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分类、结构、功能、生活习性以及演化等方面的科学学科。
在动物学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许多特定的名词来描述和解释动物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学名词的解释:1. 物种(Species):物种是生物学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指的是可以在自然界中交配并且能够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群体。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进化的基本单元。
2.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合。
种群之间可以存在基因流动,常通过繁殖来保持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
3. 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动物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由多种动物种类组成的群体。
动物之间会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4. 鸟兽类(Mammalia):鸟兽类是哺乳动物的纲,它们具有哺乳腺和体毛,并能用肺直接呼吸空气。
鸟兽类是目前地球上最进化、最高级的动物类群之一,包括人类在内。
5. 爬行类(Reptilia):爬行类是爬行动物的纲,它们通常以四肢爬行,皮肤一般被角质鳞片覆盖。
爬行类动物包括鳄鱼、蛇、蜥蜴和龟鳖等。
6. 两栖类(Amphibia):两栖类是两栖动物的纲,它们能在陆地和水中两种环境中生活。
两栖类动物包括青蛙、蟾蜍和蝾螈等。
7. 鱼类(Pisces):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纲,它们一般以鳃呼吸。
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包括鲨鱼、鲈鱼和金鱼等。
8. 節肢動物(Arthropoda):节肢动物是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门,它们的身体被分成若干体节,并具有外骨骼和附肢。
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蜘蛛和螃蟹等。
9. 线虫类(Nematoda):线虫类是线虫动物门的一类,它们是细长的不完全腔体动物。
线虫类动物体内有消化道,常见的线虫有土壤线虫和各类寄生虫等。
10. 软体动物(Mollusca):软体动物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门类,它们通常具有软体和外壳。
软体动物包括蜗牛、蛏子和章鱼等。
动物学名词解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
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
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
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
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动物学名词解释与部分问答题
3.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腕足动物以及尾索动物覆盖体外地膜状物,有辅助摄食、呼吸、生殖和游泳等功能。
4.完全变态:完全变态发育是昆虫变态地两种类型之一。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
蜻蜓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过程,蝶、蚊则是经过完全变态而长成的昆虫。
蟾蜍,蝾螈,娃娃鱼等也是。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能说是变态发育,不能叫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还是不完全只能适用于昆虫类。
完全变态: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不完全变态: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又称血体腔。
6。
半变态:幼虫在生活习性、体形、取食器官、呼吸器官以及行为等与成虫有着明显的分化,这样的变态类型叫做半变态。
幼虫时期通常称做稚虫。
不经过蛹期。
蜻蜓目,襀(jī)翅目,蝗虫。
8.皮肌囊:低等三胚层动物的体壁是由单层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构成的囊状体壁,称为皮肌囊。
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形成的体壁,有保护作用,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12。
滋养体: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13.卵裂:受精卵进行的快速有丝分裂, 称为卵裂。
完全卵裂:卵裂面将受精卵完全分开,卵裂球大小相差不多,一般少黄卵(均黄卵)都为全裂。
不完全卵裂:多黄卵进行这种卵裂,由于卵含大量卵黄,卵裂面不能通过整个卵,卵裂仅在卵的细胞质部分进行。
17.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间日疟原虫),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schizont),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或潜隐体。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生物发生率: 生物发生律含义:生物发展可分为个体发展和系统发展,两个密切相联的部分而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生物发生律意义: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动物界也适用于整个生物界。
当很多动物亲缘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可利用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2、细胞器:指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原生动物则指细胞核、伸缩泡、胞口和胞咽等。
这些结构和高等动物的器官相当,也称胞器。
3、物种: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4、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生殖。
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大滋养体(具伪足)较活泼,能分泌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以红细胞为食小滋养体个小伪足短,寄生于肠腔,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
