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内部资料】高一历史必修2课件: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8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8张PPT)

本课小结: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保卫政权时期 列宁 的探索 巩固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恢复国民经济时期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 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斯大林模式
学习感悟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 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 平衡协调发展。 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表现: 1 工业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
2体制方面: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计划经济体制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242021/8/24Tuesday, August 2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242021/8/242021/8/248/24/2021 11:10:03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242021/8/242021/8/24Aug-2124-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242021/8/242021/8/24Tuesday, August 24, 2021
(2)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材料三: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 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 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 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 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课件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1928
1937
工业生产总值
5
2
机器制造业
4
2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
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
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1937年 77%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莫斯科的地下铁道已经通行,车站装璜的美丽,实在可与皇宫相比,车
辆非常舒服。街上的汽车要比十年前增加二十倍,除公共汽车、电车外,
还有无轨电车。红场旁边的合作社,现在改造为列宁博物馆,范围非常
宏大。
莫斯科的商业非常兴旺,新的大商店很多,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商店中
的人都非常拥挤。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影响
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 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 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影响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 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大国崛起》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流行口号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就是法律。——苏联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沃兹涅辛斯基 农业集体化道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52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52张PPT)
——列宁
新经济政策 的实质是什 么?
5、实质: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 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 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13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阿芙乐尔”号巡洋 舰
列 宁 指 挥 起 义 工 兵 攻 打 冬 宫
战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产新大
主经林
义 政
济 政
模 式
改 革
解体
策策






列 宁





日 涅 夫
巴 乔 夫
1917.11.7
1991.12.21
第20课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
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变的必要性。
他会说: “只有那一个航海家, 他在斗争中锤炼了心灵, 终于为世界发现了谁也没有发现的新大陆。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农民在集体农庄用餐
材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 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 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 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 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 (1929年11月)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材料4:“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 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 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 明我们犯了错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件: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件: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9张PPT)
——《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
会主义有如下特征:
①建立生产资料的共同占 有形式②实行按劳分配, 计划经济……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斯大林模式”
列宁 斯大林
【2019江苏学测说明】 ✓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理解新经济政策;
✓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 主要表现;
【小结】
国内战争,经济困难
“战时共产主义”
(行政命令,直接过渡)
战胜敌人 政治经济危机
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斯大林模式”
材料六 “要么我们跑完这段距离,赶上技术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用最短的时间,也建立起自己强大的 工业…要么我们就被踩死,因为没有钢、铁、煤,不 要说建成社会主义,就是保住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的国家,也是办不到的。”党通过领袖之口这样告诉 全国人民,于是全国出现了为钢铁而战的空前热潮。
✓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 1918年11月29日激烈而残酷的阶级斗争 席卷着乌克兰,愈来愈多的人拿起了武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思考:十月革命 后为何战火再燃?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有无把握取胜?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1.背景:①国内战争 ②经济困难(粮食缺乏) 2.目的:①集中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材料三 一九二○年十二月…保 尔乘火车回到了他熟悉的故乡… 党要实行 的消息传到了共青 团省委…他在铸造车间遇到杜达 尔科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真的要让资本家东山再起?听说 还要开商店,大做买卖。这倒好, 打呀打呀,打到最后,一切照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思考: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 后,苏俄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2.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都已加入。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什么不同? (1)就两者实施的目的来看,前者主要是为了集中力量取得 国内战争的胜利,以巩固苏维埃政权;后者则是为了恢复发 展生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就两者的内容来看,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 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 经济。
(2)政府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 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交换。 (5)废除实物分配制。
3.历史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 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消极影响: ①“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 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 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 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 因。
第20课 从“战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 教训。 2.学习要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和作用。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10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10人教PPT课件
• 美国商人哈默留言:好嘞,下次我尽可能把美 国汽车大王福特叫过来,与你们建立汽车联合 企业。
• 结论:新经济政策使得苏俄形势峰回路转。
• 列宁答复: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 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 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有利新于经稳济定政政策治的形实势施,,使巩苏固联苏经维济埃得政到权了恢;复。列 宁是对向此社感会到主很义欣过慰渡,他的说正:确“途在径战;争结束的时候,俄 国是就马像克是思一主个义被理打论得半的死发的展人与…创…新而。现在,谢天谢地,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
启 示:
①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②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④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⑤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
三种现代化模式
西方模式 (英国)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
料所有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 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斯大林模式之功绩:
丘吉尔: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 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 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 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丘吉尔评论: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 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 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 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 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 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 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劳动高兴,我真心支持不劳动不得食的政策规定。再后来
我参加了工业建设和边防战线的斗争,并且入了党。
由于我的伤势影响加上过度劳动的原因,1927年,我
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但严重的疾病束缚得 住我的肉体,却束缚不了我的精神。在病床上我找到了 “归队”的力量。我要用文学创作的武器开始我的新生活。 我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未来会一片光明,我就是《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在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在贸易方面:
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⑫ 货币流通 和 商 品 交 换。 (4)在分配方面:废除⑬ 实物分配 制。 4 .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 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⑭ 1925 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年,国民
三、“斯大林模式”
1.苏联建立:1922年底,由⑮ 俄罗斯联邦 、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4年初⑯ 列宁 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 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 逐渐取消。
着严重的问题。其中,采用行政命令和威胁手段强迫农民
加入集体农庄,使得苏联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矛盾重重, 严重阻碍了日后苏联经济的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谁领导进行的?
分别是哪次大会作出的决定?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有何突 出特点?
●基础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① 国内外的敌对势力 不 甘 心 失 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 篮中。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② 物力、财力 , 战 胜 敌 人,巩固政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共29张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共29张PPT)课件

