
风水学的“天人合一”来自于人们对自然山水及山川的欣赏和崇拜,其哲学基础与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古典园林以“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为主要创作原则,在营构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
古典园林强调山水二因素的重要性,体现出人们对自然山川的崇敬,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体现。
2)藏风得水说。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和风水理论的核心。
晋郭璞著《葬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由此可见,古人为了获得一个理想的、充满“生气”的生态居所,在选址时前有朝案围拱,后有靠山屏障,左右有龙虎砂山环抱,出入循水口穿行,既要“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且对去水口也有严格要求,最终要“藏风聚气”,营造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二古典园林中风水观的应用与实践古典园林选址及布局受藏风得水说的影响,古典园林选址时一般要求“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
所谓. “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就是指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祖山),左右有次峰或冈阜的左辅右臂山(青龙白虎山),山上要保持丰茂的植被,前面弯曲的水流;水的对面还有案山、朝山作为对景;基址正好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且有一定的坡度。
「风水与古典园林分析」
「风水与古典园林分析」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学术,通过对地形、环境和建筑等要素的研究,探讨如何利用环境的气场,使人居住或工作的地方达到最佳的气场能量,进而带来好运和健康。
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的艺术,讲究自然景观与建筑结构的有机结合,通过布局、建筑和种植等手法,打造出一个完美和谐、宜人宁静的空间。
风水与古典园林有很多共同之处,两者都注重环境和气场的影响,通过改造和优化环境,追求对人的积极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风水与古典园林都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
风水学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望自然的变化,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而古典园林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许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园林,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风水与古典园林的另一个共同点是追求观感的美感。
风水学认为宜人的环境能够使人感到舒适和愉悦,从而增加幸福感。
古典园林也追求美感,通过景观布局、建筑设计和植物选择等手法,创造出美丽、和谐的环境。
然而,风水学和古典园林之间也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风水学注重地理环境的影响,强调环境气场的均衡和流动。
而古典园林则注重空间的布局和建筑的美感,通过构建景观和建筑物,打造出一个完善的空间。
风水学更注重实用性,强调环境的气场对人的影响,而古典园林更注重审美价值,强调空间的美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风水学与古典园林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风水学的目的是改变环境的气场,通过布局、摆设等手法,使气场能量流动畅通,带来好运和健康。
而古典园林的目的是营造一个宜人宁静的环境,供人们休息、欣赏和思考。
总的来说,风水学与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的追求,即通过优化环境和气场,带给人们一个美好和谐的居住或工作环境。
虽然两者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学和古典园林都被视为对环境和人的关照的一种方式,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风水学角度解读苏州古典园林
从风水学角度解读苏州古典园林摘要:本文从风水学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渊源说起,研究了风水学在苏州古典园林相地选址和各种造园要素上的运用,阐明了风水学与古典园林的密切关系,并对现代园林艺术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水,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五行八卦,掇山理水一.风水学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渊源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建宅造园的主要理论依据。
传统的风水理论渗透到建筑选址规划等活动,特别是对古典园林的布局产生深刻影响。
风水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也是现代园林所应追求的意境。
下面从风水学的三大原则阐述其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渊源。
1.天地人合一原则“天地人合一”,就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人类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关系。
在传统建筑活动中,从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设计到施工营造,处处运用到风水学中的天地人合一原则,千方百计寻求一处好气场。
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一致,本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在园林选址布局、景观构成等方面力求浑然天成之美,模范山水,追求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地境界,中国古典园林这种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内涵特征,正是该原则的体现。
2.阴阳平衡原则风水理论认为,宅居外部环境的选择,能否处在阴阳枢纽的良好系统中至为关键,阴阳枢纽即风水格局的理想模式,概称为“穴”。
所谓的风水格局须有山川聚集,形成内敛的外部空间并具有优美景观,更有生机充盈其间,使宅处于“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中国古典园林即体现了阴阳平衡原则,力求处在对自然的最佳关系中,使室内外相通、相透、相补,整个空间布局与同一中有变化的意境营造出一种阴阳美。
3.五行相生相克原则风水学按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九宫来认识宇宙,把天地万物用五行来分类,并以此来认识自然,形成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观,据此来把握和经验宅居环境,使建筑和园林符合自然天道、天人合一的信仰。