可形成大滋养体或者包囊。
7、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口的动物,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6、后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2、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吞噬营养。
代表动物鞭毛纲草履虫。
3 、胞饮: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如肠壁细胞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如变形虫等,还能吞入液体。
吞入的方法是细胞膜向内褶入,形成细长的管,管内充满外界液体。
管从末端断开而成游离的含有液体的小泡。
这种吞入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
5、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
如多孔动物,扁形动物等。
8、两囊幼虫:中空幼虫亦称两囊幼虫。
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9、胚层逆转多孔(海绵)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
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1、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分支,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分类、进化等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基本单位)。
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祖先和一定自然分布区域,在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特性上彼此相似的个体所组成的能够繁殖后代的生物类群。
3、亚种(地理亚种):是种内部分个体,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地理区域,与原种动物在个体形态特征和性状上,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4、品种:种内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符合人的经济目的。
5、学名:国际上采用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的双名法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生物名称。
6、双名法:是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
一般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前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要求是名词、主格、单数,第一字母大写,后一个为种名,多用形容词或名词。
后面还要写上最初定名人的姓氏缩写。
7、自然分类法:以动物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或相异性总和为基础,并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及分子结构等证据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的方法。
8、刺丝泡:是草履虫具有的与表膜垂直排列的一系列椭圆形泡状结构,具有防御功能。
9、伸缩泡:是淡水生的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排泄胞器,是内质中连有数条收集管的泡状结构,其有节律地膨大、收缩,能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和代谢废物,以调节渗透压。
10、细胞器:是原生动物中由细胞质分化出的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和高等动物一样的各种生理机能,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器官相当。
如排泄、消化等胞器。
11、变形运动:变形虫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方向流动,流动到指状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向前流动。
这种凝胶质与溶胶质相互转换,使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的现象。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24、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的植物极在外,小分裂球的动物极在内,与一般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相反;25、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26、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27、动物体制——动物身体结构的对称性28、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29、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30、五辐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五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形式;31、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32、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33、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的神经系统类型;其神经中枢部分由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及腹神经链组成,神经系统较发达; 34、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35、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36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37、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38完全的消化系统——消化管有口腔、咽喉、胃肠和肛门等组成;39、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40、后肾管——大多数环节动物排泄器官的类型,来源于外胚层,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41、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的排泄系统类型,由一系列的盲管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能收集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随粪便排出体外; 