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_无氧工作能力)解析

合集下载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min时血乳酸>100mg.dl-1(儿童≥80mg.dl-1、老年人>
60 mg.dl-1);⑷参与运动的肌肉必须占有全身肌肉块的 50-60%。 特点:数据可靠,重复性好,但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
运动生理学
33
2、间接推算法
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吸氧量与心率成线性关系,通过测
定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或功率来推算最大吸氧量。 (1)Astrand-Ryhming列线图法 ①台阶试验 ②自行车功量计运动测验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
运动是人体的行为之一
从系统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行为
(behavior)是大脑功能活动的表现,是人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演化的外部活动, 是维持个体、种系生存繁衍所作的全部反 应。 简言之,人的行为是大脑的功能,是内部 生理、心理需要导致的外现活动,更是对 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2)电脑自行车测功计(Monark839E)测验
(3) Fox台阶测验
运动生理学
34
运动生理学
35
(三)决定最大吸氧的机制
人体供 氧能力
中央机制
心泵功能 心输 出量
最高心率
最大搏出量
(氧脉搏)
循环血量和血红蛋白总量与氧的运载量 线粒体数量、密 肌肉的摄氧能力 度、内膜的表面 积和氧化酶活性
最大吸 氧量运动生理学 Nhomakorabea16
上世纪20年代初,希尔(Hill;AV)提出了氧债的概念。 梅耶霍夫(1931)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认为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就是用于偿还运动过程中 的氧亏,因此把它称之为氧债。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乳酸氧债(75 %) ATP--PCr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第二节无氧工作能力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与摄氧量(一)需氧量概念: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安静时约250ml/min(毫升/分)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二)摄氧量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安静时:200-300毫升/分。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一)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1.体温升高2.儿茶酚胺的影响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4. Ca++的作用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男子绝对值:3.0-3.5L/min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相对值:40-45ml/kg/min(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1.直接测定法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2.间接推算法①Astrand-Ryhmin列线图法。

②多元逐步回归推算最大摄氧量的方?程式。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1.氧运输系统对VOmax的影响2max的影响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3.其他因素对VO2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1)肺通气VE,吸入O2↑(2)肺换气(3)血液循环功能①Hb ↑,运输O2↑,吸入O2↑②心功能↑,循环血↑,运输O2↑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

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

体育保健学知识介绍(二)——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一、有氧耐力(一)基本概念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

负荷强度为人体最大负荷强度的75%—85%,心率一般在140—170次/分。

时间最少5分钟,一般在15分钟以上。

决定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因素主要是运动中氧气的供应因素和作为能量物质的糖原含量。

(二)提高有氧耐力的方法1、最大摄氧量及其体育锻炼最大摄氧量是指身体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每分钟摄入并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氧气量,最大摄氧量是有氧代谢能力的基础,一般人的最大摄氧量为2-3升/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可达4-5升/分,在进行有氧耐力练习时,可以最大摄氧量作为参考指标确定运动强度。

2、无氧阈及其体育锻炼。

无氧阈是人体在进行递增性体育锻炼过程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转折点,这一转的点相当于一般人心率在140-150次/分时的运动强度。

也就是说,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40/分以下,主要是发展有氧耐力,心率150次/分以上,就主要是发展机体的无氧耐力。

因此,不管采用何种体育锻炼方式,只要是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心率最好不要超过150次/分。

3、常用的有氧耐力练习方法主要有持续负荷法、间断负荷法和高原训练法。

(1)持续负荷法持续负荷法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方法。

其特点是负荷量大,没有间歇。

持续负荷法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训练和变速训练两种。

采用持续负荷法训练时,每次负荷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负荷时间可以达60~120分钟。

练习强度可以通过测定心率等方法计算,心率可控制在每分钟150~170次。

采用变速训练时,可在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速度,即从较低地强度提高到中等强度。

