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和风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

《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及分布。

2.掌握风的类型、成因及分布。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分布,风的类型及成因。

2.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能告诉我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分布的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分布(1)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

(2)讲解热力环流的成因:地表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进而形成热力环流。

(3)讲解热力环流的分布:低纬度地区形成赤道低压带,中高纬度地区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

3.风的成因及类型(1)讲解风的成因:风是由于地表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受到地球自转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讲解风的类型:①地转风: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风。

②风暴:由于气压梯度力引起的风。

③谷风和海风:由于地形差异引起的风。

4.热力环流和风的应用(1)讲解热力环流和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象预报、农业生产等。

(2)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抄写并熟记热力环流和风的成因、分布及实际应用。

(2)绘制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3)结合实际,分析热力环流和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分布对话引导:同学们,我们常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好,小明,你来回答一下。

小明:因为热空气密度小,冷空气密度大。

教师:非常正确。

这就导致了热力环流的产生。

那我们来探讨一下,热力环流在地球上是如何分布的?2.风的成因及类型对话引导:现在我们来聊聊风。

小华,你能告诉我,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是从哪里来的吗?小华:风是从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

教师:非常好,这就是气压梯度力。

热力环流和风

热力环流和风

•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有关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 30°~40°盛行西南风 (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 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第二步,掌握判断规律。对以上模式图进行判读时,主要 分析以下几个内容: (1)通过几条重要的纬线判读气压带的分布或移动:纬 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 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若某气压带的中心线在这些纬线以北,表示气压带向北 移动。 (2)关注纬度间的风向:0°到30°信风带,北半球东北 风,南半球东南风;30°到60°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 南半球西北风;60°到90°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 南半球东南风。 (3)关注经纬度和海陆位置:中纬度大陆西岸,大气运 动形式主要为三圈环流;而大陆的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影响,大气运动以季风环流为主。
C
例1.下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 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 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图 乙)”。回答下列问题。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 10 ℃以上时, 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 8 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 的时间宜选在 10 时以后
C 7月 C. 西南风
答案: 1.(1)C E (2)东北信 a (3)副热带高 盛行西 地中海气候 4.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 (局部, N为北极点);

高考地理小专题11 热力环流和风

高考地理小专题11 热力环流和风

高考地理小专题11 热力环流和风一、热力环流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太阳辐射差异(冷热不均)2、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①高低气压: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对于某垂直面,近地面气压值高于高空气压值,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反。

②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同一等压面上各处气压相等;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③气流方向:水平气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地面风和高空风。

垂直气流受热力作用影响,受热上升,受冷下沉,和气压高低无关。

注: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例题1读图6-2 , 判断正确的叙述:A .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B .甲地多晴朗天气C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D .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答案】C二、几种重要的热力环流1、城市风 城市释放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称为“城市热岛”。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因此在城市和效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上图),称为城市风。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工厂选址、卫星城选址等都要考虑其不利影响,尽可能位于城郊环流的外围,避免污染物流入。

2、海陆风 海边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受热 受热 冷却 等压面(线)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小范围:热力环流3、山谷风山谷中,白天吹谷风,夜间吹山风。

4、焚风:空气越过山脉后,沿坡下降,空气绝热增温,使背风坡空气温度比迎风坡高,这种现象叫焚风。

地理新课程人教版课件212热力环流和风

地理新课程人教版课件212热力环流和风
城__市__风等。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_水__平__气__压__梯__度__力__。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以北半球为例):
【微点·巧思妙记】 【填绘1】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用箭头标出气流的运 动方向。
【辨析】 热力环流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
(1)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在同一地点, 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气流不一定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 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不遵循这个规律。
【填绘2】 分别用箭头画出下面两幅图中的风向及受力情况(都为南半球)。
第2课时 热力环流和风
内容索引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学科素养·接轨高考 核心素养测评
【知识·自主学习】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_冷__热__不__均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 形式。 2.形成原因: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3.形成过程:地区间的冷热不均→空气的_垂__直__运__动__→同一水平面上形成 _气__压__差__异__→空气的_水__平__运__动__→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点拨】 影响风向、风力的因素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风力越 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小。 (2)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都为高压一侧的方 向。