(二)阅读材料,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 思考:苏维埃政府 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政策目的是什么? 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 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 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 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 径’。” 直接目的:解决战争的危机,巩固政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0
产值指数 100 13.8
77.39
75.5
110.83
108.1

“斯大林模式”
(一)背景 1.苏联的成立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会扼杀 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他...认为新经 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的威胁。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2、标志
工人、农民不满 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 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内容和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征集制
“新”在哪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部分恢复私有 制 农业:粮食税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 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 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思考:苏俄面临怎样 的政治形势?对此列 宁又作出了什么新决 策?
(一)背景及标志
打倒列宁,恢复 沙皇统治
1920年苏俄农民的示威游行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4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4张PPT)
知识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3)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 和 商品交换 。 (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
存在。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 1921 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
新经济政策。 内容: (1)农业方面: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 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 、森林、油田等,政府以 租让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进了经济的迅 速恢复。(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知识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轻巧识记 新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创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实现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
两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 满。
知识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图示图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知识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共25张PPT)

4、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问题探究六:依据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 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 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 拐杖走动了!” 5、影响:(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 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的正确探索 。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知识抢答
1、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 B C D 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小组合作探究一: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 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目的又是什么?阅读以下材料分 析讨论 。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 飘扬,全国3/5的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 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 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勤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 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列宁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 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情景再现二
老农尼卡夫大叔说: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 的事。“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粮 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 全给国家收购。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家管了,小儿子的店 也要停业了。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干 干义务劳动。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件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件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流通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按劳分配
马克思关于 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 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建立社会主义,实行 公有制、计划经济和 按劳分配,取消商品 生产和货币。
1925年俄国的粮食和工业生产
100%
112%
50%
100%
75%
13%
谷物产量
至战争结束,1920年大工业产值仅是战前的 1/7,农业总产 值只等于战前的65%,交通运输业瘫痪,燃料、生活资料极其 匮乏,连面包、肥皂等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饥饿、寒冷、 疫病严重威胁着人民。
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强烈不满。各地屡
屡发生农民暴动、工人罢工。1921年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 兵叛乱。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 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 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丘吉尔
……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 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 法,但他却是一条有效地捷径。
——《俄罗斯史》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快速实现工业化


苏时
联欧
第洲
聂最
1.背景:外有帝国主义干涉 内有叛军 经济匮乏 2.内容: 3.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 军备供应,战胜了敌人,保卫了祖国!
1920年底,国家收集粮食2亿8千5百万普特,比1919 年度又增加了6千5百万普特。收集的范围也愈来愈广, 收集品种愈来愈多。国家对布匹、食盐、火柴、靴鞋、 肥皂等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_计__划__经__济_____。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 (1)功绩 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反__法__西__斯__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物质基础。
3.新经济政策的“一适应”“两允许”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易错提醒]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 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 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弊端 ①片面发展__重__工__业_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___苏__联__解__体______的一个 重要原因。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易错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 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 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2.新经济政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史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 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 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件8: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件8: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 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 材料二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苏联兴亡史》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 的矛盾,稳定了政治形势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结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找到了 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 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 启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建设的手段。
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爆发三年国内战争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巩固新生政权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义务交售制)
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国有化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 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人民的不满, 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合作探究
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为赢得战争胜利起到
作 重要作用(作为“战时经济”具有合理性)
用 与
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了
评 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价 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人民的不
部门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历史必修2第7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公开课优质课件

历史必修2第7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公开课优质课件
——列宁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得出结论: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要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内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容 分配
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后作业
见《中学教材全解》必修2 人教版 第20课 综合练提升能力中的题目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_新___经__济____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优先发展_重__工___业____,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 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 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C )
4.特点:兼有“战时”和 “_共__产___主__义__”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 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 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公优质课(16张PPT)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公优质课(16张PPT)

