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大城市的政策导向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拆迁安置政策等都会对人口分布、流动和社会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政策导向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对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产生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空间结构
04
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增长
我国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转变。
03
广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城市品质。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践案例
01
北京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02
上海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社会分层
社区发展
城市更新与改造
社会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人口分布和流动也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结构
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大城市的社文化和价值观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人口流动和分布也存在差异
晚清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和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开始引入西方理念。
民国时期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规划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规划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它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以及相关的规划研究。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通常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早期城市形成的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往往是以城市中心为核心,辐射状地向外扩展的。
这时的城市空间结构往往由城墙和城门所划定,城市的发展以周边农村和郊区为依托,城乡结合部的发展较为薄弱。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
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工厂和工业区的兴起,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和扩展。
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一的中心扩展为多个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的组合。
同时,城市的居住区开始向郊区拓展,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居住、工作分离的空间结构。
这一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往往较为分散,交通不便,城乡差距明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逐渐转向了现代化阶段。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开始采取集中连片开发的模式,形成了多个功能区域和行政区域。
大型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高级住宅区、科技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独立发展,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子中心。
这种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使得城市功能和资源分布更加合理,同时也加剧了交通压力。
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研究为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研究旨在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发展策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规划需要合理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和行政区域。
通过研究城市的功能需求和土地利用情况,可以确定不同类型的区域,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这样有利于避免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干扰和冲突,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其次,城市空间结构规划需要注重交通规划。
交通是城市运行的血脉,良好的交通系统有助于减少交通压力,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布和组织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特征。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受到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对分离的特征。
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或者远离居住区的地方,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向着多极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城市新兴产业区、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的形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其次,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便利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成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办公区的聚集地。
例如,火车站、机场附近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城市的道路、水泥森林等设施,都会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人口结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长期以来,刚性需求导致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而随着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口向城市的扩散趋势逐渐明显,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不断增加。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例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使得医疗养老服务在城市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最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还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有关。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可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
有效的城市规划可以避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和混乱,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土地利用政策也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可以调整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用地的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发展模式、交通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变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球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
城市不断演变和发展,这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带来了种种变化。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变化,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中心的重塑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心的重塑是一大特征。
传统的城市中心,多以历史遗迹和政府机构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和金融的崛起逐渐改变了城市中心的地位。
现代城市中心以商业街区、高楼大厦和大型购物中心为主,这些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商业和人流,成为城市经济的核心。
城市中心的空间结构变化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
二、城市边缘的扩展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的扩展是另一个重要变化。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的边缘区域逐渐成为居住和生活的热点。