《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

《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

《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精选2篇)《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风的成因。

地理配套:第一册第三单元第4讲 热力环流和风

地理配套:第一册第三单元第4讲 热力环流和风

第4讲 热力环流和风最新考纲大气受热过程. 知识体系考纲解读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考点一 热力环流1. 概念: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2. 形成过程(1)图解(2)描述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1)海陆风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影响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热岛环流影响城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013·浙江文综)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完成第1题。

1.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答案C解析由图知,拉萨7月降水量日变化具有周期性,应与当地气流的周期性日变化有关。

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受到山谷风环流的影响。

白天,气流沿山坡上升,谷地处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冷却凝结,C项正确,D项错误;夜晚,气流沿山坡下沉,谷地处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雨,A、B项错误。

(2011·大纲全国文综)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专题大气2热力环流-风

专题大气2热力环流-风

考向三、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风与地形等自然要素关系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 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6分)
(2)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 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2、风与人类活动
风灾、沙尘暴、风暴潮、风能资源(风电)、台风带来降 水降温、大气污染扩散(吹散雾霾、通风廊道)、龙卷风 等。
(1)说明珀斯夏季风向 日变化明显的原因。(6分) (2)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 因。(4分) (3)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开发利 用比重小的原因。(8分)
(1)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陆地(2分);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 面形成低 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4 分);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 成高压,风从陆地吹 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4 分)。 (2)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珀斯受强劲的西风控制,风力大(4 分) (3)珀斯地处澳大利亚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区域对电能的需求不旺盛;该 地区常规 能源如煤炭、天然气丰富,风力发电的优势不明显。(8 分)
地转偏向 力
始终与风向垂 直
大小随纬度而 增加,赤道为 零
不影响风速 的大小
北半球使风 右偏,南半 球使风左偏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 反
大小与下垫面 性质有关,下 垫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 共同作用, 使风斜穿等 压线
三种不同受力情况对风向的影响比较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假设右图所示的冬季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简要说明A地在未来30小时 内风向、风力及气温的变化 趋势及其原因(不考虑地形 的影响)。
A地未来30小时内因高压脊(或天气系统)东移,风向将由偏北风 转为东北风,再转为东风和东南风,同时随着等压线间距缩小(或 气压梯度加大),风力略有增加。随着风向由偏北转向南,A地气 温也会略有上升。

热力环流和风经典版

热力环流和风经典版

A1
B 密度变大
B1 低压
低压
高压
A 低压
B
高压
低压 A
B
高压
图⑵
热力环流原理板图
B1 A1 C1 高空



风 髙 B 冷却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 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 低 A 受热

高 地面 C 冷却
地面 冷热 不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水平面上 的气压差 异
空气 水平 运动
讨论:等压面特点 :
高压区 向上凸; 低压区
基本原理
1、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气压低于低空的气压
3、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大,气压高
4、气压高低一般只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
5、空气会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
6、等高面是指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等压面是指气压值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等压线是指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同的各点 的连线
低压 B′ 水 平 气 压 梯 度 力
A 低压 热
风 向
B 高压 冷
只受一个力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hPa) 1002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1004
水 平 气 1006 压 梯 度 1008 力
1010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高空中的风: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hpa)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如果你是城市规划师,请思考: 1、要在图中布局火电厂,为减少对市区空气的污染,你会 选择哪个地点(用序号)?请阐述你的理由。 2、为使市区的大气质量改善,你会选择哪个或者哪些地点 大量植树种草(用序号)?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教案概述:本次备课旨在介绍高一地理课《热力环流和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和对地球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力环流和风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和对地球运动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环境问题和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和地理过程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和对地球运动的影响。

2. 难点:解释热力环流和风形成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选修2》第三单元《大气运动与天气》。

2. 多媒体教学装备:投影仪、电脑、音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导入,如:“你们在家中是否有空调?为什么夏天需要空调?”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对气温的影响。