三、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行农业集体化
3.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
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斯大林模式(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
(苏联)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 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 则为1.5% ……而皮鞋产量仅163.6( 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 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计划经济
普遍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实行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2.目的: 3.内容、特点 4.作用
农民暴动: 安东诺夫叛乱
工人罢工: 彼得格勒工人罢工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 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 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 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 说明我们错了”。
废除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特点: 恢复私有制;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作用: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①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找到了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
——《苏联国民经济》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 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课件5: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5: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
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主义——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生产和货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
强制劳动
4.结果 渡过危机 粉碎武装干涉,取得战争胜利 实验起火
合作探究:追随“理想”的实验为什么会起火? 起火的后果有多严重?
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管理方法 高度集中,行政管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
形式
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合作探究
探究二:中国的改革开放借鉴了列宁新经济政 策哪些做法?
⑶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1 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28 年-1932年 1933年-1937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 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起火后列宁的反思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 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 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 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二、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
比较分析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相比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 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 的强国。 ——丘吉尔
——但连它的敌人也发出惊恐的叹息
充满激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真理报》报道:采矿工 斯达汉洛夫同志为庆祝国 际青年节21周年,六小时 开采102吨煤。这是普通 定额的13倍。一周以后, 斯达汉洛夫又刷新了自己 的纪录,开采了175吨。各 部门掀起“斯达汉洛夫” 运动。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 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仍处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 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 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 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 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 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 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 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电影海报《列宁在1918》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2、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流通:取消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制 生产: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
政策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 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 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 “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快速实现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奇迹
违反了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发展 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轻工业的发展相对落后
课堂小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社 会的 主艰 义难 建探 设索 道 路

社会主义一定要 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 的劳动生产率,否则 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格 代替资本主义。
练一练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是组织的进攻 C.集中了全国力量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D.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途径
C

练一练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响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比例失调的“恶果”
突出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
重比例失调,生活物资供应匮乏,人
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无法体现。
比例失调的“恶果”
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 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 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 ……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 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 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钢 煤炭
(百万吨)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32年,一 五计划提前九 个月完成,在 四年零三个月 的时间里,苏 联建成1500多 个大企业。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1928 5 4 1937 2 2
工业生产总值 机器制造业
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 第二,仅次于美国。 ——神奇的计划经济
B

练一练
对斯大林模式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B.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 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C.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 索和创新 D.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 后苏联的发展有利
D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主要表现 3、对“斯大林模式”评价
快速实现工业化
工业化期间建造炼钢炉
工业化宣传画
快速实现工业化
( 当 苏时 联欧 第洲 聂最 伯大 水的 电水 站电 站 )
明斯克拖拉机厂
二战胜利的基石
快速发展的重工业为建立强 大的国防,为即将到来的卫国 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8 1940
1921年的苏俄
情景体验
请同学们结合录像,说一说 当时老百姓对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会有怎样的怨言。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开始时间、标志及内容: 1921年通过《关于以实物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部门 农业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恢复自由贸易 取消实物配给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工业 流通
分配
“战”是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违背经济 发展规律;“新”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 比较两个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史料分析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 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 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 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主要表现
什么是斯大 林模式?列举 斯大林模式的 主要表现。
斯大林
“斯大林模式”特点:
经济建设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高一年级 历史
授课者:李珊
93年前,
“一声炮响”,
开创了一个
新世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列宁:苏维埃俄国被敌人 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象火 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 端……还有富农的暴动和捷 克斯洛伐克俘虏的叛乱…… 我们在挨饿,煤和煤油的来 源被切断了。我们只有一条 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 外一条路那就是死亡。死亡 不属于工人阶级!
新经济政策的 实质是什么?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开始时间及内容:
3、作用
经济上 政治上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农 业 生 产 情 况
1913
1921
1923
1925
思考探索
新经济政策成功,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 何启示?
三、“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宣传画
充满激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集体农庄劳动的社员 (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宣传画)
计划经济下的“怪现象”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
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
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
崴仍然是1卢布。 ——这就是计划经济
光芒的背后
农业集体化
全盘集体化带有很大 的强制性,严重挫伤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斯达汉诺夫获得的全 部物质奖励就是多发了一个月的工资,提供 了一套带电话的住房,两个电影院的永久专 座。而其他热情的劳动者并没有得到太多的 回报。尤其是农民每天都得面对严重的物质 匮乏。 ——劳动者的积极性能持久吗?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2、内容
3、作用与评价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为赢得战争 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2、内容
3、作用与评价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为赢得 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损害农民利益,违背了经济发 展客观规律,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
探索过程 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①战时 政策引 发危机 ②兵变 斯大林模式
引发经济和 政治危机
①粮食税②部分 私有③自由贸易 ④废除实物配给 制 ①提高人民 生产积极性 ②经济恢复 ③政治稳定
①优先发展重工 见教材 业②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③ 单一公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