例如第一个1/3的距离可用较低的速度完成,然后将速度提高到稍低于中等强度的水平,最后1/3距离则用中等强度的速度完成。

此外,还可以从中等到次最大不断变换强度。

例如,在每1~10分钟的最高强度负荷后,可穿插安排中等强度负荷,以保证机体在下一次提高负荷前稍有调整。

无氧工作能力的概念

无氧工作能力的概念

无氧工作能力的概念《无氧工作能力》:超越极限的能量释放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身体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高强度运动时所能展现出的耐力和爆发力。

它是一种综合体力素质,涉及到肌肉耐力、心血管功能、肌肉爆发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与有氧工作能力不同,无氧工作能力更侧重于短时间内迅速释放高强度的能量。

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主要集中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项目上,如举重、短跑、跳高等。

这些项目对于肌肉力量和肌肉爆发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比如举重运动需要在几秒钟内完成,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强大的肌肉爆发力和耐力。

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合理的饮食安排来达到。

训练方法包括重量训练、爆发力训练、间歇性训练等。

这些训练方法能够刺激肌肉的生长和提高肌肉强度,从而增强无氧工作能力。

饮食方面,要注重蛋白质的摄入,因为蛋白质是肌肉的重要构成成分,能够帮助肌肉修复和生长。

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对于运动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许多项目都需要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出高强度的能量,如击剑、拳击等。

如果运动员的无氧工作能力不足,就很难在关键时刻取得胜利。

此外,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体能有益。

无氧训练不仅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还能够提升心血管功能、增加肺活量,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循环系统的发展。

这将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有活力和耐力,更易应对各种体力要求。

总而言之,《无氧工作能力》代表了一种超越极限的能量释放。

无论是竞技体育项目还是日常生活,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都能让人们拥有更出色的表现和更健康的生活。

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合理的饮食安排,我们可以开发和释放出内在潜能,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体育教师考编运动生理学重难点

体育教师考编运动生理学重难点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一、基本概念类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

2.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3.物质代谢: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自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以及不断地向外界排出自身和外来物质的分解产物,这一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4.合成代谢: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合成代谢。

5.分解代谢:机体分解其自身成分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

6.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伴随的是能量的摄取及其在体内的转换、利用、贮存和排出,这个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7.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8.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保护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9.适应性:机体根据外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10.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1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1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13.体液调节:主要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重要基本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

14.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有氧代谢能力与无氧代谢能力测试指标课件

有氧代谢能力与无氧代谢能力测试指标课件

未经授权,不得将测试结果泄 露给第三方。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时 ,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和相关规 定。
THANKS
感谢观看
静息心率
休息状态下,心脏的最低 心率。通常在早晨醒来后 测量。
运动心率
在运动状态下,心脏的平 均心率。通过运动负荷实 验或最大运动试验来测定 。
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
在运动负荷下,身体能够摄取的 最大氧气量。通常通过运动负荷 实验或最大运动试验来测定。
摄氧量利用率
身体利用氧气进行有氧代谢的能 力。通常通过比较最大摄氧量与 实际摄氧量的比例来评估。
肌肉疲劳度
要点一
总结词
肌肉疲劳度是指肌肉在持续运动后产生的疲劳程度,反映 了无氧代谢能力的耐力方面。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肌肉疲劳度与无氧代谢能力的耐力方面密切相关。在无氧 运动中,身体需要快速产生能量以支持肌肉活动,这可能 导致肌肉疲劳。通过测量肌肉疲劳度,可以了解身体在持 续运动中保持力量的能力。高肌肉疲劳度可能意味着身体 在无氧运动中更容易疲劳,而低肌肉疲劳度则表示身体能 够更长时间地进行无氧运动。
02
无氧代谢能力测试指标
血乳酸
总结词
血乳酸是无氧运动时体内产生的代谢产 物,通过测量运动后血乳酸水平可以评 估无氧代谢能力。
VS
详细描述
在无氧运动中,身体会产生大量乳酸,这 是肌肉进行无氧糖酵解的产物。通过测量 运动后血液中的乳酸水平,可以了解身体 的无氧代谢能力。高血乳酸水平意味着身 体在运动中产生了更多的乳酸,需要更长 时间恢复,而低血乳酸水平则表示身体能 够更有效地利用氧气进行能量代谢。
03
有氧与无氧代谢能力的关系
有氧代谢为主导的耐力运动
长时间持续运动

