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求索真理的历程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6第六课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6第六课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专家点评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6.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高中政治必四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

高中政治必四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

四、第6课(认识论)主观试题
(一)命题展示
3、4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 《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对
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 3.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 就?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特点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目的、归宿 而

第2课时总结
在 实
含义 真理
客观性

特征 具体性

条件性


反复性
和 发
认识
无限性

上升性
方 法 论
真 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要 求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第6课框图总结
含义 特点 形式
坚持实践第一
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了来自亚、非、拉美30
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
研究与生产。
反作用
4.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 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5.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
析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二)训练
4.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 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 了新课题,例如,人格尊严的维护、个人信息的保护 、隐私的保护、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强化 等,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 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 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有关知 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必刷题及答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必刷题及答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必刷题《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选择题1.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

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

由此可见()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2018年8月,极棒2018国际安全极客大赛美国拉斯维加斯站举行。

极棒2018国际安全极客大赛有两大“重头戏”:一是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安全的CAAD对抗样本攻防赛;另一个是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安全的数据追踪挑战赛。

大赛围绕人工智能安全展开,有利于①积极回应和解决人工智能使用中的新问题高中必刷题《生活与哲学》②借助比赛将参赛者的间接经验上升为直接经验③通过比赛检验参赛者的理论设想是否正确④提高人工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4.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如同石头被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样。

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近日,美国科学家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

学界普遍认为,它的发现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门,甚至可能揭开宇宙诞生早期的奥秘。

对引力波的探索和证实表明A.引力波的存在决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科学家的预言是引领科学研究的决定因素C.引力波存在的复杂性决定了探索的反复性D.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5.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教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关键字】教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发布者:黎婷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根底运用: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根底,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根底。

三.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分析法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通过对意识能动作用表现的复习,导入课题。

1.实践及其特点主要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师生共同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要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分析法师生共同完成。

六.板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三种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2.实践是认识的根底(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七.课后练习辨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马音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发布者:黎婷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根底运用: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根底,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根底。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教学课件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教学课件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问 世。
2、特点: (1) 客观物质性: 构成要素----、----、----
过程及其结果-----?
(2) 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能动性的活动——?
(3)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历史性——?
辨析: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因而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解析:(1)实践的含义,特点一。 (2)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
(2)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 指导作用。每一时期的方针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 重要作用。
§1.4 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知 识 精 要 高效梳理·知识备考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3.会利用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标准
毛泽东: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目的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方法论:实践第一,重视理论
探究三: 党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的方针是正确的吗?能互换
吗?
含义
真理:
客观性
具体性,条件性
小结: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界限;真理与谬误仅一步之遥
探究四: 党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的方针的变化体现了认识
5.一般要测出六段位移x1、x2、x3、x4、x5、x6. 6.根据测量结果,利用“实验原理”中给出的公式算出加速度
a1、a2、a3的值,(注意T=0.1 s)求出a1、a2、a3的平均值,就是小 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双 基 精 练 自主探究·基础备考
1.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痕.下 列关于纸带上点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专业班教学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专业班教学案
7、“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辨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10.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学习过程
学习导航
情景设置
问题探究
体验结论
一实践及其特点
引入:投影材料
漫画《耕田》
活动体验:浇水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1你认为谁的观点是正确的?2漫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活动体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的建成说明了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最终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最终版)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生活现象
现象①:以前西医外科手 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 下进行。为了实现“刀下 无痛”的梦想医学界一直 在努力。直到化学止痛剂 的发明才使医学真正进入 无痛手术时代。
现象②:借助载人深潜器、 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 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 步被揭开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实践
基础
认识
实践的基本 形式
反作用
正确的
错误的
诊断题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的
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
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
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会审议通
①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②只有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 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
特别提示:“实践”具有这两个特征,但具有
这两个特征的不一定都是“实践”。
思维提升: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又 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分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此观点割裂了 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改错:实践既是一种具有客观物质性的活 动,又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 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掌握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第一,树立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的永恒信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含义实践及其特点特征基本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来源从何而来实践是认动力识的基础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二)重点知识: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2、如何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自主检测(1)使用说明:自主闭卷完成,时间:10分钟(1-7为A类,8为B类)1、《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灾害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活动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2、鲁宾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他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