浅谈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浅谈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摘要:风水术是我国古老的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文章分析了风水理论的哲学内涵与理想的风水模式,重点论述了风水理论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和运用。
分析了风水理论对回归景观设计的原则有指导意义,并有很大的必要性。
风水的理想模式对景观元素的完善利用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而风水理论对景观设计中一定区域内的轴线确定,景观格局的形成,均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风水理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景观选址;景观元素;区域景观视线Abstract: The geomancy is one part o f China’s ancient cultur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ilosophy of geomancy theory and the ideal geomancy model, and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impact and use of geomancy theory on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also thinks that the geomancy theory has guidance significance to the returning landscape design, and is of a great necessity. The geomancy ideal model has a good effect for the perfect util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and also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determining the axis within a certain area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forming the landscape pattern.Key words: geomancy theory;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landscape site; landscape elements; regional landscape view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风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工业时代的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反省,人们对城市的作用与功能,形式与结构、景观与生态,展开了新的思考。
浅析风水学在园林设计中应用
浅析风水学在园林设计中应用浅析风水学在园林设计中应用从根本上说,中国园林的设计,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
它们讲求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
1.园林中的相关风水理论阐释(1)天人合一说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它追求人与自然平衡发展,表达出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愿望。
风水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应是人类顺从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良好关系。
风水学中的"天人合一";来自于人们对自然山水及山川的欣赏和崇拜,其哲学基础与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古典园林以"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为主要创作原则,在结构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
古典园林强调山水二因素的重要性,体现出人们对自然山川的崇敬,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体现。
(2)藏风得水说"气";是中国传统哲学和风水理论的核心。
风水经典论著《葬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不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由此可见,在选址时前有朝案围拱,后有靠山屏障,左右有龙虎砂山环抱,出入循水口穿行,既要"背山面水,背阴抱阳";,且对去水口也有严格要求,最终要"藏水聚气";,营造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3)形势说形势说由风水流派之一的"形势宗";发展而来,起初主要是讲究峦头形势,寻求满足"龙、砂、穴、水、向";的风水宝地。
中国园林与风水(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水(天人合一)Roki_ch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组成部分共有三点审美鉴赏力空间布局造景手法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很经常可以看见“天人合一”这几个字眼,这个理念在中国可以说是渊源流传,其最基本、最深奥、最博大精深的核心问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
因为人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中,而社会现象并不是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天人关系问题就成为了核心从而备受关注和讨论。
就我的看法其实归本回原还是人与自然共存的问题,这里“人”我们可以看做是生活着的社会群体,“天”指的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包括了自然、以及人工化之后的场所。
而“天人合一”强调的就是人如何妥帖的将自己的生活在不改变环境的情况下融入到自然当中,古人想到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复原自然,将环境直接搬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当中。
天人合一的背景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有关天的概念,那时的天为类似于人形的象形文字,意为人的头顶。