有氧和无氧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

有氧和无氧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

有氧和无氧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氧运动,什么叫无氧运动?大多数健美运动员和健美爱好者只解其表,不解其理,训练中一般是盲目听从,对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过程并不十分明确,以致影响了训练的自觉性和训练效果。

本文就有氧和无氧运动能量代谢的特点作一分析,以助大家释疑解惑,从根本上了解健美运动的特点,提高训练的自觉性。

要了解有氧和无氧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得从的作用谈起。

三磷酸腺苷(简称ATP)是肌肉活动唯一的直接能源,也是人体其它任何细胞活动(如腺细胞的分泌、神经细胞的兴奋等)的直接能源。

ATP贮存在细胞中,其中以肌细胞(肌纤维)为最多。

ATP由一个称为腺苷的大分子和三个较简单的磷酸根组成,后两个磷酸根上有"高能键",键上贮有大量化学能,故ATP这类化合物又称为高能磷化物。

当ATP末端一个磷酸键断裂时,便释放出能量,使细胞做功或完成其生理功能。

肌肉活动时,贮存在肌纤维中的ATP在ATP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无机磷(PI),释放出能量,牵动肌丝滑动,使肌纤维缩短,完成做功。

但肌肉中ATP的储量较少,必需边分解边合成,才能不断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使活动得以持久。

事实上ATP一被分解就立刻再合成。

再合成所需的能量,根据运动的具体情况,来源有三:一是磷酸肌酸分解放能;二是糖原酵解生能;三是糖和脂肪(还有部分蛋白质)氧化生能。

1、磷酸肌酸的分解。

磷酸肌酸(简称CP)是贮存在肌纤维中与ATP紧密相关的另一种高能磷化物,分解时能放出大量能量。

当肌肉收缩且强度很大时,随着ATP的迅速分解,CP也迅速分解放能,以使ADP和PI合成ATP。

肌肉在安静状态下,高能磷化物以CP的形式积累,故肌细胞中CP的含量约为ATP的3-5倍。

尽管如此,其含量也是有限的,CP全部分解时只能维持数秒钟的剧烈运动,必须有其它供应ATP再合成的能量才能使肌肉活动持续下去。

CP供能使ATP再合成的重要意义,不在其含量,而在其快速可动用性。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乳酸氧债(75 %)
ATP--PCr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2)氧债的计算: 氧债=总耗氧-(0.25×时间) 负氧债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其无氧耐力的高低。
憋气试验:吸气后憋气、呼气后憋气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过量氧耗:是指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 态耗氧量水平的额外耗氧量。
•通过系统训练能够提高最大吸氧量的可能性较
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
•乳酸阈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较少,其可训练性较
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阈。 •以最大吸氧量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是有 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为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在 实践中的意义将更大。
2.通气阈测定
在渐增负荷运
动中,将通气
量变化的拐点
第三节 无氧运动能力
概念:习惯上把不需氧的力量爆发型运动
(依靠磷酸原(ATP-PCr)系统供能
的运动)和无氧耐力运动(依靠糖无氧酵
解供能的运动)统称为无氧运动。
一、力量爆发型运动
(一)力量爆发型运动的生理基础
1.骨骼肌纤维中ATP-PCr的贮量
力量爆发型运动训练,不仅使肌纤维中ATP和 PCr 贮量增加,同时肌酸激酶(CK)活性也增 高,可以更快的催化PCr 水解,使ADP更迅速地 再合成ATP。
2.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3.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五)最大吸氧量的应用
1、评价耐力运动成绩 2、确定运动强度 3、运动选材的指标
(六)最大吸氧量平台
最大吸氧量平台是指人体在最大吸氧量峰值 水平能维持的运动时间。
(三)无氧阈
•概念:
无氧阈是指人体 在递增负荷的运动 过程中,人体的供 能全部由有氧代谢 供能而转入由有氧 代谢和无氧代谢共 同供能的转折点 (亦称拐点)。 无氧阈根据测定 方法可分为乳酸无 氧阈和通气无氧阈。 两者的意义相同。

