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国学教案讲解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学1. 第一课:《诗经》选读2. 第二课:《楚辞》选读3. 第三课:唐诗选读4. 第四课:宋词选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五、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共4课时2. 每课时:40分钟3. 总计:160分钟教案示例:课题:《诗经》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掌握《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经典篇目解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经》经典篇目的掌握程度。
教学步骤:1. 导入:《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讲解:《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经典篇目的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诗经》的价值。
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进行背诵。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艺术5. 第五课:书法艺术欣赏6. 第六课:绘画艺术欣赏7. 第七课:音乐舞蹈艺术欣赏8. 第八课:戏曲艺术欣赏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六年级国学上册第6课:范蠡浮海优秀教案
第6课:范蠡浮海一、教材内容:范蠡浮海〔第一课时〕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通过日积月累简单了解范蠡。
2. 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教学难点: 注意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板书:范蠡,可以出示他的图片。
2.同学们说说对他有什么了解?3. 教师借助日积月累介绍范蠡。
4.简单说说范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范蠡有关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正确,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对于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集中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停顿。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范读时的停顿。
5.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第6课:范蠡浮海一、教材内容:范蠡浮海〔第二课时〕课文二、教学目标:1.古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流利复述“范蠡浮海〞这个故事。
2.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流利复述“范蠡浮海〞这个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范蠡浮海》,齐读课题。
2.齐读课文。
〔二〕古今对译,理解课文1.那么范蠡浮海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那就要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一读译文局部,理解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意思?2.学生自主学习。
3.在了解课文大致意思的根底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4.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5.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经过,你能试着说说这个故事的经过吗?6.学生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7.指名学生到班级复述故事。
8.同学们回去后,可以将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赠汪伦》2、《赠花卿》3、《赠贾岛》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赠汪伦》2、《赠花卿》3、《赠贾岛》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 4、《幼学琼林(一)天文》二.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三首赠诗。
熟读《幼学琼林(一)天文》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幼学琼林(一)天文》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鸟》(唐朝白居易)6、《远书》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5、《鸟》(唐朝白居易)6、《远书》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六年级国学第1课《始皇出游》教案
第1课:始皇出游一、教材内容:始皇出游(第一课时)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能够掌握正确的断句,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3.了解“皇帝”这个称呼的来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能够掌握正确的断句,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正确的断句,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日记月累”的部分,导入新课。
2.介绍“皇帝”这个称呼的来历,然后导入,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再读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课文,认真听,注意老师的停顿。
2.教师范读课文。
对于一些比较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重点指导。
例如: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从/江乘/渡。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难读的句子。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特别注意句子的停顿。
第1课:始皇出游一、教材内容:始皇出游(第二课时)古今对译理解课文二、教学目标:1.根据注释和译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
2.简单了解始皇出游的路线以及在途中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和译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根据注释和译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简单了解始皇出游的路线以及在途中发生的事情。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始皇出游》,齐读课题2.齐读课文,读通句子,读正确、流利。
(二)古今对译理解课文1.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请同学看课文的内容,老师读译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
2.教师读,学生看、听。
3.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同学们再读译文或借助注视。
4.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相信你现在一定能更好地读好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文。
(三)了解故事1.同学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容,你能简单说说始皇出游的路线以及出游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六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计划教材说明:六年级上册的国学篇目主要选自《史记》和《资治通鉴》。
本册共有四个单元,内容分别为帝王功业、贤哲智慧、将帅传奇、英才豪杰等。
每个单元由四课组成,每课有一个小故事并配上故事的译文、汉字家族、日积月累、古诗颉英、古诗解读等几部分内容。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 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4、背诵篇目(1)课文第3课高祖论功:全文第4课武帝求仙:第二段第5课董狐直笔:第二段第7课管仲相齐:第一段第12课多多益善:第二段第14课杨震却金:第一段第16课以铜为镜:第一段(2)古诗撷英第1课始皇出游:古诗撷英《焚书坑》第2课破釜沉舟:古诗撷英《垓下歌》第6课范蠡浮海:古诗撷英《松江怀古》第8课老子犹龙:古诗撷英《凉州词》第9课将帅传奇::古诗撷英《登幽州台歌》第11课马陵之战:古诗撷英《出塞》第15课击楫中流:古诗撷英《乌衣巷》教学重难点:1、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史记》《资治通鉴》,领悟《史记》《资治通鉴》的内涵。
六年级国学第3课《高祖论功》教案
第3课:高祖论功一、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一课时) 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正确断句,熟练诵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读通文章,正确断句文章教学难点:会背其中重要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鸡犬新丰》1.师讲述《鸡犬新丰》的故事,2.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让你感觉到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虽然富贵,夺得了天下,却不忘孝敬父母的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二)简单介绍刘邦1.让学生先说说,刘邦是谁,2.老师简单介绍刘邦。
(三)初读古文《高祖论功》1.学生自由读一读,2.师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3.请一些同学来读。
第3课:高祖论功二、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二课时)古今对译理解课文二、教学目标:1.正确断句,熟练诵读课文。
背“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2.依据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疏通文章大意。
3.能够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说出二人成败的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读懂文章教学难点:知道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师带同学们读,疏通难读的字。