42、角质膜——线虫等动物体表有一层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膜状结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有保护作用;43、原体腔假体腔——由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形成,无体腔膜包被,消化管外无肌肉层;44、真体腔——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间,即为真体腔或称次生体腔;从胚胎发育看,是由两个中胚层细胞发育为两团中胚层带;每团裂开,分成成对的体腔囊,靠近内侧的中胚层肌肉和体腔膜和内胚层合为肠壁,外侧的中胚层肌肉和体腔膜和外胚层合为体壁,体腔即位于中胚层的内外层之间;由于该体腔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故称为裂体腔;4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由真体腔和假体腔共同形成的;46、同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分节形式;47、异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各体节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分节形式;48、生殖环带——性成熟的环毛蚓第ⅩⅣ~ⅩⅥ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的结构,与生殖有关;49、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是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还流到组织间隙间的循环方式;50、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循环方式;51、单循环——鱼类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一次,循环效率低;52、不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爬行类心脏结构为二心房一心室,血液在体循环和肺皮循环时经过心脏二次,但因一心室,由体循环流回心脏的缺氧血和由肺皮循化流回心脏的富氧血未完全分开;53、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由体循环流回心脏的缺氧血和由肺皮循化流回心脏的富氧血完全分开,血液循环效率高;54、疣足——海产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突出的扁平片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也伸入其中;55、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56、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于外套膜;57、蜕皮——由于昆虫等生物的外骨骼不能随虫体的长大而长大,要定期脱去原来的外骨骼,重新长出更大而柔软的新骨骼的现象;58、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由关节相连,且附肢与身体之间也有关节相连,功能较完备;59、外骨骼——节肢动物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60、书肺——蛛形纲动物特有的呼吸器管,由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突起构成,这些突起称肺叶;60、书鳃——肢口纲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衍生,身体腹部后壁凸出呈叶片状,重叠似书页;61、咽鳃裂——是脊索动物咽壁两侧的裂缝;低等水生种类鳃裂终生存在,且有呼吸作用,陆生脊椎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期存在;61、鳃囊——七鳃鳗等动物的球形呼吸器官,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61、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直到变为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62、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功能完全不同的四个时期,这种形态、习性的变化称完全变态;63、不完全变态——昆虫等动物个体发育中的变态形式,在生活史中一般仅出现卵、幼虫和成虫阶段,不出现蛹期,包括渐变态和半变态等具体形式;64、渐变态——发育变态过程中,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65、半变态——发育变态过程中,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距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66、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结构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67、触手冠——某些动物身体前端有由一圈触手构成的结构,有摄食等功能;68、脊索——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消化管背面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起支撑身体作用;69、背神经管——脊索动物中枢神经呈管状,位于脊索背面,高等种类的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71、原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72、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不是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而是在胚孔相对的位置重新形成口;73、尾索动物——海鞘等动物的脊索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失;74、头索动物——动物的脊索不但终生保留,而且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75、变温动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76、恒温动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v80、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77、羊膜动物——产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动物;78、两栖动物——幼体必需生活