这些区域通常具备较低的房价和更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城市边缘的扩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拥堵等问题,同时也改变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
三、城市功能区的重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功能区的重组是另一个重要的空间结构变化。
传统的城市功能区多以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为主,但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些功能区的划分变得模糊。
例如,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逐渐模糊,居民区内也出现了商业和服务设施,这种多功能的小区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新的功能区,如科技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这些功能区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
四、城市绿地的保护与利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的保护与利用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建设的扩张,城市绿地面临着压力。
然而,城市绿地的保护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绿地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绿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同时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变化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城市中心的重塑、城市边缘的扩展、城市功能区的重组,还包括城市绿地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LOGIC OF SPATIAL PLANN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W STATE SPACE张衔春唐承辉许顺才岳文泽ZHANG Xianchun; TANG Chenghui; X U Shuncai; YUE Wenze【摘要】国家空间重构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成为缓解城市间竞争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与演变特征,结合国家空间选择性探讨城市群空间规划的空间逻辑,包括空间特征与空间效应。
研究表明:首先,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内容及其扮演的角色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转型折射出国家空间选择性由城市尺度向区域尺度转变;其次,在社会转型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区域崛起的制度回应,通过多样化策略的分层叠加,塑造 了动态与嵌套的国家空间形式;最后,作为柔性的尺度重组策略,城市群空间规划以灵活与低成本的方式引导资本在特定城市群地区实现了再领域化和权力尺度重组,提高了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实现了治理模式转型。
然而,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主要依赖高尺度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存在实 施效果不一致等现实矛盾,亟待强化国家空间策略的内部整合与国家空间项目的衔接。
【关键词】新国家空间;城市群;空间规划;尺度重组;中国ABSTRACT: In the restructuring o f state space, sp a tia l p la n n in g o f urban a g g lo m e r a tio n s has functioned as an important m eans to alleviate the fierce intercity com petition and enhance regional co m p etitiv en ess. B ased on the new state space theory, this paper exam ines the developm ent proces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 f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ns in C hina, and explores its spatial logic in com bination w ith the conceptual fram ework o f state spatial selectiv ity, includi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effects. This paper unfolds that firstly,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contents and the role o f spatial planning vary that state spatial selectivity has changed from thesca le o f city to that o f region. S eco n d ly, underthe m acro background o f social transform ation,the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 n s inChina is deem ed as a strategical deploym ent o f thestate in response to the rise o f city-reg io n s, andthrough layered superposition o f diverse strategies,a dynam ic and em bedded form o f state space isshaped. In the end, as a flexible rescaling strategy,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 gglom eration s bringsabout capital re-regionalization and power rescalingin sp ecific regions in a flexible and low-cost way,w h ich im proves the national spatial govern ancecapacity and realizes the transform ation o f localgovernance m ode. H ow ever, the spatial planningo f urban a g g lo m er a tio n s in C h in a has h e a v ilyrelied upon top-dow n prom otion from upper-levelgovernm ents, and there are structural tensions in its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th e internal in teg ra tio n in the im p lem en ta tio no f d ifferen t n a tion al sp atial str a teg ie s and theconnection o f national projects.KEYWORDS: n e w s t a t e s p a c e;u r b a nagglomeration; spatial planning; rescaling; China1970年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下,国家间竞争转向核心城市及其所属城市群间的综合角逐m.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角色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国家管制权力向城市群等区域尺度下放.重建新的国家竞争力121。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黄妍妮□高波□魏守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71473115)引言“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重心在不断转移调整,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已经改变,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形态[3];二是从动态的研究角度,即从网络密度、专项功能、综合功能等不同角度测度城市群的功能结构[4];三是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5],通过计算帕累托指数[6]、mono 指数[7]、首位度[8]、集聚—碎化指数[9]、城市—区域均匀度[10]、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力[9]等指标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采用空间趋势面方法比较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11]。
前两类方法由于存在对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的问题,现有文献多采用静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的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献都仅针对某一城市群或特定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和更加详尽细致地比较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空间结构一直以各种形式发生着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往等各种活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历程,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城市扩张、功能分布和人流动态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城市扩张的演变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在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扩张主要以向外延伸的方式进行。
