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组织中,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导致在群体中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现象。
《乌合之众》一书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于1895年出版,对群体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描述。
本文将通过对《乌合之众》的分析,探讨群体心理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群体心理的形成原因1.1 社会因素影响群体心理的形成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在社会中存在各种群体,如政治党派、宗教团体、足球队等。
个体被这些群体所吸引,加入其中,并逐渐形成对群体的归属感。
群体为个体提供了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塑造了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1.2 情绪因素导致情绪在群体心理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个体处于高度紧张或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往往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
例如,球迷在观看比赛时往往会被激情所席卷,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群体中情绪的传递和共鸣,使个体更容易被群体所左右,从而形成一种统一的心理状态。
二、群体心理的特征2.1 群体认同感群体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增强。
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根据群体的意愿和目标来调整个人的行为和观点,甚至放弃一部分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种认同感不仅能满足个体的社交需求,还能使群体达成共同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2.2 群体情绪共鸣群体心理还表现为群体成员之间的情绪共鸣。
当群体中的人们经历到共同的场景或遭遇到特定的情境时,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容易互相传递和共鸣,使整个群体呈现出一种情绪高度一致的状态。
这种情绪共鸣可以激发群体成员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群体朝着共同目标迈进。
2.3 群体行为集结群体心理还表现为群体内部的行为集结和行为形式的统一。
群体中的个体倾向于模仿和紧随其他成员,以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安全感。
这种行为模式的统一性和集体效应,也使群体的影响力得以放大,进一步影响着整个社会。
三、群体心理对社会的影响3.1 群体心理的凝聚力群体心理的形成对社会具有凝聚力的作用。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读后感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读后感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部以群体心理为主题的著作,对于理解人群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触动,思绪万千,希望通过这篇读后感来表达我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我被书中对于群体心理的描绘所震撼。
勒庞通过深入研究大众心理,指出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会发生急剧的改变。
他强调了群体中的个体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容易被情感和冲动所左右。
群体的力量可以让人们沉浸在一种集体意识中,忽视个体的价值和利益。
这种情况在政治集会、社会运动甚至是暴力事件中都会发生。
勒庞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展现出的群体心理特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群体意识对于个体的影响。
其次,书中对于群体心理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勒庞认为,群体心理的形成和个体心理的差异、社会环境以及领导者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将个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理性的个体,一种是感性的个体。
而感性的个体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群体的影响,他们更容易被领导者的激情和鼓动所感染,从而加入到某个特定的群体中。
此外,领导者的言行也对群体心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领导者的魅力和号召力可以将一个零散的群体团结起来,使他们具有共同的思想和目标。
这些因素的交织和相互作用,导致了群体心理的形成。
再次,书中对于群体心理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勒庞指出,群体心理的强大力量可以使人们迷失自我,放弃个人的判断和自由意志。
在群体中,个体会失去自我意识,变成一个匿名的群众,他们不再有独立的意见和主张。
群体的力量可以极大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例如,在政治集会中,人们会受到领导者和其他参与者的言行所影响,他们会情绪高涨,热情激昂,从而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
而在社会运动和暴力事件中,群体心理可以使人们失去理智,盲从于暴力行动,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勒庞通过反复强调群体心理的这种影响力,提醒人们要理性思考,并保持对自己思维的独立性。
浅析群体心理_读勒庞_乌合之众_大众心理研究_
二、龙舟文化对秭归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1.龙舟文化在秭归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龙舟文化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团结、拼搏、友谊、勇往直前”的精神理念对秭归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龙舟文化为秭归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种特有的城市文化是秭归特有的宝贵无形资产。
在城市文化特色流失、城市建设趋同化的今天,这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尤为宝贵。
龙舟文化具有超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在秭归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龙舟文化对秭归城市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很多,文化是基础,文化是关键,是维系城市现代化生存的基本要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龙舟竞赛作为秭归每届龙舟节的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体验性。
政府邀请国内外的参赛队伍和观光团体,群众更是数以万计。
在赛场上不仅运动员能体会到赛龙舟的气氛,观众也能强烈的体会到赛场的热烈气氛。
二是,开放性。
在秭归龙舟文化活动中,国际参赛的龙舟代表队逐渐增多,形成了一种世界公认的大众体育资源。
秭归作为一个新兴的开放城市也逐渐为世人所知。
三是,多赢性。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赞助买断龙舟竞赛的广告资源,通过龙舟竞赛平台进行市场营销,开辟产品市场。
龙舟文化活动在企业的投资下得到顺利展开,为政府财政减轻了负担,达到了多赢的目的。
龙舟竞赛是一项极具特色的城市体育文化,作为龙舟竞赛主办地城市,龙舟竞赛对主办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秭归当地政府围绕龙舟赛场,以龙舟文化为主题,建起了国际龙舟竞赛场,开发出集龙舟竞赛、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龙舟文化产业链。
龙舟文化是秭归独特的资源和品牌,举办龙舟文化节,提升了秭归的知名度,促进了龙舟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转化。
秭归通过龙舟竞赛的举办,树立了秭归城市良好的形象,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解读《乌合之众》