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切运动的能量供应过程都是由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过程以不同的比例组成。

有氧与无氧能力

有氧与无氧能力

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最大摄氧量: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最大摄氧量的定义及正常值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男子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判定标准:●心率达180次/分(少儿达200次/分)●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或下降●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竭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个体乳酸阈波动范围:1.4-7.5mmol/L意义: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乳酸阈在实践中的意义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的关系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都可以用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乳酸阈则反映了递增负荷运动时刚引起乳酸堆积时所需要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乳酸阈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较少,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乳酸阈。

显然,以最大摄氧量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是有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为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在实践中的意义将更大。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高原训练法通气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调整赛前状态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运动时体温过高生理“极点”: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第二次呼吸概念:“极点”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运动生理学》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ppt课件

ppt课件
7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
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期处 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 后过量氧耗(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 运动后恢复期
实验仪器:气体代谢分析仪、功率计、心率遥测表、节拍
器等。
ppt课件
15
测试负荷:采取递增负荷,功率自行
车递增运动负荷程序 100W起始(女生 50W起始),每1min递增25W,至力 竭(踏蹬圈数60圈左右)。
ppt课件
16
最大摄氧量判定标准:
心率达到180次/分(少儿达200次/分) 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1.15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 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负荷即达到筋疲力
90
148
85
氧供充足是有氧工作的条 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 关键因素
ppt课件
10
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1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百分配布 骨骼肌中慢肌纤维比例高者,有氧运动能力强。
形态学:线粒体数量较快肌纤维多 而直径大;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 丰富
代谢特征: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 白浓度高,
生理特征: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强 于快肌纤维
运动生理学
第五章 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运动人体科学系
ppt课件
1
本章重点
☞ 重点掌握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的概念和生理学 基础及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方法,
☞ 了解有关无氧阈和个体乳酸阈的争议。
ppt课件
2
第一节 概 述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的活性 ➢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 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调节等
➢ 最大氧亏的积累 氧亏: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 肉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最大氧亏积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 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需氧量的差值。 是衡量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Saltin等提出最 大氧亏积累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 法。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 荷,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 蹬踏圈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 入下面公式,单位是瓦特(Watt)。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 前车轮周长*阻力*6.11。
能量来源于ATP及CP的分解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 加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 解。
应用价值较高,但受限于测定的复杂性。
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
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
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 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的那一点(乳酸 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 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 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 点或转折点。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 量进行运动的能力。一切短时间、高功率运动均已此 供能。
生理基础 ➢ 能源物质的储备

运动解剖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

运动解剖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

第十一章有氧工作能力一概念题1、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2、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3、需氧量: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

4、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5、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6、乳酸阈:在递增运动负荷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7、吸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人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称为吸氧量。

吸氧量也称耗氧量。

8、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

9、持续训练法: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不间歇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10、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训练之间有间歇方式的组合训练。