在水中,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到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79、被囊动物——尾索动物身体外包在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故又被称为被囊动物;81、双凹型椎体——鱼类脊柱的椎体前后接触面内凹,脊柱的灵活性高;82、异凹型椎体——鸟类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鞍状椎体或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使椎骨间活动性极大;83、前凹型椎体——椎体前面内凹,后面凸出;84、后凹型椎体——椎体前面凸出,后面内凹;85、双平型椎体——哺乳类脊柱椎体前后面平坦,有椎间盘,支持能力和灵活性都好;86、韦伯氏器——鲤科鱼类消化道前端发出的小型骨骼,联系鳔和内耳,能将鳔所感受的振动抟给内耳;87、侧线器官——鱼类身体两侧陷在皮肤内的感受器,能感知水流、水压及水中的低频振动;88、性逆转——黄鳝由小到大一直为雌性,在产过卵后变为雄性的现象;89、洄游——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长距离的迁游;90、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附肢的前后肢由肱股骨、桡尺胫腓骨、腕跗骨、掌趾骨和指趾骨组成,各部分能灵活运动,具五指趾,适应陆地生活;91、口咽式呼吸——通过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完成呼吸过程,口咽腔粘膜也有气体交换功能;92、胸式呼吸——通过肋间肌肉的收缩改变胸腔容积完成呼吸运动;93、胸腹式呼吸——通过胸廓的运动和胸腹部肌肉的收缩完成呼吸运动;94、双重呼吸——由于鸟肺结构特殊及有气囊,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95、脂肪体——蛙蟾类生殖腺前方的一对黄色指状物,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营养的结构;96、犁鼻器——位于蜥蜴和蛇口腔顶部不与鼻腔连通的嗅觉器官;97、颞窝——爬行动物头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头骨两侧眼眶后的颞部硬骨的孔洞,是咬肌附着的部位,有利于加强动物摄食和消化功能;98、次生腭——羊膜动物所共有,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位于脑颅底的口腔顶壁,把口腔和鼻腔隔开,使内鼻孔后移到咽,咽成了呼吸和消化的交叉共用部;99、红外线感受器——现代爬行类中蝰科和蝮亚科蛇类所特有的非常灵敏的热能感受器,能感受周围辐射热能极微弱的变化,特别是对红外线极为敏感;100、羊膜卵——完成陆地繁殖的重要结构,羊膜动物所产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101、愈合荐椎——鸟类由部分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愈合而成的椎体;102、开放式骨盆——鸟类腰带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不连接,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103、双重调节——鸟类具有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间距离的睫状肌,还有变换角膜凸度的角膜调节肌,鸟类的视觉调节为“双重调节”;104、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成群鸟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长距离迁飞;105、留鸟——长年留居某地,没有迁徙习性的鸟类;106、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类;107、早成雏——雏鸟刚孵出时已长羽毛,眼已睁开,能站立,羽毛干后就能随亲鸟觅食;108、晚成雏——雏鸟刚孵出时羽毛很少,眼未睁开,不能站立和独立生活,需由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独立生活;109、膈肌——哺乳动物所特有,构成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横隔,隔肌的收缩能改变胸腔的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和腹肌一起参与对腹部的压缩,利于排便等;110、异型齿——哺乳类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出现了分化,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有咀嚼功能,这样的牙齿为异型齿;111、同型齿——两栖类等动物的牙齿形态功能未出现分化,无咀嚼功能;112、反刍——反刍动物的吃草时不经细嚼迅速吃进大量草料,在休息时将胃中粗糙的食物逆呕到口中细嚼再咽下的过程;113、肺泡——哺乳纲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进入肺的小支气管的末端膨大的泡状结构;114、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115、胎盘——胎盘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是由胎儿部分绒毛膜、尿囊膜和母体部分子宫壁内膜组成的,胎盘中胎儿和母体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但它们的血液并未相混,只是双方的血管紧密相贴,通过生理渗透来完成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116、胼胝体——哺乳类左右两大脑半球通过许多横行的神经纤维相互联络,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为胼胝体;117、生殖隔离——不同种的个体在自然情况下,不杂交或杂交不育的现象; 118、包囊——原生动物不摄取营养渡过不良环境阶段,其周围有体内分泌的胶质囊壁包围,具有感染能力;119、侧线鳞——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侧线上鳞数120、鳞式:侧线鳞数——————侧线下鳞数121、鳍式——鳍的种类、鳍条组成和数目的书面表达式称鳍式;鳍的种类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鳍棘的数目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软鳍条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棘与软鳍条连续时用“-”表示,鳍棘或软鳍条的数目范围以“~”表示; 122、齿式——表示哺乳类一侧上下颌各类牙齿的数目;123、枕髁——枕骨大孔周围枕骨与颈椎连接部位形成的突起;。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1脊索与脊柱2排泄与排遗3躯体运动神经和植物性神经4瓣鳃5裂体生殖6体腔7物发生律8伸缩泡9完全变态10原肾管11角质膜12疣足13外套膜14凯伯尔式器 (Keber’s organ) 15书肺16化性17双名法18刺丝泡19皮肌囊20不完全变态21后肾管22混合体腔23刚毛24黄色细胞25外套腔26鲍雅诺式器(Bojanus organ) 27原口动物28生物圈29实质组织30马氏管31后口动物32肾单位33分类阶元34次生颌35龄期36初生颌37裂齿38弧胸型39脊索40咽鳃裂41尾索动物42逆行变态43固胸型44单循环45双循环46洄游47休眠48变温动物49恒温动物50群落51同源器官52同功器官53次生腭54双重呼吸55舌接型56异型齿57胎盘58颞窝59韦伯氏器60反刍61羊膜卵62.迁徙63肺泡64适应辐射65鳃囊66愈合荐椎67跗间关节1、脊索与脊柱相同点:都是身体中轴支撑器官不同点:(1)脊索是由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的棒状结构,外面围以厚的结缔组织鞘——脊索鞘。