解读《乌合之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于1895年所著的一本经典之作。
本书详细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点,以及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大众心理的研究,勒庞试图揭示人类在面对群体时,往往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容易受到情绪化、极端化的影响。
勒庞在书中指出,群体心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化、易受暗示、极端化、无法承担责任和追求刺激。
这些特点使得群体的行为往往呈现出冲动、非理性和破坏性的特点。
首先,情感化是群体心理的核心特点之一。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往往会被强烈的情感所感染,从而忽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这种情感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对英雄的狂热追捧等。
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群体成员往往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甚至可能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其次,易受暗示也是群体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这种易受暗示的现象在很多社会事件中都有体现,比如抗议活动、暴力冲突等。
在这些事件中,个体往往会受到舆论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再次,极端化是群体心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极端的观点和行为,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种极端化的现象在很多社会问题上都有体现,比如民族主义、宗教信仰等。
在这些问题上,个体往往会变得非常激进,甚至可能引发冲突和战争。
此外,无法承担责任也是群体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他人或集体,从而避免承担责任。
这种无法承担责任的现象在很多社会事件中都有体现,比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
在这些问题上,个体往往会将责任推诿给政府或其他组织,而不是自己承担起来。
最后,追求刺激是群体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往往会追求刺激和冒险,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探险精神。
这种追求刺激的现象在很多社会事件中都有体现,比如极限运动、网络游戏等。
(完整版)读《乌合之众》,浅论群体心理
浅论群体心理——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群体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一种必然状态和存在形式,群体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而群体行为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出发,认知有关群体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个人是如何淹没在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心理特征主要有哪些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关注群体的状态。
一、群体心理的定义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并不会因为聚集就变成乌合之众(所谓“乌合之众”,是指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比如传统节日的聚会、交易商品的集市,又比如协作劳动的集体;也不是所有的集会都使人丧失个性而成为乌合之众,一次物理学家参与的科学会议,他们是以独立的个人参加的群体,讲演者陈述自己的观点不是表演自己或蛊惑人相信任何意义上的绝对真理,而是要使听众思考他提出的问题;课堂也是一样,老师以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法庭与会议和课堂群体虽不同,但法律的尊严、律师以逻辑而进行的推理、法官对法庭秩序的维持保证了法庭中群体基本在理性状态。
那是什么使人群成为了乌合之众呢?勒庞用群体心理来进行解释。
群体心理是指个体集聚成群体后的心理状态,突出表现为群体中个体的明显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的心理学规律"。
在这个状态下,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殆尽,无意识人格得势,“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但又是什么造就了群体心理呢?二、群体心理的产生群体心理是个体在集聚而成为群体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它的形成是受群体基本特征的影响的.从平常的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但从心里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解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解析在社会的舞台上,群体的力量常常如汹涌的潮水,既能推动历史的巨轮前进,也可能带来混乱与破坏。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为我们揭开了群体心理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窥探其中的奥秘。
群体,并非简单的个体集合,而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当个体融入群体时,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往往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化并非个体特质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集体性的心理现象。
在群体中,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往往会被削弱。
平日里冷静、理智的人,一旦身处群体之中,可能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群体的意见和行动。
这是因为群体的力量会给个体带来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他们觉得无需独自承担责任,从而放松了对自己思维的约束。
例如,在一些街头的聚众事件中,原本善良守法的公民,可能会在群体的煽动下,参与到违法的行为中。
他们不再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道德,只是一味地跟随群体的步伐,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驱使。
群体的情感也具有极大的传染性。
一个人的情绪可以迅速在群体中蔓延开来,引发集体性的狂热或恐慌。
这种情感的传染往往超越了理性的控制,使得群体成员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历史上的宗教狂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一种宗教信仰在群体中传播时,人们的情感被点燃,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狂热的情感并非基于个体的深思熟虑,而是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和感染。
群体的想象力更是丰富而强大。
他们往往更容易被简单、鲜明的形象和口号所吸引,而对复杂的逻辑和理性分析缺乏兴趣。
那些能够触动群体想象力的事物,往往能够迅速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支持。
比如,在政治选举中,候选人往往会提出一些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口号,如“为了人民的幸福”“让国家更强大”等。
这些口号虽然空洞,但却能够激发群体的想象,赢得他们的选票。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群体心理的这些特点呢?首先,群体中的个体往往处于一种匿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责任感降低,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不会被追究。
《乌合之众》- 群体与心理的解析
