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框架
哲学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 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总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
唯特
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物征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哲学框架结构(复习)
《生活与哲学》复习指南
【全书基本框架】
1、前言(致同学们)和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 (1)什么是哲学?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阐述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 (1)辩证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 3、第四单元:阐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 (2)价值观。 (3)人生观。
学 任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指导
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单元:哲学一般知识
框架结构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 学 内容 的 基
何者为本原 (第一性)
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尊重客观规律与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
(2)这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 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 (3)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 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为人类造福. • 所以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 性相结合.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框架专题一哲学概论哲学概论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统一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
它们决定和体现了彼此,互不脱离。
哲学与具体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为指导。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种形态。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专题二唯物论(世界本质、什么存在)唯物论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说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
质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被消灭。
实事求是,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的意识活动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能够动地认识世界,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的作用在于改造客观世界,正确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
相反,错误的意识会对人们的能动性产生负面影响,阻碍改造世界的进程。
高昂的精神状态有助于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而萎靡的精神状态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物质决定意识,这是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也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物质与意识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我们需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尊重客观规律,这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我们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两个原理的要求。
哲学知识框架完整版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物质与意识辩正关系原理的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具体要求(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及其基本
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知识框架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与世界观: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区别:研究对象与具体科学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哲基本观点唯物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等)基本主义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等)(唯心史观—半截子唯物主义)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基本观点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概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生的根本指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第一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基本特征实现了第一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重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固有属性:运动物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规律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运动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规律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被消灭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高二哲学框架图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目的性
唯
1.认识世界 2.主动创造性 3.自觉选择性
2.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
2.改造世界
1.指导作用:正 错
2.调、控:积 消
论
3.世界→物质→运动→规律→客观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联系 (总特征)
高二哲学框架图
4.追去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高二哲学框架图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
1.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
史
2.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唯
物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义
1.物质财富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精神财富
3.社会变革决定力量
1.普、客、多样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3.系统优化
对立 孤立观点
1.发展
辩
2.发展
2.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总特征)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对立 静止观点
形
证
1.对立统一 2.普遍性 3.特殊性
而
法
3.矛盾
4.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本质/核心)
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6.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7.两点论与重点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上 对立 片面观点 学
4.辩证否定/创新 (要求)
1.含义、特征、实质 2.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3.创新作用
对立 肯定一切 否定一切
高二哲学框架图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哲学知识框架(完整版)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知识点补充哲学是什么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区别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依据)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是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各自观点)两大基本派别么?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片面、孤立、静止,否认内因的根本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
神创论、宿命论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升华)。
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知识体系结构
标准 人民立场 社会历史性 特点 方法论: 阶级性 价值判 树立正 主体差异性 断和选 确的价 价值冲 原因 择 值观 突及评 价标准 评价标准
个人价值
如何创造、 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根本途径
认识社 会与价 值选择
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历 史观
基本 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矛盾的 特殊性
表 现
同一性 斗争性
含义 关系
方法论 要求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不同事物…
含义 具体问题 地位 方法论 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要求 具体分析 意义 同一事物中…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方法论 要求
矛盾发展的 不平衡性
坚持两点论 与重点论的 统一,反 对…源自用对立 统一的 观点看 问题
趋势 状态
发展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形而上学否定观
坚 持 辩 证 法 , 反 对 形 而 上 学
树立 创新 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 证法的要求(理论)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对生产关系、社会制度 对思维方式和文化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实践)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用 联 系 的 观 点 看 问 题
自然界 发展的 世界是永 普遍性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恒发展的
辩 证 法 的 发 展 观 方 法 论 要 求
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 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 途径
既要对未来充 前途是光明的 要求 满信心,又要 勇敢地接受挫 道路是曲折的 折与考验
高中哲学知识框架总结与归纳
矛 盾 观 法
抓住特点,把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 走特色道路,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性)辩证统一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 影响的,在事物发展中,主要矛盾 既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重点, 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关键,中心, 抓中心,关键)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 重点,主要,重点) ,次要矛盾对 理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会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 响。 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主要方面决 既要全面看问题, 又要分清主流 定事物性质,矛盾主、次方面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物
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类真正价 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 关系
主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对 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 值选择,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行动。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 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在基础上形成 的。
认 识 论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 的的归宿、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指导实践,错 误认识阻碍实践)
1 从实际出发,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3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坚持真理, 反对谬误。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的发挥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 和内部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 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要素联系起来, 优化组合。
发 证 展 观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促成新事 物的成长。 量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要重视量的积累, 不失时机的促 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 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 成质变。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定阶段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 树立信心,又要做好思想准备,接受考 验。 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点论, 两分法。 承认矛盾、分析、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高三哲学知识点框架
高三哲学知识点框架引言: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理论。
在高三学习阶段,理解哲学的基本知识点和框架对于培养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提纲的形式总结高三哲学知识点框架,帮助读者系统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哲学的定义和特征1. 定义:哲学是一门思考宇宙、人类和知识等根本问题的学科。
2. 特征:a. 普遍性:哲学关心一般性问题,而非特定事物或个体。
b. 基础性:哲学讨论的问题是其他学科研究所依赖的基础。
c. 理论性:哲学强调思辨和理论构建,而非实证研究。
d. 批判性:哲学追求对所有观念和信念的质疑和反思。
二、哲学思维方法1. 分析:通过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来理解问题和思考。
2. 综合:将不同观点和理论进行整合和综合,寻求一种一致的解释。
3.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而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4. 比较与对比:通过比较相似之处和对比差异之处来深入理解问题。
三、西方哲学史1. 古希腊哲学:探究宇宙的理性起源和人的存在方式。
2. 中世纪哲学:以基督教思想为中心,探讨上帝、宗教和信仰。
3. 文艺复兴哲学:强调人类中心主义、理性和自由意志。
4. 启蒙时代哲学:关注科学、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
5. 德国古典哲学:尼采、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重要观点。
6. 分析哲学:以逻辑和语言分析为主要方法,关注语义和概念分析。
7. 大陆哲学:强调人的存在、言语和身体的角色。
四、哲学主要理论流派1. 实在论:认为宇宙中存在独立于意识的实体,如形而上学理论。
2. 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和思辨的能力,如康德的先验认识。
3.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源于经验和感觉,如洛克的观点。
4. 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和经验验证,如逻辑实证主义。
5. 个人主义:重视个体和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如尼采的超人理论。
6. 共同主义:主张社会公平和集体所有制,如马克思的思想。
7. 解构主义: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不稳定性,如德里达的观点。
哲学框架