二、是非判断题(F)1、最大吸氧量是反映有氧代谢能力的指标,则无论何方法测量其值相等。

(F)2、单位时间内吸入的最大氧量称最大吸氧量。

(F)3、影响最大吸氧量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最大通气量。

(F)4、最大摄氧量的大小与有氧耐力的能力大小无关。

(F)5、低乳酸数值的间歇训练可提高速度素质,高乳数值的间歇训练提高速度耐力。

(F)6、短距离或非周期性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一般和常人无异。

因此最摄氧量不能用来评定其训练程度。

(F)7、短跑运动主要靠无氧代谢供能,但长期从事短跑训练可以使有氧代谢酶的活性提高,导致有氧代谢机能随之提高。

(F)8、耐力训练导致安静时心率增加、每搏输出量增加。

(T)9、乳酸阈是评定机体有氧能力的指标。

(F)10、低乳酸的间歇训练,是提高无氧耐力的主要训练方法。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跑1分钟休息4分钟的5次间歇 快跑后血乳酸浓度的变化
2.乳酸耐受能力
• 通过提高缓冲能力乳酸达到较高水平。 • 训练时以血乳酸在l2mmol/L左右为宜。然
后在重复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以刺 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缓 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 生理学检测:通过剧烈运动时测得的最 大血乳酸水平和氧亏积累等指标来间接 反映无氧能力的大小。 (一)无氧功率 (二)恒定负荷试验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一)无氧功率 • 概念: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
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 1.萨扎特(Sargent)纵跳试验法
P=无氧功率 W=体重 H=纵跳高度 • 方法简便易行,但精确性较差。
①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 ②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秒,以60秒或90秒的效 果更好; ③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4分钟, 因为ATP、CP的恢复至少需要3-4分钟。
(二)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最大乳酸训练 • 练习强度和密
度要大,间歇 时间要短。练 习时间一般应 大于30秒,以 1-2分钟为宜。
2.玛加利亚跑楼梯(或跨登台阶)试验法
玛加利亚-卡拉门跑楼梯动力试验法
计算方法:
无氧功率评分标准
3.温盖特(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 实验过程: (1)测定受试者身高、体重、肺活量及皮脂 厚度。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荷, 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蹬踏圈 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入下面公 式,单位是瓦特(Watt)。
[思考题]
• 1.试述最大摄氧量的生理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
• 2.用间接法推算最大摄氧量的原理是什 么?目前常用约有哪些方法?

无氧工作能力的概念

无氧工作能力的概念

无氧工作能力的概念
无氧工作能力是指在没有充足氧气供应的情况下,人体仍能够维持一定的机体功能和运动能力。

正常情况下,人体运动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进行能量代谢,但在某些情况下,如高海拔、水下深潜、持续高强度运动等情况下,氧气供应不足,人体无法维持正常的有氧代谢。

这时,无氧工作能力就变得重要,它主要依赖于非氧化能源的供应和利用,如糖酵解和肌肉内储存的肌酸磷酸盐等。

在无氧状态下,由于能量代谢的主要途径不是氧化代谢,产生的乳酸会在肌肉中积累,导致肌肉疲劳。

因此,无氧工作能力通常较有限,无法持续较长时间。

无氧工作能力主要由肌肉组织中的葡萄糖和肌酸磷酸盐等能量储备和代谢途径的能力决定。

训练和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方法包括高强度间歇性运动训练、爆发力训练和重量训练等。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的产能和耐力,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从而延缓乳酸积累和肌肉疲劳的发生,延长无氧工作的时间和强度。

实验有氧无氧运动能力测定

实验有氧无氧运动能力测定

PWC170= P1 +(P2- P1) [(170- f1)/(f2- f1) ] = ( PWC170相对值= PWC170/体重 相对值= 相对值 体重

结果及分析:
将所测的数据,按不同专项特长 训练程度进行统计与分析 专项特长和 进行统计与分析。 将所测的数据,按不同专项特长和训练程度进行统计与分析。 评价标准: 相对值越高, 评价标准:PWC170相对值越高,有氧运动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差 相对值越高 有氧运动能力越强。反之,