乌合之众 - 群体与心理的解析简介《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对群体行为和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将探讨该书中关于群体行为、心理和其对个体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群体行为的特征勒庞认为,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 消失个人差异:在群体中,个人倾向于丧失自我,并随着群体整体而动。
2. 冲动性增加:群体行为更容易被感情冲动所驱使,而不是理性思考。
3. 后果放大:群体中的决策常常导致后果放大化,可能远超过个别成员所能预见的范围。
群体心理机制勒庞将群体心态分为三种类型: 1. 集散型群体:没有内部结构和组织,成员只是暂时聚集在一起。
这种群体通常是无序、混乱的。
2. 有组织聚集型群体:存在明确的利益共同体和组织结构,成员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动和专门分工。
3. 民主型群体:群体成员通过投票等方式共同决策,个体表达权利和自由。
群体思维特点在群体中,人们容易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情感传染:当一个人表现出某种情感时,其他成员也容易受到情感传染而产生类似反应。
2. 诱导性意见:个体常常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观点和意见,而不是独立思考。
3. 匿名性与放纵感:在群体中,个别成员可能会失去责任感和道德约束,从而做出非理性行为。
群体行为的影响群体对个体行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 极端化现象:在群体中,个人观念往往会被极端化并得到进一步强化。
2. 社会认同与排他性:加入某个团队或组织后,人们常常将自身与该团队或组织进行了紧密关联,并对外界形成排他性认知。
3. 集合主义心态:在群体中,个体常常会放弃独立思考,追随群体决策和行动,进而导致智力水平下降。
群体操纵与领导作为群体的一员或领导者,应该了解以下因素: 1. 群体意见倾向与操纵:利用情感、诱导等手段来引导群体行为以达到特定目的。
2. 争取个人认同:通过共同经历和价值观来建立个人与群体之间更高度的互动和认同。
(读书笔记)《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剖析
(读书笔记)《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剖析(读书笔记)《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剖析《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对群体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群体心理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群体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因,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群体心理的概念和特点群体心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体个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集体性心理状态的现象。
群体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群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受到集体的影响,产生思维和行为的共情现象;其次,群体的决策常常具有冲动性和盲从性,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后,群体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情绪化和易变的特点。
二、群体心理的形成原因群体心理的形成源于个体心理的相互作用联系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勒庞认为,群体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个体的自我意识在群体中逐渐消失,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开始依附于集体;其次,群体中的情绪传递和共情现象会激发个体的冲动和行为模仿;最后,外界事件和信息的刺激会引发群体内部的共同关注和行动,形成群体心理的共同目标。
三、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
积极的方面包括:个体在群体中可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个人目标;同时,群体也为个体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个体可以从群体中汲取知识和经验。
消极的方面包括:群体中的压力和竞争可能导致个体的焦虑和压力增加,同时,群体中的不良行为和价值观也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四、群体心理的影响力群体心理在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可以引导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群体心理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群体心理可以引发社会运动和群体行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其次,群体心理可以塑造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引导社会的思潮和发展方向;最后,群体心理也可以导致社会中的偏见和歧视,产生对异质群体的排斥和敌对。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 1895 年。
这本书对群体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对群体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勒庞指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表现出与独处时截然不同的特征。
群体中的个体,其智力水平会显著下降,变得更容易受到情绪和本能的支配。
他们不再独立思考,而是盲目跟从群体的意志,甚至做出一些在单独状态下绝不会做出的行为。
群体是容易冲动和多变的。
在群体中,情感和行为会迅速传染,一个小小的刺激就能引发巨大的反应。
而且,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往往是极端的,不是绝对的肯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很少有中间状态。
这种极端性使得群体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理性的判断和权衡。
群体的易受暗示性也是一个显著特点。
他们很容易被领袖或外界的暗示所引导,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这种暗示可以是直接的言语,也可以是某种象征、形象或场景。
一旦群体被暗示所左右,就会迅速形成一种集体的幻觉,将虚幻的东西视为真实,并为之疯狂。
例如,在一些社会动荡时期,谣言往往能够迅速传播并引发大规模的恐慌和混乱。
这正是因为群体的易受暗示性,使得他们轻易相信了未经证实的消息,从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勒庞认为,群体的道德水平也是不稳定的。
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可以表现出极高的道德水准,比如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或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时,群体成员会表现出无私、勇敢和奉献的精神。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群体也可能会表现出极端的残忍和暴虐,做出违背人性和道德的事情。
这种道德的双重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不能简单地以个体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群体的行为。
群体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群体的氛围、领袖的引导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等。
书中还提到了群体领袖的作用。
领袖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等手段来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他们往往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和煽动性,能够激发群体的热情和信仰。
乌合之众读后感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理解
乌合之众读后感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理解《乌合之众》是一本关于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经典著作。