经过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后,天的概念被古代先哲们的不断的深化并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天人关系的主要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我们的国情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不仅仅如此,基本上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以农业为先导,农业生产是文明起源的先决条件:一方面,中国历史上诸多思想家很早就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索,寻求天时、地利和人合的统一;另一方面,中华古老的农业文明因为得益于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而形成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性的认识,形成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统一关系的追求。
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概念。
《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
”季羡林先生也曾对“天人合一”做出如下解释: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观_呼海艳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观呼海艳1,弓弼23,何红芸3,周文强4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712100;3.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32;4.陕西省汉阳陵博物苑,陕西西安712038)摘要 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发展历史悠久,涵盖内容广泛,理论基础雄厚。
通过“天人合一说”、“藏风得水说”、“形势说”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布局、水口园林、园林建筑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观,达到指导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
关键词 风水;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说;藏风得水说;形势说中图分类号 T 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03-01028-02A nalysis of G eom antic Om en of Chinese C lassical G ardenHU H ai 2yan et al (C ollege of H orticulture ,N 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Abstract As a characteristic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G eom antic Om en had a long history ,covered extensive contents and its theories foun 2dation was strong.T he unity of people and nature ,the theory of “Cang 2feng De 2shui ”and “X ing 2shi ”in fluenced the site selection and lay ou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Shui 2k ou ”garden and garden building.Based on this ,the paper discussed G eom antic Om en of Chinese C lassical G arden ,which guided m 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K ey w ords G eom antic om e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Unity of people and nature ;T heory of “Cang 2feng De 2shui ”;T heory of “X ing 2shi ”基金项目 陕西省汉阳陵博物苑资助项目。
浅谈园林与风水之间的关系
浅谈园林与风水浅谈园林与风水摘要:信息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其整体生态系统中各景观元素的主动设计和谐调过程,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追求理想环境成为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
而追求理想环境为目标的风水思想有着它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风水景观选址的沿革与意义,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选址的理想模式,并结合现代生态化设计从科学的角度对风水进行了解释,试图探讨理想景观的选址与风水的关系。
关键字:风水景观设计生态选址风水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复杂的风俗文化。
对于风水的性质,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尹弘基认为“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
这种独特的选择地点的中国系统,具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
”个人比较认同此种观点。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风水已经开始从传统的认识上升到科学的分析利用风水。
风水越来越受到使用人群的重视。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整体的设计与各个园区的功能与整体的关系,还要结合当地地形特点、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等进行设计,以创造出既有很高观赏价值和很强的实用功能,又与周围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的较完美的环境空间。
这就与风水紧密联系在一起。
下面就风水在园林中的应用简要谈一下园林与风水间的关系。
一、园林选址与风水风水中四灵方位之说,即阳宅龙穴宝地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住宅后有靠山,前有草原,左边有稍高山冈,右边地势须低平,呈环抱状。
四灵之说,反映了中华古人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的综合观念,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跟绘画一样,强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明末造园名著《园冶》中也提出“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远来往之通衙;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风水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风水分析风水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进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又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