这种扩张模式使得城市呈现放射状或环状的形态,如古代的罗马城和伦敦城。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开始向垂直方向发展。
高楼大厦的出现和立体化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愈发复杂多样,如现代的纽约和上海。
而在当今时代,城市向各个方向不断扩张,形成了多个圈层结构。
城市核心区作为商业和行政中心,拥有密集的建筑、繁华的商业街和文化名胜;城市边缘区则以住宅和产业园区为主,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好;而中间地带则是过渡区域,既包括郊区住宅区和商务区,也有一些新兴产业聚集地。
这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空间结构既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功能分布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体现在城市功能分布的调整上。
在早期发展阶段,城市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往往集中在核心区。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交通和通信的不便,使得人们更愿意将重要的社会活动集中在一处,便于管理和交流。
然而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分散。
特定的产业集群出现在城市的不同地区,不再局限于核心区。
例如,伦敦金融城专注金融业务,柏林科技园区聚集科研和创业资源。
这种功能分布更加合理,使得城市的整体效益提高,并加强了城市间的合作和联动。
另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呈现出功能多样性的特点。
城市不再仅仅是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还承担起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多种功能。
购物中心、公园和文化场所等社会设施组成了城市的生活圈,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空间。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规划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规划研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城市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更是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的重心。
而城市空间结构,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的长期发展历程中,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在不断演化与重构。
本文将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进行初步探讨,并基于此,探讨城市规划的相关问题。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演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社会空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包括城市中各种空间要素的布局、组合及联系方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期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发展初期,由于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空间结构还比较简单。
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水平。
因此,这个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以城市中心为中心,逐渐向外辐射的"放射状结构"。
2.中期城市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
城市的功能分化逐渐扩散,城市中心向各个方向不断扩展,并且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核心—带状结构"。
3.新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新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大中城市并存、城市群形成、垂直空间发展等多种形态。
二、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城市规划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城市规划的时效性差。
由于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演化,规划往往难以及时跟进。
其次,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城市规划机制不够完善,执行难度较大,规划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最后,城市规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城市规划往往以市中心为核心,规划范围较小,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全面影响和调整不足。
三、探索城市规划的改革方案针对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改革方案。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把握城市演化的发展规律。
这种研究同样需要结合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并注重对不同城市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区分。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城市作为生产、交通和文化中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不同空间形态的总体组成。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包括城市聚集经济、人口增长、土地短缺等因素。
在城市发展初期,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主要场所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形成了“空心化”空间结构。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各种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逐渐发展出“辐射化”空间结构,各个环状路周边的城区逐渐发展,城市核心区的辐射力量逐渐增大。
同时,城市还发展出“多中心化”空间结构,新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2.城市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的布局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和用途的场所分布相对位置的总体排列方式。
城市的布局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的布局可以通过增加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规范土地利用等手段来进行调控。
以北京市为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布局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采用了“多中心、集中化”的城市布局,总体呈现出城中有城、城市和郊区共构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的城市布局逐渐呈现出向四周扩展、多中心发展的特点。
到2004年,北京实行了“城市副中心”建设计划,逐步形成了“二环一核、三环两心多组团”的城市布局。
3.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发展趋势未来城市发展中,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将面临新的变革和调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开展和城市发展形势的趋势化、现代化,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将向着“多中心化、人性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逐渐演变。
“多中心化”是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城市的多中心化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资源分散利用,而且还能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演变。
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演变。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地理空间结构城市的地理空间结构是由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决定的。
地理空间结构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地理空间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2. 功能空间结构城市的功能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距离、相互作用和交流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城市的功能空间结构。
3. 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居民所在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
社会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有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分布区位的调整城市的分布区位调整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主要表现之一。
城市的分布区位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例如经济、社会、地理和历史等因素。