LOGO
实验一 实验二
磷酸原代谢能力测定 有氧代谢能力测定

实验一 磷酸原代谢能力测定
实验目的 实验对象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讨论

实验一 磷酸原代谢能力测定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评定磷酸原代谢能力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人 实验器材:纵跳仪, 实验器材:纵跳仪,体重计 实验方法:纵跳法 实验原理:磷酸原系统又称非乳酸能系统, 实验原理:磷酸原系统又称非乳酸能系统,它供能 时间短,但能量输出功率最高, 时间短,但能量输出功率最高,常以几秒钟运动时 的最大功率来间接测定。 的最大功率来间接测定。人体中磷酸原系统是一切 高功率运动如冲刺、投掷、 高功率运动如冲刺、投掷、跳跃和举重等活动的供 能基础。测定磷酸原系统的功率输出, 能基础。测定磷酸原系统的功率输出,是评价高功 率运动项目的训练效果和训练方法的一个重要指标。 率运动项目的训练效果和训练方法的一个重要指标。
要求:全脚掌放在台阶上 要求:
3. 休息 分钟后,按第二个节律上下台阶,持续 分 休息3分钟后 按第二个节律上下台阶,持续3分 分钟后, 最后10秒记录心率 秒记录心率, 钟,最后 秒记录心率,换算成一分钟的心率f2,记 记 实验结束。 录上下台阶总次数n2 。实验结束。用于计算第二个 负荷时所做功率P 负荷时所做功率 2 。

有氧、无氧运动

有氧、无氧运动

简单地说: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形式是有氧运动;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形式是无氧运动;以有氧代谢、无氧代谢混合供能为主的运动形式是混合氧运动。

有氧运动顾名思义就是在有氧代谢状态下做运动,通过运动达到消耗机体多余的脂肪,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

许多人的有氧运动的锻炼根本不是在有氧状态下健身运动,所以也就失去了有氧运动原本减肥瘦身的作用。

人体预存的ATP能量只能维持15秒,跑完100米后就全部用完,跑200米时后面的100米,必须由血糖在无氧状态下迅速合成新的热能物质ATP来提供能量,其副产品是乳酸。

跑200米或400米、100米游泳、网球和足球等运动,是利用血糖无氧分解所提供的能量,故运动后肌肉里累积大量乳酸,乳酸是运动后引起肌肉痛的物质。

这类运动所需的血糖由淀粉提供,故也烧不到脂肪,对减肥无益。

血糖(淀粉)无氧分解所提供的能量,只能维持40秒,跑完400米后就全部用完。

跑800米时,后面的400米,必须由血糖、血脂肪酸和血氨基酸在有氧状态下合成新的热能物质ATP来提供能量。

而血糖由淀粉分解后供应,血脂肪酸由脂肪分解后供应,血氨基酸由蛋白质分解后供应,这整个过程需要氧气供给,也就是靠氧气燃烧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来生产热能物质ATP,供应后段运动所需的热量,这后段的运动就是有氧运动。

跑800米或1500米、200和400米游泳、拳击等运动,都需要开始利用氧气燃烧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故此类运动的后段都是有氧运动,作为有氧运动,心率一般在130次/分为最佳。

运动的前段大约5分钟先烧淀粉,运动持续越久会烧掉越多的脂肪,只要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所消耗热量的五成就由燃烧脂肪来供应,如不节食,即使一小时的有氧运动,只能烧掉食物里的淀粉和脂肪,烧不到人体内积存的脂肪,对减肥仍然无益;节食后,一小时的有氧运动才有机会烧到体内的肥油。

总之,节食后做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后节食,减肥才能奏效。

有氧代谢、无氧代谢这要从能量的来源上说起。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选哪样最好?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选哪样最好?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选哪样最好?谈起运动,有些人喜爱健步走、舞蹈或瑜伽健身,而有些人则喜爱举哑铃、玩器材……看起来都会动,但这种不一样方式的运动却因“供能方法”不一样,拥有“有氧运动”与“无氧”之分。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虽仅有一字之差,却迥然不同。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专家教授周越详细介绍说,运动如同是轿车的柴油发动机,必须然料出示动能。

而身体的关键供能来源于便是人体脂肪、糖原和蛋白。

当运动抗压强度较为低时,能耗相对性较小,co2有时间被传至细胞组织中开展新陈代谢(也称“有氧运动新陈代谢”),根据消耗脂肪考虑人体能量必须,这类运动便是有氧运动。