不分节,具弹性。
脊柱是由一节节脊椎骨连接而成,既有牢固性,又有灵活性。
(2)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或终生具有,或仅见于幼体,高等脊索动物中仅在胚胎期出现;脊柱是脊椎动物终生中轴支持器官。
2、排泄与排遗排泄——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为机体所利用或有害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消化管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3、躯体运动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1)支配骨骼肌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2)从中枢发出后直达效应器从中枢发出后,要在植物性神经节换元,节后神经元达效应器(3)受意志支配一定程度上不接受意志控制(自主神经系)4瓣鳃:软体动物瓣鳃纲动物的呼吸和滤食器官。
每个瓣鳃纲动物有4个瓣鳃,还要提到瓣鳃的组成结构。
5裂体生殖:原生动物孢子纲动物特有的无性繁殖方式,细胞核先分裂后均匀分布于细胞中,以核为中心,细胞质也进行分割,最后形成一个个后代的过程。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两辐射对称: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3.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4.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2.皮肌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即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4.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有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的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有肛门排出。
1. 同律分节:除了前端 2 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
2. 次生体腔: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
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垢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物学第一学期名词解释
动物学第⼀学期名词解释第⼀章1.物种:是最基本的分类阶元,物种是形态、结构、功能、发育特征和⽣态分布基本相同的⼀群⽣物,能相互繁殖,享有⼀个共同基因库的⼀群个体,并和其他种⽣殖隔离。
2.亚种:种内的⼀部分个体由于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地区,通过在地理上充分的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
3.品种:种内由于⼈⼯选择产⽣的具有新形态或新性状的个体的总称。
4.双名法:对每种⽣物采⽤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法进⾏命名,第⼀个词为属名,第⼆个词为种加词。
(属名第⼀个字母要⼤写、种加词第⼀个字母不需要⼤写、⼀般⽤斜体)第⼆章1.组织:是由⼀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由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定的⽣理功能,⽽且这些组织在⼀起形成了⼀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
3.系统:当若⼲种器官⼀起共同完成⽣命的⼀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
第三章1.类器官(细胞器):是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分化成的若⼲特殊的结构,执⾏着类似于⾼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细胞器。
2.包囊:在不良的环境下,原⽣动物体会分泌⼀些物质,凝固后将⾃⼰包围,即形成包囊,度过⼲燥、冰冻等不良环境,遇到适宜的环境,包囊破裂,恢复原来的⽣活状态。
3.伪⾜:是⾁⾜纲的最主要的特征,它是⾍体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以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它不仅是运动类器官(⾮固定的),⽽且兼有摄⾷的作⽤。
4.变形运动:⾍体不断向伪⾜伸出的⽅向移动的运动⽅式。
伪⾜的伸出与细胞趋化性和细胞质的溶胶-凝胶变化有关。
5.世代交替现象:在动物的⽣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
第四章⽣物发⽣律:⼜叫重演律,是个体发育历史和由同⼀起源所产⽣的⽣物群的发展历史。
第五章1.⽔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流进出海绵体的通道,是对其⽔⽣固着⽣活的⼀种适应,海绵动物的摄⾷、排泄、呼吸和⽣殖等⽣理功能,都要依靠⽔沟系中的⽔流来实现。
2.两囊幼⾍:多孔动物受精卵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细胞向囊胚腔内⽣出鞭⽑,另⼀端的⼤细胞中间形成⼀个开⼝,后来囊胚的⼩细胞由开⼝倒翻出来,⾥⾯的⼩细胞具有鞭⽑的⼩分裂球,植物极的⼀端不具鞭⽑的⼤分裂球,称两囊幼⾍。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位于身体背面,为弹性的棒状机构,由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包脊索鞘,在发生上由原肠背侧的部分细胞组成,主起支持身体的作用。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在发生上是由外胚层下陷卷合而成,是中空的管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
3.咽鳃裂:位于咽部两侧成对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体表外界相通,这是呼吸器官组成部分。
4.开放式循环:血液不完全在血管内循环,可以进入各器官的组织血窦。
5.小肾囊:无集中的排泄器官,在肠的弯曲处堆积成团,有排泄功能6. 逆向变态:动物在变态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能加简单的现象。