作者勒庞通过对群体心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阅读完《乌合之众》后,我对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乌合之众一词源自法文,字面意思是“无目的的群体”。
勒庞认为,人们在群体中常常会失去个体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被群体的力量所左右。
群体心理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心理状态,一旦个体置身于其中,就容易受到群体情绪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群体中,勒庞指出了几种典型的心理特征。
首先,群体具有向下平均化的趋势,即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和行为标准,趋向于群体智慧和行为的平均水平。
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群体的思维和行为出现偏差,盲目从众。
其次,群体中的个体变得更加易受感染。
个体在群体中容易被情绪感染,往往会随波逐流。
这意味着群体情绪的高涨或低落都会对个体的情绪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个体行为的改变。
此外,群体心理中的隐匿性和动态性也是勒庞强调的要点之一。
在群体中,个体的起伏和变化比单独行为要大得多。
这说明群体中的个体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激励,从而引发集体行动和行为改变。
乌合之众的理论对于解释社会行为和群体心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揭示了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为我们理解人们在群体中容易从众、难以独立思考的现象提供了依据。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警惕群体情绪对个体的影响,以免盲从和受到错误的引导。
在现实生活中,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理解对于社会管理和矛盾调解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群体心理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解释社会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同时,对群体心理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和管理群体,避免不良情绪的蔓延和集体行为的失控。
总的来说,阅读《乌合之众》是一次关于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心理启蒙之旅。
通过对群体心理的深入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他人的行为。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运用乌合之众的理论,提高对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社会挑战和问题。
《乌合之众》:勒庞对群体心理的揭示
乌合之众:勒庞对群体心理的揭示引言《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勒庞探讨了群体心理的特点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
他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深刻分析了群体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并对社会政治、宗教、民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群体心理的定义勒庞将群体定义为一个由相互形成联系的个人组成的集合,并指出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
在群体中,个体会失去部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传染和盲从现象普遍存在。
群体行为模式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更倾向于表现出冲动、情绪化和不理智等行为模式。
他将这种模式称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通常容易被激起情绪或煽动,追随领导者并呈现集体行动,而不是独立思考和决策。
群体心理的原因勒庞认为,群体心理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其中包括: 1. 情绪传染:人们在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感染,情绪迅速蔓延。
2. 群体虚荣和自尊心:个体希望通过与群体关联来增强自我价值感。
3. 群体的无知和不负责任感:个人在群体中会放弃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能力,从而依赖他人做出决策。
群体心理对社会影响勒庞认为,在政治、宗教和社会运动等领域中,群体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政治选举中,候选人往往依靠激发群众情绪来获取支持。
而在一些宗教团体中,集体崇拜和宗教仪式可以加强信仰者之间的凝聚力。
管理群体行为尽管乌合之众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勒庞指出,通过教育、信息传播和引导,个体或组织可以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和表现。
例如,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可能有助于避免群体被误导和操纵。
结论《乌合之众》揭示了群体心理的内在机制,着重强调个体在群体中易受外界影响,并呈现出乌合之众的行为特点。
了解群体心理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以及领导者、政治家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群体行为。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的启示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的启示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群体的形成与解构。
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往往与群体行为息息相关。
在这种背景下,著名的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勒庞在书中对群体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分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心理学的启示,以及这些启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群体心理的基本特征1. 群体的非理性勒庞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
相较于独立思考时的冷静判断,个体在群体中受到情绪、暗示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盲目跟风和情绪化反应。
例如,当有一群人高喊某种口号时,个体可能不自觉地参与其中,而没有深思熟虑后果。
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突出,一个简单的网络事件便能引发舆论风暴,引导大量用户进行转载和评论,未必深入理解事件的根本。
2. 群体的易感性任何一个群体都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尤其是当这些因素带有强烈情感色彩时。
勒庞认为,群体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倾向于迅速接受情绪化的信息而忽略理性的分析。
这一特点在政治运动、社会抗议等场合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一场运动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基调时,个体更容易陷入集体主义思维,进而激发更激烈和情绪化的反应。
3. 群体的一致性与凝聚力虽然群体表现出非理性和易感性,但同时也具备高度的一致性和凝聚力。
这里的一致性并非理智上的一致,而是情感与行为上的趋同。
在勒庞眼中,个体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并愿意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这种现象可以在各种社会运动、宗教信仰以及团体活动中观察到,有时候甚至会导致个别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而做出极端行为。
群体心理对个人行为的影响1. 盲目的跟随在群体环境中,个体常常表现出盲目跟随的倾向。
对于领导者或意见领袖的话语往往缺乏批判性思考,使得一些不合理或极端思想逐渐被普遍接受。