一般,能长期开展的运动全是有氧运动,如健步走、跑步、游水、骑单车、舞蹈、瑜伽健身、打篮球等。

反过来,当运动十分强烈,或者极速暴发时,如举重、百米冲刺、短跑、摔倒、抛掷、肌肉器材训炼等,人体在一瞬间必须耗费很多动能,而co2这时赶不及抵达体细胞中参加点燃,有氧运动新陈代谢难以考虑身体强劲的能耗要求,因此身体的糖便会开展无氧新陈代谢,以快速造成很多动能开展填补,这类情况下的运动便是无氧运动。

也就是说,无氧运动绝大多数是负载抗压强度高、一瞬间性强的运动。

周越说,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供能方式虽各有不同,却都有锻炼优点。

有氧运动能充足点燃身体人体脂肪,有益于血糖值、血脂的操纵;无氧运动则能锻炼肌肉能量和提升肌肉围度,可防止骨质疏松症,还能提高心脏功能。

有氧运动十大益处老痴风险性低。

瑞典哥德堡大学萨尔格学校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信息,中老年阶段做有氧运动多的女士,40年后患老年痴呆的概率减少88%。

延缓衰老。

英国伦敦大学将125名年纪在55~79岁中间的业余单车运动员与75名年纪差不多、但非常少运动的人比照发觉,骑自行车的人人体免疫系统更能承担脆化风险性。

肌肉更健硕。

发布在国外《体育与运动科学评论》上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信息,从业每星期4次、每一次45分钟的中高韧性有氧运动的男士,其脚部肌肉量提升了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包括: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 糖元氧酵解供能(乳酸能)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 (一)能源物质的贮备 l.ATP和CP的含量
2.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 (二)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
过程的代谢能力
• (三)最大氧亏积累
二、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 动力学检测:通常采用在最大无氧状态 下进行全力运动负荷或定量负荷试验以 测定机体的无氧做功能力; • 生理学检测:通过剧烈运动时测得的最 大血乳酸水平和氧亏积累等指标来间接 反映无氧能力的大小。 (一)无氧功率 (二)恒定负荷试验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 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 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个体乳酸阈”:
• 个体在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
波动范围: 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 观和准确地反 映机体有氧工 作能力的高低
(二)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乳酸阈测定 • 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 运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 得其血乳酸值。
③结束后第二分钟血乳酸大于100ml/100mg
④参与运动的肌肉占全身肌肉的50-60%
2.间接推算法
• 指受试者进行亚极 量运动时,根据其 心率、摄氧量或达 到某一定量心率的 做功量等数值推算 或 预 测 出 VO2max 。 • 台阶高度 男子:40厘米 女子:33厘米 • 登台阶的频率为 22.5次/分 • 总时间是5分钟
氧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 织所利用(或吸入)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 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 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 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且氧 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 ∴有利于增加慢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一)无氧功率
• 概念: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 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 1.萨扎特(Sargent)纵跳试验法
P=无氧功率
W=体重
H=纵跳高度
• 方法简便易行,但精确性较差。
2.玛加利亚跑楼梯(或跨登台阶)试验法
玛加利亚-卡拉门跑楼梯动力试验法
计算方法:
无氧功率评分标准
3.温盖特(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三)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
• • •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VO2max和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 指标。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 骼肌的代谢水平。 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受遗传因素 的影响较大。 系统训练对LT提高较大。显然,乳酸阈值 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 的指标。
(二)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 一般无训练者,常以其50%VO2max的运动强 度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而血乳酸几乎不增 加或略有上升。 • 运动员可达到60%-70%VO2max强度,而优秀 的耐力专项运动员(马拉松、滑雪)可以 85%VO2max强度进行长时间运动。 • 运动员随训练水平的提高,有氧能力的百分 利用率明显提高。在具体应用乳酸阈指导训 练时,常采用乳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马拉松
(二)摄氧量
• 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从肺泡气体中获取 的氧量或者全身各组织器官从毛细血管中摄 取的氧气量称为摄氧量。
• 安静时:200-300毫升/分。
• 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每分需氧量 成比例增加,摄氧量能否满足需氧量,取决 于运动项目的特点。在持续时间短且强度大 的运动中以及低强度运动的开始阶段,摄氧 量均不能满足需氧量而出现氧的亏欠。
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在运动后恢复期CP的再合成需要消 耗一定氧。 4. Ca++的作用 运动使肌肉细胞内Ca2+的浓度增 加,刺激线粒体呼吸。 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 一、最大摄氧量 •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 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 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 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男子绝对值:3.0-3.5L/min
以运动负荷 时做功量(W) 或运动强度为 横坐标,血乳 酸浓度为纵坐 标作图,将乳 酸急剧增加的 拐点对应的血 乳酸浓度确定 为乳酸阈。
递增强度负荷运动时血乳酸的测定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的关系