城市的分布区位调整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
2. 城市形态的调整城市形态的调整会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城市形态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
城市的形态优化可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并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3. 城市功能区布局的调整城市的功能区布局调整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表现之一,不断开发新的城市功能区,并对原有的城市功能区进行调整和改善,可以优化城市的功能空间结构。
4. 城市交通网络的调整城市交通网络的调整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表现之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得到改善和升级,提高城市交通网络的效率和可靠性有助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应考虑城市发展的潜力和未来方向。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中, 以往一 味 以牺牲 人 文物 质 环 境 和 生 态 环境 为 代 价 来换 取 经济增 长 的做 法 已被证 明不 可持 续 。因此 在 新 时代下 , 文物 质 环 境 和 生 态 环 境 的保 护 也 必 人
并呈 现迅 速 加大 的趋 势 。
在 全球 化和 信 息 化 发展 的背 景 下 , 域 生 产 方 地 式 和空 间组 织方 式 发 生 着激 烈 的变 化 , 日趋 一 体 化 发展 的城 市集 团已成 为 区域 经 济发 展和 参与 国 际竞
争 的主要 载体 。各 城 市集 团为 增 强 区 域竞 争 力 , 在 内部 以建 立一 体化 的生 产 体 系 为 前 提 , 破 行 政壁 打
与环境 科学 学 院 , 南 长 沙 , 10 1 湖 40 8 )
【 要 】 着全 球 化 和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进 程 的 不 断推 进 , 来 长 株 潭 城 市 群 区域 空 间 将 出现 三 个 趋 势 : 域 一 体 化 、 息 化 与 摘 随 未 区 信
知 识 化 、 态 文 明 趋 势 。在 此 三 个趋 势 的 影 响 下 , 生 长株 潭 城 市群 必 然要 进 行 空 间 重构 , 进 行 空 间 重 构 的 措 施 主 要 包括 : 建 其 构 区域 一 体 的 “ 动 空 间” 系 , 建 区域 发 展 所 需要 的 五 个 支撑 网 络 ; 建 以 生 态 基 础 设 施 为 空 间分 割 的 组 团式 空 间 结 构 ; 流 体 构 构 实 现 区域 等 级 空 间 结构 的扁 平 网 络 化 , 实现 要 素 流 动 的无 阻 隔 。在 上 述 三 个 趋 势 及 措 施 的 指 引 下 , 株 潭 城 市群 将 增 强 区 域 的 长 综 合 竞 争 力 已 实现 其 作 为 中部 重 要 增 长 极 的历 史 重任 。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趋势探析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趋势探析1 城市现状概述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距郑州156公里,南距武汉340公里,东距合肥312公里。
属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范围的“真空”区域。
全市国土面积11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091万人,辖八县、一市、一区。
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2.1 城市空间演变周口市中心城区的生长过程经历了三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设周口专区、改革开放和撤地设市,在这三个时期均使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结构发生重大变。
首先,1965-1980年为圈层式空间扩展时期周口设专区以后,其城区在原周口镇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受沙颍河阻隔,生产、生活、交通等主要城市功能均在沙颍河南侧圈层式发展。
其中,依托原周口港居中布置居住、办公、商贸等生活性设施,依托铁路及专用线在西侧布置工业用地,在东侧布置仓储用地。
其次,1980-2000年为跳跃式空间扩展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开始提速,但沙颍河南岸发展空间受限,东西两侧受工业仓储用地阻隔,南侧有铁路门槛。
城市发展面临向北跨越沙颍河和向南翻越铁路的选择,由于当时沙颍河水运交通具有一定优势,且将河流引入城市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因此,最终选择向北跨河发展,形成沙南、沙北两个片区。
最后,2000-2010年为辐射式空间扩展时期2000年周口市迎来了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周口撤地设市。
同时,周口市也在积极破解其在市域中区域位置较偏,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区域带动能力较弱的难题。
因此,在这个时期周口市的发展更为注重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
首先,跨过铁路发展川东工业基地(现周口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促进周商一体化发展;另外,启动周口东区建设,加强对淮阳和项城的辐射。
2.2 城市中心演变城市中心演变与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相辅相成。
首先,在圈层式扩张阶段城市是单中心发展时期,城市的行政、文化、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均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规模适当的综合服务中心。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规划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和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的背景、原因和规划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背景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城市的空间结构涉及到城市内部的区域划分以及区域间的联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了以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格局。
然而,随着城市土地有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空间结构开始呈现出多中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原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受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政策的影响。
首先,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土地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为了满足人口对于住房和经济活动的需求,城市开始扩张和拓展,形成了新的中心区。
其次,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新的商业中心和工业园区相继出现,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而且,城市规划政策的调整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起到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引导人们的居住和工作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方法为了适应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需求,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需要进行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有限,因此需要进行土地的高效利用,包括合理分配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
其次,要制定多中心发展的城市规划。
传统的单中心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规划多个中心来分流城市人口和交通流量。
此外,要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需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害,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总结起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背景、原因和规划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政策的影响。
空间重构类知识点总结
空间重构类知识点总结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城市空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克服城市空间的问题,空间重构类技术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空间重构类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的一种方法,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提升城市品质。
本文将对空间重构类技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领域。
一、空间重构类概述1.1 空间重构类定义空间重构类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手段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城市设计、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规划和布局,使城市空间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提升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城市品质。