2.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大概了解古文大义,3.老师讲解古文的意思。
重点理解:“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4.能够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说出二人成败的原因。
讨论 ;你觉得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立邦所说的话吗?5.生再次读古文。
6 .背“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第3课:高祖论功三、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三课时)汉字家族追根溯源二、教学目标:1.读刘邦的大风歌,2.解读古诗,并感受汉高祖刘邦,感慨万千,为国而忧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致理解并背诵大风歌教学难点: 感受汉高祖刘邦,感慨万千,为国而忧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古诗积累1.读刘邦的大风歌,2.解读古诗,并感受汉高祖刘邦,感慨万千,为国而忧的情怀。
3.并当堂背诵,比赛。
第3课:高祖论功一、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四课时)古诗说一说二、教学目标:说一说关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故事,来一个《楚汉争霸》的小型故事会。
国学教材教学设计-教案4-6上
国学教材教学设计4-6年上册第一课《人之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不严,师之惰”。
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2、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不严,师之惰”。
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教学难点: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
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2、《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不严,师之惰”。
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二、多种方式诵读(一)、静心自读;(二)、指名接读;(三)、齐读;三、理解含义1、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
2、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重点解释“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这一段。
3、老师补充《三字经》中的故事《孟母三迁》《窦燕山五子登科》,学生认真听故事,听后讨论。
四、再读1、接龙读。
男生读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为一段)2、学生赛读3、师生拍手齐读。
4、让我们再来感情地读一读。
五、尝试背诵1、自由背诵。
自己小声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2、师生互动,考考你(1)老师考学生。
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学生考老师。
学生说上句,老师接下句3、全班拍手背。
4、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过关者画上红旗)。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制定本册教案,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民俗等特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古典诗词教学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智慧,领略诗词的美妙与韵味。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诗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2.2 解析词义: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2.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仿写诗词,培养创作能力。
2.3 教学案例案例一:《静夜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月光”象征着思乡之情。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案例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了解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
第三章:散文教学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如《庄子》、《孟子》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思想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散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2 解析词义:分析散文中的观点、论证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赠汪伦》2、《赠花卿》3、《赠贾岛》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赠汪伦》2、《赠花卿》3、《赠贾岛》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 4、《幼学琼林(一)天文》二.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三首赠诗。
熟读《幼学琼林(一)天文》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幼学琼林(一)天文》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鸟》(唐朝白居易)6、《远书》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5、《鸟》(唐朝白居易)6、《远书》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国学教案 六年级 教案
国学教案六年级教案教案标题:国学教案六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国学经典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材料。
2. 学生准备:学习用书、笔记本、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国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Step 2: 学习国学经典(2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一部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阅读该国学经典的相关章节,并做好笔记。
Step 3: 学生活动(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相关作品,如诗歌、绘画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Step 4: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国学知识。
Step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继续阅读国学经典的其他章节,或者写一篇关于国学的心得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国学知识竞赛或相关活动,拓宽国学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国学文化展览或讲座,增加学生的国学体验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创作作品的质量。
3. 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表现。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展示个人和团队的成果。
六年级国学教案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第一章:《论语》要点解读1.1 学习《论语》的背景知识,了解孔子及其弟子。
1.2 分析《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3 探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1.4 学习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二章:《道德经》的核心思想2.1 了解《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及其时代背景。
2.2 分析《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如道、德、无、有等。
2.3 探讨《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如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
2.4 学习如何运用《道德经》的思想指导生活。
第三章:《庄子》的寓言故事3.1 了解《庄子》的作者庄子及其思想。
3.2 分析《庄子》中的经典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逍遥游等。
3.3 探讨庄子的哲学观念,如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
3.4 学习如何从《庄子》的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
第四章:《孟子》的政治思想4.1 了解《孟子》的作者孟子及其思想。
4.2 分析《孟子》中的经典论述,如“性善论”、“仁政”等。
4.3 探讨孟子的政治观念,如民本、仁政、王道等。
4.4 学习如何将《孟子》的政治思想应用到现实社会。
第五章:《诗经》的美学价值5.1 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等。
5.2 分析《诗经》中的经典诗篇,如《关雎》、《鹿鸣》等。
5.3 探讨《诗经》中的审美观念,如自然美、情感美等。
5.4 学习如何欣赏《诗经》中的美学价值,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第六章:《周易》的易理与占卜6.1 了解《周易》的历史背景和组成,包括八卦、六十四卦等。
6.2 分析《周易》中的基本概念,如易、象、辞、占等。
6.3 探讨《周易》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如其不变的易理和变化的法则。
6.4 学习《周易》的基本占卜方法,以及如何将易理应用于生活决策。
