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方面P3二、什么是公共政策(1)政策的含义P8三、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四、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五、公共政策的作用P11(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第二节“公共”概念透视一、公共物品P15特征表现: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灯塔效应”。
准公共物品。
二、公共职能P18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公共问题四、公共利益P19含义。
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五、公共权力P20含义。
对私人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对公共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六、公共秩序七、公共治理P23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P24含义二、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P25含义。
再分配政策的缺点、包括……三、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理性政策P27含义。
自我管制性政策——行业委员会四、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P27含义。
五、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P29含义第四节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一、政府收入P30税收收入(主要)、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二、政府支出三、公共政策范围P33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P35五、政府支出相关理论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论、经济发展阶段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财政幻觉假说、选举权扩大增长论、公共决策中的“排队”理论第五节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政府失灵P37含义。
缺点。
表现形式——政府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政府寻租(缺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政府俘获、决策失效、供给低效(原因)二、市场失灵P40含义。
原因——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外部负效应、信息不对称三、契约失灵四、志愿失灵p42缺陷:慈善不足、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五、社会失灵P43(1)三大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为的逻辑(2)群体非理性:邻避效应、从众效应、搭便车效应、旁观者效应、广场效应、马太效应、黑洞效应、暴民政治第二章政策分析第一节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一、政策分析的由来P53二、政策分析的含义P54含义。
公共政策考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2)公共政策不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3)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相关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山川河流、矿藏资源等,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外政策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体制或制度等方面,它对公共政策起着更直接更重要的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的作用。
3、过程理论:这种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做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应。
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
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市如何形成的以及政策应当如何做出。
4、团体理论:这种途径将公共政策看做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订约和妥协的产物。
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的主导理论。
它认为,利益团体的相互作用和争斗是政治生活的主要行为,政治系统通过各种手段来处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政策制定被视为一种来自各利益集团压力的活动,政策则是这些利益团体之间斗争妥协的结果。
5、全体一致规则:所谓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原则。
6、投票悖论:在对过半数规则研究的过程总,学者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这种现象叫做循环或投票悖论。
7、博尔达计数法:即按照投票者的偏好秩序的排序来给M个提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M,即被投票者列为第一位的提案得到M分,列第二名的提案得M-1分,被投票者列为最后一位的提案得1分。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公共政策-目录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2.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3.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4.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7.古代中国政策研究8.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条件、标志和过程9.公共政策学的引进10.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11.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2.公共政策的概念涵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4.公共政策的功能15.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16.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17.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9.政策工具20.政策工具的类型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22.政策系统与政策客体和环境的关系23.政策系统的运行及步调24.政策支持系统25.政策反馈系统26.政策系统的普通情况27.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28.当局本领29.公共决策体制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2.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3.公共利益34.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百姓35.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6.公共决策权力及其归属37.决策权力的配置38.公共决策体系体例的类型39.非当局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40.公共决策的规则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41.政策过程模型的认识论意义4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43.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44.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45.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46.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47.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48.政治系统模型49.机构-制度模型50.集团模型51.精英模型52.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的详细运用53.揭示认识论素养的政策过程模型有54.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55.“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56.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57.“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包容性和开放性58.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59.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60.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寄义61.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62.政策问题的概念63.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64.政策问题的分类65.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66.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67.政策网络的含义68.问题认定的寄义69.问题认定的方法70.问题认定的步骤7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7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73.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74.三源流模型的寄义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75.政策方针76.政策目标特征77.公共政策方针的分类与基本方针78.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79.确定政策方针的准绳80.政策规划的含义81.政策设计的含义82.政策规划的主体83.公共政策的决定主体84.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85.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86.预测性评估87.可行性评估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88.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89.基于中国经历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90.基于西方经历的政策执行的实际模型91.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92.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93.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94.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95.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身分96.政策本身关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7.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98.政策主体关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9.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0.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身分10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10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103.政策执行偏差的施展阐发方式104.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5.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6.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07.政策失灵的概念10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0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110.政策无效执行的概念111.