近些年来,大量现代西方观念和理论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然而进入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却发现并不适用,当代著名史学家俞英时认为:“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
因此,在当今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为目标的社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诠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只有通过合理、恰当、巧妙的配植植物,园中的山、水、建筑才有灵韵。
植物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的造园要素,其自身以及所营造的植物景观与风水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阴阳论“阴阳”萌发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理知,只作为太阳日光向背的意义而出现,向日的为阳,背日的为阴。
阴阳一词典出《诗经·公刘》中“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描绘周民辩证方位,规划营宅。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阴阳论逐渐演化为一种哲学概念,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而后“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
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恒。
”这两句解释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两种互相对立消长,矛盾而又统一着的动态平衡势力,包括宇宙万物。
如日月、昼夜、明暗、动静、内外、男女、刚柔、迟速等等。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并非是随意安排的,而是处处体现着一种阴阳平衡的和谐之美。
1.植物方位清·高见南《相宅经纂》:“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
还有“青松郁郁竹漪漪,色光容容好住基”,“白兰屋前种,美花香气送”,“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等说法,虽然这些要求貌似只符合风水理论,事实上却具有科学道理,完全符合所栽植物的生态习性。
园林植物阳生树是“阳”,阴生树是“阴”,那么将阴生树置于北面,阳生树置于南面或阴生树置于阳生树下,这样互相搭配,正是体现“阴阳合则生”的规律。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观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观龙梅珍【摘要】分析了天人合一、藏风聚气、风水形势等主要风水学说,解读了风水学说对古典园林选址、布局、入口及造景手法的影响,从而在风水角度建立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层理解,以挖掘古典园林规划设计的思想精髓。
%This oaoer analyzes Heaven,Tibetan style gas gathering,feng shui situation and other major doctrine,the doctrine of the classical in-teroretation of the imoact of feng shui garden location,layout,entrances and landscaoing oractices,and thus establish a deeo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feng shui ooint,in order to tao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landscaoe olanning and design.【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3页(P219-220,221)【关键词】风水学说;古典园林;选址布局;造景手法【作者】龙梅珍【作者单位】铜仁学院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风水,又称“堪舆”,是古代劳动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所积累的关于理想居住环境的经验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布局、规划设计、筑山理水、植物种植等深受风水学说的影响。
从风水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能够发掘古典园林规划设计的深层理念和思想。
1 风水学说1.1 天人合一说“天人合一”是风水学说的哲学基础,风水学说主张“天人感应”,认为人应该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
古代园林选址特点
古代园林选址特点
古代园林选址具有以下特点:
1. 依山傍水:古代园林通常选址在山水之间,以利用自然环境的美景来增加园林的景
致和氛围。
2. 坐北朝南:古代园林建筑通常朝向南面,利用南方的阳光来提供充足的光照和温暖。
3. 风水取向:古代园林选址时注重风水,以占据有利的地势,取其气势磅礴之势。
4. 距离市区:古代园林一般选址在城市外围或距离市区较远的地方,避免了城市的喧
嚣和污染,让人可以享受到清新自然的环境。
5. 地势起伏:古代园林选址时一般会选择地势比较起伏的地方,利用这种地形来创造
出更具层次感和深度感的景观。
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1)
提要:风水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园林规划布局、园林植物的种植培植、园林借对点补组景手法、水口园林等,都是从风水理论中借鉴和变化而来的。
关键词风水理论;传统园林;影响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乌术和青囊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
它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
近十多年来风水理论研究不断升温,在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
但风水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风水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中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对今天的园林建设及保护工作也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园林选址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
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
北宋时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的。