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A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B不是实践活动,没有社会性,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C是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 实践的历史性B 实践的能动性C 实践的客观性D 实践的主观性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
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理
谬误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特征
①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因此,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 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要是 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 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 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 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 南亚10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 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 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 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小 结
1、真理的特征
——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不断发展,真 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导学案必修4-6.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必修4-6.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预习内容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2)特点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二、学习过程探究1、阅读分析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通用3篇)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通用3篇)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通用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通用3篇)《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篇1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目标导航】一、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引言求索真理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之一。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和寻找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每个人的求索之旅都是独特而珍贵的,这是一段富有启发和成长的历程。

本文将探索求索真理的历程,并讨论其中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性。

真理的定义在我们深入研究求索真理的历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指与现实相符合的事实或观点。

然而,真理并非永恒不变的,它可能因为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而被重新解释或改变。

求索真理的动机为何人们对真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不断求索呢?求索真理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1. 知识的渴望人类天生渴望获取知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通过求索真理,我们能够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断扩展我们的视野。

2. 解决问题的需要求索真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通过深入理解真理,人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改善生活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3. 实现个人成长通过不断求索真理,个人能够获得成长和进步。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观点、价值观和信仰,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并成为更好的人。

求索真理的过程求索真理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下面是求索真理的一般过程:1. 提出问题求索真理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可能是由于疑问、好奇心、困惑或需求而产生。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清晰地定义问题,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

2. 收集信息与知识在明确问题后,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查找学术文章、采访专家和观察实践等方式进行。

3. 理性思考与分析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后,我们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运用逻辑和推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和筛选。

4. 探索与实验有时,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来验证某些问题的答案。

这个阶段是对理论和观点进行实证的重要环节。

5. 共享与讨论在我们对某个问题的求索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享我们的观点和经验,我们可以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新的思路和观点。

6.1高中政治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必修4

6.1高中政治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必修4

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了什么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的发展?
三个方面
镜头三:走近真理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要成为检验认识正 确性的标准,须具 备什么特点?
觃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历史性)
实践的特点
聚焦“青藏铁路”
群策群力 共同规划
五十年代 探测考察
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
图片共同体现了实践的建筑工人盖房子最本质
的区别是什么?
主观能动性 2、《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独自 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搭帐篷,种
庄稼,他这种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还具 有社会性吗?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生产实践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 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非主观认识活动、精神活动)
为什么?
构成要素的客观性 过程及结果的客观性
(2)能动性 如何理解?有意识、有目的、结果具有创造性。 (3)社会历史性 非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 如何理解?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社会性)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
思考: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展 观最终目的是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认 实践及 特点 识 其特点 从 何 基本形式 而 来
来源
动力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目的、归宿
金秋时节 ,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开幕 , 着 重研究构建和谐社会问题。 适应社会变化,从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和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 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 到六中全会对此作 出全面部署 ,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据分析,六中全会上形成的《决定》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将成 为下一阶段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实践证明,社会和谐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利益 关系,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神州大地正展开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一幅共建和谐的新画卷。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内容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运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辨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时间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二)能力目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是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确实认识到生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阅读教材,完成基础知识填空题,初步构建框题结构图。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点。

3完成思考题,小组内讨论答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⑴实践的定义;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预习完成一: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其次,实践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的活动,而是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的。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的、、和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的产物。

(5)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二是,三是。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6.1 实践和认识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6.1 实践和认识

实践活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 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实践的基本要素
也是客观的。
主体
手段
对象

运 用
工具和设备
改 造
客观世界 (自然界或社会关系)
都是客观的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的特点
② 能动性
(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中: 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东西 在改造社会中: 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体现了实践的( D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
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1、体系不同 意识属于唯物论 认识属于认识论 2、含义不同 意识是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
•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 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 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 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 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 “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 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 “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 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 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 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 提高。