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112.公共政策评估的寄义113.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14.政策评估的主体115.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16.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17.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18.政策评估的过程119.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尺度、技术标准、价值标准的含义120.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121.公共政策评估技术标准的内容122.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标准的内容123.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24.政策指标的含义12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26.实验法评估127.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128.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2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130.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3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3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133.公共政策监控的功用134.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5.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6.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137.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138.政策变动的含义139.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140.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41.政策稳定的意义142.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43.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44.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145.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146.公共政策接续的含义147.公共政策调解的方式和程序148.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49.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50.公共政策调解的作用151.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152.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153.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54.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55.公共政策终结的停滞156.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7.知识的寄义和特征158.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9.政策分析的含义、要素、原则和过程160.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61.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163.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16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165.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阐发师的职业伦理166.政策阐发师的素养要求167.政策研究的寄义及类型168.中国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169.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类型170.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评估和调解的影响171.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17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政策:就是通过谋划,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校正,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公共政策界定为: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驶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6.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7.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8.目标群体(政策对象):指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分配利益、规范行为)的社会成员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9.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10.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它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方面的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咨询子系统的作用,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11.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
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12.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它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减少政策失误,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
公共政策要点整理
{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作用:导向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2.公共利益的界定: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第二章}3.政策分析含义:政策分析是针对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关节,就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结果和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的活动4.政策分析类型:4.1研究型分析:研究周期、投入成本高,占有资料多,效果显示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力相对较弱。
4.2快速分析:多涉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简便、快捷的分析过程、分析结果的及时提供,受到决策者的广泛关注。
5.方法论:批判性复合主义方法论以多维定位为原则,借助多视角、方法、指标、数据资源和交流媒介观察和认识事物。
具体表现:多元操作主义、多重方法研究、多重分析综合、多变量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分析、多角度分析、多媒介交流6.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定义问题、收集证据、分析原因、评估政策、开发方案、结果预测、择优选择。
6.1层次分析:1)可能的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2)合理的原因:现实条件下可以解决的原因和现实条件下不能解决的原因;3)可行的原因:现实条件下可以解决的原因。
7.政策交流过程:政策分析、材料引申、互动交流、知识利用8.政策相关文件的利用:综合、整理、解释、简化、直观说明、总结{第三章}9.公共政策理念的内容:生命至尊、公平至上、民主为用、法治优先、诚信为基、宽容为怀、自由为体、民生为天、以人为本、和谐为贵10.政策主体: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法院]、非官方决策者[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11.政策环境的构成: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第五章}12.社会问题的含义:当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或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13.社会问题的特征: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社会问题是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社会问题的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社会问题多带有系统性特征14.社会问题的类型:过失性社会问题、结构性社会问题15.政策问题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16.问题察觉: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17.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18.问题描述:运用可操作语言(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19.政策议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类型:外在创始型议程(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外的个人或团体提出)、政治动员型议程(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政策意向);内在创始型议程(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工作人员或部门)20.政策议程建立条件:私人诉求、团体推动、领袖因素、体制功能、传媒作用、问题本身21.政策议程触发机制:引发政策议程产生的事件。
公共政策重点知识
公共政策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政策议程(1)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政策议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系统议程②政府议程(3)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2、公共政策客体公共的政策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
公共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群体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因此,可以从“事”(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公共问题)和“人”(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社会成员)两个角度认识公共政策客体。
3、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
4、问题界定(1)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①客观事实或问题情境②问题察觉③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④团体与组织活动⑤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①关联性与公共性②主观性与人为性③历史性与动态性5、政策选择公共政策的抉择,就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政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6、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