7. 初生颌器:上颌由腭方软骨,下颌由麦氏软骨组成的这种颌器8.次生颌器:上颌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下颌由齿骨和陷骨组成的这种颌器。
9.韦伯氏器:位于鳔与内耳间,由三角骨,间轴骨,舟骨和闩骨组成,功能是感知声波和压力的变化。
10.动脉圆锥:在发生上源于心脏的一部分,内有半月瓣以防止心室压出的血液倒流。
还有螺旋瓣辅助分配含氧血和缺氧血。
11.动脉: 从心脏出来,运送到身体各部分血液的血管。
特点:管壁厚,弹性大。
12. 静脉: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
管壁厚,弹性小。
13. 卵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营养来自卵本身,靠卵黄供给,与母体几乎无营养联系.14. 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营养靠母体供给,形成胎盘.15. 脊柱:脊柱在脊索的周围形成,由相互关节的多个脊椎组成,除支持身体外,脊柱还有保护脊髓的功能。
16.洄游:鱼类在一生的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具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
17.生殖洄游:水生动物在性腺成熟过程中(肥育地和越冬地)按一定路线向适宜产卵的水域(产卵地)所作的洄游。
18.索饵洄游:鱼类等海洋动物从越冬场和产卵场到饵料生物丰富的索饵场的集群迁移。
19.越冬洄游:一些水生动物离开索饵场到温度、地形适宜的越冬场的集群迁移。
20.同源器官:不同动物的某些器官、结构、和起源相同,但在外形上、功能上有差别。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物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是一个繁殖的群体,以及一定自然分布的生物类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生物发生律(生物重演律):生物的个体发育能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的主要过程。
是研究系统发育和自然分类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伸缩泡:原生动物的一种细胞器,由中央泡和收集管构成,可调节原生动物体内的渗透平衡或水平衡接合生殖:草履虫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二个草履虫以口沟部分相接触,发生胞质融合,各自的小核经分裂形成二个小核,互换小核,并与自身的小核融合,形成新的小核,然后二个草履虫分开,经分裂,每个草履虫形成四个新个体。
消化循环腔(动物界最原始的消化道):又称肠腔,由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具有消化(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和循环作用,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份,有口无肛门。
原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围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
中胚层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与肠系膜。
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的物质和间质细胞。
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出现分工,形成体区。
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也按节排列)。
(环节动物大多同律分节,节肢动物异律分节程度高。
)真体腔:它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又叫次生体腔。
后肾管: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端开口体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马氏管: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的血淋巴中,从中吸收大量尿酸,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排出体外。
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侧管末端腹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
其功能:内体腔液通过它呼吸、排泄;辅助运动。
双重呼吸:鸟类在飞翔剧烈运动时,一次吸气和呼气过程,肺部进行两次的气体交换,呼吸效率高。
动物学试题答案
动物学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类器官指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分化出不同的部份,执行不用的功能,如纤毛、伸缩泡等,又叫细胞器。
2. 细胞内消化指原生动物把吃进的食物,水与溶酶体结合形成食物泡,食物在食物泡中消化。
3. 外骨骼指节肢动物的体壁很厚,表皮层分内、外表皮,它们属非细胞结构,主要化学成份为钙盐,蛋白质和几丁质三种。
几丁质为节肢动物特有,柔韧、不溶于水、酸、碱等,内表皮厚,外表皮薄而致密,在蛋白质和几丁质复合体中沉积有钙盐或骨蛋白时,就变得坚硬称为外骨骼。
4. 辐射对称指腔肠动物的身体,通过身体中轴,可做无数个切面,对称,即通过口面和反口面的中轴,有许多切面能使动物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只有上、下之分,而无前、后、左、右之分。
5. 疣足指环节动物的沙蚕类,它们的体腔连同体壁向外突起,形成薄片状,每体节一对游泳之用的扁平片状物。
6. 脊索指脊索动物从前向后支持身体纵轴的构造,它位于身体背部,神经管背方。
7. 洄游:指鱼类在一定时期,按一定路线进行集体的迁徙活动。
8. 泄殖腔:指鸟类排泄和生殖的共同通道。
9. 中间寄主:指寄生虫的蚴虫所寄生的寄主。
10. 鸣肌鸟类有1-7对条状肌肉,连接气管和胸壁,用于鸣叫的肌肉。
11. 后肾管指环节动物蚯蚓每个体节有一对,两端开口的肾管12. 羊膜卵爬行类具有的能在陆地繁殖的硬壳卵,因为此卵有丰富卵黄,能通气,又具有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解决了胚胎的营养,排泄和呼吸等问题。
13. 开放式循环血液不仅在血管中流,还进入血窦,即血管是不完整的。
如节肢动物14. 胼胝体连接两个大脑半球之间的白色的神经纤维束。
15. 伪足指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其身体的任何部份都可以伸出临时性的突起,起运动作用。
16. 早成鸟早成鸟是母鸟孵出的小鸟立刻就能走动,眼睛睁开,可以跟随母鸟寻食。
17. 复胃指有四个胃:瘤胃、网胃、瓣胃、真胃18. 贝壳软体动物体表由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硬壳,保护柔软身体19. 囊肺节肢动物蛛形纲腹部体表向内凹陷形成书肺囊,其中有许多书页状的肺页,起呼吸作用,外有呼吸孔20. 刚毛指环节动物蚯蚓的体壁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囊中的毛原细胞分泌的针状、突出体表。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1.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答:原生动物虽然由一个细胞组成,但是它具有具有特殊的细胞器来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与多细胞的动物的器官相似。