Step 2:概念讲解 (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示意图讲解热力环流和风的概念,并解释其形成的基本原理。

Step 3:热带风带和温带风带的分布与特点 (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地图解读,向学生讲解热带风带和温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并给出相关的实例和现象。

Step 4:风的分类和解释 (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风的分类和解释,重点关注地表风、上层风和脊流。

Step 5:分组讨论 (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来解释热力环流和风形成的机制,并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

Step 6:思维导图练习 (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绘制出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原理的思维导图。

Step 7:小结 (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概括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提醒学生复习重要知识点。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热力环流和风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和对地球运动的影响。

《大气热力环流和风》课件PPT

《大气热力环流和风》课件PPT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 PD′=PC′、PA′=PB′。综上 分析可知:PB>PA>PD>PC。
命题方向
EXAMINATION POINT SORTING
(3)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往往相反。如图中近地面 A 为低压,对应高空
D 为高压;近地面 B 为低压,对应高空 C 为低压。

必备知识
REQUISITE KNOWLEDGE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 球)
受力 风向
F1(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F2(地转偏向力)共 同影响
与等压线 平行 ⁠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 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与WLEDGE
高/考/复/习
热力环流与风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运用示意图 等,说明热 力环流原 理,并解释 相关现象
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地点下垫面受热状况、等压面图,认识不同区 域的热力环流。 综合思维:利用等压面图,综合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影响;利用 等压线图,分析南(北)半球近地面或高空的风向、风力状况。 地理实践力:利用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 的地理现象。 人地协调观:分析现实生活实例,从“人地和谐”的视角透析人类 对热力环流的应用
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A.1 时
B.7 时
C.13 时
D.19 时
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3.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热力环流和风

热力环流和风

航海
借助风力进行船舶航行,如帆船。
农业
风可以帮助传播花粉,促进植物 繁殖;同时,风力还可以用于农
业中的风干和扬场等作业。
气象观测
通过观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可以预测天气变化和气象灾害。
03 热力环流与风的相互作用
热力环流对风的影响
风向影响
热力环流引起的气压差异和温度梯度会导致风向 的改变,形成气流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 向,使风向发生偏转。
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
风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具 有重要影响,如季风气候 的形成。
洋流形成
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 之一,如盛行西风和信风 对洋流的影响。
风力发电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利用风能发电可减少对化 石燃料的依赖。
风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系统,更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
热力环流和风的观测与模拟的意义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通过观测和模拟热力环流和风,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气候变化研究
通过观测和模拟热力环流和风,能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 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灾害预警
通过观测和模拟热力环流和风,能够及时发现气象灾害的征兆, 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热力环流与风的相互关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热力环流与风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气候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从而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和结 果。
04 热力环流和风的观测与模 拟
热力环流和风的观测方法
1 2
气象观测站
通过设立气象观测站,收集温度、湿度、风速、 风向等气象数据,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特征。
卫星遥感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热力环流和风 场信息,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热力环流和风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热力环流和风
A:1时: 1 千米高度以下先 向西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 B:7时: 1 千米高度以下向 西南; D:19时:1 千米高度以下先 向西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 最后转向西南;
真题体验
(2022年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图 3 示意当日该市 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 的变化。据此完成 9~11题。
(2022年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图 3 示意当日该市 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 的变化。据此完成 9~11题。
9.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 1 千 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
气球的时间可能为(C )
A.1 时 B.7 时 C.13 时 D.19 时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在图中四条“=”上画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 甲>乙>丙。>丁 (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 降低,气温 。 降低
(4)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等压面向高空凸;气压低,等压面向 (5)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 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
规律2
①近地面热低压,低压上升多
低压
高压
低压 阴雨; 冷高压,高压下沉
高空
多晴天
②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
面而言。不同高度难比较。
③高空的气压高低与地面相反
近地面
高压
10℃