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战术(微观决策)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制性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论)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11.政策网络: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制度性)和非正式的联系。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公共政策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利益的选择——利益的整合——利益的分配——利益的落实——利益的增进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前瞻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功能: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象征性功能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革新功能2、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子系统、咨询子系统、决断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控子系统3、政策过程:阶段途径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布鲁尔)4、公共政策学的兴起1)公共政策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政策科学运动”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2)公共政策学的新进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1)政策评估方面(2)政策执行方面(3)政策终结方面3)最近二三十年:(1)与公共行政学和管理学不断融合-公共管理学(2)经济学研究途径地位越来越重要(3)新的分支比如比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等(4)从纯技术和经济理性,转向价值分析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1)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有关。
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点梳理
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点梳理1.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制度主义理论、政策实施理论等。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的根本原则以及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游说和组织来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制度主义理论研究非正式和形式的制度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
政策实施理论研究政策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组织的能力、资源的充足性以及政策执行者的态度。
2.政策问题识别:政策问题识别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第一步,它涉及到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客观分析和主观判断。
政策问题识别包括问题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突出问题的筛选等。
3.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指在确定政策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手段和实施措施来解决公共问题。
政策制定涉及到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手段的选择、政策评估的重要性等问题。
4.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指政府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政策实施涉及到资源配置、组织安排、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问题。
5.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对政策目标的实现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政策评估包括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效率评估、政策可行性评估等。
6.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是指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
利益相关者可以是政府部门、公民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
7.决策分析:决策分析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工具和方法,对政策选择和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决策分析包括成本效益分析、风险分析、决策树分析等。
8.管理和组织:公共政策分析涉及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和组织问题。
管理和组织包括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安排、资源的调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
公共政策分析需要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
同时,还需要注重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以保证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和改进。
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政府和公共组织制定决策的基础。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即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3.公共利益:一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界定公共利益应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4.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护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5.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力可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正当性,二是必要性,三是合法性,四是合理性。
】6.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这类集体活动的参与者往往具有一致的目标,但总会在活动中发现与他人的合作不怎么合算(后者有时要求解决“搭便车”问题)。
7.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A 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B 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C 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公共政策知识点
第1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1 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一书出版,被人们认为是现代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
2 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德洛尔是现代政策科学发展上的另一个关键人物。
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范式”是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构成政策科学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
3 政策科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第2章政策与政策系统1 正确把握“政策”的内涵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1)政策主体具有法定的权威性(2)目标指向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3)政策是为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系列活动(4)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2 政策的基本功能(1)导向功能体现在统一目标、协调行动;(2)协调功能是指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保证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和谐进行;(3)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4)规范功能是指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起着规范性作用3 了解常见的政策类型4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 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 政策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或体制条件、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等。
7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如: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干群关系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政策主体必须尊重、认识和把握政策环境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高度融合、相互转化。
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3章政策活动者官方政策活动者(政策过程参与者)非官方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利益团体大众传媒公民思想库政治体制内、行使公共权力政治体制外、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1 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社会价值和资源(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
政策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或是针对一类人、一群人(某一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等).然而,社会却没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和利益的存在,只有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存在。
第四章1、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公共决策体制分为分权制和集权制。
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中独裁制包括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法西斯制。
最高决策权归属于神的决策体制是神权制或君权制。
3、孔多赛标准的概念: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4、投票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定义: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意。
特征:●一票否决●“帕累托最优”缺点:●决策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两种形式:讨价还价和弃权(2)过半数规则定义: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缺陷:●“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第五章1、自愿型工具:家庭与社区、自愿型组织、市场强制型工具: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混合型工具: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1)政策目标(2)工具的特性(3)工具应用的背景(4)以前的工具选择(5)意识形态第六章1、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2024)