唯物论部分一.唯物论部分的知识框架二.把握“一条线索”、“四个关系”、“两个方法论意义”线索: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三.易错易混的知识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8、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11、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1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1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14、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15、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16、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17、规律有好坏的.18、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1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20、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21、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22、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23、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24、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25、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2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27、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28、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29、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30、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31、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32、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33、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35、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3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37、整个世界≠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不包括思维,整个世界包括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图
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标准要求意义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资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意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实践是认识法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辩证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矛盾观发展观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切记主观随意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就事物的灭亡坚持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矛盾的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承认分析解决矛盾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特殊性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猪蹄,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名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自我磨砺中走向成功坚持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坚定的理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女里法杖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识实质2.抓住时机。
哲学知识框架
哲学的知识框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历史唯物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辩证唯物论,二是唯物辩证法,三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有: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自然界的存在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3、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
4、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6、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要把发挥主观能动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7、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答:(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真理是客观的,要敢于坚持真理。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要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框架思维导图_简单清晰脑图分享-知犀
哲学框架
唯物论
五观
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
实践观
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辩证法
两特征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三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方法
归纳演绎
分析综合
抽象具体逻辑历史五范畴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必然偶然可能现实内容形式五思维
辩证思维
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
唯物史观
社会结构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动力论
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
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社会主体论
人的本质人民群众
个人
认识论
结构
主体客体中介
基础
实践的决定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本质
反映论与先验论
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
过程
两阶段两飞跃两因素两特性两统一目的
追求真理
实现价值。
哲学框架
哲学框架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 联系观 发展观 辩证的否定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有条件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世界是普遍发展的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观 辩证否定的原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唯
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社
会
历
史
观
人
生
价
值
观
社
会
发
展
的
规
律
社
会
历
史
的
主
体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如何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人生价值的实现。
哲学框架
(三)关于“规律”的易混点或误区 关于“规律” ①规律是永恒的 规律是永恒的 ②规律有好坏之分 ③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⑤把规律的表现或有规律的现象当规律本身 ⑥把各种具体规律当哲学规律 ⑦把规则规定和法律条文当规律
(四)关于“发展”观点的易混点或误区 关于“发展” ① 物质的特性就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错。这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不是指事 运动就是变化, ②运动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 错。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相对于意 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事 识而言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是把万事万物同 ③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 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这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 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概括出来的。物质独有而意 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则侧重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 的具体阶段是有起伏的;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是, 没有量变就是没有质变, ④没有量变就是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识没有;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就物质的存在 乃至性质的改变。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 方式而言。因为,物质存在于运动之中,没有不运动 只要有量变, ⑤只要有量变,就一定会发生质变 亡。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和变化 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的物质,而且运动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 都是发展。变化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倒退的、向 ⑥质变就是发展 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下的,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 ⑦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向才是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一切运动变化都看成 是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论 4、5课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第 6课
辩证法 7-10课 历史唯物主义 11、12课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与哲学》会考复习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
生活智 慧与时 代精神 探索世 界与追 求真理 思想方 法与创 新意识 认识社 会与价 值选择
总论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历史观 人生观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具体科学和概括和总结 (科学
基础 指导
哲学)
第 一 单 元 绪 论
哲学基 本问题 哲学产生 和作用
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 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着重把握主要 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 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我们看问题要着重 把握主要方面,重视主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7.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 系的原理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 证关系原理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辨证关系的原理
*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
(辩证)唯物论 (物质观)
认识论部分
(实践观)
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唯物论主要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 我们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物质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 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 客观的,不能被创造和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 客观规律办事,如违背规律,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 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
矛盾观主要原理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两个方面,要 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 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 露矛盾,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 特点,,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 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 不开普遍性。
思维与存 在的关系 时代精神的精华 社会变革的先导 产生
何为第一性 有无同一性
唯物论和唯心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 主义哲学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 科学基础—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特征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辨 证 的 否 定 观 原 理
联系观主要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 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多样性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 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 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 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 整体的发展。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认识论主要原理
1.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 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 性和上升性原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 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 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 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6.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并以社会提供的 客观条件为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 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 的指引。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
普遍性原理 客观性原理 多样性原理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两个层次)
发展观
矛盾观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 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树立群众 观点和群众路线.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对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体;同时把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 。
发展观主要原理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 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要用发 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2.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 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不断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发展的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 们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辨证否定观原理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 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历史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生价值的内涵及评价 价值观人生观 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