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稿范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七律长征》。
这首诗是毛泽东主席在长征期间所写,全诗如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先,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将从教材方面进行说明。
《七律长征》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诗歌,它是毛泽东主席在长征期间所写的一首著名的诗篇。
这首诗描绘了长征的艰辛和困难,表达了毛泽东主席的革命豪情和坚定信念。
同时,这首诗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将从学情方面进行说明。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沁园春•雪》等毛泽东主席的诗歌,对于毛泽东主席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七律长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我将通过创设情境、讲解重点、分析诗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再次,我将从教法方面进行说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讲解法、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其中,情境创设法是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讲解法是教师通过讲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分析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
最后,我将从学法方面进行说明。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将采用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
其中,朗读法是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和情感;自主探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诗句;合作交流法是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总之,我将通过创设情境、讲解重点、分析诗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D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
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七律长征》说课稿 (2)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七律·长征》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重在重温革命岁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
本课是长征胜利前夕毛泽东回忆长征的坎坷历程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先高度的概括,再用典型的事例,展现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尽管长征胜利已八十多年,但长征精神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量和课外知识积累,还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但本课的历史学生没经历过,对那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并不熟悉,难以产生共鸣。
所以在本课学习中,我会根据学生水平,借助多媒体课件、路线图等资源,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2.借助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长征的故事距今八十多年,小学生对红军长征中的事迹只有靠看资料、听故事,没有切身感受。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领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诗中高度概括和比喻、夸张手法等手法的运用。
五、说教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再现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即通过视频、图片和反复朗读,让学生把诗读“厚”,在读中悟“情”会“意”,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当时的背景氛围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六、说学法熟读课文,理解诗意后,围绕首联总起句的两个词“远征难”“只等闲”,一方面抓住“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这些代表“万水千山”的山和水,结合图片、视频资料,体会红军的“难”;另一方面抓住“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尽开颜”等词语,体会红军的“不怕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七律长征》。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本课课题是《七律长征》,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以诗歌的形式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识,与《老山界》、《草》等组成“长征之歌”为主题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的内容主要通过长征之歌来表达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本节内容为过渡到下一单元的主题“爱国情怀”作铺垫,在这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本诗手法多样,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给人以恢宏壮美的感受,通过概括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歌颂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诗题的含义,关键字词、诗句的含义及其丰富的感情,领会艺术的高度概括性,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教学难点:了解艺术高度概括性。
二、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述我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能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学习本诗艺术的高度概括性;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习本诗极度夸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反衬等表现手法,运用到今后写作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三个目标的设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三、说教法八年级的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对古诗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已经有所把握,为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实现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我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观看诗歌朗诵视频的教学手段来扩大教学容量,通过直接感知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引入朗诵法来体会史诗的威武雄壮、气势磅礴。
七律长征优秀说课稿
七律长征优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说课中,我将从诗歌的背景、内容、形式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诗歌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刚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革命事业保留了火种。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意志和信念的考验。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情怀和领袖的视角,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诗歌内容《七律·长征》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遵循了七律诗的格律。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和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即表明了红军战士们面对困难的豪迈态度。
他们不畏艰险,将万水千山视为等闲之事,展现了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通过“五岭”和“乌蒙”两个地理名词,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壮丽山川。
将翻越的山岭比作细浪,泥丸,既表现了自然的雄伟,也反映了红军征服自然的英勇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两个著名战役。
金沙江水的波涛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也表现了战士们的勇敢和智慧。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岷山的雪景作为背景,表达了红军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
三军过后,战士们的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预示着革命事业的光明未来。
三、诗歌形式《七律·长征》在形式上严格遵守了七律的格律要求,每句七个字,每联两句,押韵工整。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如“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等,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七律长征》篇1《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
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
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一)情景导入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
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1、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
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
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
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1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
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七律 长征》说课稿
21、《七律长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
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初步体会诗人的不畏艰险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掌握相关知识,并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影片,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
这样有利于下面的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并让学生介绍长征背景资料。
然后认识作者毛泽东,了解“七律”。
2、初读感知首先,同桌自由朗读。
接着,全班交流,集体朗读。
然后,学习生字,把生字带入课文,指导朗读。
3、再读诗句,释词。
通过资料图片,了解相关词语。
4、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七律 长征”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长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
诗中包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事实,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和文学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征》,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领悟革命先烈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征》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朗读和欣赏能力。
难点:领悟诗中的深刻含义,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精神。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长征》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朗读欣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征》红军长征艰苦卓绝革命精神英勇顽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长征》的故事情节。
2. 请学生分析《长征》一诗的韵律特点。
3.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征》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同行的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的是一首七律诗,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写的长征题材的诗歌作品。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本课是《纪实教材》的一篇,以叙事的方式展开诗歌的故事情节,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困难与坚毅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七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长征题材的七律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理解诗歌的主要情节,把握长征途中的艰辛与困难。
(3)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音像资料,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主旨,进一步欣赏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情节,把握长征途中的艰辛与困难。