南宋张淏《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没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
”[1] 八卦中东北方为“艮”,据《易经》,“艮”与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
由低变高,唯一的办法是筑山,一座以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兴筑,精于绘画的宋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艮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龙江水入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
从明代造园理论巨著《园冶》书中关于园林选址(相地)的理论,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影响,书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
探奇近郭,远往来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
村庄眺野,城市便家。
新筑易乎开基,袛可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
如方如园,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理论与历史・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万艳华 [提要]本文从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创作之相地立基、造园意匠、掇山理水及水口园林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风水情结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汪菊渊,1992),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
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否则曹雪芹何以在《红楼梦》里以风水模式为兰本而评价稻香村的园林环境“背山无脉,临水无源”呢!多年来,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园林的研究颇多,但囿于各种原因,罕有关于古代园林与风水之内在联系的研究问世,致使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风水对于古代园林创作的渗透与影响,也使我们多从山水诗画的角度而罕有从风水的角度来评价与赏析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
鉴于此,本文拟以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创作之相地立基、造园意匠、掇山理水以及水口园林等方面来初步探讨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希望藉此文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相地立基11关于相地我国古代园林的“相地”是指勘测与选择园地。
但相地原为风水术的别称,原意为观察山水形势、选择最佳地点。
由古代园林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这一客观事实,足可说明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渊源关系。
事实上,据清代档案显示,世代从事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样式雷,每遇宫苑规划设计任务,均要与钦命风水大臣同赴实地相度风水(即相地),并绘制专门的风水形势图呈献皇上。
鉴于相地的重要性,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一书即把“相地”置于卷一。
该卷云:“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
村庄眺野,城市便家。
……多年树木,碍筑檐恒;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
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接下来,它还把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种类型,并分别说明其不同的相地方法。
从上述关于相地的总结性文字可知,我国古代园地选择大体遵循下述原则:并且,这些原则与风水选址原则几乎同出一辙。
其一,理想的园地“或依山林”欲通河沼”,即要求有山或有水;这与风水所云“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重要;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阳宅全书》)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不同的是,风水以择定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为最终目的:而园林则以选择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园地)为基础,还要加以更多的人工修饰。
此外,如果是方寸之间的园地,难有真山真水,亦可“模山范水”(即造假山水),但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二,理想的园地应该“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且“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亦即理想的园地应该是幽静偏僻之地。
而风水选址也着力追求一种幽静空间,它要求: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环抱,前有朝案围拱,出入循水口穿行。
这种幽境空间,既可以“藏风聚气”,亦可以充分满足古代士大夫们清高脱俗隐逸遁世的心理追求(图1)。
其三,理想的园地应该“荫槐挺玉”、“杂树参天”、“繁花覆地”、“深柳疏芦”,亦即要草木丰饶;这也与风水所要求的“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一脉相承。
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园林不仅介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或借鉴了风水的相地经验;并且,它们相地的主要目标也基本一样,均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尚书方氏族谱》)。
21关于立基古代园林的“立基”,是指确定园林建筑、假山、水体与植物在总体布局中的位置。
《园冶》卷一“立基”云:“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
先乎取景,妙在朝南。
……选向非拘宅相,安门须合厅方”。
这里,尽管《园冶》提出了“选向非拘宅相”的观点,但其“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的作法与风水之“州郡・14・以公厅为正穴,宅舍以中深圳为正穴”的点穴立基程序基本一致;接下来的“先乎取景,妙在朝南,”也类似于风水中尊贵建筑须“负阴抱阳”即座北朝南的原则。
事实上,在风水的影响下,我国比较典型的古代园林布局也大都是主体建筑倚山居北,而把人工湖或池塘建在南部。