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十分明显,比如流行趋势、网络热词等,许多人会因为追求社交认可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乌合之众》:勒庞对大众心态与群体行为的解析与警示
乌合之众:勒庞对大众心态与群体行为的解析与警示作者:您的姓名引言《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加斯顿·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大众心态和群体行为的本质。
本文将深入分析勒庞对于乌合之众的定义以及其对社会影响力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展示勒庞在该书中所提出的思想和观点,并对其具有现实意义的警示进行探讨。
1. 乌合之众的定义和特征乌合之众指的是一群人无论是否互相熟悉,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形成统一意志并表现出集体性行为特征。
勒庞认为,大多数人在群体中会失去自我独立性,追随着集体意志而不自主地行动。
1.1 群体智慧与虚弱性在乌合之众中,个体思维和判断能力减弱,因此集体智慧通常低于个体智慧。
这种虚弱性使得乌合之众易受引导和操纵,容易陷入盲目从众和错误的决策。
1.2 情绪冲动和情感影响乌合之众在群体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个体常常无法自主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被整个群体的情感所统一。
这种情绪冲动会引发行为的集体化,并可能导致暴力、歧视等不理性行为。
2. 大众心态的形成与传播勒庞认为,大众心态是通过宣传、媒体及政治运动等方式进行塑造和传播的结果。
大众喜欢简单直接、触动情感的信息,他们更倾向于保持表面上的统一,并受到领导者或媒体引导而产生共识。
2.1 宣传与操控当宣传机构能够有效地利用符号、口号等手段来触及大众情感时,可以操控乌合之众,将其引导到特定方向。
政府、媒体和其他组织应警惕乌合之众的容易操纵性,并采取谨慎应对策略。
2.2 媒体对大众心态的影响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过度依赖媒体信息可能导致乌合之众在价值观念和信仰上的一致性,限制了个体思考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3. 勒庞对乌合之众的警示与反思通过《乌合之众》,勒庞试图担当起理性与独立思考者的角色,并向社会敲响警钟。
他认为,大众心态容易受到操控,导致群体行为失去个体判断而产生冲突和偏见。
3.1 防范群体主义和极端主义勒庞警示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防止被极端主义和盲从所左右。
《乌合之众》社会解析:群体心理的奥秘
《乌合之众》社会解析:群体心理的奥秘在社会的舞台上,群体常常展现出一种令人瞩目的力量。
这种力量有时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有时却也可能导致混乱和破坏。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为我们揭开了群体心理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窥探其中的奥秘。
当个体融入群体时,仿佛发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个体的个性、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被稀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群体中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情感的驱使,而非理性的思考。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球迷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为自己支持的球队欢呼呐喊,情绪高涨。
此时,个体的理智往往被群体的狂热所淹没。
一个平时温文尔雅的人,可能会在这个群体中变得异常激动,甚至参与到一些过激的行为中。
这并非是他个人的本质发生了改变,而是群体的氛围和力量影响了他的行为。
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极易受到暗示和传染。
在群体中,一旦有某种观点或情绪开始传播,就如同病毒一般迅速蔓延开来。
这种暗示和传染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个体很难抵抗。
比如,当有人在街头高呼“某某商店大甩卖”时,周围的人群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蜂拥而至,即使他们原本并没有购物的打算。
这种现象在网络时代更是被放大了无数倍。
一条未经证实的谣言,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整个网络,引发大规模的恐慌或躁动。
群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缺乏理性思考能力。
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群体往往倾向于简单化和极端化的解决方案。
他们不愿意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而是凭借直觉和情感做出判断。
历史上的许多社会运动和政治事件都能看到这种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群众被煽动起来,追求一些看似美好的目标,但由于缺乏理性的规划和思考,最终导致了混乱和悲剧的结局。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群体心理的这些特点呢?首先,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感到一种匿名性和免责性。
他们认为自己隐藏在群体之中,个人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追究责任,从而更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
其次,信息的不对称和误导也是重要因素。
乌合之众读后感群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乌合之众读后感群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经典著作,全书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群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该书解析了群体心理对于引导人们思考、决策以及行动的影响,从而引发了我的思考和认识。
本文将结合《乌合之众》的观点,探讨群体心理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心理使得个体在群体中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呈现出盲从和被动的态势。
群体往往具有一种统一的心理倾向和情绪传染效应,这种倾向和效应可以减弱或甚至抑制个体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和情绪的影响,不再依据个人判断和价值观进行决策,而是盲目追随他人的行为和言论。
个体行为在群体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群体心理会降低个体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在群体中,个体不再承担决策和行动的责任,而是将责任转嫁给群体,从而削弱了个体的独立性和决策能力。
其次,群体心理还会导致个体行为的极端和冲动化。
群体的情绪传染效应会加强个体内心的冲动和情绪,使得个体容易受到群体动员和煽动,从而做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
然而,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的自身特质和价值观的调节。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并非完全受到外界的操控,而是受到个体内心的理性和判断力的制约。
个体的人格特质、知识水平、道德观念和个体经验等多个因素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群体中呈现出盲从和被动的行为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表现出来,那些拥有坚定个人立场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更容易保持理性和独立。
对于个体来说,如何避免被群体心理所左右,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个体应该保持对自身的认知和自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
其次,个体应该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严格审视群体观点,并根据自身的判断来做出决策。
此外,个体还应该独立思考和行动,不被群体的情绪和舆论左右。