1.2 空间重构类的意义空间重构类技术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空间重构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造中。
1.3 空间重构类的原则空间重构类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合理性、可持续性、生态性和人性化。
合理性是指重构后的空间布局要满足城市功能发展的需要;可持续性是指重构后的空间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性是指重构后的空间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人性化是指重构后的空间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二、空间重构类技术2.1 空间重构类技术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技术手段,空间重构类技术可分为数字化设计技术、智能化技术和可视化技术。
数字化设计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智能化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规划和决策;可视化技术是指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展示和呈现。
2.2 空间重构类技术的应用空间重构类技术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交通规划、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
通过空间重构类技术,可以对城市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分化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分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演变与分化。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人口的集聚,更是一种空间结构的形成和重塑。
这个过程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分工、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城市扩张与空间分化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本独立的乡村和郊区被逐渐纳入城市的范围。
这种城市扩张带来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和重塑。
城市扩张过程中,不同功能的区域逐渐形成,城市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化现象。
一方面,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不同用途的地区得到了进一步聚集和集中,形成了明确的功能区域。
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和城市边缘地区之间在空间上逐渐拉开距离,形成了明显的中心-边缘差距。
这种城市空间的分化,使得不同地区的发展和资源配置存在着差异。
城市中心区集聚了大量高端商业、文化和教育资源,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而城市边缘地区则更多地集中了低端产业、廉价住房和农村外来人口。
这种空间分化的现象,导致了城市内部的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二、社会结构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与社会结构紧密相关。
城市中的不同社会群体往往在不同的空间区域分布。
高收入人群往往聚集在城市的富裕区域,低收入人群则更多地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城市的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演变。
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导致富人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富人区的房地产价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城区和边缘地区的发展差异。
这种社会和经济现象加剧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化。
三、城市分化的挑战与希望城市空间分化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贫困化的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空间分化的加剧,加大了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然而,城市的分化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希望。
城市空间分化凸显了城市的多样性和个性。
当今中国城市群发展演进新趋势探析
当今中国城市群发展演进新趋势探析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当今中国的城市群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城市群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群的发展背景、现状和趋势三个方面分析当今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演进新趋势。
一、城市群的发展背景城市群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城市组织形式。
它是由一组城市和周边地区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联系的空间集群。
城市群的发展既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
当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对农村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这些因素奠定了城市群发展的基础。
二、城市群的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和哈尔滨等城市群为代表的6大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共涉及到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但聚集了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并创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3/4以上。
同时,这些城市群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转型和加快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群的发展趋势1.城市群网络的构建城市群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越来越多的新城市群诞生,成为了城市群网络的一部分。
这种网络可以通过高铁、高速公路和飞机等交通运输方式连接各个城市,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推进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并进的转型。
同时,城市群网络还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核心地位,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一批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2.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城市群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愈发明显。
例如,京津冀城市群内有着明显的产业配套和资源互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1+4”城市群发展格局,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交通、贸易、能源配套中心等等,通过城市群协同发展,可以实现城市群之间的优化配置资源、共同发展、实现互赢。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探讨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探讨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下面就来具体探讨一下信息时代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
1. 聚合式发展——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推广,从而大大提高了城市的聚合效率,催化了郊区及核心区的联系,使城市空间结构更趋集约化。
2. 空间覆盖度提升——利用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快速收集、
分析、管理地理信息,当空间相关数据和信息收集在一起进行分析后,研究中心
和郊区的关系得以加强,使空间覆盖度显著提升。
1. 郊区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的容纳力也随之提高,郊区空间由普遍孤立变为多元连接,使郊区空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格局。
2. 时间空间多元性—— 时间空间多元性是信息科技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的重要原因,利用信息技术,城市因地制宜地构建自己的时间空间体系,改变了城市时空结构。
1. 信息自主性——传统的空间结构是对信息传播的局限,而信息时代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则满足城市及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信息的自主性。
2. 可操作性——城市空间的变化特征是一个灵活的模态,它开启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可操作性。
在现代城市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都可以得到更多有益的信息结果,从而使城市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健康、可持续。
综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集约发展特征、多样性特征和自主性特征上都有明显的改变。