低压
20℃

高压 ④先垂直后水平
10℃
垂直:海拔高、气压低;
海拔高、气温低

水平:从高压流向低压
注意: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 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于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例2: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读 “北半球四地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 (2)B图中P地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
•气压高低的判断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形成
•风向及风力的判断
B
风向
(hPa)
1010 1020
A
1030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1、概况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①直接原因: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②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近 地 面 大 气 中 的 风
受 个 力 作 用
风 向 与 等 压 线 斜 交
2
3

受力作用
受两力作用(水 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受三力作用(水 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 擦力) 受三力作用(水 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 擦力)
受力作用分析
492hpa 496hpa 498hpa 500hpa
2.3大气环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则形成的等压面如下:
等压面为一个个水平面
860百帕 910百帕 960百帕 1010百帕
等压面越往高空气压值越低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组成的面. 等压线: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详细描述
随着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得以形成并不断循环。在热力环流的作用下,热量和水分得以在全球 范围内重新分配,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热力环流也是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风的形成与热力环流的关系
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导致空气的流动。
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
在利用风能发电等过程中,需要注意 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 破坏。同时,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管 理,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气垂直运动
总结词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导致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和温度产生差异,进而引起大气的垂 直运动。
详细描述
由于赤道地区地面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上升;而极地地区地面温度较低,空气冷 却下沉。这种大气的垂直运动进一步加剧了空气密度和温度的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总结词
在大气垂直运动的基础上,由于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水平 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农业种植
在某些地区,可以利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分布和强度变化, 合理安排农业种植和灌溉计划,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交通和航海
风是船舶航行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了解风向和风速的变 化,可以合理规划船舶航行路线,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如何应对由热力环流与风引起的环境问题
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对于由热力环流和风引起的极端气候 事件,需要加强预警和应对措施。例 如,在暴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布预 警信息,采取排水、加固等措施,减 少灾害损失。
05
总结与思考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对气候的影响
01
气候变化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影响温度、降水、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城市风、郊区风、海绵城市)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城市风、郊区风、海绵城市)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城市风、郊区风、海绵城市)
知识点
城郊间的热力环流
由于城市人工发热、水泥沥青路面的增加,导致城市”高温化“。

而郊区的温度相对较低,因此城市与郊区形成了温度差,产生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分为两部分:城市风、郊区风。

①形成的基础:1)城市的温度较高,气流受热上升,在高空聚集形成高压区;2)近地表由于空气流出,形成低压区;3)郊区温度较低,气流受冷下沉,在近地表形成高压区;
②城市风:城市高空的气压较高,因此只能向两侧的郊区流动,便形成了从城市流向郊区的风,即为城市风;
③郊区风:郊区近地表的气压较高,城市近地表的气压较低,因此郊区的气流会”涌“进城市近地表。

便形成了从郊区流向城市的风,即为郊区风。

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总体来看包括两部分:①在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②在近地表,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