(2)理解七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抒情。
(2)学习和理解长征题材的七律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通过展示一张红军长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分析诗歌读诗歌《七律长征》,引导学生关注长征中的困难和艰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抒情。
三、理解七律的结构和特点解释七律的格式和特点,以及它与其他诗体的不同。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征题材的七律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四、朗读练习通过朗读练习,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征题材的七律的意义和价值。
六、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七律·长征》的说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写的诗,该诗是记述红军长征的一篇诗。
毛泽东同志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地记述了红军长征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本课时主要通过讲解该诗的文学特色、语言风格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1.知道《七律·长征》的作者及其背景。
2.理解该诗中所隐藏的历史背景。
3.理解《七律·长征》所呈现的生动形象。
4.学习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七律·长征》的诗歌特色及其语言风格。
2.理解该诗背后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我会通过课件展示《七律·长征》的全文,并告诉学生这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创作的一个诗。
然后问学生是否了解过红军长征的相关历史背景以及在长征中发生的故事。
2.讲解《七律·长征》的文学特色及其语言风格接着,我会通过图片展示《七律·长征》中的诗歌特色——结构简练、语言富于气势和感染力,以及运用反复、并列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典型语言句型,如"浩气长存贯虎虎,血河深处断鱼鳖"等进行分析。
3.理解该诗背后的历史背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七律·长征》所隐藏的历史背景,我将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长征中红军在穿越横断山脉等恶劣环境下的艰苦作战情况,并以此展示毛泽东同志在诗中所表达的决心和信念以及红军士兵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4.学习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最后,我会以总结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例如“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主题、情感等”,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分析方法。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白板书写和学生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以此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老红军张爱萍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二)、课程标准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2、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长征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追求解放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引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诗歌,描绘了中国红军的长征,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将军们的英勇壮举。
这首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国革命历史时经常会涉及到这首诗歌。
本次说课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这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历史意义。
诗歌分析第一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首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整首诗的中心思想。
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意志和决心,不怕困难和挑战,愿意走向最艰难的地方。
第二句则在形象化地描述了长征路的艰辛和险阻,体现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两句话都采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使其更具有感染力。
第二段霓裳一曲绕龙山,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两句话是描写红军经过的地方和时间。
第一句的“霓裳一曲”可以理解为“颜色斑斓的一片景色”,形象化地描绘了山川秀美的景象。
而“绕龙山”则是指红军在长征中经过的地方。
第二句则表达了长征的漫长和艰辛,也反映了红军为了革命事业而不顾个人得失的精神。
第三段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话中的“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都是形象化的表述,描绘出红军在长征中所经过的山脉和地区。
特别是“乌蒙磅礴走泥丸”,用了磅礴和泥丸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词汇,形象地展现了红军在崎岖艰难的路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境况。
第四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话则描绘了红军在长征中的另外两个场景。
第一句的“金沙水拍云崖”可以说是整首诗中最美的一句话了,那里的风景如此旖旎多姿,但是面对的是水声冲击,代表着红军所要面对的种种艰难险阻,仍然显得坚定勇敢。
第二句则描述了大渡河上的大渡桥,凝聚了红军将士们的力量和毅力。
结尾赤日炎炎白日暮,胜鼓声中何须惧。
这两句话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它们表达了红军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强调了红军在革命事业中不怕牺牲的气概和英勇的心态。
最后一句的“胜鼓声中何须惧”则让人感受到了红军士气的高昂,和他们不屈不挠的信念。
历史意义“七律长征”是一首有着极高历史意义的诗歌。
《七律·长征》说课稿
11、七律长征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一联包括上、下两句),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读这首诗,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技能目标: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利用远教光盘中的“配乐朗读”教学片段来范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远教模块二中的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诗句,体会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七律长征》说课学习教案稿文本
《七律长征》讲课稿《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成功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困难历程,颂扬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豪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堂课的教课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觉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勇敢豪迈的气派。
教课的要点:让学生经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觉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勇敢豪放的气派和成功后非常愉悦的心情。
教课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领会包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课》。
对“情境教课”,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课过程中,依据学生年纪、认知特色和文本特色,经过成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感情气氛,创建适合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踊跃的感情和优化的环境中睁开,让学习者的感情活动参加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想,从而在情境思想中获取悉识、培育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课活动。
在本课教课中,我力争表现课题研究的思路,依据讲堂教课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稳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睁开研究,主要采纳了以下教课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掌握朗诵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领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只是就字就词孤立地剖析解说。
4)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句,在朗读中进一步领会红军战士的战斗激情。
5)拓展延长,读读所采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余诗词。
我向大家展现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课内容主假如:复习稳固、背诵诗句,进一步领会红军战士的战斗激情;拓展延长,读读所采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余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感觉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课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1、创建情境,精心导学。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三、说过程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1.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上面说道,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
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长征这首歌,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长征中的故事,在学生说出几个故事之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长征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现长征的课文。
它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引导学生读诗,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对七言律诗特点的了解,同时提出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
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2.细读诗歌,理解意思。
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紧扣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
、,不孤立地就字就词分析讲解。
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每一句。
在这里重点理解“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例如,在理解难点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利用图片、板画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雄伟。
《七律长征》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说课稿本文是关于《七律长征》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运师附小2009年青年教师赛讲说课稿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
当我们再一次品读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
当思想的野马尽情驰骋的时候,我深深觉得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将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第一,我让学生们课前搜集并预习长征,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课堂上与孩子们紧紧围绕“不怕难”、“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先利用课件讲解长征路线图,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然后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
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先讲当时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当时的不同心态,再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最后,欣赏《长征》歌曲,写内心感言,升华长征精神。
当然我的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国著名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他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的,在他面前,在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稿范文《七律长征》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
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
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
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
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