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利用第四代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筑空间结构演化与城市更新研究
城市建筑空间结构演化与城市更新研究当我们涉足一个城市,往往会被其繁忙的街道、高耸的摩天大楼以及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所吸引。
这些城市建筑空间的演化与城市更新密切相关,而了解和研究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至关重要。
一、城市建筑空间结构演化城市建筑空间结构的演化是城市变迁的结果。
它包括城市建筑的形态、规模和功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由城市发展的历史、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技术进步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城市会因为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等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结构。
例如,中国的传统城市多以城墙为界,内有紧凑的城市核心区,外有宽阔的城市周边区域。
而现代化的城市则呈现出分散化、多中心化的发展趋势。
城市建筑空间结构的演化也受到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影响。
城市规划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可以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例如,城市核心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繁荣至关重要。
同时,城市规划也应考虑到城市建筑空间结构的可持续性和人性化,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城市更新的意义和挑战城市更新是指城市更新旧城区,并进行功能更新、提升和改造的过程。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更新的意义在于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建筑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品质,促进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城市更新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城市更新需要大量的投资和金融支持。
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到建筑拆迁、地质勘探、设备升级等诸多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其次,城市更新需要考虑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建筑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城市更新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最后,城市更新需要解决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城市更新应当关注城市贫困人口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和生活保障,同时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空间结构的重构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空间结构的重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面貌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由乡村聚集而成,也因为城市化的推进而不断演变。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在城市化的推动下,社会空间结构也在不断重构,这个过程中涉及了许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的扩张和更新,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
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集聚,人们蜂拥进城,在有限的空间里相互竞争。
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求,城市需要不断发展新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旧的城市空间结构被改造,新的城市区域建设兴起。
例如,我所生活的城市在过去几十年里,城市的主轴向东拓展,新的住宅区、商业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原本的城市中心逐渐失去了它的繁荣,某些地区沦为了旧商业区、工业区,而新兴的地区则成为了焦点。
城市更新使得社会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中的不同地区功能、人口密度、居民配套设施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其次,城市化对社会空间的再分配产生了影响,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重组。
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限制和问题,这些人常常聚集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特定的社区中。
他们与城市中的其他人群之间存在一定的隔离和不平等。
这种隔离和不平等不仅反映在住房条件上,也体现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分配上。
这些问题使得城市中的社会空间结构严重不平衡,城市内部的阶层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另外,城市化进程也对城市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对社会空间结构产生了新的要求。
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新建筑和基础设施,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的环境压力。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城市需要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城市规划者开始注重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以提供绿色空间和休闲场所,为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这种对城市环境的重视与社会空间结构的重构密切相关,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和休闲设施将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汤放华1,陈立立2,曾志伟1,易纯1(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100;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
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
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空间重构;长株潭【中图分类号】TU982.2【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J6060]“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资助。
引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跨国公司推动了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的形成,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使得当今区域城镇空间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网络状的复杂联系,区域城镇发展的前途、层次与绝对的规模已非必然相关[1][2],“城镇在网络中的地位比空间区位、工业综合程度等传统的特征来得更为重要”[3]。
“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
[4]”区域城镇实体空间与影响空间越来越大的分离,世界城市、出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等新战略地点的形成,对城镇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正逐步加强的同时,“核心-边缘”效应的范围已扩大到国家、区域之间,在新的空间层次继续得到强化,并呈现迅速加大的趋势。
传统城镇体系的研究往往是将研究地域视作一个相对闭合的自运行系统,着眼对于本系统内要素的均衡配置及良性运作的探讨,习惯于将城镇作为点状的要素[5],仅仅注重城镇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对乡村、生态空间等地域的研究。
生态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历史积累,一旦破坏往往不可逆转。
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不可避免的要将一部分既有人文物质、自然生态环境包入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往一味以牺牲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已被证明不可持续。
因此在新时代下,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须要纳入到区域发展的主线中。
1空间演化趋势1.1区域一体化趋势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地域生产方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发生着激烈的变化,日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
各城市集团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内部以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为前提,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外部以建立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为目标,消除市场障碍,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