鞭毛,纤毛,肉足是运动的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是营养胞器;眼点是感觉胞器。
因此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第一、第二章:基础部分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各种生物以物种的形式作为发展的一定阶段,并通过有性生殖,呈现统一的繁殖群体,占据一定空间,种与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如果一个物种群被长期分隔在不同的地区生活,它们之间断绝了交流,并各自演变出了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亚种。
学名:国际上规定必须用林奈创造的双名法给物种命名,用这种方法命名的物种名称叫做学名双名法:每一物种必须有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一个是属名,后一个是种名三名法:亚种的命名采用三名法,即在种名后再加一个亚种名。
sp.:种名不能确定的情况。
sp. nov.:新种-idae出芽生殖:由亲体上生出一个微小的原始体,即芽体,然后脱离亲体,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有的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
同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相同,仅在生理上有区别。
异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不同,在生理上有性别之分。
结合生殖:生殖时,亲体并不产生配子,只是两个身体相互接触,交换它们的部分遗传物质(核物质),然后分开,各自再以横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又叫单雌生殖。
(无性)世代交替: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交替进行的现象。
均黄卵:卵黄含量,含卵黄较少的一端称动物极。
少,分布较均匀,如文昌鱼和哺乳动物的卵。
中黄卵:卵黄集中在卵的中央,细胞质分布在卵的周围。
这种卵主要存在于昆虫中。
端黄卵:含卵黄较多,分布偏向一端,含卵黄较多的一端称植物极动物极:,含卵黄较少的一端称动物极。
植物极:端黄卵中含卵黄较多的一端称植物极受精: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
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
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合称为原索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原索动物:14.动物。
15. 被囊动物:尾索动物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背神经管,身体包裹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当中,所以又成为被囊动物。
五、问答题1. 脊索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索动物有哪些主要区别和联系?1. 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等。
其中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脊索动物三个最主要的特征。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二者之间区别是显著的。
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支持结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而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中枢神经系统呈索状且位于身体腹面;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无脊椎动物的肛孔开口于躯干部末端。
但脊索动物的一些结构如: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身体分节及闭管式循环也见于一些无脊椎动物。
这些共同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
2. 脊索动物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2. 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即咽鳃裂。
原索动物和原始水栖脊椎动物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或次生水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3. 脊索动物门分为哪几个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分为哪几个纲?各亚门和各纲有何主要特点?3. 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三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的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消失,体表有被囊。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身体呈鱼形,分节,头部不明显。
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集中在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
脊椎动物亚门包括以下几个纲:圆口纲:无颌,缺乏成对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
软骨鱼纲:骨骼为软骨;出现上、下颌,体表被鳞,鳃呼吸,成对的附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
硬骨鱼纲:骨骼为硬骨;其它同软骨鱼纲。
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可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具五趾型附肢。
爬行纲: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
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具不完全分隔,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鸟纲:体表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