只有通过保持独立和理性,个体才能够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行为,并且在群体中发挥更加积极和独特的作用。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深度剖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深度剖析简介《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于1895年出版的著作,被誉为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本书通过对群体行为和思维模式的研究,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变化以及群体心理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乌合之众》,包括作者背景、主要观点和实例、批评与争议等方面。
作者背景•勒庞(Gustave Le Bon):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医生、人类学家、作家。
•生平与贡献:勒庞是早期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动态的先驱者之一,他致力于探索个体在集体环境下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并且将这种变化应用到政治和宗教等领域。
主要观点和实例1.群体倾向:•定义:勒庞认为,当个体加入一个群体后,其行为和思维方式会受到集体心理的影响,出现种种群体倾向。
•实例:在政治集会中,人们可能会表现出战慄、蔑视个人财产以及追求极端行为的倾向。
2.群体思维:•定义:勒庞认为,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不再有独立的意愿和判断,而是受到集体思维和情感的控制。
•实例:在足球比赛的观众席上,当一个人开始欢呼或鼓噪时,周围的人很容易被感染并加入其中。
3.极端化和破坏行为:•定义:勒庞认为,在群体行动中,个体更容易显示出极端和破坏性的行为,并且会失去对自己行动的责任感。
•实例:暴力抗议活动中,群众可能会变得非理性,并进行破坏、打砸等极端行为。
批评与争议1.方法论问题:•批评观点:有部分学者指出,《乌合之众》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不足,方法论并不够严密。
•回应观点:然而,《乌合之众》作为早期的群体心理学研究之一,其对群体思维和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价值观问题:•批评观点:有人批评《乌合之众》存在着偏见和价值观导向,并认为其中包含了对群体心理的不公平刻画。
•回应观点:虽然勒庞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偏见,但他通过丰富的实例提供了对社会动态和集体行为的独特洞察。
总结《乌合之众》是一本关于群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它深入剖析了个体在群体中行为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并揭示了群体心理在社会动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个人独立思考培养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个人独立思考培养1. 引言《乌合之众》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19世纪末著述的一本重要著作。
书中探讨了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对个人思维和行动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分析《乌合之众》中关于群体心理与个人独立思考的观点,并探讨如何培养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2. 群体心理与个体行为2.1 群体心态的特征根据《乌合之众》,群体具有以下特征:失去个体辨识度、趋同性、情绪传染效应等。
这些因素使得个体在群体环境中容易受到影响,产生集体行为和思维模式。
2.2 对个人意识形态的冲击群体心态对个人思维进行了深刻改变,使得个人对待价值观念和信仰时更依赖于集合的决策和看法。
这种冲击导致了群集行为中的盲从和缺乏独立思考。
3. 培养个人独立思考能力3.1 提高自我认知和意识水平个人首先需要了解自身的价值观念、信仰和偏见,以此为基础反省自己的想法是否受到群体心态的影响。
这种自我认知可以帮助个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2 避免群体压力与情绪传递效应个人应该保持从容和冷静的心态,并避免过度参与群体中产生的集体行为。
同时,要警惕不被群体情绪和言论所左右,确保独立思考。
3.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个人可以更好地分析并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有助于防止受到虚假信息或群体大意给个人带来误导。
3.4 开展多元化的交流与阅读积极参与多样化的交流,并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文章等,可以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
相比于固守某一特定集体观点,多元化的交流和阅读能够帮助个人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 结论《乌合之众》揭示了群体心理对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但我们仍然有可以采取的方法来培养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提高自我认知、避免群体压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开展多元化交流和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抵御群体心态对个人社会行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立观点和思想。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书首次出版于 1895 年,它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和剖析具有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群体心理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勒庞在书中指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表现出与独处时截然不同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会被削弱,智力水平也会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冲动和情绪化的反应。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比如,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众多网友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发表激烈的言论,甚至进行网络暴力。
这种群体行为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只是被情绪所左右,最终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书中提到的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群体中的个体往往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暗示,并且会不假思索地相信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
这种现象在谣言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个谣言一旦在群体中传播开来,就会迅速扩散,并且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哪怕这个谣言毫无根据。
这是因为在群体的氛围中,个体的判断力和质疑精神被削弱,人们更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
勒庞还强调了群体的极端化倾向。
群体在表达意见和情感时,往往会走向极端。
他们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很少有中间的态度。
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在一些社会运动和政治事件中屡见不鲜。
例如,某些激进的抗议活动中,参与者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表达诉求,完全忽视了合理、和平的解决方式。
此外,书中关于领袖对群体的影响的论述也让我深思。
领袖能够通过断言、重复和感染等手段来操控群体的心理,使群体服从他们的意志。
这让我意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追随所谓的领袖,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群体心理的案例。