• • •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都可以用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 能力。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 乳酸阈则反映了递增负荷运动时刚引起乳酸堆积时所 需要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两者反映的是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 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通过系统训练能够提高最大摄氧 量的可能性较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而乳酸 阈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较少,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 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阈。显然,以最大摄氧量来 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是有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 为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在实践中的意义将更大。
800米游泳成绩与VO2 max相关系数为0.75; 5000米跑成绩与VO2 max相关系数为0.81。 • 2.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 3.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四)最大摄氧量平台 • 1. 与 800—3000 米跑的成绩显著相关,但是 与最大吸氧量无显著相关。
• 2.反应有氧运动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第十二章
有氧、 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第二节 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一、需氧量与摄氧量 (一)需氧量 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所需要的氧量。 安静时约250ml/min(毫升/分)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 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 的增大,每分需氧量也相应增加。
(三)间歇训练法
• 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 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
• 要求:练习的距离、强度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有
严格的规定
• 特点:ຫໍສະໝຸດ 1.完成的总工作量大 2.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 (四)高原训练法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 概念: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
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 1.直接测定法 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 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判定标准:
①心率达到本人的最高心率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 无氧做功能力与400米跑成绩有较好的相关性。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 最大氧亏积累和最大血乳酸水平
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 (一)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 方法: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
• 原则:
①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 ②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秒,以60秒或90秒的效 果更好; ③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4分钟, 因为ATP、CP的恢复至少需要3-4分钟。
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与需氧量的关系
运动 项目 强 度 ( 米 /秒 ) 持续 时间 10”-20” 1’-4’ 8’-29’ >2小时 需氧量/ 分 (升) 40 8.5-25 4.5-6.5 2-3.5 总需 氧量 (升) 7-14 19-50 50-150 >500

中 长

跑 跑
9.8
8.9-6.8 6.3-5.8 5
空 气
呼 吸 道
肺 泡
O2
CO2
肺 毛 细 血 管
气体运输
肺通气与换气的机能是影响人体 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 血红蛋白 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 关。 心脏的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 的大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 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 (一)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 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态耗氧量水 平的额外耗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体温升高 运动使体温升高,而运动后恢复期体温 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水平,肌肉的代谢和 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体 温升高lº C时,体内的代谢率可增加13%。 2.儿茶酚胺的影响 运动使儿茶酚胺增加。如去甲肾上腺素 促进细胞膜上的 Na 、 K 泵活动加强,因而消 耗一定的氧。
• 实验过程: (1)测定受试者身高、体重、肺活量及皮脂 厚度。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荷, 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蹬踏圈 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入下面公 式,单位是瓦特(Watt)。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前车 轮周长*阻力*6.11。 • 能量来源于ATP及CP的分解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乳酸阈是衡量有氧能力的另一重 要指标,而且生理机制与最大摄氧量 不同,对无氧能力研究的历史虽然没 有有氧能力历史那么长,测定和评价 的方法也有限,但在运动实践中的应 用也非常广泛。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 (一)持续训练法
• (二)乳酸阈训练法 • (三)间歇训练法 • (四)高原训练法
(二)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最大乳酸训练 • 练习强度和密 度要大,间歇 时间要短。练 习时间一般应 大于30秒,以 1-2分钟为宜。
跑1分钟休息4分钟的5次间歇 快跑后血乳酸浓度的变化
2.乳酸耐受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