高中地理二轮复习: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与风

高中地理二轮复习: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与风

峡谷风
峡谷风 是气流穿过狭窄地形时形成的强风。在 狭窄而陡峭的山谷或河谷,当有气流平 行穿越时,由于气流通道狭窄,横截面 积减小,迫使流线密集,使风速增大而 形成的强风。中国的台湾海峡、以及松 辽平原等地,因两侧山岭使地形呈喇叭 管状,当气流直灌管口时,经常有大风 出现。
布拉风
从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溢道向下倾落寒冷而又干燥的风暴,称布拉风。 典型的布拉风出现在黑海的冬季,其破坏力很大,最大平均风速可达 40m/s—60m/s,气温可迅速降低到-27 ℃,可造成严重的“船舶积 冰”。类似现象在土耳其沿海和亚得利亚海均可出现。
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是隆起的土 堆,隆起的土堆使乙洞口处气流抬升,形成上升气流, 气压较低。甲洞口没有气流抬升,气压较高。风吹进 了洞穴,形成了 “穿堂风”。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在较大湖泊 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 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结合热力环流的 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 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 洲快,乙地气温高于甲地;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 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即西北风。
(2020·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高三月考) 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 地,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下图示意2019年 8月24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谷风出现的时间为( ) A.6点前后 B.11点前后 C.18点前后 D.24点前后 2.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原因是与谷底相比坡地( ) A.白天多上升气流 B.白天多下沉气流 C.夜晚多上升气流 D.夜晚多下沉气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若图中三个圆圈表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值分布图,a、b、c 表示气压值,且a>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①②③④点中表示近地面的是①④点 B.①②③④点中表示高空的是②③点 C.若①②③④点形成热力环流圈,则气流方向可 能为③→②→④→① D.①②③④点中,气温最高的点为②点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900 hPa等压面空间高度分布图,图中 数值表示等压面高度。读图回答4~5题。 4. 下面四幅图能正确反映上图中沿XY方向所作的900 hPa等压面剖 面图的是( A )
5. 下列关于图中A、D两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B ) B. A吹偏南风,D吹偏北风 A. A吹偏北风,D吹偏南风
C. A、D均吹偏北风 D. A、D均吹偏南风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汇报》2012年8月6日消息 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 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 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 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 8~16 时段 现于下图中的 ________( 时段)。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 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 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 变小 变大或变小)。 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 向。 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 A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 ,f3表示摩擦力
(2)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 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城市热岛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 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 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例3.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H)方向上的气 压(P)分布图。完成(1)~(2)题。 (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 环流方向是( B) A.E→F→H→G→E B.E→G→H→F→E C.G→E→F→H→G D.G→E→H→F→G (2)在上图所表示的高度范围内,下图中正 确表示城郊之 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差(Dn)的是( D )
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和风)复习
例1.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箭头指向为空气 流向)”,完成下列问题。 (1)A地气温比B、C两地________ 。D 低 高 ,气压比B、C两地________ 、E、F中,属高压区的是________。 E (2)用“→”画出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以正确表示热力环流 。 西南风 东北风 (3)图中M、N两地实际风向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地表冷热不均 (4)热力环流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 地表冷热不均 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5)从以上可看出,大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直接 水平气压梯度力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岛环流的形成:空气在 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 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例4.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 ,② , ③ ,④ 。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 。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 是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 。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的 地区在 (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地,原因 是 。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 —— 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
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例2. 下图表示某地高空等压面图,图中a、b、c线为等高线 且数值a>b>c。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点相比,甲点所对应的地面上 的点( B ) A.气温高 B.气压高 C.降水多 D.气压低 (2)下列对图示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C ) A.甲地盛行上升气流 B.乙地近地面为晴朗天气 C.近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乙地 D.近地面气温甲地高于乙地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 者为海洋 (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 (湖泊 )、上凸者 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 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 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 日较差较大,如B地。
7.读图 分析夏秋季节,甲地附近有夜间多雨的现象。结合地形特 点,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其原因。(8分) 夏秋季节空气中水汽含 量大;河谷地形;夜间 山坡冷却快,气压较高; 冷空气沿山坡下滑至谷 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 抬升,易形成降水。
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 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 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 则O点风向为 A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 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④ B.②或⑧ C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 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D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图6-9中A、B、C、D点为北半球中纬度海平面上的点。 (1)在A、B、C、D点上精确测定水的沸点时, 则A、B点为99.95℃,在C、D点 为99.80'E,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箭头表示O点处的风向,海平面上的摩擦 因素可略去不计。向南 ②试写出①题的解答理由: 。 水的沸点是由气压决定的,沸点相同的地点气压 相等,沸点高的地方气压高。故A、B两点气压相 等且为高压。如不考虑摩擦力,即可以认为O点空 气平行于等压线的匀速运动 ③如果考虑摩擦力O点将吹什么方向的风 。 西北 (2)假设A、B、C、D四点沸点全部为99. 80°,O点的沸点为99.95。则A点垂直方向 上盛行 上升 气流。天气以 阴雨 为主。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 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 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 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 坡上升,形成谷风 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1)判断气压高低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 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
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 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 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技巧点拨】
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
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 —— 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 —— 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 地方形成低压。
等压面是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变化,
等压线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变化。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C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2.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D )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