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4. 脊索出现的意义?4.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构成支持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的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速。
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5. 以海鞘为例,说明何谓逆行变态?5. 海鞘幼体形似蝌蚪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脊索背方有中空的神经管,神经管前端还有膨大的脑泡,内含眼点和平衡器官,消化道前端分化成咽,并有少量成对鳃裂。
幼体经短时间的自由生活后,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粘着到其它物体上,开始变态。
变态过程中海鞘幼体的尾连同脊索和肌肉逐渐萎缩,并被吸收而,神经管及其感觉器官退化为一个神经节。
咽部扩大,鳃裂数急剧增多,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附着突起也为海鞘的柄所代替。
附着突起在背面生长迅速,把口孔的位置推倒另一端,造成内部器官的位置也随之转动了90°~180°的角度。
最后体壁分泌被囊素构成保护身体的被囊,使它从自由生活的幼体变成自由生活的柄海鞘。
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体型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即逆行变态。
6. 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6.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所以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共同特征。
但脊椎动物是结构最复杂、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是出现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前端分化出脑,并出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的支持结构,低等脊椎动物脊索仍然终生存在,高等脊椎动物被脊柱代替,脊索退化仅留痕迹;除圆口纲外,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捕食,提高代谢能力;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增强了运动能力,扩大了活动范围,提高了取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鳃作为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进一步完善,陆生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增强了排泄废物的能力;肌肉质的有收缩功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动脉,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等动物心脏中缺氧血和多氧血进一步分开,代谢能力进一步提高。
7. 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7. 尾索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较为低等的一个类群,主要特包括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有被囊,身体包裹在被囊当中,营固着生活或自由生活;体表有出水孔和入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管相通;由于营固着生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均退化,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一个神经节。
无专门的感觉器官,仅有少量感觉细胞;排泄系统退化,无专门的排泄器官,只有一堆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也可营无性的出芽生殖;固着生活的种类具有逆行变态现象。
8. 以文昌鱼为例试述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8. 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但缺乏真正的头和脑;身体呈鱼形,无明显的头部,具鳍,平时少活动,身体半埋于沙中,借水流滤食,夜间可在水中做短暂游动;无骨质的骨骼,脊索是身体的主要支架;背部肌肉发达,腹部单薄,肌肉由多对“<”形肌节构成;咽部扩大,是呼吸和收集食物的场所;闭管式循环系统,无心脏,但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排泄器官由数对肾管组成,结构与功能与环节动物的原肾相似;)中枢神经系统是一条纵行于脊索背面的背神经管,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泡,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泡发出的“脑”神经和神经管两侧发出的脊神经;与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相联系,感觉器官不发达,具有光感受器脑眼。
9. 试述脊索动物起源。
9. 脊索动物起源于无脊椎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亲缘关系较近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均为后口动物,其中胚层由原肠突出形成,棘皮动物的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柱头幼虫在结构上相似,且肌肉中既含有肌酸又含有精氨酸,这些表明这两类动物亲缘关系较近,同时也表明它们与脊索动物关系较近。
多数人认为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脊索动物的祖先可能类似于尾索动物的幼体,它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经过变态,成为固着生活,具鳃裂作为取食和呼吸器官,另一个方向是幼体期延长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再变态,产生生殖腺并进行繁殖,发展成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自由运动的脊索动物。
10. 试述文昌鱼的血液循环途径?10. 文昌鱼的血液循环方式属于闭管式循环。
无心脏,但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
由腹大动脉往两侧分出许多成对的鳃动脉进入鳃隔,完成气体交换后,于鳃裂背部汇入2条背大动脉根,背大动脉根含有多氧血,往前流向身体前端各器官,向后合成背大动脉,再由此身体后部身体前端的动脉血经过气体交换后最后注入一对前主静脉;分出血管到身体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