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人们在狂热的情绪驱使下,推翻了旧制度,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混乱和破坏。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书深刻地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让我对群体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书中,勒庞指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失去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出盲目、冲动和情绪化的特征。
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个体的平均智力水平,这并不是说个体在群体中变得愚蠢了,而是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导致了这种现象。
群体容易受到暗示和传染的影响。
一个简单的观念或情感,在群体中能够迅速传播并被放大,个体在这种氛围中很难保持清醒和理性。
例如,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恐慌情绪会在人群中迅速蔓延,原本冷静的个体也可能被带动,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这种暗示和传染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群体往往会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做出极端的判断和行动。
群体还具有极端化的倾向。
他们往往会将事物推向极端,非黑即白,缺乏中间的灰色地带。
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使得群体在面对问题时,很难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决策。
比如在网络舆论中,一旦形成某种主流观点,反对的声音就很容易被淹没,甚至遭到攻击和谩骂,从而导致舆论的一边倒。
勒庞认为,群体的领袖在引导群体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袖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等手段,将自己的观念和意志强加给群体成员。
这些领袖往往具有强大的魅力和影响力,能够激发群体的热情和信仰。
然而,这种领袖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有些领袖可能会利用群体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达到自己的不良目的。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件。
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原本是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但在群体的狂热和极端化行为下,却演变成了一场血腥的暴力冲突。
再比如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希特勒等独裁者利用民众的不满和恐惧,煽动民族仇恨,将整个国家带入了战争的深渊。
在当今社会,群体心理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群体的形成和影响力也更加容易。
《乌合之众》:群体心态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剖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态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剖析引言《乌合之众》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一部著名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群体心态和社会行为,并对人们在群体中产生的群体思维、观念传播和行为规律进行了剖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乌合之众》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内容。
一、什么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指的是一种主动或被动加入某个特定群体,而在群体中情感高度连接并彼此持相同观念的个体。
勒庞认为,乌合之众具有统一性、易受操纵性和大规模暴力倾向等特点。
二、群体心态与个体心态的差异在书中,勒庞指出,在群体中个人往往失去了自我意识,而获得了一种更强烈且具有传染性的集体情绪。
他认为,群体心态远比个人心态更加原始、简单且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三、群体心态的形成原因乌合之众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群体中的个人倾向于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 2. 群体情绪和观念的传染性,导致群体内部的观念和情绪一致;3. 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
四、群体行为中的暴力倾向勒庞指出,乌合之众往往易于受到煽动,群体行为中常常存在着大规模暴力的倾向。
这与个人在群体中处于非理性及试图取得所需资源等因素有关。
五、社会控制与操纵乌合之众在书中,勒庞还讨论了如何操纵和激发乌合之众。
他认为,政治家、宗教领袖或媒体等具有权力和影响力的机构可以通过特定手段来操纵和控制群体。
这些手段包括利用符号、舆论引导、排外思想等手法。
六、克服乌合之众现象勒庞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应对乌合之众现象的方法: 1. 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自律能力的培养; 2. 增强社会教育,培养健康的公民意识; 3. 提倡多元化思维,减少群体行为中的盲从。
结论《乌合之众》是一本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著作。
通过深刻剖析群体心态和社会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群体内部的集体情绪传播、暴力倾向以及社会控制等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自律能力,以及促进多元化思维,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平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作者:————————————————————————————————日期: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新闻学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摘要】本文对勒庞《乌合之众》一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并从批判性的角度对该著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回应。
同时将勒庞、塔尔德以及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研究进行了比较,工结合了网络时代的特点,指出尽管网络使理性的公民参与成为可能,但勒庞指出的群体的缺点仍然存在。
关键词群体心理勒庞《乌合之众》18世纪欧洲社会的剧烈变革刚刚沉淀,法国大革命的尘嚣还未散尽,而工业革命与技术的进步又为19世纪带来了喧嚣。
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与变革交织的背景下,勒庞对民众的非理性行为有着直观的认识,这构成了他思考与探索群体心理的基础,而这种探索也体现着他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中呈现出的问题的深深恐惧与担忧。
一、勒庞笔下的“暴民”作为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书开启了群体心理学的大门,他试图归纳出群体的心理特点,并为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异化寻找原因。
在前言里,勒庞开篇即指出“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①在勒庞看来,群体能够吞没个体的特性,使聚合在一起的个体发生同质化的转变,并作为整体形成新的特点。
对于群体,无论作为个体是多么富有学识和批判思维,当他们聚合到一起形成群体时却表现得智力低下,不受理性的影响,冲动易变,急躁偏执。
在勒庞的笔下,群体(the crowd or the mass)已经成为了“暴民”的代名词。
对于群体为何为表现出这样的特性,勒庞给出的解释是,首先群体从数量上具有压倒性,“法不责众”的心理让群体中的人摆脱了制约感,因而也导致了群体的冲动与不负责任;其次,群体之间存在传染性,从众心理由此而生;第三个原因则是群体极易受到暗示,勒庞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而暗示也是勒庞自己对于群体之间的传染性给出的解释。
传染性暗示的起点是群体中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幻觉);而群体受这种歪曲的暗示,形成了集体的幻觉。