第七章:《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1 了解《大学》的起源和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7.2 分析《大学》中的“八目”纲领,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国学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国学授课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国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掌握国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著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国学的概念和内涵,国学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著作。
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国学的深刻内涵,如何引导学生对国学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国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讲授国学的概念和内涵通过讲解国学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了解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包括儒家、道家、佛家、诸子百家等内容,以及国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学习国学的主要内容介绍国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以及《道德经》、《老子》等道家经典,让学生了解国学的代表性著作。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国学的意义、内容和代表性著作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展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和交流。
6. 总结归纳对国学的概念、内涵、主要内容和代表性著作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国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国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了解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国学的知识和精神。
六年级上期国学经典教案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经典要义3、4、5条。
2、通过领悟、反复诵读记住内容。
3、教育学生做事要讲策略。
教学重点
背诵经典要义。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ຫໍສະໝຸດ 思。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学程设计)
一、复习(5)
1、背诵主题词及经典要义第1、2条。
2、抽背。
二、学习新内容。(33)
1、明确学习内容,出示句子。
2、师读。
3、生试读。
4、纠正错误。
5、逐句练习,理解句子含义。
6、各种形式练习背诵。
三.小结(2)
一、
1、生自由练习背诵。
2、生背,互相提建议。
二、
1、从教材中找出句子。
2、学生认真听,并试着断句。
3、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4、学生交通流。
5、认真倾听老师讲解,领会句子含义。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壹”主题词及部分经典要义。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主题词及经典要义。
2、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记住主题词及经典要义1、2条。
3、明白智慧对人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背诵主题词及经典要义。
教学难点
理解意思。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学程设计)
三、提出要求,总结表扬
作业布置
自由练读
教学反思
2、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对照。
3、学生跟读。
4、教师一句一句教读,并引导学生体会句子大意。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
2016--2017秋季一年级文体教案底寨小学2016.9六年级国学教案[活动目标]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课时:2课时[活动过程]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论语》。
(1)指名学生诵读。
(2)全班诵读。
2、谈话导入。
人非生而知之者。
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1、师范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7、引导悟理。
六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弟子规》教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弟子规》----入则孝,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3、通过课上学习,回家后向家长倾吐自己的心声,升华主题。
二、教学准备:1、收集《弟子规》录音。
2、课前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观看教育短片《洞穴之光》之后请家长录音留言。
3、配乐《春江花月夜》并制作教学课件。
三、教学模式:1、故事导入、情境激趣。
2、配乐诵读、品读解意。
3、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配乐儿歌《三字经》)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国学课堂,在重温那些经典的国学篇章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情感再度升华!二、听故事,悟主题《黄香温席的故事》冬天温衾暖,炎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对于“孝”我们知道,任何人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自于我们的父母。
不仅如此,就在我们成长过的程中,每时每刻都得到父母的呵护,沐浴着双亲的恩泽。
三、初步了解“孝”(一)、甲骨文中的“孝”可以说,孝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那你知道甲骨文里的“孝”字怎么写,它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吗?孝的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已经有“孝”字,像子女扶持老者之形,表示孩子照料年老体衰的父母之意。
(二)、青铜器上的“孝”作为人类最核心的美德,孝被人们反复歌诵。
周人在受到王室奖励、赏赐之后,往往要制作青铜器,放在宗庙之中,并且在铭文中记载事情的始末。
在青铜器铭文中,每每有“用孝用享”一类的词语,可见作器者把获得奖赏看做是孝敬祖先的行为。
(三)、有关“孝”的古籍:《三字经》《论语》《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图》2500多年前,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的意思是“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
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论语中》有一半的篇章提到了“孝”!四、学习《入则孝》(一)、听范读(二)、自己联系朗读、齐读(三)、理解文意(四)、熟读成诵五、“孝”题大做(一)、我们学习了《入则孝》,那么你认为怎样做才叫“孝”呢?(心言行)(二)、你能说说你的父母是如何关爱你,而你又是如何来尽孝道的吗?此外,在家里完成了学习任务后,我们还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
六年级国学教案(1)
六年级国学上册教案(2015----2016 学年度)李雪飞第1课时《春日》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一)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二)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三)诵读第一首《春日》。
(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全班齐读。
(2)指名读,评读。
(3)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根据注释,译文了解诗句意思,从简析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拟人。
原来诗歌也能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今天,我们又长见识了)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
(配乐读)6.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
(配乐背)(四)诵读第二首《春日》。
(出示幻灯片)1.读诗句。
(1)男女生读。
(2)跟读,齐读。
(配乐读)(3)比赛读。
(配乐读)(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比一比谁读得好,奖励“读书小能手”称号,奖品一本记事本)2.学生自主交流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
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3.背诵。
(1)同桌背(2)指名背(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五)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导读。
国学3课春夜宴桃李园序教案六年级
1
六年级国学教案
第三课春夜宴桃李园序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的描述有所了解。
3、学生知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不能过分追求功利主义。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热爱生活和自然的雅兴逸致。
虽有浮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格调积极,显示了诗人洒脱旷达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上古社会与今天的生活已经相去甚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静定专注训练
1、调整坐姿:双脚踏地,两腿并拢,身直肩平,目光专注。
2、心怀感恩。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二、故事导入
1、教师讲故事《曲水流觞》,想想刚才的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2、揭题板书课题: 春夜宴桃李园序
三、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2、读顺课文
1)听教师范读。
2)画出停动、节奏。
3、小组合作读文,感悟文意:
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③、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4、诵读原文,加深理解。
5、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
四、学习日积月累:阅读故事《无何有之乡》。
读了故事你认为惠施仅仅从木匠
的立场来判断大树是否有用,对吗?