求索真理的历程

求索真理的历程

思考: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 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 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为我国进行下一步的探月工程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 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 什么?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 — 无限变化 人类认 )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 识无限
认识的基础(实践) —不断发展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 1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 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 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立足实践(或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 2 )〖原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 不 科 学 的 理 论 则 会 把 实 践 引 向 歧 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我国2004年1月正式立项“嫦娥工程”, 开始探月。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 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 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2010年,获得 了分辨率优于10米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月 球物质成分分布图等资料;2013年8月, 嫦娥三 号探测器,发射成功,首次实现月球软着 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 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6.2求索真理的历程

6.2求索真理的历程

B.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识是惟一的
C.由于观念、能力差异,对同一对象允许存在不同的真 理性认识 D.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A
7.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 权威的女儿。”这表明( )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 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永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 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 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们的使命
有位叫鲍尔德温的科学家为著名的《科学》杂志上说 DDT的害处是很轻微的,必须平衡地看待优劣,不能只盯 着DDT的缺点。“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无害的化学药品,但 却存在着无害的使用方法。”
C.真理的反复性
B.真理的条件性
D.真理的无限性 )
A

5.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可能转化为谬 误,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6、日本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中国提出三个“零增 长”;日本提出“循环型经济社会”,中国提出了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 都是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生的真理性认识。这说明 A.认识无限性、反复性,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传说。 1962年,中国人就开始了对月球的探索。中国科学家们不懈坚 持,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为今天的探 月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分“绕落回”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05分,我国自行研制的嫦娥1号月球探 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站发射成功,11月12日15时05分,根据中国 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获取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 像图”正式亮相。据介绍,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 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 “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 象、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 。 中国人将不断克服困难,进行探月技术创新,不断揭开月球的 神秘面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到何而去?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 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标准。
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 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吃一堑,长一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
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基础
实践 认识
正确的是( )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③通过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注意:认认识识是的不来是源有≠两认个识甚的至多途个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区 别
≠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 实践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 (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通过学习书本知识 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间通践接过获经实得验)
实践是认识 唯一来源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以下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 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 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 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反作用
(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
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探究二:
探究三:
修建青藏铁路 是实践活动吗?有 哪几个要素构成,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什么?
客观物质性
为何修建青藏
从孙中山时期就
铁路? 这与燕子筑 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
巢有何本质不同?这 设想,为何至今才变
说明实践具有什么 为现实? 青藏铁路的
特点?
修筑是一个人能完成
的吗?这说明实践具
能动性
有什么特点?
错误认识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不符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具体过程: 认识
指导 实践 改 造
客观世界
实践结果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四)实践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改造客观世界,为实践服务。
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购买 了奶牛,运用所学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 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授给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 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 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 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 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 践;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 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结合材料,分析实践的特点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各国探月既有目的性,也发挥了人的创造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各国探月是相互影响的, 各国探月的进程及成果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2.在我国航天团队的努力下,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一
号”飞船顺利实现交会对接。两个飞行器要以比子弹还快数倍的速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12年2月6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了探月工程 “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这 是目前国际上已公布的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图,表明我 国探月工程又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
我国发布的全月球影像图是如何获得的? 你对月球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
认识是不是有两个甚至多个来源?
度飞行,完成无缝对接,难度好比百米之外“穿针引线”。这直接
B 体现了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为何发展变化?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由何检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频出。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丰富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这说明
C (
)
A. 认识对实践有决定作用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4.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
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
3.区别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意识具有 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人类、实践的对 象月球、实践的手段飞船和探测器等都是物质的。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9年,美国“阿波 罗”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2003年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顺利 升空,2010年“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探月历程的新 跨越,各国之所以争先恐后探月,原因主要是:一是为了抢占月球 资源,二是为了推动国家科技发展。
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 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根据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福人类。
思考: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工人做工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科学家做实验
战士打仗
司法人员办案
教师讲课
医生治病
一、实践的含义
自然界、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42)
主体
对象
性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A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下面关于实践的观点
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
B 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我们是怎样证明古人对月球的认识只是“一个传说”的? 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正确认识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
认识
实践 只处有于把在主观主和观客和观客联观系的起来交加汇以点比上较,
和将对主照观的东和西客才观能联检系验起认识来正的确东与西否是。: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 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 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 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 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 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