以颐和园为例,它把从昆明湖中挖出来的土用来培高万寿山,形成南湖北山格局,再以报恩延寿寺从临湖山麓建起,依山重叠,形成轴线;然后把佛香阁立在中轴线上的穴点上,使其成为全园的构图中心。
据说,当初在穴点上修建的是一座九层高的“延寿塔”,“因考《春明梦余录》谓京师西北隅不宜建塔(《养吉斋丛录》),致使“宝塔初修未克终,佛楼改建落成工”(乾隆《新春游万寿山报恩延寿寺诸景即事》)。
其实,除因风水的原因而使延寿塔被拆并改成佛香阁以外,整个颐和园即活脱脱地呈一个风水美格(图2)。
类似的风水格局也在圆明园的各个“园中园”屡见不鲜(图3):它们充分反映了风水对古代园林立基的影响。
二、造园意匠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意匠相当丰富,它包括素材处理(如对山、水、树、石、建筑的处理)、结构组织(如曲折与平直、繁杂与单纯、自由式与规则式)、手法技巧(如框景、障景、虚实、疏密等)、主题表达(如高雅与通俗、入世与出世、豪富与清贫)以及形式风格(如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外来的、集体的及独创的、新奇的)等等设计构思内容。
正是这些内容的纵横立体交织以及通过造园家的反复运用,才使我国古代园林情景交融、妙趣横生,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限于篇幅,本文仅撷取“得景随形”、“曲折有情”两个角度,来说明我国古代园林造园意匠中的风水情结。
11得景随形风水来源于我国古代先民观察和改造自然的体验,它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即“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平共处,要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谐调整。
它认为自然界有其普遍规律即“天道”,天道的存在与运作“乃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黄帝宅经》);亦即人只能顺应自然(“天道”),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而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倚持人力同自然对抗,否则必有灾殃。
因此,风水在进行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之时,要求“务全其自然之势,期无违于环护之妙而止耳”(《管氏地理指蒙》)。
在风水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园林创作把“得景随形”(《园冶》),因地制宜作为自己构园造景的重要原则,强调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尽量少动土方(即“因山作势,就地成形”),并尽量保留并利用原有的花草树木(如“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即便对于水的处理,亦以天然水体为前提,仅以疏浚、筑堤、堆岛方式来增加水面层次,丰富空间组合,成其大观。
21曲折有情在我国古代园林,曲折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游路布置及其线型的曲折起伏(以此义为主):二是指主要的园林素材都顺应成为曲折造型,如曲桥、曲水、曲岸、曲廊、曲树等,以及屋顶曲线和翘角等。
由于“开径逶迤”、“临濠蜒蜿”(《园冶》)式的曲折变化能体现大自然的属性,因此,它使我国古代园林尽管点地不一定很大,却极富于自然气息,使人“身居闹市,又有山林野趣”。
其实,“曲折有情”(《园冶》)既是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意境,同时也是古代风水的理想追求。
但追求曲折在风水看来,主要是为了避免煞气;因为风水认为吉气沿着曲折蜿蜒的路径行进与蓄积,而煞气则沿着直线穿流,因而风水师“一般都偏爱蜿蜒的道路、纡曲的墙壁与曲折多姿的建筑”(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或许,这才是我国古代园林少有西方那种笔直的水道与几何形的水池的内在原因吧!三、掇山理水11关于掇山掇山又称叠山,指人工堆造假山,它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
《园冶》卷三“掇山”云:“假如一块中竖而为主石,两条傍插而呼劈蜂,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译成白话,意为“假如以竖立于中间的一块作为主石,则插在旁边的两条应称劈峰。
主石要显出独立庄严的姿态,劈峰要表示相互辅助的形势;位置虽如排列,而状态却似趋承”。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里的主石与两旁劈峰之关系不但借鉴了风水中主山与其左右砂山的主从关系处理法,而且还直接借用了风水用词“辅弼”、“趋承”。
一般而言,风水主山两旁必有左右砂山(亦称侍砂、卫砂,或龙砂、虎砂及左辅、右弼),二者的关系应“如宾主揖逊,尊卑定序也”(清・张海鹏《学津讨原》):这种关系,从审美角度看,主次分明,和谐统一,无疑是值得掇山所效仿的。
21关于理水在堆造假山即掇山的同时,我国古代园林也极为重视修造水景即理水,正如(《园冶》)所云“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24・图1 理想的风水选址图2 颐和园山水概貌(摹自张家骥《中国造园史》)意”。
我国古代园林理水总的艺术风格是摹拟自然水景,它受风水关于水的吉凶观念最深。
风水认为水有八吉八凶(即八美八丑)。
其八美为:一眷,去而回顾;二恋,深聚留恋;三回,回环曲引;四环,绕抱有情;五交,两水交会;六锁,湾曲紧密;七织,之圆明园之“鸿慈永 ”(摹自张家骥(《中国造园史》)图4 风水水口景观玄如织;八结,众水会潴。
八丑为:一穿,穿胸破膛;二割,割脉割脚;三牵,天心直出,牵动土牛;四射,小水直来,开如箭射;五反,形如反弓;六直,来去无情;七斜,斜飞而去;八冲,大水冲来。
笔者认为,我国古代园林理水的“绕”、“掩”、“静”诸手法即曾不同程度地受过风水观念的影响。
所谓绕,就是水顺随着山、石、树、建筑等直立而体量较大的园林景观而环绕。
风水把这种水称作“湾抱水”或“腰带水”,若“腰带水绕抱如束带,即・34・金城也”(吴以 《地理不求人・论水形势》),并认为“水要有弯曲,弯曲发大福”(范越风《黑囊经》)。
所谓掩,即用山石、树木、建筑、堤桥等掩蔽水口、水源,产生深藏不露、不尽尽之的感觉。
关于水口、水源,风水认为“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叶泰《地理大成・山法全书》),“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户闭则财用不竭”(《入地眼图说》卷七“水口”)。
所谓静,即水体以静赏为主,即使是溪流也仅清漪微涟。
风水认火,“水本动,妙在静中”(《地学简明》),“有声为凶,无声为吉”(《博山篇・论水》)。
这或许是动态水景的理水艺术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的真正缘由。
四、水口园林所谓水口乃是“一方众水所总出处”(明缪希雍《荆葬翼》“水口”)。
“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水来不见其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
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用不竭”(《入地眼图说》卷七“水口”),因而要留住财气,其去口宜关闭紧密。
为此,除选好水口位置多选于山脉转折、犬牙交错或两山夹峙、清流环绕之处以外,还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水口的锁钥之势。
最普遍的作法是以桥作关锁,辅以树、亭、塘;在人文层次较高的地区则以文昌阁、奎星楼、文笔塔等高大建筑为主,辅以庙、亭、堤、桥、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