五、神奇汉字:“囗”的了解
六、古诗撷英《夜宴左氏庄》
七、活动广角:找一找:
1。
六上国学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秦(送别地点) 板 书 设 计 五津(上任地点) 意 心愿 知己 无为 比邻 共沾巾 望 并非远别 同 宦游(身份)
(豁达、乐观、坦然) 教 学 反 思
4
娄山关镇将军希望小备课教案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王丽 执教人 执教时间
1、学习《弟子规》中第五篇《泛爱众》之开篇,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 积累经 典美文。 2、在轻松的环境中感悟爱,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3、培养朗诵能力,能有节奏地朗诵诗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句。
3
娄山关镇将军希望小备课教案
学 科 国学 单 元 四 课 题 弟子规—泛爱众(一)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 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 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 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 “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 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 1—6 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 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 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 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 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 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六年级国学教案
六年级国学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国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包括经典文化、传统礼仪和道德准则。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国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 国学概述:介绍国学的定义、内容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经典文化:选取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作品,如《论语》、《孟子》等,进行简要介绍和阅读,让学生了解经典文化的精髓和思想。
3. 传统礼仪:介绍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如拜年、祭祀等,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作用。
4. 道德准则:介绍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如孝顺、诚信等,通过故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国学概述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导入:让学生回答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习国学?3. 探究:讲解国学的定义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拓展:给学生分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简要总结。
第二课:经典文化1. 引入:播放经典文化的动画片段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导入:介绍经典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经典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3. 阅读:选择一篇经典文化作品,如《论语》中的一则故事,让学生阅读并理解。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道德准则和智慧,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课:传统礼仪1. 引入:展示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如拜年、祭祀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导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遵守传统礼仪?传统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是什么?3. 了解:介绍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的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拜年或祭祀等传统礼仪,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礼仪的过程和意义。
第四课:道德准则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孝顺或诚信的真实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整体感知: 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 正课: 1、 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 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熟读成诵,积累经典美文。
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班班通
1 课时
累计课时
教学流程
批注
一、回顾;集体背诵《弟子规》的总叙部分,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二、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弟子规》之泛爱众篇的吟诵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导 入新课.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
说,不要害怕说错。
【诗文解释】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班班通
1 课时
累计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
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
送别的诗歌。
教 学 反 思
4
娄山关镇将军希望小备课教案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王丽
执教人
执教时间
1、学习《弟子规》中第五篇《泛爱众》之开篇,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
积累经
典美文。
2、在轻松的环境中感悟爱,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所需课时
3、培养朗诵能力,能有节奏地朗诵诗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班班通
所需课时
1 课时
累计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 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 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 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 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板
芙蓉楼送辛渐
书
设
寒雨 山孤
计 冰心 玉壶
教 学 反 思
2
娄山关镇将军希望小备课教案
学科
国学
单元
课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备人
王丽
执教人
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
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
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
晶莹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注释】 1. 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
的一位朋友。 3.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3
批注
娄山关镇将军希望小备课教案
“学只要科四海之内国知学心的朋友单时刻关元心着自己四,即使远课隔天涯题,也会弟觉子得规—泛爱众(一) 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 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 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 “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 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 1—6 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 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 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 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娄山关镇将军希望小备课教案
学科 主备人 教学目标
国学 王丽
单元 执教人
课题
芙蓉楼送辛渐
执教时间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所需课时
四、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 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 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秦(送别地点)
望 并非远别
板
五津(上任地点)
同 宦游(身份)
书
意 心愿
设
知己 比邻
计
无为 共沾巾
(豁达、乐观、坦然)
4.平明:清晨。 5.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
批注
1
娄山关镇将军希望小备课教案
一带的山为楚山。 6.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 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 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