勒庞将集体状态与催眠状态进行了类比,从催眠的角度来解释群体心理表现出的无意识状态。
在探讨领袖与群体的关系时,勒庞认为领袖与他人无异,也是群体观念的使徒。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领袖,无非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有狂热的信仰,二是有坚强的意志或活力提供给大多数缺少这些品质的人,这些人因此感到兴奋,服从的意志被激发。
领袖甚至不需要足智多谋,不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需要的是一流的操控能力,他能够调动人们的想象力,善于言辞,只需掌握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就能动员群体。
从某种程度上说,领袖充当的就是催眠师的角色。
总的来说,勒庞的理论核心就是“心智归一法则”(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即当个人进入了群体,那么个体在平常状态之下的个性就会因为群体之间的相互感染而被削弱,甚至消失,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渐渐地趋向一致,表现出非理性、低智商、情绪化的特征。
二、勒庞、塔尔德与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研究比较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在《群氓的时代》一书中对勒庞、塔尔德以及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研究进行了梳理,在三者互相重复又充满矛盾的学说中寻找一贯性,并为其中的矛盾寻找可以解释的原因。
从这三位学者的研究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有趣的相似点,体现了三者之间的继承与融合。
例如,勒庞认为,群体呈现出女性化的特征,“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它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
它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便会陷入极端。
”②近代法国对女子教育的忽略使得女性显现出更多非理性的特征,因而在勒庞眼里,女人往往理性不足,感性有余。
而在塔尔德看来,如果说群体是女性,那么组成群体的则是服从、听话、放弃男子本色的男人,群体组成对于男人来说意味着阉割。
更进一步说,领袖与群体的关系就是同性恋者的关系。
弗洛伊德则进一步发展了领袖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在其著作《群里心理与自我分析》中,他认为领袖与个人之见是“力比多联系”,是爱的联系,这种爱虽然不是性爱,但是仍属于性本能冲动的表现。
③尽管三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学说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
塔尔德相对于勒庞的最大的突破在于,他分隔了群体和公众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交流是区隔两者的主要因素。
并且结合报纸这种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讨论了舆论与公众的关系。
他认为相比于直接接触时的近距离暗示,大众媒介带给人们的是远距离的暗示,这是一种“纯粹的神合”。
前者是属于群体的,而后者则是在公众中才存在的。
而从领袖与群体的关系来看,新闻工作者在这里又充当的新的领袖,成为了新的催眠师。
塔尔德还认为,相比于群体,公众的行动更为缓慢,更为温和,而且公众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助长了舆论的潮流。
而弗洛伊德的学说虽然是对群体心理的研究,但是他将原因又归于个人心理层面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待群体心理,例如他将无意识定位于人的力比多冲动。
然而无论是勒庞与塔尔德开创的群体心理学还是弗洛伊德对群体心理学的继承及其个体心理研究,都告诉我们非理性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强大的,而且在很多时候这种因素主导着我们的头脑,解构着启蒙运动以来欧洲的理性主义。
三、《乌合之众》的得失作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勒庞的功劳在于为这门学科搭建了一个框架,指出了后人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但是作为一个早期的学术成果,《乌合之众》显示出了诸多不足。
在研究方法上,勒庞使用的主要是经验的观察与总结加上假设与推断,论断较多,对现象的归纳与描述比较充分,但并未使用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因而从科学性方面来讲,《乌合之众》则显得比较粗糙了。
在论据的选择方面,勒庞也主要从法国大革命等转折性的历史事件作为参考资料。
然而不得不说,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平凡而节奏缓慢的,荡气回肠的只是其中间断出现的几个篇章。
对于勒庞而言,他更关注的似乎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群体心理,即社会动乱、革命时期的群体心理,而非普遍性的规律。
另外在论证过程中,《乌合之众》除了不断发出各种论断外,其它基本上是历史材料的堆砌,现象的叠加,而缺少对原因的探讨。
在阅读《乌合之众》时,不能不注意到的是作者对于女人、种族、社会主义以及仍然以原始方式生活的族群有着严重的偏见。
正如前文所说,对于群体暴露出来的种种缺点,勒庞均归因于群体的女性特征,并将女性放在生命的“低级进化形态”类别中,并且认为女人是没有主见,容易受暗示影响并走向极端的。
同样被划入这个类别的还有儿童和“野蛮人”。
在面对女人、拉丁民族、社会主义的时候,勒庞所做的是从自己立场与生活经验出发去揣测,而没有站在历史的、社会的角度上去寻找这种差异的原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创造和领导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只是贵族而不是群体。
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
”④从中也可以看出勒庞对精英主义偏好与取向。
另外勒庞对于群体的划分并不十分清晰,尽管他将群体划分为了一致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但这两类群体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
在勒庞的划分中,各类别的群体并不是穷尽且互斥的,例如身份团体就与阶级、派别等存在着交叉。
四、网络时代的“乌合之众”在勒庞的年代,盛行媒介的还是报纸,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广播到电视再到网络的飞跃。
互联网背景下,群体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已经颠覆了勒庞对群体的假设,网络上的群体不再是一个情绪化集体,而趋向成为个体的相加……今天,网络上的群体表现出了与勒庞笔下的群体不同的特征。
大量的论坛出现不同观点的激烈辩论,即使孤军奋战的网民也丝毫不加退让,标新立异的网络舆论传播特征激发了个体的批判能力。
”⑤人们认为网络时代是一个公众舆论崛起的时代,是“庶民的胜利”。
这样的看法有他的合理性,毕竟“如果公共观点是在缺少争论的情况下达成一致,与总有不同意见者不断提出改进建议相比,人们就失去了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
因此,与开放的社会相比,在封闭的社会里,更容易出现普遍的无知。
”⑥网络作为一个平台无疑为公共话题的充分讨论提供了可能。
然而笔者认为,我们还不能忽视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
至少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个不那么理智的网络群体,大量重复性的言论和意见充斥其中,人们面对一个事件选择自己的看法时,似乎更多的是从固有的观念出发,而不是经过自己的思考。
而这固有的观念也并不是经过头脑加工的产物,反而常常是在重复法、断言法和传染法的影响下悄悄植入的。
在信息井喷的时代,人们反而失去对信息与观念的思考能力。
暗示仍然存在,集体的幻觉也常常出现,否则谣言也不会变本加厉地传播,人们也不会轻易抛弃自己的常识。
勒庞的这本书首版已逾一个世纪,他所探讨的话题却愈久弥新。
也许一部学术著作最重要的不在于形式的规整,优秀的学术研究应该开辟新的窗口为后来的研究开辟不同的路径,或者应该将某一领域继续向前推进。
而勒庞的《乌合之众》就属于前者。
凭借对重大问题的敏感性,即使是在如今新媒体环境下,勒庞的许多论断仍然是适用的,这也证明了其敏锐的洞察力与预见能力。
参考文献①④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②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3③刘瑾璐,《论弗洛伊德的社会群体传播思想》[D].吉林大学,2009⑤刘朋,《网络政治舆论主题的特征:乌合之众的反叛》[J].《现代传播》,2010(11)⑥第默尔·库兰:《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M].长春出版社,2005:17(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