随着城市集团的发展壮大,将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一方面,它会形成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的内部一体化格局,提升区域经济的增长效率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还可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表现出更大的支配和控制作用,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乃至全球城市区域。
一体化区域将从外部吸引全球资源,在内部优化空间配置,最终形成分工合作、组合有序的多中心网络格局,具体表现为:(1)外部资源集聚。
全球和信息化时代,生产分散于全球,而大量新兴生产要素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总部、创意和商务旅游等)的带动下,逐步向少数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全球城市或城市集团集中,这些城市和地区逐步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集散和市场拓展的主要载体和管理中枢。
(2)内部空间重组。
以全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内,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向全球城市集聚的同时,一些专门化的服务功能则在一个广阔的尺度上扩散,同时又在这个区域内的特殊节点上(次级中心城市)中心集聚,并与散布于广大城乡的众多生产基地之间建立起广泛联系,城乡区域内部的交流互动日益密切。
(3)多中心网络格局。
随着城乡区域发展,产业和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需要“面对面地交流”,进行“非程式化”交流技术的新型服务业集聚在靠近交通枢纽的市郊或者乡村,而以“程式化”交流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则依靠生产营销网络将创新中心、生产基地和装配线等劳动空间分布到各个特定的节点,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功能整合度和空间流动性的多中心、网络化的一体化城乡区域格局。
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将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催生新的经济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城市间建立密切的分工和协作体系,带来更强的区域整体竞争力。
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将培育具有活力或多样性的各级城镇中心,强化其生产、集散、管理和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支撑整个社会经济要素流动的空间平台,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资讯流在更大范围内的高效流动,进一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多层级、多中心联动的网络化城市体系,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区域空间向多中心网络化结构逐步演进。
1.2生态文明的趋势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已经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城市群开始强调在不同空间层次和不同地域范围内形成多中心生态网络空间结构,使相互集中的开敞空间系统与城市化空间系统紧密结合,使农业保护地区及自然环境资源特色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地带受到更为严格的保护,使大城市的扩展与小城镇的相对集中发展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
生态化城市群空间具有融合的趋势,即从过去功能空间相互隔绝的、内部同质而区域异质的特征,向各种功能空间相互融合,紧密关联,有机网络化方向转变[6]。
在未来的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对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宜居城市群不单是自然生态上的协调,还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上的生态协调,城市群成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承载体。
城市群空间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内部运动与相互协调的场所,活动的集中和分散便形成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体现于外表就是城市群空间形态。
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态是城市群生态系统的物质外壳,城市群生态化的空间结构具有自己的模式和特征,生态建设就是力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生态化”。
城市群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必然要求新的具有生态属性点的、体现生态思想与生态效能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建构和营造,即它应具有“生态文化”的内涵。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要将城市群内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融合。
同时人工空间更加尊重自然空间,更富有生态特色。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拥有众多广阔的自然空间,如河流、绿地、郊野、山体等等,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是由三市结合部的空间开放式绿心,湘江生态风光带、多条沿湘江支流、交通线和跨交通线的生态廊道,以及众多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立一个支撑城市群发展的生态网络。
三市的结合部的空间开放式绿心仍然保留作为生态“绿肺”的功能,建成生态综合利用功能区,适量发展环境友好的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公园和商务、文化娱乐休闲等城市功能,使绿心的生态综合利用功能得到提升;发挥湘江生态风光带的生态经济功能作用,把湘江生态带建成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达,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经济发展走廊;由湘江支流和自然山体、丘陵、农田以及城镇绿化隔离带,形成网络状的生态廊道,加强主要干道与铁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及山水廊道的构筑,促进广为分布的生态“斑块”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的生态整体系统。
1.3知识与信息化空间趋势信息时代在网络和通讯等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带来了数字经济体系和社会形态,从而重塑着城市和区域的空间(表1)。
在这个时代,超越任何距离限制的信息传输使得城市发展的要素流动更加便捷,生产和居住的所在地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进而使城市空间的集聚和分散都变得更容易[7]。
表1传统时代与信息化时代区域、腹地及空间概念比较概念传统时代信息化时代区域界限分明,边界易辨识,有限性界限模糊,边界不宜辨识,无限性腹地决定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大小与交通联系决定于城市与区域间信息网络通道的畅通程度空间实体空间,以集中为主空间融合,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并存,分散化趋势加强处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群,各个城市原有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已经消失于一个高度发达的区域网络之中,各城市与区域之间不再是一个静止空间,而是一个在地域和功能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动态弹性空间。
正如彼得.罗预言所说,在21世纪的前1/3时间里,人们很可能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区域城镇体系模式。
这一新模式源于城市活动的分散和重新组合,从传统的单一中心的城市模式转变为多中心模式,进而转变为广大城市化地区上的结网状的人居环境模式[8]。
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低层次的生产活动发生分散,像低等级机构的办公不断外迁,但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表现出集中的趋势。
由于知识产业(包括信息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对信息依赖、注重生产的工序及由此产生的生产过程的内部分割等特征,要求不同于工业化的福特式生产和积累的方式—新福特式或后福特式的弹性信息化的生产和积累方式,因而信息产业和高技术等知识产业的空间分布表现为集中区位和分散区位两种趋势。
前者表现为产品设计、样本制作、试验性生产及关键零部件等生产活动向“科技创新源”的集聚,形成高技术综合体、科学城(科研综合体)、技术园(高技术制造业公司的集聚地)、综合完整的科技城等增长中心[9]。
而装配工序生产则多选择劳动力廉价区位,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的趋势。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规模结构上,传统以长沙为区域首位城市的规模等级作用对区域发展指导作用将减弱,各城市之间的水平联系取代城市规模等级为依托的垂直联系而居主导地位;在空间关系上,各等级城市的空间结构融入区域整体结构之中,区域内各种功能活动的空间位置不再受到距离的约束,距离不再是切断核心区及其紧密联系区、外围影响区的关键性因素,准确快捷的信息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可达性因素。
2长株潭城市群空间重构的措施2.1区域一体化“流动空间”体系的构建一体化区域内部空间重组的关键在于“流动空间”的建立。
“流动空间”的形成有赖于三个层次的物质支持:第一层次是由信息和交通通道等基础设施构成的互动网络,把各种具有支配性功能的空间结合在一起;第二层次是节点和核心(枢纽)。
如全球城市和地方性中心城市等,它们将各种要素和活动整合进网络;第三层次是具有区域支配地位的功能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