引言概述:公共政策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民福祉。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政府、市场、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总结公共政策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征1.公共政策的定义2.公共政策的特征a.公共性b.法律性c.广泛性d.建设性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a.问题识别与定义b.政策制定c.政策实施d.政策评估2.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者a.政府部门b.利益相关方c.公众参与三、公共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和方法2.政策评估的因素和指标3.政策调整和改进的方式a.修改政策目标b.调整政策措施c.修正政策执行方式四、公共政策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和效果评估2.政策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a.社会福利政策b.教育政策c.卫生政策d.环境保护政策五、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案例分析1.国际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a.政策目标和导向b.政策措施和执行c.政策影响和效果2.国际案例分析a.国家级公共政策案例b.地方级公共政策案例总结: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的一门学科。
本文通过概述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征,详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评估与调整,及其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还通过国际比较和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深入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知识,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公共政策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政策研究的内涵(1)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课题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3)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活的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3.“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林德布罗姆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4.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多架构研究方法,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等特征。
这是推动这门学科兴起的时代需求的特点造成的:P605.政策分析的内涵:(1)研究的主体或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3)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地《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7.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内涵:(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2)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
8.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2)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3)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4)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
公共政策整理重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
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
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5、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利益团体的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团体的行为动机及原则也是按照“经济人”假设行事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公共政策制定,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和资源(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
政策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或是针对一类人、一群人(某一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等).然而,社会却没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和利益的存在,只有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存在。
第四章1、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公共决策体制分为分权制和集权制。
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中独裁制包括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法西斯制。
最高决策权归属于神的决策体制是神权制或君权制。
3、孔多赛标准的概念: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4、投票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定义: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意。
特征:●一票否决●“帕累托最优”缺点:●决策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两种形式:讨价还价和弃权(2)过半数规则定义: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缺陷:●“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第五章1、自愿型工具:家庭与社区、自愿型组织、市场强制型工具: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混合型工具: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1)政策目标(2)工具的特性(3)工具应用的背景(4)以前的工具选择(5)意识形态第六章1、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党政机关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
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的过程。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形式是立法。
3、“摸石头过河”属于渐进政策模型4、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动员模型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型所描述的主要是政治领袖自己提出政策问题,并把它列入政策议程的过程。
5、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政策工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1)权威性——它们是经过法定的程序制定的,是一般的大政方针,因而具有权威性;(2)强制性——它们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必须得到坚决执行。
6、行政机关(政府)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而且它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1)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的具体化,它们要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出的政策的基本精神;(2)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所没有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有权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以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7、方案规划的定义: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8、政策合法化的定义: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9、中国政策制定的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有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因此,中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出一种“内输入”的特点。
“内输入”特点的具体表现是: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第七章1、“执行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提出了各种执行理论。
(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2)系统理论——将政策执行理解为政策行动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1)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2)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4)思想诱导手段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2)“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3)“软托硬抗,拒不执行”——象征性执行。
(4)“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利益”的驱动。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
(2)政策本身的缺陷。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5、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过程这一有机链条中的重要的一环。
区分效果、效率、效益三种的区别:效果:政策的产出、结果、影响效率:产出/投入效益:有用的产出/投入第八章1、政策评估的标准(1)事实标准●政策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间的比例关系<1>成本消耗——政策主体、目标群体、社会负面影响<2>政策收益——主体、客体、环境●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解决问题的程度、满足需求程度、需求被满足人数●政策对社会影响程度综合衡量2、政策评估的类型(1)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政策评估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政策评估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事前评估: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的评估。
●执行评估:对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就是具体分析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以确定政策是否得到严格地贯彻执行。
●事后评估: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辨识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的效果。
第九章1、政策监控的分类(1)根据政策监控的层次分类●自我监控●逐级监控●越级监控(2)根据政策监控的内容分类●目标监控●关键点监控2、立法机关(立法者)对政策的监控的具体表现(1)依靠法律监控公共政策(2)听取和审议预算、决策、立项等,对公关政策的内容、规模、方向加以监控。
(3)通过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不信任投票来控制公共政策。
(4)以质询和诘问等方式对公共政策加以监控。
(5)通过观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而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弱化的原因:(1)党政不分。
突出了党纪监督,却将法律监督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2)政策监控的具体程序与实施细则的缺失,使得法律上的监控权力因无法进入操作层面而被悬置起来。
(3)政策监控的主体所能得到的有限信息也制约和影响了监控的实际效果。
第十章1、政策终结的定义和特征(1)定义: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2)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2、政策分解、政策缩减和政策周期的定义(1)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当原有的政策过于庞杂、目标众多以至于影响该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常常采用分解的办法,将原政策的内容按主要的目标分解成几个较小的政策。
这样有利于执行者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